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从业者讣告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23-2-27 11:43: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杭州知名媒体人丁原波去世,得年42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丁原波多位友人处获悉,杭州知名媒体人、钱江晚报社记者丁原波2月25日上午在杭州家中去世,得年42岁。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丁原波是浙江湖州人,1981年出生,生前担任钱江晚报社特稿评论中心主任。

丁原波长期深耕浙江新闻界,并曾参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2015年,时任钱江晚报社浙江新闻部副主任的丁原波曾在浙江大学分享自己采访经验时表示,记者在对采访技术追求的同时,不能忘记“真诚、善良和正义”。

他当时还列出了记者的工作现状,“这个职业难以保证正常的休息时间,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家里通常难以照顾,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很残酷也很现实。

丁原波认为,“不过,你若是想花10年的时间来开拓一下自己的眼界,提高与人沟通的技巧,增强对事物综合判断的能力,同时,能相对自由地公开表达观点,告知受众事件的真相,给弱势群体一定的帮助,顺便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出一份绵薄之力,那么记者这个职业,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陶鹏辉

52#
发表于 2023-2-27 12:50: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第1眼”APP优秀制片人许康宁逝世
一位从业20年的“老新闻人”的“新媒体转型”。
重庆广电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牟丰京在朋友圈上面这条消息后写了一段话——刚过不惑之年,从业20年,致力于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的尖兵,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第1眼”APP优秀制片人许康宁,积劳成疾,走了。致哀!一路走好!感谢你为重庆广电事业最青春最灿烂的付出!
编辑:陶鹏辉

53#
发表于 2023-3-24 21:12: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63岁知名传播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杨魁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杨魁先生多位学生处获悉,知名传播学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杨魁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当地时间2023年3月23日夜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63岁。

公开资料显示,杨魁,1960年出生于陕西乾县,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1995年获哲学硕士,曾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200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传播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科学、经济、社会》杂志(CSSCI来源期刊)常务副主编、兰州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现代咨询策划研究所所长。

离开兰州大学之后,杨魁曾出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

社会职务方面,杨魁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公共关系学专业委员会(PRSC)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际影视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新媒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新闻与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杨魁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公共传播与危机传播管理、区域形象与品牌传播、公共关系与广告等。   

杨魁教授具有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跨学科背景,是国内最早从事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危机传播研究和企业形象与区域品牌传播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在消费文化研究和危机传播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后现代社会与消费文化理论的学者之一,杨魁出版的专著有《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消费文化理论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视野和历史的维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消费文化观念实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中国消费文化观念的媒介呈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等5部。他主要致力于消费文化理论、消费主义文化与大众传播及大众文化批判的研究,发表系列相关论文20余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新消费文化观念构建研究——当代传媒环境下中国消费文化观念传播与构建的实证分析”。

来源:澎湃新闻网
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433733

编辑:张铭麟

54#
发表于 2023-4-4 22:2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缅怀!今早,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谢国明逝世

导  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今天北京小雨,9时许,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谢国明因胃癌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这则令人震惊和悲痛的消息在各个新闻圈的社群里慢慢传播开来。有人说,新闻界走了一位待人真诚、理性开明的好领导、好师友。

谢国明是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是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韬奋奖)获得者,也是“第十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师奖获得者。

关于新闻宣传,谢国明有哪些见解?他的同事和朋友们又如何回忆他?

传媒茶话会联系了多位谢国明生前的同事和朋友(包括昨天下午刚看望过他的)通过他们的文字,缅怀谢国明先生。


谢国明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
1.舆论引导需要专业团队,不是简单的政治正确

谢国明认为,舆论引导需要专业团队,不是简单的政治正确,或者像某些“口力工作者”自封为“政治正确”,就能做到和做好。
对于年轻人趋之若鹜的互联网,谢国明以报人的眼光冷静观察,提出:“网络速度快、容量大、互动强、链接广,优势也会变劣势。这就需要职业新闻人进行选择、核实和解读,这就是议程设置。核实真假,建立网络时代极其稀缺的公信力,解读信息内在的、背后的、隐含的意味,这就是舆论引导。这项工作,任何个人都难以胜任,只有专业团队才能承担。”
谢国明还提到: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不能乱语也不能失语,乱语是添乱,主流媒体要帮忙不添乱。价值为魂、导向优先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系,职能所在,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须臾不能放松。
2.做好新时代的党报工作,必须识大势,讲规矩,重创新
2018年,谢国明提出:做好新时代的党报工作,必须识大势,讲规矩,重创新。
所谓识大势,就是要看准天气,接牢地气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气”的实质就是“地气”,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认识新时代,把握新矛盾,看准“天气”,接牢“地气”,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新思想,更好地做好党报工作,这是前提和基础。
守纪律讲规矩,其实就是讲政治。党报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党报工作者既要生活在新闻之中,更要生活在政治之中,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
一些党报和党报人,缺乏思想的原创力、概念的整合力、舆情的捕捉力和信息的首发力,跑新闻变成了等新闻或者从网络上拷贝新闻,思想贫乏和内容短缺已经成为党报的短板。
3.媒体融合,与其详尽规划,不如撒手放养
2019年7月8日,谢国明在暨南大学进行专题讲座。会上,他谈及当前的媒体融合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鸵鸟心态,守旧思维,即固守传统媒体,不敢不愿不会走向互联网主战场;
二是业态趋新,意识滞后,即办网站办公号却没有互联网思维;
三是孤军作战,资源闲置,即没有调动社会文化、思想、管理等大数据以及改革制定权等制度优势。
谢国明认为,互联网的一大特征,或者说最有意思的是,当下所做的一切,基本上都不是规划的结果,完全是不断创新和试错的产物。试错是在互联网上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预言都有可能实现,任何规划都有可能南辕北辙。媒体融合,与其详尽规划、悉心扶持,不如撒手放养,多一些包容,让其在竞争中自由生长。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会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4.“技术无善恶,人心有敬畏
2020年,谢国明专门撰文谈技术,他写道:技术无善恶,人心有敬畏。
技术无善恶,社会对技术创新应当秉持宽容的态度,以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随着技术基础的进一步重构,一些目前难以解决的网络治理问题,或许可以依托新技术得以改善。
人心有敬畏,掌握和应用技术的人应当加强自律,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让技术服务于社会文明进步,而不是阻碍进步甚至恶化社会环境。
他还进一步提到,管理有分寸,无论是政策规定,还是法律规范,都要把握好度,尺度过紧或者过松,都不利于技术发展及社会和谐。
5.提出编报最后五分钟流程,多次避免关键差错
谢国明提出编报“最后五分钟流程”,就是报纸改好最后清样付印之前,编辑再用五分钟时间,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报头、日期、标题、重要人物名称等,一个人高声朗读,一个人校对文字。实行这一办法,多次避免了关键性差错。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谢国明作为人民日报奥运特刊编辑组负责人,进行版式创新,形成了大标题、大图片和短文字“两大一短”的别致版面。


同事、朋友深切缅怀

米博华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惊闻谢国明同志逝世,十分震惊悲痛。我与国明共事多年,深为他的做事为人的品格所敬佩。他是一位杰出的报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务实,业绩显著,一生献给了人民日报和党的新闻事业。
我们会长久地怀念他!
国明同志安息吧。


(米博华手写悼念语)




唐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
谢国明走了。我无比悲痛。欣慰的是,我是送他最后一程的朋友。
上周六我从南昌开会返京。晚上有朋友告诉我,谢国明病情可能加重了,这两天报社主要领导轮流去医院探望他。我有点紧张,当即给谢国明打电话,但手机关机了。我又给他们家打电话,也没人接。尽管我们曾经做过邻居,两家还比较熟悉,但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平时都是我跟谢国明单独联系的,一直管他夫人叫小郭,甚至都想不起来叫郭什么了。于是,我就到处找人询问他夫人的手机号码。遗憾的是,一夜未果。
第二天早上谢国明居然给我回微信了!他写道:听说您找小郭的电话,还转了一个大弯。她重听,经常听不到手机铃声。一般都在家,可以打家里电话。我一阵惊喜。能自己回我微信,看来情况还没那么糟糕。我们就在微信上聊了几句。我说想去看看他,他说得医生同意,周一他提出申请。
昨天是周一,一早他发我微信,说下午三点可以去看他,已经报备了。还细致地告诉我怎么走,哪个病房,并叮嘱我别忘带上身份证。我三点钟准时到了他的病房,只见五六位医生护士正围着他的病床做处置。谢国明满脸通红,戴着吸氧面罩大口喘气。搞得好紧张,我以为在做抢救呢。
一会儿,情况稳定了下来,医生跟我说,他突然喘不上气来,让我多说话,少让他说话。我就坐在谢国明床边,首先转达了几位朋友对他的问候,然后有的没的,远的近的,东拉西扯地说,不停地说。他时不时咳嗽吐痰。我注意到痰是带血的。我问他是不是肺部有炎症?他摇摇头。
我知道谢国明患胃癌做过手术。如今胃癌已经不怎么致命了,这两年他恢复得也还可以。去年我们还约定,待疫情缓缓后,当年住九号楼后平房的邻居们得聚一下,因为都已经退休了,有时间聚起来了。但我不知道,他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我说了一阵后,他的状态似有好转,脸也不那么红了,呼吸也均匀了,也能接我的话了。他告诉我,一月十几号时发烧住院做了检查,医生让他回家过了个年,初五又住了进来,直到今天。原因是发现癌细胞扩散转移到肠子上面去了。我问还要再次手术吗?他说,医生讲属于弥漫性扩散,现在还不能手术,做化疗。这两个多月,禁食禁水,每天打2500毫升营养液。人瘦了三十多斤,现在体重不到一百斤了。
看着他消瘦的身体,稀稀疏疏的满头白发,我心里很难受。我们也谈到了身后事。他说给编委会写了一封信,提了两点请求:其一,一旦进入弥留状态就不要再抢救了,给注射一针镇静剂让他安静地离去;其二,身后不举行任何告别仪式,骨灰交给家属处理。
我就这样陪着他坐了一个多小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后来他女儿来了。我听医生跟她女儿交代,近期不要安排出差。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近期居然不到24小时,我这一见竟然是永诀!今天早上听到噩耗时,我愕然,赶紧询问他的女儿。不一会她发我微信:唐叔叔,谢谢您昨天来看他!我爸今早走了,走得很安详。顿时,我热泪盈眶。
国明,好兄弟,你一路走好!



赵健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会长

今天下午我在开车途中,得知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谢国明先生今早去世的消息,深感意外。因为春节前夕我还与老谢通话联系,他答应一定参加在他老家绍兴召开的中国经济传媒大会,才两个多月,老谢却已驾鹤西去不禁悲从心来。

回想老谢应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之邀,担任中国经济新闻年度人物评选专家评委团主席,对这一全国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关爱有加。2022年度评选,正值疫情和舆情叠加之际,老谢理性开通,实事求是,坚持评选颁奖提振信心、顺应民心,社会反响正能量,特别是颁发快递外卖小哥2022中国经济新闻人物奖,深得人心。202316 日晚颁奖典礼,老谢因临时住院,不能现场致辞,还特地发来贺信,希望为中国经济春天的归来拾柴添火,新浪财经202316 日晚938分发出,这可能是他生前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文字。
现附贺信全文于此,以示纪念。
面对不确定性,坚守长期主义


file:///C:/Users/85347/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

尊敬的各位获奖嘉宾、颁奖嘉宾、各位朋友、各位同行:
大家好!
冬至一阳生,春归已有期。目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仍是吃劲的时候,我们相聚一堂参加中国梦杯·中国经济新闻人物——2022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共同见证中国经济榜样人物的诞生,激励中国经济向上的力量,为中国经济春天的归来拾柴添火。
我代表评委会,向各位获奖的企业家、科学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企业家朋友、各位嘉宾、各位同行的莅临,并向积极支持参与评选活动的广大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下有两句话非常流行。一是我们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二是坚守长期主义。这两句话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好在我们中国传统思维中有对立统一的范式。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场域可以和谐地统一起来。
面对不确定性,坚守长期主义,要有实事求是之心。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说,杭州培养阿里巴巴,是个伪命题。杭州市只是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环境。干好政府应该干的筑路修墙优化环境之活,特别是制度环境,没有去干企业该干的经营发展创造发明等捞过界的事。这是政府面对不确定性坚守长期主义的明智之举。
做企业,同样需要面对不确定性,坚守长期主义。要量力而行,量能而行,量智而行,量德而行。要有风险规避之能。面对教培行业的惊涛骇浪,新东方从容撤退,漂亮转身,得益于俞敏洪先生长期准备了一笔应急备用金,没有拿这笔闲钱去做以小博大的赌注。
做企业,还要有甘为人后之智。企业家面对的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不是百米短跑,不争一时的爆发力。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那是短跑的做法。长期主义,比拼的是耐力。谁能坚持到最后,就能达到目的地,就是成功者。
兔年新春来得特别早。祝大家新年好运、兔年大吉!




顾勇华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国明走了,震惊!悲痛!“你们是大学同班,写几句吧!”传媒茶话会编辑中午跟我说。一小时,两小时,竟然未着一字。因为我无法相信他的离去。
疫情防控期间,外出不便,就在人民日报院子里散散步,差不多每次都能见到国明。虽说看上去消瘦许多,但精神状态很好。一次碰面是在人民日报编辑楼前,他迎着太阳走过来,蓦然觉得,这情景恰如其人,他是一位心中充满阳光的人。
从此,院子里散步再无国明,可我每到编辑楼前总想与你说几句。早年我到军队院校任教,你也从新闻研究所到了人民日报编辑岗位。也许是你在暨南大学任教的经历,对新闻人才培养尤其用心,为我把书教好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后来我到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办《华东新闻》,你在总社总编室,为协调好版面你总是热情耐心。
后来我到中国记协书记处工作,直接工作联系少了,却总能从人民日报每年报送评奖的作品中看到你的智慧和倾注的心血。
多年来,只要我请你帮忙,你总是真诚相助!本有一坛绍兴酒,想适时请你和在京几位同学小聚,共叙同窗情谊,未想却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只能举杯遥祭:国明安息吧!



皮树义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原主任谢总指导我们上下结合抓报道
惊闻谢总病逝,非常痛惜。作为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曾多年分管经济社会部工作。谢总站位高,接地气,总是从大局出发,考虑报道的方向、重点。他了解实际情况,要求报道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正是坚持上下结合,谢总指挥经济社会部采写了不少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比如,2015年人民日报推出的【权威访谈】《五问中国经济》,就是谢总亲自策划出题,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反响,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丁士
经济日报原副总编辑
老谢(我们党报工作过的人都习惯不称职务,习惯称老什么小什么或直呼其名)是我的复旦新闻系学兄,在学校虽没认识,但工作后打交道较多,因为我们都在各自报社的总编室工作过,还都当过总编室主任。
老谢新闻感觉敏锐,专业水平高超,总能把中央的精神要求和读者的关注焦点很好地在版面和文章中结合起来,争取最佳宣传效果。老谢学识渊博,文字功底深厚,还时时表露出新锐之气。
我常和他开玩笑:真不愧是谢安家族的后人,会写有文有武的好文章。老谢为人正直,还急公好义,他卸任报社职务后还在全国人大和专业记协担任职务,工作还是比较忙的,但同行找他帮忙,只要时间允许他从不推脱。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有两次会议请他出面致个辞,第二次邀请时,他已重病染身,但还是一口应承下来,并认真完成。2019年在绍兴开会时,我和赵健会长曾到他在近郊的老家看望他八十多岁老母亲,老人热心慈祥,勤劳自立,一看就感觉到老谢继承了母亲的优秀品质。
老谢不到七十岁去世,同行得知都深感惋惜。作为曾经同是夜班报人,我认为特殊的工作时间、习惯和压力,对夜班媒体人的身体健康是有不利影响的。在老谢发病前几个月,我曾和他一道出过差,当时还说他身体不错,没想到一检查就是绝症,这可能与工作中饮食不太规律,有征兆不及时查体有关。
老谢的英年早逝,也提示我们媒体工作人员,一定不能只顾工作不顾身体,要千万珍惜健康。
悲悼谢兄清明前日雨纷纷,不为节来为送人。昼夜倒颠无数计,谢兄早走泪倾盆!



官建文
人民网原副总裁
惊悉国明老总英年早逝,心里挺难受的。他手术后,曾不时见他在报社院里散步,虽然疾病对他身体损害挺大,看上去少了往日的荣光满面,多了几分憔悴,但精气神尚在,一直以为他能战胜病魔的,没想到……
谢国明虽然年纪比我小,但他是师兄,比我早一年走出九号楼。他毕业后在新闻研究所工作,是我们这些在校生的老师。他比我晚几年进入人民日报社,都在总编室工作。他既是师兄,也是老师,还是同事。
后来我到人民网工作,他仍在总编室,任副主任、主任,并升任报社副总编辑。他当时不分管人民网的工作,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在总编室的时候。我们分别在不同的编辑组,都曾任组长(主编)。
有段时间,我们在隔壁办公,是邻居,工作之余也不时串门儿。他所在的编辑组,叫综合组,所谓综合就是杂,不管部,其他编辑组不管的,杂七杂八的事,编采信息,内部业务交流,工作总结,上报信息,社内社外评选好新闻……都归他管。
这些无名无利、为他人做嫁衣的琐碎事,一般人不屑于做,非做不可往往容易应付了事。他不一样,每一项小事、杂事都干得有板有眼,干得不亦乐乎。因其如此,他的工作得到了部门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几年后,这位愿管杂事、善管杂事的主编升任总编室副主任了,几年后又升为主任,掌管人民日报的要闻版面、协调各个版面和报纸出版,做社长、总编辑在新闻编辑、编排的秘书。从他不管部主编的迁经历说明,只有边缘人没有边缘部门,能干的人在哪都会发光。
总编室主任这个新闻秘书的工作,他干得很好,也干得很辛苦。不分工作日、周末,他每天晚上都到夜班,跟值班主任敲定稿件安排,夜深了才离开,第二天白天照常上班,处理各种事务。
谢总安息吧!愿天国没那么辛劳!



卢玉华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校检室原主任
在质量面前一视同仁

记得有次报纸出了大错,当时已是副总编辑的您,和分管总编室的吴总编辑给我们各分管部门的正副主编开了一下午的会,您高声严厉批评个别主编的不作为,又苦口婆心讲质量对党报的重要性,那一刻的情境和谆谆教诲一直指引我在检校岗位上时刻保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
还记得您给新疆日报社讲课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当时也同样派去新疆支援,虽然是同事,但也是第一次听您讲课,您的课件准备得那样充分、细致、认真,资料又是那么的充实、直观、清晰……让我感动的是您也在一直听我讲课……您的平易近人、非常认真工作的态度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精神至今仍历历在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怀念您!
惊悉噩耗!止不住眼泪直流,想给谢总您发最后一条短信,永远也忘不了您同我们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永远忘不了您笔耕不辍的岁岁年年,永远忘不了您抓质量时严肃认真的表情,永远忘不了您平易近人、和睦待人的音容笑貌……安息吧!我们永远的好老总!




谢国明与传媒茶话会


谢国明生前也一直关心和支持传媒茶话会的发展。谢国明多次接受传媒茶话会编辑的访谈,就媒体融合等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关于媒体融合,谢国明曾说:媒体融合就是要把主流媒体弘扬的主流价值植入网络空间,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提供源头活水,这就是内容融合技术让技术为传播内容服务。所以,媒体融合应该是价值为魂,导向优先。
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谢国明曾在传媒茶话会上寄语年轻同行,希望大家坚守三个有:有立场、有底线、有情怀。
一是有立场。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信息无是非,传播有立场。每一位中国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坚守民族立场,爱国爱党,不为名利所缚,不为喧嚣所惑,赤胆忠心献真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德立功立言。
二是有底线。信息传播至少应当真实、客观、公正。真实是最基本的底线。但是,带偏向选择事实虽是真事却不客观。拉偏架则不公正。认知有局限可以理解,但偏听偏信偏见有违底线。
三是有情怀。人文情怀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标志性区别。规则无情、灾难无情、疫情无情,新闻工作者传播信息、评点世事,必须有人文情怀。凡是没有人文情怀、丧失基本人性的举措,传播时要多用用眼力脑力,看见看穿看开。多为真情善行喝彩,不为简单粗暴造势。
除了向传媒茶话会分享他的观点,谢国明还多次参与传媒茶话会一年一度承办的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有时作为演讲嘉宾,有时也作为参会嘉宾,每次他都是早早就来,坐在前排和业界的同仁们交流。


谢国明工作经历


谢国明,1957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77年,他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之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院从事新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1991年,他成为人民日报社夜班编辑。每晚8点,他就赶到岗位上开始安排第二天的版面,直至第二天凌晨。他秉承不出错是生命线,找到错是及格线,多出彩是水平线’”的工作原则,被誉为党报把关人、新闻守夜人
2000年起,他任总编室副主任,此后参与组织策划人民日报几乎全部重大主题宣传、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如2003年的非典、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2015九三阅兵等,他参与设计的重大事件版面安排,经常成为全国党报的示范,被同行称为国版
2010年,谢国明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他因时而变、大胆创新,在人民日报积极倡导建立中央厨房机制。2017年,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的重要标志。
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他曾说:能吃苦能吃亏,凡事皆可为;能干事能共事,才能成大事。

来源:传媒茶话会

编辑:邓秋雨

55#
发表于 2023-4-6 12:17: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深圳报业集团退休干部刘绩辉同志于2023年4月4日因病去世,享年59岁。刘绩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3年4月9日14时30分在广州殡仪馆主礼楼32号(仙鹤厅)房(二楼)举行。
夫 李 明
携 孝子 李泽坤
女 刘欣怡
泣告!
2023年4月6日
来源:搜狐
编辑:邓秋雨

56#
发表于 2023-4-17 12:29: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郑广宁病逝

4月16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发布讣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书记、副社长、总编辑郑广宁,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4月15日在广州逝世,享年54岁。
有媒体人称,郑广宁生前几日工作很忙碌,最终因突发心梗去世。
公开履历显示,郑广宁曾长期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工作,曾担任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2021年6月,媒体报道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层调整,郑广宁出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南方日报社总编辑。
据南方网介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是以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为龙头组建的党报集团,目前拥有6种报纸、10种期刊、1家出版社、20个网站、7个手机客户端、370个社交媒体公众账号,覆盖超过2亿用户。
2020年1月,时任广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的郑广宁在一场新闻创新传播研讨会上表示,融媒体时代,既要避免“受众过了河,媒体还在摸石头”的尴尬,也要避免落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误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宣传必须要既能体现党和政府的主张,又要让观众喜闻乐见、反映人民心声。


来源:极目新闻

编辑:陶鹏辉

57#
发表于 2023-4-24 16:05: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三联生活周刊》原主笔王星去世:被誉才女,曾跨界写武侠
《三联生活周刊》原主笔王星在法属留尼汪岛因病去世。王星1974年生于北京,1997年加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曾任《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主笔,《新知》主编、《爱乐》编辑,著有小说集《荆非昔笔》、散文集《七部名著读伦敦》等,曾选编《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2020年随外交官丈夫远赴法属留尼汪岛。
山高水远,我们从朋友圈收集了王星生前的同事故交写下的纪念文字,为她送行。

据悉,王星的告别仪式于当地时间42310点至12点(北京时间14点到16点)在留尼汪岛举行。
423日,《三联生活周刊》刊文《今天,我们想纪念一位同事》,从朋友圈收集了王星生前的同事故交写下的纪念文字,为她送行。
包括《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三联书店前总编辑翟德芳以及王星多位前同事,均撰文怀念。
公开资料显示,王星曾任三联《新知》杂志主编、《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三联《爱乐》杂志编辑。
王星出身文学世家,其祖父是知名翻译家王佐良,她曾推动王佐良学术著作《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由三联书店再版发售。
2001-2007年,王星担任《三联生活周刊》驻法国记者,负责法国及欧洲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报道。
2007年回国后,王星主持《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个人问题栏目。
据悉,生活圆桌是一档带有《三联生活周刊》文学气质的特色栏目,开办多年来深受读者欢迎。
它从创办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不但成为《三联》经典名牌栏目而且其成熟的栏目经验更被多家媒体效仿。
作为资深主笔,王星多次参与《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以及专刊的制作。她的多篇作品选入《生活圆桌精选集》、《葡萄酒的奥秘》等周刊文章合集。
在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王星常常被称为外语活词典,她精通多门外语,因此善于到一些犄角旮旯找材料,一些冷僻的题目找到她都能如愿以偿。
2010年,王星负责做一本葡萄酒专刊,她认真跑遍了法国的葡萄酒产区,因为这本专刊体现的专业性,她获得了罗讷河谷颁发的葡萄酒骑士勋章,也就成了周刊的葡萄酒专家。
王星被誉为才女,写作跨界范围非常大。
王星的外公是知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她曾参与编著《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一书,带领读者探寻满天星斗的远古中国。
她还曾致敬古龙的武侠小说,尝试武侠侦探小说创作,写出一本原创武侠推理小说集《荆非昔笔》。
《荆非昔笔》收录了她的五篇古风探案故事。小说以古龙笔下小李飞刀的故事为引子,讲述的却是诗、书、酒、茶这类雅事如何沾染了血腥,以及酒鬼官家侦探荆非的探案故事。
王星说:最开始是一个玩笑,因为大家都把李寻欢当成神话,于是我写了这么一个恶作剧的开篇。
2020年,王星随外交官丈夫远赴法属留尼汪岛。
不少追忆王星的同事及朋友都谈到王星爱喝啤酒。据王星自己回忆,其喝啤酒的习惯就是跟爷爷王佐良养成的,因为爷爷是个充满趣味的人,偶尔喜欢喝两口(酒),从不觉得喝酒是个多大的事儿
来源:青萍鹿鸣
编辑:吴漫

58#
发表于 2023-5-1 22:1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被学生称为虎哥的中国传媒大学孙振虎教授 因病不幸英年早逝

据多位媒体人和中国传媒大学学子发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青年教授孙振虎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孙振虎,教授,博导,新闻学博士,一直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为“虎哥”。任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CILECT国际影视教育联合会学校代表。
教育履历

1994年—1998年,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电视编辑专业本科。
1999年—2002年,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2002年—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新闻学博士研究生。

自2002年从教以来,先后担任了《中外摄影史》、《摄影造型》、《电视影像语言》、《摄影理论与实践》、《影视观念探析——拉片(1-2)》、《摄影流派与发展史》、《DV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研究》、《创作训练——图片摄影》、《创作训练——电视摄影》等10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且涉猎从研究生到本科生,从续本到高职,从研究生进修班到短训班,从远程教育到函授教育等8个层次的学生,多次获得年度工作考核的优秀。并且在从教的同时,凭借纪录片《非常青春》、《胡永乐和他的秧歌队》先后于2001年、2002年两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凭借系列片《中华泰山》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系列片一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2009年,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文科组一等奖,并同时获得最佳教案奖和最佳演示奖。同时获得“评师网”评出的全国新闻传播专业最受欢迎的十大教授之一,名列第四位。2010年底,在中央领导同志李长春、刘云山等视察时讲解公开课,获得领导首肯。2012年获得全国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8年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广电总局资深专家、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国家广电总局人才交流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电视台、SMG、CTR、北京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特约培训教授。
节目创作获奖

1997年,编辑制作的英语节目《中国泰山》获96-97年度的“中国彩虹奖”三等奖。外语节目《走进荒原》入围日本地球环境电影节。
1998年,系列片《中华泰山》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系列片一等奖,山东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
1999年,纪录片《山凹》(上、下),获得山东省电视奖一等奖。
2000年,三集电视系列片《山不转水转》,获得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
2001年,电视片《非常青春》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参与策划了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并在20集系列片《永远的丝路》中担任策划和总撰稿工作。
2002年,电视片《胡永乐和他的秧歌队》获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
2003年,系列片《实践者的追求》获得“迎接十六大宣传好新闻奖”,同时获得山东省第二届思想政治工作新闻稿件电视类作品一等奖。
2004年,电视专题片《赤子情》获得第九届“中国大地之光”电视片特等奖。
2005年,专题片《神州追记》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科普节目奖。专题片《老中医最后的日子》获第四届《中华荟萃》评奖活动优秀奖。
2007年,系列片《中华泰山》获中国文献纪录片二十年(1986-2006)优秀作品奖。
2009年,参与创作大型高清文献纪录片《大三峡》,担任撰稿和导演职务。
2014年,作为总导演创作纪录片《走进和田 》,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15年,指导学生的纪录片《再见好年华》获得匈牙利亚洲特快电影节亚洲作品大奖。

虎哥一路走好!
来源:今日寰宇
编辑:吴氏垂心

59#
发表于 2023-5-19 23:11: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北京国企传播岗51岁女员工,得知被裁员当晚跳楼

昨天,#网传北京某设计院高龄员工被裁后跳楼#成微博热门话题。

据爆料,这位高龄女员工51岁,原本是某杂志社编辑,后被北京某国有企业性质的设计院挖过去负责传播。


如今经济下行,设计院的日子不好过,便动了裁员的心思。这位老员工所在的宣传传播部门属于“职能部门”而不是“业务部门”,裁员首当其冲。

于是,这位51岁老员工也被单位列入裁员名单。

如果不被裁员,这位51岁女员工只需再熬上4年,就可以安安稳稳退休了。
突如其来的情况让这位老员工十分惊慌,担心自己这个年纪,离开单位怕是不好再找工作了。

她希望能保住这份工作,作出种种尝试和努力,仍无果。单位还是决定辞退她。

这位51岁的女员工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在被辞退的当天晚上跳楼身亡。据称,目前单位对家属作出了一定数额的赔偿。

微博上有人留言称,自己的母亲也是设计院员工,“真的很辛苦,休假的周末都在开着海外的会,一天两三场,还得写材料,进国企工资不怎么高,但是就是想图一份保障啊!”

据“转型Media人”公号此前发布的文章《媒体人过五旬难就业,51岁女编辑求职实习生或家政,两千就行,当下,北上广深成五大新闻重镇,有4826名50岁以上的老媒体人正在智联招聘网站上找工作。但在智联招聘、BOSS直聘等招聘平台上,用人单位愿意接纳50岁以上人员干传播类岗位的几乎没有。

而北上广深成五大城市中,北京高龄媒体人求职者最多,占三分之二。

因为对口工作难找,跑汽车的老记者在求职保险理赔员,杂志社主任在求职服务员。

山西某报社一位51岁女编辑,求职目标为实习生或家政。她有33年采编经验,自称“文字功夫深厚”。

在简历中她写道:“希望给我个人一个机会,我会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工作!”

她和跳楼身亡的国企传播岗女员工同岁。


来源:转型Media人(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148U0oDlLNZkIx9Kj8sQ
编辑:覃韵琪



60#
发表于 2023-5-21 23:15: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讣闻|知名科技媒体人向霜突发疾病去世


传媒圈又一则噩耗!
原DoNews副主编、资深科技媒体人向霜于5月20日突发疾病去世,年仅36岁。
熟悉向霜的科技媒体人在一些微信社群表达了痛心、痛惜、哀婉。
向霜2010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同年加入老牌TMT垂直网站DoNews,专注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创业等领域报道。
2013年,向霜升任网站副主编一职,全面负责网站内容策划和采编,一直活跃在科技领域报道的最前线。
以下是这名资深互联网媒体人的主要作品:
《戴志康揭秘出售始末:两小时拿到“企鹅号船票”》
《雷军重回金山:从劳模CEO到董事长专业户》
《 张朝阳的内容野心:尝试打造中国“纸牌屋”样本》
《电商人聚焦之徐雷:传统企业“触网”的三个阶段》
《蘑菇街变脸:弃用瀑布流 ,向女性电商演进》
《港版iPhone 6引大陆黄牛出动:人肉快递,加价数千元 》
《陈华做唱吧KTV的野心:约炮之后突破约歌社交》


愿天堂没有疾病,向霜老师一路走好!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GOKTZjPMbwNzvprSJcptw
编辑:覃韵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