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521#
发表于 2015-11-4 00:07:39 | 只看该作者
《纽约时报》“生死状”泄露:为让数字收入翻番,祭出4个大招!

2015-10-09 腾讯传媒 全媒派

就在昨日,《纽约时报》内部通知流出!在数字订阅用户数超过100万后,这家“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老牌媒体,发誓要在数字领地赚到更多的钱。而为此,他们提前布局了转型的4大战略...



周三,《纽约时报》宣布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在2020年,《纽约时报》的数字营收要在2014年数字营收4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8亿美元!

这项计划提纲列在一份冗长的内部通知里,由《纽约时报》的CEO Mark Thompson、执行总编辑Dean Baquet以及其他高管共同签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纽约时报》决定加倍重视读者的参与和订阅。

实际上,早在2011年,《纽约时报》就推出了付费墙,并在今年7月表示已俘虏了100万数字订阅用户。而《纽约时报》则为此整整庆祝了一个星期。

内部通知指出,《纽约时报》必须着重关注各类社交平台和移动设备的读者,同时把他们转化为愿意付费的订阅用户。

内部通知的发布引用了去年曾泄露的《创新报告》,可以说为报纸如何改善数字影响力和受众参与度提供了强有力的建议。

“我们最初的200万用户,包括我们超过100万的报纸订阅用户,都是和散落在他们餐桌上的《纽约时报》一起长大的”,时报高管的内部通知里面说,“但接下来的100万读者,必须由手机上的《纽约时报》争取过来”。

想要阅读完整的内部通知,可以点击文末原文链接。而以下4点,则是这份内部通知最精华的要点,从中窥探出《纽约时报》的数字转型策略。

策略一:让小鲜肉买单简化订阅模式 吸引年轻付费用户



《纽约时报》官网订阅页面,首次订阅可以享受前8周免费数字订阅的优惠

《纽约时报》要想持续性增长,如何吸引年轻读者是关键。根据内部通知,当下《纽约时报》40%的移动受众年龄都在35岁以下。然而,可悲的是,据内部通知数据显示,目前只有12%的受众贡献了《纽约时报》订阅收入的九成。

显而易见,《纽约时报》虽然拥有一大波受众,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受众转化成付费用户。

《纽约时报》最初尝试推出价格较低的移动产品去吸引付费用户,但是目前来看这一策略并不奏效。当下,《纽约时报》正在寻找其他可以简化支付手段的方式。自2011年起,《纽约时报》就会开展读者调查,询问读者会如何选择包月套餐,套餐包括:网页+智能手机、网页+平板、网页+智能手机+平板。



《纽约时报》包月套餐订阅表及价格


“由于我们的订阅模式已发展近五年,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个模式必须更新、定价方案必须简化,并需要反映目前受众的多平台生活”,内部通知记录道,“我们正积极测试去寻找最合适的价格和方案。尽管会存在短期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的订阅方式将会更加直观地增加订阅用户数量和忠诚度,同时影响最终的收益”。

《纽约时报》还表示,在未来需要让订阅变得更加方便。这将会为当前用户提供免费订阅测试和更多福利。

策略二:提升广告逼格拓展广告模式 发力订制、移动、视频广告

虽然《纽约时报》承认,数字订阅用户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但是广告仍然是其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广告拦截技术的发展,整个产业随之波动。在这样的环境下,《纽约时报》表示需要提升其广告品质,同时必须提供新鲜且差异化的广告和赞助机会。

内部通知里强调了《纽约时报》近期与谷歌公司在虚拟现实方面的合作。《纽约时报》输出36小时旅行系列,产品配合谷歌地图,用虚拟现实作品形式呈现,致力于将来“在不混淆读者和损害新闻独立性的情况下,增加用户体验的价值”。



《纽约时报》36小时旅行系列,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意大利、巴黎等地



图为36小时旅行系列之布宜诺斯艾利斯,可利用谷歌地图寻找街景和卫星地图,在原网页上,地图可以任意放大与缩小,并可以查看地标简介

此外,上个月,《纽约时报》为原社论版副主编Trish Hall开辟了一份新业务。工作内容是与报纸的编辑和业务部门合作,为特殊赞助项目确定可能成熟的编辑方案。

《纽约时报》也于上个月发布了新的移动广告模式,即“移动时刻(Mobile Moments)”。新的广告模式与移动消费更加契合,并且能根据广告被访问时间进行个性化定制。虽然内部通知称赞《纽约时报》在这方面的努力,但同时表示时报必须继续努力,以改进移动和视频广告产品。

策略三:机构内部大创新重塑编辑室文化和架构 提升组织灵敏度

在过去的一年里,《纽约时报》努力减少对其最初媒体形态——纸质版的关注。今年早些时候,《纽约时报》改变每日新闻例会的结构,目的是减少对第二天报纸A1版的讨论,转而将重点放在《纽约时报》如何在不同的平台上持续报道新闻。而就在昨天,Baquet说,《纽约时报》正建立一个集中化的团队,该团队仅关注印刷产品的生产。

“我们正将大部分印刷产品的责任从个人转移到集中化编辑团队的手中”,Baquet在内部通知中写道。“新的集中化印刷团队是新闻中心的一部分。而新闻中心是当前新闻工作平台的扩展,它可以监视所有平台上新闻报道的分发与呈现”。

在内部通知中,《纽约时报》强调它会优先考虑用户体验,这其中包含从智能手表到电子邮件所有平台和设备。这也强调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由读者产生的收入是组织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纽约时报》需要将精力重点放在如何把用户体验转化成为真正值得付费的东西上。

内部通知中写道,“每个月,从与读者相关的移动警报,到以家乡数据为基础重新编辑的文章,我们都尝试新的功能并作出改进。此外,我们还组建团队去执行更加野心勃勃的工作计划,比如完全个性化设计、快速反应的经验、移动端优先策略。”

去年,《纽约时报》发布烹饪网站和App,汇编了《纽约时报》食品报道中所有的食谱。这个App是免费的,但是也有人猜测《纽约时报》将会把它变成一个付费产品。据内部通知记载,“时报烹饪”现在拥有500万包月用户,未来,《纽约时报》则计划将这种模式应用到房地产、健康、电影和电视领域。



纽约时报烹饪网站首页

内部通知表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重构数字时代我们的特色内容,这需要活力和创造力,而这些我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

内部通知还提到,《纽约时报》将延长其工作时间来改变组织结构与实践,以达成这些目标。与此同时,本月《纽约时报》记者开始启用一套分析工具,来观察读者如何消费并参与到报道中间。

内部通知中还强调,要增加跨部门合作,以建立能吸引并保留读者的新产品。

“在未来几年内,这场战役将在智能手机上一决胜负。”内部通知中显示,“长期来看,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可以快速应对未来科技和用户行为变化的灵活组织。

策略四:继续在国际发声明确国际战略 有的放矢分发

据时报透露,目前它已拥有193个国家的付费用户。然而,为了增加付费用户的基数,它仍然希望拥有除美国以外更多国家的受众。

今年,在网站上及相应社交媒体账号上新开辟的“美国”版块,《纽约时报》开始每天将几条新闻翻译成西班牙语。该报还经常将与某国相关的一次性特写和专栏翻译成该国的语言。九月,《纽约时报》将目光投向亚洲读者。它以中英文双语的方式,利用微信发布内容。



《纽约时报》微信官方公众号

在今天的内部通知中,《纽约时报》表示,将继续“调整我们的新闻和产品,以使其适应特定的受众,而不是将剩下的受众视为一体进行漫无目的的传播”。

据内部通知所记载,国际编辑Joseph Kahn和《纽约时报》的国际总裁Stephen Dunbar-Johnson正联手合作,“确保对整个公司的国际内容、受众发展和货币化战略而言,正在积极地执行一套统一的方案”。

当提及分享应用平台时,比如Snapchat和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纽约时报》认为它们是新闻迈向全球的关键方式。即便如此,它的重点仍放在将读者引流进自己的网站和应用程序中。

“可以明确的是,我们的重点仍然是将感兴趣的读者带到我们自己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读者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这将使他们与《纽约时报》建立一生的联系。”

从《纽约时报》的内部生死状上可以看到,尽管屡遭吐槽,但《纽约时报》一直在努力。比你老牌、比你数字战略先行、比你土壕的媒体如此拼命,你国媒体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Q1MzQzNA==&mid=220342274&idx=1&sn=12926f8cd21bebc5bd4a91264efc0b9f&scene=1&srcid=1009SegPTeuyO6nmGdwao6Vx&key=b410d3164f5f798e12da387c109a19cba099e45a2cd9053b5451971977e4417a20f571ba64ce0994453615b3b4d335aa&ascene=1&uin=Mjk2NDAyMjQyMw%3D%3D&devicetype=webwx&version=70000001&pass_ticket=jsO%2FB900L2DTj7nN94OLiuID94%2F2Hmn6Uc3d%2FyugKOfqzxuLnsbNDU5N7LCqACou
522#
发表于 2015-11-5 21:46: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众日报在省级党报中“率先”撤掉电子版

11月3日,实名认证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的微博“四川张立伟”爆料:大众日报在省级党报中“率先”撤掉电子版:PC端拖延、移动端收费。大众集团所属报纸,“当天”全不上网——拖延。以“集团”规模撤电子版,这把火终于烧起来了!从此山东新闻,被倚天剑一劈为二,有的“网比纸快”,有的“纸比网快”——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

小编查阅大众数字报,发现网上呈现的确实是前一天内容。点击“后一天”,对话框显示“提示:报刊没有发布”。点击“前一天”,则是可以查阅的。

有人认为大众日报的做法是值得关注的实验,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作死。

张立伟研究员把大众日报的行动看做是对他观点的呼应。他曾撰文四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激发圈内热议。张立伟认为:有网络开始,纸媒一直在运作电子版,却陷入重重矛盾:不收费,影响报刊发行;收费,却没有人看。报纸电子版能提高影响力,但又在降低报刊身价。电子版成为纸媒的最大杀手,撤掉它,是纸媒得救的起点。

更多的人对此持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报纸撤掉电子版面临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困境;国内报纸电子版收费无一例成功,根源在于其风险和收益的不成比例。报纸电子版选择免费是一种经济学上的纳什均衡。

与此有关的是“付费墙”模式的实践困惑。目前,欧美超过一百家报纸都有了“付费墙”。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立“付费墙”是成功的商业模式。近两年,全世界有许多报纸,宣布撤销收费墙,如加拿大知名报纸《多伦多星报》。英国第一大小报《太阳报》日前也宣布,从11月30日开始,太阳报网站将取消收费墙,网民可以随意免费阅读。因为收费墙模式两年来并未取得满意的成效。

如果你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可继续阅读以下两篇文章。

链接一:撤掉电子版 拯救纸媒

从有网络开始,纸媒一直在运作电子版。却由此陷入重重矛盾中:不收费,影响报刊发行;收费,却没有人看。报纸电子版能提高影响力,但同时又在降低报刊身价。十几年来,这些矛盾一直未得到解决。怎么办?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

本文论述报刊电子版,一是把报刊编辑成型正式上网;二是免费调阅;三是与纸媒同步更新:一句话,网上免费暴晒纸媒所有内容。它成为纸媒的最大杀手,撤掉它,是纸媒得救的起点。

一、电子版成为纸媒的强劲替代

1993年12月6日,《杭州日报》通过该市的联机服务网络传输,拉开了中国报刊电子版的序幕。美国更早,1987年就有《圣何赛信使报》上网。20多年过去了,环视全球风起云涌的报刊电子版,没有一张(!)活得精彩,反而成为纸媒的强劲替代。任何产业都在防御替代,报刊业是罕见的例外,办个电子版来自相残杀。

研究竞争的权威迈克尔·波特认为替代威胁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

一是转换诱惑。与原产品相比,替代品的相对价值/价格比。电子版相对纸媒,获得信息的价值完全一样,唯有价格为零。这免费可真让人心痒痒啊!当然,电子版并非完全免费,有接收终端费、上网费、电费等,但这些不细算是看不见的,买报刊要掏钱,盲人都看得见。这一比较,电子版的替代信号太强了,抛弃纸媒的诱惑也太大了。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说:免费“和折扣完全是两回事”,免费“唤起热烈的情绪成为一个非理性兴奋的来源。如果某商品从50美分打折到20美分,你会买吗?有可能。如果从50美分促销为免费呢?你会不会争着伸手去拿,肯定会!”②问题是商家以免费为“样品”引顾客进门,纸媒以免费为“赠品”让顾客“随便拿、随便拿”,猜一猜,那一家会破产?

二是转换成本。即受众转向替代品的阻力。使用报刊有两种成本:获得与阅读。单看获得成本,价格为零诱惑极大;考虑阅读成本,转换阻力出现了。常说的纸媒传统优势:便携性、一览性等等,成为转换阻力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电子版要有阅读终端,纸媒有光即可读,方便;二是电子版要多翻页或上下移动,比看纸媒累。但是,随着各种阅读终端的开发,技术上或可解决“方便”问题。至于“累不累”则是主观感受,我用iPhone看报半小时就头昏眼胀,但不敢把这井蛙之感推已及人。纸媒铁杆读者有极大转换阻力,但人是可塑性极强的物种,下一代就是玩电脑、手机长大的,他们用iPhone看报可能“习惯成自然”,几乎没有转换成本,反而看纸媒还要付出转换成本。

三是转换欲望。转换诱惑超过转换成本,就会产生转换欲望。不同的人对诱惑或成本有不同反应,纸媒老读者,转换成本很高,因而多数还是忠实读者。年轻一代,假如看电子版成为习惯,没有转换成本只有转换诱惑,那就惨了。何况现代社会,年轻就是资本,年轻代表悟性、朝气、力量、性感……这种社会心理会增大转换欲望,那些心地善良又担心落伍的老读者,怕被人看成脾气古怪、思想保守,至少也是没掌握新技术,也产生抛弃纸媒的欲望,希望青春得满脸青春痘……

综上所述,电子版替代纸媒三要素,转换诱惑一如既往地极大,转换成本随代际更替而减少,转换欲望随代际更替而增加,电子版因而成为纸媒的强劲替代品。纵观产业史,当其他条件如价格、使用等不存在特殊障碍,替代的核心是两者实现相同的功能,部分相同,就会部分替代,如塑料替代钢铁;完全相同,就会完全替代,如微机替代通用文字处理机。报刊电子版与纸媒“原汁原味”地相同,这将是极厉害的完全替代。美国报纸办电子版最早,遭受重创也在全世界中最深。

二、电子版替代纸媒也消灭自身

完全替代不好么?乐观者要我们看纸张替代竹简,却不提一个重要区别,纸业销售能养活自身,电子版离开纸媒就活不成。这部分被全球电子版20年不死不活所证明,更重要的,因其违背两个市场营销公理,不单活不好,最终活不成。

公理一:不受控制的市场没有回报。营销必须界定市场,市场明确才有“份额”。常说的市场份额,实际包括3种:记忆份额、交易份额与情感份额。对受众,记忆份额就是品牌识别。由于数字复制技术,电子版上网即被转载或进入新闻聚合网站(搜索引擎或门户网站),与海量信息混在一起。就算转载者注明了出处,忙于应对纷至沓来的标题、摘要、图片、视频……的受众也不太注意。而多项研究表明,网上阅读具有浮光掠影、草草浏览的特征,从一个信源迅速跳到另一个,文档“碎片化”了,他哪里还记得你的首发,你的品牌?!

对受众,交易份额就是购买行为。这最麻烦,一直免费的,为什么要收费?哪怕收费再低,前面引过丹·艾瑞里:免费和折扣完全是两回事,“2美分与1美分之间的差别微不足道,但1美分与零美分之间却是如隔霄壤!”让从不掏钱的网民掏出1分钱,难于上青天!艾氏还说:“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作出不明智的决定。”③要网民掏钱,他可能选择别的免费信息,哪怕后者质量更差,哪怕花更多时间去寻找。全球报刊“网上支付墙”的尝试迄无成功,艾氏说清了深层原因。

对受众,情感份额就是顾客忠诚。哪怕你偶有失误,哪怕面临竞争品牌的引诱,他仍然选定你。而网民既记不住你的品牌,又不愿掏钱购买,对你有什么忠诚?网上支付墙一设立,网民就哗啦啦跑掉一大半,变心快如陈世美!难怪有人说,网上收费是杀鸡取一枚并不存在的卵!至此,目标市场的3种份额全部坍塌,据说有的报纸准备停止印刷版,靠网络付费扩大营收,那就试试这场泰坦尼克之旅吧!

公理二:不能攫取为买方创造的价值没有利润。波特说:“满足买方需求或许是产业盈利能力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是充分条件。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问题是企业是否攫取其为买方创造的价值,或是否确保这种价值不落入他人囊中。”④纸媒经营者读到后半句会不会“注定要为爱掉眼泪”?黄升民先生说得好:“人们常常说未来肯定是内容为王。事实上如果现有的版权制度和现有的内容产业不做一些重大的调整,内容为王实现不了。内容很重要,但是内容的生产者就是矿工而已……记者拿到的是血汗钱。”⑤纸媒把内容卖给商业网站,卖价之低令人咋舌。为什么低?祸根就在电子版。你把所有内容免费“晒”给全世界,还想拿它卖高价?如同水,事实上是生命之源,但它唾手可得,人们难得珍惜,反而格外珍惜那与生命没多大关系的黄金。有条经济学公理:如果资源是无限的,根本不会产生经济问题。

没有回报,没有利润,时间好快存钱好难。办报要花钱,按乐观者的说法,“死的是纸,活的是报”。电子报刊还是要花钱,好报道、好记者、好设备都要花大钱。电子版赚不到钱,只赚到心酸!只好减少投入压缩成本,然后质量下降,然后更没人看,然后静悄悄一个个死光光,于是,电子版替代纸媒也消灭自身。

三、弃旧图新换游戏

今天提出撤掉电子版,还因为互联网已经大变。李开复先生说:“如果回到2000年前后,随便到中关村街头拉住一个技术人员问他:”我怎样才能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一定会回答说:”建一个个人网站……””可今天我们有论坛、博客、社交网络、微博等很容易发出自己声音的地方,“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和10年前那个近乎静态的互联网有了天壤之别!”⑥网络大变,为什么不淘汰20年前的过时产品?

撤掉电子版不等于拒绝网络,反而着眼弃旧图新改变网上游戏。兹提两条思路:

禁止权与经营权。这是版权的基本行使,即版权保护与版权经营。⑦电子版“晒”所有内容,在目前的版权监管和数字复制技术下是无法保护的,与其等待版权制度的完善或对侵权者一家家维权,不如自己先行动,撤掉电子版,从根本上行使禁止权,自我实施版权保护。资源一旦稀缺,经营就活了。把部分有卖点的内容,像热门专栏、专题、图片、主题报道、封面策划等,化整为零卖给不同的网媒。你只要让资源由过剩变不足,整体禁止局部卖,就可以创造卖方市场,在众多网媒中充分挑选买家。

公益性与商业性。这是纸媒的双重属性。考虑公益性就不能单讲版权。需要公众知道的要闻、发展报道、舆论监督等公共服务,不仅不卖,反而“买”,向网媒付费买传播渠道。现在大多数纸媒日子滋润,大多数网媒还吃了上顿愁下顿,纸媒就拉兄弟一把,通过输血把一些网媒收入麾下,把替代威胁转为发展机遇。付费就有权提要求,如头条、置顶、首页、首屏、套色、视点(视图)区域……以显著位置、显著方式突出呈现。

商业性就“在商言商”。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线下营销手段移植到线上,比如,免费样品。进入《新周刊》网站,找到9月1日出版的总第354期杂志,直拖到9月15日才上网。点击阅读,得到一个冷着脸的温馨提示:“你还没有购买此杂志,只能体验部分页面。”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本文要“撤”的电子版在开头有3个严格界定,网上《新周刊》不符第二、第三条:免费与同步,因而它是推陈出新的新品种即“数字样品”了。

网络大变,今天还能创造更多的线上营销新手段,比如,线上品牌。设在新浪的《新周刊》官方微博拥有300余万粉丝,《新周刊》总编辑封新城认为,微博是纸媒的延伸,是对《新周刊》品牌的放大和网络化存在。《新周刊》微博有幽默、时事、警句、轶事、美图、乐曲、书介、科普……反正与纸媒不同。效果如何?封新城坦言,“85后”对这本有15年历史的杂志或许没有太深印象,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新周刊微博了解并开始阅读这本杂志,微博扩大了传统纸媒的读者群。⑧微博真是个好东西,能反馈、能预告、既能以媒体又能以版面、栏目名义开通(“快乐大本营”的微博粉丝超过了湖南卫视)。纸媒办电子版的初衷不就为扩大影响力么?现已有更多的新方式。

运用新方式的前提还是撤掉电子版。从反面说,新方式零星造血补不了电子版凶猛失血;从正面说,要把各种新方式汇聚于更改游戏规则:阻止资源过剩,与网媒亲兄弟明算帐。该买的,付费不犹豫。别贪网媒的免费,使用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大方付费,确保传播渠道畅通文化体制改革,一些纸媒内设机构的网站要转制为企业,明算帐对双方都好。该卖的,侃价不含糊。资源稀缺价值就上升,这将产生连锁反应,网媒也会更加珍惜“付费不菲”得来的资源,逼它想办法保护网上版权,逼出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也许逼出防止盗版的新软件,逼出网上版权代理、网上出版经纪人、网上著作权集体管理等等,逼出数字内容产业游戏规则的大调整。

四、产业集体行动新思路

拯救纸媒部分取决于个体,部分取决于作为整体的产业。无论个别纸媒做什么,它都受报刊社会形象、报刊广告发行大趋势的影响,要有产业集体行动为各家纸媒的努力提供补充。

只说中国报业,与网媒竞争就有3次大的集体行动。一是1999年4月15日,人民日报社牵头,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传统媒体主办的23家网媒代表齐聚北京,签订《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凡不属于此公约的其他网站,如须引用公约单位的信息,应经过授权,并支付相应的费用。”二是2005年11月1日,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在南京召开,发表《南京宣言》:“积极运用法律武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三是2006年1月12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首倡,全国39家报业集团聚集广州,发起《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

这3次集体行动对网媒都有惊无险久久狼不来,最后一次连惊吓也小。其中有个体原因,互为竞争对手的报社从对方行动中获益,趁机搭便车。只说第一次,23家新闻单位设置障碍,商业网站就找联盟外的媒体合作。进一步,23家联盟也被击破,商业网站一家一家谈,大部分以极低价格成交。

不过现在更要反思整体原因,即3次诉求的基本思路核心都是版权!但现有版权监管却无法解决此问题,何况关于数字版权还众说纷纭。保罗·莱文森说:“传统旧媒介的版权模式必然要打破。”“版权的未来,其演化结果必然会是接近某种”知识共享的领地”;在这里,原创者明确宣告,他们把某些权利让渡给了世人,比如复制的权利而不是商业经营的权利。”⑨这对纸媒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换基本思路怎样?亚历山大也解不开那个神秘之结,他一剑把绳结劈成两半!现有版权监管无法保护,那先自我保护。大家聚拢来,轻轻拿掉电子版,您有“复制的权利”,可找不到“复制的内容”了,您一大冰箱总不好只放俩免费拣来的剩馒头吧!按这新思路策划集体行动,至少也是局部集体,比如:报刊集团、晚报都市报、地市报、区域媒体联盟(扩大到广播电视,1999年不就有央视加盟吗?)……既阻止个别媒体搭便车,也统一行动撤电子版,这是纸媒得救的“起点”。堵住那自残最凶的出血点,再开展更多集体行动来拯救纸媒:⑩(作者:张立伟 原文刊登《中国记者》2011年10月)

链接二:报纸为何不撤电子版?

北半球的炎热正扑面袭来,对中国报业来说,“严寒”却正在深入骨髓。《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全国报纸印刷用纸量约为270万吨,比2013年减少了近1/4。这说明报纸发行量事实上下降了25%左右。2015年第一季度报业广告下滑更为严重,普遍下降20%以上,个别报纸下降幅度高达30%。

报业研究专家张立伟先生为此再次撰文“四论撤掉电子版拯救纸媒”,激发圈内热论。此前张先生曾先后撰文“三论”撤掉电子版,引发诸多争论。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然是雾里看花。笔者以为,张先生的“四论”始终没有回答:中国报纸为何不撤电子版?本文试图从这一问题出发对“撤掉电子版拯救报业”的现实难题进行分析。

一 、撤掉电子版的理论困境

本文论述的出发点有二:第一、从本质上说,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是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框架下进行的,报业具备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第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报业提供的是“双重服务生产”——新闻和广告。报纸特殊的经济运作模式在于:把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事业性),免费或半免费地向社会提供,报业在此过程中获得发展和传播能力及社会影响力,以广告服务形式转化为商品,出售给广告主(产业性)。这也是报业盈利的核心业务所在。这两个前提让报纸电子版从一出生起在收费问题上就面临理论上的困境。

1。新闻服务是公共产品,理论上不能也无法参与市场交换。公共产品的性质在于,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它带来的好处都应该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会里。新闻产品经济性质上是一种“公共信息物品”和“意识形态产品”,无论按信息商品的属性还是按公共物品的属性,都不能定价和不可定价,也就不能实现普通意义下的等价交换。报纸读者大约支付了纸张及印刷成本,对于不少零售价格为0.5元的报纸来说,纸张及印刷成本都不够;在前几年的厚报时代,甚至还出现废报纸回收价高于报纸零售价的“倒挂”现象。也就是说新闻内容的阅读根本就是免费的,即使不买报纸的读者,也可以通过传阅或借阅获知新闻。

西方现代意义的报纸廉价报纸从诞生起,新闻就是以免费或半免费的形态出现的。而中国新闻媒介是公有的,采访权是政府授权。因此报业理应提供新闻公共服务,社会公众通过纳税的方式买单。也就是说新闻本身不应该成为一种按市场供需定价的“商品”来进行盈利。如果必须要出售,也应该由政府管理和定价。

2。新闻版权和知情权的先天性矛盾。从理论上说,保护界定不清的新闻版权并撤掉电子版会加大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成本,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公众的知情权。换句话说,即使我没钱,也不能剥夺我知晓的权利。世界各国都对获知权有相关的法律保护。在我国,党的十五大就已正式确定推行政务公开政策,1999年初亦开始了以政府上网工程为代表的电子政府建设。因此从大的方面看,对新闻版权的弱保护符合经济学的“社会总剩余”最大化原则。

3。新闻版权保护领域自身的矛盾。最突出的就是时事性新闻的版权。这可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的现实更是一笔糊涂账!现行《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了英国、法国等极少数国家,单纯的事实性消息一般都不在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之内。但是时事性新闻与其他新闻的界限在哪里?哪些新闻版权能保护?就是法院也未必能回答清楚。从深层次来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闻作品的版权问题在知识产权法中本来就处于边缘地位。这充分说明新闻版权保护面临明显的理论困境。



二、撤掉电子版的实践困境

从实践上看,撤掉电子版根本目的有二:一是让读者回归报纸,延续广告服务生产模式,或者付费阅读增加收入;二是卖版权“损人利己”,自身获得收入的同时让网络媒体“出血”增加成本。

1。第一个问题,撤掉电子版读者会回到报纸吗?

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免费电子版对报纸发行有明显影响。目前的研究资料看,没有证据表明电子版会直接带来发行量的下降,反面的证据倒是存在。2000年4月,《组织人事报》正式开通电子版。调查发现在网络发展较快的发达地区,该报订阅数并没有明显下降,电子版反而为纸质报纸的发展带来了一个互动效应,通过两种传播途径更大地方便了读者。这当然仅仅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参考价值是不容质疑的。其实,今天报业困境的主要“症结”并非电子版免费,而是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及读者的“数字移民”大潮,从而造成报业两种生产的替代效应。

另一方面,撤掉电子版,读者照样不回来。尼尔森公司在调查52个国家的2.7万网民后发布的市场调查表明愿意浏览收费网站的用户仅三成。对于信息产品而言,人们更是倾向于免费的代替收费的。

更为悲催的是,就算电子版收费挡住了发行下滑,作为报业核心收入的广告仍然回不来。美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报纸都成功实现电子版收费。但据美国报纸协会发布的研究报告,2013年美国报业总营收比2012年下滑2.6%,而2012年的降幅则为2%。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报业印刷广告营收下滑8.6%。数据表明,尽管2013年报纸发行营收比往年增加了3.7%,而且报纸的电子付费业务也帮助抵消了部分亏损,但整个报业的状况却仍因广告营收下滑而恶化。也就是说,电子版收费对于报业的核心业务广告几乎没有明显的止滑效果。

2。第二个问题,要卖版权诸多难题待解。

要卖的成本有多高?2007年,《新京报》起诉某网站非法转载7000余篇稿件,法院认为应将此案拆分为7000余个案件逐个起诉,原告为此所增加的公证费、律师费成本可想而知,随后《新京报》撤诉,双方协议和解。在重庆,一篇新闻作品的侵权赔偿通常只有几十元,最多不过100元,与诉讼成本严重不对等。传统媒体之所以放弃维权,主要原因就在于维权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等。

能卖的比例有多大? 说全国报纸在互联网的新闻占比超过40%,其实只是理论上的总量,如果把报纸内容简单分为三大类来看可能更具说服力:一是宣传性报道,二是普通新闻,主要是民生及突发性事件,三是高质量新闻主要指独家内容。前两类除了报纸,电视台、电台、各一类新闻网站,那可是你有我有全都有。这其中的时事性新闻还得排除。今天,独家内容恐怕已不到报纸全部内容的10%,很多报纸甚至基本放弃了前几年作为竞争利器的独家内容。

或许正是受报业维权的影响,2015年网络新闻来源的情况已经变化得让人不敢相信。笔者对百度、搜狐、网易、新浪、腾讯的抽样检索发现,2015年7月3日五大门户网站首屏呈现新闻内容注明来源于报纸的近乎为零。笔者并非是对此问题做定量分析和研究,而只是试图通过随机检索,从一个侧面说明,今天报纸面临多么大的被边缘化的危险!

还有可怕的认知盈余!克莱·舍基说,这是一个鼓励分享、平台崛起的时代,用户将是内容的主导者、分享的提供者。那些有丰富的知识背景,有强烈的分享欲望,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把他们的时间累积在一起,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饱受版权困扰的今日头条CEO张一鸣认为:有第三方创作的非传统媒体在增长,已经占到一半的比例,在未来将有80%的内容是由大众和非专业机构创造出来,这就是认知盈余。

能卖多少钱?报纸新闻本身并不具备高度原创的独特价值,更多是发现、采集、加工,如何卖出好价钱?美国西部的《西雅图时报》曾获过多次普利策新闻奖,但电子版收费每月0.99美元,主要是为了培养一种付费意识和习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34个媒体曾全部集中发表版权声明,但也同时坦诚并不是一定要收取多少版权费,而是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结束免费的午餐,喊几嗓子而已!中国青年报记者每年出差采访经费达到上千万元,而与几家门户网站签订的版权费用只有几十万元,至于其他网站只有发现侵权行为后才能追讨稿酬。

要卖得具备哪些条件?对美日报业电子版收费问题稍加梳理,就可以得出几点结论。一是独特价值,首先得找到你的卖点;二是强势地位,意思是你得有市场话语权,不能把“猪肉卖成白菜价”;三是集体行动,不能你卖钱人家免费送;第四,报纸电子版包括了APP、网站等免费出口,要卖必须一起卖。第五,还有一个业内心照不宣的问题,许多报纸的电子版是应政府部门要求免费上传给当地门户网站。要撤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三、 电子版免费是报业的“纳什均衡”

20年间报纸为何集体未选择撤掉电子版?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报纸不撤电子版,一定有经济学上的解释理由。《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说得很明确:“……中国报刊人员都是傻瓜。错!没有傻瓜。在和互联网的合作过程中,没有人逼他们,你可以不给,既然给了,肯定是经过考量的。”

1。电子版免费“试点”全军覆没

其实早在张立伟教授提出撤掉电子版的观点之前,已先后有《温州日报》、《人民日报》试水收费。2007年4月8日,经过四个月的测试,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通过温州新闻网上线,实行付费阅读,成为国内首家收费的“数字报纸”。但不到两年即寿终正寝(具体瓦解的时间已无公开资料可查)。2010年1月1日《人民日报》数字版全面实施收费,仅仅两个月后就宣布,阅读当天全部版面及2009年1月1日后的历史前四版内容完全免费。最新动向还有,2014年11月29日《南方都市报》发布消息称,南都数字报将从2015年1月1日推出付费阅读。但到本文完稿,笔者发现南都报系所有电子版均能免费阅读。

三个案例无一成功,究竟是为何?《人民日报》说是因为部分读者对数字内容收费阅读的异议,《温州日报》则是因为集团内部的市场机制没有形成,各报实施“一报一网”战略。一个是读者不干,一个是自家兄弟不干,正好印证了上文分析的实践困境。但我分析,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风险与收益的对比。对于报纸来讲,允许网络转载新闻并没有增加报纸本身的成本,反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撤掉电子版,却使报纸失去了内容在更大范围的传播量,损失了读者影响力,从而对报纸的核心业务广告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南都报系副总经理栾春晖也认为,从市场角度,数字报产品已经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失去了根基和用户基础。更多的新闻APP产品以及社会化媒体传播渠道已经将数字报产品肢解,并碎片化传播出去。虽然可以采取收费策略,其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也意味着这种策略的价值几乎为零。我认为这也正是南都数字报收费难产的原因所在。

2。电子版免费:致命的失误or 致命的均衡?

张立伟先生曾在“二论”中提出,包括 APP在内的电子版,是报业的集体战略失误。笔者以为,中国1900多种报纸们显然不会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致命错误”20年浑然不觉。经济学上的博弈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点。

报纸电子版收费存在多方博弈。与政府,政府当然希望其宣传性内容传播得越多越快越好,而且不要钱。要是报纸要价,对不起,我还有那么多一级新闻资质的网站呢,还有众多中央级媒体网站,比如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央视网、央广网等等;与读者,前文已有论及,读者的选择是你收费我就走,与其白白把读者让渡给网络,报纸的最优选择应该是先留住读者,好歹总收获一个传播量啊。与网络,前文也有论及,网络几乎不会主动为转载付费,除非你打官司,可能你还得赢了官司输了钱。而网络一转身求其次用了其他新闻网站的稿子,输的还是报纸。

最揪心的还是同业博弈。张立伟先生说,撤掉电子版,必须几家报纸一致行动。美国是三分之一的报纸、日本是前五大报纸(发行量占所有报纸的一半)均参与电子版收费。但我国报业的现实情况是,谁也没有真正动起来。1999年4月15日,人民日报社牵头,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传统媒体主办的23家网络签订《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2005年11月1日,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发表著名的《南京宣言》;2006年1月12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首倡,全国39家报业集团发起《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但由于各报社的想法不统一,有人表述为“各怀鬼胎”,这些宣言、公约、倡议,最终都不了了之。

这可以理解为报业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即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任何单独的一方愿意改变其策略),则此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囚徒困境”是理解纳什均衡的重要案例,说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合作,最后的结果是损人不利己。对于中国而言,报业的同质化竞争十分可观,中心城市都市报普遍都在4张以上,最高峰时有的城市达到了7张以上,比如说2000年的成都、南京报业,内容几乎大同小异。大家在面对撤不撤电子版的问题上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对其他参与人策略的最优反应——不撤为妙!谁敢率先撤掉电子版(改变策略)谁先出局!反过来,假定同一地区的所有报纸均达成一致撤掉电子版,当面对网络的各个击破时,一定会产生类似囚徒困境的集体“缴枪”的局面。致命的纳什均衡!

结语

如果说10年前撤掉电子版对报纸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今天撤掉电子版或许已是一个只具有标本意义的学术问题了。本文认为,报纸电子版天生就面临“不应收费、无法收费”的理论和实践困境,报纸选择电子版免费并非战略失误,而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因此,笔者提出,在当前移动阅读的大潮前,再纠结于撤不撤电子版,如同纠结于沉没成本,只会让报纸沉迷于旧有的商业模式不能自拔;正确的态度是,对于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和读者群体来说,报纸电子版不能撤也没必要撤,中国报业应该在拥抱电子版、拥抱数字化问题上积极些再积极些。(作者刘文帅 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原文刊登《中国记者》)


来源:新浪传媒
http://www.mediaob.com/industry/2015/1105/3817_2.html
523#
发表于 2015-11-11 11:28: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东南卫视明年升级改造经典节目 推出《模王小咖秀》

 曾因一档《超级明星脸》而风靡全国的东南卫视,明年将发挥优势,将这一老牌节目进行升级改造,推出全新节目《模王小咖秀》。

  在东南卫视的2016资源推介会上,东南卫视首次对外公布了这一信息。《模王小咖秀》将使用东南卫视擅长的明星脸模仿秀元素,联合网络最具影响力的明星模仿秀APP《小咖秀》,共同打造国内首档创意互动明星模仿秀节目。此前,《小咖秀》推出的模仿秀玩法,就已经吸引了不少明星如贾乃亮、李小璐、蒋欣等人的加入。

  东南卫视还将对自家老牌节目《娱乐乐翻天》进行改造升级,推出全新周末版《娱乐大吐槽》,节目将由台湾《娱乐大闷锅》原班主创人员携手东南卫视资深团队打造。

  明年,东南卫视还将推出近十档全新节目。其中《男神女神岩习社》是由东南卫视联手演员柳岩打造的国内首档顶级时尚养成真人秀节目,并邀请《天天向上》中的韩国主持小五参加。都市白领减压节目《办公室笑花》将把真实的办公室作为演播厅,届时,高晓攀率领的众谐星团队将使出浑身解数来逗乐。



来源:北京日报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1111/c40606-27801067.html
524#
发表于 2015-11-13 21:37: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朝闻天下》等新闻栏目将改版


  11月10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16年节目资源推介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央视新闻中心副主任许强在会上透露,《新闻联播》正在推进头条工程,打造有更大影响力的联播头条品牌,《焦点访谈》将推出一个新栏目《百姓心声》,还将打造新板块“权威解读”;此外,《朝闻天下》将再次改版,增加信息量,分时段精细化编排,重点打造全新板块的全媒体搜索。
  当天,2016年央视一套新闻亮点、电视剧重点剧目、品牌节目最新动作以及广告价值等首次对外全面发布,来自央视综合频道、广告中心、企业、广告代理公司等六百余人参会。会议由白岩松、欧阳夏丹联袂主持。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主任、综合频道总监王晓真在发布会上表示,2016年,央视一套将在理念、手段、方式、载体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坚持高品质、主阵地和灵动性,在内容创作与编排上集中体现“三重一大”原则,即以新闻为主的重大题材报道及节目、全天重点时段、重点档期,以及大型的季播节目和大型的活动,根据观众需求对内容进行灵活性编排。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许强在会上透露,2016年央视新闻将推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等一批大制作,《新闻联播》正在推进头条工程,打造有更大影响力的联播头条品牌,《焦点访谈》将推出一个新栏目《百姓心声》,还将打造新板块“权威解读”;此外,节目改版,题材创新奖将有新的亮点。
  《朝闻天下》将再次改版,增加信息量,分时段精细化编排,重点打造全新板块的全媒体搜索,《晚间新闻》将重点打造三大核心竞争力,以速度、深度解读重大国策,以数据思维制作精准新闻,以观点新闻统领战略方向。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姜涛表示,从收视、满意度,综合评估,专业性以及营销驱动力各个方面,央视一套观众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他透露,2015年1—10月份,平均每天有17.6%的电视观众收看央视一套节目,居所有的综合频道第一位,35个中心城市中,收视份额央视一套排名第一。此外,《新闻联播》,全天时段市场份额最高的电视节目;《今日说法》午间市场份额,观众的覆盖位列第一。
来源:国际在线
http://news.sina.com.cn/m/pm/2015-11-13/doc-ifxksqiu1548454.shtml

525#
发表于 2015-11-13 21:49: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今年前三季度报纸广告降幅达34.5%

  “从宏观经济和传媒市场的趋势来看,今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整体下降的局面不仅很难改变,而且有降幅扩大的趋势。”这是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和央视市场研究(CTR)媒介智讯最新发布的《2015年1~9月中国报纸广告市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的结论。
  《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传统媒体广告刊登额降幅已扩大至7.3%。其中,电视广告下降4.9%,资源量(广告时长)下降11.7%;广播广告下降0.8%,资源量下降12.8%;户外广告增长0.6%,但资源量(广告面积)下降了6.5%;平面媒体降幅继续扩大,杂志广告下降18.5%,资源量下降26.4%,状况最为严峻的报纸广告降幅扩大到34.5%,资源量(广告占版面积)降幅达36.5%。
  《报告》指出,尽管由于“金九银十”的拉动,报纸广告9月环比大幅增长35.4%,但这并没有改变报纸广告下降的趋势,9月同比降幅仍然处在40.1%的高位。由此,1~9月报纸广告合计降幅达34.5%,且广告减少与报纸广告版面的减少仍然呈现同步态势,今年9月报纸广告资源量(报纸广告占版面积)环比增长33.0%,同比则下降42.9%。
  从报纸广告主要投放行业来看,也是继续着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在前6个行业中,房地产业降幅达44.9%,商业零售业降幅达35.6%,娱乐及休闲业下降19.1%,金融业下降5.8%,邮电通讯业下降23.5%,医疗保健机构下降20.9%。
  《报告》还指出,主力行业的大幅下滑使得前3个行业的集中度从上年同期的54.9%下降到51.4%,前6个行业的集中度从上年同期的70.5%下降到68.4%。与上年同期相比,房地产行业的占比从31.6%下降到26.6%,商业零售业占比则微降到15.6%,娱乐及休闲业的占比从7.5%提高到9.2%,第四到第六的行业合计占比从15.6%提高到17.0%。
  从传统媒体整体的广告投放情况来看,在前三季度中,饮料成为第一大广告行业,但仅增长1.6%;位居第二位的化妆品/浴室用品投放大幅下降23.4%,对电视媒体的影响最大;位居第三的食品行业降幅为3.3%。1~9月药品广告增长21.3%,是今年广告行业最大的增长点。此外,娱乐及休闲业广告由增长转为下降后,降幅扩大至3.2%,医疗保健机构降幅进一步扩大至14.0%,但仍保持在前6位。在其他主要投放行业中,邮电通讯业增长9.4%,活动类广告增长11.1%,家居用品增长5.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http://news.sina.com.cn/m/pm/2015-11-13/doc-ifxkszhk0236164.shtml

526#
发表于 2015-11-18 23:09: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手机新浪网改版 向客户端形态靠拢



观媒(传媒大观察)消息 2015年11月,新浪网手机版(手机新浪网)再次改版,通过H5技术提升用户获取资讯的阅读体验,向客户端形态靠拢。

据了解,手机新浪网是中国第一批建立的手机门户网站,与手机腾讯网、3G门户等众多网站组成手机站第一集团,日均PV相当可观。

手机新浪网从WAP做起,在非智能机时代,通过简单图文的形式为用户提供资讯阅览服务。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手机新浪网也不断更新换代,逐步退出彩屏版、触屏版等,直至今日通过H5技术与客户端接轨。

对于手机新浪网改版,用户反映褒贬不一。在官方社区内,观媒君注意到,有部分用户质疑改版后资讯容量减少,无法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对于用户提出的问题,相信新浪方面也会尽快做出改进。(季凰晓)

来源:观媒
http://www.mediaob.com/internet/2015/1118/3989.html


527#
发表于 2015-11-21 21:4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11-21 21:46 编辑

【案例】
报刊业融合发展中寻求"突围" 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过去的5年,对于报刊业来说可谓是非常时期。在这5年中,报刊业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转变体制机制,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套路”;经济下行、报刊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冲刷着本就危机四伏的“骨架”;新兴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的诞生,更多地抢占报刊业的生存空间……改变,已是势在必行;融合,已经迫在眉睫;出击,必须立即着手。
也正是“腹背受敌”的处境,激发了报刊业图存求新的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国报刊业总体实力稳步增长,舆论引导能力、传播能力、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新的成效,报刊品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权威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4年全国出版报纸463.9亿份,增长2.6%;遗憾的是,2014年出版的期刊册数比2010年下降3.7%。
在这其中,一些富有冒险与改革精神的报刊单位率先转身,在媒体融合、多元发展,以及强攻主业方面实现抢眼突破,引领了报刊业发展又一个潮头。
全面融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大众传播和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介质壁垒和整体格局。要在移动传播时代切实承担起打通两个舆论场、传播主流声音和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就要围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诉求进行变革与再造,实现媒体融合。
“截至2014年年底,集团总资产达49.92亿元,销售收入达17.77亿元,利润1.29亿元,净资产达18.82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新媒体收入、利润分别占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25%左右。”这一组数据,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进行媒体融合过程中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重报集团党委书记管洪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几年来,集团高度重视全媒体的运用,对全媒体构架下的新闻产品进行研究,促使各媒体形成自己的内容产品链、全集团形成多元内容产品体系,实现内容融合;加强主要媒体报系全媒体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进新闻内容生产及运营监管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平台融合;巩固主流媒体、拓展分众媒体、发展新兴媒体,实现渠道融合立体化;通过巩固传统主业、坚持重点项目带动、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经营融合;立足优化内部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机制。据央视CTR数据显示,全国评选出的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先进单位中,重报集团位列全国党报集团前三。
更值得一提的是,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成为《人民日报》媒体融合的创新之举;光明日报社成立融媒体中心,在短短一年中推出了包括“光明云媒3.0版”“光明微站”“学术卡片”“光明农信”等在内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浙报集团经过多年发展,传统媒体读者总计600多万,通过近3年新兴媒体平台建设,集聚了6.4亿互联网注册用户,有超过4000万活跃用户。
全面融合,让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或一省一域,区域性媒体用户和市场空间得以大大拓展……
深耕主业握紧报业发展命脉
新兴媒体的迅猛成长,对传统报刊业的冲击尤为猛烈。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报刊继续深耕内容,守好本分。
2010年,大众报业集团在全国报刊出版集团总体经济规模排名中名列第六;2014年,大众报业集团名列全国第四。挺进全国报业四强,是“十二五”期间大众报业集团发展的目标,也是过去几年间最欣喜的收获,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就是深耕主业。在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的眼里,主业强,则集团强,而集团的主业就是报业。“正是报业的快速拉升,带动集团收入和利润实现高速增长,成为提升集团经济规模实力的最强劲音符。”
傅绍万告诉记者,通过5年来的整合和投资,集团目前拥有12份自办报纸和6份合办报纸,报纸资源拥有量在全国报业集团中位居前列。
《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三大支柱报纸,充分发挥报纸的品牌优势、竞争优势,媒体影响力和市场控制力均显著增强,累计贡献利润16.2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7749万元、增幅为12%。“十二五”期间,集团报纸板块支柱地位更加明显。
在重大主题报道上,报刊业加强舆论引导,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比如,根据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配合宣传部门精心组织报刊围绕全国及地方两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不断巩固壮大社会主流舆论。
多元经营
打造收益的“另一只手”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除了立足内容本身,推进媒体融合外,多元化经营也成为“十二五”期间报刊业寻求突破的重要方向。
2008年成立的京华亿家是京华时报社旗下的家庭健康生活购物平台,主要为城市家庭提供安全蔬菜、精品粮油、应季特产的配送,一站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和优质配送服务问题。
京华亿家由报业发行体系转型而来,亿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况保明说:“我们发现发行队伍除了送报,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很多其他事情,于是我们进行了服务延伸。利用自己的发行队伍,我们在配送方面拥有了巨大溢价空间。”
傅绍万提到,5年来,大众报业集团依托报纸主业,大力打造有线电视和新媒体、楼宇经济、文化园区、投融资、印刷、发行物流、会展等产业板块,形成集团发展的产业基础。这些板块不仅是集团资金、人才汇聚的高地,也越来越成为新的利润支柱。比如,《齐鲁晚报》坚持以再造报纸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转变经营方式,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经营领域,经营实现平稳增长,5年来利润均超过2亿元。
“十二五”期间,报刊业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切实转变报刊业发展方式,解放和发展报刊生产力,在突围中冲出一片天地。(记者 赵新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1120/c40606-27835676.html

528#
发表于 2016-2-3 13:16: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成立

    大公网2月2日讯 由大公报、文汇报整合组建的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日前在港正式成立。

  大公报是著名中文报章,1902年创刊,迄今已有114年歷史;文汇报创刊于1948年,已连续出版68年。两家在中国报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报纸组成集团,是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潮流,为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而採取的主动转型和自我革新举措。

  在集团的管理下,文汇报、大公报将按照不同的定位整合现有资源,各自出报,同时将统筹採编和技术力量,力图在融媒体方面获得发展。

http://news.sina.cn/gn/2016-02-0 ... mp;isappinstalled=0
529#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12:44: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香港亚视或将成为历史 立法会主席曾拍片支持
分享
18评论2016年02月07日08:41         南方日报
香港亚视或将成为历史 立法会主席曾拍片支持


  南方日报讯 (记者/钟琳)年关将至,对于已经有58年历史的亚洲电视却是异常艰难。一直以来,亚洲电视均不断传出惨淡经营,2月5日,亚洲电视股东王征正式发布声明,称“鉴于新投资者未能履行其义务,为避免混乱局面持续,敝人作为主要债权人,已于今日下午五时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亚视清盘申请”。


  据香港媒体报道,进入年廿八,亚洲电视已面临无人运作的瘫痪状态,早前亚视投资公司荣彬更是拒绝出钱,致使400多名员工12月及1月的薪金遭到拖欠,大批员工在此时纷纷离职或被变相解雇,相关高层在召开董事会后也决定辞职,其中就包括亚洲电视营运总裁马熙。亚视前投资者王征提交的清盘申请,更仿若一锤定音,进一步宣示了亚洲电视的末路。亚洲电视晚间新闻的两名女主播在前晚节目结束前,更亲自向观众道别:“有缘再会!”据悉,亚洲新闻部自5日凌晨起已全部停工,换言之,以后亚视将不会有新闻播放,很大机会上无法符合牌照每天至少播出两节新闻的规定,短期之内亚洲电视或真将成为历史。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指出,亚视方面虽然以王征为代表,提出申请清盘,但是作为持牌机构,亚视还是有责任要在余下牌照的期间内,继续遵守所有法例及牌照条件的规定提供服务。

  众所周知,近年来亚洲电视的收视一直走低,黄金时段节目平均收视往往只有1点,即仅有约6.5万观众人次,零收视更是屡见不鲜。期间,亚洲电视台曾经采取不少方式挽救收视。例如举办《万众同心撑亚视》的义演秀,虽倾尽亚视全台艺人演出,再加上无线小生花旦、立法会主席曾钰成等拍摄的短片支持,及各界代表团体轮流上台献艺,但最终平均收视仍然只有1点,最高收视亦只有2点。

http://news.sina.com.cn/c/gat/20 ... xpfhzq2591896.shtml
530#
发表于 2016-3-4 18:38: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亚视今早将遣散所有员工后停播 港府称遗憾

502评论2016年03月04日06:38         中国新闻网
亚视今早将遣散所有员工后停播
  (原标题:临时清盘人:将遣散亚视员工 亚视将停播)

  中新社香港3月3日电  香港高等法院3日再次就香港亚洲电视(亚视)清盘事宜召开聆讯。由于亚视新投资者中国文化传媒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临时清盘人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债权人王征仍未能达成共识,法官最后表示,不干预临时清盘人的行动,促请尽快达成共识。

  德勤3日晚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由于未能与亚视新投资者就继续营运亚视的问题达成共识,决定4日早遣散所有亚视员工,亚视将停播。亚视欠薪已不是第一天发生,担心继续营运可能增加债权人的损失,因此作出停播的决定,希望亚视员工能明白,继续营运对他们也会造成损失。

  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获知德勤的决定后表示,对亚视未能提供服务至4月1日感到遗憾,希望德勤能够与特区政府合作,做好善后工作。

  新投资者中国文化传媒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方面表示,原则上同意注资以维持亚视运营至4月1日(免费电视牌照期满),但上次聆讯到此次聆讯的时间太短,不足以同亚视债权人和临时清盘人完成任何协议的签署,请求法官押后时间再组织聆讯。


  亚视公关及宣传科高级经理黄守东以员工代表身份在庭上表示,让亚视播放到4月1日,是每个员工的共同愿望,希望法庭考虑公众的最大利益,让亚视继续运作。

  亚视的行政经理陈式宗在庭上表示,其在亚视处理大部分日常开支,据其估算,维持亚视3月份营运的必要支出不多于220万港元。亚视新投资者中国文化传媒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愿意注资800万港元作为亚视3月份的营运费用。如果这笔资金注入,相信亚视可营运至4月1日。

  法官夏利士认为,亚视问题非一朝一夕,是管理层拖延问题。在未能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临时清盘人有权按清盘程序作出“必须采取的行动”。

  亚 视主要债权人王征2月5日入禀香港高等法院呈请亚视清盘,香港高等法院2月24日委任德勤为临时清盘人。2月29日下午,德勤到亚视总部召开员工大会,宣 布解散所有员工,而亚视管理层入禀香港高等法院呈请押后执行清盘令。3月1日,香港高等法院就亚视清盘事宜召开紧急聆讯。

http://news.sina.com.cn/c/gat/20 ... xqafha0345245.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