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生态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71#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20:58: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


572#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21:15: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越想把舆情按下去,越要支持采访报道突发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日前修订通过,将于今年11月起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
突发事件往往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因其多具有突发性和强烈现实性,尤受公众关切。在突发事件初期,往往信息匮乏和信息爆炸并存,一方面主流渠道信息公开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博流量”“蹭热点”乱象层出,众说纷纭致流言四起,极易引发晕轮效应。倘若任谣言一直跑在真相前面,很可能因信息恐慌造成心理恐慌。在这种情况下,要赢得舆论引导主动权,必须“先声夺人”。媒体作为公共传播机构,以专业能力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澄清事实真相,纾解各界疑问,弥合信息鸿沟,既是自身职责所在,更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题中应有之义。
每一起突发事件,都是考验地方政府责任担当的关键时刻。近年来,各地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愈发及时透明,但仍有不少“被动”应对,只想“稳”字当头的情况,一些人视媒体记者如洪水猛兽,生怕那些掌控之外的报道影响了当地形象。甚至在“舆情恐惧症”驱使下,出现围攻记者、干涉采访、封控删稿等乱象。凡此种种,不仅难以消除公众质疑与焦虑,反而会衍生次生舆情灾害,让当地陷入被动的“塔西佗陷阱”,结果越想把事按下去,越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在突发事件面前,媒体正当采访报道不是“添堵”,更不是“添乱”。深入现场,是记者的职责;采访报道,是法律赋予新闻媒体的责任。此次相关法律修订完善,明确了“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相当于给媒体采访突发事件吃了一颗“定心丸”。新闻采访和舆论监督有法可依,也是在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对如何做好“服务引导工作”,各地也应拿出对应的一揽子计划,不阻拦、不回避,不给记者“画地为牢”,不让采访变成一纸通稿,把新闻报道当成改进工作的契机,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更能防止次生舆情发生。
当然,此次修法在充分明确突发事件中媒体采访报道权利的同时,也明晰了其相应义务。“及时、准确、客观、公正”是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向社会和公众负责的态度。注重报道时效,查验事件真伪,力求兼听则明,杜绝夹带私货,让报道经得住时间检验而不会发生反转,考验着新闻记者和媒体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我们的新闻报道,包括那些犀利的监督性报道,从来不是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为了挖内幕而挖内幕,而是要秉持建设性姿态,以及时的报道推动问题解决。
突发事件从来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地方孤立的事,而是社会公众关切的大事。在新闻发布和事件处置中,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才能最短时间、最大程度解决问题、凝聚共识。
来源:搜狐网
编辑:李佳

573#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21:27: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简中互联网基本已经消亡

编辑:李梦瑶

57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21:12: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终于,他们还是对新京报动手了

近日,由新京报报道的中储粮油罐车换装现象,引发全民舆论,导致食品行业互联网地震。
目前事情还没有调查清楚,网上就就有人开始起底新京报,恨不得将新京报祖坟扒拉个底儿朝天,甚至给新京报扣上反华的帽子。




说新京报的领导曾经被查,甚至说新京报当年报道三鹿奶粉,是故意炒作,他甚至提出说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三鹿奶粉本身也是受害者,导致国内奶粉没办法发展这种言论。
有些这些“前科”,他们得出结论:有些媒体如湖南电视台,从2005年就在公开报道中国食用油罐车混装现象,这些媒体都有问题。
所以,他们认为,这次新京报明显是混进了外部势力,呼吁严查新京报记者,以免给境外势力递刀子,保护国家安全。
我想说这些人真的是非蠢既坏。面对提出问题,他们不解决问题,他们做的最大的行动,就是解决首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三鹿奶粉如果本身没有问题,怎么会查出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即便是中储粮产出的油没有问题,可是到了消费者餐桌上的油有毒,作为厂商监管不力,要不要对消费者负责?
像司马南这样的跳梁小丑,买着美丽国的大房子,现在中储粮食用油出问题,又开始位央企站台洗白,又当又立,怪不得总招人骂。
一有点事儿,就是境外势力,一有点事就是给境外势力递刀子,一有点事就是美国搞得。真的很脑残。
2011年,曝光地沟油的记者李翔,被当街捅杀。2012年,赵普因为公开“明胶事件”被停职四个月,还受到了各种明里暗里的威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事情没有搞清楚之前,他们就开始疯狂起底新京报记者,拿法律和商业信誉说事儿,拿国家立场和意识形态说事,一有点事就要把记者扣上卖国的帽子。
新闻三要素: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你见过有多少资深记者,会伪造新闻引爆互联网舆论,冒着被暗杀,被报复,被停职被群起而攻之,而铤而走险?
怎么现在官方新闻就该高唱赞歌,必须歌舞升平,不能如实报道?说真话就是不忠于国家,不忠于党的领导吗?就要拿意识形态说事?
柏拉图说: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么,唯一存在的那个声音就是谎言。
在公众的印象中,中储粮是央企,央企就应该体现央企的责任和担当。但是,中储粮在罐车换装食用油事件后,反复的下架上架自己的旗下食用油品牌,在作死的道路上疯狂试探。有一点担当的样子?
且不说罐车拉完化工用品是否清洗就装了食用油。咱就是说,你的洗脸盆和洗脚盆是同一个盆子吗?
莫言说: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要积极向上的,揭示黑暗丑恶的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前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只有全面地去剖析人性,众人才能完成自我救赎。
什么时候新闻媒体揭露黑暗就意味着抹黑国家,关注负面事情就是内心黑暗?那还要315晚会打假干什么?那以后谁还敢真实报道新闻?
今天我发现有个关注我一年多的读者,给我留言三条,三条都是骂我的,我写河大遭遇他骂我猪狗不如;我写梅西事件,他骂我破坏中国和阿根廷的关系;现在我写食品安全,他又骂我带节奏。到底谁在扣帽子啊?真的是有病。既然你这么不喜欢我,怎么不滚远点?舔着脸,焊在我的号上不肯走,不怕自己眼瞎吗?脑子是个好东西。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那种捂住嘴不想让人说真话的人,请你多吃一点地沟油,请你的孩子多喝一点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请你以后做饭用装过化工用品的瓶子装食用油,请你预防疾病时多打一点注水的疫苗,请你多吃预制菜。还有,请这种人以后如果遇到坑蒙拐骗,天灾人祸不准发声,发声了就是给境外势力递刀子,就是危害国家安全,给国家抹黑,发声了你就是不爱国,发声了你就是反华份子罪该万死,其心可诛。



来源:善心可依(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p-bihYtXaTfLzVEq11E4A
编辑:李梦瑶



57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21:59: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建设性”这个前缀,写满舆论监督的求生欲

如今很多人提到舆论监督这个词时,都会小心翼翼地加个前缀:建设性。建设性舆论监督,这个弱化批评问责性、自证正能量的前缀,写满了舆论监督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眼巴巴的求生欲:别怕,咱是自己人,咱不是捣乱来的,咱是建设性的舆论监督。

自证“建设性”,见证着这种带刺的文体艰难的生存环境,为了求生,可能不得不拔掉一些刺儿,弱化某种让被监督对象不舒服的地方。

特别理解这个前缀,人们是想保护这种文体,破除一些地方对舆论监督的对抗心态。监督的权力很容易滥用,建设性也是一种“自缚媒介权力”“自我约束”的努力。我的前同事、韬奋新闻奖得主吴湘韩,作为著名的调查记者及调查报道的大编辑,他对自己的报道及调查选题有著名的“六不原则”:不撕裂社会伤口;不增加社会焦虑;不扩大阶层裂痕;不加剧社会对立情绪;不做“一叶而知秋”的推论或全称判断;不低俗。对可能撕裂社会伤口、增加社会焦虑的选题,宁肯放弃。这种“六不”,就是一种自觉的建设性心态。

因为舆论监督报道涉及人命、财产及公共利益,所谓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毁誉忠奸,背后有复杂的利益纠缠,带着很强的对抗性,很容易惹上官司。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被监督对象的反扑,所以每家媒体在舆论监督的把关上都非常谨慎,有一套超级严格的“自律规范”。一位著名调查记者是这样说的,不要以打酱油的心态做媒体,不要以放火的心态做媒体,不要以钉棺材的心态做媒体。

多年前,中青报连续几年做高考舞弊方面的报道,记者一般在开考当天晚上就把稿子发过来了,时任总编辑陈小川一般都会按着暂时不发,缓个两三天发。他说:7号肯定不发,为什么?我们想得非常清楚,全国都在高考,关系到一千万孩子,再加上家长、长辈,按4:1的比例算的话,几千万人。假如这时候捅出那么大的惊天大案来,对所有高考的孩子是一个消极的影响。当天发肯定是爆炸性新闻,但当天发的社会效果不好,为什么?媒体陷入不道德了。我们做推动社会进步的事情,不能自己陷入不道德,必须谨慎地衡量一篇报道的社会后果。

负责任的媒体,负责任的记者,天然会带着“建设性”追求去操作舆论监督报道。我想说的是,舆论监督是一种天然受到诸种力量约束的文体,很多双眼睛都盯着:媒体机构的内部把关,同行的专业监督,被监督对象的诉讼压力,上级的监管,大众无数双眼睛的凝视——不存在“谁来监督舆论监督”这个反身问题,种种约束,使舆论监督天然有“建设性取向”。在这之上,再去强调建设性,给这个报道戴上太多的镣铐,会使这种文体失去舆论监督的基因,沦为一种“监督舆论”的鸡肋文体。

“建设性”是一个好词,但很多时候,“建设性”不应该成为捆住媒体舆论监督报道手脚的绳索,而应该把这个词甩给被监督对象:不是媒体的报道不够建设性,而是,政府部门应该以建设性的态度看待舆论监督。不是把舆论监督报道当成“舆情”,不是以“舆情洁癖”态度把调查记者当成“狼来了”,不是一看到负面报道就觉得影响了本地形象,而是把这种暴露问题的报道当成提升地方治理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这是最应该有的建设性。

你说,这一次新京报《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的舆论监督报道,是不是建设性呢?当然是,你不要问记者有什么“用心”,不要问媒体“报道的动机”,不要苛求报道的每一个细节。国务院食安办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彻查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问题,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同时举一反三,组织开展食用油风险隐患专项排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这就是一个建设性的态度,建设性的反馈,建设性的行动,将推动食用油隐患得到排查。

决定报道“建设性”与否的,不在媒体和记者,而在官方是否有建设性心态。媒体再客观的报道,再负责任的姿态,再审慎的操作,如果某些人带着本能的敌意,带着“你们给地方添麻烦了”的对抗心态看待报道,建设性都会坍塌。

“建设性”不能成为某种对媒体舆论监督报道的单向捆绑与苛求,而应该是一种互动,媒体谦抑,被监督的地方与部门建设性地看待,共同解决问题。确实,监督性报道会让一个地方受到负面评价,但引发负面的,首先不是报道,而是“存在的问题”。评价一篇报道首要的原则应该是“是否符合事实”,而不是“善意恶意”。首先不是对抗性地去应对“舆情”,而是解决媒体帮着曝出的问题。问题解决了,结果就是建设性的。

所以,真正的命题其实不是“建设性舆论监督”,而应该是,官方应该以建设性的态度看待舆论监督。去除了那种“记者添乱”的敌视态度,把舆论监督当成一种建设性力量的话,报道可以帮着地方解决很多问题,帮着监督黑心商人,帮着监督贪官污吏,帮着保护大堤的安全、空气的清新、水源的清洁,帮着推动解决那些想解决而没解决的事,荡涤那些阴暗的角落,推动社会的进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吐槽青年博士”微信公众号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校对:李媛 毛洁




来源:吐槽青年博士(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zVu2nNYzHCmFJwjbeev5Q
编辑:李梦瑶


576#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8:07: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最近关于新京报和韩福涛的谣言很多,有必要辟谣吗?
经本公号今天中午求证、确认: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57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21:29:01 | 只看该作者
参评舆论监督报道的中国新闻奖作品,3年来为何持续减少?

最近,因为新京报的一篇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再一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新闻界的同行对此讨论还挺热烈。
自第32届中国新闻奖改革开始,这个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专门设置了舆论监督报道,目的不言自明。
根据评选办法,舆论监督报道是指“揭示社会存在问题、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时代进步的新闻作品”,要求“应事实准确充分,报道客观全面,富有建设性,切实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新修订的、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写进法律,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期待。
舆论监督报道成为中国新闻奖20个奖项之一,已有3年时间,但情况似乎并不乐观。
最直接的体现是,3年来参评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的作品,不仅没有增加,相反还在持续减少。
根据公示材料:参评第32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的作品共有63件,参评33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的作品共有56件,参评34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的作品共有50件。
对比3年数据,相当于每年减少了10%。这说明了什么呢?


3年来参评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的公示作品数量在持续下降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E_UFjjpM83bmeZelSeRwA
编辑:李梦瑶




5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4:34:48 | 只看该作者
武汉一马路发生地面塌陷,记者采访遭反问:你们为何要报道武汉的事情

8月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武汉市江岸区塔子湖街道后湖大道附近发生地面塌陷事故。当天下午,读特新闻记者采访塔子湖街道办的接线人员询问事件的真实性时,工作人员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领导都去现场了。”当记者想进一步询问塌陷原因时,工作人员反问:“深圳报业为什么要报道武汉的事情?”
网传视频显示,地面一交叉路口处呈椭圆形塌陷,路口附近的停车场的闸口栏杆已经倾斜,在塌陷区域有一辆汽车停留,数名身穿制服的人员在现场。现场目击者黄先生(化名)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事情发生在下午2点左右。“没有人受伤,很多部门都来了,现场已经被围起来了。”对于塌陷的原因,黄先生猜测或与修地铁有关。
塌陷现场。(网友供图)
根据网友提供的地点,记者从地图上看到,正在修建的武汉地铁12号线从该地点附近穿过。而在相关网帖的评论区,有多位网友称自己在现场看到了塌陷,并怀疑此次塌陷与修建地铁有关。
网友@罗马工程师 称:“后湖地区属于深厚淤泥质土地区,整个大环境经常是表层存在十余米淤泥……当然这个可能是地下工程施工有关。”网友@争取财务自由 表示:“是的,本来就是填湖造地,地质松软。”
网民@婧婧 说:“这就是挖地铁挖的。”
为什么会发生塌陷?是否与地铁修建工程有关?8月1日下午5时许,读特新闻记者致电了塔子湖街道办事处,接线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只是值班人员,无法回复问题。“我不了解情况,领导都去现场了。”该工作人员表示,“您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随意报道的吗?这种事情不是说你说可以报就可以报。”
当记者追问细节时,该工作人员回复:“深圳报业集团你为什么要报道武汉的事情?您可以找现场的人,但是现场人号码我现在没有办法给您。”随即挂断电话。
随后,读特新闻记者又致电了江岸区应急管理局。接线工作人员表示:“我是值班人员,不了解情况,你可以去网上找一下现场人员的电话。”之后,记者又多次致电江岸区委宣传部,截至发稿,电话一直未能接通。
据湖北日报8月1日18时许报道,当天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后湖大道与文博路交会处(陌陌屋)附近出现地质塌陷,导致途经该区段的汉十高铁限速运行。目前,进出汉口火车站列车受到影响。
另据澎湃新闻报道,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领导已赴现场处置,暂未收到人员伤亡信息。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龚俊杰 高灵灵)





来源:读特新闻
链接:https://www.sohu.com/a/797887609 ... 7463097sjPKAMk_1090
编辑:李梦瑶



579#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11:06: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晨雅

5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15:40: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北京的媒体饭局,经费不足了
难是你自己的,媒体这块蛋糕,其实,悄然间已经被做大了,甚至是历史最高潮时期,对个体最公平的时期,几千年以来,可能从未出现过,整个社会,这么多人站出来,在公域流量池里表达自我。
*图片来源于一口老炮
一口老炮
写给pr人读的pua
我的肉身已经离开北京了,但是北京的故事还跟着我。
全中国的媒体人都知道,夜幕降临后,北京的媒体圈,最热衷于攒局,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
上海的媒体老师,永远只愿意跟公关一对一见面,时间永远是下午茶,4点之前,准时离开;广东的媒体老师,习惯在办公室见客户,你的,我的,都可以,话题很直接,如何搞钱,三句话进入不了正题,就尽快结束;成都的气氛原本与北京很像,大家都很爱耍,只可惜,人数凑不齐,不成气候。
中国的媒体,之所以有江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北京的局,上至六七十岁,下至二十出头,每个年龄段,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各样的局,老头们喝茅台,吐槽着当代年轻人没底线,小伙子们喝玻汾,痛骂着老头们又当又立。
于是,有了团伙,有了兄弟,有了链路,有了谣言,有了绯闻,有了仇恨,有了传承的故事。
所以,很多人在北京的时候,会说,北京的无效社交太多,但是离开之后,就会怀念这些无效社交。
但是,我最近听北京的活跃分子们说,北京的媒体局,已经组不成了,原因是经费不足,没人出钱。
更离奇的是,北京的很多夜总会妈咪竟然现在逢年过节,说要给你寄土特产,这你受得了吗?混了十几年,还第一次听说这种事,由此可见,现在她们的生意有多难。
我的回复也很无奈,年纪大了,玩不动了,生意也不允许,利润支撑不住。
曾经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北京媒体圈,已经沦落到如此悲凉的地步了吗?要知道,前几年,还有一大批媒体人,靠着帮企业攒局生存,这么快,模式就跑不下去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是筵席散了,还是筵席的宾客换人了?
说几个故事。
前几天,一位行业内,大家众所周知的,通过码字实现财富自由的大佬问我,去不去看奥运会?我笑了笑,有人请你?还是准备自费?
嗯,法国签证都办了,等人请。
然后,我告诉他,你也许还不知道,如今媒体圈真正的顶流,早已经齐聚欧洲了,很多人从欧洲杯开始就被邀请去,然后一直到奥运会结束才回来,中间好几个厂商做接力。
这些大 V 出行带助手,坐公务舱,住五星级套房,吃米其林餐厅。
顶流早已经更替,行业依旧欣欣向荣,物是人非,筵席的主角已经换人。
于是我们只能劝自己,反正当年也都去过了,不计较,俱往矣,让他们去吧。
现实就是这样。
传统媒体的人、关系网、方法论、产品甚至生意,温水煮青蛙,走向衰败,这几年已经成了定局,我不认为会走向彻底消失,但是基本上会萎缩到只有头部,才能养家糊口的地步。
何为头部?公司的创始人、CEO、高管们,还会看,还会转发,还会发在内部群里的媒体。
这些能引发高认知人群思考的深度内容产出者,能有多少?每个行业,大概不都会超过100个人。
一位大厂的公关中层,前年私下跟我过一句话,这句话会刺痛很多人,也一下子让我清醒过来。
他说,预算充足的时候,大家都是老关系了,我可以雨露均沾,现在光景不好了,企业也不是冤大头,不可能再为了你们那真实阅读连100 都没有的文章花上几万块,只能把所剩无几的钱,花到真实影响力上去了。你叫我去吃饭,我怎么去呢?口袋里没米,索性不出门,原本还有情感维系的媒体江湖,已经被约稿这件事玩坏了,出一次门,后续麻烦太多。
这也是,我这两年,很少主动再约公关吃饭的核心原因,我一再告诫自己,靠产品吃饭,不要靠刷脸吃饭,但是转型的还是不成功,身上固有的毛病改不掉,我快四十岁了,我很担心我还有没有魄力,改变自我。
如果ToBToC两头都解决不了,这些人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很多走着走着就散了,等再听说的时候,竟然发现很多已经移民了,或者在别的行业大放异彩了,深藏不露的自媒体老师太多了。
有人觉得难的时候,就会有一批人觉得爽。
难是你自己的,媒体这块蛋糕,其实,悄然间已经被做大了,甚至是历史最高潮时期,对个体最公平的时期,几千年以来,可能从未出现过,整个社会,这么多人站出来,在公域流量池里表达自我。
这不再是专业人士的行业,大爷大妈,有手机就能进来,人很拥挤,我们的专业,被更多人的专业,打败了,击碎了,流量被重新定义了。
后知后觉,蛋糕已经被别人吃了。
这就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一个必然结局,人人时代,去头部化,去权威化,去说教化,去深度化,去思考化,去真相化。
但是,我们大部分人,还活在媒体老师,这四个字的美梦之中,谁还在乎你?
二十年前,如果一个小镇青年,走出去,在京城,做个记者,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过年回家,村长镇长甚至县长都是要来拜码头的,无冕之王。
二十年后,我前段时间在一个村子里,偷听两个大妈聊天,她们在研究怎么发跳舞的视频,一个教导另外一个,你要这样拍才有流量,要加这个滤镜,要加那个特效,我在想,如何定义她们?她们就是当下最流行的主理人吗?
二十年时间,媒体从神坛跌下,每个县都有几个自己的头部媒体。
这是一个超级个体的时代,我极度同意这个观点,媒体就是当下最火的职业,张雪峰的判断是绝对错误的,媒体本质上是今天中国年轻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当年马云可以说为淘宝为中国解决了多少就业,今天抖音、视频号和快手也可以这么说,赚不赚得到钱,另说。
我们要坦然接受一个全民自媒体,却又没有新闻的时代。
我们一部分人,如果要坚持原本的自我价值观,那就努力做到那头部的100 个人,让老板们愿意看你的文章,那下面手拿预算的人,自然会给口饭吃。
做不到,如果还要坚持做自媒体,那就老老实实拥抱大多数人的选择,向流量低头,忘掉之前的成功路径,走出信息茧房。
首先,在讲道理前,先承认自己是个动物性。
一个在广州做严肃短视频内容的同学,前几天破产了,不干了,他说,我辛辛苦苦做脚本,产出思想,结果没有别人找个帅哥美女,扭几下来的快。
我们的大脑,早就被短视频格式化了,前三秒抓不住,就会划走,前三秒,你会思考什么?无非就是纯视觉的冲击,所以,现在很多严肃内容,如果做不到极致的文案,那么就老老实实找个顶级的妹子或者帅哥出镜,毕竟这比文案要简单一点。
任何内容,都要想办法用一个外挂二次包装一下,这个外挂必须可以调动人类动物性本能。
你不用否认你的大脑被格式化这件事,你自己想想,是不是自从有了短视频,你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你看电影的耐心越来越差,你对美女帅哥的长相身材要求都越来越高,甚至你对丑陋的要求都更高了,一般的丑,你都觉得没意思,不配获取你的流量。
其次,必须制造出足够的冲突,必须有结论。
如果你没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没有善于挖掘独特视角的能力,我劝你,就别做自媒体了,或者你就去抄袭,反正短视频行业,抄袭文案,是共识。
如今的自媒体,必须要能产出足够的冲突,叙述一种焦虑,或者一种共鸣,噢,我的遭遇,原来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对立的平静叙事,基本无法获取流量,小杨哥如果不歇斯底里地给你装傻充愣,你会看吗?卖货的网红们,都是活生生的案例。
为什么爱国和仇富,如今有这么大的流量池,就是满足了冲突需求。
另外,就是非黑即白的给结论,就会更容易获取流量,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写文章,是基本不允许出现的字眼,记者只负责记录,不负责评论和下定论,现在不行,内容创作者必须要给出结论,才能制造出 IP,你一个不能给结论的人,不配拥有 IP
最后,流量在真相之上。
忘掉你自己的节奏,学会一个字,蹭。
每天简单一点,去看看热搜,去看看抖音热榜,选题跟着走就行了,这种方法,平庸却有效,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干的,忘掉你那该死的调查新闻的记忆,不要总想着自己去搞个大新闻,忘了吧,忘了吧,真的,忘了吧,挺累的。
我去看了现在最火的十个短视频财经博主的内容,他们基本上70% 的内容,都是蹭热点,你只要蹭的时候,内容比他们好一点,超越的机会就还有。
不要以此为耻了,连机构都在这么干。
越来越多地方的融媒体,已经不播报正常新闻了,他们考核小编的逻辑,就是流量,于是各种网红摆拍的段子,都会被地方新闻的融媒体,拿去当新闻误导公众。
拿着农夫山泉红瓶盖说是日本国企的博主们,会考虑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吗?他们只知道,在这个时候,这个行为,会带来流量,而且会让很多人同意他,只需要知道这件事就足够了;司马南痛批联想的时候,那些蜂拥而上的人,跟后面司马南被批,骂他的人,很多都是同一批人。
大家都只是流量的搬运工。
我们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世界真的好吗?好与不好重要吗?人类集体的文明进程,和一个人的一生,本质上不会有太多的区别,起起伏伏,所有的价值观,对与错,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这个过程本质是虚无的,没有意义的,从开始到必然结束的。
存在即是合理,你可以停留在你喜欢的小确幸里,但是不妨碍大部分人去拥抱流量至上的世界。
在结束了一整天痛苦搬砖的日子后,晚上美美地躺在床上,去抖音小红书上看看八块腹肌,看看翘臀 C 罩杯,这不是一种幸福吗?在子女远走高飞后,忧伤的留守老大妈,花上三十块钱,让帅哥叫一声阿姨好美,这有什么呢?
连两个农村的广场舞大妈,都在研究如何获取更多流量的时代,我们不需要去思考真相,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情绪,流量是跟着情绪走的,而不是真相。
其实,这种情况,早就存在,故事会,地摊出版物,民间低俗小调,现在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跑到了线上而已。
未来的世界,在认知层面,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网格,没有以前那种一统天下的超级网格了。
无数的中小型网格,一层又一层地叠加,摞起来, 一个人在不同纬度,可能同时属于好几个网格。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一个网格里的人,看另外一个网格的人,就是傻X,没有任何好话,极端正在变成主流语境。
我已经做好了准备,40岁前,找个地方,隐居,丢掉智能手机,过我自己的日子,写我自己的小说,写我自己的诗。
我注册了一个新号,计划两周更新一篇,慢慢进入这个计划,我已经厌倦了这个江湖,甚至这个人间。

来源:一口老炮(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