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学案例

[复制链接]
590#
发表于 2019-7-27 11:27:52 | 只看该作者

589#
发表于 2019-7-27 11:27: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稿子发出之后 我把美女编辑给骂哭了

记得那是2013年的夏季,一个东北的线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讲述了他刚刚听说的一件新鲜事:一个地方林业局的党委书记喝酒直接被喝死了,局长喝得摔破了脑袋。
打电话的那个线人是另一个地方一名公务员,听说这个新鲜事时他也正在酒桌上,据说当时那张桌子上也都是有公职在身的人,大家都对这种“直接喝死了”的事件很是愤慨,起码当时他们喝酒是自己掏的腰包,并且他们高度怀疑喝死书记的那顿酒一定不会是个人买单。于是,线人借着酒劲给我打了电话,不过他对于具体的细节一概不知道,只能说出那个阵亡的书记所在的林业局的名字,还有那个书记姓孟,连书记的全名都无法提供。
给我打完电话,线人继续喝酒去了,我则开始了忙活。
首先,我在网络上开始搜索那个林业局的名称,随后浏览了大量那个林业局自己发布的新闻稿件,从中找到了那个林业局的书记的全名,并且还找到了局长的姓名,那个局长姓孙。
随后,我向报社汇报了选题,报社同意初查。
所谓的初查就是在接到线索还没有掌握证据之前,先派出记者进行调查核实的环节。我们的报社的规矩是,初查的费用记者自己负责,一旦成了稿子,报社报销全部费用,一旦查不实就记者自己担了。
我和搭档蒋举的相互称呼是“鬼”,我叫他老鬼,他叫我小鬼,我们俩的年龄差了十岁。
我们先到了那个省的省城,随后在那里租了一辆车,开向了接近三百公里外的那个林业局。
在东北,林业局是一个神一样存在的机构。
每个林业局可能会有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的面积,林业局的职工会有几万人,再把他们的家属算在内,林业局下辖的人口一般都会在十万人左右,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县城。
您知道什么叫企业办社会吗?林业局就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办社会。
在林业局管辖的范围内,一般没有行政上的政府部门,一切的机构都是由林业局设立的。
林业局就是当地的政府,林业局的书记就好比当地的县委书记,林业局的局长则是当地的县长。林业局下面设立有公、检、法、司等完善的司法机关,也有工商、税务等齐全的政府职能部门,甚至连计划生育、工商联、教科文卫等部门都一样不少,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来到那个出事的林业局所在地已经是傍晚,那是一个已经成了规模的小县城,区域内街道整齐,店铺林立,我和老鬼住在了一家小小的招待所里。
饭后,我们两只鬼在街上遛弯,搭天地线。
这个搭天地线其实就是深入基层,走进人民群众之中,不管是出租车司机还是饭馆老板,和他们闲聊,攀谈,相互敬烟,插科打诨,谈天说地,进而套出一些你想知道的信息。
果然,没几分钟,话题就转移到了那个阵亡的书记身上,而当地的百姓对此颇有微词:不止书记喝死了,局长也摔坏了,脑袋缝了好几针,听说书记按工亡处理的,好像是给了几百万……
次日上午,我和老鬼来到了林业局的办公地点,那是一个面积不小的院落,门口有门卫,办公楼里更是有穿着制服的警卫。
和老鬼事先就已经商量好了采访策略,要知道这种天高皇帝远的衙门,不接受你的采访是很正常的,只需要一句领导不在,我和老蒋就会被打发回家。为此,我们俩故意穿得非常休闲,沙滩裤衩和大背心,就仿佛刚刚从海边回来一样。
大院的门卫没拦我们,可能是因为我们租得车是一台丰田越野车,看上去就不是什么好惹得主。
来到办公楼一楼,门卫把我们拦了下来:您二位找谁?
我和老鬼大咧咧的对门卫说:老孟呢?咋打电话也不接,发短信也不回的。告诉他,老同学来了。
门卫打量了一下老蒋,老蒋的年龄确实和孟书记相仿,便赶紧用内线电话打了电话,我清楚的听那个门卫对着听筒说:可能是孟书记的生前好友来了……
几分钟后,一个中年男子来到了一楼门卫处,客气的握手后自我介绍说:我是林业局的办公室主任,您二位是……?
老蒋把肚子一腆:我和老孟是朋友,他怎么电话不接短信微信都不回啊?人呢?
办公室主任毕竟见多识广:“您和孟书记是……?”
一切都是按照剧本来的,老蒋也就按照剧本继续演下去,高声的说:“我们从省城来的,你去告诉老孟,省城的老蒋来了!”
办公室主任赶紧把我们让到了楼上,带到了他的办公室,并且安排人赶紧泡茶。
茶水端上来的时候,办公室主任故作一脸悲痛的握着老蒋的手:很沉痛的跟您说,孟书记不在了!
老蒋故意假装很惊讶:啥时候的事情啊?春节我们还通电话来的呢……
办公室主任使劲握了握老蒋的手:我们孙局长在办公室,我去跟局长汇报一下,您二位先坐。
我和老蒋对视了一眼,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坐了下来。
几分钟后,办公室主任回来了:二位,我们孙局长有请。
我和老蒋走进孙局长宽大的办公室,孙局长还以为我们是孟书记的生前好友呢,热情的伸出手来要握手,我和老蒋把两本记者证已经递到了他的手边:孙局长好,我们是北京来的记者,要采访一下孟书记死亡的事情。
孙局长的表情,您可以自由想象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正是中央要求反四风、严厉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时候,孙局长相信也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关系,很配合我们的采访。
孙局长上来就告诉我们:接待的是原来的副省长,公款接待的,在我们的度假村里安排的。
就仿佛竹筒倒豆子一样,孙局长一五一十的把整个事件发生的经过全部讲了一遍,讲到激动处,孙局长把头发撩起:你们看看,都说我脑袋摔坏了,哪里坏了?哪里缝针了?造谣啊!
随后孙局长还拉着我们去了出事得度假村,分别去了接待喝酒的包房,还有孟书记死亡的客房。据说孟书记是酒后诱发的心脏病去世的,这一点与直接喝死在了酒桌上是有着巨大差别的。

不过孙局长向我们证实,确实申请了因公死亡,按照工亡进行的抚恤。
回到省城,我们找到了该省的林业主管部门,把采访到的情况直接反应给了他们,并且要求核实那个书记是不是按照因公死亡处理的。
当我们回到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接到了一份《关于XXX林业局孟XX不认定工亡的决定》,那个阵亡的书记看来是享受不到那笔抚恤金了。
按说当时凭我们两个鬼采访的内容已经足够发稿子了,但事发地的各相关单位公关得厉害,居然有我们上级单位的一位高层直接发信息给了我们一位姓汤的总编辑,在信息里直接命令稿件不发。
我和老蒋对了一下眼,默默的把手机里总编辑转来的信息都永久存了起来,随后把手中的材料整合了一下,送了中纪委。
当年11月15日,央视新闻联播播了一条新闻,说某省一副省级干部饮酒致人死亡,被行政降级,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我和老蒋分别给那个汤总编打了电话,得到的答复是:发!
不过稿子发出来的时候,版面的编辑刚小宁被我给骂哭了。
原来,看到央视的新闻后,全国所有的媒体都在质疑为什么央视不点名,也就是说压根不知道这个是哪个副省级干部?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的稿子里直接点名了这个副省级干部,但却被编辑刚小宁给做成了和其他媒体几乎一样的标题《副省级干部 致陪酒人死亡》,要知道,当时如果在标题里直接点出了名字,那绝对是全国媒体转载啊!
刚小宁哭着找汤总编告状,说我骂她。
汤总编给我打电话:你怎么能骂人呢?看把小宁骂的跑我这里来哭。
我也正在气头上:您看看她做的什么标题?
汤总看了小宁做的标题,啥也没继续往下说,就把电话挂了。



编辑:董莉

588#
发表于 2019-7-27 11:26:04 | 只看该作者

587#
发表于 2019-7-27 11:25:37 | 只看该作者

586#
发表于 2019-7-27 11:25: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公交坠江唯一幸存者:人群散了,她哭了
[color=rgba(0, 0, 0, 0.298039)]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快,比流星蕴含的能量大;

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围城》

(图为小轿车司机丈夫)
01谁在恶意诋毁女司机
我是春丽,这些天一直在关注重庆公交事故。

现在调查出来了:小轿车女司机,她是无辜的受害者。

之前在朋友圈骂女司机的人我全删了,一个没留。

她没有逆行,也不是新手上路。相反她有六年驾龄,也是正常驾驶。

那些无端以恶意揣测别人的人,永远不配得到善意。

还记得吗,在事情刚出来时评论的声音:

“女的就不该开车上路。”

“这种人应该判死刑!”



早在事情还没有定论的时候,各家媒体就有了不同的态度,舆论导向也大相径庭。




从惊魂未定到全网声讨,女司机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险些被撞入河中,已经会让她对开车有了阴影。
网络上围观者的妄加猜测,辱骂,更是让她对人性有了怀疑。

看了一个数据,觉得网络上对女性歧视太大了,心疼女司机。



一个事件,其实只是一面镜子。

围观者多是看到冰山一角,就急于发表感言,折射出的其实是自我的偏见和认知。

有个寓言故事叫“疑邻偷斧”,是讲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便观察那人:

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

看他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

听他的言谈话语,一举一动,简直就是偷斧子的。

但真相是,丢斧子的人,只是把斧子落在了自家的谷堆里。

02杀人的,事自称英雄的脑残巨婴


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一生争论纷纷、毁誉参半,他承受的东西实在太多。

1993年,一名12岁的孩子,指控杰克逊对自己性侵。

“娈童案”爆发,媒体对此大肆渲染,杰克逊名声事业一落千丈,成了过街老鼠。

2003年,杰克逊又卷入了一起儿童性侵案,全世界都看到了他被手铐铐着,押进了警察局。


虽然案件以无罪释放而告终,但世俗没有放过他,他依旧是大家口中的变态、恋童癖。

2009年,年仅50岁的他因镇静剂注射过量去世,又被一度被唾骂为“瘾君子”。

可当真相浮出水面,所有人都震惊了:

法医最终裁定,杰克逊的死是他杀,他的私人医生被判定过失杀人罪,入狱四年。

而曾经指控他性侵的小男孩,经受不住内心的谴责,公开了真相:

没有性侵,是父亲指使自己,诬陷杰克逊敲诈勒索。


在我看来,过量注射的意外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逼他走上绝路的,是媒体的诽谤、榨取,围观者的暴戾和舆论的压力。

知道雷锋的人,或许都听过乔安山这个名字:

在火车,一个人见到乔安山便说:“这不是老乔吗?雷锋不就是你整死的吗……”

当年雷锋因公去世,乔安山忍着丧友的悲痛和诬蔑的声音,决定将雷锋精神传递下去。

但有一次,他为了救人不但未遭表扬,反而被诬陷:对方要求他赔钱。

多年累积的委屈,乔安山终于顶不住了,他跑到雷锋墓前:

“我真希望我死了,你活着,我现在太遭罪了。”

到了2013年,雷锋的真实死因的才登报,仅仅是一次意外,乔安山不负主要责任。


在这个世界上,比找寻真相更难的,是证明自己的清白。

电影《让子弹飞》中,有一幕令我难忘:

胡万勾结米粉店老板,诬陷小六子:“吃了两碗粉,只给了一碗的钱。”

小六子性情刚烈,气愤难当,为证清白割腹,将肚子里的米粉剖出。


别觉得电影太过夸张,因为现实更加残忍。

2009年,河南农民张海超,在耐磨材料厂打了三年工,而染上“尘肺病”。

企业拒绝为他提供相关资料,他想讨公道,却被诬陷为“想讹钱”。

多方求助无门,张海超不顾医生阻拦——开胸验肺,证实了自己的清白。


真正令人心痛的,不是剁指的惨烈,不是剖腹的场面,不是开胸的愤然;

而是在当事人证明了自己清白后,一哄而散的人群。

他们围观的,不是真相,而是热闹。

热闹过了,他们走了。

“那个被冤枉的人啊,咳,管他呢。”


为什么很多人抓着女司机的嫌疑不放,不肯相信她的无罪?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会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

像这张图,看起来,是威廉王子面露不屑地向谁比了个“中指”。


而实际上,从正面看过去,他只是比了个数字“3”。


从“偏见揣测”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开始,真相就不再重要了。

当大学生扶老人被讹10万元,我们义愤填膺,要讨个说法,还他们个清白。



因为我们心里知道,冤枉好人,比放纵坏人的后果严重得多。

可当舆论的风向,盖过了事实的真相,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尤其是能容得下自己看不惯的。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生而为人,需得择善而行。

写在最后

我是春丽,这篇文章写在事件发生的第8天。

女司机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她被诅咒,被辱骂,照片在全网流传。

我是女生,曾经也遭遇过暴力对待,被误会诋毁过。

流言毁掉一个人有多简单?只需要键盘侠敲击的几秒钟。

毁谤无成本,学好闭嘴难。

昨天伤害的是女司机,如果沉默,明天就有可能是你!

我妈问我,怎么还不学开车,等啥呢。

我说,我在等“女司机”不再是贬义词的那天。

编辑:冉玲琳

585#
发表于 2019-7-27 11:24: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韩联社用图惹争议

[size=0.34]原标题:韩联社用这图代表中国人,你怎么看?
[size=0.34]今天一大早,环环(ID:huanqiu-com) 在韩国官方媒体韩联社 中文网上看到了一张让人不太舒适的配图。↓

[size=0.34]配图出现在《韩国火鸡面成中国海淘族最爱韩食》一文中。↓



[size=0.34]中国的天猫双十一购物节马上就要来了,韩联社这篇应景文章本来主要讲的是中国海淘族在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小红书上最喜欢的韩国食品是什么,并建议韩国厂商应通过系统的调研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市场,制定更有效的经销策略。
[size=0.34]根据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aT)7日发布的报告,4月份天猫国际在售的韩国食品超过500种,销量最多的是三洋火鸡面,随后依次是No Brand芝士球、九日海苔、全南柚子茶、农心泡菜碗面。
[size=0.34]4月京东全球购在售韩国食品合计85种,以方便食品、巧克力、干果、咖啡等品类为主。火鸡面、蜂蜜黄油扁桃仁、柚子茶等热销品的评论上万。
[size=0.34]小红书在售的韩国食品有户外便携的休闲食品、固体饮料、方便食品等,各品类中的爆款分别是蜂蜜黄油扁桃仁、Market O布朗尼、火鸡面。
[size=0.34]本章本身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却配了文章开头这张图。



[size=0.34]这张图同样出现在韩联社韩文版网站、韩国SBS电视台网站和韩国《中央日报》网站上。其中,SBS电视台网站和《中央日报》的报道还以大图形式放在醒目位置。 ↓



[size=0.34]韩联社韩文版:韩国火鸡面成中国海淘族人气韩食



[size=0.34]韩国SBS电视台:韩国火鸡面成中国海淘族人气韩食



[size=0.34]韩国《中央日报》:在中国海淘人气最高的韩食品牌是?
[size=0.34]不知道你看了这张图什么感觉,环环马上就想到了上个月韩国综艺《YG战资》的辱华事件。 当时,《YG战资》中不仅出现不完整的中国地图,节目组还让演员以清朝装束出镜,大呼“我是猪”,这些内容引起中国网友的极度反感与愤怒。






[size=0.34]后来,YG老板梁铉锡公开道歉才使得事件暂时平息。但有细心的网友5日发现,梁铉锡已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悄悄删除了道歉道歉内容。
[size=0.34]韩国人似乎喜欢把中国人的形象定义成“清朝人”“梳着小辫”“眯缝眼”。



[size=0.34]此外,这也不是韩联社第一次因为报道配图在中国引发争议了。
[size=0.34]2017年1月7日,韩联社被中国媒体曝光:自从2016年7月韩美两国正式对外宣布“萨德”入韩后,韩联社在半年间竟推出了8套有关“萨德”的配图,而画面背景竟然全部瞄准了中国的五星红旗。↓



[size=0.34]环环经查阅发现,韩联社第一张“萨德”瞄准中国的五星红旗的配图发表于2016年8月10日。当天,韩联社刊发了一篇题为《美国防御局长明访韩谈“萨德”》的新闻。
[size=0.34]2017年1月8日,韩联社北京分社社长陈炳泰接受环环独家采访时称:这只是新闻背景,绝不是“瞄准中国”之意。而对于这可能引起中国民众的反感,陈炳泰说:会向韩联社总部反馈,以后在选用图片时将更加慎重。↓
[size=0.34]2017年1月18日,环环在检索韩联社中文网时注意到,自从媒体8日的报道刊出后,其网站涉及“萨德”关键词新闻的配图并未再出现五星红旗。



[size=0.34]这次,你又怎么看?
[size=0.34]原文链接:
韩联社用这图代表中国人 看到让人不太舒适(图)环球网2018-11-07 14:16[size=0.24]
[size=0.34]原标题:韩联社用这图代表中国人,你怎么看?
[size=0.34]今天一大早,环环(ID:huanqiu-com) 在韩国官方媒体韩联社 中文网上看到了一张让人不太舒适的配图。↓



[size=0.34]配图出现在《韩国火鸡面成中国海淘族最爱韩食》一文中。↓



[size=0.34]中国的天猫双十一购物节马上就要来了,韩联社这篇应景文章本来主要讲的是中国海淘族在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小红书上最喜欢的韩国食品是什么,并建议韩国厂商应通过系统的调研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市场,制定更有效的经销策略。
[size=0.34]根据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aT)7日发布的报告,4月份天猫国际在售的韩国食品超过500种,销量最多的是三洋火鸡面,随后依次是No Brand芝士球、九日海苔、全南柚子茶、农心泡菜碗面。
[size=0.34]4月京东全球购在售韩国食品合计85种,以方便食品、巧克力、干果、咖啡等品类为主。火鸡面、蜂蜜黄油扁桃仁、柚子茶等热销品的评论上万。
[size=0.34]小红书在售的韩国食品有户外便携的休闲食品、固体饮料、方便食品等,各品类中的爆款分别是蜂蜜黄油扁桃仁、Market O布朗尼、火鸡面。
[size=0.34]本章本身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却配了文章开头这张图。



[size=0.34]这张图同样出现在韩联社韩文版网站、韩国SBS电视台网站和韩国《中央日报》网站上。其中,SBS电视台网站和《中央日报》的报道还以大图形式放在醒目位置。 ↓



[size=0.34]韩联社韩文版:韩国火鸡面成中国海淘族人气韩食



[size=0.34]韩国SBS电视台:韩国火鸡面成中国海淘族人气韩食



[size=0.34]韩国《中央日报》:在中国海淘人气最高的韩食品牌是?
[size=0.34]不知道你看了这张图什么感觉,环环马上就想到了上个月韩国综艺《YG战资》的辱华事件。 当时,《YG战资》中不仅出现不完整的中国地图,节目组还让演员以清朝装束出镜,大呼“我是猪”,这些内容引起中国网友的极度反感与愤怒。






[size=0.34]后来,YG老板梁铉锡公开道歉才使得事件暂时平息。但有细心的网友5日发现,梁铉锡已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悄悄删除了道歉道歉内容。
[size=0.34]韩国人似乎喜欢把中国人的形象定义成“清朝人”“梳着小辫”“眯缝眼”。



[size=0.34]此外,这也不是韩联社第一次因为报道配图在中国引发争议了。
[size=0.34]2017年1月7日,韩联社被中国媒体曝光:自从2016年7月韩美两国正式对外宣布“萨德”入韩后,韩联社在半年间竟推出了8套有关“萨德”的配图,而画面背景竟然全部瞄准了中国的五星红旗。↓



[size=0.34]环环经查阅发现,韩联社第一张“萨德”瞄准中国的五星红旗的配图发表于2016年8月10日。当天,韩联社刊发了一篇题为《美国防御局长明访韩谈“萨德”》的新闻。
[size=0.34]2017年1月8日,韩联社北京分社社长陈炳泰接受环环独家采访时称:这只是新闻背景,绝不是“瞄准中国”之意。而对于这可能引起中国民众的反感,陈炳泰说:会向韩联社总部反馈,以后在选用图片时将更加慎重。↓
[size=0.34]2017年1月18日,环环在检索韩联社中文网时注意到,自从媒体8日的报道刊出后,其网站涉及“萨德”关键词新闻的配图并未再出现五星红旗。


这次,你又怎么看?
编辑:冉玲琳
原文链接:https://news.sina.cn/gj/2018-11-07/detail-ihnprhzv8136907.d.html?from=wap

584#
发表于 2019-7-27 11:23:51 | 只看该作者

583#
发表于 2019-7-27 11:23: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582#
发表于 2019-7-27 11:22: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一种有毒的职业——微信编辑
前言:如果你供职于那1%的头部流量,这篇文章不是为你准备的。头部流量并不惧怕渠道的更迭。

什么新媒体,狗屁新媒体。

去年在网上很火的话题里有一个叫“Quarter-life Crisis”:“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简而言之就当代年轻人突然发现自己到了25岁居然没有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嗷的一记抑郁了。

这事儿放在营销人身上可能更严重一点。这行里有些工作并不随着年资和经验增长而变得有前途,比如做微信号的编辑们。

我对它的另一个叫法,或者印在很多人名片上的抬头“新媒体运营”相当不屑。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新媒体运营”就是微信编辑;另外你除了每天追热点、和粉丝聊天以及投个票、抽个奖之外你运营啥了?最后到底什么叫“新媒体”?

“纸媒已死、电视已死”喊了五六年,现实是白发人送走了一拨又一拨的黑发人。且不说“传统媒体”背后的行政许可极度稀缺,就算真死了也是喜丧——它们都是上百年的产业了。倒是上一代的“新媒体”门户网站和博客还没混够20年就已经进了ICU。

先不谈一直没有流行起来也志不在内容的服务号,订阅号里真正做起来无非以下几种:

媒体机构/圈内名人

它们的影响力来自背后经营多年的报纸、网站和个人影响力,微信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这些机构下的微信小编出门多半也会被尊称一声“媒体老师”,但离开了专业内容团队和KOL的个人光环,谁认识谁?

退一步来说,有多少人记得公众号已经是2012年的老东西了?当年包括虎嗅一批科技圈媒体和名人靠战略眼光和个人影响力开通/被邀请测试公众号,拿到每天两次推送的特权时,有没有想过这堆人里为什么没有你?

品牌

我们的读者里很有一批在广告公关公司或者甲方内部给品牌做微信的人。这事儿选择比努力重要。耐克、杜蕾斯天生长着一副Social的脸,招行勇于尝鲜,不然就是麦当劳这样能把微信做成一块媒体资产的强者。如果你是以上团队的成员,那当我没说。至于卫龙,不管你怎么想,我不认为这个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

但品牌对微信变得越来越谨慎。上述行业标杆里招行为了主推APP,撤掉了微信上的不少功能,麦当劳至今都不在微信上直接做点餐和会员体系。不止一个品牌放表示过“微信号归根到底是腾讯的”的观点。既然品牌认为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也要记住一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机构化的原生微信号

原生号的头部效应比品牌更明显,99.9%的原生号存在的意义就是浪费电,真正做得好也在拼命往微信体系外迁移,就好比当年的淘宝热店现在都纷纷开去线下或者自建电商网站一样。《一条》没有用微信给的电商模块做生意,对吧。

就算是超级头部,“咪蒙”和“咪蒙团队的编辑”那也是两回事。


来自: 微信公众平台

为什么这不是一个好职业

职业定义模糊

环时和老金那么牛逼,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招创意的标准都是“在传统创意行业有X年经验的文案/设计”。

负责微信(也许还兼着头条和网易号)的小编的职位和部门可谓五花八门:社区文案、新媒体策划、社媒运营、直接叫微信编辑的、还有媒介策划和客户执行兼职的。有的在创意部、有的在策划部、有的单独成立一个社会化营销部门。

但有多少微信文章会被创意总监反复打磨几个通宵?或者说你能想象哪天戛纳创意节搞一个“最佳Facebook内容”奖吗?搞新媒体的年轻人有像传统的“文案”那样清晰可预期的晋升路径吗?

要当创意总监,从写落伍的TVC脚本开始,要比从写微信微博开始靠谱得多。

不能复用的知识难以产生价值

微信太特殊,太太太太太特殊。

别看微博像菜市场一样又吵又low,官方又喜欢卖粉——菜市场的逻辑是现实的逻辑、中国的逻辑,是从布告栏到广场舞聊天室到BBS到人人网到微博的逻辑。

而微信的逻辑相当“霸道总裁”。它不欢迎除了自己之外,任何自然演化出来的“中心”,早前订阅号的折叠,最近小程序的设计思路,都是这一信条的佐证。内容提供者,不是微信产品演进和规则制定会考虑到的一群人。编辑器用户体验差;爆款文章莫名消失;对外链严防死守……更重要的是如果站在微信的角度,你也会发现确实没必要给这群只带来成本和风险的人提供便利。

说起来鹅厂卖订阅号文章下边广告位的也不是WXG。

另外,微信热文的逻辑完全基于“朋友圈”,无法应用于真正的“互联网”。这句话聪明的你应该能看懂。

致命的“复制粘贴”

不管你做的是微信、微博、头条还是传统网站,做剪刀手=职业自杀。

魏武挥(干传播相关又不认识他的建议关注一下)发明了一个词叫“编辑号”,专门指那些有从来不真正原创,每天就靠找几篇特定主题的文章拼拼凑凑搏阅读量的订阅号。

微信一周一更甚至一天一更的频率会迅速把一个人的热情和精力榨干——榨不干的建议转行写网文,收入翻N倍不是梦——无可奈何的,绝大部分人都会去“追热点”,或者直接洗别人的稿子。这对创作者的职业生涯是致命的。你难道对下一份工作的面试者说“我去年一年发了一百篇稿子,平均阅读量若干,但没有一篇是自己写的”?或者说你能够想象25岁之后每天10个小时都趴在网上东拼西凑?

至于“内容营销”,狗屁“内容营销”,你又不是世相,对大多数人来说“内容营销”就是写软文。软文能写到几岁,也好好想想。



出路?

转行

写得了一手好文章,去媒体、当真正的“文案”,多输出观点。写不了一手好文章……

多管闲事

你工作的微信号盈利模式是品牌推广?电商卖货?还是吸粉卖软文?还是打广告?或者属于光花钱不赚钱的部门?你的上级有没有带你开过策略会?你正在写的文章是公司哪一个计划的一部分,它有多重要?

当前订阅的用户是你想要的受众吗?他们的消费力如何?公司对于这件事是试水还是All In?你有把握在若干年之内坐到你领导的位置吗?你领导有把握在若干年之内坐到他领导的位置吗?

就算一个月只拿5000,也可以油命海心一点。

数英网(digitaling.com):一个数字媒体及职业招聘于一体的资讯平台。内容涵盖市场营销、广告传媒、创意设计、电商、移动互联网等各数字相关领域。
http://mp.weixin.qq.com/s/0W90kwB6Vos5DVD78OOwXw

581#
发表于 2019-7-27 11:22: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支招 | 如何破解新媒体时代的差错风险?

中国记协 崔士鑫
2016-8-12

编者按:“线索”还是“线所”?“助纣为虐”还是“助咒为虐”?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改进传统媒体采编流程与节奏的同时,也造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媒体出现的报道差错令人啼笑皆非,甚至一些很有影响的老牌媒体也差错频现,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结合近几年发生的差错实例,以报纸为例,分析差错原因,与大家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多环节把关,提高文字稿件的编校质量。


差错原因 主客观兼具   多低级错误

由于电脑写作与编辑的日益普及,网络资料的大量引用,以及新媒体时代新闻竞争所带来的“抢新闻”“博眼球”的风气等,文字性、技术性差错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复制粘贴,手一抖就会捅出大娄子。记者写作、编辑排版,复制粘贴在所难免。但如果操作时不瞻前顾后、操作细致、认真核对,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差错。如某南方省级党报报道“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主要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误将同一版面上一名官员因贪污和受贿被查处消息中的“因贪污和受贿”,复制替换了前文的“组织”二字,造成了不良政治影响。

快捷输入,字母一颠倒表述面目全非。中文输入法素有“万码奔腾”之称,在使用这些类型不同的输入法与快捷输入时,如果在录入后不认真较对,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差错。比如,东北某晚报把“线索”打成了“线所”;东南一省会党报把“鼓励推动重心下移”写成了“鼓楼推动重心下移”。

网络资料,转来转去容易南辕北辙。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如果不注意甄别和追本溯源,贸然加以引用,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甚至在转述中扭曲原意。比如中央某报在引用一份外文转译的资料时,把原文的“仅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就完成了1230次跨境并购交易”的“第三季度”,错写成了“前三季度”。一字之差,数据严重失实。

引用外媒,政治敏锐性受影响。有些媒体直接引用外媒的数据与说法,不但报道方式与语言风格受外媒影响,当事涉政治问题时,也缺乏足够的政治敏锐性,在无关政治问题报道中,有时也会出现政治性差错。比如华东一份发行很大的都市报,在报道中就采用了“首批中港互认基金获准发售”的大标题。“中港”正确的说法应是“内地与香港”。

网言微语,降低青年对文字的敏感度。网上聊天或发微信短信,为图简便,往往各种同音形近字混用,使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文字与语法等差错的心理容忍度大大提升,敏感度大大降低。比如许多年轻人“的”“地”“得”不分。又如北方某晚报把“助纣为虐”刊成“助咒为虐”,某杂志将“哪怕”“竟然”刊成“那怕”“竞然”等。

读图时代,图片也成为差错重灾区。在大量使用照片、图表时,如果不注意用图规范和认真审图,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差错。比如某财经类报纸在报道“中国与全球资源相互依赖有多强”和“全球投资企业家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时,文中的地图漏绘了我国与相邻国家有争议的一个重要地区。

抢发新闻,淡化了层层把关意识。为了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记者往往稿子一写完就出手,编辑也无意间放宽了把关尺度,“一遍稿”“一遍版”的现象日益突出,出错几率随之上升。比如某党报把某高校“副教授周凯”错写成了“教授周凯副”。又如某地级党报在同一篇有关当地凶杀案的报道中,凶手一会儿是“廖某”,一会儿又变成了“缪某”。

新招化解 新技术手段  多环节互补
在新媒体环境下防范报道差错,除了继承传统主流媒体良好的新闻工作传统,更需强调多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从管理层到采编一线的多层次、到采编校的多环节,加强交流互补,破解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差错风险。


在领导层方面,要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编校质量所面临的新挑战,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出现报道差错的新特点与规律,积极探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规范业务流程,提高编采人员的质量意识,为防范报道差错打牢思想与制度基础。

比如,对新闻从业人员,既要抓好导向性政治性培训,也需重视基础的文字技能考核与培养。传统上不少报社的编辑部门会把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新闻采编ABC编成《编辑实用手册》之类,有较好的提质防错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更有条件将其编成电子版的相关资料集,并保持随时更新。不仅编辑、校对要随时学习、参考,特别是记者也要认真学习,随时关注。

在记者方面,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技术便利,让记者把好第一关,写稿当好第一编。一个好记者,首先要能当好自己稿件的编辑校对。要非常善于对自己的稿件删繁就简、提炼标题等等。这些一般被认为是编辑校对所应具备的功夫,如果记者不具备,他不但很难成为一个好记者,在报道中出现差错的几率也相对升高。

一般报社采编人员规范中,通常也都会要求记者把好第一关,比如要对时间、地点、人名、单位名称、身份、数据等,进行认真核实和向被采访人反复求证。

目前则可以更多利用技术手段,比如在记者稿件提交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设置相关提醒式的问题,督促记者再次对稿件所述事实进行核对,不要一味求快,确定不留下任何疑点,确保稿件相关内容的准确性。

在编辑层面,提升全方位的质量意识,不但追求稿件与版面的出新出彩,同时要关注内容上不出漏出错。最重要的是这一条:永远保持质疑态度,不轻信经验和记忆。在校对环节,要重视校对工作的专业化。

校对与编辑工作关系密切,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因为从阅读目的看,编辑是“线性阅读”,即看稿主要是看是不是符合版面需要,顺便改正其中的错误。校对是“点性阅读”,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差错,绝不允许像看小说一样得意忘言,而是要“得字忘意”,专注于每个字词、字母或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甚至可以不知道这篇文章整体在说什么。

从校正性质看,同样是改正错误,编辑是“自校”,校对是“他校”。同一稿件的处理往往是同一编辑,但校对往往采用一二遍稿交叉校对方法,即同一篇稿由不同的人来校对。即使是同一位校对来校,他也会不管稿子内容是否熟悉,像看头一遍稿一样专注于发现差错。因此,编辑与校对两者着眼点与兴奋点有很大差异,可以相互补充,不能完全代替。

在编采反馈方面,须建立与编校质量有关的编采反馈机制。与编校质量有关的编采沟通不能大而化之,一两周才开一次协调会,应随时反馈,一字一词消灭瑕疵,日积月累,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现在微信等新的交流手段比较普及,可以通过建立编采微信群等方式,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向所有编采人员进行提醒,效率高,效果好。

每当媒体本身或兄弟单位有差错发生,应通过深究差错原因,及时建立相应的防范制度与措施,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积累与完善。

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交互性。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可以通过引入社会监督、及时发布更正等,让编采人员时刻绷紧编采质量这根弦,防止报道差错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报道差错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xKQ933TpeSu0wm2I#rd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