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511#
 楼主| 发表于 2022-2-12 22:52: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反思铁链女事件?《徐州日报》无只语片言


2022年2月7日深夜22:58,微信公众号“徐州发布”,公开了引发诸多质疑的“丰县生育八孩女子”调查进展情况。

关于事件的教训,这篇正文823字(含标点)的通报用54个字说道——

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将从此次事件中深刻汲取教训,健全工作机制,落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困难群体的帮扶保障。

客观地说,这个反思,简单,不够深刻。

会不会,这只是对外发布的东西,徐州外松内紧,刀刃向内,有更深刻的反思,有雷霆万钧的整改行动?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当然是看徐州市委机关报、创刊于1948年12月10日的《徐州日报》。换句话说,《徐州日报》的立场,就是徐州官方的立场。

《徐州日报》是早报,调查进展情况是2月7日深夜通报的,那就从2022年2月8日的《徐州日报》看起。为防看漏眼,猪肉佬T先生把每个版的新闻列表也截了。大家帮忙看看。

2月8日《徐州日报》头版

2月8日《徐州日报》2版

2月8日《徐州日报》3版

2月8日《徐州日报》4版

2月8日《徐州日报》5版

2月8日《徐州日报》6版

2月8日《徐州日报》7版

2月8日《徐州日报》8版

2月8日的《徐州日报》,没有“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的任何消息。

因为通报是深夜发布的,如果稿件没有提前给《徐州日报》或提前打招呼让等稿的话,按照地级市日报正常的出报流程,刊登这篇文章应该是来不及的。

那就继续看2月9日的报纸。

2月9日《徐州日报》头版

2月9日《徐州日报》2、3版
(这就是传说中的跨版)

2月9日《徐州日报》4版

2月9日《徐州日报》5版

2月9日《徐州日报》6版

2月9日《徐州日报》7版

2月9日《徐州日报》8版

咦,2月9日的《徐州日报》,还是没有关于“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的只语片言。

这个,猪肉佬就百思不得其解了。

丰县发生一件这么轰动的事情,难道不值得《徐州日报》为它刊登一点消息?

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从当地媒体的反应,往往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一些调性。根据猪肉佬多年看报心得,一个地方出了啥大事,还是会报道的。比如有个一线城市砍榕树犯了严重错误,前阵子当地媒体还是连篇累牍地进行了报道,其中还有很多是痛心疾首的反思文章。当然,更常见的情形是淡化处理,即在不重要的位置刊登篇幅非常短的消息。完全不报道的情况,猪肉佬闯荡肉菜市场几十年印象中是还没见过。感谢徐州让猪肉佬开了眼界。

我们认为是大事,难道徐州认为这是小事?

这样的表现,难道还有人觉得丰县、徐州会认真反思和检讨?

在信息时代,徐州这样干,难道丰县、徐州人民就不知道当地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说,徐州就可以当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真这样想,那就真的太傻太天真了。

最后,猪肉佬亲自给徐州这次表现打个分——

100分。

(补充一下,满分是10000分)

来源:不入流讲话(公众号)

编辑:张铭麟


512#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16:28: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513#
 楼主| 发表于 2022-2-17 17:43: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江苏成立调查组后,你才发现我国居然有那么多媒体
最新消息,2月17日,中午。
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调查组,对“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查明事实真相,对有关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对有关责任人员严肃追责,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调查组一经成立,各式各样的媒体,迅速转发,你都不知道,我国居然有这么多的媒体,可是在此之前,很多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哪怕只言片语,哪怕去到现场,真的是太令人失望了。
我国有多少媒体,中央级别的:
新华社
人民日报
央视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
解放军报
……
有些中央级媒体就连通报都反应迟钝,更别说指望他们去报道什么真相了。
还有很多省级媒体,及数不清的蓝色大v,它们占着国家资源,既不为百姓发声,也不为国家分忧。
看看这些数不清的浓眉大眼的媒体,矩阵弄的倒是不错,一家媒体好几个号,都是百万千万粉丝,可它们却不敢接近真相,也不用说敢不敢了,它们压根儿就不去报道,也不说不报道了,它们都不碰这个话题,权当没看见。
我们始终认为,“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之所以闹这么大,之所以让公知境外势力钻了空子,媒体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因为它们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民的声音你不传达,党的声音你也不传达,靠着退休的胡锡进放风,谷爱凌的户籍问题也是,都是胡锡进在传达党的意图,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媒体失责。
媒体是什么?看看78年的光明日报,记者是什么?看看九十年代记者是怎样报道拐卖案的。1988年9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记者武勤英调查文章《沉重的思考——对11位女研究生被骗案的追踪采访》。文中最轰动的事件是:家在河南的同济大学某女研究生,于1988年2月在郑州火车站转车途中,被一个17岁文盲小姑娘拐卖到山东郓城县候集镇,作价2480元,买主是农民宫长恩。该女受尽欺凌。71天后,该女被上海和菏泽几十名干警成功解救,家人抱着她大哭。买主最终被判刑五年。该女生后来再次回到大学,患上了心理疾病,在长时间的治疗下才得以好转。后来她成为了一位普通的母亲。
这是当年轰动全国的事件。
2007年,导演李扬将这个事件改编成了电影《盲山》。
你再看看现在,万马齐喑。
这是党希望看到的结果吗?恐怕不是。
这是人民期待的结果吗?恐怕更不是。
遇事不报,转发通报,这是你们的初心吗?请扪心自问。
来源:向左朝右
编辑:李佳怿

514#
 楼主| 发表于 2022-2-21 20:10: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读《徐州日报》心得
沐浴焚香,打开《徐州日报》,我展开了一场深入灵魂的学习。
2月8日这一天,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徐州在树形象、正风气、聚人心,提到了“作风效能”,落脚点是营商环境。

其中提到,要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推广典型案例和成功实践,广泛宣传大兴“五种风气”创造的发展新业绩,树立“人人 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参与主体”的行动自觉。
我对这句话特别赞同。
徐州是由每一个徐州人构成的。每一个徐州人站立的地方,就是徐州。也正因此,政府要尊重每一个徐州人,对每一个徐州人负责。不仅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在任何领域任何方面,都是如此。
其中,还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践行人民至上 引领全局工作》,我觉得这个标题特别好,人民至上。这是一句多么神圣、多么庄严的话呀!我想,每个喊出他的人,内心都应该是激动的,也是悸动的。
2月9日这一天,也是在作风效能与营商环境这一问题上,再次配发评论员文章《坚持问题导向,紧抓关键牵引》。这个标题起得也特别好,什么是问题导向?

说简单点就是,看得见问题,不回避问题,敢于和善于解决问题。如果一个问题,全国人民都看见了,那么无论如何都不能视而不见,无论如何都要彻底解决,无论如何都要给当事人一个交代。
大家注意,今天的头版里,还有那篇《【三问】【四有】势如虎》,我觉得也特别值得学习。其中有个小标题:龙腾虎跃争当“三问”公仆。
小标题下,有这么一段: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邳州的产业怎么发展、城乡怎么建设,市民群众最关心 ,也最有发言权。邳州坚持问需于民 ,共谋人民幸福 ;坚持问计于民 ,凝聚人民力量;坚持问效于民,站稳人民立场。邳州各级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至上”的理念,争 当“三问”公仆。
开头的排比句,对账是如此工整,是如此简洁有力,如此气势如虹。这短短的一段文字里,“民”字出现了9次。
2月10日,这一天,还有评论文章。

标题依然直指关键《强化协调联动 一体推进落实》。
是的,处理任何事情,尤其是民众关心的热门问题,各部门、各机构之间,一定要强化协调联动,一体推进落实,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
这篇文章提到,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 的思维定式,注重强化横向协作与纵向联动,打通信息“孤岛”,推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全面推进线上线下融合……
万物互联,尤其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哪怕是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两个事情,也是可以产生微妙联系,引发微妙反应的。就拿营商环境来说,影响它的因素可太多了。比如:印象。
这篇文章中还有一句,我读来也是拍手叫绝:坚决杜绝“打太极”“踢皮球”,甚至是冷待、刁难等现象,坚决刹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最大限度消除 “隔离墙”“减速带”……
这比喻栩栩如生,这用词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2月11日,我们还是看评论文章的标题,我也是喜欢得不得了——《行动即是宣言 落实方见担当》,说得多好呀!

这篇文章里提到,各地区各部门各主要责任同志要当好第一责任人、第一推动人,亲自部署、亲自参与,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努力吃透政策、熟悉业务、优化服务,做到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工作层层到位……
汉语言真的太美了。两个“第一”,体现的是担当;两个“亲自”,体现的是主动;三个“层层”,体现的是力度和精度……这样的公仆,谁不爱呢?
2月12日,让我爱不释手是角落里的这篇《 “ 三 问 四 有 ”扬“ 五 风 ”》。
这标题,堪称一绝美下联,让我忍不住都想对个上联:七嘴八舌议九州。

文章开头一句“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令人神情激荡、心向往之。
还有这么一段:
各级干部更要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扑下身子,迈开步子,有定力、有血性、有本领、有品行,筑牢“把方向”的定海神针,激扬“敢担当”的奋斗豪情,提升“抓落实”的能力水平,弘扬“风气正”的优良作风……
啥也不说了,记在小本本上,反复诵读。
2月13日,这一天充满好消息,第一个是GDP超8000亿,第二个好消息是徐州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就连角落里也是好消息:为老年人幸福生活“加码”,徐州聚力打造“徐享颐养”服务品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2月14日,这一天,几行大字印入我心:破除机制壁垒,重塑审批流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监管效能。

还有这个:春风里又闻书声琅琅 —— 我 市 品 牌 化 项 目 化 推 进 全 民 阅 读 提 升 文 化 幸 福 感。
其中提到,近年来 ,我市紧紧围绕打造“ 书香徐州 ”这一品牌 ,品牌化、项目化推进全民阅读,努力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在社区、校园、农村,人 们纷纷享受读书带来的精神愉悦,分享阅读的乐趣。
我想,徐州人的精神一定是饱满的,心情是愉悦的,生活是幸福的,心灵是满足的,灵魂是救赎的。
2月15日,这一天的头条,大都和经济建设有关。其中有一条新闻的标题听起来很美《奋斗在春天里,实干在沃土上》。

其中有这么一段读来热血沸腾,备受鼓舞:
牢固树立“ 一线鼓舞士气 、 一线解决问题 、一线提高效率 ”的鲜明工作导向 ,进一步 营造“勇争一流、比学赶超 ”的实干氛围。
三个“一线”,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定要到一线去、到民众中去,去触碰问题、解决问题,切切实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月16日,这一天,《宜 居 徐 州 活 力 之 城  我 市 不 断 丰 富“ 四 个 中 心 ”内 涵 ,深 入 推 进 美 丽 宜 居 城 市 建 设》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其中提到了“绘就民生幸福底色”:民之所盼,施政所向,也是改革所向。从广大市民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
广大市民最关心、最期待什么问题?
请作答。说好的,人民是阅卷人。
来源:拿书换酒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RcgWyiGSHePtPdAYhA83A
编辑:屈妍君

515#
 楼主| 发表于 2022-2-28 19:52: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516#
 楼主| 发表于 2022-3-23 21:11: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镜头前捂住乘务人员证件”为何广获认同?


  “这个不用给特写了。”3月22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进入东航空难核心救援现场进行直播,直播中记者看到一张乘务人员的证件,马上伸手捂住,示意镜头避开。这个细节,也在网络上引发了相当的正向关注。

  人们不难体察到记者的用意,此时依然是搜救阶段,哪怕是一丝希望人们也不愿放弃。在这个时候露出具体的人员信息,会刺激家属的神经。捂住其实是有意保护家属的情绪,也在保护当事人的隐私,避免泄露之后引发一连串的解读与猜测。

  这个细节,或许也足以引发我们对灾难报道边界的关注。航班坠毁举国震惊,也引发了全民关注,人们在网络上四处搜寻信息,大大小小的媒体也会在能力范围之内提供有效信息。但不能否认的是,关于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采取何种姿态,确实已经引发了网络讨论,“新闻伦理”这个专业词汇,进入了大众化的阅读空间。

  对灾难完全回避,或者不出现任何具体的细节,既不可能也没必要。灾难报道,既是让公众知情,也是为了共情。社会吸取教训、避免下次事故,情感层面的起点就得是人们具有同情的能力,认识到灾难的可怖。

  比如在此前的报道中,一些乘客的物品其实也被聚焦了。包括钱包、火车票、手写的字迹等等。这些画面,引发了广泛的共情,很快就在社交平台刷屏。这些画面当然也是有一定“刺激性”的,但公共层面却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公众需要看到这种真实,哪怕是令人悲戚的。

  但一旦涉及到具体的个人信息,不少人则希望保持一份谨慎。当真实的名字与相貌出现在新闻里,这种冲击非同一般。在此时此刻,公众的知情愿望,可能得部分让位于家属的情感接受,新闻报道可能就需要在公共意义和私人权益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有句话叫“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书写,人们总会希望文献更加丰富,有具体的故事;但历史是“无情”的,新闻当事人却是有血有肉的人,这种复杂面貌,就是新闻实操层面的难点所在,很多细小而敏感的尺度,只能反复琢磨。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不妨探讨一些有可行性的边界。

  而比如对具体当事人的报道,信息是否要完全透明,在征得家属同意之前是否要进行一定的信息模糊,社会也不妨更多斟酌。公众对一些报道的反弹,对“捂住证件”细节的支持,也足以说明在这些问题上本身存在着多元的意见。

  在这个议题上社会应该进行更多讨论。悲剧发生,公众一定有强烈的了解愿望;但这种偶发事件,也意味着舆论层面未必有成熟的报道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正有赖于人们充分的意见交流。

  灾难是令人悲伤的,这个先天的背景,也注定让公共和隐私的边界变得更加敏感。报道操作层面或许会有争议,但大前提还是明确的——严肃。在这个基点之上,相信社会最终能沉淀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方案。

来源: 红星评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JOECPL7F2XkDqjmCrw9g

编辑:张铭麟


517#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20:55: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灾难报道是“吃人血馒头”吗?|新闻实验室25


  本期播客比较特殊,是我对一个热议话题的回应。

  东航MU5735空难发生第二天,《人物》杂志迅速推出的报道《MU5735航班上的人们》获得了很多关注,不少人说被这些人物故事深深触动,对这场灾难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但是,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批评的声音,批评者大多以“新闻伦理”为旗号,指责《人物》违反伦理、侵犯隐私、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吃人血馒头”等。

  那么,媒体做灾难报道真的是“吃人血馒头”吗?或者更具体说,《人物》的这篇报道是不是“吃人血馒头”呢?灾难报道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伦理守则呢?
新闻伦理问题是最容易离地高谈阔论,但又最应该贴地具体分析的。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本期时间线
  02:24 “人血馒头”真不是“利用他人的不幸获利”的意思
  03:25 灾难报道的意义是什么?
  07:36 还原失联/遇难者人生的报道有何意义?
  13:34 能不能采访亲属和朋友?
  18:45 能不能使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
  22:26 总结:理解报道的艰难,鼓励媒体做到更好

  相关链接
  国际记者中心(ICFJ)出品的《灾难和危机报道手册》:www.newslab.org
  《回家》:zqb.cyol.com
  《永不抵达的列车》:zqb.cyol.com
  The Emotional Turn of Journalism: www.tandfonline.com

  与本播客配套的Newsletter订阅
  新闻实验室免费Newsletter订阅:www.getrevue.co
  新闻实验室付费Newsletter(会员计划)订阅:newslab.info

  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Goin' Home - Yo-Yo Ma, Kathryn Stott, Antonín Dvorák, from Songs of Comfort and Hope








来源:新闻实验室
链接: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 ... xNTY3IiwiZCI6MX0%3D

编辑:张铭麟



518#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21:14: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人物》刊文被指有悖新闻伦理:多位资深媒体人力挺反击

  因刊发《MU5735航班上的人们》一文,新锐媒体《每日人物》遭到质疑,有观点认为,第一时间把家属推在幕前挖掘故事,太残忍了。

  特别是某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肖一撰写的《“人物”报道笔下的侵扰悲痛问题》一文认为,该报道违背了新闻传播伦理,将带来悲伤告知和侵扰伤痛问题。

  随后不久,《MU5735航班上的人们》一文被禁止分享,而就在刚刚,《每日人物》删除了这篇文章。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传媒特训营》,当事方压力巨大。

  实际上,当《MU5735航班上的人们》被质疑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发传媒界的不满,不少资深媒体人通过朋友圈或社交媒体公开怒怼,而多名资深媒体人在接受《传媒特训营》访问时也表达了对《每日人物》的声援。

  资深媒体人 原南方周末高级记者褚朝新
  对于新闻的扼杀,从来没有停止过;外行对于新闻专业的误解和无知,也从来没有消除或者说减轻过,所以经常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需要不断重复常识,让更多人知道常识接受常识。

  如果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都能根据专业判断去较为自由地采访写作,那就有同题操作的对比,业务水准高低马上可见。

  当下的新闻大环境导致媒体的外部环境非常不好,也加剧了媒体和媒体从业者的自我审查,这种现状下,媒体首先需要争取的是自由报道新闻的基本权利,实现新闻发生后媒体从业者能到新闻现场采访的基本目标。这个目标若实现不了,其他的所谓讨论都是苛责,也就很难真正就新闻专业进行讨论。

  资深媒体人中国经营报编委郝成

  对灾难报道的行业共识是:要慎重,但当事人及周边人,绝对是非常重要的采访对象。不管是要呈现“发生了什么”,还是要调查“为什么会发生”,媒体采访几乎难以避开灾难当事人和周围人。

  对成熟的新闻机构,“要慎重”体现为其采编平台的综合业务问题。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方记者会收到后方编辑平台很多提示: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可能是怎样的,以及一些基本的心理干预知识等,为的是避免二次伤害,同时确保记者沟通、采写的伦理规范。但实际上,后来很多同行回忆,很多遇难者家属、亲友都在主动讲述,心理研究上对此也有解释——巨大的灾难下,人们需要倾诉。那么此时记者要做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给予一些恰当的安抚。同时,记者也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向倾诉者明示,这是一个记者在采写,采写内容会被刊发。当然,这个“恰当的方式”既考验前方记者的业务能力,也考验着后方的编辑平台,他们要有高超的能力去做素材选取、措辞修正等编辑工作。

  实际上,过去重大灾难报道中,无论是汶川地震,马航失事,还是黄岛爆炸、天津爆炸这些,机构媒体都没有出现大的伦理问题。但近几年,在新媒体、自媒体迅速崛起后,机构媒体原有的这一套运行办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尤其在时效上,机构媒体还在走流程,但自媒体和新媒体已经发稿,这就导致这套确保新闻伦理、新闻真实的体系受到很大冲击。

  另一方面,传播环境也在急剧变化。受众不再不仅仅是受众,他们越来越成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舆论的营造者。比如很多网友,他们认为一切对灾难当事人的采访都是打扰,并迅速抛出“人血馒头”论,对媒体进行攻击。这实际有点“不要真相,只要情绪,只要想象”了——这些网友简单想象了采访是伤害,却不去了解真相——记者的这个采写是否征得了受访者同意,甚至也完全不了解,有时灾难中的当事人是愿意讲述的,并不存在所谓的伤害。

  这些网友应该是少数,可能他们的学识、经历中,缺乏对媒体运行机制、灾难中心理问题的基本了解,只是习惯于用激烈的攻击,去表达着自己认为的一种善良。而这种言论,往往又会形成一个短时的舆论潮——即对媒体采写的否定,这可能是一个短期无法改变的现状,毕竟,有统计显示网友中,差不多六成人的学历并未超过初中。

  当然,复杂的传播环境,绝不是我们回避新闻伦理问题的借口。但离开了具体业务去谈新闻伦理,则容易被理解为空谈,甚至演化为对抗、争吵。所以,常见的现象是,实务中的采编人员,对某些飘在太空中的伦理之论,感到异常荒诞,仿佛一个饱经沧桑的爷爷,听闻刚学会走路的孙子,大谈特谈如何正确地跑步。那么,这个爷爷心情好的时候,会笑而不语,心情差的话,就会抡起棍子一顿揍:你先给爷跑一个,再说话好不好?

  而当下的现实是,一线采编人员,大概率心情并不那么美好。

  所以,这也是一个学界与实务界常见矛盾的放大版本,可能在当前新闻行业这种放大尤其严重一些。但理性的去看,新闻伦理,任何时候都可以谈,从业者任何时候也都应该欢迎大家去谈,但是,要谈到点上,谈到具体实务中去,才有意义。同时,不要轻易把新闻伦理作为一种攻击武器、上纲上线不合时宜地去使用。

  资深媒体人张欧亚

  真正的伤害,是沉冤的亡灵得不到正义的主张!

  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一个个单元的个体组成的社会,让我们感受到温情和力量。

  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正是因为表现具体人物的命运,才能深深震撼人心,因而才能“伟大”。

  文学作品是这样,历史更是如此,也正是一个个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构成上下五千年栩栩如生的历史。脱离了具体的人物,历史就是一张苍白的纸。

  这也正如当下对俄乌战争的关心,它不只是攻城掠地,而是在这过程中伴随着人员的巨大牺牲伤亡,战争中人民的苦难,他们的命运更是我们关心的核心主题。

灾难事件中,逝者的不幸,家属们失去亲人的痛,他们的眼泪与痛苦,和灾难过程,灾难原因等一样,本身就是灾难事件的组成部分。遇难者家属的悲伤,是命运的无常,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共同悲伤,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部分,更是追问事件原因与责任最具道义力量的拷问。

  对逝者的关心与关注,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而绝不是能不能采访和报道的问题。对其命运的关心,悲他们所悲,痛他们所痛,是人类悲天悯人的自然的属性与情绪,也是一种抚慰,同时也是抵达真相的一种方式和努力。

  也正像至今仍然失联中的马航,我们当然更关心的是这驾飞机乘客的命运,而不只是这驾飞行器。

  伦理探讨意义在于,避免仿善的干扰,促使记者保持最大程度反思,如何保持善意。

  关注事故、关注灾难,是社会也是记者的天职。告知读者事件的真相,是为了让公众从悲剧中吸取教训,是为了唤醒良知,使责任者受到惩处,使无辜者得到救助。

  就像过去发生过的许多灾难一样,遭遇不幸的遇难者,不能只是几个冰冷的数字,正是有了关于人的命运的记忆,让我们震撼,从而令我们时刻敲响警钟,让社会永远引以为戒,避免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这也是追问事件原因与责任最具道义力量的拷问。

  资深媒体人 前《华商报》记者江雪

  媒体环境沦丧若此,没见到有对权力的质疑,反过来,指责媒体倒成了流行和时尚了?

  中共十八大代表 中青报前深度调查部主任 刘万永

  几年前,马航失联后,也有一波骂媒体二次伤害的,后来这些家属希望媒体采访时,已经没记者采访了——禁令来了。某些新传教授喜欢在无菌环境下解剖新闻报道。

来源:传媒特训营


编辑:张铭麟

519#
 楼主| 发表于 2022-3-25 15:16: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张铭麟

520#
 楼主| 发表于 2022-3-25 16:15: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网、南国今报等媒体写错失事飞机航班号

  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
  在报道相关新闻时,不少媒体把航班号写错了。

  白云机场小程序显示:MU5375失事。
  一起祈祷!
  MU5375航班,愿平安!

  在MU5375航班本该抵达的广州白云机场,越来越多机上人员的亲属赶到这里。
  是MU5735,不是MU5375

  中国新闻网出现差错:
  链接: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2/03-21/9707756.shtml

  “南国今报”公众号出现差错:
  连夜搜救!坠机现场发现失联人员的钱包、身份证、银行卡…



  “北青深一度”公众号出现差错!




  为便于组织运输生产,每个航班都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有不同的号码以便于区别和管理,这种号码称为航班号。每个航班号都有其编排含义。
  编校差错无处不在!
  希望新闻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不要写错航班号。

来源:小张咬文嚼字(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RNpy8mwUdSG2NSPh2PsVQ

编辑:张铭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