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51#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21:30: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4
生产 shēngchǎn
作者:周俊生
2019710日《文汇报》第1版刊登文章《拿出“绣花功夫”打赢垃圾分类持久战》,文中写道:“今天,大自然的分解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人类生产垃圾的速度。”句中“生产”一词使用有误。
“生产”,指的是人们从事各种物质产品创造的活动。“生产”是人类所进行的一种目标明确的活动,其所创造的成果能够用于生产(再生产)和生活,但句中的“垃圾”按社会常理来说并不是人们在某个明确目标支配下创造的事物,而是在人类劳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是人类不需要的物品,即使是部分废弃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投入再生产,它也不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事先明确的目标,因此用“生产”来支配“垃圾”是不合适的。
可把“生产”改为“产生”。“产生”意为从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它不考虑新出现的事物有用还是没用,因此符合这个句子的需要。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释义存在错误。《现汉》的释文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业~∣发展~∣~出更好的产品。”首先,这个释文中出现了“生产”一词,这是词典释文的大忌,求解者需要得到“生产”的解释,释义却用这个词来解释这个词,这让求解者如何理解?
其次,释文给“生产”设立了一个前提条件,即“使用工具”,但按照现代汉语对“工具”的理解,通常只是指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之类,大都是单个人力可以随意操作的器具,但现代化的大生产使用更多的是大型设备,已不是单个或者多个人力可以操作,而是更多地依赖电能甚至智能,人们通常叫它为“机器”,因此“工具”一词出现在释文中是以偏概全,不合实际。词典释文需要简约,在“生产”的释义中,“使用工具”这个前置条件也是不必要的。
再次,将“生产”的结果称为“资料”也是不合适的。“资料”确实是人们生产(再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但在人们的语用实践中,通常不会把生产的结果称为“资料”,而应该是“产品”。释文使用“产品”,可以让求解者对“生产”的词义有更好的理解。
编辑:马晓晴

552#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1:39:33 | 只看该作者
每日一怼(305
肆意 siyi
作者:周俊生

2019年7月11日《光明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夜间经济赋予城市更多精彩》,文中写道:“如果你曾在夜幕降临后乘着游轮,欣赏江河两岸林立的高楼和梦幻的灯光;如果你曾在夜市肆意享用各种美食……那么,尽管你自己或许还没意识到,但实际上,你已是夜间经济的参与者。”句中“肆意”一词使用有误。
“肆意”意为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说话行事。“肆意”是个贬义词,一般用来形容过份的言论和行为,作者对行为主体含有批评或贬斥的态度,如“肆意破坏”“肆意攻击”。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对“享用各种美食”这种行为并不反感,对行为主体“你”也没有批评贬斥的意思,因此使用“肆意”不合这个句子的情感色彩。
可把“肆意”改为“尽情”。“尽情”和“肆意”在词义上差不多,但在词的情感色彩上正好相悖,“尽情”含褒义而“肆意”含贬义,两者不能颠倒。


编辑:马晓晴


553#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21:03: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6
再次zàicì
作者:周俊生
2019712日《新华日报》第15版刊登《“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可以塑造未来”》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在外曾祖父拉贝的半身像前,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单膝跪地,双手合十顶在额前,像雕像一般久久静默着。当他再次起身时,眼眶已经湿润。”文中“再次”一词的使用存在错误。
“再次”,指的是第二次,又一次。使用“再次”有一个条件,要求“再次”所修饰的行为、状态等在特定的同一场域里出现过至少两次甚至多次,如“再次表示感谢”就表示行为主体在同一场域已经有过“表示感谢”的行为。句中的“再次”修饰的是“起身”这个行为,但在文中规定的“在外曾祖父拉贝的半身像前”这个特定的场域,行为主体“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所从事的“单膝跪地”这个行动只有一次,并没有从事两次或多次,因此“再次”的使用没有理据支撑。
句中行为主体“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的“起身”行动在特定的场域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再次”的使用是多余的,应该删去。
编辑:马晓晴

554#
 楼主| 发表于 2019-7-13 21:26: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7
挖潜wāqián
作者:周俊生
2019713日《北京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十三新举措点亮“夜京城”》,文中写道:“对于一些商业综合体反映的夜间停车难问题,市交通委也在组织各区结合停车位供需情况,挖潜地标、商圈周边既有空间潜力,利用空闲土地等新增一批停车位。”句中“挖潜”一词使用有误。
“挖掘”的意思是挖掘潜力。“挖潜”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一般不能带宾语。但句中的“挖潜”带上了宾语“空间潜力”,这不合其作为不及物动词的使用要求。
可把“挖潜”改为“挖掘”。“挖潜”和“挖掘”在使用上的区别是,前者作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而后者作为一般动词可以带宾语。这种区别之所以存在,主要在于这两个词内部构词的不同,“挖潜”是支配式构词,动词性词素“挖”对名词性词素“潜”构成支配关系,这决定了“挖潜”在通常情况下不能再带宾语。相比之下,“挖掘”是联合式构词,两个词素“挖”和“掘”都是动词性的,它们组合成词后可以带上另外的适合使用的名词。
编辑:马晓晴

555#
 楼主| 发表于 2019-7-14 18:40: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8)
挨家挨户āijiā-āihù
作者:周俊生

2019年7月11日《新民晚报》第20版刊登文章《自讨苦吃》,其中写道:“在当时,百合是一种紧缺食品,十分珍贵。农民为保护农业专家,挨家挨户拿出百合。”文中“挨家挨户”使用有误。
“挨家挨户”指的是按一定顺序对每一个实施某种行为。“挨家挨户”表示的都是家庭外部对家庭内部实施的行为,如“挨家挨户检查卫生”“挨家挨户送上温暖”都是表示在家庭外部的有关人员对家庭内部的行为。但在上引文字中,“拿出”这一动作不是家庭外部人员对家庭实施的行为,而是这些家庭自己从事的行为,因此“挨家挨户”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这个错误的出现,原因在于对其中出现的两个“挨”未能理解。这个“挨”的意思是顺着某种次序的意思,相当于介词的作用,而从常识来理解,当“农民”在从事“拿出”这一行为时,一般也不大可能按着某种次序来,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挨家挨户”。
可把“挨家挨户”改为“每家每户”或“家家户户”。前者以“每……每……”的格式表示相对范围内所有家庭,后者以“家”和“户”的重叠使用表示同样的意思。

556#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0:11: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9
作者:周俊生
jiāng 琳琅满目 línláng-mǎnmù
2019715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妈妈防空队”》,其中有一句话写道:“近期可以趁热打铁,联合街道将小区内保留的琳琅满目的高空坠物进行一次安全警示展览。”句中的介词“将”和成语“琳琅满目”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
“将”作为介词用时,其用途就是引入句中动词中心语的指向对象,组成一个“将……”的介词结构。“将”的这个用法与另一个介词“把”的用法基本相似,而由于“把”用得更多,因此这种句式通常被称为“把”字句。在“把”字句中,介词“把”的宾语要求同时又能接受介词结构“把……”之后的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同时这个动词中心语后面还应跟上合适的补语。如“你可以把(将)这支歌唱得好听一点”,在介词结构“把(将)这支歌”中,介词“把(将)”支配“这支歌”,“这支歌”又能接受动词中心语“唱”的支配,同时“唱”的后面又有补语“好听一点”,因此这句话符合“把”字句的使用要求。
以此来检验上引之句,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介词结构“将……高空坠物”存在的问题。介词“将”的宾语是“高空坠物”,但介词结构“将……高空坠物”后的动词中心语“进行”不能支配“高空坠物”,“进行”和它后面的“一次安全警示展览”也不是动词中心语和补语的关系,因此不符合“把”字句的要求。实际上,“进行”和“一次安全警示展览”的关系是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介词结构“将……高空坠物”作为一个介词结构,缺失了它所服务的动词中心语。
再说“琳琅满目”,它通常用来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非常多。这个成语中的“琳琅”本指美玉,引申后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这就决定了“琳琅满目”含有褒义,只能用来形容具有正面性的、为人们所喜爱的事物。句中用来形容“高空坠物”,但“高空坠物”从常情来说是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物,因此是具有负面性的事物,“琳琅满目”的使用与句中的情感倾向不合。
综上,应该在介词结构“将……高空坠物”后补上“集中起来”“拿出来”之类的话语,其中“集中”和“拿”作为动词中心语,都可以对“高空坠物”产生支配作用,而“起来”和“出来”又分别是“集中”和“拿”的补语。
至于“琳琅满目”,可以改为“触目惊心”。“触目惊心”表示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内心产生震动,用它来形容“高空坠物”,符合人们对“高空坠物”的普遍感受。
编辑:陈茗

557#
 楼主| 发表于 2019-7-16 14:12: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10
作者:周俊生
风干 fēnggān
2019716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梦里依稀是昨日》一文,其中写道:”这些被他标注后的带着潮湿墨迹的古陶器碎片和古砖瓦片,被陈设在书柜上风干,慢慢地便成了我家书柜中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句中“风干”一词使用有误。
“风干”指的是放在阴凉的地方,让风吹干。“风干”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工艺技术,它的使用对象一般是肉食品(制品),木材等,其共同的特点是在“风干”之前,物品内部会含有一定的水分,只有在经过“风干”的技术处理使水分消除后,这类物品才能长期保存并供使用。句中“风干”的使用对象是“古陶器碎片”和“古砖瓦片”,但从生活常识来判断,这类物品的内部不含有水分,无须进行“风干”的技术处理。当然,句中说的这两类物品“带着潮湿墨迹”,句中“风干”指的是“潮湿墨迹”,但这是显露在物体表面的一种事物,不适合使用“风干”。
一般地说,对“潮湿墨迹”,可以用“阴干”或者“收干”。但就这个句子来说,即使把“风干”改为“阴干”或“收干”仍是不妥当的,因为按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来说,能够和这两个词搭配的是“古陶器碎片”和“古砖瓦片”,而在事理上可以和这两个词搭配的“潮湿墨迹”只是“古陶器碎片”和“古砖瓦片”的修饰语中的部分内容。实际上,对于“墨迹”来说,它在刚刚出现时固然是“潮湿”的,但很快能够收干,因此在写作中除非有特别需要,一般没有必要专门指出它的“潮湿”。在看到这一点以后,就可认为句中“风干”的使用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当然,“潮湿”一词虽然不能说用错,但也可删去。
编辑:陈茗

558#
 楼主| 发表于 2019-7-17 21:28: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11
作者:周俊生
连篇累牍 liánpiān-lěidú
2019717日《光明日报》第16版刊登《钩沉稽索三十载,披沙沥金筑大观》一文,其中写道:“积数十年之功的《中华大典》,在历经设定框架、确立规则、网罗资料、择选版本、摘录文献、详记出处、合理类分、科学编排、统一版式、认真编校、终审把关、精心印制等多重繁复环节之后,也终于垒土成高台、细流汇江海,从而成就为一部连篇累牍的鸿篇巨制,成就为一座巍然耸立的文化巅峰。”这段文字中“连篇累牍”的使用存在错误。
“连篇累牍”是一个成语,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这个成语含有贬义,一般用于表示对叙述对象的批评。文中“连篇累牍”的使用对象是“《中华大典》”。但作者对其是高度肯定并赞美的,使用这个成语与作者的这种情感不合。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中华大典》”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类书,作者用“连篇累牍”是要显示这方面的特点,但使用词语不能停留在它的字面意义,而是要做到不违反它作为一个词的整体意义,使用成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一般地说,可以把“连篇累牍”连同它后面的“的”删去,实际上,文中用“连篇累牍”修饰“鸿篇巨制”,不仅造成了情感扭曲,而且在词语的运用上还出现了同义重复的问题。但是,“连篇累牍的鸿篇巨制”,是与下文“巍然耸立的文化巅峰”对应的,如果只是删去“连篇累牍”,这两句话就对应不起来了。因此,更合适的修改是把“连篇累牍”改为“浩博广大”之类的话语。
编辑:陈茗

559#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11:58: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12
作者:周俊生

体质 tǐzhì

2019718日《光明日报》第10版刊登文章《爱情剧不能甜腻过头》,其中写道:“这种以新人为主角的小体量剧作自带热搜体质,总能引发观众的讨论,在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网络剧中成为亮眼的存在。”句中的“体质”一词使用有误。
“体质”,指的是人以及部分高等动物的身体健康水平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质”的使用对象限于人以及部分高等动物,句中将其用于“小体量剧作”,这超出了它的使用范围,是不合适的。
可把“体质”改为“功能”。句中说的是“小体量剧作”所具备的在“热搜”方面体现出的明显的用处,“功能”正合于这个表义需要。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体制”的释义不够严谨。《现汉》对“体质”的释文是:“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这个释义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把“体质”的使用对象限于人过窄,实际上某些高等动物,如老虎、狮子、狗等也可以用“体质”;二是“外界”一词外延过宽,一个不会说英语的中国人到英语国家,这个英语国家对他来说是“外界”,但他因语言交流困难而出现不适应,我们不会因此说他“体质”差。对应于“体质”的不适应的,只能是自然环境,比如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到西藏高原去,有的人很安然,有的人需要吸氧,有的人会病倒,这种情况才算是反映了各人在“体质”上的差异。


编辑:陈茗

560#
 楼主| 发表于 2019-7-19 22:51: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13
作者:周俊生
蔓延 mànyán
2019719日《文汇报》第5版刊登报道《一堂基训公开课,尽显芭蕾的残酷与美丽》。文中写道:“全新加入的‘潘冬子与红五星双人舞’‘母子双人舞’让芭蕾艺术独有的唯美浪漫无形蔓延,也让主人公成长历程中的精神力量、心中的革命火种和坚定信念更为强烈、炽热。”句中“蔓延”一词使用有误。
“蔓延”的意思是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蔓延”是一个贬义词,它的使用对象一般限于在社会上具有负面评价或者为作者反感、贬斥的事物,如“疫情蔓延”“滋长蔓延”(两个词都含有贬义)。句中的“蔓延”用于“唯美浪漫”,但这个事物在社会评价中具有正面性,作者在文中对其也持有正面肯定的态度,而“蔓延”的使用与这种情感不合。
可把“蔓延”改为“延伸”“延展”之类的词。“延伸”“延展”不含褒贬,在词的情感色彩上为中性,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情景,自然也适用于上引句子的语境。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