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41#
 楼主| 发表于 2019-7-8 22:48: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2)
人情世故 rénqíng-shìgù
作者:周俊生

    2019年7月8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第7版刊登《有一种喜悦离人群最远,离星空最近》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人情世故,这位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决定,为自己做一次温和的人生实验。他搬离剑桥大学宿舍,开启了一段在乡村的隐士生活。”。文中“人情世故”一语使用有误。
    “人情世故”的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句中说的是人与人之间按照社会一般规则进行的交际活动,“人情世故”的语义与此不合。“人情世故”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在长时期的运行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不成文守则,除非发生有组织的大规模移风易俗活动,一般来说,由于“人情世故”不是由人操控的,人不能对“人情世故”产生“减少”的行为,因此文中的“减少……人情世故”在搭配上也是不合适的。
    应把“人情世故”改为“人情往来”。文中的“他”想要“减少”的是人际交往,“人情往来”合乎这个语境。


编辑:马晓晴

542#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10:11: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3
作者:周俊生
泄露 xièlòu
201979日《经济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违法违规APP将无处藏身》。其中有一句话写道:“近年来,APP在采集和泄露数据信息方面出现了不少安全问题。”句中“泄露”一词使用有误。
“泄露”指的是不能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泄露”是一种使自己的隐私公开的行为,在法律层面是一种违法行为。句中的“泄露”和另一个动词“采集”并列在一起,共同对“数据信息”产生支配作用,这使得“泄露”和“采集”一样,成为“APP”的基本功能。但是,“采集……数据信息”可说,“泄露……数据信息”虽然也能搭配,但作为一种违法行为,是“APP”应当避免的,因此它并不是“APP”的基本功能,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不能和“采集”并列在一起使用。
句中说的是把原来不为人知的事情让大家知道,应该把“泄露”改为“公开”。“公开”和“采集”一样,也是“APP”的一项基本功能,因此两者可以并列在一起,“公开”和“泄露”的在法律层面上的区别是,前者是合法的,而后者是非法的。
“泄露”使用的错误,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句中说“出现了不少安全问题”,但由于“泄露数据信息”本身是一个“安全问题”,因此这样的说法是难以理解的,似乎在说“泄露数据信息”还存在不影响安全的一面(事实上可能有,但不合作者原意)。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出现了不少安全问题”指的是在“采集……数据信息”方面,但由于句中的“泄露”是与“采集”并列的,这样写就产生了上述的问题。当句中用到并列成分的时候,必须注意它的每一个子项与其他对应成分都能够搭配。
编辑:马晓晴

543#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20:58: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544#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21:24: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买车广告12.98万误写12.98元,4S店被围
79日,河北秦皇岛一退休大爷拿着13元到某品牌4S店买车,原来4S店打广告时,把"12.98万元"写成了"12.98"。有网友怀疑是摆拍炒作。10日,该4S店工作人员否认摆拍,会发布处理结果并公开道歉。
这两天秦皇岛的朋友圈被一则出租车车顶广告刷屏,虽然拍摄时间和地点各不相同,但内容都是一个:"国六新车12.98元!" 原来是秦皇岛某4S店因在出租车上打错广告 把12.98万元写成12.98元,少了一个""字,结果很多大爷大妈把4S店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个退休大爷一定要4S店履行广告承诺 ,按照13元买车。
根据线索小编也查找了该品牌新车,找到一款官方指导价为12.98万元的车型,为该车型的顶配版本,12.98元的广告看来就是这款车型了,估计是打广告时因为一时疏忽,但是直接被大爷堵门了。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一名老大爷咄咄逼人,"价格打错了和我没关系,广告里写的1298,今天就要用13块钱把车提走。"销售人员不断解释并没有什么用处,大爷还说自己一个月劳保1600,要用钱砸死别人。
此外,另外一个大妈,拿出自己的驾照也要求13块钱提车,并说广告法里写着呢就要用13块钱提车,今天说什么也没用。当场就逼哭了一个销售人员,现场也陷入了一片混乱。
秦皇岛某4S店因在出租车上打错广告 把12.98万元写成12.98元,少了一个万字,结果很多大爷大妈把4S店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个退休大爷一定要4S店履行广告承诺 ,按照13元买车。
来源:新浪汽车
链接:
编辑:马晓晴

545#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21:30: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4
生产 shēngchǎn
作者:周俊生
2019710日《文汇报》第1版刊登文章《拿出“绣花功夫”打赢垃圾分类持久战》,文中写道:“今天,大自然的分解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人类生产垃圾的速度。”句中“生产”一词使用有误。
“生产”,指的是人们从事各种物质产品创造的活动。“生产”是人类所进行的一种目标明确的活动,其所创造的成果能够用于生产(再生产)和生活,但句中的“垃圾”按社会常理来说并不是人们在某个明确目标支配下创造的事物,而是在人类劳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是人类不需要的物品,即使是部分废弃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投入再生产,它也不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事先明确的目标,因此用“生产”来支配“垃圾”是不合适的。
可把“生产”改为“产生”。“产生”意为从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它不考虑新出现的事物有用还是没用,因此符合这个句子的需要。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释义存在错误。《现汉》的释文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工业~∣发展~∣~出更好的产品。”首先,这个释文中出现了“生产”一词,这是词典释文的大忌,求解者需要得到“生产”的解释,释义却用这个词来解释这个词,这让求解者如何理解?
其次,释文给“生产”设立了一个前提条件,即“使用工具”,但按照现代汉语对“工具”的理解,通常只是指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之类,大都是单个人力可以随意操作的器具,但现代化的大生产使用更多的是大型设备,已不是单个或者多个人力可以操作,而是更多地依赖电能甚至智能,人们通常叫它为“机器”,因此“工具”一词出现在释文中是以偏概全,不合实际。词典释文需要简约,在“生产”的释义中,“使用工具”这个前置条件也是不必要的。
再次,将“生产”的结果称为“资料”也是不合适的。“资料”确实是人们生产(再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但在人们的语用实践中,通常不会把生产的结果称为“资料”,而应该是“产品”。释文使用“产品”,可以让求解者对“生产”的词义有更好的理解。
编辑:马晓晴

546#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1:39:33 | 只看该作者
每日一怼(305
肆意 siyi
作者:周俊生

2019年7月11日《光明日报》第11版刊登文章《夜间经济赋予城市更多精彩》,文中写道:“如果你曾在夜幕降临后乘着游轮,欣赏江河两岸林立的高楼和梦幻的灯光;如果你曾在夜市肆意享用各种美食……那么,尽管你自己或许还没意识到,但实际上,你已是夜间经济的参与者。”句中“肆意”一词使用有误。
“肆意”意为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说话行事。“肆意”是个贬义词,一般用来形容过份的言论和行为,作者对行为主体含有批评或贬斥的态度,如“肆意破坏”“肆意攻击”。但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对“享用各种美食”这种行为并不反感,对行为主体“你”也没有批评贬斥的意思,因此使用“肆意”不合这个句子的情感色彩。
可把“肆意”改为“尽情”。“尽情”和“肆意”在词义上差不多,但在词的情感色彩上正好相悖,“尽情”含褒义而“肆意”含贬义,两者不能颠倒。


编辑:马晓晴


547#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21:03: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6
再次zàicì
作者:周俊生
2019712日《新华日报》第15版刊登《“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可以塑造未来”》一文,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在外曾祖父拉贝的半身像前,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单膝跪地,双手合十顶在额前,像雕像一般久久静默着。当他再次起身时,眼眶已经湿润。”文中“再次”一词的使用存在错误。
“再次”,指的是第二次,又一次。使用“再次”有一个条件,要求“再次”所修饰的行为、状态等在特定的同一场域里出现过至少两次甚至多次,如“再次表示感谢”就表示行为主体在同一场域已经有过“表示感谢”的行为。句中的“再次”修饰的是“起身”这个行为,但在文中规定的“在外曾祖父拉贝的半身像前”这个特定的场域,行为主体“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所从事的“单膝跪地”这个行动只有一次,并没有从事两次或多次,因此“再次”的使用没有理据支撑。
句中行为主体“克里斯托夫·赖因哈特”的“起身”行动在特定的场域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再次”的使用是多余的,应该删去。
编辑:马晓晴

548#
 楼主| 发表于 2019-7-13 21:26: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7
挖潜wāqián
作者:周俊生
2019713日《北京日报》第1版刊登报道《十三新举措点亮“夜京城”》,文中写道:“对于一些商业综合体反映的夜间停车难问题,市交通委也在组织各区结合停车位供需情况,挖潜地标、商圈周边既有空间潜力,利用空闲土地等新增一批停车位。”句中“挖潜”一词使用有误。
“挖掘”的意思是挖掘潜力。“挖潜”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在使用中一般不能带宾语。但句中的“挖潜”带上了宾语“空间潜力”,这不合其作为不及物动词的使用要求。
可把“挖潜”改为“挖掘”。“挖潜”和“挖掘”在使用上的区别是,前者作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而后者作为一般动词可以带宾语。这种区别之所以存在,主要在于这两个词内部构词的不同,“挖潜”是支配式构词,动词性词素“挖”对名词性词素“潜”构成支配关系,这决定了“挖潜”在通常情况下不能再带宾语。相比之下,“挖掘”是联合式构词,两个词素“挖”和“掘”都是动词性的,它们组合成词后可以带上另外的适合使用的名词。
编辑:马晓晴

549#
 楼主| 发表于 2019-7-14 18:40: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8)
挨家挨户āijiā-āihù
作者:周俊生

2019年7月11日《新民晚报》第20版刊登文章《自讨苦吃》,其中写道:“在当时,百合是一种紧缺食品,十分珍贵。农民为保护农业专家,挨家挨户拿出百合。”文中“挨家挨户”使用有误。
“挨家挨户”指的是按一定顺序对每一个实施某种行为。“挨家挨户”表示的都是家庭外部对家庭内部实施的行为,如“挨家挨户检查卫生”“挨家挨户送上温暖”都是表示在家庭外部的有关人员对家庭内部的行为。但在上引文字中,“拿出”这一动作不是家庭外部人员对家庭实施的行为,而是这些家庭自己从事的行为,因此“挨家挨户”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这个错误的出现,原因在于对其中出现的两个“挨”未能理解。这个“挨”的意思是顺着某种次序的意思,相当于介词的作用,而从常识来理解,当“农民”在从事“拿出”这一行为时,一般也不大可能按着某种次序来,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挨家挨户”。
可把“挨家挨户”改为“每家每户”或“家家户户”。前者以“每……每……”的格式表示相对范围内所有家庭,后者以“家”和“户”的重叠使用表示同样的意思。

550#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0:11: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309
作者:周俊生
jiāng 琳琅满目 línláng-mǎnmù
2019715日《解放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妈妈防空队”》,其中有一句话写道:“近期可以趁热打铁,联合街道将小区内保留的琳琅满目的高空坠物进行一次安全警示展览。”句中的介词“将”和成语“琳琅满目”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
“将”作为介词用时,其用途就是引入句中动词中心语的指向对象,组成一个“将……”的介词结构。“将”的这个用法与另一个介词“把”的用法基本相似,而由于“把”用得更多,因此这种句式通常被称为“把”字句。在“把”字句中,介词“把”的宾语要求同时又能接受介词结构“把……”之后的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同时这个动词中心语后面还应跟上合适的补语。如“你可以把(将)这支歌唱得好听一点”,在介词结构“把(将)这支歌”中,介词“把(将)”支配“这支歌”,“这支歌”又能接受动词中心语“唱”的支配,同时“唱”的后面又有补语“好听一点”,因此这句话符合“把”字句的使用要求。
以此来检验上引之句,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介词结构“将……高空坠物”存在的问题。介词“将”的宾语是“高空坠物”,但介词结构“将……高空坠物”后的动词中心语“进行”不能支配“高空坠物”,“进行”和它后面的“一次安全警示展览”也不是动词中心语和补语的关系,因此不符合“把”字句的要求。实际上,“进行”和“一次安全警示展览”的关系是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介词结构“将……高空坠物”作为一个介词结构,缺失了它所服务的动词中心语。
再说“琳琅满目”,它通常用来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非常多。这个成语中的“琳琅”本指美玉,引申后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这就决定了“琳琅满目”含有褒义,只能用来形容具有正面性的、为人们所喜爱的事物。句中用来形容“高空坠物”,但“高空坠物”从常情来说是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物,因此是具有负面性的事物,“琳琅满目”的使用与句中的情感倾向不合。
综上,应该在介词结构“将……高空坠物”后补上“集中起来”“拿出来”之类的话语,其中“集中”和“拿”作为动词中心语,都可以对“高空坠物”产生支配作用,而“起来”和“出来”又分别是“集中”和“拿”的补语。
至于“琳琅满目”,可以改为“触目惊心”。“触目惊心”表示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内心产生震动,用它来形容“高空坠物”,符合人们对“高空坠物”的普遍感受。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