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采访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23-7-29 15:35: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道团队回应派记者卧底诈骗组织:目的就是为了救人

7月25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报道》栏目发文称,2023年上半年其报道团队成员卧底到缅北诈骗组织之中,报道了蛇头带人非法出境等的幕后情况。在报道了一名受害者母亲的求助后,诈骗组织提出让报道组删除视频,以此换取受害者回家。

报道团队的成员7月26日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们发布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救人,因此经过商量决定删除视频,目前受害者已顺利回家。

报道团队表示,卧底的成员是团队的资深记者,在卧底过程中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目前该记者也已得知了多名受害者通过报道后顺利回家的消息,“这令他非常激动,因为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

河南媒体称派记者卧底诈骗组织引热议 报道团队成员:卧底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7月25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报道》栏目发布的文章称,2023年上半年该频道缅北电诈报道团队的成员卧底到了缅北诈骗组织之中,并报道了蛇头带人非法出境,随后将人控制、殴打等的相关经过。报道发布后,有受害者母亲向节目组求助,节目组将这一情况制作成视频节目后,电诈集团提出要电视台删除视频,以此换取受害者回国。最终节目组选择删除视频,受害者也由此得以顺利回国。

消息发布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很多网友都表示该频道的记者非常勇敢,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诈骗集团的情况。此外,节目组不惜删掉自己的劳动成果换取受害者的平安,也令人钦佩。

7月26日,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了《都市报道》栏目缅北电诈报道团队的成员林强(化名),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上半年栏目组用了4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卧底调查,参与卧底的记者是一名90后,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

据林强介绍,记者在卧底期间辗转联系到了从事偷渡的蛇头,随后直接和蛇头进行了接触。“这个过程中,一旦身份被戳破,记者就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境外诈骗组织打人是很随意的。”

“幸运的是,我们的记者演了一场戏,对方一直没怀疑到我们的记者,没有受过伤。”林强介绍,今年6月下旬之后,河南广播电视台持续播发了相关系列报道,揭露了蛇头、黑中介等的背后黑幕,并曝光了境外电信网络诈骗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人口贩卖、非法偷渡等跨境犯罪行为。

有诈骗组织要求报道团队删视频换人 团队称将人救出目的就达到了

林强说,在这些节目发布后,有更多的受害者家属联系到了节目组,“那时候全国各地被诈骗组织骗到境外的受害者家属都来联系我们,有的家属早上一醒来就开始问我们,有的家属凌晨3时许还在找我们打听怎么救出孩子,他们关切的问题往往我们一天都回复不完。”这些求助的家属中,就包括了“小朋”的母亲。

“小朋家在河南开封,家庭情况比较困难,房子比较老又比较破,他的家人无力支付赎金,那期间小朋甚至给家人传来了遗言,担心自己这辈子无法回国了。”林强说,节目组将小朋母亲的求助做成报道发布出来后,家属方面收到了诈骗组织的消息,称只要节目组删除掉采访的视频,就会放了小朋。

“接到家属传来的信息,我们商量了一下,就决定删掉我们的报道。虽然这是辛苦采访后的劳动成果,但我们报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救人,如果删掉报道能救人,那我们报道的目的就达到了。”林强回忆说。

据介绍,团队将报道视频删除后约半个小时,诈骗组织就将小朋送到了口岸附近,由于担心小朋被再次转卖,节目组一下午打了30多通电话,最终明确了小朋的回国路径。7月23日,小朋在完成相关程序后回到了家中,此时距离他离家已有近4个月,“这次行动是诈骗组织很罕见的0赎金放人,能够帮助到受害者,对我们也是一次巨大的鼓舞。”

在等待小朋回国期间,报道团队还接到了其他受害者家属发来的孩子回国的消息。有一名来自广西的受害者家属说,家里的孩子被骗出境后,有7个月一直处于失联状态,在此之前孩子先后被诈骗组织转卖过三次,索要的赎金也越来越高。报道团队将相关信息对接给有关部门后,7月20日,报道团队收到了这名失联孩子将要回国的消息,除了接受一定罚款外,同样未被索要赎金。报道团队透露,截至7月25日,已有6名被骗者通过报道被直接或间接地营救回国。

“卧底的成员也已经知道了这些受害者回家的消息,他也感到非常激动,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林强表示。

采访受害者家属行程上万公里 有弟弟为救被骗哥哥也被骗出国

林强介绍,报道团队除了派出记者卧底外,还在全国多地采访受害者的家属,了解、反映他们的需求。

“目前我们已经出来近一个月了,这期间我们采访了100多位受害者家属,视频远程采访20多人,涉及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林强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贵州的一位单亲母亲,家里的大儿子被人骗到境外后,小儿子着急找哥哥,结果也被人骗出去了。他们的母亲内心非常崩溃。还有的家庭因为孩子被骗出国,亲人出现了脑梗、深度抑郁等情况,很多受害者的父母都整宿地睡不着觉。

“我们注意到,绝大多数受害者都非常年轻,一般都是不足二十岁的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四五岁。这些受害者大多数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富裕,孩子懂事之后,希望给家里多挣点钱,却不料上了骗子的圈套。最后,我们发现很多受害者在被骗出国前都没有跟家里人说自己要出国的事,等到他们的父母发现孩子的真实情况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林强表示,团队采访受害者家属的行程已经超过1万公里,“我们目前还在采访的过程当中,这个行程应该还会进一步地延伸,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到这些诈骗组织的危害,不要上当受骗,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受害者顺利回国,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


来源:海峡网
链接:http://dzb.hxnews.com/news/gnxw/202307/27/2128228.shtml
编辑:潘洁

42#
 楼主| 发表于 2023-8-7 23:47: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秦克峰


43#
 楼主| 发表于 2023-8-13 22:42: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当记者究竟难在何处?


来源:白如话公众号

最近都在发录取通知书,关于张雪峰论新闻专业的热度还是不减,“把孩子打晕了也不能让他学新闻”,这话争议很大。

至于怎么评论张雪峰的这个话,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论,就不在此再说。

先来说说记者这个职业的由来。记者在中国古代肯定是没有的,因为并没有报纸、广播电视这些机构,但是有种职业和记者挺像,叫"采风官"。这里的风可以理解为民间歌谣,引申就是风化教化。古代的人经常把民意改编为歌谣唱出来,反映就是民众的思想活动,采风官除了采歌谣之外,有时也会隐瞒着自己的身份向当地居民们询问了解情况,以便上级体察民情。

你看,要当好记者,第一步就是要走进老百姓当中去。当一个记者,看起来门槛不高,但是要做得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问:采访中的思考有没有深入?

记者必须要了解民情,现在我们说要大兴调研之风,调研对于记者来说是每天都要做的功课,一个是调查,一个是研究,这两者都需要深度的思考。“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做刀”,韬奋先生的名言,当记者的应该谨记。
二问:行业内的积累够不够厚实了?

记者是要和各种人打交道的,一直以来,大家认为记者是“杂家”,什么都懂一点,但不需要精。但是工作十年,我们不再是无头苍蝇,需要变成专才。想安于现状的,写小稿也能赚到工资,但是把自己的天花板调高一点,多积累行业的知识,是不是能变成行业的专家呢?

三问:文稿的表达是不是有个人特点?

一提到政策就是据了解,一说到案情就是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记者的文风表达,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把程式化、概念化的东西贯穿在报道里面,这样的报道会让人昏昏欲睡。

四问:每天的工作是不是陷入模式化了?

遇到线索,记者拿起电话就采访,一两句话问下来,就形成了短视频,面对热点,加几句网友的评论,就变成了自己的文章,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缺少成就感,更难产生影响力。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b5mSbzywUWbxiCdhKCX_g
编辑:秦克峰
44#
 楼主| 发表于 2023-8-14 23:14: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敲诈企业,索要删帖费,“执行总编”被抓!

“执行总编”竟找公司索要删帖费,感觉情况不妙,该公司当机立断报警求助,一桩“网络水军”敲诈勒索案就此浮出水面……
据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分局观沙岭派出所透露,今年710日,一家控股公司的负责人向警方报案,称他们受到敲诈勒索。次日21时许,观沙岭派出所将嫌疑人刘某宇抓获,另一名嫌疑人何某强也于2日后被捕。



据嫌疑人刘某宇供述,他是《亚洲经济导刊》的执行总编辑。今年2月,他与朋友何某强萌生了杜撰负面新闻进行敲诈勒索的念头,两人随即寻找目标公司,杜撰负面新闻在网络平台发布,并通过网络自媒体账号进行转载。一旦新闻浏览量达到一定数量,刘某宇便联系目标公司负责人,以删除这些虚假新闻为条件,向公司索要高额的“公关费”。
以报警的案子为例,今年4月,涉案公司的负责人接到一条抹黑公司的短信,在无视这条信息的1个月后,该公司负责人竟然接到了刘某宇打来的“合作电话”,声称只需要10万元,就能够清除这些负面文章,并要求与公司董事长面谈。



“你们聘我当高级顾问,我要求不高,年薪10万就行,再给我报销每年的差旅费……”刘某宇在电话中信口开河。
面对如此匪夷所思的要求,公司董事长当场予以拒绝。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网上真的出现了抹黑该公司的虚假报道。
就在这时,刘某宇再次拨打电话,威胁公司负责人除了答应其此前的要求,还需要额外支付10万元的删帖费,否则,网络上将继续出现大规模的恶意报道。
710日,该公司选择报警求助,截至刘、何二人落网时,2人利用编撰的《某公司涉嫌金融传销和非法集资》《湖南某公司涉嫌金融传销和非法集资》《继湘雅案后长沙又爆料黑幕:老人体检被忽悠打支架命丧手术台》等谣言文章共敲诈勒索公司2家,涉案金额13万元。
据警方消息,目前刘某宇、何某强均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赃款已悉数追回并返还受害公司,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警方公布的一段视频显示,刘某宇供述自己曾在两家央媒工作,后来在《亚洲经济导刊》做编辑。
检索发现,刘某宇真名为刘泽宇,此人常常以《亚洲经济导刊》高级记者、执行总编的身份在湖南活动。
微博@亚洲经济导刊 在简介中写道,亚洲经济导刊由和通社主管、亚洲新闻周刊出版。


亚洲新闻周刊网站则显示,《亚洲新闻周刊》2002年创刊,是由亚洲新闻周刊杂志社主办的大型时政杂志,港媒身份,中华情怀;立足亚洲,放眼全球。
然而,在中国记协网今年4月公布的《港澳媒体常驻内地记者站及常驻记者最新名录》中,却没有发现《亚洲经济导刊》和《亚洲新闻周刊》的踪影,这是否意味着它们是“野鸡媒体”,值得进一步探究。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dn8zxYGbOLfsf8gN4upnw
编辑:覃韵琪

45#
 楼主| 发表于 2023-8-24 21:16:15 | 只看该作者
采访的“十要十不要”
作者按
这是我写于2011年的12篇编辑手记的其中两篇,我合二为一,略作修改,放在这里。——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韩亮

如何做采访功课之10个要点
1.新闻价值是第一的,要寻找并确定你所采访的人与事的新闻价值。
2.要确定“不要什么”。删繁就简三秋树。比如:凤凰卫视的《冷暖人生》一般不要官员的采访,只记录百姓冷暖。
3.要确定“表达什么”。大主题确定,分主题要为他服务。行进中的阶段采访属于分标题
4.要对比,对比出故事!对比出新闻!积累叠加,合并同类项出新闻!大跨度时空出新闻用地名出新闻用数据出新闻
5.要在采访中“跟进”(继续功课准备和变化调整思路)。生活是变化的,就像河流,你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6.要学会带着镣铐跳舞,学会“反拧”去发现!那些不符合你预想与准备的,才是新闻。
修改补充如下:
2019年暑假去香港研修,周志华主任在车上提问:什么是新闻?并自问自答平常人 非常事非常人 平常事非常人 非常事——大公报前总经理盛一平先生
7.我们的故事要是新闻故事,情节是新闻情节,细节是你个人的眼光和角度在行进中发现的细节
8.要确定一个“达到目标”。你会为之奋斗。
一句话:你不要走岔了道!那个哲学家海德格尔(貌似)说过:林中有2条道……
9.民华院长反复要求“要做后加工时代的新闻作品”:要像做电视片一样准备、策划、执行、调整,要像电视那样,在后期进行“再创作”,
10.对立 矛盾 戏剧:一定要,一定要抓住那三个对立关系:人与人 人与社会(时代 )人与自然。比如我老汉的纪录片《铁人.时代》范长江抓住了“对立 矛盾 戏剧”,今天,我们像看一本故事书那样去看 《中国西北角》《塞上行》今天看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充满了戏剧的元素 对立的叙事。深度报道 、揭黑报道 ,不就是一个对立吗?曼殊菲尔德的《晚宴》一个孩子眼中的豪华的晚宴在杯盘狼籍中结束。足球不就是对立的结果吗体育就是一个对立。对立产生悬念,悬念带动情节,情节派生细节,细节雕刻故事,故事反映时代。这是一个叙事必须做到的“圆”。

采访中的10个“不要”
1.不要写了故事忘了时代和社会(故事是社会的一滴水)
2.不要平均用力,疏淡了主体,造成“重点超载”。(草原正面临着牛羊超载)
3.不要过分怀疑,你只需要质疑(过分怀疑说明你没尺寸,没自信)
4.不要忘了多问10个“为什么”(像孩子那样)
5.不要过分客观冷静。那叫冷漠(记者的冷漠经常披着“我要客观”的黑外衣)
6.不要在现场中忘了现场,哭天喊地,过分投入,忘了打量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要包打天下,别逞能)
7.不要在一个“战役采访”中,插花进行其他事情,要着魔到“夜里梦里”(任何事由都不能打扰你。所以遥远的外地采访常会有好作品)
8.不要害怕,不要妄自菲薄(成名作经常诞生在“牛犊阶段”)
9.不要担心自己是学生记者。
“陌生化”的采访带来的新鲜、亲切与活泼。学生的采访实践大多为“陌生化的采访”:去的地方是陌生的,采访的题材和人物是陌生的,也正因为这陌生,让学生记者在无意中、直觉中触及到了采访的新鲜、场景描写的新鲜,语言表达的新鲜;也因了这新鲜,大部分作品是清新的、亲切的、活泼的、有趣的,无套路,不刻板,说的是人话。
10.不要感觉太好,过于固执(才华会短路的);不要眼高手低。(多数如我也如此)
来源:采访编辑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iYHczIOuse9w8sDgcTfhw
编辑:程博

46#
 楼主| 发表于 2023-8-26 18:31: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采访"祖坟被挖事件"遭扣留,当地回应

8月24日,四川广播电视台报道称,该台“阳光政务”栏目记者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调查村民“祖坟被挖事件”时,遭到社区书记扣留,引发网友关注。
报道称,清泉镇北宁村村民蒋治军说,今年初,母亲带着一家十几口人前往祖坟祭拜,却发现自家祖坟被挖,尸骨不翼而飞。后了解到祖坟所在土地面临开发,半年前在社区的组织下,统一对附近的老坟进行了迁移。
到了新坟址,蒋治军无法确认这几十座坟包哪家是自己的祖坟。联系负责迁坟的师傅,却被告知:“由于当初没有作标记,也分不清哪座坟是谁的了。”记者到北宁社区进行采访,社区党委书记蒋治良阻拦记者拍摄,并称“不接受采访,你管我咋处理。”
村民祖坟被挖。图片来源/四川广播电视台
8月25日上午, 北宁社区党委书记蒋治良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此事系误会。
蒋治良回忆,23日下午,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到北宁社区服务中心采访,“本来他们摄像头都架好了,我也准备配合接受采访。但是突然想到内部有纪律,采访要落实对方身份,于是要求对方亮明证件,他就给我看了记者证表面,我就对他身份有点怀疑不让他拍摄,于是我就说了视频中那句‘我不接受媒体采访’。”
社区党委书记蒋治良称:“不接受采访,你管我咋处理。”图片来源/相关新闻截图
蒋治良称,因对记者身份有怀疑,当时报了警,“过了三五分钟,记者就说要走了,于是我内心增加了怀疑,所以便搬了把椅子坐在社区门口拦着。等到警察到来后,核实完身份,记者自行离开。”
对于记者采访被扣留一事,清泉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称是因为记者采访时未表明是哪个栏目的以及具体身份,“书记就要求他们出示身份证明,然后记者一直在拍摄,书记就说对方没有出示证件,不知道对方出于什么目的就没有接受采访。”
25日,一名接近涉事记者人士向上游新闻记者表示,当时是社区书记蒋治良要求记者出示证件,记者也出示了证件,“他作为社区负责人,坚持要求拍摄(记者)证件,也始终拒绝配合采访。记者于是决定离开,孰料对方竟堵住大门不让走,等了二三十分钟,直到警察来后才离开。”
社区书记阻拦记者离开。图片来源/四川广播电视台
对于蒋治军反映祖坟被挖无法找到一事,蒋治良称,因北宁社区项目建设需要对一些老坟进行迁移,“社区按照程序,先于2022年5月9日在成都日报刊登了迁坟公告,同年6月1日又在本村全部交通要道张贴了公告,然后对本村所有几百座老坟进行迁移。”
“蒋家人在外边,很难得回来。在这个情况下,蒋氏家族族长晓得这么一座坟是蒋氏家族的祖坟,社区就决定和其他坟墓一起,迁移到统一地点。”蒋治良称,社区及族长告知那座老坟就是蒋治军家的,但是他们自家人有疑问,“我们也做过解释工作。”
清泉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因项目区涉及北宁社区拆迁,“迁坟也发了公告,迁坟也迁到了统一的地点,也有记录。当事人(蒋治军)到镇上信访了很多次,我们也协调解决很多次。他意思是迁的坟自己找不到,所以一直在反映。”
村民蒋治军一家人并不认可社区及镇政府的说法,“社区说法律程序是走到位的,也发了公告,但是谁会去看报纸,我们也没看到公告。我们搬迁出来后,村里还有亲戚,也有电话,为什么不能通知一下?”蒋治军称。
蒋治军还表示:“政府部门告知有迁坟编号有记录,但是却拿不出来。”对于社区称那座小坟就是自家祖坟,蒋治军表示不能认同,将持续讨要说法。
清泉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称,关于村民反映的迁坟事宜,将做进一步详细调查。
来源:观察者网
链接:https://www.sohu.com/a/714939488_115479?edtsign=F260931686BD2CF54CF8A685748D456B24CDC4D0&edtcode=2PBU%2BTiMwCHq%2FwmFSXvzFA%3D%3D&scm=1103.plate:663:0.0.1_1.0&_f=index_cpc_1_0&spm=smpc.channel_258.block4_314_Y6ubu8_1_fd.16.16930121524217i7s1Bx_1090
编辑:程博

47#
 楼主| 发表于 2023-8-30 16:43: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记者报道抢劫案时意外被抢:三名蒙面枪手作案 摄像机都没放过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海外网8月30日电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8月29日报道,当地时间28日凌晨,美国芝加哥两名新闻工作人员在报道该市发生的一系列抢劫事件时,意外遭到持枪抢劫。

美国芝加哥环球电视网称,当天,该电视台一名记者和一名摄影师在芝加哥西镇附近拍摄节目时,三名蒙面男子持枪抢劫了他们,电视摄像机和财物都被抢走。

该电视台称,这是芝加哥新闻工作人员本月第二次被抢。8月8日,一名摄影师在芝加哥西区遭到袭击和抢劫。

芝加哥警方数据显示,该市今年收到抢劫投诉超过6500起,同比2022年飙升23%。该市今年还收到了超过19500起机动车盗窃投诉,同比激增99%。(海外网 刘强 实习生 董悦梁)
责编:刘强

来源:海外网(搜狐号)
链接:https://m.sohu.com/a/716180307_1 ... 010005_pcwzywxewmsm
编辑:郑程程

48#
 楼主| 发表于 2023-9-6 23:01:52 | 只看该作者
“大学老师送外卖”蒙蔽众生:救救这种真能锤死资本的善良无知伪精英


大家好,我是老将,由于主号还在被休息之中,我最近也没啥心情写东西,一直也都在鸽大家。今晚,就上来和大家摆摆,说点闲话。


先预判一下这篇文章结果吧——会有很多朋友取关,会有很多人来骂我,会有不少人说我翻车了,还有一些人骂我收了资本多少钱。

我也不知该如何解释,最简单直接办法,就是学我们村里王婆那样,赌咒发誓一下——我今晚这文章如果不是在说良心话,如果收了资本平台一分钱,从今晚就,我立即阳萎,终生不起。

这个咒,对我这个生猛男人来说,算够狠的了吧?说白了,我如果说半句假话,我宁愿直播自宫。


当然,赌咒也没球用。归根结底,我还是得把道理说清楚。只是,挺累的,小号我激情不高,只能勉强写写。


这件事堵在我心头有几天了,就是临沂大学文学院那个邢斌,亲身体验了一把送外卖,然后写了篇文章叫《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就成2023最大的爆款了。


到底有多么爆呢?下面这个学术公号转发这篇文章说,“大学教授文章有几千万浏览量,5万+评论”。


各位,就连这个公号这篇转发的“二道下水文”,在看点赞都有好几万,阅读量也数百万了,绝对创下这个学术公号的阅读记录。

在自媒体流量早就蔫了的今天,这样的流量就是海量,绝对逆天了。


当然,流量之外,带来的悲伤完全也是逆流成河,形成的阵势就是:中国,今夜请为外卖小哥一哭。

乍看这个文章,还真的很难不感动。而且,这种感动又有普适情怀,比当时的“二舅”杀伤力要强多了。


毕竟,这是“大学教授”亲自下场呀,是当代精英在体验民生疾苦呀,是知识分子在做田野调查呀,是把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的命运升级表达呀,是浸入式写作带来现场痛感呈现呀。

当然,这位大学教授在字里行间透露的真诚感,毫不违和,直指人心。


直到此时此刻,我也愿意百分百相信,刑斌老师是真诚的,是善良的!


这个家境极为优渥的人,父亲是开企业的,住在城市最好小区,还能躬身入市,夜间骑行,爬楼冲关,我也很敬佩。


按理说,一个人真诚和善良,是不应该被质疑的。

但是,我忍不住地要说,对这件事,在价值次序上,真实和理性要远比无知真诚和虚妄善良,更值得尊重和提倡。

邢斌教授,不,尽管爆款文章标题说他是教授,其实,47岁的邢斌,现在还是个讲师。


当然,职称并不能完全作为才华的完全证明,教授也是有禽兽的。但对流量和情绪来说,大学教授送外卖和大学教师送外卖,感觉那就完全不同了。


对,大学教师邢斌,其实是个搞文学的,是活在虚构里的。


现在,多家权威媒体证实,邢斌老师所说的“一个月跑2000多单,敲2000多户门,接触几百个商家,每天日行三万两千步,爬110层楼,但收入只有7000元”,只是一种自我想象,只属说体验移情


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当地外卖站点站长,得到反馈是邢老师送了一个月多时间外卖,一共只送了365笔订单。对此,邢斌向记者解释,“2000余单”并非是精算的结果。



“我主要记录的是我今天干了几个小时,然后拿到了多少钱”。邢斌这样说。


而根据真实大数据推算,邢斌老师兼职跑365笔订单,提现4348.34元。这样,如果像他所说一月跑2000单,收入则在2万以上,并非他所称的7000元。


当然,快递员做到月入7000元,是低是高,如何看待,另当别论。我不多说。


面对采访,邢老师说得也很清楚,强调自己并非在做调查,只是“体验体验”。

根据报道和当事人口述,这里我要强调一个基本事实——请别再把邢老师那个文章当成调查报告来看,它丝毫也不具有学术调研的严谨缜密真实。

以上事实部分我陈述完了,都是来自媒体报道,都得到当事人印证。


下面,我想来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再次强调,我相信邢老师的真诚和善良,不论是他对外卖小哥的悲悯同情,还是对平台资本的悲情控诉,我都相信他是出于好心,是心向公平正义。


但是,我必须要说,真实不仅是新闻报道,而且是公共表达必须坚持的底线,更是知识分子做学术不能碰的红线。这个底线和红线,在业界被称为是生死线,是不能打半点折扣的。

抱歉,现在我真的很失望,不论是对邢老师,还是那个以“学术”而命名的公号,在这方面太可悲了,如果连真假都不愿直面,我认为这就突破底线了。


包括那个学术公号,哪怕是”大学教授“这样的身份差错,公然写在标题,都属于违背行业操守底线的行为了。你不止是公号是媒体,而且还在打着学术旗号呀。

卧槽,真受不了了。


对此,很多人一定会怪我刻薄了。如果是老铁,就一定知道我这种情绪来源。


我经常在文章中说,文章内容如果违背真实了,必须立行立改,承担一切代价,公开道歉。如果我自己做不到这一点,就立即把自己手给剁了。


有朋友应该记得,这么多年,我曾有过两次立刻删文,一次是不小心引用”网友爆“的消息后来被证伪了;还有一次我文章出来后新闻反转了。


当时,那两篇文章都属于瞬间爆款,连打赏都极其火爆,但是,事实出来后台网友一告知,我在几秒内就立即删除,并公开道歉。


说这些,真不是要在道德上抬高自己,而是觉得,真实才是传递一切美好价值的底座。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要说都没有心机和心计,都没有欲望和贪恋,纯粹就是扯淡。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的信仰是,写虚假的东西就是对读者最大的不敬,就是在折自己的阳寿。


众所周知,这次我主号又被封了。因为我写的是舒红兵为他老婆王所长下属石教授评院士站台。这个事太敏感了,涉及到口罩背景和学阀权势,但相关事实全依据官方报道提炼,没有半句违背事实之处。


之所以说这个事,就是为了悲愤地对告诉大家,我们已经活在一个真实真相都难以陈述呈现的年代了,作为知识分子,如果还在以作伪来为善良正义背书,那,真的不下贱吗?

抱歉,我相信真有人格的人,能读懂我上面这段话的悲苦和伤怀。


其实,从很多年前开始,我不论是给本科生上课,还是给研究生讲学,我对他们也都有两个基础要求,一是守住真实性,二是绝对不抄袭。
这两点,也是我觉得生而为人,能安全安稳可持续活下去的基本依存。


在公号上,我一再说,我很感恩大家打赏,唯一能做的,就是绝对真实,绝对原创,绝对不抄袭。如果抄袭,你们来举报,我直播剁手。只有真实和原创,才让觉得自己付出和大家赐予是匹配的。


所以,针对邢斌教授的几千万阅读,还有那个学术公号的爆款,作为自媒体写手,作为一个知道分子,我真的不会有任何羡慕和嫉妒。
反正,我这一生,绝不会对不真实的东西高看一眼。


更重要是,越是不真实的东西,离愚蠢就越近。

下面,我说评价一下邢斌老师对诸如美团这样外卖平台的控诉指摘,特别是他把外卖小哥的苦命人生都推给资本逐利,推给算法系统的冷漠残忍,我认为,这纵然不是坏,但一定是蠢。


还是要先再重复一下我的人生经历和专业特长,老铁们都看过多次。


从体验生活上讲,我比邢老师体验的底层之苦,绝对至多不少,从工地到乡村,我写过多篇讲述自己”微微“人生的经历,流血流汗也流过泪。
当然,从专业特长上讲,我算是初代互联网研究者,这些年一直在研究AI,对算法的理念和逻辑,当然太熟悉了。


从大数据到云计算再到人工智能,如何在平台应用和运营,我算是个小玩家,也因此挣了点钱。顺便说一句,要是写“体验感”爆文,我可能也是顶级高手。


但,一切都得讲真实,讲逻辑。



但凡有点基本常识,像邢老师那样,把美团这类平台算法成本想象得很低,觉得这种靠算法的支撑个小小APP,然后有数以万计劳动者在后面奔跑,怎么着也属于低成本赚疯的玩法。


不,这种认知,才是蠢疯了。

其实,不止是美团,包括拼多多这类企业,算力成本绝对是企业一项核心支付。这类企业,都是靠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计算机工程师进行智慧运转的。哪怕就是一些相对较小的科技公司,算力成本都可能是拖垮它们的根本原因。


这种算力背后的人力成本,从来就不只是数量,而是质量。

我曾在多家头部大厂拜会这些团队,还接触过国内最牛逼的几个AI公司的科学家团队。就这么说话,随便挑一个人出来,其供养成本都要超过”邢教授“很多倍。


邢老师是文学评论者,是靠想象力来挣钱的,不懂科学并不为过,但,还是要懂点数学。


质疑平台算法,是符合一个文学老青年的”体验““感受”,但是,把外卖小哥的悲苦命运就这样推给资本的低成本逐利,那太缺乏基本常识了。

我说过,我亲表弟就在上海送外卖,口罩时我调动他给上海的孕妇送过肉,对这行有多苦,我很共情。每天在小区里,我都能看到送外卖的在狂奔,每次我心头都有种锐痛感,他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但,这一切真相,并不是像邢老师那篇文章第一句留言那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恰恰相反,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资本家已经被骂跑了,不玩了,是更多的底层人员失业了,是这个 社会消费力下降了。

这样,投资和消费双重缩水,挤进外卖行业当骑手的越来越多,劳动力严重贬值。


而且,一边是外卖小哥人力数量增加,一边是人们消费力和购买力严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外卖小哥只能在更加残酷的竞争中,获得更加稀薄的利润。这,其实就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经济常识。


骂资本是一件特别容易显得一脸正义的事,把外资骂跑,骂民营企业骂怕,再把这些互联网平台也骂退了,于是,更多的企业家只会把挣的钱放在包包里了,不再投资了,选择躺平了。

这样,就业岗位更少了,劳动力市场人更多了,普通人干的活更重了,挣的钱也更少了。

这种事,是反智者在做的事,是扛着爱国旗号的蛆虫在做的事。


大学老师邢斌,心怀善良和正义,但真的不应做着这种蠢事。


抱歉,把这种违背真实和逻辑的事,说成是“知识分子”的良心,这其实是对知识分子的侮辱。


一个知识分子纵然没有智识,但不能既不讲真实,还不讲逻辑。

今天的中国社会,确实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善良和悲悯,但是,离开真实和逻辑,最多也只能制造“农业学大寨”“每亩万斤”的愚蠢翻版。


不得不说,建立在科学算法和市场逻辑上的资本平台,现在恰恰最容易被邢老师这样的善良者给锤死了。

因为这样的善良者,有着知识分子的外衣,在反智盛行的年代,最容易被普信。

现实往往就是如此真实而残酷,很多人哪会想到,邢老师那一双文学的想象之手,其实是在推倒一张多米诺骨牌,来铺开一条社会底层通往人间地狱的道路。


真是那样的话,很多小哥原本可以靠送外卖生活,最后也只能等着权力来施粥了。

如果依然还是理解不了我所说的这种真相和逻辑,那就再看看下图《天道》中丁元英所说的这句话吧!


来源:谷小九
编辑:潘洁


49#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19:44: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All! Everything! Very good!”

9月23日晚,万众瞩目的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隆重开幕。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新华社记者胡佳丽当时在开幕式现场。她采访了一些外国记者,问他们最喜欢哪个部分,外国记者激动地喊道:“All! Everything! Very good!”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不分远近、不分国籍,亚洲大家庭成员心心相融,沉浸在这美妙的团圆时刻,美好而纯粹。

今天,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到胡佳丽,为我们讲述她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的所思所感。

我在现场 | “All! Everything! Very good!”

本文作者:胡佳丽
开幕式后,胡佳丽(右一)和同事在主媒体中心发稿

(一)

作为参与开幕式报道的一员,我和同事们早早吃了饭,不到5点就动身前往开幕式现场。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采访亚运会开幕式现场的外国记者。

晚上6点,热场节目准时开始,浙江省11个地市具有代表性的歌舞、戏曲、群众体育表演和“非遗”项目演出,都在向全亚洲人民展现诗画江南的魅力。
暖场节目《扬帆起航 鼓舞大海》

此时,坐在观众席上的外国记者们已经很兴奋:

“光是预热节目就已经很震撼了!我相信今晚开幕式一定会有更加精彩的演出!”

“我太喜欢这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表演了!太有特色了!”

仅仅是预热阶段,各类充满中国特色、江南韵味的表演就给各国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所有人都在期待开幕时刻。

(二)

晚上8点,迎宾表演《水润秋辉》在19座“水玉琮”敲击出的激昂鼓声中开始。

在当晚的运动员入场式环节,《我们的亚细亚》响起,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们都受到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大家不约而同地点亮星星灯,向场内运动员们挥手,观众们的热情沸腾了场馆,开幕式现场变成了一片亮晶晶的海洋。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不分远近、不分国籍,亚洲大家庭成员心心相融,沉浸在这美妙的团圆时刻,美好而纯粹。

当中国队、中国香港队、中国澳门队、中国台北队走进主舞台时,越来越多观众自发地站起来向入场方向看去,一边欢呼一边举起手机,纷纷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深植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期盼和喜悦在这一刻溢出了看台,流向舞台中央。

上亿名线上火炬手汇聚而成的“数字火炬手”从钱塘江踏着浪花一步步来到“大莲花”上空,与最后一棒火炬手汪顺共同点燃了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至此,亚运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顺利完成。
在科技的助力下,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世界各地上亿观众平等、真切地参与到了这届体育盛会中。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这是真正全民共享的盛会,我们做到了!

“我们同拥有一个家,心相融、爱相加,纵天涯隔不开牵挂……”在全体合唱的《同爱同在》中,亚运会开幕式落下帷幕,场地中央的舞者们跟随音乐节奏奋力舞动、挥手,欢送观众退场,而观众们亦站在原地跳跃、欢呼,久久不愿离去。

(三)

来不及沉浸在现场的氛围中,我和同事们迅速分散到看台各处,采访起各国媒体记者。

“开幕式太精彩了,我们非常享受这一刻,谢谢中国!”

“我都‘词穷’了,中国的传统服饰太美了!”

“这种融汇古今的呈现方式,真的非常震撼。”

“数字点火仪式真是太特别、太惊喜了!”

“现场没有燃放大型的烟花,非常有开创性,非常环保!”

“开幕式有好多文化和科技元素,还用了好多新奇的技术手段,这深深地打动了我。”
当问及开幕式最喜欢的部分时,我们听到最多的便是“All”。

“I like all of them(我喜欢开幕式的全部)!”

“All! Everything! Very good!(全部!一切!非常棒!)”

简单且笼统的几个词,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科威特记者穆斯塔法非常激动:“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杭州,虽然只有短短3天,但我真的特别喜欢这座城市,特别喜欢中国。”

图片

一场盛会就是一扇窗,它让看似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人们,怀着相同的喜悦,从五湖四海赶来,通过体育加深相互的了解,并建立友谊。

(四)

完成报道任务后,我们赶着凌晨2点的班车回媒体村。车里坐满了中外记者,即便已经到了深夜,大家仍在热络地讨论着开幕式和工作。

进了媒体村,走到楼门口,这时,我看见值夜班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出来迎接:

“回来啦!忙到这么晚,是为了开幕式吧,您辛苦啦!”

一种久违的忙碌了很久回到家人身边的治愈感,让所有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对啊,刚回来。你们看开幕式了吗?”

“看了看了,我们都是在手机上看的。”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什么,翻开书包,摸出一张花朵状的纸片。

“送给你,就当是一份纪念,礼轻情意重嘛。”

“哇,谢谢!这可太有意义了。”

接过那张有些皱皱巴巴的纸片,她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

开幕式结尾,“大莲花”上空突然下起了“桂花雨”。伴随着阵阵桂花香,观众们沉浸在这“中国式浪漫”中,而这片“花朵”正好落在了我的手心,我也希望这份小小的喜悦能够传递给更多人。
无数桂花同时飘落的盛大场面,像极了每一位为向世界呈现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亚运会所付出努力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却缺一不可。

这是一届节俭的盛会,也是一届每位工作人员热情投入“不计成本”的盛会。

每一天,我所看见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座亚运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让杭州能用最饱满、自信的姿态开放迎接四方来宾,向世界展示璀璨的中国面貌。

“心心相融,爱达未来”,这一晚让人终身难忘。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Tf0UT2LEXti47uEkA5YFA
编辑:秦克峰



5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7 20:56:49 | 只看该作者
记者“逼问”全红婵引争议?新闻采访如何“看人下菜碟”?




“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再往前一点”“给大家比个心”……

10月3日,全红婵在杭州亚运会跳水女子十米跳台夺冠,记者赛后采访时发生了这样一幕,引发广泛争议。
记者的做法是否存在问题?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如何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10月7日,传媒茶话会对话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艾红红,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屠凤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邹高翔,某资深体育媒体人和一名参与亚运会报道的体育记者。

究竟是正常采访?还是确有欠妥之处?

一次普通的赛后采访,却引发了众多“争议”,原因在于,一些网友认为,该媒体记者的采访过程,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记者问全红婵体重多少,既不专业,也很不礼貌。
对此,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告诉传媒茶话会,身高、体重问题,问得确实不专业。采访时间有限,应该挑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来问,而不是不痛不痒、观众未必关心的问题,更不能强人所难。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艾红红也认可这种观点,她补充道,运动员的身高体重等信息,如果有公开渠道可获得,记者无需多问。而且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在公共场合被问到,会让采访对象感到被冒犯。记者应注意采访场景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当然,对于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一名身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向传媒茶话会表示,提问身高、体重不算不专业。“此前有媒体曾报道,跳水运动员为了保持训练效果,对体重的控制会精确到0.1公斤。这名记者可能是从训练的角度来提问,那么这个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进一步表示:“不同类型、不同平台的记者在采访中的关注点不同,在遵守基本的新闻采访伦理和现场采访要求的前提下,应该鼓励提问的多样性。”比如,本届亚运会,不少地方媒体可能会提问“有没有家属来观赛”“在主场比赛是什么感受”等,而一些体育专业类媒体则更多关注竞技层面的问题。
二是,部分网友认为,在现场提问时,记者以命令式的口吻——“来来来,往前一点,大家都等您呢”,要求全红婵配合接受采访,态度咄咄逼人。
上述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介绍说,亚运会跳水比赛现场的混采区场地面积非常有限,运动员赛后停留时间也很有限,一些在现场采访的记者们戏称“排队一小时采访一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能会叫住运动员争取采访,由于现场环境特别嘈杂、吵闹,记者提高音量向运动员喊一句‘停一下’‘等一等’‘往前来点’都是正常情况。在脱离现场语境的情况下,这可能会让不在场的人感到没有礼貌。”这名体育记者表示。

但也有观点认为,记者的做法确实不够尊重采访对象。

艾红红告诉传媒茶话会,现场人多、运动员未成年,记者急于和采访对象沟通,可以理解,但也应保持基本的礼节和对人的尊重。从公布的视频来看,某媒体记者的采访,确实给人以强势压迫的感觉。
“记者的做法明显欠妥,对运动员不够尊重。”身为媒体人的王长善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全红婵是跳水运动员,但更是个未成年,一片长枪短炮给她制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她简单回答后准备离去的时刻又把她“吆喝”过来继续多说几句,这是典型的强人所难,“大家都等你呢”这句就是明显的道德绑架,潜台词就是,你不配合采访就是对广大记者的不尊重。
“不能把自己置于发号施令的地位,显得是强迫运动员完成记者的采访任务,这样不符合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人际关系相处之道。即使催促全红婵加快步伐,用语也要谦和。比如说,‘全红婵请你靠近话筒一些好吗’。”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邹高翔说道。
三是,记者强迫要求全红婵对着镜头做比心动作,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忽略了被采访者的感受,显得不尊重。
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记者强迫全红婵比心,是典型的“导演式采访”“摆拍式采访”,不妥。王长善认为,记者的采访应该善于“抓鲜活”“抓现场”,真实的记录,而不是人为导演。运动员如何表达自己获胜的心情、如何与观众互动,主动权应该在运动员身上,记者应该尊重他们的本能、本色和创造性,而不是让运动员贯彻记者的意图。

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有哪些技巧?

正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对记者而言,采访是写稿成功最关键的一步。但是,记者经常会遇到采访对象不配合,或采访对象有个性、强势,有“社恐”等情况。
面对这些情况,记者该如何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1事先准备充分,提问要在采访对象的兴趣点上,或更有针对性

记者在采访运动员时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此时,你的感觉如何?”这种空洞、单调的问题要么让采访对象不知道如何回答,或是就简单回答一句“挺好的”。
采访前不仅要熟悉采访对象的性格,对于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
赛马运动员艾迪·阿尔卡罗一向不愿与记者交谈,许多记者都认为,让他开口比让哑巴说话还难。
但美国体育记者利布林曾在采访赛马运动员艾迪·阿尔卡罗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每次比赛时,通常习惯于把左马镫的皮带多放出几个扣眼?”
这对赛马手来说是一个非常专业、个性化的问题。赛马手一下被这个充满专业性的问题引起了兴趣,足足谈了一个小时。
这位记者后来在回忆此事时坦言:“我实际上对赛马一窍不通,只是为了这次采访,看了几本有关赛马的专业书籍。”
身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认为,对于全红婵的提问可以聚焦专业性。比如,之前全红婵在207C动作上经常失误,记者就可以问问她觉得自己今天发挥如何?动作完成度如何等类似的问题。

2用细节打消隔阂,拉近距离


身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向传媒茶话会分享说,他在采访运动员时会通过一些铺垫来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比如从观赛感受、现场观察切入。“‘我注意到你提前一个小时就到场了,别人都没来’‘你在这次比赛中调整了策略’‘这次动作舒展了许多’,等等。”
在面对全红婵这样年龄很小的运动员时,记者采访可以从细节入手消除隔阂。“本次亚运会有粉丝送了一个小乌龟背包给全红婵,她又转送给了教练陈若琳,可以就此打开话题,问问师徒关系等。”

事实上,在一次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就有记者提问:“书包上挂小乌龟是为什么?”全红婵很腼腆地回答:“我比较喜欢,因为它又丑又可爱的,反正我喜欢的。”得到回应的记者也很激动:“谢谢,这次回答是最长的。”
发现窍门的网友直接建议记者多准备小乌龟,以便采访。



3采访要突出“舒适感”“轻松感”“贴近感”



一些采访对象,尤其是有社恐、接受采访经验不足的人,面对记者时容易心理紧张。因此,营造和谐、愉快、良好的访谈氛围显得特别重要。
王长善认为,想让采访对象主动表达,提问首先要让对方放松,愿意和你交流。具体来说要突出“舒适感”“轻松感”“贴近感”,让采访对象愿意谈,放开谈,能越谈越兴奋。
比如,在采访全红婵时,记者可以问“亚运会后你有什么放松计划”等家常而且让对方放松的话题。
“这种短暂的群访,不是那种一对一深入的专访,‘在场感’最重要。观众想看运动员刚结束比赛的状况,现在的心情,可以作为这个赛事的一个延伸。用短平快式的采访,抓住核心问题。要适应当时的场景,很热烈很嘈杂,就不要提太过深奥的、需要太多思考的问题,就提简单易答的问题就可以。”邹高翔补充道。


4善于解读与运用非语言信息



采访提问是一门艺术,不光要研究采访对象,还要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懂得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
“要通过采访对象的神态表情,来判断他现在的心理,如果一个问题让采访对象很抗拒、心情烦躁,继续追问肯定得不到好的结果。自己表现出来的非语言信息也要恰当,不然采访对象误读了,也会影响采访的气氛。”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屠凤娥表示。
采访者需在新闻采访中对不同的对象使用合适的语气、动作等细节。符合彼此身份的语气,能影响受访者,细微的差异也能帮助他们在情感上发生转变,从而更加投入到采访中,而不是直接生硬地直接切入问题。

5对于健谈的采访对象,要适时打断、追问



“对于健谈的采访对象,完全让对方不跑偏那也是很难的。”某资深体育媒体人认为,健谈的人有自己的谈话逻辑,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得预先拟定好提纲,尤其是重点想要了解的内容,哪怕是对方在不断展开,采访者也得不断根据对方展开情况适时打断,让对方回到你的问题逻辑中。或者根据他展开的情况,结合采访者想要了解的内容,用追问的方式让对方回到采访者想要了解的问题上来。
“对运动员的个性的表达,要给予充分的宽容和鼓励。如果说是出现了太能说跑题,首先是适时委婉地打断,进行提醒,如果说对方仍然沉浸式自我表达,就可坦率又不失礼节地指出,我们今天采访的主题是什么。”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SKBg7zf6d2W0B4cHp_LWQ
编辑:程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