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我把超薄玻璃做到两张A4纸那么薄 孙炜正(右)悉心指导青工 你知道吗?我们天天使用的手机和电脑显示屏,是用0.25毫米厚的超薄玻璃加工制作的。这种厚度仅为两张A4纸的超薄玻璃,以前靠进口,现在是国产,而我就是这种超薄玻璃国产化的参与者之一。 我是洛玻集团洛阳龙海电子玻璃有限公司浮法成型工高级技师孙炜正,同时担任副总工程师、生产制造部部长、浮法联合车间主任。 参加工作32年来,我一直从事浮法玻璃成型工作,先是生产超厚玻璃,后转为研发超薄玻璃。从1毫米到0.25毫米,我和团队用精益求精的匠心努力让超薄玻璃越来越薄,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电子超薄玻璃的核心工艺技术,制定了《熔化系统工艺操作规程》《成型工艺操作规程》等10个操作规程、工艺技术标准,实现了我国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技术革新奖10项。2011年3月,我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我是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河洛大工匠”,是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0年8月,我荣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称号。 追求:探寻浮法玻璃的制造奥秘 与浮法玻璃的结缘,源于一次参观,让我对魔力般的玻璃制造产生了好奇,探寻玻璃奥秘从此成为我的追求。 上高二时,物理老师带着我和班上几名尖子生参观浮法玻璃生产线,一片片晶莹剔透的浮法玻璃吸引了我。“太神奇了!”我一边听工人师傅讲解玻璃制造工艺流程,一边不由得发出惊叹。也就是从这时起,我萌生了做一名制造玻璃工人的想法。 高中毕业时,我选择了上洛玻技校。1988年9月,我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洛玻集团浮法一厂浮法成型工岗位,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玻璃制造工人。 初当工人,年轻气盛,我感觉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一心想着要干出点名堂。可是,玻璃生产有着严格的工艺技术标准,我虽然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一开始在操作上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得心应手,尤其是遇到技术问题时常常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处置。 面对一系列问题的困扰,我开始沉下心来,把学习当成第一要务,从头认真学习《工艺技术标准》《岗位操作规程》等知识,通过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视野。在学习中,我把书本上的每一个术语、名词,逐一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对照、比较,并把遇到的每一个疑难问题整理列举出来,主动向师傅请教。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过后不忘,我每到生产现场都要带一个小本子,把关键参数的设定和变化,每一个解决疑难技术问题的方法和心得体会都记录在小本子上,遇到问题就翻小本子找答案。有时候夜里想起来一个事情,也要马上起来作记录,在第二天的生产中进行验证。日积月累,到现在光是这样的小本子我就攒了厚厚一摞。 但是,即便是这样,我在工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解不开的“疙瘩”。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决心继续求学深造。1992年6月,我考取武汉工业大学电教函授学院,开始边工作边学习,力争用知识增长和技能提升破解更多玻璃工艺技术奥秘。 持续充电和坚持记笔记,让我逐渐练就了独立处置疑难问题的本领。1997年,在洛玻浮法超厚玻璃生产中,我凭借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功底,收集来自各方面的生产信息,与同事们一道准确判断玻璃熔液温度,及时调整电加热功率,控制厚薄差,完善工艺参数,有效地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相继成功生产出19毫米、25毫米超厚、超大规格玻璃,为洛玻扩大生产和市场占有率作出了应有贡献。 突破:打破超薄玻璃国外技术垄断 摸着石头过河,我带领团队打破超薄玻璃生产技术的国外垄断,实现中国浮法玻璃工艺的重大突破。 超薄玻璃是指厚度在1.3毫米以下的玻璃,因为轻巧且透光率高、显示效果好,附加值也越高。 2001年,洛玻集团龙门玻璃有限公司建成国内第一条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我作为技术骨干被选调参与产品研发。研发超薄玻璃如履薄冰,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玻璃越薄,拉引工艺难度就越大。这就好比在鸡蛋上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我和研发团队搜集资料、对比数据,通过不断试验、总结、改进、完善,用了约一年时间,先后解决了玻璃厚薄差、板面翘曲、微观波纹度等生产工艺技术难题。2002年,首片1.1毫米超薄浮法玻璃拉引成功,填补了我国浮法玻璃生产工艺技术的一项空白。 2005年,国内最先进的超薄电子玻璃生产线在龙海玻璃建成投产,我又受命承担研发生产更薄的超薄玻璃。通过不断收集工艺参数,我和技术团队熟练掌握了成型温度及电加热对厚薄差的影响,退火边部电加热及退火温度对翘曲的影响,总结出了流量闸板开度、玻璃厚度、拉引量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主传动与拉边机速度、角度、压深对玻璃厚度的影响等超薄玻璃生产的关键技术,相继研发出1毫米至0.45毫米十几个超薄玻璃新产品,填补了多项工艺技术空白,把超薄玻璃生产核心工艺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 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的0.25毫米超薄玻璃,研发过程最为艰难。这种超薄玻璃广泛应用于ITO(导电玻璃)、电子、精密仪器等行业,比如智能手机、电脑等,和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由于核心生产工艺技术一直被极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我国相关企业曾长期依赖进口。 0.25毫米超薄玻璃只有两张A4纸那么厚,研发生产这种玻璃产品简直像在“刀尖上跳芭蕾”。但是,打破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垄断时不我待,再难也要闯一闯。 经过前期的各项技术储备,2015年3月8日,我和技术团队开始向0.25毫米超薄玻璃产品研发发起冲锋。 为保持研发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我们24小时吃住在生产一线,昼夜不停地调整生产工艺参数,随时检测微观波纹度、玻璃厚薄差、板面翘曲、表观质量、切裁率等。0.4毫米、0.33毫米、0.28毫米……随着玻璃厚度在拉引中一点点降低,我们离研发目标越来越近。 3月17日,到了0.25毫米超薄玻璃攻关的关键时刻。可是,就在玻璃厚度由0.28毫米降至0.25毫米时,整条生产线却突然传来玻璃的碎裂声。看着大片的碎玻璃从辊子上掉落,我和大伙心疼得直跺脚。 从熔窑到锡槽再到退火窑,温度要从1500多摄氏度的高温持续降到几百、几十摄氏度,这个变化过程有上千个工艺参数,哪一个参数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一连十几天,我和技术团队分秒必争对生产工艺参数逐一排查、分析,总结出一整套科学、合理、便于记忆的操作方法,从细节上掌握了各个环节的温度控制,使生产线恢复正常,成功拉引出0.25毫米超薄玻璃。 0.25毫米超薄玻璃研发成功并实现批量稳定生产,标志着我国浮法玻璃产品及技术真正实现了由传统领域向电子领域的跨越,使我国民族玻璃工业在高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感悟:靠集体智慧领跑玻璃行业技术进步 一次次攻克超薄玻璃技术难题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靠着集体智慧的闪光,我们才挺起民族玻璃工业的脊梁,一次次刷新纪录,持续领跑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向。 参加工作32年来,我始终坚守在生产一线,以持续技能提升推进技术进步,实现了国产浮法玻璃技术工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在推动国产浮法玻璃产品及技术由传统领域向高端电子领域跨越的同时,我的工作岗位也从主操、班长到副工段长再到主任、部长、副总工程师,但无论岗位如何变化,恪尽职守、履职敬业的初心始终如一。 俗话说,孤掌难鸣。我一直认为攻克超薄玻璃工艺技术难关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1毫米攻到0.45毫米,在这组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化背后,是一支素质过硬、技术优良、作风顽强的研发创新团队在默默奉献。这支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乐观勤奋、坚韧不拔,为振兴民族玻璃工业执着追求,在超薄玻璃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摸着石头过河搞创新,必须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我作为这支团队的一分子,和大家一起瞄准国际玻璃行业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博采众长、潜心钻研,创新生产工艺,才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端超薄玻璃的技术和市场垄断,站在了超薄玻璃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向的领跑线上。 集体智慧更体现出伟大的工匠精神。比如说,在填补我国浮法玻璃多项技术工艺空白的0.25毫米超薄玻璃研发中,我们技术团队的每个人都挖掘潜力、发挥潜能,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仔细琢磨方法、认真调整参数,经过反复试验改进,最终把玻璃厚薄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小于0.05毫米行业标准要求,达到甚至于领先国际水平。 做到匠心传承才能汇聚更多集体智慧。为了推动更多青工提升技能、增强素质,我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把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练就的绝活绝技,毫无保留地拿出来,通过“导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对青工做好传帮带。如今,跟着我学习的青工大部分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有的走上管理岗位,接力为产品研发创新贡献智慧。 挺起民族玻璃工业的脊梁,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在龙海玻璃这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集体里,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接力前行。 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焊枪里的青春梦想 王安永和媳妇在工作中 如果用一句话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小结,对我来说就是凭借一把焊枪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焊出大直径盾构刀盘,也“激点”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是王安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公司焊接技师。我的成长故事简单平凡,也有点儿浪漫和励志:用5年时间学艺打工,完成了从高中毕业生到电焊工人的转变,学徒期间还收获爱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又用4年时间凭借技能提升站在国际焊接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并正式成为央企员工。 从2013年到现在,我在100余台盾构刀盘的焊接中付出心血、洒下汗水,也换来了收获满满,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劳动模范、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今年又光荣地成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焊枪里有我的青春梦想,更有值得我不懈追求的精彩世界。我用焊枪筑梦,奉献智慧,提升技能、成长成才,走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阳光大道。 收获爱情,遇到良师 我在打工学艺中收获爱情,有了焊花世界里的比翼双飞;在追梦路上遇到良师,使我的焊接技术获得突破性提升。 2007年,我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进入新乡市一家企业当学徒学电焊,打工挣钱养家。在这里,我认识了王玉杰,我俩一起学习焊接技术、切磋技艺,后来她成了我媳妇。 2013年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媳妇与盾构制造结缘,经考试过关,一起进入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从事盾构刀盘焊接。 初次与盾构刀盘焊接打交道,对我是个不小的挑战。那时候,我媳妇的焊接技术比我好,正式上岗第一周,她很快就上手了,我心里却一直很紧张,总是担心一不小心把材料给焊坏了。可是越害怕就越出错,焊接的东西大部分要返修。工友们在茶余饭后拿我们两口子开玩笑,说我俩在焊接技术上是“阴盛阳衰”。工友们无心的玩笑刺激了我,我发誓一定要练成刀盘焊接能手。 要想练成焊接能手,就得有一股子笨鸟先飞的劲头。于是,每一次返修我都守在旁边,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找来废钢板,一边练习一边请教师傅和经验丰富的同事。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反复练习,焊接手法越来越娴熟,焊接技术提高很快,不到一年时间就把自己练成了敢揽瓷器活的金刚钻。 遇到师傅吴毅,是我的焊接技术获得突破性提升的开端。 按照中铁装备青年员工成长计划,我在入职半年后拜吴毅为师,跟着他学习更多焊接技巧。 我师傅吴毅的名气在中铁装备大得很。他凭借一把焊枪筑梦,当上了中国中铁劳模,还拿到了郑州市政府特殊津贴,人人见了都竖大拇指。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不但学会了通过分析电流电压高低进行焊接操作并判断焊接质量,还学会了更多新的焊接技巧和手法,立焊、横焊、仰焊技巧在短时间内得到突破性提升,各种高难度焊缝焊接也是信手拈来。 2014年,中铁装备承担了直径8.03米的中铁188号TBM硬岩掘进机的研制任务。这台大直径全断面硬岩掘进机是国家“863”“973”计划重点工程,用于吉林引松供水项目。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刀盘焊接质量要求非常高。因为刀盘主体全部由345D低温钢拼接,焊接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准,很容易出现未熔合夹渣等问题。我之前有焊接低温钢的经验,于是主动请缨破解这道挑战性技术难题。 焊接过程中,我通过不断调节预热温度和预热范围,改变焊接坡口角度,缩短了焊接时间。凭借过硬的刀盘焊接质量,中铁188号TBM硬岩掘进机在吉林引松供水工程创造了月掘进1226米的全国纪录。 2016年,公司举办首届“盾构杯”技能大赛,师傅鼓励我报名参赛,最终我取得了焊工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公司首批青年技术能手。 积累经验,大赛夺奖 持续技能提升让我在焊接领域越发成熟,承担起更多疑难险重的任务,也屡屡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家为企业为自己增光添彩。 截止到目前,我先后参与了100余台盾构刀盘的焊接,丰富的实战经验让我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各种挑战都能应对自如。 2016年9月26日晚上,正在加班的我突然接到赶赴南昌施工现场提供技术支援的指令。我连夜出发,于第二天凌晨4点钟赶到地点。当时的施工现场焊接作业空间异常狭小,佩戴常规电焊面罩根本无法进行作业。可面罩是最重要的保护装备,没有它就不能进行焊接作业。怎么办?我像过电影一样快速思索面罩的原理,很快想出了自制简易面罩的方法。解决了面罩难题,我一头扎进狭小的焊接空间里,经过10多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到下午6点钟解决了所有难题。 直径9.03米的中铁305号TBM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彩云号”,用在亚洲第一长铁路山岭隧道——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是当时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TBM。因为掘进中要面对围岩变形、断层破碎带和岩爆、突水突泥、高地热等风险,“彩云号”不仅在设计上有诸多创新点,生产制造要求也很高。在刀盘焊接过程中,因个别焊缝坡口狭小,导致焊枪无法触及到位。我经过反复琢磨,大胆地提出焊接电压升高2~3伏,以此有效降低未熔合缺陷的产生,问题迎刃而解。2017年8月1日,“彩云号”在云南昆明正式下线。 我虽然拥有上百台盾构刀盘焊接经验,但自己的焊接技术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其实我自己也拿捏不准。直到参加了几次焊接技能大赛,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进一步锤炼出精益求精的焊接技巧。 “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是我参加的最重要的一次比赛。这是国际焊接界一项重要赛事和交流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规模大、影响广、技术竞赛水平极高、比赛项目最全的技能单项赛,堪称国际焊接技术与技能水平的风向标,被誉为“焊工世界杯”。 2017年,中铁装备组织“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选手选拔赛,我和同事张志刚、王浩顺利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中国中铁代表队成员,我的师傅吴毅则被任命为总教练。接到通知前往上海参加大赛的那一刻,我既兴奋又犹豫——我真正掌握各种焊接技巧才4年时间,没有参加国际大赛的经验,而这届大赛会聚了73个参赛队的300多位焊接技术高手,其中包括俄罗斯、西班牙等16支外国参赛队的115名选手。参赛者几乎涵盖了航天航空、能源、交通、海洋等基础工业体系中与焊接相关的领域。能不能在这一国际大赛上不负重托为国争光,我心里还真没底。 师傅吴毅看出我的心思,鼓励我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要你调整好心态,全身心进行集训备战,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我卸下思想包袱,每天坚持10多个小时的实操训练,并充分利用好每一块练习材料和每一秒时间消化理解师傅传授的技巧,为比赛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年6月,我从容走上赛场,凭借出色的发挥夺得“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个人赛二等奖。 这场大赛是我的命运转折点,并由此被评为“中国中铁技术标兵”“中铁装备十大杰出青年”。 成长感悟:企业培养,亲人支持 今年获得的“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是继参加国际焊接技能大赛夺奖后的又一殊荣。我认为所有成绩的取得除了归结于勤学苦练,更离不开企业的培养、师傅的传授和家庭的支持。 中铁装备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订“青年员工成长计划”,积极为每一个技能人才成长搭建舞台,通过提升员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造就了一支以高级工为主体,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正是得益于“青年员工成长计划”,我才拥有了更好的学习进步环境。通过这一计划,公司鼓励每一名青年员工积极学习、提升技能,并免费提供各种相关书籍,员工只需要把书名报上去,公司就会按需购买,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学习充电的机会。几年来,我先后学习了《金属材料》《焊接变形的控制》《机械制图》等专业书籍,为技能持续提升积攒了知识的力量。 师傅在焊接技艺上的精心传授对我这几年的成长进步很重要。 师傅吴毅经常告诫我,要干一行爱一行,更要专一行。为了让我练好基本功,他教我用绳子吊铁块练臂力,用扎马步练腰上功夫,就是吃饭时也要坚持练。就这样,我坚持了大概一年,熟练掌握了立焊、横焊、仰焊等全部焊接技能技巧,凭这些技巧先后参加了国内最大直径硬岩盾构机“彩云号”、国内最大直径泥水盾构中铁588号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并完成了其中高难度的焊接任务。 师傅教我学会了更多焊接技能,也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给了我,我要像师傅一样,不忘焊工初心、躬耕盾构事业,用焊枪追逐梦想,绘就精彩人生。 这些年,我的每一次进步也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尤其是我媳妇。她的焊接技术一直很高超,本该成为一名比我更出色的焊工,但为了孩子和老人,也为了支持我更好地工作,她忍痛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焊接事业,全身心地挑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我现在有了车、买了房,两个孩子也都茁壮成长,感觉实现小康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企业的培养和关爱,亲人的奉献和支持,我能回报的是,努力提升咱们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质量,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匠心筑梦 出彩中原》系列报道方案 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着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在历史长河中这一精神也曾造就了我们民族的百业兴旺、空前繁荣。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初心勾线,以匠心施彩,为全国人民描绘出新时代幸福民生大画卷,也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清晰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勉励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近年来,省总工会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王保存要求全省各级工会以弘扬工匠精神为动力,大力营造让高技能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创新上有平台、发展上受重用的浓厚氛围;健全“中原大工匠”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叫响“大工匠”品牌,使绝技绝活代代相传,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着力打造“技能豫军”。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寇武江坚持靠前指挥,要求全省各级工会扎实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引领我省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河南工人日报专门开办《匠心筑梦 出彩中原》专栏,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不同行业涌现出的有代表性的工匠,讲述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心路历程,再现他们潜心深耕、砥砺前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匠人匠心。 一、 报道内容 采写报道对象以大国工匠、中原大工匠、劳模创新工作 室领军人物、高技能人才等为主,具体讲述其专业技能、择业观念、从业体会、成长成才经历及心得等,为广大职工群众、读者朋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激励更多职工群众立足岗位、深耕奉献,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形成培育、滋养工匠精神的最佳土壤和最好的孵化器。 二、 体裁要求 ⒈体裁以通讯为主,配图,文字可读性要强,字数不 超过3500字; ⒉稿件以大国工匠、中原大工匠、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 人物、高技能人才等亲自笔录的形式出现,稿费按照《河南工人日报社稿酬发放规定》执行。 三、 稿件来源 由省总劳动和经济工作部提供名单,采写报道对象拟为 30人左右。 四、 版面安排 ⒈在三版上半版固定栏目位置; ⒉计划每周三推出一期报道; ⒊美编设计题花; ⒋计划于8月初开始刊发; ⒌开栏首篇加编者按。 五、 组织落实 ⒈ 成立《匠心筑梦 出彩中原》系列报道工作领导小 组: 组 长:张明(总编辑) 副组长:李霞(副总编辑)、周戈辉(副总编辑) 成 员:王向海(总编辑助理、时政要闻部主任) 刘红兵(工会权益部主任) 奚同发(综合副刊部主任) 张希军(总编室主任); ⒉ 特别报道小组成员陈卫国、闫晓春具体负责该栏目稿 件统筹; ⒊ 完善奖惩机制 有关奖惩规定按照报社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河南工人日报社 2018年7月19日 编者按 工匠精神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着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在历史长河中这一精神也曾造就了我们民族的百业兴旺、空前繁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初心勾线,以匠心施彩,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清晰指引。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是进一步加强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需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王保存要求全省各级工会以弘扬工匠精神为动力,健全“中原大工匠”培养、选树、评选、表彰机制,叫响“大工匠”品牌,使绝技绝活代代相传,能工巧匠层出不穷,全力营造让工匠技能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创新上有平台、发展上受重用”的浓厚社会氛围,建立起“企业党政主导、工会引领运作、员工踊跃参与、成才交流通达、社会多方联动”的激励工作机制,着力打造“技能豫军”,为实施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省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寇武江要求全省各级工会扎实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引领我省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报从今天起开办《匠心筑梦 出彩中原》专栏,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不同行业涌现出的有代表性的工匠,用他们的语言讲述“择一事,终一生”的心路历程,再现他们潜心深耕、砥砺前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匠人匠心。
编辑: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