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71#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22:36: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6
作者:周俊生
   
段落 duànluò
201981日《新华日报》第14版刊登《鸭儿芹》一文,其中写道:“朋友说,这是童溪河畔野生野长的鸭儿芹,不肥不瘦,香味浓郁——现在种植的鸭儿芹要肥大一些,入口油腻,然而味道寡淡寡淡的。餐后,他带我到童溪河某个段落现场采摘。”这段文字中的“段落”使用有误。
“段落”,指的是对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划分后形成的部分。“段落”一般只用于文章的写作和阅读分析,句中将其用来指地面上的一段或一块区域,这与“段落”的词义不合。
可把“段落”改为“地块”或“地段”。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段落”的注释不尽准确。《现汉》的释文是:“(文章、事情)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这篇文章~清楚,文字流畅∣我们的工作到此告一~。”这个释义,认为“段落”不仅可用于文章,还能用于事情,其以书证“我们的工作到此告一段落”为这个释义提供了依据。但是,“告一段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短语,其中的“段落”是构成这个短语的义素,仅见于“告一段落”这个固定短语中,还不能自由运用于其他各种场合(一般地说,对事情划分后的部分习惯称为“阶段”而不称为“段落”),因此,认为“段落”已经可用于事情,这个说法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编辑:王豪
572#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23:42: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7
作者:周俊生
     
坚挺 jiāntǐng
201981日《新民晚报》第3版刊登《当垃圾分类成公共话题》一文,其中有句话写道:“垃圾分类,上海从一开始就是认真的,动真格,一个坚挺的态度是:‘不退’。”句中的“坚挺”一词使用有误。
“坚挺”的意思是坚硬有力而突出。它也可以指商品价格或货币汇率上涨明显,不易下跌。句中用的是前一个意思。但当“坚挺”这样用的时候,它的使用对象通常是能够为肉眼所见的具象事物,如“坚挺的身材”。句中的“坚挺”,用于形容“态度”,但“态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的肉眼看不到它的形状,因此“坚挺”不能适用。
可把“坚挺”改为“坚定”。“坚定”的意思是稳定坚强,不会动摇,从词义来看与“坚挺”相差不大,但它的使用对象通常为人的立场、主张、意志等,具有抽象性,这正适合于这个句子的语境。
编辑:王豪
573#
 楼主| 发表于 2019-8-3 16:48: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8
作者:周俊生
      
yuè
201983日《经济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关键要“动”起来》,其中有一句话写道:“治污的利器越多、拳头越硬,想越雷池者才会望而却步。”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三个“越”,其中两个“越”在使用上存在问题。
“越”在现代汉语中既有实词的功能又有虚词的功能。就实词来说,“越”有跨过、跳过障碍的动词义,句中“越雷池者”中的“越”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越”的使用是没有问题的。“越”的虚词功能主要是作副词用,组成“越……越……”的结构,表示事情的程度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前一个“越”后的内容说明条件的变化,后一个“越”后的内容说明在这个条件之下事情出现的变化,这两者组成一种连锁倚变的关系。
在这个句子中,虽然有“利器越多、拳头越硬”的说法,但这两个“越”的内容是并列关系,它们一起给出了条件,但后文缺少另一个说明事情结果的“越”与之呼应(前面已经说过,“越雷池者”中的“越”是个实词,与前面的两个“越”没有关系),前后文的连锁倚变关系没有显现出来。这两个“越”的使用因为失去了呼应,使整句话显得不完整。
一般地说,可以把“才会望而却步”改为“才越会望而却步”,加上去的这个“越”就与前文作为虚词的两个“越”组成了连锁倚变关系。但就这个句子来说,却不能以为只作这样的修改就可以了。在“越……越……”这个结构中,后一个“越”后面的内容需要具有渐变的性质,这就要求它是一个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质的词语,这样才能把连锁倚变关系表现出来。如“他越说越激动”“她越长越好看”,其中的“激动”“好看”都是形容词,用以表明在“说”和“长”这两个条件之下出现的结果,而这两个结果都是可以随着“说”和“长”这两个条件的加重或减轻而表现出渐变性的。但在上引这个句子中,“望而却步”是一个动词性质的词语,它不具备渐变性,“越会望而却步”这样的说法是不合实际生活的。因此,把“才会望而却步”改为“才越会望而却步”是不合适的,在这样改了以后,还必须把“望而却步”改为“胆怯”之类的形容词才合适。
当然,也可以把“利器越多、拳头越硬”改为“利器更多、拳头更硬”,也就是把两个“越”改为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更”,后面就不用改了。但这样的修改改变了原句所要表达的连锁倚变关系,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作者原意,因此不是最好的修改。
编辑:王豪
574#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14:28:21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案例】
每日一怼(329
作者:周俊生
      
渊博 yuānbó
201983日《北京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记录开国大典的摄影师夫妇》,其中有一句话写道:“虽然这张照片只表现了毛主席的侧面,却将毛主席自信、渊博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句中“渊博”一词使用有误。
“渊博”,指的是学识深奥而且广泛。“渊博”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学问,这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素质。句中将“渊博”和另一个形容词“自信”并列在一起,用来形容作为人的“毛主席”的“风采”,但“风采”作为人外在的神态,可以接受“自信”的修饰,却不能接受“渊博”的修饰。
一般可以把“渊博”连同它前面的顿号删去。但这样改了以后,仅用一个“自信”来修饰“风采”,相比原句在语势上显得有些单薄。因此更合适的是在删去“渊博”后再加上一个如“潇洒”“洒脱”之类的词。“潇洒”“洒脱”形容人的神态,用来作为“风采”的修饰语是合适的。
编辑:王豪
575#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21:37: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0)
收敛 shōuliǎn
作者:周俊生

2019年8月4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领略时光赋予的神秘、雅韵、智慧与成长》一文,其中写道:“故宫的每一件古物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句中的“收敛”一词使用有误。
“收敛”的意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笑容、光线等减弱乃至消失,如“看到对方一脸严肃,她脸上的笑容也收敛了”“夕阳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二是指减轻言行放纵的程度,如“在耐心的开导下,他的激烈情绪有所收敛”。句中说的是把有关的事物(“历朝的风雨”)集中在“古物”这儿,“收敛”的词义与此不合,不能适用。
应该把“收敛”改为“收藏”“收罗”“收录”之类的词。
“收敛”这个词之所以会用错,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其中的词素“收”没有很好的理解。“收”在现代汉语中最为常见的词义是接受物品,并由此组成了很多表示这个意思的合成词,如“收到”“收取”“收罗”等,作者以为“收敛”中的“收”也是这个意思,但并不是这样。“收”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合拢、结束,并由此派生出压制、约束的意思,如“收工”“收拢”“收心”“收束”等,“收敛”中的“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能和“收”的另一个意思混淆。

编辑:马晓晴

576#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00:20: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1)
产值 chǎnzhí
作者:周俊生
2019年8月6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报道《摆脱“人情关系”,今年的“庄行蜜梨”离市场最近》,其中有一句话写道:“奉贤庄行有4500亩梨地,按每亩3000—3500斤的正常产值算,年产1500万斤稀松平常。”句中“产值”一词使用有误。
“产值”指的是一个企业或行业在规定时间段内所创造的全部或某一项产品的总量以货币计算后得出的总价值,也可以指某一项或几项产品在规定范围和规定时间段内所能够生产的总量以货币计算后得出的总价值。句中说的“每亩3000—3500斤”是“梨”这个产品(从引语所出文题可知是“庄行蜜梨”)的生产量数值,并未以货币进行折算,因此它不能称为“产值”。
可把“产值”改为“产量”。“产量”和“产值”的区别是,前者体现的是数量上的统计分析,对产品以某一计量单位进行统计,后者体现的是按交易价格折算后能够实现的货币量上的统计分析。

577#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22:06: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3)
作者:周俊生
拜访 bàifǎng

2019年8月8日《文汇报》第7版刊登《黑山共和国的城与镇》一文,其中写道:“带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观点,我和太太一起拜访了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和峡湾里的滨海小镇科托尔。”句中“拜访”一词使用有误。
“拜访”的意思是访问。“拜访”是一个敬词,其使用对象一般限于为作者所敬仰的人物,以及由人组成的机关,如团体、宫殿、寺庙等。句中的“拜访”有两个指向对象,即“波德戈里察”和“科托尔”,但它们都是城镇而不是人,因此“拜访”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当然,城镇中也有人,但它的范围通常比较大,因此一般不能接受“拜访”的支配。
可把“拜访”改为“访问”。与“拜访”不一样的是,“访问”不是敬词,它的使用对象既可以是人,可以是由人组成的机关等范围较小的概念,也可以是城市、国家之类范围较大的概念。



编辑:董莉

578#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09:03: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4)
围绕wéirào
作者:周俊生
2019年8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第6版刊登报道《国办印发〈意见〉,规范平台经济发展》,其中写道:“《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更大激发市场活力,聚焦平台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落实和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要求,推动建立健全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段文字中的“围绕”一词在使用上存在问题。
“围绕”的词义一是指围着转动,围在周围;二是指以某个问题或事情为中心。这两个词义,其表示的意思分别具有具象性和抽象性,前者如“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医生围绕着他的病床展开会诊”,都有一个具象的事物(“地球”和“他的病床”)作为“围绕”的中心或目标。后者虽然表示的是抽象词义,但同样需要一个表示中心或目标的概念作为其支配对象,在词语表现形式上就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话语才显得完整。句中的“围绕”,后面跟着的是“更大激发市场活力”,但这是一个动宾式的短语,与“围绕”不能搭配,“围绕”后的话语显得不完整。
应在“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后加上“目标”之类的名词(其前还宜加上结构助词“的”),这样改了以后,“围绕”的指向对象是“更大激发市场活力的目标”这样一个名词性短语,话语也就完整了。

579#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23:41: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580#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20:41: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35
作者:周俊生
更新gēngxīn
2019810日《文汇报》第2版刊登报道《上海严阵以待“利奇马”,三级防汛体系全时监测》,其中写道:“昨天18时,市防汛指挥部更新了防汛防台二级响应。”句中“更新”一词使用有误。
“更新”的意思是除去旧的,换成新的。“更新”的指向对象,应该是具有某种包容性、可以进一步细分的事物,在词语形式上是一个集合概念。比如“更新设备”,其中的“设备”在现实世界有成千上万,就是一个有包容性、可以细分的词语,它包容了各种器物,可以按一定标准对各种器物进行细分。在这个句子中,“更新”的指向对象是“防汛防台二级响应”,但“防汛防台二级响应”在现实世界只有一个,不是一个集合概念,因此它不能与“更新”搭配使用。
从引语所出全文来看,行为主体“市防汛指挥部”所做的事情是废除原先执行的防汛防台三级响应,换上二级响应,即提高了响应层级,从这一点来看,“防汛防台二级响应”并不是“更新”的指向对象。
修改这个句子,可以把“更新”改为“启动”之类的词。如果一定要用“更新”,则可以把“防汛防台二级响应”改为“防汛防台响应”,并在其后加上“启动了二级响应”“提高到二级响应”之类的话语。
编辑:晓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