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言论自由案例

 关闭 [复制链接]
511#
发表于 2022-6-18 12:44: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唐山采访:有人遭遇阻挠,有人被扣8个小时

近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持续引发关注,各家媒体纷纷派出“精兵强将“奔赴唐山采访调查。

然而就在今天,却传出多名媒体人唐山采访过程中遭遇阻挠,甚至被无端扣留、暴力执法的消息。

遭遇阻挠的是新锐媒体“新黄河”的记者。今天上午,济南时报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推文,内容是旗下新闻客户端“新黄河”记者在唐山采访的见闻。

文章说,6月11日,新黄河记者和其他乘客从唐山市火车站出站时被拦下。现场工作人员要求乘客登记一张表格,填写具体小区地址等详细信息,如果外地人没有填写社区相关信息,进不了唐山市。如果住酒店,需要提前48小时报备登记。

文章说道:6月15日,唐山站规定,当地返唐人员与外地来唐人员,都要向所在社区报备登记。来唐人员被统一安排车辆进行转运,上车前需人车合影,到达后司机也要进行拍照,不拍不能离站,出租车正常打表,车上所有乘客平摊车费。

随后,新黄河记者又在其客户端上详细描述了唐山火车站的这段经历,标题为:写承诺书、乘指定车辆、人车合影,出唐山火车站“有点难”。

在报道中,新黄河记者表示这是唐山市疫情管控严格所采取的防疫措施,并称“如果不是当地人,又不住酒店,可能只有打道回府。”

凤凰网也发布了记者在唐山的现场采访,情况与新黄河记者相同。“唐山站要求出站人员乘坐指定出租车,人车合影后离开。”

在凤凰网这条视频的评论中,有网友质问:这是防止外来记者暗访吗?该条评论点赞1.8万条。

此外有网友认为此举是严防严控巡视组工作人员进入唐山,也有网友调侃说是防止黑恶势力外逃。但更多网友希望尽快公布几名女孩伤情。

唐山火车站此举究竟是为了防疫还是如网友所说的“防记者”,目前尚未明确,但确有在唐山采访的记者遭遇到阻力。

来自贵州的某广电媒体记者今天下午发布微博称,其来自低风险地区且有核酸阴性报告,但却在高铁站遭到千方百计的阻拦,之后采访过程中,他也被唐山市路北区机场路派出所民警无端扣留、暴力执法。

不过,该微博随后删除。

被阻挠的不仅上述媒体。据“传媒特训营”了解,某网站也派了一位有经验的编辑前往唐山采写,期间竟被关了8个小时。

“据说是因为没有带证件。”,一位圈内人士说。

不过上述说法未经相关方证实。但据其同事透露,唐山方面说他是去蹭流量赚钱的自媒体,所以把他给抓了。

据悉,目前这位媒体人已被放了出来。

与此同时,“传媒特训营”联系了两位目前在唐山采访的媒体人,其中一位表示没有遇到明显的阻挠,但是比较难获得有效信息。

例如他在被打女子所在的医院采访。据其介绍,进入该医院大楼门口查两次,算一个关口;进入住院部大门还有第二道,但这一道关需要刷脸,外人基本上是过不了第二道关的。

此外,登记入内还得确认到具体哪个房间,哪个病人。据他了解,即使进去了,病房还有第三关。

另一位媒体人则表示,他连日来奔走在唐山市多个部门,感觉唐山如临大敌,采访几无所获。

他也前往医院进行探访,同样没有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消息。

来源:传媒特训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5IgWfEOZjDxc6mVpxSacg

编辑:张铭麟

512#
发表于 2022-6-21 21:29: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泰晤士报》爆约翰逊夫妇丑闻的文章付印前被撤了?
原标题:《泰晤士报》爆约翰逊夫妇丑闻的文章付印前被撤了?

英媒:《泰晤士报》爆料约翰逊夫妇丑闻的文章付印前突然被撤下

“乍一看,这篇报道似乎本应是《泰晤士报》周末的独家政治新闻……但快要付印前,这篇文章被撤下了,没有任何解释说明。”英国《卫报》19日披露称,《泰晤士报》曾打算在18日爆料称,英国现任首相约翰逊担任外交大臣期间,曾试图聘请其现在的妻子(当时的女友)凯莉·约翰逊担任自己的办公室主任,但疑似经过“高级别人士干预”后,这篇报道最终未能发表。

《卫报》报道截图

据报道,这篇文章本来打算发表于18日《泰晤士报》的第五版上,撰稿人是曾供职于《每日邮报》和《星期日邮报》的资深记者西蒙·沃尔特斯。 从版面撤下来后,该报道也未在《泰晤士报》网站上出现过。《卫报》在19日的报道中用“不同寻常”形容这一事件。

《泰晤士报》原定于18日第五版发表西蒙·沃尔特斯的文章

《卫报》说,沃尔特斯在文章中进一步披露了阿什克罗夫特勋爵在其所撰写的凯莉·约翰逊传记中的说法,即约翰逊在2018年担任外交大臣时曾试图让凯莉在政府中任职,工作年薪为10万英 镑。文章称,约翰逊的顾问得知他的这一想法后,该主意很快就泡汤了。

有知情人士告诉《卫报》,有关凯莉的爆料是正确的,但是凯莉的发言人明确说,“这种说法完全不属实”,唐宁街也拒绝公开回应相关报道。唐宁街十号一位消息人士私下称,这一报道是不真实的,并暗示这是性别歧视,“这是一个肮脏的、不可信的故事,大多数知名媒体都拒绝刊登,因为它不是真的,事实不言自明”。

约翰逊和现任妻子凯莉·约翰逊。图源《卫报》

但是沃尔特斯告诉《卫报》,他在两天内联系了所有相关人员, “没有人公开否认它,唐宁街也没公开否认”。

至于《泰晤士报》为什么突然撤下这篇文章,《卫报》援引多个消息源称,曾有“高级别人士干预”此事。据报道,《泰晤士报》主编约翰·威瑟罗17日没有上班,副主编托尼·加拉格尔负责18日《泰晤士报》的版面安排,是他打电话让撤下五版沃尔特斯的那篇涉及约翰逊的文章。

《卫报》称,沃尔特斯最近辞去《每日邮报》的高级职位,此前他曾在《每日邮报》曝光凯莉翻新唐宁街寓所的丑闻。而《每日邮报》于18日凌晨也改写并发表过《泰晤士报》撤下的涉及约翰逊夫妇的报道,之后同样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删除了这篇文章。

来源:环球网/赵建东
链接:

编辑:马源

513#
发表于 2022-7-10 22:44: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换了三个名字后,他终于不做记者了

注:庞皎明到底还是离开了他热爱的新闻业。作为记者,他一次次走入别人的世界,但他的从业经历却是一个谜。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说,在中国深度报道没落之日,庞皎明的离开增添了一个悲情的注脚。因为离开,所以敢说。来听听他讲述自己不为外知的故事。

主讲人:庞皎明 (前财新《新世纪周刊》记者)

我12月16日刚离开财新(注:财新传媒,旗下有《新世纪周刊》、财新网、《改革》等产品),我现在和财新没有关系了,所以我讲话可能更放得开一点,因为没有太多的顾忌。

我离开财新可能或多或少也是跟报道《邵氏弃儿》有关系。所以我从微观的层面讲一讲,我对媒体的观察和自身的故事。

2007年,我在《中国经济时报》做记者的时候的时候接触“邵氏弃儿”的爆料,但不能发表出来。当时我的名字是庞皎明,是我的本名。后来我因为批评性报道不得不离开《中国经济时报》,进入南方都市报深度新闻部,改了一个名字叫做上官敫铭,还在一直关注“邵氏弃儿”,但也因为环境的原因没能报出来。

我在南都待了三年,之后去了财新。当时财新刚从《财经》杂志独立出来进行创业。“邵氏弃儿”的稿子终于得以发表。这篇稿子对于财新而言,不管是影响力还是美誉度都是最好的一篇,没有之一。胡舒立(注:财新传媒总编辑)私底下也给了我一笔钱作为奖励。

但是,这这篇报道给我本人并没有带来好的影响,它给我带来有很大的打击,以及各种各样的压力。2011年5月9日,报道发表后,我马上被有关部门盯上了。

他们发现原来上官敫铭就是庞皎明。大概4个月后,我被有关部门勒令开除。我的一位朋友把这个消息隐讳地发在了微博上。很多人问我怎么会被开除了?但是我不好说明。

当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种很卑劣的手段,我所有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电脑都被入侵。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当时财新发表了一份声明称有记者邮箱被入侵,其实是我的邮箱被入侵了。后来财新用比较智慧的方式让我换了一个名字。我跟胡舒立说我想换一个谁都想不起来的名字。我当时起的是一个比较女性化的笔名叫“黄依梦”,胡舒立看了问我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依靠梦想,我们是理想主义者,姓黄是指“黄粱一梦”的意思。胡舒立感觉很悲凉,不让我起这个名字。讨论了之后,她认为“郑道”这个名字很大气,寓意“人间正道”,所以就用了“郑道”这个名字。

变成“郑道”的我又开始投入一线的采访,但是因为我做了几期封面报道,在当时还有一定的影响,我又被有关部门发现了,说不是让开除了这个人吗,怎么又出现了?

胡舒立比较巧妙,回应有关部门说,你们以为开除庞皎明那么容易?如果开除的话,万一他忍不住说出来,那可能是一个国际事件。因为我有国外的媒体朋友。所以当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这个事内部解决了。

之后因为环境的因素,我被彻底停职。不过还好,我专心学了一年英文,把英文水平提高了很多。到今年四月份,形势有所好转,我可以出来活动了,就开始全国各地的跑,做了不少选题,也写了很多稿子。

但是今年8月份抚顺大水,我去采访。因为报道的死亡人数与官方口径不一,有关方面注意到我,发现了我的真实身份,说怎么这个人又出现了?这一次周刊就慌了,不知道怎么办。后来采取了一种很巧妙的方式,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书面的报道,说“郑道”其实并不是“上官敫铭”也不是“庞皎明”,郑道是法制组的集体笔名。

当然这很智慧,但对我个人来讲,我觉得很不爽,因为我辛辛苦苦的把“郑道”的名气做出来,现在又归零了,我觉得环境非常不好。

当然,我离职也是因为对时局比较悲观。我现在自由了,没有东家也没有职业,所以我现在说话可以不负责任。

互动嘉宾:肖世峰 (《潇湘晨报》深度调查部主任)

肖世锋:看到题目,我就认为我最合适的是“邵氏弃儿”的互动嘉宾,这是有一些渊源。第一,庞皎明和我都曾经在《中国经济时报》工作过,我们都跟王老师(注:王克勤,曾是《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是亦师亦兄友的关系。第二,他报道的“邵氏弃儿”事发地距离我的家乡11公里。第三,“邵氏弃儿”的主稿发出以后的后续追踪报道不是庞老师做的,是他的同事赵何鹃做的。赵何鹃在河南采访期间本人承担了她的主要通讯员的工作,是财新的驻河南工作站负责人。我也从各个渠道了解到“邵氏弃儿”的一些情况,你说的这个事件其实并不是在乡镇里面单独存在,在我们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

庞皎明:全国各地好多地方都有这个现象。

肖世锋:如皎明说的,这几年,我们做深度报道,空间越来越小。我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接到领导传来的指令,要求某个记者近期最好不要出去了。我不知道是哪一个部门转来的,,不知道皎明现在离开是不是有这个考虑?

庞皎明:其实我离开是一种开心的离开,并不是很悲观的离开,而且我觉得离开是因为外面有广阔的天地,我们去探索也好,斗争也好,可能会有更多新的方式,可能一条路走不通,或者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来尝试。

肖世锋:就我个人对深度报道的理解,我认为我们急需多元化。《潇湘晨报》目前在我当深度部主任以后,在文化和财经方面做得更多一些。

不知道陈昌凤院长是怎么评判我对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的解读的?

点评嘉宾: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陈昌凤:听了这么多精彩深入的关于深度报道的总结和感悟,我也从中学了很多东西。

刚才皎明说的这些情况我先要感叹一下,第一感叹是又一个优秀杰出的新闻人离开了媒体,尽管他说他还挺快乐,我觉得我们不快乐。

从去年开始,专业媒体人的接连离开,在某种程度上是给我们现在的新闻业加了一个注解,这个注解可能就是早上展江说的转移。

上个月,罗昌平离职,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但没想到官方会关注。一次我出国开会,在飞机上看到《China Daily》报道了此事,当时我就想这不单单是媒体界的事情,它是一个信号,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我们该怎么做,我们怎么样能走的更远?

听了各位的讲述,我就在思考怎样让深度报道走得更远。我想说说这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专业性,无论技术怎么发展,任何领域的专业性都是必需的。新闻专业的保留在于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需要一批有专业的敏感、专业的态度、专业的观点、专业的知识、专业的能力的人去做。所以不管平台呈现的终端是什么,专业的内容必须存在。

几个月前,我跟罗振宇(自媒体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主讲人)有一次交流。我很佩服他,但当他宣布新闻业死亡时,我毫不犹豫地站在对立面跟他进行讨论。实际上,我知道自己有些强词夺理,旧东西被新东西更取代,这是一定的。

但我问到:《罗辑思维》信息源从哪来?你自己去采访了吗?那些谈话资料从哪来?难道不是专业新闻人提供的吗?诸如此类。我想说的是,无论怎么样,保持新闻业的专业性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第二,这些年的深度报有点像记者自娱自乐。我也有一种孤独感,觉得记者太重视自己的感觉了。

《南方都市报》深度新闻部主任卢斌说到圈子,我很赞成。我们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面,眼界和心界都扩展。尤其是调查报道,在中国目前的种制度下,把公权力当成调查目标、对抗目标,确实是很难。

深度报道可以多面,一定不要让自己沉浸在孤独斗士的感觉之中。应该让自己的圈子能够突破一点,包括舆论阵地的转移。我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动,改变自己的定位。

第三,关于深度报道形态的转移,《看天下》副主编陆晖说到一个信息流中间的节点。不得不承认,我们将来会渐渐地变成信息流中的节点。中国80年代出名记者,90年代出名媒体,20世纪以后可能什么都不出了,我们也不要再想着出名记者或者名媒体。因为网络社会由节点和线段组成的,我们能够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就已经是一件很不起的事情。深度报道的平台不得不转移,但死掉的是纸,留下来的是报,报道还会在继续。但是深度报道的平台转移以后会怎么做呢?最近两年美国在推行一种叫专营化的网站,由一个明星记者带动一个团队来运作,以明星记者的关注点为核心。所以将来深度报道可以多元一点。

陈昌凤:最后,我想请教皎明,你刚才说现在自由了,但我认为其实是一种回避,你觉得你新的出路会在什么地方?

庞皎明:我有打算,但因为还没有尘埃落定,所以不方便说。我是离开了财新,但是我没有离开新闻业,我可能有一个过渡的时间,会写一些东西,想一想。我现在有一种比较现实的感觉,我没有像王克勤老师那样鼓励这个时代要出现一个伟大的记者,我不需要做一个名记者,我的责任是要把信息传播出去,只要把信息流打通,言论自由当然是第一位的,具体我做这个工作是不是需要署名,这是放在后面考虑的,我现在没有成名的欲望。所以我可能会比较扎实的做一些打破信息的垄断等事情,而且我以前经常被人说你不知道要保护你要费多大的力,我会欠很多人情。现在我的想法是保护更多的人,不需要别人来保护我。我走出这一步,以后我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我并不悲观。

来源:考新闻(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514#
发表于 2022-8-30 21:41: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发布丨蹭流量自媒体被罚了! 上海网信办依法处罚“为你写一个故事”
接网民举报并经查实,上海灰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在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情况下,采编发布涉外交新闻报道《俄罗斯现在都收到了哪些制裁?》《从乌克兰往子弹上涂抹猪油说起...》等,并采编发布多篇涉时事报道。上海网信办依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该公司予以罚款的行政处罚。

上海网信办发现,该微信公众号除了违规采编新闻报道外,在上海疫情期间为吸引流量,多次炒作负面话题,放大网民焦虑不满,并以此获取利益。如其发布的《上海解封了,值得庆祝吗?》,挑动网民不满情绪;《甭管黑猫白猫,能让我们解封的都是好猫》,质疑国家动态清零政策;《这次还真是把云南捐赠的物资拿出来倒卖了》,刻意放大歪曲有关事实……借助这些蹭流量的文章,该微信公众号获取大量粉丝关注,并以此来进行商业营销。如,疫情后其为上海某生活服务类网络企业发布《我想要去记得,上海疫情中那些没有忘记我的人》,为另一家电商网站发布《我在……当司机,才明白在上海送菜到底难在哪》,进行名为正面报道实为收费软文的经营活动,“明码标价”收取上述企业的“营销费”。
该营销号的种种违法违规行为已严重干扰正常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对上海疫情防控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对互联网清朗空间建设形成冲击。上海网信办除了对运营公司上海灰石传媒有限公司进行处罚外,前期已会同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约谈该企业,责令全面整改,禁止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
上海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强调,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都属于新闻信息范畴,无论是互联网站、应用程序,还是公众账号等自媒体运营者都必须在取得网信部门行政许可前提下,才能提供相关的新闻信息服务。禁止任何自媒体未经许可或超越许可范围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目前,上海网信办正在进一步搜集前期有关自媒体的违法违规信息,并将依法依规分类依情进行处理。欢迎广大网民据实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上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网站:http://www.shjbzx.cn/


来源:网信上海(微信公众号)


编辑:邓秋雨



515#
发表于 2022-9-2 20:48: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邓秋雨
516#
发表于 2022-9-23 21:4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邓秋雨

517#
发表于 2022-10-8 16:23: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屈妍君

518#
发表于 2022-10-10 20:43: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丁香医生旗下公号“偶尔治愈”团队解散,团队主笔均为资深媒体人

近日,有消息称,丁香医生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偶尔治愈”团队将于本月彻底解散。目前,该传闻尚未得到官方确认,解散原因不明,波及人数未知。

“传媒特训营”从多个渠道求证得知,该消息属实。有知情人透露,目前涉及此次变动的员工的善后事宜正在展开。

公开资料显示,“偶尔治愈”注册于2016年8月,是丁香医生旗下的深度报道团队,出品内容多为8000字以上的文章,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初,该公号的粉丝量超过 25 万。

成立至今,“偶尔治愈”发表过多篇引发全民关注的文章,如2018年扳倒百亿保健品帝国权健集团的文章《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

该文章揭露了患癌女童周洋的家人因听信权健的宣传,吃了两个月权健销售的所谓“抗癌”产品后,最终病情恶化,不幸离世,而就在周洋病情恶化时,权健却还在以她为康复案例,大肆进行正面宣传。文章公开后不久,权健帝国倾倒,董事长束昱辉锒铛入狱。

据丁香园相关负责人对外透露,《百亿保健帝国阴影》一文,素材稿超过10万字,修改也超过了20版。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曾对此表示,类似于《百亿保健帝国阴影》这样的“爆款”文章,他的感知是“意外的惊喜”。

2019年7月,李天天接受采访时,“偶尔治愈”团队共有四位主笔,均为前资深媒体人,包括《百亿保健帝国阴影》的两位作者:曾鼎和刘璐,他们此外分别供职于凤凰周刊和南都周刊。

对于主笔人选配置的初衷,李天天解释说,丁香医生对写文章的定位是:让整个内容架构的层次更丰富。有人打短平快,有人打高精尖。其内部的写作风格也是多样的,如卖萌派、野兽派、硬核派等。“偶尔治愈”就属于高精尖的硬核派。

此后,“偶尔治愈”的内容团队虽然经历了人员更迭,但一直保持着深度写作的风格,几名主笔都是曾经在媒体担任记者多年的“笔杆子”。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偶尔治愈”团队解散,可能是丁香园“弃车保帅”的无奈之举。

今年8月初,在“偶尔治愈”团队解散的传闻传出之前,该公号背后的医疗科普平台丁香医生的媒体矩阵号多被禁言。

当时有一种说法是,禁言源于母亲节时推送的一篇带状疱疹科普文章中推广疫苗。此外,丁香医生质疑“国民神药”连花清瘟,并长期全盘否定中医,为西医“站台”,此举也引发业内不小的争议。

这波有关丁香医生媒体矩阵的禁言一直持续到9月初才得以恢复,随后便传出了“偶尔治愈”团队解散的消息。

来源:传媒特训营

编辑:吴漫

519#
发表于 2022-10-16 17:06: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漫

520#
发表于 2022-10-27 15:22: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前调查记者揭露“郑州疫情”遭遇威胁:去派出所自首
这两天,因为写郑州疫情方面的文章,我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留言,人身安全受到极端威胁。

星月浩洁(追月数星)的宗旨是“真实记录,一起呐喊”。以往,都是为别人发声,今天,形势所迫,不得不占用一点读者朋友的时间,为自己“呐喊”一次。


以上留言,有部分被我精选出来放在留言区了,但大部分没有放出来。在这些人眼中,我写文章是“煽动舆论”、“看不得中国好”,甚至是“反动分子”、“汉奸”。

扣上这些“帽子”后,接下来便是赤裸裸的恐吓威胁,“赶紧删除文章,不然去抓你”、“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诛九族”……

受以往很多案例的警示,我知道他们说这话可能不是恐吓,而是极有可能干得出来。

晚上6点25分,我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某某部门负责人的电话,说他们接到大量投诉,要求删除不实文章。

我问他有没有对此做过调查核实,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强调自己的权威:“我现在通知你,赶紧下架。”

瞬间,我觉得天塌下来了。

我为什么要关注郑州疫情?这事得从国庆的最后一天说起。

10月7日,我去郑州看望朋友。走出新郑机场扫码的时候,发现我码变黄了。我头天晚上做的核酸,未超过24小时,按理不应该黄。地铁入口的工作人员说,黄码只能坐出租车。

当时我没太在意,以为到住的地方做核酸就没事了,没想到核酸结果出来没问题,可第二天还是黄码。到下午的时候,社区流调人员几次三番电话轰炸,说必须在当天晚上离开,不然就得居家监测7天。

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郑州可能“不安全”了,就购买了绿皮火车票,连夜“逃离”。经过20多个小时奔波,才回到自己的城市。


果不其然,接下来河南多地陆续出现疫情。最初,汝州最为严重,我在一个直播节目上看到惊人一幕,汝州市实验中学门口,排着很长的队,全是拉人的车,可当天官方通报确诊的数字也就几个人。

接着悲剧发生,汝州住隔离点的14岁少女,因发烧抽搐,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悲剧发生后不久,汝州一男子因核酸异常被拉走隔离,同样死在了隔离点。我联系到家属,他们给我提供了在隔离点门口抢救的监控视频。

省会郑州的疫情,是从10月12日开始严重的。当天,郑州部分区域小区居民接到通知,小区实行静态管理,只进不出。也就是封小区。

其实,早在10月11日网络就流传出消息:郑州市疾控中心上午开会研判,从12日开始郑州市全域实行3天静默管理,包括五市县,先准备几天的菜吧!


不过,这一消息当天就遭到郑州官方辟谣:假消息,公安机关已立案查处。


网友在官方辟谣文章下面留言:

我刚买的半扇猪肉咋办;
害得我买了一周的方便面;
我用50斤肉肉换疫情永远消失;
我刚才超市买菜回来[苦涩];
下班回来碰到邻居抢购了几大兜东西,拿都拿不动了,她说一不小心就买多了[捂脸],我说咱们要相信官方消息
……

其中,某“广告印刷”的网友留言:我在河南,我一点不慌,咱河南是粮食主产区,还怕没吃的吗?延津县小麦,滑县小麦,双第一,新乡市的医疗器械也是全国有名,你们说,慌啥。

网友回复:疫情最严重那年物资都没断,还有啥怕的。


为近一步了解郑州疫情,我联系到一位住郑州高新区的朋友。他告诉我,郑州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从10号开始,他所在区域核酸检测一天要做两次。

12日朋友下班回家途中接到通知,说小区闭环管理,只进不出。

“我得上班,有必须要办的事,如果回家就不能出来了,所以昨晚就没回去,在二七区的朋友家借住。”

从13日起,郑州大部分小区都开始闭环管理了,整个城市基本进入静默状态。

社交平台也出现各种不和谐的声音。住郑州万科城紫兰苑1号楼一单元的一名业主,10月10日小区被封后,一家人居家配合防疫工作。但很不幸,女主人开始发烧,温度没有低过38.5。直到14日晚上社区才打电话说确诊为阳性,一直说派车拉走治疗,但直至确诊患者发烧虚脱,出现咳嗽、胸闷症状都没有得到治疗。中间家人联系了社区、办事处、疾控部门、市长热线,甚至报警,均没人上门拉走治疗。

无比绝望的男主人在社区居务群求助:“此刻,我母亲和孩子也出现了发烧症状,我现在跪向大家求助,该怎么办才能让我家人得到救治。"


另一名中年男人途径郑州中原区秦岭路与陇海路交叉口时,被确诊阳性,要求原地不动,联系办事处、报警、打各部门电话,结果都是确诊人数多,隔离点没有床位,转运车运转不过来。

这两件事,对一名有着10多年工作经验的前调查记者来说,本能的意识到,郑州本轮疫情的严重程度不容乐观。尤其是看了睡在马上的阳性人员的视频,我的心被刺痛了,在这个寒意渐浓的秋夜,两个人露宿街头,连一床棉被都没有,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区闭环,市民居家,学校停课,可郑州每天感染的人数并不是很多。

其实,不仅是我发现了问题,郑州很多市民都不理解,每天增加几例,为何大动干戈“封城”?

他们还发现,白天小区平安无事,到了晚上就有大巴把人拉走。

看完这个视频,我觉得有必要也有责任和义务,将所了解和掌握到的信息,写成文字告诉公众,并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毕竟,疫情已经马上三年了,曾经经历过的一些深刻教训,不应该再犯。

10月20日,郑州官方发布通告,对连续7天全员核酸检测正常的居民小区,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时间从10月17日开始计算。也就是说,到10月23日,如果小区全员核酸检测无异常,就可以“解封”了。

到了10月23日,是否解除管控官方只字不提,导致民间流言四起。当天,郑州市民在本地媒体问政栏目发帖求助,询问10月24日小区是否解除管控?但还没等到市长或相关部门回复,帖子就莫名被删除了。

在万众郑州市民的千呼万唤声中,10月24日郑州官方连夜发布《通告》称,有序恢复部分区域人员出行。但是文件中如何“点对点”,怎么个“足不出区”?并未给出说明。这份语焉不详的通报再次引发网友更大争议?

在争议声中,郑州各区县(市)也相继发布小区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通告,但各区县(市)之间的政策各不相同。

正因为此,广大市民的情绪再次被点燃,昨天白天,网络上还流传出某工厂员工集中冲出大门的图片和视频。

10月25日23点40分,还有省纺机家属院的住户,在当地媒体问政平台求助称,一家三口从19号确诊到现在迟迟无法转运。23点54分,郑州市中原区官庙街道办事处回复:名单已经上报,但一直没有接到转运通知,社区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请居民耐心等待。10月26日早上9点过起来后,发现帖子不在了。


截至目前,郑州部分区县已经公布第三批逐步恢复生活秩序的小区名单,但很多市民反映“还是出不去”。

象湖壹号一期,是10月25日郑东新区公布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小区之一,但今天有业主给我们反映,他们还是不能正常出行,而且出小区需要24小时核酸,“今天早上核酸也停了,就是不想让我们出去”。

我联系到物业,一名工作人员称,他们以办事处通知为准,文件没有说完全解封,也没说可以正常出入小区,如果业主临时需要出去,需要领取临时出入证,可以出去两个小时。

“一家一户领一个出入证,只能一个出去一次,时间两个小时。”物业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上班,需要拿工作证明到前台签承诺书可以正常出入,但仅限办事处辖区的公司,别的区域还是不行。

随后,我打电话向郑东新区豫兴路办事处咨询,工作人员称象湖壹号一期确实解封了,但没说可以自由出入,现在社会防控面还没有完全消除,还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所以要减少人员流动,列入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的小区,一户人每天只能允许一个人出去两小时。

至于郑州疫情有多严重,这名工作人员极不耐烦的说,“数据不是我们报的,我跟你说了,为了你的安全,减少流动。”

也就是说,被列入逐步恢复生活秩序的小区,即便持24小时核酸证明,想要自由出入小区,也还要一些时间。

不过,一个好的消息是,在今天河南省召开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尽快扑灭疫情燃点,提高检测质效,加强改善隔离点管理,做好社区农村服务保障,满足就医用药等特殊需求,力争在月底前实现社会面清零。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这也是我为什么关注郑州疫情的初衷。

最后,给朋友们推荐一首《孤勇者》。愿每个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火炬,做一个真正的孤勇者。认同和支持的朋友,烦请转发朋友圈,在文末点个“在看”。

付松  2022.10.26

来源:星月皓洁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LGTD4m1M1gRdf7_z2i8UQ

编辑:张铭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