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91#
 楼主| 发表于 2019-5-21 13:28: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54)
金额  jīn'é

2019年5月20日《经济参考报》第4版刊登报道《保障房、棚改等领域成“微腐败”高发区》,文中写道:“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将公房租赁金额依法上交国库,而是存入私设的‘小金库’,供非正当开支使用。”句中“金额”一词使用有误。

“金额”。指的是钱款的数目。“金额”一般只用于统计或计算的场合,如“支出金额”“金额共计”。“金额”所体现的是钱款的数目,但它本身不是钱款,我们不能指着一堆钱币说“这是金额”。句中说“租赁金额”要“上交国库”,等于是在要求“上交”钱款的数目,这不合常理。实际上,作者说的是要求把从事“租赁”这一经营活动后得到的钱款“上交国库”,但“金额”并不表示钱款本身,因此“金额”一词使用不适。

可把“金额”改为“收入”。(周俊生)
编辑:吴悠

492#
 楼主| 发表于 2019-5-22 13:41: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55):


辈出  bèichū

2019年5月21日《羊城晚报》第13版刊登一篇报道,题为“科创板是否有望牛股辈出?听听行家怎么说”。题中“辈出”一词使用有误。

“辈出”,意为一批批地出现。“辈出”的使用对象一般限于人,而且要求是具有正面价值的人。如“新人辈出”“英雄辈出”。句中“辈出”的使用对象是“牛股”,但“牛股”不是人,而是一种事物,因此“辈出”不能适用。

可把“辈出”改为“迭出”。“迭出”的词义与“辈出”基本相同,但它与“辈出”不一样的是,“迭出”在使用对象上的要求比较宽松,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物品。(周俊生)

编辑:吴悠

493#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19:01: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56)届满  jièmǎn

2019年5月23日《经济日报》第7版刊登报道《A股“新陈代谢”提速》。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根据相关规定,退市整理期届满后,沪深交易所将对*ST海润、*ST华泽、*ST众和股票予以摘牌。”句中“届满”一词使用有误。

“届满”意为规定的担任职务的时期已满。“届满”的使用对象通常只能是有规定期限的公职机构(包括其负责人),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西方国家的议会)、由选举或任命产生的各种公权机构及其负责人所任职务,每一届都有规定任期,这一届到期以后就自行解散,再按规定程序产生下一届。句中的“届满”,用于“退市整理期”,但是“退市整理期”并不是一种有规定期限的公职机构,因此“届满”是不能适用的。

一般地说,可把“届满”改为“期满”或“结束”。(周俊生)
编辑:吴悠

494#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17:33: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57):


啼鸣  tímíng

2019年5月24日《光明日报》第13版刊登《春潮》一文,其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自此,沿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沿中苏、中蒙、中印、中巴……边境线,开始上演‘军垦第一犁’的传奇,荒原戈壁有了袅袅炊烟,有了婴儿响亮的啼鸣。”句中“啼鸣”一词使用有误。

“啼鸣”通常用来形容某些鸟兽的叫声。这个词的行为主体只能是鸟兽而不能是人。句中将其用来形容作为人的“婴儿”的啼哭,这是不切词义的。“啼鸣”是由“啼”和“鸣”两个词素合成,其中“啼”既可表示人的哭声,如“啼笑皆非”,也可表示鸟兽的叫声,如“虎啸猿啼”;“鸣”可表示鸟兽的叫声,如“蝉鸣”,也可表示人说话,如“鸣不平”,但不能表示人啼哭,因此当这两个词素合成为“啼鸣”这样一个词的时候,它只能表示鸟兽的叫声而不能表示人的啼哭。

可把“啼鸣”改为“啼哭”。作者之所以弃用“啼哭”而用“啼鸣”,也许是以为“啼哭”总是不愉快的,不合引语所出全文为礼赞性文体的意境,其实这种想法是多余的,,“婴儿”的啼哭是生命延续的象征,它给读者带来的同样是愉悦的感受。

编辑:吴悠

495#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22:28: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58):

削减  xuējiǎn

2019年5月24日《羊城晚报》第4版刊登报道《十年帮扶三个贫困村,引领实现强村富民梦》,其中写道:“对于贫困村全身心的付出,难免削减了林雄陪伴家人的时间。”句中的“削减”一词使用有误。


“削减”的意思是从已定的数目中减去部分。“削减”在使用中通常与数目计量有关,如“公款消费削减三分之一”。句中的“削减”用于“陪伴家人的时间”,但从生活常理来说,这种“时间”通常不会有事先的确定,也不会有精确的数目计量,因此,“削减”在这里使用是不适合的。


可把“削减”改为“减少”。与“削减”相比,“减少”的使用较为自由,它可以使用在数目计量上,也可以用到其他场合。但这并不是说“减少”可以随意替换“削减”,举个例来说,“公款消费削减三分之一”和“公款消费减少三分之一”表达的意思是不完全一样的,前者侧重于行为的目标,后者侧重于行为的结果。


回到上引的句子,“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了,是一种结果而不是事先确定的目标,自然以使用“减少”为宜。


编辑:吴悠

496#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22:36: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1942年指导“创作”出1939年经典


编辑:吴悠

497#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0:54: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59)

倚靠  yĭkào

2019年5月26日《深圳晚报》第2版刊登报道《虎门渡口“服役”28年昨停运》,其中写道:“与往常一样,排队等在栏杆外的乘客依然很多,但和以往不同的是,一些乘客倚靠在江边,支起了‘长枪短炮’,对准从南沙方向缓缓驶来的渡轮。”句中“倚靠”一词使用有误。

“倚靠”有两个意思,一是依赖,依靠;二是指身体靠在物体上。前一个意思的“倚靠”表示的是一种抽象意义,现在已经比较少用;后一个意思的“倚靠”表示的是人的一种身体动作,有具像色彩,句中用的正是这一个意思。但是“倚靠”在这样使用的时候,必须同时给出其对象。句中“倚靠”后的“在江边”只是给出了“倚靠”的处所,但“江边”这个概念太过宽泛,不能成为“倚靠”的对象,从生活常识来说,“倚靠”和“江边”是不能搭配的。

对于“倚靠”所出现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修改,具体来说可考虑两种修改。

第一,如果“江边”有栏杆,那就可以把“倚靠在江边”改为“倚靠在江边的栏杆上”之类的话语,如果这个加上去的“栏杆”与前面“排队等在栏杆外”中的“栏杆”是同一所指,那还可以把“排队等在栏杆外”改为“排队等候”,也就是删去一个“栏杆”,以免话语过于拖沓。

第二,如果“江边”没有栏杆等可供人“倚靠”的物体,那么“倚靠”就无从体现,可以把它改为“聚集”之类的词。(周俊生)

编辑:吴悠

498#
 楼主| 发表于 2019-5-27 14:40: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60)
作者:周俊生
生活  shēnghuó

    2019年5月26日第12版《光明日报》刊登《红色文化遗存保护须回归历史本真》一文,其中有句话是:“作为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工作生活13年的圣地延安,是红色文化遗存的集中地。”句中“生活”一词使用有误。
    “生活”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可以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日常生活”“政治生活”;可以指进行各种活动,如“老人和儿孙生活在一起”;可以指生存,如“生活艰难”;可以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如“生活水平”;等等。但不管“生活”取什么样的词义,它的行为主体都只能是人或某些生物(主要是高等动物)。
    句中的“生活”和“工作”并列在一起,它们的行为主体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中“毛泽东”是人,可以和“工作”“生活”这两个词搭配,但“中共中央”是个机构,它可以和“工作”搭配,却不能和“生活”搭配。可见“生活”在这个句子中不适合使用。
    一般地说,把“生活”一词删去即可。但这样的修改,减去了作者要表达的部分意思,不算好的修改。可以考虑的是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分开来说,比如把“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工作生活13年”改为“毛泽东工作生活和中共中央驻扎13年”,就比较合适。“中共中央”后当然也可以用“工作”,但与“毛泽东”后的“工作”重复使用,会给读者产生用语平淡的感觉,因此选用另一个词“驻扎”。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生活”的释文中,有一条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的“衣、食、住、行”应该改为“衣食住行”,这是因为“衣食住行”泛指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已经固化为一个习用短语,其中的顿号没有必要使用,事实上《现汉》自身也已经把“衣食住行”作为词目收录。

编辑:马晓晴

499#
 楼主| 发表于 2019-5-28 10:57: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大学同学的文笔:刚参加工作时我是干外事的,那时的外事纪律特别严,尤其不能和外国异性眉来眼去,要是有个一腿两腿的,基本仅次于叛国罪。
我们系统有一女翻译爱上了一个法国人,一石激起千层浪,革命群众诛之、砭之、很气愤,后果很严重。但什么时代都有善良、智慧的人。我们老局长不动声色地放出话来,要请他们二人去家里谈话,还要留他们吃个便饭。局长家特别小,楼道里塞满了自行车,没法走路。他们要去谈话的那天,派了十几个人去搬自行车,终于搬出一条像样的路可以接待外宾了。其实,老局长就是要造声势,吃完那顿饭,再也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我的一位女同事,利用工作之便跑法国工作去了。局里的几位领导要我给法国工业部写封信,告诉对方这人不是我们派的,是自己跑的。我总觉得写信这事不太仗义,这就是调个工作,我不也是外单位调来的吗?只不过她调得远点,跨国了。可领导给我的压力越来越大,扛不住了,我利用一次陪老局长去巴黎的机会和他说了这事,刚一开口老头就火了:“自己同志,没饭吃咱是不是还得给一口?人家有碗饭,咱去砸人家饭碗,良心哪去了?!你立即给他们两口子打电话,说我要请吃饭”。当时的出国经费真是捉襟见肘,我硬是从伙食费里挤出400法郎来请他们吃饭。席间局长对他们说“:好好在国外呆着,多向人家学习,有机会别忘了报效祖国”.......我静静地听着,挺感动,挺受教育的。
回到北京,我添油加醋、绘声绘色地讲了我在巴黎“挨骂”的事儿:“老头把桌子都拍翻了,说我良心被狗吃了......没把老子吓死”!这之后再没人逼我写信了,他们被我吓死了。
后来我们单位调来一女孩。她看我人厚道,就向我讲述了她的苦难经历,并告诉我她来这个单位只有一个目的:嫁老外。但她英文不好,要我帮她写情书。那时的中国,要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嫁老外。既然我已经被认为厚道了,只好坚持厚道下去。从此,一上班我们就攒情书。其实主要是她写,我负责改或者我翻译。说实在的,写情书我真不在行,一会儿苍天一会儿大地,高一句底一声的,还得用英文表达,真不好把控。但我写东西喜欢直来直去,直捣主题。我跟她说,别扯那么多,照着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整,人心都是肉长的,见效快,果真搞定了一单。
一天,她递给我一块丝巾,说是她写给老外的。我打开一看,晕了!丝巾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一首英文诗:If I were a bird, ld fly to your side(如果我是一只鸟,我就飞到你身边),每句都以“如果我是一只鸟”开始。“我靠!你耍我呢?我说,“你都会写诗了你还每天折腾我?!”她说:“我哪会写那个,这是一首流行歌的歌词,我学着林黛玉把它抄在丝巾上了”。“哇,老外看了我敢肯定他靠着墙自己掐人中你信不信?在你把他搞死前我先把这首诗抄下来”。
后来那姑娘成功地远嫁国外了,应该挺幸福的吧!几十年没联系了。
前些年我们公司来了一新西兰人,母语是英语,公然不知道什么是“虚拟语气”。“兄弟在新西兰尽忙着放羊了吧”?我说,“我这有一速成教材”,我把那首小诗背给他听:”if I were bird....., 特别是这句:“如果我是只鸟,我会每天飞到你窗前唤醒你”........你们家住那么高,我要不是鸟我咋敢站你家窗台上?所以你得自己上闹钟,别等我,没翅膀我来不了。老外说:“这个我懂,谈恋爱尽说这没用的话。我是不懂你说的那个subjunctive(虚拟语气)。
的确,这是谈恋爱的经典句型:“如果我是国王,我会用黄金为你做一辆马车,如果我是龙王,我的金箍棒随便你使........接着造句。
如今社会开放了,想嫁谁嫁谁,没人拦着。再说国家比以前好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是小菜一碟。为一碟小菜远嫁他乡也就没必要了。


来源:周旭东

500#
 楼主| 发表于 2019-5-29 11:32: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62
作梗  zuògěng
作者:周俊生
2019529日《钱江晚报》第24版刊登《孙小果案,警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文。文中写道:“让一个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做到的,必然有人从中作梗,其中不乏位高权重者;也必然涉及多个部门。”句中“作梗”一词使用有误。
“作梗”,意为阻挠,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或者中断。“作梗”的使用对象是某件事,这个事应该是“作梗”的行为主体不希望成功的。但在这个句子中,前面所讲的事是“让一个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但这正是“作梗”的行为主体所希望实现的事,行为主体为了做成这件事,就不可能有“作梗”这样的行为。“作梗”的使用却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反了过来,可见其不合使用。
一般地说,可把“作梗”改为“舞弊”或把“从中作梗”改为“徇私舞弊”。如果一定要使用“作梗”,就必须割断它和“让一个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的语意联系,在“作梗”前另行补出其对象,比如把“必然有人从中作梗”改为“必然有人在案件办理中作梗”之类的话,这样“作梗”的使用对象就是“案件办理”。
编辑:马晓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