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81#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21:37: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0)
收敛 shōuliǎn
作者:周俊生

2019年8月4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领略时光赋予的神秘、雅韵、智慧与成长》一文,其中写道:“故宫的每一件古物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句中的“收敛”一词使用有误。
“收敛”的意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笑容、光线等减弱乃至消失,如“看到对方一脸严肃,她脸上的笑容也收敛了”“夕阳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二是指减轻言行放纵的程度,如“在耐心的开导下,他的激烈情绪有所收敛”。句中说的是把有关的事物(“历朝的风雨”)集中在“古物”这儿,“收敛”的词义与此不合,不能适用。
应该把“收敛”改为“收藏”“收罗”“收录”之类的词。
“收敛”这个词之所以会用错,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其中的词素“收”没有很好的理解。“收”在现代汉语中最为常见的词义是接受物品,并由此组成了很多表示这个意思的合成词,如“收到”“收取”“收罗”等,作者以为“收敛”中的“收”也是这个意思,但并不是这样。“收”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合拢、结束,并由此派生出压制、约束的意思,如“收工”“收拢”“收心”“收束”等,“收敛”中的“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能和“收”的另一个意思混淆。

编辑:马晓晴

582#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00:20: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1)
产值 chǎnzhí
作者:周俊生
2019年8月6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摆脱“人情关系”,今年的“庄行蜜梨”离市场最近》,其中有一句话写道:“奉贤庄行有4500亩梨地,按每亩3000—3500斤的正常产值算,年产1500万斤稀松平常。”句中“产值”一词使用有误。
“产值”指的是一个企业或行业在规定时间段内所创造的全部或某一项产品的总量以货币计算后得出的总价值,也可以指某一项或几项产品在规定范围和规定时间段内所能够生产的总量以货币计算后得出的总价值。句中说的“每亩3000—3500斤”是“梨”这个产品(从引语所出文题可知是“庄行蜜梨”)的生产量数值,并未以货币进行折算,因此它不能称为“产值”。
可把“产值”改为“产量”。“产量”和“产值”的区别是,前者体现的是数量上的统计分析,对产品以某一计量单位进行统计,后者体现的是按交易价格折算后能够实现的货币量上的统计分析。

583#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22:06: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3)
作者:周俊生
拜访 bàifǎng

2019年8月8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黑山共和国的城与镇》一文,其中写道:“带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观点,我和太太一起拜访了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和峡湾里的滨海小镇科托尔。”句中“拜访”一词使用有误。
“拜访”的意思是访问。“拜访”是一个敬词,其使用对象一般限于为作者所敬仰的人物,以及由人组成的机关,如团体、宫殿、寺庙等。句中的“拜访”有两个指向对象,即“波德戈里察”和“科托尔”,但它们都是城镇而不是人,因此“拜访”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当然,城镇中也有人,但它的范围通常比较大,因此一般不能接受“拜访”的支配。
可把“拜访”改为“访问”。与“拜访”不一样的是,“访问”不是敬词,它的使用对象既可以是人,可以是由人组成的机关等范围较小的概念,也可以是城市、国家之类范围较大的概念。



编辑:董莉

584#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09:03: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4)
围绕wéirào
作者:周俊生
2019年8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第6版刊登报道《国办印发〈意见〉,规范平台经济发展》,其中写道:“《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更大激发市场活力,聚焦平台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落实和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要求,推动建立健全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段文字中的“围绕”一词在使用上存在问题。
“围绕”的词义一是指围着转动,围在周围;二是指以某个问题或事情为中心。这两个词义,其表示的意思分别具有具象性和抽象性,前者如“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医生围绕着他的病床展开会诊”,都有一个具象的事物(“地球”和“他的病床”)作为“围绕”的中心或目标。后者虽然表示的是抽象词义,但同样需要一个表示中心或目标的概念作为其支配对象,在词语表现形式上就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话语才显得完整。句中的“围绕”,后面跟着的是“更大激发市场活力”,但这是一个动宾式的短语,与“围绕”不能搭配,“围绕”后的话语显得不完整。
应在“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后加上“目标”之类的名词(其前还宜加上结构助词“的”),这样改了以后,“围绕”的指向对象是“更大激发市场活力的目标”这样一个名词性短语,话语也就完整了。

585#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3:41: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58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0:41: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5
作者:周俊生
更新gēngxīn
2019810日《文汇报》第2版刊登报道《上海严阵以待“利奇马”,三级防汛体系全时监测》,其中写道:“昨天18时,市防汛指挥部更新了防汛防台二级响应。”句中“更新”一词使用有误。
“更新”的意思是除去旧的,换成新的。“更新”的指向对象,应该是具有某种包容性、可以进一步细分的事物,在词语形式上是一个集合概念。比如“更新设备”,其中的“设备”在现实世界有成千上万,就是一个有包容性、可以细分的词语,它包容了各种器物,可以按一定标准对各种器物进行细分。在这个句子中,“更新”的指向对象是“防汛防台二级响应”,但“防汛防台二级响应”在现实世界只有一个,不是一个集合概念,因此它不能与“更新”搭配使用。
从引语所出全文来看,行为主体“市防汛指挥部”所做的事情是废除原先执行的防汛防台三级响应,换上二级响应,即提高了响应层级,从这一点来看,“防汛防台二级响应”并不是“更新”的指向对象。
修改这个句子,可以把“更新”改为“启动”之类的词。如果一定要用“更新”,则可以把“防汛防台二级响应”改为“防汛防台响应”,并在其后加上“启动了二级响应”“提高到二级响应”之类的话语。
编辑:晓晴

58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1:17: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媒体时代,还要不要区分“的、地、得”用法?

很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估计都有一个同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编校质量堪忧。那些广泛传播的重大错误就不说了,仅“的、地、得”三个常见字的乱用,就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各种新媒体、自媒体,不注意区分这三个字用法的现象都很突出。但是,不注意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分不清“的、地、得”,丢了大奖
关于是否取消“的、地、得”用法的区别,网上早已有热烈探讨。著名知识社区知乎上,“现在还区分「的」「地」「得」的用法吗?”这个问题,有144人回答,且不乏专业、深度的分析论述。其中,东东枪、吴钩等网络知名人士都参与了回答,东东枪的回答更是获得1521人点赞。即使在知乎上,这个点赞量也不算少。
另个一知名网站果壳网上,“谣言粉碎机”小组也有一个“‘的地得’是否可以取消?”的问题,目前共有273条评论。
从网上回答、评论看,理性者总体倾向于仍然要严格区分“的、地、得”的用法,因为这正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魅力所在,不应图省事,轻言放弃。赞同“的、地、得”三个字统一用法,尤其是“的”和“地”不再区分的,仍然是少数,其中又以表示分不清这三个字的网友为主。
不过,从官方机构的态度看,目前仍然是要求严格区分“的、地、得”用法的。比如,2015年12月,中国记协曾公布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差错100例》,指出“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中,审核委员会共发现323件作品存在663处各种差错……最终决定撤销168件作品的参评资格。”在中国记协列举的100例差错中,有3例是“的、地、得”的误用。摘列如下:
【原文摘录1】如油路连不上、刹车踩的费劲、行车电脑系统混乱等。
【审核意见】错别字。“的”应为“得”。
【原文摘录2】这次难得的机会让雷万贵欣喜若狂,工程师安装时,他认真地在旁边看,一有不懂得地方,他马上就问。
【审核意见】错别字。“得” 应为“的”。
【原文摘录3】夫妻俩结婚后关系和睦,一直勤勤恳恳的劳作。
【审核意见】错别字。“的”应为“地”。
无论是编辑记者分不清也好,还是粗心也罢,总之因为这三个字的误用,导致被取消参评中国新闻奖的资格,十分可惜。毕竟,这项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对很多媒体人而言,一辈子也未必有机会获得。
有人估计要说,“的、地、得”这样的字,一般仅在句子里起连接作用,有没有必要搞这么严格?个人认为,应该严格区分。就像网友东东枪在知乎上回答时举例:a."路边站着两个男孩,她经过时,有一个帅帅地笑了一下。"(某一个男孩“帅帅地”笑了,是笑得帅。)b. "路边站着两个男孩,她经过时,有一个帅帅的笑了一下。" (是那个“帅帅的”男孩笑了,是长得帅。)两句话,仅一字之别,意思差距是不是很大?
何况,无论是机构媒体,还是自媒体,读者、用户里都会有很多学生,是不是有责任传递正确的文字用法呢?“的、地、得”虽普通,但作为文字工作者、信息传播者,理应尽可能避免误用,以免以讹传讹。
轻松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那么,“的、地、得”的用法如何区分呢?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过,很多人未必能说清楚,尤其是不能让不明白的人轻松掌握。
比如,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审核委员会主任唐绪军,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差错案例》一文中,也专门谈到了“的、地、得”的误用这一问题。他写道:“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的使用是有明确分工的。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状语用“得”。这个问题应该是上初中时就解决了的。但是,在申报作品中这三个字的误用却大量存在。”
对于懂的人,这话说得明白,但是对于不懂的人,看了仍然不知道如何把“的、地、得”放到正确的位置。因为,定语、状语、补状语的区分,虽然在初中时应该都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应该都分不清楚。老实说,我自己也分不清楚,虽然一向对语文学习、考试比较有信心。
不过,分不清定语、状语、补状语,不代表就不会用“的、地、得”。这个问题,有更通俗易懂的方法能够讲清楚,而不必拘泥于从定语、状语、补状语这一死板、难懂的方法切入。
高中时,为了应对考试,我曾专门研究过“的、地、得”的区分,后来发现在实际运用中归纳总结用法,比区分定语、状语、补状语好使。这方法不是我原创,大概是听老师介绍,加看课外辅导资料知道的。现在,在网上搜也能搜到,不少人也推荐用这种方法。
简单说就是:
1.“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即以名词为主),如:美丽的姑娘、帅气的男孩、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2.“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即以动词为主),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3.“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即以动词为主),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个人认为,判断是否用“得”,首先看其前面是否是动词,多数常用语都能明确该用“得”,如果拿不准,也可以再结合其后面的词是否形容事物的状态来判定。
这种根据前后词属性来区分“的、地、得”的方法,在过去20来年的学习、考试、工作中,个人感觉基本能满足需要。当然,少数特别的“的、地、得”用法,需要平时生活、阅读过程中注意观察、积累。
“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而不是“地”。对一些人而言,要弄明白这里为什么该用“得”有一定难度,其实适当用硬记的方法,然后其他同类语句参照使用,就能解决。
图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
作者| 梁再思
编辑| 刘娟 宋婧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xRqNdwGKeETlUa_I1fdhA
编辑:晓晴

588#
 楼主| 发表于 2019-8-11 18:44: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6
作者:周俊生
方面fāngmiàn
2019811日《经济日报》第7版刊登文章《用好每一张纸》。其中写道:“一只信封其实就是一张纸,寄一次,只用了其中一面,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情况下就这样被忽略了。”这句话中的“方面”使用有误。
“方面”意为相对的或并列的人或事物的一方或一部分、“方面”所反映的内容在很多时候带有一定的抽象色彩。句中说的“方面”指的是“一张纸”的一个表面,即通常说的“一张纸”的“正面”或“反面”,“方面”的词义与此不合。另外,“一张纸”的一个面具有很直观的具象色彩,这与“方面”所要求的抽象性也不吻合。
应把“方面”改为“面”,即把句中的“另一方面”改为“另一面”,“另一面”与前面的“一面”相对,完整地体现出“一张纸”的正反两个表面。

58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2:42: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7
作者:周俊生
饮酒 yǐnjiǔ 饕餮 tāotiè 吐槽 tǔcáo 用典 yòngdiǎn
2019812日《北京日报》第16版刊登文章《替“民国热”号一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是饮酒、饕餮、吐槽,还是写诗、用典、行文,在他们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之背后,往往有其隐衷,暗有所指。”这句话的表达比较混乱,关键在于作者对一些词的词义和使用要求不够明确,把握不够准确,如“饮酒”“饕餮”“吐槽”和“用典”,都出现了使用错误。
先看“饮酒”和“饕餮”,这两个词可以用来表示吃喝,其中“饮酒”的词义比较简单,就是指喝酒。但“饕餮”的词义比较复杂,它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既凶恶又喜欢暴食的野兽,现在常用来比喻凶暴的人,比喻贪吃的人,也可形容丰盛、可以让人充分享用的美餐。在这个句子中,“饮酒”与“饕餮”并列在一起,作者以此来形容“他们”的饮食状态,但在现代意义上,如果“饕餮”用于指美餐,通常可把“饮酒”包括在内,两者是不宜并列的。而且,“饕餮”可以作名词用,也可以作形容词用,但它不能作动词用,它的名词词性与形容词词性与它前后的“饮酒”和“吐槽”都是动词的词性不一致,这也决定了它们是不能并列在一起使用的。因此,“饮酒”和“饕餮”这两个词的使用都是不适合的。
再看“吐槽”。“吐槽”指发表不满的言论和意见。“吐槽”的行为方式既可以是通过口头,也可以是通过书面,但句中将“吐槽”与“写诗”“行文”并列在一起,这实际上是把“写诗”“行文”排除在“吐槽”之外,把“吐槽”限制在口头。但这与事实不合。
再看“用典”。“用典”指的是写诗作文中引用典故。“用典”是写诗作文中的一种手法,实际上“用典”这一行为通常也只有通过“写诗”“行文”才能体现出来。句中的“用典”与“写诗”“行文”并列在一起,使“用典”成为一种可以独立于“写诗”“行文”的行为而存在,这与事实不合。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使用了一个“是……还是……”的句式,在两个关联词语“是”和“不是”的后面各用了三个双音节词,看得出作者想在“是”的后面表现行为主体“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不是”的后面表现“他们”作为文化人(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他们”的指代对象是民国文化人)的吟诗作文,但由于作者对一些词的词义和它在使用上的要求不够明确,再加上对句式过于追求整齐,刻意雕琢,导致出现了较多错误。
明白了这个原因,就能够发现,对这个句子的错误,要作比较大的修改。这里提供的只是一种可以参考的修改:“无论是日常的生活起居,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还是写诗行文,特别是其中的用典,在他们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之背后,往往有其隐衷,暗有所指。”
编辑:高杰

590#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22:58: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高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