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学案例

[复制链接]
570#
发表于 2019-7-27 11:15: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国早报》创刊20周年纪念日推出208版




10月19日,《南国早报》推出《风华早报 青春南国——南国早报创刊20周年纪念特刊》,今天发行的早报7大叠共208版。

在该报18日的封面有个“温馨提示”,不仅提前透露了出报计划,同时还表示:当天早报投递服务可能有所不周,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理解。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减少差错,做好服务。

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南国早报》的:

《南国早报》于1995年9月28日试刊,10月19日创刊。以信息丰富,社会新闻及时,版面精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迅速进入了全国发行量较大的都市报行列。她立足南宁市,面向全广西,天天向市民提供国内外政治、经济、娱乐、体育、生活等最新信息。

《南国早报》是由广西日报社主办的省级都市报,日四开48版,周四64版,周五72版,彩色印刷,集思想性、消遣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信息量大,可读性强,信息更新快等。全国统一刊号:CN45-0051。

【纪念特刊:时间不曾使我们苍老】




从创刊到崛起,从巅峰到低谷,一代代早报人总是那么拼。风华20载,无论前方的长路是宽是窄,早报人依然不忘初心,依然坚守那份理想和情怀,依然勇于担当。唯愿我们砥砺前行的路上,依然有你相依相随,再彼此见证成长。(转自官方微博)

【纪念特刊事件篇:此时,此事,与你共鸣】




有些事,未曾扭转乾坤,却是你我共度的最真实的历史。你说的,我用心记着;我写的,你每天看着。你是我延展八桂的耳目,我是你抒发心声的唇舌。读者与新闻纸,一起见证着那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转载自官方微博)

【纪念特刊人物篇:人生,人事,悲欢离合】




我们记录了很多人,也淡忘了很多人,但总有一些人,在我们的记忆中跳跃,在某些时刻变得清晰,或温暖,或振奋,或感伤。今天,我们回望20年,在无数个名字当中,选取部分人物,重温他们的故事,追踪他们的现状。(转载自官方微博)

来源:编前会
http://www.mediaob.com/industry/2015/1019/3423.html
569#
发表于 2019-7-27 11:15: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王君超
#标题党#如此出神入化,网易的小编是在哪儿学的新闻学?#新闻标题# //@兴许安澜:@王君超

@学术大观察
别人的标题 VS 网易的标题






568#
发表于 2019-7-21 23:03: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567#
发表于 2019-7-21 23:02: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00多字的贺信,暴露出多少语病

牛弹琴 2015/10/09 08:43


1
多前年,在美国工作,一位台湾朋友一次很感慨地说:大陆蒸蒸日上,改变日新月异,就是你们报刊杂志的文章,怎么那么直白,实在没多少美感啊!
确实很惭愧。我知道,他估计看我牛弹琴(微信号:bullpiano)脸色有异,才忍住没用“粗鄙”这两个字。
我们的一些文章确实粗鄙。牛弹琴偶尔也翻翻以前的文章,一方面为那些优美的文辞叹为观止,几十年前的人,真有文化;另一方面也为现在的报刊文字感慨,我们其实还真挺深入群众的,至少有些文章就是口水文章,当然,自己更不能例外。
2
想起这件往事,是因为屠呦呦老人家最近获诺贝尔奖,科学界大腕们纷纷发来贺信。一位周姓院长的贺信,长不过100多字,但完全可以用作高考的语法改错题。

先不管文辞是否优雅,很多措辞就值得商榷,随便列举几个:
1. “做出了辉煌的成绩”,一般“成绩”不能搭配“做出”,而应是“取得”。“辉煌”修饰“成绩”,也感觉怪怪的。
2. “作为我国首个医学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以前就没有医学科学家了?这肯定闹了一个笑话。
3. 从断句看,第二段明显是三个句子,“感到非常激动”缺乏主语,后面更应该是句号了。
4. 签名处只用印章,其实挺不礼貌的。一般打印名字,同时加盖印章;恭敬一点,直接手写自己大名!
很多朋友说,周院长毕竟是理科生,可以理解。很多理科生的文章也不差啊。而且,他毕竟是领导,还当过教育部长!
我只能理解,他确实太激动了,现场口授贺信;而秘书也是糊涂虫,或者太胆小了,不敢有任何改动。
一般文章,随意也正常。但这种正式文书,领导还是得有些表率啊!
3
本来想找篇贺信范文的,但贺信很多,佳作太少。
不由想起今年3月份李光耀去世后,李嘉诚发给李显龙的唁电。虽不过100余字,但简短但情深意长,让人感叹“其文大雅、其辞细琢、其意隽永、其情戚戚”。
字里行间,美感和哀伤。千万不要说香港人就没文化!
悼词全文如下:
黯悉李资政辞世,不胜惋悼,哀伤难舍。
资政是世罕其匹、东西一合的历史巨人,笃志结领民心民智,实现有序、自由、公平和仁惠的社会。资政一生果敢磊烈、持守相本、风度庄严、平易近人。身虽同乎万物生死,精神不灭不朽,长存人心。
李氏有缘与资政多次面晤,其思之深,见之远,仁之厚,一切一切仿如昨天,怎不感念畴昔。谨偕小儿泽钜、泽楷敬致深切慰唁,盼总理阁下与家人节哀顺应。

http://i.ifeng.com/news/sharenews.f?aid=10187467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566#
发表于 2019-7-9 12:07: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部获省奖的新闻专题毛病挺多,我点评修改七个钟头!
导读:这是安徽省某县台的一部新闻专题,获得了省三等奖。我认真研究后发现里面存在着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非常有代表性。现在我把点评和修改建议、修改稿及原稿刊登出来,供同行们在创作新闻作品时借鉴参考。
原稿为2255个字,修改稿为578个字。黑字部分为原稿,红色部分为点评,蓝色部分为修改建议。本点评和修改建议不包括拍摄、剪辑、制作和播音主持等方面的内容。
一、点评和修改意见
“精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加速器”
【点评:标题是口号,没有见到新闻事实。】
【建议标题修改为:我县超6成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导语】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把“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加速器”,立足扶贫先“扶志”,引导群众拔除思想“穷根”,让贫困群众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效明显。
【点评:1.这个导语是从政府的视角报道的,给人的感觉是在作工作报告。2.语言是典型的官话、套话、空话,观众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根本不喜欢,距离人民群众十万八千里,这是要把观众从电视荧屏前气走的节奏。3.也不符合讲故事的要求,没有任何技巧可言。】
【建议:1.把主人公请出来,从讲故事开始吧。2.解说词修改为:某某某是某某镇某某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十多年前,一次意外事故使他全身瘫痪,全家一直靠低保维持生活。如今,他不仅脱了贫,还躺在车上当起了老板。】
【正文】秋天的田野金黄灿烂,处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田中收割机轰鸣作响,道路上拖拉机往来穿梭,工人们正趁着天气放晴的大好时机抢收水稻。这片1400多亩稻田的承包人某某某则躺在三轮车上现场指挥。
【点评:1.这是典型的报纸描写手法,是作者不太懂电视的原因造成的。2.电视的新闻稿叫作电视新闻解说词,解说词就是把电视用画面和同期声不能表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补充和说明。3.“田野金黄灿烂,处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画面都看到了,还用你描写吗?你描写得再美,也没有电视画面美。4.“稻田中收割机轰鸣作响,道路上拖拉机往来穿梭”,观众不聋不瞎,听到了看到了,还用你墨迹啥?5.有人物,有地点,没有时间。时间去哪儿了?】
【建议:1.删除“秋天的田野金黄灿烂,处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田中收割机轰鸣作响,道路上拖拉机往来穿梭,工人们正趁着天气放晴的大好时机抢收水稻。”。2.把“这片1400多亩稻田的承包人某某某则躺在三轮车上现场指挥。”这句解说词分成两截,“某某某则躺在三轮车上现场指挥”的意思放到导语里,“这片1400多亩稻田的承包人”的意思移到正文中。3.要加一个具体时间,比如:今天是105号,是农民某某某收割水稻的第一天。早晨刚刚7点钟,他就在自家的稻田旁指挥起来。4.之后要加一个某某某躺在车上指挥收割的纪实段落。】
【同期】记者:“那现在这个情况来看,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某某某:“只能讲马马虎虎吧。怎么讲呢,你看现在全都倒掉了,要不是倒掉,今年稻可以。”//记者:“不会折本吧?”//某某某:“折本肯定不会折本的。做田就是这个样子,老天也不可能让你折本的。”
【点评:人所共知,农业是靠天吃饭的高风险产业,说老天也不可能让你折本的,不符合实际情况。】
【建议:删掉“记者:'不会折本吧?'//某某某:'折本肯定不会折本的。做田就是这个样子,老天也不可能让你折本的。'”。】
【正文】这位乐观而又刚毅的汉子叫某某某,是某某镇某某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十多年前,一次意外的工伤事故使他全身瘫痪。曾经,他意志消沉,靠着低保维持生计,甚至一度觉得活着还不如早点死去。面对生活的磨难,家人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也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多次上门谈心,鼓起他生活的勇气。终于有一天,他的心思再也无法像身体一样“躺”下去了。
【同期】某某某:“我想到很多事情,就想一定要干一个事情,不干一个事情,这个家庭维持不下来。”
【点评:1.躺了十几年的残疾人要当家里的顶梁柱,励志;一般的事情发生在特殊的人身上,有看头。2.这是片子的最大亮点,但是这段背景介绍有点长。】
【建议:1.压缩后放到导语中,不能把肉埋在饭碗里。2.扶贫工作队的谈心和主人公的表态,对深化主题没有多大用处,删去。】
【正文】考虑到身体状况,最终,他选定了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因为种田的大部分环节可以机械化作业,平时只需聘请一些当地的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就行。于是,他组建了“大兵子生产队”。
【点评:1.组建了“大兵子生产队”,这个选材跑偏了,它不能反映主题。2.“因为种田的大部分环节可以机械化作业,平时只需聘请一些当地的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就行。”,这个意思最好让主人公自己亲口讲,更加真实可信。】
【建议:1.删除“于是,组建了'大兵子生产队'这句话。2.重新采访主人公,补上“因为种田的大部分环节可以机械化作业,平时只需聘请一些当地的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就行。”这句话。3.这个采访放到“这位乐观而又刚毅的汉子叫某某某……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农场主。”重新压缩修改后的解说词之后。】
【现场出镜】记者 某某:“说起这个‘大兵子生产队’,某某某很是自豪,‘生产队’不仅有四个‘骨干’,每人分管一片,还有十几个相对固定的‘工人’。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请了村上低保户、贫困户来帮忙做农活。”
【点评:1.记者出镜报道的目的是带领观众走入新闻现场看新闻,让观众有参与感。所以,优秀的现场报道从来都是记者自始至终在现场出镜引导观众的。2.记者开头、结尾没出镜,中间突然冒出来,总让人觉得怪怪的。3.“大兵子生产队”这个内容严重偏离主题。】
【建议:删掉记者出镜内容。】
【同期】某某某:“国家的政策这几年对我们就比较好的了,这几年我们大队(行政村)正好在搞扶贫,把我们所有塘坝进行重推,大队(行政村)能找银行帮我贷到扶贫贷款,贷了20万(元)。”
【点评:1.贷款的采访啰嗦;2.这个内容不宜详写。】
【建议:删除这个采访。】
【正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某某某添置了近百万元的农机器具,目前他承包的土地达1400多亩,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农场主。
【点评:1.“这位乐观而又刚毅的汉子叫某某某……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农场主。”这几段严重拉长,要挤水分。2.这里的“1400多亩”与正文开头的1400多亩”重复。】
【建议这几段重新压缩后解说词修改为:虽然有点天灾,但某某某照样吃喝不愁,此外还是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一切得益于3年前县里开展的精准扶贫工程。他从银行贷了20万元扶贫贷款,购买了一批农机器具,承包了1400多亩土地发展种植业。】
【正文】同样在某某村,村民某某某一度发展动力不足,生活困难,被列为贫困户。扶贫工作队送上门的产业扶贫政策,他也不愿接受,依赖心十分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村扶贫工作队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努力提升他的精气神,并为他量身定做脱贫计划。
【同期】某某村扶贫干部某某:“我们就拿某某某这个例子来激励他,人家全身瘫痪还承包了1400多亩田,像你,好手好脚还有什么理由等靠要呢?”
【正文】终于,某某某再也闲不下去了,主动申请在“大兵子生产队”里务工,同时家里还养了几头山羊,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已经顺利脱贫。
【同期】某某某:“这个贫困户,你靠政府帮扶,自己不干也不行,总归还要靠自己努力。”
【点评:以上四段举得这个例子不具备典型性、代表性。】
【建议:删除。】
【正文】“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贫困户习惯于依赖国家政策支持,搞生产不积极,争当贫困户最积极。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县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成立宣讲小组,组织开展了思想脱贫集中宣讲活动,用身边的先进事迹鼓舞人心、凝聚合力。
【大鼓书现场】某某大鼓传承人 某某某:“众乡亲啊,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关键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要靠自己的骨头来长肉,才能把穷根源彻底来改变!”
【同期】市农委副主任 市驻某某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某某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只有把贫困群众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足,才能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正文】思想融动了,如何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无门路”问题,我县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组织开展特色种植、苗木栽培、畜牧养殖、务工技能等技术培训,进一步提振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信心,拓宽贫困群众致富信息来源和致富门路,增强广大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本领。
【点评:1.以上四段思想脱贫集中宣讲活动严重偏离主题。2.市驻某某县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采访是典型的官话、空话、套话。】
【建议:全部删除。】
【点评:这里缺一句由点到面的解说词。】
【建议加解说词为:在我县,像某某某一样,通过县里开展的精准扶贫工程富裕起来的重点帮扶对象还有很多。】
【点评:这里缺一个政府领导从全县的角度谈脱贫攻坚的意义。】
【建议采访市某某山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某某某,大意为:我们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为他量身定做脱贫计划,帮组他们寻找致富门路,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让他们看到党和政府并没有忘了他们!】
【字幕】截止目前,我县通过双手劳动脱贫的已有9418人,占脱贫人口的64.7%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3.78%下降到0.13%,下降3.65个百分点。
【点评:这里缺少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方式方法的简介。】
【建议解说词修改为:解说+字幕: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我县通过特色种植、苗木栽培、畜牧养殖、外出务工等形式,贫困户实现脱贫9418人,占脱贫人口的64.7%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3.78%下降到0.13%,下降3.65个百分点。】
【采访手记】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那种一味“等靠要”的思想和单一发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就成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去除困难群众的思想惰性,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思想教育、精神引领、岗位设置、技能培训等方面,充分调动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最终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
【点评:采访手记都是官话、套话、空话,是口号,严重不接地气。】
【建议:删除。】
【总评:1.逻辑清晰,文笔流畅,选题准确,采访全面,有较强把握大题材的报道能力。2.主题重大,但不稀缺;报道视角高高在上,宜用平民视角;选材不够精当,要做到详略得当;解说词语官话套话多,要多用百姓语言;电视化不够,要增强电视意识;缺乏时间概念,新闻没了由头;故事性不强,要学会讲故事;比消息还长,比专题还短,实际上是消息的题材做成了专题。3.采访基本功和写作基本功比较扎实,只要刻苦努力,有业务迅速提升的潜力。】
二、修改稿
我县超6成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导语】某某某是清溪镇白马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十多年前,一次意外事故使他全身瘫痪,全家一直靠低保维持生活。如今,他不仅脱了贫,还躺在车上当起了老板。
解说:今天是105号,是农民某某某收割水稻的第一天。早晨刚刚7点钟,他就在自家的稻田旁指挥起来。
现场:某某某躺在车上指挥收割。
记者: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某某某:“只能讲马马虎虎吧。怎么讲呢,你看现在全都倒掉了,要不是倒掉,今年稻可以。”
解说:虽然有点天灾,但某某某照样吃喝不愁,此外还是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一切得益于3年前县里开展的精准扶贫工程。他从银行贷了20万元扶贫贷款,购买了一批农机器具,承包了1400多亩土地发展种植业。
采访某某某:因为种田的大部分环节可以机械化作业,平时只需聘请一些当地的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就行。
解说:在我县,像某某某一样,通过县里开展的精准扶贫工程富裕起来的重点帮扶对象还有很多。
采访市农委副主任、市驻某某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某某某:我们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为他量身定做脱贫计划,帮组他们寻找致富门路,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让他们看到党和政府并没有忘了他们!
解说+字幕: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我县通过特色种植、苗木栽培、畜牧养殖、除外务工等形式,贫困户实现脱贫9418人,占脱贫人口的64.7%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3.78%下降到0.13%,下降3.65个百分点。
本台记者报道。
三、原稿
“精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加速器”   
【导语】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把“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加速器”,立足扶贫先“扶志”,引导群众拔除思想“穷根”,让贫困群众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效明显。
【正文】秋天的田野金黄灿烂,处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稻田中收割机轰鸣作响,道路上拖拉机往来穿梭,工人们正趁着天气放晴的大好时机抢收水稻。这片1400多亩稻田的承包人某某某则躺在三轮车上现场指挥。
【同期】记者:“那现在这个情况来看,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某某某:“只能讲马马虎虎吧。怎么讲呢,你看现在全都倒掉了,要不是倒掉,今年稻可以。”//记者:“不会折本吧?”//某某某:“折本肯定不会折本的。做田就是这个样子,老天也不可能让你折本的。”
【正文】这位乐观而又刚毅的汉子叫某某某,是某某镇某某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十多年前,一次意外的工伤事故使他全身瘫痪。曾经,他意志消沉,靠着低保维持生计,甚至一度觉得活着还不如早点死去。面对生活的磨难,家人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也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多次上门谈心,鼓起他生活的勇气。终于有一天,他的心思再也无法像身体一样“躺”下去了。
【同期】某某某:“我想到很多事情,就想一定要干一个事情,不干一个事情,这个家庭维持不下来。”
【正文】考虑到身体状况,最终,他选定了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因为种田的大部分环节可以机械化作业,平时只需聘请一些当地的农民进行田间管理就行。于是,他组建了“大兵子生产队”。
【现场出镜】记者 某某:“说起这个‘大兵子生产队’,某某某很是自豪,‘生产队’不仅有四个‘骨干’,每人分管一片,还有十几个相对固定的‘工人’。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请了村上低保户、贫困户来帮忙做农活。”
【同期】某某某:“国家的政策这几年对我们就比较好的了,这几年我们大队(行政村)正好在搞扶贫,把我们所有塘坝进行重推,大队(行政村)能找银行帮我贷到扶贫贷款,贷了20万(元)。”
【正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某某某添置了近百万元的农机器具,目前他承包的土地达1400多亩,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农场主。
【正文】同样在某某村,村民某某某一度发展动力不足,生活困难,被列为贫困户。扶贫工作队送上门的产业扶贫政策,他也不愿接受,依赖心十分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村扶贫工作队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努力提升他的精气神,并为他量身定做脱贫计划。
【同期】某某村扶贫干部某某:“我们就拿某某某这个例子来激励他,人家全身瘫痪还承包了1400多亩田,像你,好手好脚还有什么理由等靠要呢?”
【正文】终于,某某某再也闲不下去了,主动申请在“大兵子生产队”里务工,同时家里还养了几头山羊,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已经顺利脱贫。
【同期】某某某:“这个贫困户,你靠政府帮扶,自己不干也不行,总归还要靠自己努力。”
【正文】“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贫困户习惯于依赖国家政策支持,搞生产不积极,争当贫困户最积极。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县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成立宣讲小组,组织开展了思想脱贫集中宣讲活动,用身边的先进事迹鼓舞人心、凝聚合力。
【大鼓书现场】某某大鼓传承人 某某某:“众乡亲啊,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关键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要靠自己的骨头来长肉,才能把穷根源彻底来改变!”
【同期】市农委副主任 市驻某某县扶贫工作队队长某某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先要扶志’。只有把贫困群众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足,才能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正文】思想融动了,如何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无门路”问题,我县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组织开展特色种植、苗木栽培、畜牧养殖、务工技能等技术培训,进一步提振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信心,拓宽贫困群众致富信息来源和致富门路,增强广大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本领。
【字幕】截止目前,我县通过双手劳动脱贫的已有9418人,占脱贫人口的64.7%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3.78%下降到0.13%,下降3.65个百分点。
【采访手记】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那种一味“等靠要”的思想和单一发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就成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去除困难群众的思想惰性,将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思想教育、精神引领、岗位设置、技能培训等方面,充分调动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最终实现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
作者  | 刘景义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记者编辑那些事
编辑 | 宋婧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DU4OTA0Mg==&mid=2247490656&idx=1&sn=e1e973196d2daa0b637edb4d080863f5&chksm=e9fea67dde892f6b79a414fd97f226ce565d62de9519b782caeae1568f368f7c599c09fa5db8&mpshare=1&scene=1&srcid=&key=a275743a4180eb540c60c3f41cd05a0ea8bd56b19d570c77e890d813feaf2bc0b0e65f37f2787d9762f1b708f922925bdddc755b490161d65225815b4dbda1f0fceeaf921b892687de446bda453718b6&ascene=1&uin=Mjc3MTM5OTI2Mw%3D%3D&devicetype=Windows+10&version=62060833&lang=zh_CN&pass_ticket=l5iM3FpIMi9hupCtne2eL7M%2FKJXycPBn4eK3S%2BpUxfN%2FmLV4NTwXx04wja3EI%2Bq4
编辑:马晓晴

565#
发表于 2019-7-8 22:29: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分清“的地得”到底有多难?
本文来自周刊君大家族 有意思报告(IDyouyisi_cn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猛地一看没什么问题的句子,在自己眼里怎么看怎么都不顺眼。再仔细一看,“的地得”混用,标点或成语的误用等各种文法语病就像正午骄阳一样显眼,比震惊体标题还吸睛。
每当看到这样低级的字词或标点错用时,内心都会暗暗崩溃,油然而生一股冲动想要上前纠正,这就是典型的文字洁癖症患者的日常。
天呢,竟然90%的人都用不对“的地得”
首先,有请助词界的铁三角“的地得”C位登场。下列“的地得”错用,你能坚持看到第几个还不想摔手机?
最近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中,有一支叫黑撒的乐队。乐队海报的其中一版就明晃晃地写着:“起的比鸡还早”。
对于这样不走心的海报,部分网友们的看法就比较严格:
还有一些正式出版的书籍,不看内容,只标题就有明显的“的地得”错用。官宣书名这么不严谨的吗?

Luckincoffee(瑞幸咖啡)的官方发布会上,工作人员应该更加斟酌一下PPT文案了。
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字幕,更是“的地得”错用的重灾区。
您话也说得很别致。
我们观察得很仔细。

处理得不怎么样。
这事得小红告诉我们,你说错字了。
有很多小朋友都是看着影视剧来学习语文的,字幕频频出错,教坏了祖国未来的花朵怎么办?
就连以高姿态出现的梁文道读书脱口秀《一千零一夜》,也被指出了小学生级错误:“我要很抱歉的(应该是‘地’)告诉你……”。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加比比皆是。有时候会在朋友圈看到“今天去打了网球,玩儿的不错,6:3赢了,哈哈哈~”或者“这家店奶茶真好喝!这草拔的值!”这样的感想。每当看到它们,文字洁癖症患者们都感到浑身难受。
文字洁癖是法则,不是美德
现在这样患有“文字洁癖症”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觉得这算是一种强迫症,有的人觉得这只是高考语文挑错题做多了的后遗症。
但是文字洁癖不是美德,而是法则,是态度。
林雯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刚入职的时候,组长让她写一份文案给客户看。她先写了一份草稿给老板过目,结果老板看后立刻就把她叫到办公室里一顿臭骂。原因是全篇有十多个错别字,字体字号不一致,标点全角半角不统一。
她听了觉得很委屈,回答说这只是一篇草稿,正式给客户前自己一定会检查错漏,重新排版格式的。老板却更加愤怒,因为细节之处最体现一个人的自身素养和职业态度。不论是草稿还是正式版,认真对待工作的人决不能拿出犯了低级错误的成果给上司或者客户看。每时每刻都追求完美,是值得欣赏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态度严谨的人对自己要求总是严格的,永远把最好的一面呈现人前。比如说写段子时如果用到一个不太确定意思的成语或者词,他们一定会立刻打开电子词典搜索学习,确定没有用错之后再发出去;每打下一段文字,他们会反复检查校对,改掉所有误用或者容易引起歧义的字词之后再发出去;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匆忙之中发出去的消息有误,又错过了撤回时间,一定会在后面加发一条信息指出自己的错处并修正。
而且,即使是微小的语病,也会产生巨大的歧义。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比如“一群年轻小伙子走进一家酒吧点了威士忌,其中一个弱弱的拿出了一小袋枸杞。”和“一群年轻小伙子走进一家酒吧点了威士忌,其中一个弱弱地拿出了一小袋枸杞。”两句话中“的”和“地”一字之差,意思却差得远了。第一句话中“弱弱的”是指一群小伙子中间比较瘦弱的那个人是带枸杞的人。第二句话中“弱弱地”是指拿出枸杞的那个人动作低调,没有气势。由此可见,细枝末节的小错也会极大地降低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度。
除了“的地得”,这些文法错误也不能忍
感叹号霸屏
京东CEO刘强东曾经发表过一封公开信,完全是感叹号使用的典型反面教材。
我感受到你的焦灼了,能震人于三尺之外。感叹号是表达激动的语气,但是过度频繁地使用会使其传达的语气变得平淡普通、令人厌烦。
省略号不是一串英文句号
薛之谦的省略号误用已经成为他的一大特色。

我也觉得有些丧失理智……
有些好奇你的4个点是怎么打上去的。
省略号的点数每次都不一样,但绝对不会是6个点……真的是一个倔强的boy呢。
成语误用也会造成出其不意的笑果
夏天到了,大家也想吃些凉凉的东西


首当其冲是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不是指顺位第一的优先选择。在这个句子里,对于香蕉来说,确实是首当其冲了。
日常生活中各种错别字也是屡见不鲜
会声会影x9 音频滤镜调节阈值也是非常迁就客户了。
香椿口味的牛奶是什么魔鬼料理啊,五星级酒店就给顾客喝这个?
还有前后鼻音不分的
生活在这个不严谨的世界,被语病包围的洁癖症患者忍不住在网上发出了哀号:


“舔着脸”想想是有点恶心,大家记住正确写法是“觍着脸”哦。
环顾四周,就能发现我们已经被随处可见的错字误用包围。像文字洁癖症患者一样认真对待文字语法,并习惯精准表述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他们都是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生活的一群人。如果你身边有文字洁癖症患者,要珍惜,因为与他们沟通、交往是一件享受的事情。
值班编辑:石若萧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U1Mzg3Mw==&mid=2651237863&idx=1&sn=bc7373d484f418f0ee060b833003ac74&chksm=bdb10f998ac6868fc32c3fcb9b2f984cb42f79a4955719cb638e3b1e72d56426c73f0984d050&mpshare=1&scene=1&srcid=&key=14ef8ae6aa1035b8c91bd946a70671eab7bfe8d7a74c5a3f6b05894daf99a458d88c9aa51af7c1bd926b7a9d67e76a1cc95c1380ca081baf9b7562fd3b077b9fa62599a1bfe85122a9b3750b5f137564&ascene=1&uin=Mjc3MTM5OTI2Mw%3D%3D&devicetype=Windows+10&version=62060833&lang=zh_CN&pass_ticket=1SbAH0Mmw9LzzL7XdzYC8o1Uvbwn1%2Bl9r3Bia3v7PQovnLmZt6ovFdh97s8KpuxD
编辑:马晓晴

564#
发表于 2019-7-6 21:03: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把个性化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只“为你”
文章来源:媒变前沿MediaChange
《纽约时报》知道,他们的编辑对重要内容的判断是其重要卖点之一。但为了每天能看让读者看到更多的新闻,它现在愿意以更创新的方式回应读者的兴趣。

还记得“每日我”(The DailyMe)吗? 这家试图提供个性化产品的初创公司来了又走,这家黄金新闻网站的最初梦想/噩梦是要给读者提供他或她想要的东西,它是多年前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尼古拉斯内格罗蓬特(NicholasNegroponte)首次提出的。在新闻梦丢失和埋葬的历史档案中,它占有特殊的地位。

如今,在数字化的个性化愿景提出几十年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推出了一项全新的、现代的测试。
它的名字叫为你 For You)。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它在6月中旬突然出现在时报iPhone应用程序主页底部一排新导航图标中心的显眼位置。(《纽约时报》和许多公司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所有用户推出设计变更。) 它位于“头条新闻”(Top Stories)和“栏目”(section)之间,而Top Stories在程序启动时仍然是默认视图。

虽然《纽约时报》多年来一直在试验有限形式的个性化,但正是这一界面上的突出特点使其成为一个转折点。

参与该项目的《纽约时报》助理执行主编马特·埃里克森(Matt Ericson):“这是体验中最突出的主动个性化表现。

这并不奇怪:我们的目标是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用户接触或互动。当然,《纽约时报》将密切关注订阅用户和非订阅用户对你的使用情况,寻找数据点来找出读者的购买倾向,因为,这是我们这个读者收入时代的圣杯。

这不是一个全新的特性, 但是,我们的更新是要试图让它变得更突出和占据中心位置,方便读者找到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 使他们更容易看到对他们最重要的稿件,” 莫里·凡多尔(Mollie Vandor)说。她是《纽约时报》的产品总监,在TwitterInstagramFacebook工作了六年之后,于今年2月加盟纽约时报公司。

我们都听到很多关于人工智能(AI)、机器语言(ML)之类的废话。并不是说这些技术不会对新闻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是说它们只是记者和支持他们的人手中的工具。对这个时代来说,用这样的技术做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是件好事: 给我们展示更多我们说我们感兴趣的东西。

《纽约时报》去年推出了类似的你的订阅”(Your Feed),在应用程序的右上角有一个小而明显令人困惑的类似页面的符号。《纽约时报》通过解读数据和定性焦点小组,对这种用法进行了足够的经验评估,从而迈出了“为你”提供优质经验的这一步。

这是这次重新启动该项目的一个基本教训:它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一种功能、实用程序或服务。它必须让读者看的很清楚:这项服务对我有什么用。“为你”是一种试图消除超负荷的解药,一种打破任何应用程序或由读者自己的繁忙日子所带来的噪音的方法,让使用一个真正有用的新工具变得极其简单。

一种新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参与度,而更多的参与度意味着更好的订阅销售和用户留存。几年前,《纽约时报》发现,读者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新闻主题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销量和留存率。用一个话题来吸引他们,好吧,但是两个或更多的话题可以帮助使他们与我们达成订阅协议。

如今,拥有1600多名员工的《纽约时报》编辑部每天出品约250篇报道。虽然手机是一个创造用户习惯的奇妙界面,但它在显示宽度方面却很糟糕。“为你”可以让读者对那些本来不被注意到的稿件产生意识——也许可以让那个只看特朗普新闻的读者去看看“更明智生活”栏目,或者让书评爱好者花更多的时间看观点和评论栏目。

一段时间以来,主要的全国/全球新闻出版商一直都在围绕个性化的边缘进行工作。每一种方法都可以为个性化带来比目前更强大的功能。但所有人都很注意,要保持由高级编辑来判断新闻报道的内容这一传统。大多数人都对可怕的过滤泡沫持谨慎态度,这让读者能够简单地强化——而不是挑战——自己的世界观。(10年前,《纽约时报》的记者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Nicholas Kristof)对此提出过警告。)

随着我们进一步进入完全数字化的新闻时代,我们认识到,经验丰富的新闻判断和更智能的技术的结合将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我们如何让个性化来放大我们的新闻判断?”埃里克森问道,他是一名资深报纸记者,同时也是新闻编辑部和工程师之间的重要协调者。他说:“我们从新闻编辑部得到了很多关于策划特定稿件的信号。我们怎样才能确保正确的稿件出现在你面前呢?”

不同的报社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华尔街日报》(The WallStreet Journal)的手机版“我的华尔街日报”(My WallStreet Journal)采取了不同于《纽约时报》的方式。这完全是被动的个性化;《华尔街日报》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推荐的稿件列表,这些报道来自他们的浏览历史,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做出任何明确的努力。

对《纽约时报》来说,重要的是,对你来说,一切都是关于积极的个性化。你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你肯定选择得到的东西。《纽约时报》为一个用户提供了一些报道,这些报道会是他(她)多年来在各种推荐模块中选择关注的主题。

比如说,当我点击“For You”时,里面充斥着穆勒的调查、流行文化和气候变化的报道。显然,它对我过去的阅读选择有着比我自己更好的记忆。(当我们说,我们已经把记忆下载到设备上时,这可不是开玩笑。)

我无法在我所得到的稿件中找出我想要深入研究的话题,就像时事通讯一样;相反,我滚动浏览各种各样的稿件,从我的主题开始,似乎主要是由时间感驱动的顺序。向下一两个屏幕滑动后,一个为以后保存的稿件的出现会让你想起你保存了的但忘记了的报道。要想更改您所关注的主题,你只需简单地更改一下设置就可以了。

请注意,这些实际上是主题 topics),而不是栏目 sections),它们提供了应用程序其余部分的稿件布局架构。一个气候变化的报道可能出现在商业栏目或剧院栏目以及气候和环境栏目中。选项包括工作的未来、当天的讣告、仅在纽约的全球移民,以及比特币和区块链。(哦,还有动物——“我们以为你可以休息一下,应用程序会主动说。)

这个报道和这一特定主题可能要由我们多个采编部门来完成,” Vandor,“但我们的想法是,例如,如果你想跟踪了解有关气候变化的所有报道,你会想要看到我们最好的东西是来自不同的采编部门的,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采编部门里面。

所有这些都是由大量底层元数据管理的。埃里克森说:“事实上,这部分是由于我们一直都在延续一个好的、传统的做法,即我们会给我们的报道加上标签,不仅仅是看它们在报纸上出现在哪里,还包括这个报道是关于什么的,提到了谁等等,所以,这有助于为我们报道增加活力。

“为你”,并不是向你兜售一堆报道。它所有的报道都是从你所陈述的喜好中搜集而来的。(不喜欢你所看到的东西? 你只需改变你的喜好即可!)

像《卫报》(the Guardian)和《华尔街日报》(the Journal)一样,《纽约时报》也有让读者跟踪特定记者的功能,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读者追随他们已经习惯的声音。

“为你”目前还只是一个iOS产品,需等待进一步的测试,还没有开发出浏览器或Android产品。

《纽约时报》称,我们正处在个性化测试的开始。这个时代虽然具有创新性,但有时需要很长时间来构建和改进新产品;我们将在明年才能看到,这是否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或只是另一个实验。就目前而言,这个实验提出的问题和它回答的问题一样多。
编辑:高杰

563#
发表于 2019-6-8 12:04: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Weaponsof mass disruption




编辑:陈茗


562#
发表于 2019-6-3 16:01: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京报编辑部谈报纸改版:对报纸的一次重新定义
最近,订阅新京报的读者可能发现,新京报又悄悄做出了一些改变。是的,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变化,报纸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创刊16年的新京报立足移动端,做了一次报纸改版。新京报总编辑李海用五个关键词高度总结此次改版特点,五个关键词之间,彼此关联,环环相扣,互为表里。


01内容更趋深度化

02策划更趋大专题化



03栏目更趋强IP化
04报纸为APP导流视频化
05呈现更趋杂志化
作为一份不断融合创新的机构媒体,新京报为什么选择此时改版?改变了什么?又坚守了什么?将来新京报如何加强媒体融合强化舆论引导力?新京报总编辑李海、编委李程、报纸编辑部主编汤旸日前接受传媒研究公众号专题访谈。
传媒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方位、大规模、深层次的媒体融合态势已然形成,新京报为什么选择在报纸端发力再一次改版?
李海(新京报总编辑):当业界忙于融媒建设的时候,新京报反倒在报纸上又做起了文章,似乎有点“不合时宜”、“逆潮流而动”。
这要从一个基本定位说起,新京报APP客户端去年10月底破茧而出,随后三个月,在“煎熬”中蜕变,完成了以报纸为中心向以APP为中心的改革。但报纸何去何从?这是每一个传统媒体都不能回避的时代之问。
报纸,还能否继续存在,如果存在,是个怎样的存在?
经过内部讨论,我们形成了一个结论:简单的破与立、存与废,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报纸,应该继续存在,但不再是生产流程的最核心和最末端,它将作为一个独立产品存在,与APP形成错位运营。在此背景下,新京报适时启动了报纸改版。
我们将此次改版视为媒体深度化进程中的又一推手。早在若干年前,新京报就不再是一张“信息纸”,全面转型“深度纸”,深度化的进程永无止境,深度不止于一种文体、写作方法、采访状态,更是一种新闻态度,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社上下的共识。围绕深度化这一核心,我们继“无原创不深度,无现场不深度,无思考不深度”之后又增加了“无视频不深度,无传播不深度,无APP思维不深度”。打造一张“深度纸”是本次改版的使命。
以前全员做报纸,如今全员做APP。为了做好报纸,新京报专门成立了一个新部门——报纸编辑部,抽调出优秀编辑,一心一意做好这款产品,新的媒介环境下如何办一张好看耐读的报纸,如何保持报纸的品牌形象和持续影响力,就是这个部门的KPI指标。
传媒研究:新京报的深度报道在业界广受好评,此次改版,在内容深度化方面会有哪些新看点?
李程(新京报编委):内容深度化一直是新京报的不懈追求。专业、独家、高质量的原创深度类报道,如今已显得稀缺而奢侈,值得欣慰的是,新京报一直在坚守。不管传播形式如何改变,做好原创深度内容一直是新京报努力的方向。此次改版,新京报在内容生产方面更趋向深深度化,主要有三大看点:一是坚持抓大放小、去碎片化,日常新闻深度化表达;二是加强自主专题策划,为读者提供深度延展阅读;三是增设“深读”板块,将现有报纸端的深度类报道栏目整合归入,主打深深度阅读。





传媒研究:传播力、引导力是检验媒体影响力的要素之一。此次改版,新京报在强化舆论引导力方面有哪些举措?
李程(新京报编委):大专题化操作是新京报拓展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这次改版,新京报更加强化策划力,以大专题化的操作进行渗透采访,并率先在民生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两大领域进行突破,全新策划推出两大月度特刊,月初推出生态环保特刊,每月15日左右推出民生消费特刊,每期不少于8个版聚焦一个主题。不同于以往单篇深度报道“打一枪换一地”、“各自为战”的局限,新推出的特刊更是一个大专题化、深度化、IP化产品。
特刊以重磅深度调查报道为主,同时整合评论、政府部门举措、大数据、专家学者建议、网络声音等内容,进行体制机制的探讨和内容的极大延展,强化传播力、引导力,推动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尽一份力,扩大新京报在业界的强大影响力。






传媒研究:创刊16年来,新京报的许多品牌栏目都赢得了业界、学界的一致称赞,此次融合创新的改版,是否会对既有品牌栏目产生冲击?
汤旸(新京报报纸编辑部主编):品牌栏目强IP化是新京报优质内容生产的内在动力。为强化内容建设,新京报专门成立了报纸编辑部,抽调富有报纸编辑经验的精兵强将,力争用报纸思维办好报纸。为更广泛推广新京报的品牌栏目,这次改版,取消了报纸“调查”栏目,新增“X调查”版块;取消“拍案”栏目,改为“重案组37号”版块;取消“人物”栏目,新增“剥洋葱”版块,连通了报、网、端、微的栏目设置,使得新京报各平台的栏目名称保持一致,做到传播效果最大化。此前已经IP化的新京报评论、书评周刊等栏目,继续做大做强做精。同时,还新推出诸如生态环保、民生消费、经济智库等大专题化操作的品牌栏目,让品牌化栏目继续推动新京报占领更多的舆论传播阵地。









传媒研究:此次改版正值媒体融合发展进入冲刺阶段,报纸端的发力与大力发展新媒体是否存在矛盾,新京报又是如何将之予以化解的?
汤旸(新京报报纸编辑部主编):报纸为APP导流的视频化是新京报融合传播的创新之举。报纸端发力与发展新媒体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为了提升报纸深度化、大专题化操作,新京报专门抽调富有办报经验的精兵强将组建报纸编辑部,为新京报APP端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内容产品。这些内容在APP端的有效推广,又再一次传播了新京报的品牌影响。APP毕竟无限大于报纸,报纸端无法承载的内容,比如APP端的“我们视频”、动新闻、图集和即将上线的音频等优质新媒体产品,都可以通过二维码转换,与报纸实现全方位对接,实现导流。此次对气象版的改造最为明显,除保留气象新闻、城市表情、空气质量、升降旗等资讯信息外,更多以二维码导读方式,对新京报“我们视频”生产出的大量优质视频内容进行推荐,或直播回顾,或重大事件直播预告。传播导流的视频化,让报纸与APP端互动连通成为现实。用户通过扫描报纸端二维码,可以获取重大事件最新进展、视听化延展阅读、精品荐读等,无限丰富信息量和内容。







传媒研究: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形式一定先于内容被接受。新京报简洁现代、疏朗大气、从容严谨的版式风格一直为业界所推崇。此次改版,新京报是否会在呈现形式上再次进行突破?
汤旸(新京报报纸编辑部主编):呈现方式杂志化将是新京报版面设计的常态化表达。报纸版面艺术是办报理念付诸实践的手段和方法,提升报纸品牌的路径之一便是报纸版面风格和呈现方式的个性化。新京报自创刊以来形成的简洁现代、疏朗大气的版式风格,深度化、专题化的操作和封面化的呈现方式,受到了多方好评,学界也常以新京报的版式设计为案例进行学术探讨。已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必须继续保持,但呈现形式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一刻也未停步。比如头版的呈现方式,每逢重大新闻事件都采取专题化、封面化设计,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表达。不仅如此,一些专刊、特刊、大专题也坚决去碎片化,进行深度化、杂志化呈现,强化设计感,增强视觉冲击力。








“传媒研究”观察到,新京报此次改版,固化了要闻、封面报道、北京新闻、深读、中国新闻、国际新闻等六大板块,逝者、目击、新知、新图纸等特色栏目仍予保留,并在选题内容上持续发力。







新京报总编辑李海:
一言以蔽之,改版是对报纸的重新定义。2019年,新京报在深度化和视频化上,深展两翼,持续发力,报纸是前者的承载平台,是后者的入口和窗口。
报纸改版推动内容升级、产品形态升级、传播升级,力求全方位提升阅读体验。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机构媒体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动。消灭报纸,不如用好报纸,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战略主动权。
编辑:陈茗

561#
发表于 2019-5-13 23:0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吴晨光定义内容生态:内容是水,用户是鱼,编辑是掌舵者
文章来源:媒通社
作者: 吴晨光  本文已获得一点晨光授权

做内容的最高境界,就是像大海一样,形成一个庞大的、拥有强大自净能力的循环系统。水源越多、水源越优质,这个系统的净化能力就越强,海里的鱼儿的族群也会越来越庞大。
本期媒通社转载一点资讯高级顾问吴晨光《定义内容生态》一文,其以万字长文解读源、流、形、调以及它们背后的平衡关系。
2019年5月13日,曾任一点资讯副总裁兼总编辑的知名媒体人吴晨光在个人公众号发布万字长文,解读内容生态。
● 内容由以下四点构成:1.源:内容从哪里来,生产者是谁?2.流:内容以什么方式分发,以什么逻辑和用户见面?3.形:表现形式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还是其它?4.调:调性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定位是什么?
●内容是水,用户是鱼。做内容的最高境界,就是像大海一样,形成一个庞大的、拥有强大自净能力的循环系统。水源越多、水源越优质,这个系统的净化能力就越强,海里的鱼儿的族群也会越来越庞大。
●编辑是掌舵者,不能把船开到暗礁里去,所以要把握好内容的导向、价值观和质量;而运营是划桨者,要把船开得更快,保证最高效率、最大范围地影响用户。
●不要认为审核就是简单地删除违规内容,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事实上,这是一个需要细腻手段,并要拥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才能做好的工作。具体又有三个要点:审什么不审什么;先审什么后审什么;删除什么、放过什么。
●无论平台以什么样的分类、分级模式管理媒体和自媒体,内容创作者都在关心两个问题:第一,在什么条件下,他们能获得更多流量?第二,在什么条件下,他们能获得收益?
●对于一个APP而言,核心数据只有两个:其一是日活用户(DAU),当然,这里也涉及用户质量的高低;其二是用户平均停留时长。DAU是多少人喜欢的问题;停留时长是喜欢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两个数据指标,会决定一个公司的收入,并影响市值。
●互联网是一个平台,可以连接信息,也可以连接商品、教育、金融,以及各种各样产品和服务。在和滴滴专车司机聊天时,他们会告诉我很多运营的策略,比如对新加盟司机的派单政策、对高峰期拉活的积分鼓励,以及司机的进阶规则,这与自媒体的运营策略何等相似!
●市场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产品、服务背后的资源配置(包括人员选用、组织构架、财务预算、工作流程等,而这构成了成本)。收益/成本>1,事情就可以做。
●人的迭代,必须跳脱之前的思维模式。比如,从《超过门户》到《自媒体之道》,并不是说后一本书讲的某项技巧强于前者,而是《自媒体之道》是从内容生态的高度出发的,《超越门户》只关注了内容生产。为了达到超越,必须不断学习和思考,特别是和不同领域的人进行深度交流,以弥补自己思维的局限性。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780/wps2.png
何为内容
5月2日,我度过了44岁生日。很巧的是,自己人生岁月的一半——22年,都在专注于内容。
还依稀记得,1997年12月26日,我拿到《中国劳动报》记者证时的兴奋。那是内容工作的正式开始。2013年10月25日接任搜狐总编辑、2015年4月25日担任一点资讯总编辑,又是两个重要跨越。2019年3月,在重重压力之下,我完成了对内容理解的全新突破,在《自媒体之道》的基础上再次进阶。
以下这个表格,就是我对内容的简单总结。它也记录了我22年的成长路径:从新闻到资讯,再到大内容。

新闻、资讯与内容的关系图
表格中需要解释的是,内容生产者的动机。如果从这个维度上看,机构媒体和自媒体更加趋同,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名和利,也就是影响力和收益。但对于真正的UGC(比如跟帖)生产者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社区氛围。就像居住在老北京四合院里的感觉,是多少钱也砸不出来的。
动机是一切的基础,因为它的背后是人性。一个受用户欢迎的内容产品——也包括其它产品,一定是抓到了人性的本质需求。
在从事内容工作的22年里,有很多人找我讨论过内容好坏的问题,甚至让我拿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无论是大平台还是垂直类,无论是已经衰落的门户还是已经到达巅峰信息流的产品,都逃不出这几点:
1. 源:内容从哪里来,生产者是谁?
2. 流:内容以什么方式分发,以什么逻辑和用户见面?
3. 形:表现形式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还是其它?
4. 调:调性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定位是什么?就像一提到《南方周末》,那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感受就会扑面而来。
这四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特别是在“源”与“流”之间,一进一出,互为因果。如果两者能够达到平衡,一个内容生态系统就会形成。
1
1866年,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的定义:“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如果你不理解“生态”,可以先去水族馆看看。那里的一个鱼缸,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北京海洋馆,水和鱼构成了美丽的生态系统。
若把水比作内容,鱼就是用户(阅读者)。什么水养什么鱼,多少水养多少鱼,这就是内容和用户之间的平衡。很怕出现一种情况:缸里有一吨水,但只养了两条小鱼。这样会导致大量内容没人看,创作者得不到流量和收益,最终流失。相反,如果鱼多了而水不够,用户看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也就走光了。
在内容生态系统里,“供”与“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需要随时掌握平衡。这个系统远远复杂于一个鱼缸、复杂于一个小池塘,相当于浩瀚的大海。
2小池塘为何变成了汪洋大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先从内容生产说起。
1997年,当我从首钢总公司的一名技术员跳槽到《中国劳动报》做记者时,内容生产的权力几乎全部掌握在职业媒体人手中。当时,记者是很受尊重的,而办报纸、杂志所需要的刊号更是稀缺资源,以至于一批自由派经常拿中国大陆“未能开放报禁”说事儿。
但互联网平台的崛起逐渐改变了这种状态。先是博客,后是微博,2012年8月微信公众账号功能的上线,让中国进入了“万众办报”“万众办台”的时代。数以亿计的微博账号、超过3000万个微信公众账号,以及2014年前后崛起的头条号、一点号、百家号,还包括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不计其数的创作者,构成了一支全球最为庞大的内容生产队伍,并被冠以一个无拘无束的名字——自媒体。
传统媒体鼎盛时代,中国一共有上万家报纸、杂志,不到一万家广播及电视台,但在今天,每天增加的自媒体都不止几万个,内容小池塘迅速成长为汪洋大海。而在分发环节,人工智能和社交已经拥有了处理海量内容的能力,这又与内容创作者的暴增相辅相成。
内容形态也因为网络有了巨大突破,从Blog时代的文字+图片,演变到今天的短视频、小视频、问答、短内容(140字以内)、跟帖等等。
在这里,要特别解释一下短视频和小视频的区别,它们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产品。小视频的时长更短(1分钟内),播放模式也是竖屏——这是手机阅读的基本模式,它的生产者更接近于纯UGC。而短视频播放模式与电视趋同,内容来源也是靠组织化生产,而不是某一个自然人。
但无论如何变化,内容生产离不开四个环节:
1.选题:做什么,从什么角度入手;
2.采访:如何拿到最真实、核心的素材;
3.写作:如何把素材写成一篇文章,或者编辑成一条视频;
4.包装:起标题、写提要、配图片,或者选好视频的封面图。
从编辑角度来说,这四者的重要性依次递减,用《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很多人认为,“流阅读”时代标题最重要,但这恰恰是对内容生产的最大误解。标题党可能会提升点击量,但从长远看,无异于杀鸡取卵。
另有一些观点认为,随着大量UGC内容的出现,公众的阅读变得越来越“随意”,传统的内容编辑应该被裁撤或者削权。所以,“重运营、轻编辑”的组织模式在一些平台开始流行。但这其实是错误的。即使是一条跟帖,也要看它的立意、角度、逻辑、表述,没有一个用户——无论是生活在五环内还是五环外,希望去阅读那些逻辑不清、废话连篇,甚至充满了错字的内容。品质与定位无关,编辑与运营各司其职,这才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的编辑部(或者是运营部门)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可笑的是,很多人口口声声讲着内容运营很重要,其实连它的定义都没有弄懂。所谓运营,是指站在用户(阅读者)的角度,提升阅读效率——比如说点击率——的工作。特别是在一点资讯这样一个依赖算法进行推荐的平台,在保证内容导向和内容安全的前提下,阅读的效率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所以,编辑和运营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编辑是掌舵者,不能把船开到暗礁里去,所以要把握好内容的导向、价值观和质量;而运营是划桨者,要把船开得更快,保证最高效率、最大范围地影响用户。编辑主要做的是生产端的事情,要具备的是某个领域的专业素养,并在稿件刊发之前就给出影响力大小的基本判断,也包括对自媒体人的专业指导;运营人员主要针对分发端,根据数据好坏去调整相关策略,所以要熟悉算法或者社交媒体的分发逻辑。
而在一个人的成长路径上,如果没有从创作者到编辑、再到运营者的历练过程,很容易摔跟头。因为无舵之船终会触礁,而无本之木终会枯萎。
也正是因为99%以上的内容生产者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在信息因自媒体极大丰富的同时,也让虚假内容、低俗内容、侵权内容充斥于网络。正如同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被直接注入海洋。所以,我们需要建一个污水处理厂,这就是内容审核。
3做一只优秀的“看门狗”
对内容审核,可以打三个比方——
比喻1:如果说内容生产是造车,内容审核就是造刹车。
比喻2:如果说内容生产和分发构成了一个水族缸的生态,内容审核就是水循环系统,负责过滤垃圾。
比喻3: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但在新时代,环保已经成为国家主题。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一个媒体的审核系统,相当于国家的生态环境部。
很明显,审核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内容安全——这是一个平台的生死线。
机器和人工都可以对底线进行把握。一般而言,待审内容先过机器关——先进的关键词识别、语义识别、图片识别乃至视频识别系统,会将敏感部分拦截。
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在文字和图片认知上,机器已经能够完成得较为精准。难点在于对视频的识别。但如果这关过不去,它就无法从一个传统平台迈向真正的人工智能平台,无法引入海量的视频内容生产者,面对5G的挑战也会失败。
机器过滤之后,就是人工审核,审核编辑就像“看门狗”一样,进一步清理敏感内容,比如有害政治信息、涉黄涉低俗内容等等。但无论是机器把关还是人审,一套成形的操作标准都是必不可少的。
2018年1月,一点资讯出台了《互联网新闻信息审核规范》。这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本审核标准,共14章、超过1000个案例、约35万字,对文字、图片、视频、跟帖等不同形态的内容把控均有详细描述。2019年1月,“规范”新版出台,根据2018年全年出现的新情况比如自媒体的严监管,又做了超过5万字的修订。

山东省会济南已经被誉为“审核之都”。一点资讯、今日头条及凤凰新媒体都将自己的审核团队建设于此。主要原因是成本较低,而且高校密集、生源丰富。
对于不同的内容,审核的严格程度需要有所区别。时政类内容特别是涉及最高领导人内容一定要先审,并严格保持三审制;而教育、体育、旅游等垂直类内容因时效性差且敏感性弱,可以后审,并减少人力投入。另外,审核属于典型的“因时而异”的工作,不同时间节点,要重点盯的内容截然不同。
所以,如果认为审核就是简单地删除违规内容,没有任何技术含量,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它是一个需要细腻手段,并要拥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才能做好的工作。具体总结为三个要点:
1.审什么不审什么;
2.先审什么后审什么;
3.审到什么程度。
这三者,关系到对底线的判断、对内容的划分、对效率的把握。在一个大平台上,每天需要审核的内容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上千万,安全、效率、标准缺一不可。就像一只优秀的看门狗,可以在第一时间辨别小偷和朋友,把小偷赶走,把朋友放进来。
审核环节处于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的环节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创作者和阅读者的感受。比如,如果一个创作者在某平台上什么样的东西都发不出来,或者一篇文章待审的时间是几个小时,只能逼迫他放弃这个平台。其实,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对上游和下游有充分了解,并依据其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闭环、一个生态系统。
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人工审核,今天大平台的审核除了把握底线之外,还需要给相关内容冠以标签。比如,一篇描述东北虎的文章,要给它打上“猫科动物、老虎、东北虎”等标签。这个标签来自机器的判断,也来自审核员的界定。特别是在视频领域,人工标签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算法目前对视频的理解不足的前提下。所以,就需要编辑在审核过程中做出标注,写个简单的“产品说明书”,以便于算法能在下一个环节——分发——的过程中匹配得更为精准。这也是效率问题。
4内容分发权的三足鼎立
一个内容生产者最大的愿望,就是他创作的东西能被更多人知晓,并影响更有影响力的人。内容分发的重要性因此体现出来。生产是开始,分发是终端。没有分发、没有传播,再优质的内容也是日记。
所以当我初入记者行业时,最羡慕的岗位是编辑。他们对我的稿件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在“一纸风行二十年”的《南方周末》,也执行着“记而优则编”的规则——编辑是中心,记者和稿件由其调度。
今天,在传统媒体,编辑和总编辑依然拥有决定内容分发的权力。比如上不上版、上不上头版头条。
但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介入,分发权已经不完全掌握在编辑的手里。另外两支力量充分参与到内容分发之中,与编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第一支力量叫“社交”。从微博到微信,都属于社交媒体。在微博上,用户看到的信息主要取决于他的“关注”——关注谁就能看到他发的内容,拉黑谁就能让他发布的信息消失。朋友圈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支力量叫“算法”,或者叫人工智能。在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用户点击、评论、转发、搜索、订阅了哪些内容,算法都会记录下来——也许有些行为你自己都忘掉了,但它的记忆力要比人脑好很多。算法根据此前的浏览记录判断某一个用户喜欢什么,然后投其所好,推送他喜欢的东西。今日头条之前的Slogan“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形象地描述了这个逻辑。
社交平台和以算法分发为核心的平台的出现,是移动互联网占据传播主导地位的终极表现。在PC时代,电脑无法24小时跟随用户,让他能随时和朋友沟通,并随时记录其行为——比如地理位置,但手机能。当人们在吃饭和上厕所时都在刷屏的场景下,社交和个性化分发也变得无处不在了。
如果仅从效率上看,以社交和算法替代人工编辑,无疑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因为近5年来,内容小池塘已经变成了汪洋大海,如果还是门户时代的“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可能被累得半死。无论是通过社交还是算法,都是精准推送,事半功倍。所以在今天,门户时代所强调的“快速、海量”,已经逐渐被“丰富、精准”的分发逻辑替代。
这个进步,如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让市场进行分配的调节,比国家去印发粮票、布票强得多。
但别忘了,我们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但必须兼顾公平。
社交和算法分发可能导致的最大问题,是让人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信息茧房,逃不出你的圈子,更难以超越自己。特别是算法,因为看重点击率,会把标题党、情绪化文章做大规模分发。
所以,总编辑和编辑在新媒体时代的作用依然不可缺少。他们保证的是公平,也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他们要把重大新闻、重要话题人工推送给用户。算法+编辑,也满足了信息的基本定义:应知、欲知而未知的内容。编辑保证应知,算法保证欲知和未知。

人脑与算法的PK:在处理重大突发新闻时,人的反应速度胜于算法;但在处理海量文章和数据时,算法又远胜人脑。
那么,这就又涉及一个问题:在市场经济里,计划的部分占多少?
每个平台都在探索这个边际,以及编辑和算法、社交之间的关系。目前达成的基本共识是:重大事件强干预,垂直长尾不干预。这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一样,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产品,比如能源,政府要有绝对控制权。
社交和算法也不是两条平行线,它们正在相互融合。比如,从2017年起,知乎开始布局算法,目前已经在从社区走向社交+算法两条信息流并重;今日头条进军社交的野心也在不断放大,从头条信息流里推出的“粉丝关注自媒体账号”功能以及“关注”流,到抖音孵化出来的短视频社交产品多闪。所有的融合都为了一个目的,更多维度获取用户画像,做更精准、效率更高的分发。
5数据:新时代的生产资料
说完了内容生产、审核、分发,我们来讨论关于平衡的问题。
所谓“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水族缸、小池塘、大海,尽管大小不一,但都需要一个平衡状态,特别是水和鱼之间的平衡。
同样,内容生态也需要平衡。没有平衡,生态就会被破环。我们可以称之为“文态平衡”。
这个平衡包含很多个层次:
比如内容生产和分发之间的平衡;
比如自媒体和机构媒体之间的平衡;
比如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之间的平衡;
比如不同内容表现形式——诸如140字的精短内容和深度报道之间的平衡。
……
其中的核心,是生产和分发之间的平衡。它的背后是内容创作者和用户(读者)之间的平衡。那么,我们靠什么来掌握这种平衡呢?
两个字:数据。在真正懂得新媒体运营的人的眼里,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用户行为的反映。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是用户的一种动作,代表着用户的一种动机。比如,如果一篇文章的点击率很高,但用户在这篇文章上只花了几秒钟阅读,那这篇文章十之八九就是“标题党”——能骗人进来,但留不住人。
对于一个APP而言,核心数据只有两个:其一是日活用户(DAU),当然,这里也涉及用户质量的高低;其二是用户平均停留时长。DAU是多少人喜欢的问题;停留时长是喜欢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两个数据指标,会决定一个公司的收入,并影响市值。
在类似一点资讯、今日头条这样的算法平台上,除了有相对传统的品牌广告之外,效果广告也占收入的很大部分。而效果广告的收费,是由某一条广告的点击数和转化数决定的。所谓转化,指的是多少人在看了这个广告后下单。所以,用户的多少、用户停留时长以及给某个用户推荐的广告产品是否真的是他需要的,决定着平台的收入。而在类似快手这样的平台上,收入主要是靠直播打赏分成,也与用户数密切相关。
DAU和时长背后,是新用户次日留存率(今天来了,明天会不会再来)、7日留存率(今天来了,7天后会不会再来)、30日留存率(今天来了,一个月后会不会再来)。目前拥有2.2亿DAU的抖音,在每日活跃用户刚刚超过100万时,就预料到未来可以做大,因为次日留存率高得惊人。
为了留住更多用户,我们需要精细刻画每一个用户的画像。比如,他的地理位置、使用手机的型号、他的自然属性(比如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以及他的爱好,也就是之前的点击、评论、分享、搜索、订阅等阅读行为。这些数据掌握得越全面,对用户的把握就越准,就越容易投其所好。
其中特别重要一点,就是“冷启动”的效率。“冷启动”就是在用户第一次打开某个APP时,要给他推送什么内容。因为用户的信息不全,所以判断推荐什么更容易让他留下来的难度很大。目前通行的规则是,给出此前点击率最高的内容或者近期最热门的内容。
这里的数据不仅仅是内容分发一端的数据,还包括内容生产一端的数据。在分发端是有多少用户在阅读,在生产端是有多少人在投稿。媒体和自媒体的“日活作者”(指每天有多少人发文),每天发出的文章数,这两个核心指标,与用户数和停留时长相对应。而对每篇文章(这里的文章指一个内容单元,而不是单纯的文字)而言,它的题材(报道领域)、形态(比如是文字还是视频)、作者(是哪个媒体或者自媒体发布的)、长短等,如同每个用户的画像,是内容生态中最为微观的数据指标。
比如,对我写的这篇文章,可以贴上“新媒体领域、文字、深度报道”,以及来自“一点晨光”自媒体的标签。如果某一个用户之前一直点击关于新媒体的内容,或者订阅了“一点晨光”,那么这篇文章就会被算法或者社交媒体推荐给他。于是,在这个微观的点上,供需之间就有了一个平衡。
真正的难度来源于整个生态体系的平衡。比如,在一点资讯——一个DAU超过6000万的平台上,每天需要有多少内容的输入、什么样的内容输入?而明天呢?后天呢?用户每天都在变化,内容生产者每天也在变化。但在信息流的汪洋大海里,一点资讯也就是个小池塘——中国的网站已经超过500万个,DAU上亿的平台至少有七八家,内容生产者更是不计其数。那就要看一个平台的数据能力,乃至一个国家的数据能力。
所以,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最高领导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供给侧,是市场提供的产品、服务与政府提供的产品、服务(比如养老、医疗),在需求侧,是人口的数量、性别、地域、职业、年龄等属性——而这代表着民众的需求。这里讲的对“平衡”和“充分”的判断,同样依据于数据的统计。
衡量一个平台的数据能力,通常有几个维度:
1.有没有。这取决于技术人员是否进行了“埋点”,如果没有埋好,很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用户行为就像过眼云烟一样流失了。这就如同花钱没有记账一样。
2. 准不准。很多数据是有水分甚至是错误的。如果使用假数据做分析,会影响对结果的判断、对未来的预期。这就如同会计做假账一样。
3. 细不细。这涉及数据分析报告的质量。如果一个数据分析报告的结论没能超过运营者的常识,那这个报告就是在说正确的废话。
比如,某地发生了一次地震,这个信息要推送给震中周边多少平方公里内的人,才能达到最高的点击率,就是对数据能力的检验。我们称之为“围栏”的准确度。围栏取决于地震中的伤亡人数、震级、发生位置、发生时间、地震性质(深源还是浅源),需要非常细腻的分析和判断。
4. 有没有用。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某个数据分析报告是否指导运营者做出战略或战术上的有效调整,让内容和产品上一个台阶。
还有一点,信息流里内容的排序,是按照什么样的数据维度。依据用户的点击行为排出来的东西和依据用户搜索行为排出来的东西,是两种不同的信息流——前者有趣,后者有用。在这里,两个维度可能都是正确的,这就要看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这又涉及产品定位的问题。最怕的是,产品定位是朝南,数据依据又偏向北,或者一个产品中出现了若干数据维度,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变成鸡同鸭讲。
2017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做了关于大数据的主题演讲。他把大数据定性为新时代的“生产资料”。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构建了新型的生产关系,而以人工智能为首的技术代表着新型生产力。

2014年,马云在首届 乌镇峰会上亮相。这位互联网大佬连续参加了5次乌镇峰会,并在前四届的开幕式上发言。
但从另外一个维度说,优秀企业家的决策不仅取决于数据、取决于“硬的知识”,同样依赖于“默性知识”——它指的是个人对选题、产品、市场前景、技术前景和资源可获得性的想象力、感知力、判断力。用技术语言表达就是“先验指标”。只有把判断力和数据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市场、准确决策,或者做出类似微信这样伟大的产品来。
6除了名与利,还有诗和远方
如果我们发现了“不平衡和不充分”已经产生,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进行调节?
在市场经济层面,价格是最重要的杠杆。而这同样适用于媒体平台的运营。
无论是机构媒体还是自媒体,他们都看重两点:一个是名,一个是利。
这里的名、利,并非贬义词。所谓名,是指在平台上获得影响力——具体就是点击、分享、评论、搜索、订阅等核心数据。所谓利,是指在平台上的收益,就是能挣到多少钱。而名与利是互为因果的。
具体而言,就是如果我们来打造一个自媒体的成长体系,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分类、分级模式展现,内容创作者都在关心两个问题:第一,在什么条件下,他们能获得更多流量?比如某一篇文章能够得到100000次的保底展示。第二,在什么条件下,他们能获得收益?毕竟在每个平台上,都只是少部分自媒体可以如愿以偿。
这里的标准又涉及一个新的平衡。因为平台的名、利是由创作者的数量、质量,以及阅读者的数量和质量叠加构成的,所以,给达到某一个水准的(自)媒体更多的推荐或开通收益,标准来源于平台能够得到多少回报。创作者不努力、不发优质文章就能拿到大量回报,会在短时间内耗尽平台的资源;同样,如果平台不去付出只想去占作者的便宜,无异于涸泽而渔。
在具体的激励方式上,目前行业通行规则是按照CPM(千次广告点击结算)。这其实是把名与利结合在一起,是更为市场化的一种手段。比如,一个CPM的基础价是10元,那么如果这篇文章被阅读了1万次,作者应该分到的钱就是10*10=100元。对于平台的运营者,可以人工调节系数。比如对视频内容的加权,一个视频的CPM变成20元或者30元。而这种调节,又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确认的,最终是要实现一个平衡问题。
相反,如果我们想限制某一类内容,直接将其分发数量设置上限——当其展示量达到100000时,就算点击率是100%,也不再给更多人做推荐,更不会给它开通收益。作者看不到流量、挣不到钱,自然会减少甚至停止生产。比如,如果某些作者为了增加文章的点击而制造假新闻、标题党,平台就需要制定规则——阅读者在文章页的平均停留时长小于某一个数值(一般而言是7秒),那么这篇文章就会被认为是标题党,它的CPM就会清零。
关于名与利,我主编的《自媒体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中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但在今年年初,当我和一些社区运营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时,他们给了我另一条思路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特别是在大内容概念里,比如在朋友圈里晒照片、在网易跟帖上“盖楼”,以及在知乎社区回答问题,用户发文的动机都不是简单的名与利。今日头条试图通过10亿砸出“悟空问答”社区,但最终折戟沉沙,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这正印证了一句歌词,“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7我的迭代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分享一下从事内容工作22年的感悟。我把它分为几个阶段:
1.0 版:1997年成为记者到2012年5月进入搜狐,专注于内容生产。14年——两个“七年之痒”,我在中国最顶尖的媒体发表了超过150万字的采访作品以及大约500万字编辑作品。对于内容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我相信它已融入血脉之中。如果把内容作为一个产品,这就是专业基础。做任何产品,如果没有专业性的支持,最终面世的一定是残次品。

处于“1.0版本”时的吴晨光。摄于2007年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2.0 版:2012年进入搜狐之后,互联网给我带来了用户端的初级思考。因为平面媒体没有数据支持而互联网有,数据的背后就是用户行为。特别是在搜狐媒体融合变革的阶段,能和包括张朝阳在内的诸多出身互联网的大佬进行沟通,这让我的思维变得立体起来。还融入了产品元素。老张曾把我领导的团队比作“水”,而产品经理要做的是“杯子”。水和杯子的关系,相信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一步,让我脱离了传统媒体人的思维局限。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在搜狐时的同事岳建雄——他现任爱奇艺副总裁。我关于内容生态的文章入选了他的新书《我不是产品经理》。
3.0 版:这个阶段不是从2015年4月我进入一点资讯开始的,而是始于2016年年末。因为在一点工作的前18个月里,尽管参与算法策略的制定,深度了解了用户画像和各种分发模型,但还是处于第二阶段,站在用户端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当《自媒体之道》(内部版)在2016年10月完稿后,内容生产和分发之间的关系才开始打通,关于内容生态的图景逐步勾画完整。
那本12万字的内部版小册子,依然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可见,梳理、总结并形成一本书是多么重要,因为它会让你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和理论体系,而不是散碎的珍珠。
内容生产与内容分发之间的打通和平衡,也是所有企业都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引申一步就是产品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互联网是一个平台,可以连接信息,也可以连接商品、教育、金融,以及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在和滴滴专车司机聊天时,他们会告诉我很多运营的策略,比如对新加盟司机的派单政策、对高峰期拉活儿的积分鼓励,以及司机的进阶规则,这与自媒体的运营策略何等相似!
而在这个阶段的后期,也就是2019年春节之后,我又向前迈进了两步。第一是对“大内容”的理解,这在文章开篇部分已有阐述;第二就是对管理的理解。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逻辑,它是:
市场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产品、服务背后的资源配置(包括人员选用、组织构架、财务预算、工作流程等,而这构成了成本)。收益/成本>1,事情就可以做。在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内容公司,讲的是单位用户的获取成本(比如在华为手机上预装一个APP需要花多少钱)/单位用户的收益值(比如10000个用户带来10万广告费用,平台在每个用户身上就挣到了10元钱)。
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中,必须跳脱之前的思维模式,才能突破天花板的限制。比如,从《超过门户》到《自媒体之道》,并不是说后一本书讲的某项技巧强于前者,而是《自媒体之道》是从内容生态的高度出发的,《超越门户》只关注了内容生产。同样,如果不理解算法这项新技术,超过门户也无从谈起。为了达到超越,必须不断学习和思考,特别是和不同领域的人进行深度交流,以弥补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最终走出舒适区。
每次迭代之前,人都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那是对未知的迷茫,如同航行在没有方向的大海上一样。而当进阶之后,又会觉得豁然开朗、无所不能。而每一次进阶,包括组成进阶的每一步上,也都会有巨大的外力压迫。你要调动内心,与外力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坚持一段时间后,才会“破茧成蝶”。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MzA1NDUxNA==&mid=2247493016&idx=1&sn=1b689fa37f10ee8cf80589aa3c7e8124&chksm=fc62b745cb153e53fddb32c12d694d295adddc8fa2acb0595283723c7709a2f2c854e9b7270a&mpshare=1&scene=1&srcid=&from=singlemessage&ascene=1&devicetype=android-26&version=2700043a&nettype=WIFI&abtest_cookie=BAABAAoACwASABMABQDHmR4A3JkeAOKZHgD4mR4AAZoeAAAA&lang=zh_CN&pass_ticket=J7krSb1sw3cv5lZV4%2B6L5v4dztqxprnsSORWSHCnOZaCgdwRT1Yt9eK%2F%2FzcK7Oix&wx_header=1
编辑:高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