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赖香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1-4 19:55:26 | 只看该作者
2015.01.04

下午上完课,和室友出去觅食。
在等饭的时候,我们俩饿得不行,等不住,就去一个卖鸡蛋灌饼的小摊排队,打算买个饼垫垫底。

旁边有对情侣。
女生比较爱玩,当着附近这么多人的面,突然对着她男朋友说了一句:“葵花点穴手!”

当时我们围着小摊的几个人都看着那男生怎么反应。只见他僵在那里,特别尴尬地对回那女生:“乖,快别闹了,这么多人看着呢,快给我解开。”

我瞬间就被暖化了,觉得那姑娘肯定特幸福,有一个随时随地能接住她的梗的人。
52#
发表于 2016-1-5 16:06:52 | 只看该作者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因为一本书对一个国家感兴趣,因为一个故事悲悯一个民族。在那样一个有着不同信仰,有着明确阶层和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人性的善良、宽厚、勇敢、怯懦、背叛、内疚、丑陋和罪恶被淋漓尽致地展现。

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阿米尔和哈桑,就已经被刻上了不同的标签——主人与仆人。主仆,这之间的友谊虽美好但终因这标签的不同而出现了逃避和背叛。

阿米尔的怯懦,是否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逃避,似乎总是比勇敢面对要简单许多。但逃避的背后,却难以摆脱那愧疚的噩梦。如毒舌般,盘踞在你心底,点点啃噬你的心,痛苦不堪,纠缠一生。 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但是没有赎罪的阿米尔必然是痛苦的。
阿米尔什么时候的样子最帅气?不是他结婚时西装革履貌似幸福的时候,也不是他功成名就成为名作家的时候,他最帅气的样子,是被阿塞夫打得鼻青脸肿不成人样的时候。这时候的阿米尔,终于战胜了自己灵魂的懦弱,也终于摆脱了世俗中所有束缚。虽然他被打倒在地,但灵魂依然高昂着头颅,蔑视一切丑恶。而当初那个躲在墙后,看着哈桑受害却懦弱无能的黑影,终于慢慢消散。
多幸运,他走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即使它那么那么难,但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最令我感动的是哈桑。他是如此忠诚和善良,这种人,也总是活的坚定,他们相信真主安拉会保佑他们,他们相信人间有真情。在经受各种打击和噩梦后,依然能那么温厚地爱人和热爱生活。他在追风筝时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多年以后,这句话总是萦绕在阿米尔耳边,这句话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哈桑还对自己的儿子说过,即使是坏人也不应该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并不懂得去判断好坏,多么温柔的人啊。

同样让我感动的还有拉辛汗。他是阿米尔第一个成为朋友的成年人,他了解阿米尔,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给他鼓励,即使他知道了阿米尔犯下的错。他在召唤阿米尔回国面对自己的过去时这样说道: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仅此一句,就可看出他人格的高大和可贵。

译者在后记中这样说: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中,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于阿米尔来说,它隐喻了他人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追到了它,他才能成为完整的,才能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故事最后,阿米尔放开脚步奔向那个飘然降落的风筝,他决然的追逐然后感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风筝,每个人都可以是追风筝的人。
53#
发表于 2016-1-5 16:09:30 | 只看该作者
读蔡崇达《皮囊》有感

《皮囊》这本书,是我在下载一个读书软件时被推荐的,于是便看了。愿意看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皮囊”这个名字。看过一部英剧,skin,即皮囊。剧终年轻的主人公们,疯狂而麻木,他们放任自己的皮囊,恣意任性。他们狂乱的青春被自己麻木狂舞的身躯演绎,却找不到灵魂所居之处。
而这本书中的“我”,一直看着身边的人,看着他们各自的活法,各自的挣扎。

书中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或许有着和普通老人一般普通浑浊的双眼,但她却是看透了很多,不然她不会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阿太一生,过得刚强而洒脱。即使手指砍断,也仿佛事不关己;女儿去世时,她只笑着,说“我舍得”,在她眼里,死亡是解脱——“ 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直至死亡,阿太也是没有任何拖沓任何不舍地去了,她说:没有了这副皮囊的拖累,我来去自如,多自在。如书中所讲,阿太的生活观便是如此: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但直至死亡,我们无法脱离自己的肉体,否则,我不知道生命该寄于何处。现实不是童话,容不下一抹灵魂。在我看来,现实里很拥挤,这里奔走来往着填充着各种欲望的皮囊,他们无暇顾及轻盈的含义。

而文中的厚朴,用满腔的热血给自己的理想打气,使自己足够轻盈,不被任何理想之外所拖累。他组建自己的乐队,他招募热血的队友,他为自己的理想而退学,他有了同学们的拥护,他有了令人称羡的爱情,一切似乎都那么美满。然而,当他试着穿上现实里正式的西装,而不是任何“离经叛道”、象征着他的梦想的衣服,站在剧院门口等待女朋友时,却被认为背叛了梦想,爱情离他远去了。在与真实的世界迎面撞上时,厚朴太过理想化,回不到现实了;而在他构建的理想国度里,却看不见未来。终于,象征着“hope”的厚朴被击倒了,最后在离他梦想国度千里之外的乡村学校抑郁而终。
很喜欢作者说给厚朴的话:“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小小努力。”

我想,既然不能轻盈,那就彻底的厚重。
像作者所说,“学着向欲望讲和”。跟这个世界迎面撞上、头破血流并不是我要的结果,学会与这世界和平相处,与自己的欲望讲和,一点点填充,一点点丰满。或许当自己这副皮囊渐渐饱满足够厚重时,生命才足够轻盈。像被紧紧拽住的气球,用的力气越大,才飞得越高越远。
54#
发表于 2016-1-5 16:11:49 | 只看该作者
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有感

作为一名文科生,作为一名“理科残”的文科生,读科普书,向来都是枯燥无趣的,比作嚼蜡一点都不夸张。而这本书,似乎就是来扭转我的观点的。
一开始,只是被书的名字所吸引,看到简介,原来是科普书。于是望而却步,看看书评,都是无一例外的称赞,其中也有一些说自己是文科生的。我想,既然评价挺好,那么就算是蜡,也不会至于太难吃,姑且尝尝吧。
“19世纪末的物理学天空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在它的辉映下,是那样庄严雄伟,溢彩流光,令人不禁想起神话中宙斯和众神在奥林匹斯山上那亘古不变的宫殿。谁又会想到,这震撼人心的壮丽,却是斜阳投射在庞大帝国土地上最后的余辉。……”这便是第一章的序言,仅仅是序言,此刻就已经吸引了我。不同于其他科普书严肃冷硬的话语(至少在我这个理科残看来是如此),如此生动优美的语言,居然是在描写我一直敬而远之的物理科学!这让我突然有了兴趣,接下来在我看来十分神秘庞大物理帝国作者又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给我呢?带着我的好奇,我继续往下读。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才知道,原来以太不只是我所知道的“以太网”,作为一种网络协议的名称,这个抽象的名词,原来 最初是作为光波媒介的假设而提出的。
才知道,原来历史上对于光的研究是那么持久执着,两种对于光的学说微粒说和波动说的战争如此曲折如此绵长。
才知道,原来除了牛顿还有胡克, 牛顿与胡克原来还是一对欢喜冤家,而胡克不仅仅只有胡克定律(弹性定律)。 “ 在牛顿的《原理》出版之后,胡克要求承认他对这个定律的优先发现,但牛顿最后的回答却是把所有涉及胡克的引用都从《原理》里面给删掉了。 ”原来,牛顿也并不是如教科书中那么十全十美。
才知道,物理学中著名比喻中的“两朵小乌云”原来分别指的是经典物理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难题。以及这两朵小乌云的意义: 第一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第二朵乌云,最终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
才知道,原来很多伟大的发现来自于意外。如迈克尔逊-莫雷的失败实验,最终使得“光以太”的概念寿终正寝,使得相对论的诞生成为了可能;瑞利对气体称重的实验却意外发现了氩气(Ar),并最终导致了整个惰性气体族的发现,成为了元素周期表存在的一个主要证据。如作者所言:“ 这些意外,为科学史添加了一份绚丽的传奇色彩,也使人们对神秘的自然更加兴致勃勃。那也是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之一啊。 ”
才知道,伟大的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的追求是那样伟大那样执着,才知道,科学比我想象中伟大得多,才知道自己的视野如此狭窄。

虽然我看过的科普读物并不多,但毫无疑问,这本书是其中最好的一本。作者能把枯燥的量子理论描写的如此生动,如此通俗易懂,如此文采斐然,真是不得不叫人折服。 此本书绝不仅仅是科普书,更不只是局限于物理专业的读者,它涉及了科普、哲学、文学、传奇、探险故事、名人传记等多方面内容,不同爱好的读者都可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作为一个文科生的我,首先就被其优美而幽默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比喻所吸引,如“你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开始怀疑该教师是不是和校长有什么裙带关系”、“ 起义者的烽火很快就燃遍了光学的所有领域,把微粒从统治的地位赶了下来 ”,就这样我被领入了神秘的物理王国;后来,进入其中,才发现那是个如此广博而美妙的世界。

作者说:“ 我们的快艇就要出发,当你感到恐惧或者震惊时,请务必抓紧舷边。 ”我想,在科学的世界里,波涛一直不曾停止翻涌,我们应该搭上快艇,我们应该去看到,我们应该去认识科学,了解科学。
55#
发表于 2016-1-5 16:13:10 | 只看该作者
读《继承者》有感
正如书名,这本书讨论的主角便是“继承者”,其实指的是大学生。书中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研究大学生与文化的关系。
说实话,这种逻辑思维极强的调查类文章对于我这个理科残来说实在有点难懂,我只能按我的理解来发表我的感想。
首先,在内容上,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中选者的选择”一章提出的观点——社会出身对大学生影响很深。书中提到,“对一些人来讲,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换来的成功;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只是一种继承。”公平是可贵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而出身则是我们不能否认和改变的先天不公平。我们同为继承人,不同的是,我们所要所能继承的。比如文化,出身较低的人,往往能继承的有益的文化不如出身较高的人们。然而我们不能抱怨什么,因为即使抱怨这也改变不了既有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只有靠后天努力去竞争去争取。如书中所讲,通过很大的代价换得成功。
“出身低下的人被社会命运压垮的机会更多,也可以说他们作为例外,又能在极端不利中找到克服的动力。”  出身或许可以说是上帝指定的,我们的命运却不能任由上帝主宰。 即使处于不利地位,即使被压垮的机会更多,但也如书中所说,我们的动力也可以更多。想起了电影《风云哈佛路》中的女主角的一段话:
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
都好像都披著一层膜,无法穿透。
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麼这麼不一样?
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麼不一样?
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是啊,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生活不普通。
“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级对自己的命运过于觉悟,对于实现命运的途径有过于不觉悟,从而促进了自己命运的实现。”这段话让我警醒,因为在看到这句话时,我突然发觉,我正是这样的人。我总是想,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该这样过,害怕改变,安于现状。我不知道我这样的不觉悟最终促成会使自己的命运怎样的实现,但应该不是好的。太早给自己下了定义,太早所谓的“觉悟”,或许只是麻木而已。
另外,从我们新闻专业的角度看这本书,我很是钦佩作者。这本书做了大量严谨的数据调查,并基于调查进行了严谨的分析研究。在我看来,书中文字或许刻板,却是严肃认真,客观得令人信服。
56#
发表于 2016-1-8 13:14:03 | 只看该作者
2016.01.05

刷空间。刷到高中同学的一条动态:
“做了个梦。
梦见回家桌子上摆着一大盆清炖排骨。
我问我爸:咋不炒回锅肉呢!
我爸:以后咱家都不炒回锅肉了。
活生生地把眼泪都急出来了。”

哈哈哈,真是心疼这孩子,对回锅肉爱的深沉啊!
忘了说,她现在在浙江念书,顿顿清淡得不行。
对于她这个正宗的重口味川妹子来说,那简直是折磨啊!
哈哈,还好,我还在家乡,还能吃重口味!

想起前段时间,爸爸过生日,妈妈在微信上给我发段视频。视频里,慢慢一桌子菜,红烧鱼,回锅肉,麻婆豆腐,青椒肉丝,素炒青菜,还有我最爱的牛肉丸子汤!隔着屏幕,我都能闻见香味啊!
唉,写着写着,又饿了。

越来越近期末,越来越想念我妈做的牛肉丸,越来越想家了。
57#
发表于 2016-1-8 13:15:18 | 只看该作者
2016.01.06

中午去食堂吃饭。
已经快十二点半了,食堂的人已经稀稀拉拉的了。

饿得不行,打了饭菜找到桌子就开吃了。
吭哧吭哧吃得那叫一个满足,根本停不下来!
对面的室友“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一个零下10度的眼神甩过去,室友一下就噤声了。
哼,继续吃!
“诶,知道不,我特喜欢你吃饭的样子!”室友认真地对我说。
“哈哈,是不是很可爱?”
“不,是很认真,难得啊!”
……
感觉到一股嘲讽之风呢!
因为我的“认真”,餐盘很快就被我一扫而空了,于是坐着等对面的室友吃完。
无聊地四处瞅瞅。

过来了五个端着餐盘的女生。据我的直觉,应该是一个宿舍一起来吃饭的。
走在前面的四个找到了桌子坐了下来(桌子是四人座椅),另一个女生落单,去了旁边的另一张空的桌子。这时,估计是怕落单的女生觉得尴尬,四人当中的一个女孩端着餐盘和落单的那个女生坐到了一起。
嗯,这样看着的确和谐多了,我们寝室几个女生一起吃饭也差不多是这样。
然后,开始落单的女生却端着餐盘迅速坐到了四人座椅中空出的那个,一脸得逞的样子,然后埋头吃饭。
她起身的一瞬间,明显能感觉到过来陪落单女生的一愣,然后她低下头,默默一个人吃饭。

室友吃完了,我们端着餐盘,经过她们。
四个人有说有笑,一个人默默低头。


58#
发表于 2016-1-8 13:15:28 | 只看该作者
2016.01.06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忽的一下,眼前一黑,一双手就覆上了我的眼睛。
“猜猜我是谁!”
哼,如此幼稚之人,“二傻!(室友绰号)”
果然,猜中了,“切,居然一下就猜中了!”“尔等愚蠢之人,凭我聪明才智,哼!”

突然就想起了我的高中班主任,玩儿心特别大的大叔。

班主任是我们数学老师,矮胖矮胖的,一脸数学老师特有的严肃感。然而,这都是表象!
记得高三某次大课间,班上一男生在走廊的阳台上发现了一只蟋蟀,于是就站着逗着那小虫子玩儿。十分入神,以至于他没有注意到身后有个矮胖矮胖的大叔身影正在靠近。没错,正是班主任大人!

坐在教室里,我们几个同学看着班主任迈着“猥琐”的脚步靠近,心里几乎都在为那男同学默哀,肯定要被批了!

一步一步。他停下了!他出手了!他要打人了!完了完了……咦?班主任大人举起手,从那男同学身后伸出手,蒙住了他的眼睛!
此刻,看到的同学一定和我是一样的表情:瞪大双眼,嘴巴微张,呈呆愣木鸡状。

这奇特的画风,这诡谲的场景,这这这,竟然有点萌?

最重要的是,男同学居然神奇般猜中了!而且无比淡定!
之后我们问他怎么猜中的,他告诉我们,是那肥手的质感告诉他的。无言以对!

其实,我就是想说,我想我们班主任大人了。
59#
发表于 2016-1-8 13:1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赖香 于 2016-1-8 13:19 编辑

文人与烟的不解之缘

提起烟来,说它是喊打的“过街老鼠”,是不会太过分的。新华网4月17日就发布了一则题为“多方机构和专家呼吁中国广告法‘全面禁烟’”的报道。报道中称,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等机构呼吁,中国应抓住广告法修订契机,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不要给烟草销售点广告“留口子”。可见,现如今,香烟已是众矢之的,人们对于烟的讨伐,并不愿多留几分情面。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既然有了烟的存在,自然就会有烟的追捧者。而文人

,对于烟,似乎则是格外的宽容。、

是文人,也是信徒
鲁迅无疑是文人嗜烟的佼佼者。印象中,初中课本上有鲁迅先生的画像。画中,鲁迅安然坐着,沉静地望向远方,双手交叠在膝上,指间夹着的纸烟升起袅袅的烟雾。据鲁迅夫人许广平说:“他吸起烟来,一支完了又一支,整个房间笼罩着呛人的烟雾。”鲁迅自己也有诗咏曰:“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他曾在《野草·一觉》结尾写道:“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看见很长的梦,忽而惊觉……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上升,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袅袅烟雾真是忽而悠然又舒雅了。
作家阿累在《一面》中回忆他到内山完造书店购书时,“进得门来,因为屋子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一个瘦瘦的50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这样的鲁迅先生,倒真像是仙人了。而鲁迅先生辛辣的文字,不知是不是因为受了那辛辣的烟熏过。
若文人中嗜烟者要数鲁迅,那爱烟者就不得不提林语堂了。这位被称为中国幽默大师的老先生,对于烟曾有过一番经典而幽默的宣言,他说:“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锋发韵流,方有好文出现……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在这兴会之时,我们觉得伸手拿一支烟乃唯一合理的行为;反是,把一块牛皮糖塞入口里,反为俗不可耐之勾当。”他甚至还写过一篇文章《烟与香》,直白地赞扬吸烟之美妙——“毫无错误、正直而无感、毫无诗意的人们,从不会领略吸烟在道德上的和精神上的裨益。口含烟斗者是最合我意的人,这种人比较和蔼、较为恳切、较为坦白,又都善于谈天。我总觉得我和这般人能彼此结交相亲。”林语堂对于烟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林语堂也并非不曾想过戒烟。他曾在《我的戒烟》一文中自述道:“我有一次也走入歧途,忽然高兴戒烟起来。”结果,这戒烟只持续了短短三周就宣告失败了。他称这段戒烟历史为“丑史”、称曾经戒烟的念头“根本有点糊涂”。于是,自此以后,林先生下了决断:“我赌咒着,再不颓唐,再不失检,要老老实实做吸烟的信徒。”
徐志摩也是吸烟信徒中的一个。他不仅吸烟,还非要将吸烟这事讲出个文人气息来。徐志摩在《烟与文化》中说:“在牛津或康桥要找一个不吸烟的学生是很费事的,先生就更不用提了……多少伟大的政治家、学者、诗人、艺术家、科学家,是这两个学府的产儿——烟味儿给熏出来的。”在他看来,烟的功效,竟是如此之大。在《烟与文化》一文中,徐志摩从牛津、剑桥的“抽烟主义”谈到英国的“贵族教育”,再到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论及吸烟与教育之关系。这样看来,吸烟不过是引子,这引子之后牵扯着的,是徐志摩对于自由主义的人文精神、自由主义的人格教育的追求与向往,是他对于机械性、买卖性的教育制度的批判。
至于他自己,他说道:“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的确,徐志摩这样的浪漫文人,是信奉着这样的自由主义,憧憬着诗化的生活的。吸烟,是体现诗意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再别康桥》这首后来深受人们喜爱、广为吟唱的诗,或许也是由徐志摩指间的烟给熏出来的。

笔与烟的相遇
嗜烟的文人,又何止鲁迅、林语堂和徐志摩呢?从清朝的纪晓岚、蒲松龄到现代的路遥、贾平凹,甚至到世界伟人高尔基、马克思等,数不胜数。从古至今,文人与烟结缘,便是纠缠万般挣脱不得了。烟于常人,大多就是消遣;于文人,便多出几分文绉绉的味道了。
清代著名史学家和诗人赵翼就曾以十分诙谐的笔调写过一首“吃烟”题材的戏咏:
淡巴味不入咸酸,偏惹相思欲难断;
岂学仙能吸云雾,几令人变黑心肝;
喷浮银管香驱秽,暖入丹田气避寒;
赢得先生夸老健,鼻炎出火孩旁观。
烟草提神醒脑、缓解疲劳的特殊功效对于文人来说无疑是具有诱惑力的。作为文人,他们的脑海里的思绪从来都是翻涌着,如波涛一般次次冲击着他们敏感的神经,疲累,就无可避免了。而燃起一支烟,须臾之间,就可以烧去那疲惫,何乐而不为?也难怪林语堂会叹: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
乾隆时,一个叫恒仁的诗人在《烟草次韵》中曾写道:“银管几燃浑致醉,乌丝一缕欲忘饥。韩公爱酒难兼得,笑煞沉吟去取时。”此时的烟,就像是酒于李白这样的诗人,是自我清高孤傲的象征,是借以消愁的精神寄托。李白的酒,与诗浑然一体,潇洒而浪漫,多情而飘逸;而此刻文人的烟,迷蒙袅袅间,似是仙人的云雾,平添了几分高雅闲适,这与古来大多文人所追求的超然出外倒是有几分契合。再者,文人总是敏感的,他们思维的触角总是容易触碰到生活的痛点,这痛迅速传染到他们的身心。然而,有时这痛一时之间是找不到解药的,所以,他们选择了尼古丁,选择了暂时的麻痹。就像作家琦君说到烟“就像怀念着相知有素、阔别多年的老友似的,心头溢着一份亲切而又微带惆怅的感觉”、现代诗人朱湘说“抽烟卷也可以说是我命中所注定了的”。他们点燃一支小小的烟卷,夹在指间,衔在嘴里,烟雾徐徐升起,似乎一切都已经不真切了,连痛也是。
烟于文人,同时也是“缪斯”般的存在,是脑中笔下灵感喷涌的助推器。文人执起笔,描画世间是非罪恶、爱恨情仇;文人再燃起烟,在朦胧虚幻中,看见自己笔下的文字如何地排列组合,如何地鲜活起来,最终回归笔尖,流淌出一段极好的文字来。贾平凹曾不止一次地谈到自己创作与烟的亲密关系。在谈及《废都》的创作时贾平凹说道:“纸是一张张的揭,烟是一根根的抽。”在《老生》的后记中,他开笔就向读者交代道:“歇着了当然要吃根纸烟,《老生》,就是烟熏出来的。”文人吸烟写文章,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照亮自己的思绪。文人对于吸烟的危害肯定是清楚的,他们也知道香烟里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及各种毒素会渗透到血液里,点点腐蚀躯体。但他们仍信奉“文章无根,全凭烟熏”的至理,只要点燃一支烟,就会灵感顿至,才情汹涌,下笔如神。因此,文人们甘愿做烟的虔诚信徒,为了抓住烟一般飘渺的灵感,哪管什么“吸烟有害健康”呢?就像当代作家路遥,他每晚抽两包香烟,以至鼻孔熏黑,鼻涕如墨。加之过度的劳累,最终他原本硬朗的身板被消耗殆尽,他的生命过早地化作烟雾消散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黄土一般厚重的大作——《人生》、《平凡的世界》。

海派作家徐皐说:“天下没有像烟般婀娜娉婷的美人,也没有像烟般坚强有力的英雄;没有像烟般奇曲多致的风景……一切画家所要采求的,诗人所要搜寻的,人人所要鉴赏的美都可以在烟中去捉摸、想象……”虔诚的文人学士,吞云吐雾,文思泉涌,优美的人物和故事,持续不断地在烟雾中繁衍生长。

60#
发表于 2016-1-8 13:19:57 | 只看该作者
2016.01.07

昨晚下了雨,冲走了这几天的阴霾,今天天气特别好,阳光明媚灿烂。
但是!这么好的天气,我又要去煮电脑了!又!

收拾好包,在寝室里百般磨蹭,就是不想出发!我想睡午觉啊睡午觉!
唉。
又磨蹭。诶,我有件衣服没收呢,对了,充电宝该充电了,嗯,再梳梳头发吧……然后,就遭到了室友们的花式吐槽。不堪屈辱,我终于走出了宿舍楼大门。
唉,阳光真是好啊,我怎么这么不想去修电脑啊!

对了!新区好像有个电脑店诶,好像就是我电脑的牌子诶。不想坐车颠簸去市区啊,去新区碰碰运气吧。

到了新区,找到电脑店。
“请问可以保修吗?”
“可以。”
“要钱么?”
“保修当然免费啊!”
“要多久?”
“四五天吧。我给你开个单子就行了。”
恍恍惚惚填完了单子,留下电脑,走出店门。
这么简单?那我这都折腾了一个多月都没能找到地儿修电脑是为了啥啊!
只怪自己当初太蠢没有早点想到这儿啊!

今儿天真蓝啊,阳光真好啊,电脑店小哥真帅啊,心情真好啊!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