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71#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20:1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网易凉凉,这种事,也能配图配错人!!同名同姓,不同人啊!!!



编辑:董莉

572#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2:5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1)
作者:周俊生
尊重 zūnzhòng

2019年7月26日《新民晚报》第21版刊登一篇文章,题目为“尊重中老年人的烦闷”。这个题目中的“尊重”使用有误。
“尊重”的词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敬,敬重,如“尊重老人”;二是重视并严肃对待,如“尊重事实”。这两方面的词义要求它们有各自不一样的指向对象,前一个意思只能用于人,后一个意思可用于事物,但要求这个事物具有可以让人接受的客观性。句中的“尊重”,其指向对象“烦闷”从社会常理来说具有负面性,人们通常不会愿意接受“烦闷”,因此“尊重”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作者之所以会使用“尊重”,可能是受了句中出现的“中老年人”的影响。“中老年人”自然可以接受“尊重”的支配,但在这个句子中,“中老年人”只是“烦闷”的定语,在结构上与“尊重”不存在语法搭配关系。
怎么改正这个错误,要看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从词语搭配的要求来说,这里把“尊重”改为“重视”“理解”“体谅”之类的词都是可以的,可以根据作者想要表达的愿意选择使用。



编辑:董莉

57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8 19:11: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2)
作者:周俊生
更改 gēnggǎi

2019年7月28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日照的野海》一文,其中写道:“夏天,季风从太平洋上升起,沿东南方向切入日照城,裹挟着潮声、船歌、种子、海怪的传说和果实的香气,千百年来不曾更改。”句中“更改”一词使用有误。
“更改”意为改换,改动,即取消原有的,换上另外的。“更改”的使用对象通常应是由人制作产生并可由人力操控的事物,如“更改行程”“更改密码”,其中的“行程”和“密码”都是由人设置并可受人操控的事物。句中“更改”的使用对象是“季风”,作者描写了“季风”的运行线路和它的特点,但“季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不是由人制作产生,在一般情况下人力也不可能对其进行操控,因此“更改”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更改”改为“改变”。“改变”在使用对象上比起“更改”要广泛得多,它既可包括由人制作产生并受人力操控的事物,也包括非人力可操控的自然现象,因此适合于句中的语境。



编辑:董莉

574#
 楼主| 发表于 2019-7-29 21:38: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3
作者:周俊生
   
悖论 bèilùn
2019414日《经济日报》第6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悖论‘全集’阅读”。这个题目中的“悖论”一词使用有误。
“悖论”的本义是逻辑学专科词,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论题或理论体系,引申后也可指两种说法之间存在的矛盾或冲突。“悖论”一词无论是其本义还是引申义,都是一个名词,在使用中不能带宾语。句中的“悖论”带上了宾语“‘全集’阅读”,这不合使用要求。
应该把“悖论‘全集’阅读”改为“‘全集’阅读悖论”,同时宜在“‘全集’阅读”和“悖论”之间加上结构助词“的”。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悖论”的释义只给出了它逻辑学上的专科义而未给出其一般的词汇意义,但实际上,“悖论”的一般词义使用已经较为广泛和普遍,这种使用不同于逻辑学上的专科义,因此应该补出这个一般的词汇意义。
还要指出的是,《现汉》为“悖论”给出的逻辑学释文也存在语用上的失当之处,《现汉》的释文是:“逻辑学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命题或理论体系。”这条释文用到了两个“命题”,但它们的所指内容不一,这在语言运用上是应该避免的。
编辑:王豪
575#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22:27:07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案例】
每日一怼(324
作者:周俊生
   
置若罔闻 zhìruòwǎngwén
2019729日第27版刊登《严文井的家宴》一文。说的是作家严文井上世纪80年代初在家设宴招待来中国访问的日本友人的事情。其中有节文字记录了严文井回忆60年代访问日本时和日本友人交往的情景,严文井说道:“记得到你家做客时,还有两名日本便衣警察跟随,说是保护,其实也是监视。但我们置若罔闻,谈文学、谈友谊、谈艺术、谈人生,谈得热火朝天,尽兴而归。”这段话中的“置若罔闻”使用有误。
“置若罔闻”,意为放在一边不理睬,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对言说对象不重视,不关心,使用“置若罔闻”有一个条件,要求其言说对象必须是能够用人或某些高等动物的听觉器官感知的。句中“置若罔闻”的使用对象是“两名日本便衣警察”,但这是两个人,如果他们不说话,不发出声音,就不能由人的耳朵来感知他们的存在,因此“置若罔闻”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置若罔闻”改为“视若无睹”。“视若无睹”的意思是看见了只当没看见,它和“置若罔闻”一样,也可表示对言说对象不重视、不关心的态度,区别只在于“视若无睹”的言说对象要用视觉器官眼睛感知,而“置若罔闻”的言说对象要用听觉器官耳朵来感知。文中的“两名日本便衣警察”在一般情况下是由人用眼睛来看到的,因此适用“视若无睹”、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物既可用“置若罔闻”,也可用“视若无睹”,比如“他对有关规定视若无睹”“他对有关规定置若罔闻”,这表明行为主体对言说对象不同的感知角度,但这要求相关对象既能用眼睛感知(看到),也能用耳朵感知(听到),而上述引文中“两名日本便衣警察”不是这样的对象。
编辑:王豪
576#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21:52: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5
作者:周俊生
   
汇合 huìhé
2019731日《广州日报》第21版刊登报道《在“智慧门店”AR全景“看车”》,其中有段文字写道:“用户可以通过接待机了解该店所有销售员的性格、优点等资料,来为自己匹配一个适合的人。选择其中一位,接待机背后的系统会通过‘呼叫’的方式,第一时间通知该销售员,并将你的信息发送到他的apple watch上。换言之,当你们汇合时,双方已经大致了解对方情况,最大程度减少初次见面的尴尬感。”这段文字中的“汇合”一词使用有误。
“汇合”,本指水流聚集,引申后也可指各种力量集中在一起。“汇合”的本义,其行为主体限于水流,其引申义则扩大至一些具有抽象色彩的事物,如意见、力量等。但句中“汇合”的行为主体“你们”是两个原来不在一处的人,“汇合”不能适用。
可以把“汇合”改为“会合”。“会合”与“汇合”意思差不多,但前者的行为主体多为人而后者多为物,因此在这段文章中适用“会合”。“会合”原来专指军事人员为响应军务而聚集到一起,现在也可用于一般人。
编辑:王豪

57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22:36: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6
作者:周俊生
   
段落 duànluò
201981日《新华日报》第14版刊登《鸭儿芹》一文,其中写道:“朋友说,这是童溪河畔野生野长的鸭儿芹,不肥不瘦,香味浓郁——现在种植的鸭儿芹要肥大一些,入口油腻,然而味道寡淡寡淡的。餐后,他带我到童溪河某个段落现场采摘。”这段文字中的“段落”使用有误。
“段落”,指的是对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划分后形成的部分。“段落”一般只用于文章的写作和阅读分析,句中将其用来指地面上的一段或一块区域,这与“段落”的词义不合。
可把“段落”改为“地块”或“地段”。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段落”的注释不尽准确。《现汉》的释文是:“(文章、事情)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这篇文章~清楚,文字流畅∣我们的工作到此告一~。”这个释义,认为“段落”不仅可用于文章,还能用于事情,其以书证“我们的工作到此告一段落”为这个释义提供了依据。但是,“告一段落”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短语,其中的“段落”是构成这个短语的义素,仅见于“告一段落”这个固定短语中,还不能自由运用于其他各种场合(一般地说,对事情划分后的部分习惯称为“阶段”而不称为“段落”),因此,认为“段落”已经可用于事情,这个说法是不具备说服力的。
编辑:王豪
578#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23:42: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7
作者:周俊生
     
坚挺 jiāntǐng
201981日《新民晚报》第3版刊登《当垃圾分类成公共话题》一文,其中有句话写道:“垃圾分类,上海从一开始就是认真的,动真格,一个坚挺的态度是:‘不退’。”句中的“坚挺”一词使用有误。
“坚挺”的意思是坚硬有力而突出。它也可以指商品价格或货币汇率上涨明显,不易下跌。句中用的是前一个意思。但当“坚挺”这样用的时候,它的使用对象通常是能够为肉眼所见的具象事物,如“坚挺的身材”。句中的“坚挺”,用于形容“态度”,但“态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的肉眼看不到它的形状,因此“坚挺”不能适用。
可把“坚挺”改为“坚定”。“坚定”的意思是稳定坚强,不会动摇,从词义来看与“坚挺”相差不大,但它的使用对象通常为人的立场、主张、意志等,具有抽象性,这正适合于这个句子的语境。
编辑:王豪
579#
 楼主| 发表于 2019-8-3 16:48: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28
作者:周俊生
      
yuè
201983日《经济日报》第6版刊登文章《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关键要“动”起来》,其中有一句话写道:“治污的利器越多、拳头越硬,想越雷池者才会望而却步。”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三个“越”,其中两个“越”在使用上存在问题。
“越”在现代汉语中既有实词的功能又有虚词的功能。就实词来说,“越”有跨过、跳过障碍的动词义,句中“越雷池者”中的“越”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越”的使用是没有问题的。“越”的虚词功能主要是作副词用,组成“越……越……”的结构,表示事情的程度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前一个“越”后的内容说明条件的变化,后一个“越”后的内容说明在这个条件之下事情出现的变化,这两者组成一种连锁倚变的关系。
在这个句子中,虽然有“利器越多、拳头越硬”的说法,但这两个“越”的内容是并列关系,它们一起给出了条件,但后文缺少另一个说明事情结果的“越”与之呼应(前面已经说过,“越雷池者”中的“越”是个实词,与前面的两个“越”没有关系),前后文的连锁倚变关系没有显现出来。这两个“越”的使用因为失去了呼应,使整句话显得不完整。
一般地说,可以把“才会望而却步”改为“才越会望而却步”,加上去的这个“越”就与前文作为虚词的两个“越”组成了连锁倚变关系。但就这个句子来说,却不能以为只作这样的修改就可以了。在“越……越……”这个结构中,后一个“越”后面的内容需要具有渐变的性质,这就要求它是一个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质的词语,这样才能把连锁倚变关系表现出来。如“他越说越激动”“她越长越好看”,其中的“激动”“好看”都是形容词,用以表明在“说”和“长”这两个条件之下出现的结果,而这两个结果都是可以随着“说”和“长”这两个条件的加重或减轻而表现出渐变性的。但在上引这个句子中,“望而却步”是一个动词性质的词语,它不具备渐变性,“越会望而却步”这样的说法是不合实际生活的。因此,把“才会望而却步”改为“才越会望而却步”是不合适的,在这样改了以后,还必须把“望而却步”改为“胆怯”之类的形容词才合适。
当然,也可以把“利器越多、拳头越硬”改为“利器更多、拳头更硬”,也就是把两个“越”改为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更”,后面就不用改了。但这样的修改改变了原句所要表达的连锁倚变关系,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作者原意,因此不是最好的修改。
编辑:王豪
580#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14:28:21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案例】
每日一怼(329
作者:周俊生
      
渊博 yuānbó
201983日《北京晚报》第16版刊登文章《记录开国大典的摄影师夫妇》,其中有一句话写道:“虽然这张照片只表现了毛主席的侧面,却将毛主席自信、渊博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句中“渊博”一词使用有误。
“渊博”,指的是学识深奥而且广泛。“渊博”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学问,这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素质。句中将“渊博”和另一个形容词“自信”并列在一起,用来形容作为人的“毛主席”的“风采”,但“风采”作为人外在的神态,可以接受“自信”的修饰,却不能接受“渊博”的修饰。
一般可以把“渊博”连同它前面的顿号删去。但这样改了以后,仅用一个“自信”来修饰“风采”,相比原句在语势上显得有些单薄。因此更合适的是在删去“渊博”后再加上一个如“潇洒”“洒脱”之类的词。“潇洒”“洒脱”形容人的神态,用来作为“风采”的修饰语是合适的。
编辑:王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