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逼问”全红婵引争议?新闻采访如何“看人下菜碟”?
“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再往前一点”“给大家比个心”……
10月3日,全红婵在杭州亚运会跳水女子十米跳台夺冠,记者赛后采访时发生了这样一幕,引发广泛争议。
记者的做法是否存在问题?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如何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10月7日,传媒茶话会对话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艾红红,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屠凤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邹高翔,某资深体育媒体人和一名参与亚运会报道的体育记者。
究竟是正常采访?还是确有欠妥之处?
一次普通的赛后采访,却引发了众多“争议”,原因在于,一些网友认为,该媒体记者的采访过程,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记者问全红婵体重多少,既不专业,也很不礼貌。
对此,郑州报业集团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告诉传媒茶话会,身高、体重问题,问得确实不专业。采访时间有限,应该挑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来问,而不是不痛不痒、观众未必关心的问题,更不能强人所难。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艾红红也认可这种观点,她补充道,运动员的身高体重等信息,如果有公开渠道可获得,记者无需多问。而且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在公共场合被问到,会让采访对象感到被冒犯。记者应注意采访场景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当然,对于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一名身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向传媒茶话会表示,提问身高、体重不算不专业。“此前有媒体曾报道,跳水运动员为了保持训练效果,对体重的控制会精确到0.1公斤。这名记者可能是从训练的角度来提问,那么这个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进一步表示:“不同类型、不同平台的记者在采访中的关注点不同,在遵守基本的新闻采访伦理和现场采访要求的前提下,应该鼓励提问的多样性。”比如,本届亚运会,不少地方媒体可能会提问“有没有家属来观赛”“在主场比赛是什么感受”等,而一些体育专业类媒体则更多关注竞技层面的问题。 二是,部分网友认为,在现场提问时,记者以命令式的口吻——“来来来,往前一点,大家都等您呢”,要求全红婵配合接受采访,态度咄咄逼人。 上述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介绍说,亚运会跳水比赛现场的混采区场地面积非常有限,运动员赛后停留时间也很有限,一些在现场采访的记者们戏称“排队一小时采访一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能会叫住运动员争取采访,由于现场环境特别嘈杂、吵闹,记者提高音量向运动员喊一句‘停一下’‘等一等’‘往前来点’都是正常情况。在脱离现场语境的情况下,这可能会让不在场的人感到没有礼貌。”这名体育记者表示。
但也有观点认为,记者的做法确实不够尊重采访对象。
艾红红告诉传媒茶话会,现场人多、运动员未成年,记者急于和采访对象沟通,可以理解,但也应保持基本的礼节和对人的尊重。从公布的视频来看,某媒体记者的采访,确实给人以强势压迫的感觉。
“记者的做法明显欠妥,对运动员不够尊重。”身为媒体人的王长善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全红婵是跳水运动员,但更是个未成年,一片长枪短炮给她制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她简单回答后准备离去的时刻又把她“吆喝”过来继续多说几句,这是典型的强人所难,“大家都等你呢”这句就是明显的道德绑架,潜台词就是,你不配合采访就是对广大记者的不尊重。
“不能把自己置于发号施令的地位,显得是强迫运动员完成记者的采访任务,这样不符合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人际关系相处之道。即使催促全红婵加快步伐,用语也要谦和。比如说,‘全红婵请你靠近话筒一些好吗’。”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邹高翔说道。
三是,记者强迫要求全红婵对着镜头做比心动作,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忽略了被采访者的感受,显得不尊重。
从新闻业务的角度来看,记者强迫全红婵比心,是典型的“导演式采访”“摆拍式采访”,不妥。王长善认为,记者的采访应该善于“抓鲜活”“抓现场”,真实的记录,而不是人为导演。运动员如何表达自己获胜的心情、如何与观众互动,主动权应该在运动员身上,记者应该尊重他们的本能、本色和创造性,而不是让运动员贯彻记者的意图。
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有哪些技巧?
正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对记者而言,采访是写稿成功最关键的一步。但是,记者经常会遇到采访对象不配合,或采访对象有个性、强势,有“社恐”等情况。
面对这些情况,记者该如何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1事先准备充分,提问要在采访对象的兴趣点上,或更有针对性
记者在采访运动员时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此时,你的感觉如何?”这种空洞、单调的问题要么让采访对象不知道如何回答,或是就简单回答一句“挺好的”。
采访前不仅要熟悉采访对象的性格,对于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
赛马运动员艾迪·阿尔卡罗一向不愿与记者交谈,许多记者都认为,让他开口比让哑巴说话还难。
但美国体育记者利布林曾在采访赛马运动员艾迪·阿尔卡罗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每次比赛时,通常习惯于把左马镫的皮带多放出几个扣眼?”
这对赛马手来说是一个非常专业、个性化的问题。赛马手一下被这个充满专业性的问题引起了兴趣,足足谈了一个小时。
这位记者后来在回忆此事时坦言:“我实际上对赛马一窍不通,只是为了这次采访,看了几本有关赛马的专业书籍。”
身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认为,对于全红婵的提问可以聚焦专业性。比如,之前全红婵在207C动作上经常失误,记者就可以问问她觉得自己今天发挥如何?动作完成度如何等类似的问题。
2用细节打消隔阂,拉近距离
身在亚运会现场的体育记者向传媒茶话会分享说,他在采访运动员时会通过一些铺垫来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比如从观赛感受、现场观察切入。“‘我注意到你提前一个小时就到场了,别人都没来’‘你在这次比赛中调整了策略’‘这次动作舒展了许多’,等等。”
在面对全红婵这样年龄很小的运动员时,记者采访可以从细节入手消除隔阂。“本次亚运会有粉丝送了一个小乌龟背包给全红婵,她又转送给了教练陈若琳,可以就此打开话题,问问师徒关系等。”
事实上,在一次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就有记者提问:“书包上挂小乌龟是为什么?”全红婵很腼腆地回答:“我比较喜欢,因为它又丑又可爱的,反正我喜欢的。”得到回应的记者也很激动:“谢谢,这次回答是最长的。”
发现窍门的网友直接建议记者多准备小乌龟,以便采访。
3采访要突出“舒适感”“轻松感”“贴近感”
一些采访对象,尤其是有社恐、接受采访经验不足的人,面对记者时容易心理紧张。因此,营造和谐、愉快、良好的访谈氛围显得特别重要。
王长善认为,想让采访对象主动表达,提问首先要让对方放松,愿意和你交流。具体来说要突出“舒适感”“轻松感”“贴近感”,让采访对象愿意谈,放开谈,能越谈越兴奋。
比如,在采访全红婵时,记者可以问“亚运会后你有什么放松计划”等家常而且让对方放松的话题。
“这种短暂的群访,不是那种一对一深入的专访,‘在场感’最重要。观众想看运动员刚结束比赛的状况,现在的心情,可以作为这个赛事的一个延伸。用短平快式的采访,抓住核心问题。要适应当时的场景,很热烈很嘈杂,就不要提太过深奥的、需要太多思考的问题,就提简单易答的问题就可以。”邹高翔补充道。
4善于解读与运用非语言信息
采访提问是一门艺术,不光要研究采访对象,还要研究采访对象的心理、懂得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
“要通过采访对象的神态表情,来判断他现在的心理,如果一个问题让采访对象很抗拒、心情烦躁,继续追问肯定得不到好的结果。自己表现出来的非语言信息也要恰当,不然采访对象误读了,也会影响采访的气氛。”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屠凤娥表示。
采访者需在新闻采访中对不同的对象使用合适的语气、动作等细节。符合彼此身份的语气,能影响受访者,细微的差异也能帮助他们在情感上发生转变,从而更加投入到采访中,而不是直接生硬地直接切入问题。
5对于健谈的采访对象,要适时打断、追问
“对于健谈的采访对象,完全让对方不跑偏那也是很难的。”某资深体育媒体人认为,健谈的人有自己的谈话逻辑,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得预先拟定好提纲,尤其是重点想要了解的内容,哪怕是对方在不断展开,采访者也得不断根据对方展开情况适时打断,让对方回到你的问题逻辑中。或者根据他展开的情况,结合采访者想要了解的内容,用追问的方式让对方回到采访者想要了解的问题上来。
“对运动员的个性的表达,要给予充分的宽容和鼓励。如果说是出现了太能说跑题,首先是适时委婉地打断,进行提醒,如果说对方仍然沉浸式自我表达,就可坦率又不失礼节地指出,我们今天采访的主题是什么。”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SKBg7zf6d2W0B4cHp_LWQ 编辑: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