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融合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9-11-13 22:20:03 | 只看该作者
谈天说地】【媒介融合广电媒体融合:丰满的理想里面,需要骨感的机制体制

原文作者:张建赓  
原文来源:德外5号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强有力的政策推动,成为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广大媒体人的一致追求。如今,在电视台大楼附近的小吃摊上,如果听到摊主跟你扯几句媒体融合,不必感到惊讶。打开朋友圈、关注公众号,关于媒体融合的文章比比皆是。1.0版本谈互联网思维、谈产品、谈用户,2.0版本谈中央厨房、台网互动、移动优先,3.0版本谈4K、5G、区块链。

但是,并不是概念越多、事理就越明。恐怕有许多问题,我们中的不少人还没有理出头绪。举几个例子:

传统广电媒体的互联网化,是以自建新媒体平台为主,还是以内容生产为主、推动内容向各大音视频平台的分发?

将“移动优先”作为一个方向性的目标固然没有问题,但是,现阶段在传统媒体举步维艰的时候,究竟是持续推动传统媒体向移动新媒体逐步转型,还是马上“推倒重来”,把主要资源分配给短视频生产和移动端传播?

台网互动是以台为优先还是以网为优先?

媒体融合的组织架构设计,到底是按照以产品(新闻、服务、娱乐)为原则设立事业部,还是以终端(广播、电视、新媒体)为原则设立事业部?
是确保内容生产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是将重点从内容运营转向平台运营,按照制播分离的办法整合外部的内容资源为平台所用?

在机器可以写作、AI可以主持的时代,内容为王的原则还要不要坚守?

内容质量是高是低,究竟该怎么评价,是网络播量越高越好,还是视听率越高越好?

同一个记者,向多终端发稿到底要有多少条件才能成为可能?

是观念落后?还是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

其实要回答这些问题,都牵涉到媒体融合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的机制体制设计。一些媒体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想好、想透之前,就已经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如:兴办了数量众多但流量匮乏的自媒体号、大玩“标题党”、盲目地进行“碎片化”、跟风“虚拟主持人”.......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在网络传播场域中仍然没有多少地位,而体质已经越来越虚。

4K、5G、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它们再高深再神奇,也恐怕难于回答上述问题。高唱“技术为王”,想把难题交给技术革新,认为技术的变革自然而然就会带来传统媒体的重构、带来上述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长期在一线从事内容采编生产的员工,凭藉他们身上多数人具备的专业素质、学习能力和目前面临的生存压力,相信只要体制机制和流程设计好了,就能逐步实现转型,但如果指望他们来回答上述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有些广电机构,甚至还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说媒体融合的阻力,来自于内容采编人员的观念落后和手段僵化、没有“互联网思维”,冤啊!这种说法是何其推诿和不负责任?

谁能给出答案?

学者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正是许许多多概念和理论的生产者。但是他们一般回答“要不要媒体融合”和“媒体融合之后怎么样”,对“如何进行媒体融合”只能提供学理性的分析和推断。打比方来说,有的学者对媒体融合后一体化发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最理想的组织架构方式是根据不同的内容划分事业部,“以内容产品与用户为导向”进行组织重构,而不是按媒体类型划分组织。但是一些地方媒体目前要做到这一步还比较困难(县级融媒由于管理规模和幅度比较小,倒有可能率先朝这个方向突破),于是就产生了无所适从的困惑。

殊不知按内容产品进行组织架构是一种集成化程度很高的组织方式,对集团的管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按不同的媒体终端来进行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灶吃饭”),在同一媒体终端的内部再按照内容与用户导向(注意:不是按频道频率,更不是按栏目)划分二级组织,可能更符合实际的生产力水平和管控水平。所以,对学术研究提供的概念和理论,也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主管部门能够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主管部门是指方向、出政策的。近几年,从战略导向、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到具体指导,宣传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对媒体融合可谓不遗余力。今天媒体融合方方面面取得的成效正是这种推动的结果。但是宏观政策不可能为各地的具体实践提供全部答案。


研究公司能够部分地提供决策参考,但是研究公司的服务形式,主要体现为数据,如视听率、满意度、网络影响力。对数据的研判和解读,往往并非研究公司的优势。数据的功用,完全取决于使用数据的媒体管理者本身。

综上所述,能够回答媒体融合一系列机制体制问题的,只能是媒体的实际管理者。这也是人们常常将媒体融合看作“一把手工程”的原因。既然顶层设计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理念,媒体融合传播所需要的机制体制一定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那么各个层级的媒体管理者都责无旁贷,应当加紧进行面向媒体融合的全新机制和体制建构。不作为,肯定是不行的;胡乱作为,也是“过犹不及”。如何把握,既取决于政策水平,又取决于对宣传规律、传播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精准把握。

丰满的理想里面,需要骨感的机制体制

全面论述媒体融合所需要的机制体制不是本文的目标。这里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如果我们认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那么,收入分配制度对于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队伍的核心能力就是至关重要的。媒体融合的愿景不论如何“丰满”,都离不开这一最基础、最“骨感”的机制设计。

媒体管理的历史上,曾经一度十分“行政化”,员工的收入与职级高度挂钩,而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不大,不可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果今天还是沿袭这样的做法,那么推动他们向媒体融合的方向转型就会十分困难。


明确了这一条,下面的思路就来了:收入分配机制要以绩效考核为基准;绩效考核必须建立在对产品的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综合评价不是单纯的视听率考核,也不是单纯的领导专家或受众代表的主观评价,也不是简单的经营创收方面的表现,更不是由网络等非第三方自说自话提供的点击量等数据,综合评价体系是多个维度的数据按照一定算法进行的整合;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并不多么复杂,但是需要被媒体管理者赋予刚性,真正成为推动媒体融合的管理工具,不仅绩效考核用到它,全年的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节目管理和主持人评优等等都可以用到它。

试着想一想这样的管理“场景”:对主持人的考核已经细化到年度新增用户数、用户还要考核其活跃度与转化率,主持人自然就会主动地进行新媒体的更新与运维,经常举办面对面的交互以增强用户粘性,像“网红带货”一样为整合营销出力,而因为“内容品质”被赋予了最重要的考核权重,也不必担心他们在内容产品打造方面掉以轻心。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媒体集团的经营机制体制应该如何架构?在集中经营与分散经营、在“收与放”之间进行取舍和平衡,一直是不少媒体管理者费尽心思的问题。集中与分散都有利弊,简单地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来指称经营体制的调整显然是不行的。当传播真正融合起来之后,产品之间的边界、渠道终端之间的边界、赢利模式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但是,“大一统”式的经营体制恐怕只适用于规模比较小的县级融媒,对规模比较大的省市级媒体难免会扼杀各个业务板块的经营活力。对较大型的媒体组织来说,试图将经营活动集中于集团层面,或者将用户管理集中于集团层面,可能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相反,终端、用户、营销三者匹配,架构在同一层面上,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鼓励不同的终端,利用融合传播的手段,除了开发原有渠道的内容,还要面向全网分发融媒产品,拓展传播渠道,并进而发展用户、开展交互、沉淀与转化用户,承担各自终端上的全链条、融合式的营销责任。这就是所谓“终端、用户、营销相匹配的经营体制”,这一体制可以产生众多“体制红利”,如经营与媒体融合充分对接,将“用户是否愿意支付”作为衡量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闻部门生产新闻这一极为重要的融合传播产品,也明确了其在营销方面的责任;内容生产人员充分重视产品的营销价值,营销人员充分尊重内容的传播规律,产生良性循环,如此等等。

在本文一开始就提到的各种“疑问”当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台网互动当中,“先网后台”还是“先台后网”?从战略层面上来看,这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广电产业数字化特别是5G时代来临之后,所谓的“台”就等同于“网”了,不存在孰先孰后。但是从战术层面上来看,这确实还是一个问题。


机制体制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战术问题,毫无疑问应该尊重广电业务的自身规律,首先要有利于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做精、做强(事实上我们的空间还很大,一个不会做传统媒体的团队同样做不好新兴媒体),牢牢占有原有的舆论阵地和营销阵地;在此前提之下,充分利用在主流话语权方面的优势、持续占有家庭大屏相当份额的优势、内容原创生产能力的优势,尽快地构建自身的融合传播体系,发展新兴用户,打造新兴主流媒体。

关于媒体融合的机制体制设计,既不能从文件中找到现成答案,也不能从书本中找到现成答案。答案一定是蕴藏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之中。本文抛砖引玉,目的是引发广电管理者的冷静思考和担当作为。我们既要看到满眼的星空,也要盯住脚下的泥泞;而有一些初心,永远值得坚守。

编辑:吴悠

42#
发表于 2019-11-26 22:06:38 | 只看该作者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怎么融合?济南市长说起了做鱼

【案例】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怎么融合?济南市长说起了做鱼
1126日,第七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在济南南郊宾馆蓝色大厅启幕,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在致辞时称,自己经常被问到关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怎么融合,并以烹饪一条鱼举例,给出了济南答案。
孙述涛在致辞中说,新媒体的朋友经常提一个问题:你只要把支持电台、电视台、报社的政策给我们新媒体,我们新媒体一定会做得比他们好。我们的传统媒体报社、电台、电视台就讲:只要你松松手,我做得也不错。传统媒体所要求的松绑和新兴媒体所要求的支持,这个城市怎么样来做?我们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厚植能够让新老媒体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量,迸发自己活力的土壤,这是我们这座城市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正在努力的方向。我们同时还制定了人才新政30条、鼓励企业创新发展15条、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27条、总部经济发展10条等政策,这些政策我们新媒体产业也可以充分利用。
同时,持续深化“一次办好”“一次办成”改革,为广大媒体人士在济南投资兴业打造最舒心的好环境。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党委政府的努力,既可以让我们的传统媒体创造新的可以享用的信息、可信的信息,创造出大的数据流,靠流量来做大做好我们的产业和事业,同时也能够全力以赴地支持新兴媒体产业,把现有的这些数据流、信息流进行精准加工,提供二次精准服务。就像烹一条鱼,首先要有鱼,要有鱼有两种办法,一是到河里捞鱼,捞到什么吃什么;二是到商店里看有什么好鱼,选择一条鱼来吃。传统媒体基本上是撒大网,新兴传媒很聪明地到鱼店里去选,需要什么鱼就选什么鱼。所以,传统媒体有传统媒体的优势,新兴媒体有新兴媒体的优势;新老媒体融合发展,就会使不同的人享受到不同的服务。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链接:http://ijinan.jinannews.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6&id=425944&fx=1&from=timeline
编辑:晓晴

43#
发表于 2019-11-27 11:14: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七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在济开幕 刘思扬孙述涛出席并致辞
11月26日,第七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
(新时报记者黄中明摄)
“5G时代、万物为媒”,11月26日上午,一场标注未来媒体融合发展高度的大会——第七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在济南开幕。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刘思扬,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大会以“5G时代、万物为媒”为主题,由新华通讯社、济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协办,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共济南市委网信办、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大会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产业与技术等新科技,通过“会”“展”“演”,搭建集产业盛会、前沿展示、交流研讨、智能体验于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
刘思扬在致辞时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巨大变革。从应用场景看,5G和人工智能作为驱动新闻业务创新的技术引擎,将推动应用场景和终端形态更加丰富多样。从媒体形态看,新技术将进一步拓展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媒体跨界融合渐成趋势。他认为,“媒体+技术”正重塑生产流程。一部传播史就是一部信息技术创新史,先进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影响媒体变革。“媒体+数据”正创新新闻业态。信息传播核心资源正转变为数据资源,谁掌握越多数据,谁就有更多主动权。“媒体+场景”正重构用户关系。用户是媒体传播链条的重要节点,场景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变量。跨界融合构筑全新生态,万物为媒连接无限可能,我们愿与各界同仁一道,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合作共赢。
孙述涛代表济南市委、市政府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济南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当前,传媒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新兴媒体产业发展是大有可为的大战略和大事业。作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发展和承接新媒体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济南拥有新兴媒体产业发展的丰厚土壤,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引领时尚的前沿因素,不乏各行各业的创业带头人,真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来美丽的泉城济南,发出“好声音”、讲述“好故事”。济南将为各位提供优惠的条件和优厚的政策支持,为广大媒体人士在济南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最舒心环境。第二,济南新兴媒体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为传媒业由“相加”向“相融”创造了无限可能,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为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新兴媒体的资源加速积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入融合,济南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因新兴媒体产业勃兴而起的城市,媒体融合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探索出了以“媒体融合+文明涵养+社会治理”为标志的全新宣传思想工作模式,创出了“济南模式”、体现了济南特点。第三,济南是一个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高地。我们将努力打造中国新媒体之都、互联网内容创造之都、智慧媒体赋能城市发展新高地,愿意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实验室”,与大家共同为推动中国新兴媒体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冯海青,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卢岚,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济南日报社社长马利共同就“5G时代、万物为媒”主题发表主旨演讲,探讨新形势下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引发与会嘉宾强烈共鸣。
围绕“人工智能+5G”,腾讯集团副总裁马斌,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朱永涛,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副总裁朱剑敏,新浪集团首席信息官王巍,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集团首席数据科学家、京东城市总裁郑宇,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浪潮云董事长兼CEO肖雪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分享成果、交流互鉴。
大会还发布了《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8—2019)》,从专业的角度展示中国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专家对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进行了权威解读。
会上,手语主播发布暨AI合成主播家族集体亮相,他们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播报新闻;新华时政动漫短视频生产平台项目正式启动,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将与来画视频合作打造中国第一个“时政动漫短视频生产平台”,赋能媒体,解放编辑,真正实现零基础用户3小时制作动漫短视频;媒体大脑·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时发布。
出席大会开幕式的还有:新华社山东分社分党组书记、社长余孝忠,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李仁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陈凯星,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峰,以及中央网信办移动局、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等。
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媒体单位的代表,上海报业集团、河北广播电视台、成都传媒集团等各地媒体单位的代表,以及来自互联网知名企业的百余位嘉宾等也共同出席活动。
另外,在下午的活动中,围绕“网络直播与短视频发展”、“5G+AI与产业变革”、“现场云·智媒融合解决方案”,大会还分别举行了主题论坛。其中,主题论坛的现场云2019年度颁奖环节中,颁发了优秀报道奖(泰安日报社泰山晚报、南充日报社、唐县融媒体中心、铁岭县融媒体中心、西安广播电视台、酒泉日报社),融合创新奖(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宿迁手机台、保山新闻网站、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中国铁路兰州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优秀组织奖(张家界日报、北海广播电视台、秭归县融媒体中心、赤壁市融媒体中心、綦江区融媒体中心、中共乌拉特中旗委员会宣传部)。
来源:济南日报
链接http://news.e23.cn/jnnews/2019-11-27/2019B2700018.html

44#
发表于 2019-12-1 21:29: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央视副台长孙玉胜:视频内容如何深度融合?

原文来源:广电锐评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0012\wps1.png


近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19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央视副台长,亚广联(ABU)副主席孙玉胜发表了名为《视频融合的路径与方法》的主题演讲。

演讲全文如下:

首先代表慎海雄部长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前几天在东京开亚广联大会,我在致辞的时候问四百多名会议代表,今天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为什么?

场下鸦雀无声,没人知晓。我告诉大家,今天是世界电视日,会场立即响起掌声。

鉴于电视的巨大传播力和影响力,1996年,当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11月21日为世界电视日。

巧合的是,正是那一年,我们继创办《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之后,又创办了《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央视的第一轮新闻改革由此进入黄金时期。

更巧合的是,鉴于互联网的影响,也是1996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创办自己的官方网站,2000年我负责将其公司化运作,并向网络媒体转型。

与此同时,其他央媒网站也开始起步。1998年四大门户网站相继创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由此开始进入此长彼长的时代,后来的结果大家都十分清楚了。

正是从那时开始,媒体融合就成为相关论坛的永恒话题,直至今天,国际国内都如此,前几天的亚广联大会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我总觉得,作为传统媒体,过去我们的话题从认识论上谈的过多,而从方法论上谈的太少。海量信息问题还没解决,微博、微信、短视频、社交化、人工智能又一轮又一轮碾压过来。

2009年,我受命整合央视新闻资源,组建大新闻中心,对新闻频道和《新闻联播》等重点新闻栏目进行全面改版。这也可以说是央视新闻的第二轮改革。

为了提高记者到达现场的能力,我们下决心建立了由国内外一百多个记者站组成的央视全球电视新闻报道网。新闻频道收视份额也由过去的不到1%提高到2016年的2.76%,广告收入由6亿增加到25亿,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这是我所经历的传统电视媒体转型前的再一次辉煌。

与此同时,自2011年开始,央视新闻并没有固步自封,只顾眼前,而是通过多渠道传播不断扩大影响力,先后开辟两微一端和移动新闻网,央视新闻由此正式进入新媒体的前沿阵地。  

2012年底,习总书记到河北阜平考察,我在现场发出了中国第一条时政微视频,从此,这种方式成为时政报道的标配,直至今天。

期间策划和争取的过程就不说了,想说的是,在新媒体时代,有些传播形态和内容不争取、不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主动创新是一种能力,主要属于方法论层面。

2010年在我看来有两件大事,一是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是从传媒的角度看是iphone4的面市。手机的智能化和高清晰拍照及录像功能使媒体迅速进入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时代。时间关系,只谈下视频。

视频是传播的最高形态,过去是,未来也不会改变。现在反思早期的央视网,就是没有下决心彻底视频化。后来,爱优腾是彻底视频化了,芒果TV彻底视频化了,抖音快手更是如此。近两年,当央视网在IPTV发力后,其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榜排名就由2017年的第53名提升到了目前的第22名。

2009年3月,我去美国丹佛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签约伦敦奥运会转播版权协议,顺便去了HULU。在那里我看到,一些原本相互竞争,甚至打得不可开交的大型媒体集团,比如福克斯、时代华纳和迪士尼等,居然在网络上聚在一起,各拿出自己的版权节目办起了网络电视。HULU是全球第二大视频网站,内容主要是电影和电视剧。

我对视频研究的一个新认识是:娱乐是视频媒体的原始属性,因为娱乐是大众的本能需求。电影和电视剧本身就是娱乐。1936年世界电视的发端也是从转播体育比赛开始。

国际的大型媒体集团没有不生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的,抖音和快手的崛起主要也是因为其娱乐性。目前一线地方卫视清一色以娱乐节目为主。

但尽管如此,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并不来自娱乐,而是新闻。这也是国际一流媒体集团不仅都生产娱乐节目,而且还都有新闻频道或网络新闻媒体的重要原因。

视频虽然是传播的最高形态,但我不同意“无视频不传播”的说法。我的感受是,视频泛滥已成为趋势,有些机构和创作者发布的视频毫无价值,有时在手机上看新闻有图文就足够了,加上视频是费力不讨好,画蛇添足,时效又很差。视频新闻的魅力主要是来自现场。

有吸引力的视频,是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是有真实感的。好的视频是具象的、感性的,而不是一些万能的空画面加上解说。经历两轮新闻改革,这正是电视新闻实现品质传播要淘汰的。

去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总台建成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总台要“守正创新,把新媒体新平台建设好运用好”。

从认识论层面,总台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从方法论层面,在宏观上或战略方面,慎部长提出: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具体是5G+4K/8K+AI。5G是传输,4K/8K是内容,AI是助手。

微观层面,就是建立中台,也就是5G新媒体平台,慎部长让我来负责这项工作。

总结过去的教训,这次我提出一定要用技术的方式,而不是用行政的方式聚合总台现有资源,唤醒历史资源。目前中台已经建成, 总台是第一个建立中台的传统媒体。在这个中台上,我们正在按账号逻辑和众筹的方式打造一个有品质的视频社交媒体——央视频。这些账号来自台内各节目部门和社会机构与创作者。

目前“央视频”已经上线十天,口碑良好。其特点是主打短视频,兼顾长视频。我提出“央视频”只做视频不做其他。
现在显然不是谈经验的时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要使“央视频”进一步改变传播语态,用平实而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

对视频来说,短有短的活性和热度,长有长的粘性和品质,短和长都是相对的,关键是看视频的叙事方式和逻辑是否被大众所接受。从这个角度看,我曾跟张一鸣总开玩笑说:我不相信字节跳动公司永远只做短视频而不做长视频。我认为,像《哪吒》这样的电影是能提升制作机构的品牌价值的。

有品质是基于我们是一个专业的主流媒体。这也是我们与一些商业化短视频平台的差异。今年国庆大阅兵的公共信号制作效果就是对品质的最好注解。我曾要求把过去一个6秒钟领队敬礼镜头分成三个镜头呈现,所以,视频的品质是以秒计算的,体现在制作全过程。

早在大阅兵直播团队刚组建时,慎部长就确立了目标:“世界一流,历史最好”。这句话的来源很有故事,时间关系不说了。为落实慎部长要求,我提出,这次一定要用电影的语言来转播,确保直播品质和效果。当时我们谁也没料到,后来的直播信号真的进了影院。由此,知识百科中要增加一个新词条——直播电影。

这一切起源于技术,因为4K的画质已经完全达到了电影的标准,这就使融合话题又有了新内涵。原来我们只是想向下与小屏融合,没想到还可能向上与电影融合。

技术可以改变一切,融合也许还有下半场,而且刚刚开始,一切皆有可能。
编辑:吴悠

45#
发表于 2019-12-16 14:16: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真正的媒体融合,是一场改变命运的化学反应

媒体融合到底是什么?

这个秋天,应人民网“人民慕课”频道邀请,一点咨询高级顾问吴晨光主讲了一堂关于媒体融合的课程,他以12年的亲历解构“分”与“合”,以21年的亲历定义“源流说”。一起看看他带来的精彩分享。

刚刚拿到这个题目时,有点恍如隔世的感觉:201410月,同样是在这家党报的大院里,时任人民日报新媒体负责人的叶蓁蓁邀请我做了《中央厨房生产 不同餐厅分发》的讲座。那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及“中央厨房”的概念——它来自我担任搜狐网总编辑时,操盘媒体融合变革的经历,也是融合的核心所在。

5年后的今天,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已经拔地而起。我的讲座就被安排在这座大楼里。

值得一提的是,2019125日上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在这里举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以下万字长文,即为我的讲座实录:

今天,非常荣幸能来到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讲座。我们都知道,今年年初,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在这里进行集体学习的事情。正如同总书记所说,“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我想不论是像《人民日报》、人民网这样的中央主流媒体,还是像搜狐网、一点资讯这样的商业网站,这都是一个重要目标。而今天的讲座,就是结合我的个人经历,谈一些关于商业互联网媒体融合的经验和教训,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如这张PPT所示,讲座分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最早的新媒体尝试。包括2007年在《南方周末》,以及20082010年在《中国新闻周刊》。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张报纸和一个杂志。但在当时,我们已经开始尝试突破纸质媒体这个概念,让它们走向互联网。而这两次尝试,为我后来进入真正的新媒体撬开了门缝。

第二部分,“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这是全媒体和媒体融合的核心。主要来自我在搜狐网、一点资讯及凤凰网的经历。

第三部分,媒体融合背后的“源流说”。所谓的源流说,是我个人的总结:媒体和传播的核心问题,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源”——内容从哪里来;一个是“流”——内容向哪里去。源对应中央厨房;流对应不同餐厅。

第四部分,合与分。也就是融合式的超级APP与类似字节跳动这样能够生产大量APP的公司,到底谁更有优势。所谓“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媒体融合的未来究竟是什么?

在讲解这几部分之前,还要强调一点:不管媒体融合或者拆分,保证导向和价值观的正确是前提条件。尽管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核心思维是用户思维,但必须建立在内容导向和内容安全的基础之上,否则无论吸引了多少用户,都是空中楼阁。

疯狂的老虎

我的新媒体故事,是从一只纸老虎开始的。我想问一下,这张照片有多少同学看过?这是2007年的年度照片,“拍摄”的地点是陕西省镇坪县——华南虎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地方曾经是老虎的家园。华南虎又称“中国虎”,是老虎的若干亚种中唯一生活在中国的。五十年代还有几千只,后来野生的基本被打绝了。

演讲现场:PPT上的那只纸老虎曾掀起轩然大波,也帮本文作者开启了新媒体之门

但在20079月,有一位叫周正龙的农民,突然宣布自己发现了野生华南虎,这张照片就是在“现场”拍摄的。当然,我们今天再看这东西,一看就是假的。但大家想想,那是12年前,大家以看报纸为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智能手机还没诞生,而图片的处理技术也远远没有今天发达。

遇到这种大事件,像《南方周末》这样的主流媒体肯定是不会缺席的。作为《南方周末》调查版的责任编辑,我派了一位叫潘晓凌的记者到现场采访,PPT上的这篇《疯狂的老虎》的深度报道,就是她的作品。

做深度报道是《南方周末》一贯的风格,因为它是一张周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记者每天都会跟我沟通一次工作,说“晨光老师,我今天拿到了什么料”之类的,我们也因为采访的突破很兴奋。结果到了第二天早晨,和她一起采访的《南方都市报》记者就把这些东西全部报道出来了,然后各大门户争相转载。这让我们非常沮丧。我们必须想一个办法,抢先发出我们拿到的素材。

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做了一个决定:把每天的采访内容整理成一篇日记,然后在处于试运营状态的南方周末网发表,然后再让门户转载、扩大影响。这位记者非常勤奋,按照规划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力压各家都市报。

另一个让人惊喜的细节是:晓凌用她的相机录下了与周正龙一同上山“寻虎”的视频,大约10分钟左右。这个视频也被挂在了南方周末网站上。今天,当抖音和快手的用户每天把超过5000万条短视频上传到APP上的时候,谁又能想到,在12年前发生的一起重大新闻事件里,短视频报道还是个非常新鲜的事情?

后来,这段短视频被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引用了。

让我们来简单总结下这个故事。其实,记者和编辑打造了一个很小的“中央厨房”,其中生产了三道菜:消息、短视频和深度报道。而南方周末网、中央电视台以及《南方周末》报纸成为不同的餐厅,把这三道菜给到了不同的顾客。这三道菜的原料相同,但烹饪方式不同。而同一个记者的操盘又保证了原材料的充分运用,没有一点浪费。

如果从今天看来,这个举动是我和记者的一小步,却是《南方周末》的一大步。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清楚:为什么是我们做到了,而其他人没有?

那时候,《南方周末》的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我是这张报纸最勤奋的记者之一,最多的一年写了43篇报道。因为适应南方周末体裁的深度报道——特别是调查性报道,很难写。南方周末的绝大多数记者,一年也就是在30篇报道左右,一篇稿子有时候要用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去打磨。

“深入成就深度”的指导思想下,大多数记者陷入了深耕报道的模式中。他们并没有这样的思维——在一次报道里面努力产出不同长度、不同体裁、不同表现形式的内容。

也许是因为勤奋和创新意识,我还是比较敏感地抓住了那个机会,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人生。以前在我讲座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你为什么总能抓住风口?”其实这不是抓不抓的问题,所谓“命运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只能说赶上了。但我想,机会总会偏向勤奋而善于思考的人,在《南方周末》时,我和南方周末网站的主编吴蔚关系不错,经常在一起交流业务。他算是这个报社里的新锐派,经常告诉我一些互联网传播的优势,于是潜移默化就有了一些意识。后来,才有了《疯狂的老虎》这样的尝试。

狼群,远去的狼群

20083月,我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北京,担任《中国新闻周刊》副主编,分管社会新闻。

对于这个国家而言,2008年是个罕见的大事频出的年份:12月,南方冰雪灾害;2月,艳照门;3月,法国发生北京奥运火炬被抢事件;4月,国人反击,集体“抵制家乐福”;5月,先是安徽阜阳的EV71传染病,导致十多名儿童丧生;随后是汶川大地震,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7月,瓮安群体性事件,烧了县委大院和公安局;8月,北京奥运会开幕;9月,山西尾矿库溃堤致数百人死亡,山西省长孟学农引咎辞职;1012月,三聚氰胺几乎颠覆了中国奶业,这种化学物质对几十万儿童身体的影响,延续至今。

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境遇。

对于《中国新闻周刊》的社会新闻部来说,这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战斗。我们年轻的团队在战斗中迅速成长起来,凭着出色的报道,拿下了包括“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亚洲杰出出版人金奖”等多个奖项。因为擅长集体作战,我们被外界称为“狼群”。

但正如再凶猛的狼也长不出翅膀一样,我们终究会受制于杂志的出版周期。

2009年年初,我向时任《中国新闻周刊》杂志总编辑的秦朗提出,要办自己的一家网站。这就是今天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的前身。经过几个月的筹划,2009年夏,网站正式上线。它的定位是“权威、严谨而专业的时政社会小门户”。

中国新闻周刊网,20191210日首屏

在筹划自己网站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利用其它新媒体发布报道。除了门户网站之外,当时能利用的平台很少,我们找到了一家名叫“饭否”的社交媒体,它的名字来源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

饭否的产品形态与今天的微博非常相似。周刊记者获取的重要信息,可以在上面以短内容的模式瞬间发出。消息越短越重要,这是新闻的基本规律。它弥补了周刊出版周期的掣肘。

但因为在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中,饭否上传递了暴恐信息,因此被关闭。而新浪微博敏锐抓住了这个空白点,开始了产品的测试。这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新的阵地,弥补了失去饭否的遗憾。这张PPT,就是当时周刊的新媒体发稿流程图。在10年前,这应该是非常超前的理念了。

这里还要插叙一个小故事:饭否的两位主创者,一位叫王兴,一位叫张一鸣。1979年出生的王兴是福建龙岩人,现任美团点评CEO。他18岁被保送清华大学,24岁放弃美国学业回国创业,用8年时间先后创办校内网、饭否网、美团网;张一鸣是王兴的同乡,是字节跳动的创始人,我们熟知的今日头条、抖音都是这位福建龙岩人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饭否被关之后他们打造的。或许,我们只看到了这些大佬头上的光环,却没有看到背后的挫折和艰辛。凡是成大器者,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而在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前行的过程中,我还需要面对两个难题:

其一,平面媒体出身的我既不懂产品,更不懂技术。那个炎热的夏天,我光着膀子和上海那边的一个技术公司沟通磨合,被人家忽悠。但最终,这个看着有点山寨的网站上线了。

第二,说服“狼群”成员从深度报道中跳脱出来,把一个选题写成几种体裁,分别以140字的微博、1000字左右的消息,以及3000字以上的深度报道表达出来。如果有条件,还需拍摄现场视频。一些同事不适应这种打法,大家发生了很激烈的争执,它们太琐碎、根本没有时间,不如专注一篇深度报道。

我还是很强势地坚持下来了,甚至拿“谁干不了谁走人”威胁团队的成员。但最终我告诉他们,这是趋势。今天你不去适应它,未来可能就没机会适应了。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对的。“狼群”中一位叫王婧的同事后来去了财新,从她入局开始,就是“网稿+深度报道”的组合模式。而且每个月都有严格的考评。后来她很庆幸在周刊的锻炼,为她的转型打下了基础。

2015年出版的《超越门户》一书中,我把在周刊的工作状态以名为《狼群,远去的狼群》的一个章节讲述了出来。今日重读,依然让人热血沸腾。就在刚刚,我接到了中国新闻周刊社的邀请函——今年1214日,是中国新闻周刊成立20周年,也是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创立10周年。作为周刊的元老以及新媒体创始人,邀请函上写道:“欢迎回家”。

“中国新闻第一刊”迎来20岁生日

移动崛起

2010年我离开《中国新闻周刊》之后,又在另一家平面媒体做了一个简短的过渡,随后正式进入了互联网体系。足以影响我一生的那次媒体融合变革,也诞生在这个阶段。在《超越门户》下编的第八章里,我详细介绍了我入职搜狐网后,操刀这次变革的内幕。其中的核心,就是“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

这个概念来自搜狐公司原联席总裁兼COO王昕,是我在20124月面试时她告诉我的。她希望在我的任上,能够完成这一整合。当时,我懵懵懂懂地答应着,其实心里什么概念都没有。已经在传统媒体工作了14年的我,虽然此前涉猎了一些新媒体的东西,但无法理解其中的真谛。

我入职时,在搜狐的媒体矩阵中,PC还处于强势地位。当时,4G网络和智能手机刚刚开始普及。这里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个概念:1G主要处理的是语音,所以只能打电话;2G可以处理文字,于是诞生了手机短信;3G可以传输图片;到了4G才可以播放视频。有了4G网络,移动智能硬件又在苹果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全中国人民开始换手机,大量的APP也因此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也正因为在移动端动手较早,搜狐新闻客户端成为当时中国装机量最大的APP,大约覆盖了2亿部手机。

搜狐移动媒体的布局也就借这个“势”开始了。20125月,手机搜狐网编辑小组和移动APP的编辑小组,还被安排在PC端新闻、财经等各个内容中心之下。但在此后由于移动端的飞速崛起,在2013年,公司把所有负责移动端内容(包括手机搜狐网和新闻客户端)的编辑抽调出来,组建移动媒体部,由时任总编辑的刘春领导。自此,搜狐的编辑部被确立为两个板块——PC+移动端。在每个周一的下午,公司要召开两次例会:一个是PC端的,一个是移动端的。

当时,我的职务是搜狐新闻中心总监,只负责PC端新闻首页更新。当手机搜狐网新闻组被调到移动媒体部之后,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中央厨房”也被我渐渐淡忘。

但正应了那句话,“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0143月,重归互联网的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CEO张朝阳发出了改革的号令。这个改革的核心,是要把PC编辑部和移动编辑部重新整合到一起。而第一个改革的部门是我一直分管的新闻中心。在几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被推上了最前线,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白刃战。

此时,总裁王昕、总编辑刘春均已离职创业,而我已经升任搜狐网总编辑。

中央厨房生产,不同餐厅分发

正如前文所述,改革前,搜狐内容部分为PC编辑部和移动媒体部。PC编辑部又下设新闻中心、财经中心、体育中心、军事文化中心等。同样,移动媒体部下面有新闻组、财经组、体育组、军事组等。双方各自生产内容,并在自己的终端分发。比如,同样是策划,“数字之道”这个栏目是PC端的;而“神吐槽”栏目是移动端的。

这种各自为政的方式会产生一些问题,主要是资源得不到高效配置。而这次改革的重点,就把部门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我们可以把PC门户看成传统媒体,把客户端和手机网看成新媒体。改革要打通两者的平台,建立“中央厨房统一生产,不同餐厅分发”的模式(如下图):

前与后:搜狐网媒体融合变革示意图

1.  PC和移动端的两个大编辑部合一,这是公司的一级部门。

2.  按照报道领域的不同,大编辑部下设新闻(时政和社会)、财经、军事、文化、体育等若干二级部门。

3.  以新闻中心为例,原PC新闻和原移动新闻合为新的新闻中心;而在这个新的中心下面,又分为两个部门——生产中心和分发中心。

4.  生产中心包括初选组、精选组、精编组。主要是从每天的数万条新闻中,遴选出数十条最重要的报道,提供给分发中心的编辑。

5.  分发中心又称为“五大哨所”,包括PC端搜狐首页、PC端搜狐新闻首页、PC弹窗首页、APP首页和手机搜狐网首页。他们从生产端给出的内容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放到网页上。分发端的编辑也可以根据需求,向生产方提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稿子。

还拿吃饭作为比喻:五大哨所相当于不同的餐厅,这里的编辑相当于餐厅经理,他们负责了解顾客的口味;生产中心相当于中央厨房。而生产中心的编辑相当于大厨,他们有着自己的拿手菜。

在改革最初的3个月里,我每天都要在不同的会场上穿梭。有太多的细节值得探讨。比如在内容融合的背后,还有涉及技术的后台打通——此前,PC端发稿用CMS系统,手机搜狐网发稿用WCMS,客户端发稿用KCMS。而三端发稿系统的打通,对于融合的意义非常重要,可以减少编辑的重复劳动。

这场变革大约持续了半年时间。201410月,在江苏苏州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我做了《从六脉神剑到五大哨所》的主题发言。其中一段话是:媒体融合的变革给搜狐带来了什么好处?

1. 此前,移动端和PC端由于分而治之,经常打架。现在统一管理,核心价值观统一。

2. 对重大报道的判断相同。我们重新整合了搜狐新闻突发事件处理小组,重新分类分级。一旦大事件出现,统一部署。

3. 对独家报道推送不再各自为政。保证了具有搜狐独到气质和独家内容的报道能有更广泛的传播。比如,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的策划。

4. 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减少了管理成本。而这,正是媒体融合的核心目标。

那么,既然是五大哨所,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哨所编辑根据“中央厨房”提供的半成品,以不同的用户口味、不同的端口风格进行二次加工。包括标题的制作、图片的剪裁、稿件更替的频率等。这就像此前在《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时,网站稿和见报、见刊的深度报道的关系。

本文作者在第十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讲解有关媒体融合内容,题目为《从“六脉神剑”到“五大哨所”》

演讲后,一位媒体老总问我:为什么那么多媒体嚷嚷“媒体融合”,而搜狐做到了。我说:

1. 老板强力推进,他有决定公司方向的能力。

2. 作为执行者的我没有退路,干不好就得滚蛋。‘’

3. 我一直记着刚来搜狐时的“中央厨房”的理想,人总要为理想做点事。

再变革:身披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把这场媒体融合变革完成之后,我离开了搜狐,加入移动APP一点资讯任副总裁、总编辑。20187月,我出版了《自媒体之道》一书,系统阐述了对自媒体、算法以及内容生态构架的观点。但在这部30万字的作品中,却忽略了有关媒体融合的内容。

当人民网邀请我讲课时,我回溯自己所做的工作后发现:一点资讯和凤凰网自媒体生态的建设,同样是一场商业互联网媒体融合的尝试。

我在一点资讯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凤凰网一直是它的大股东。而“楼上楼下”的办公方式,又给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众所周知,凤凰网是一个专注内容品质的、有较强媒体属性的门户网站,所以,它希望利用自己的优质内容来哺育一点资讯。

但从2013年之后,传播发生了进一步的迭代——随着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的崛起,由自媒体生产内容、按照用户兴趣进行千人千面分发的模式开始流行。作为一点资讯这样的“智媒体”,仅仅靠几十上百条内容,不可能满足千万用户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

所以,我们要做一件事:招募大量的内容创作者,入驻到这个平台里,为我们创造内容,这就是所谓的“自媒体”。“一点号”和“凤凰号”(后更名为“大风号”)就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自媒体之道》一书的核心,讲的就是自媒体的入驻、生产和分发的基本逻辑,以及自媒体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2015-2016年的凤凰APP,也在向着由算法主导分发的平台努力。在凤凰网CEO、一点资讯董事长刘爽的推动下,一点和凤凰的整合开始了。当时的他一再和我强调:只有资源整合好,才能共同击败强大的对手。所以,又一次由我操刀的变革开始了。

2017年春天举办的“凤凰&一点自媒体大会”上,我们打出了这样的Slogan:“身披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下面这页PPT,是我在这次的演讲中使用的。

当时,已经有大约10万个自媒体入驻了凤凰网,另有15万个自媒体入驻了一点资讯。

我们把这两个平台的底层打通,在这个大的内容池里,每天大约会进入20万篇文章。而这些文章会分发到6个不同的端口:包括凤凰的三个端口、一点资讯APP,以及小米和OPPO的浏览器。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小米和OPPO也是一点的股东,两者部分浏览器的内容由一点输出。很多人不太了解浏览器这个产品,事实上,它的用户量巨大。业内人士估计:华为、小米、OPPOVIVO四大手机浏览器上总的日活用户数(DAU)在1.5亿左右,可以与腾讯、百度、今日头条三大信息流巨头抗衡,是典型的超级入口。

一个超级厨房,千万专属餐厅

那么,凤凰和一点资讯是如何打通的?其实很简单,就像让两个水龙头向一个池子放水,然后再接几个管子出去,分别对不同的饮水人。如果从技术层面来操作,主要包括:

1.  协同“拉客”。比如,看到10个优质财经自媒体,经双方确认后,各负责拓展5个。

2.  协同审核。当内容进入“水池”后,按照同样的标准去除违规内容。

3.  协同管理。对自媒体的分类、分级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内容好与坏的统一标准。

4.  底层技术的打通。这是基础,也就是把原来的两个池子融合成一个池子。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阅读数据与评论数据,因为每个作者都愿意看到他的文章有更多阅读;而每个用户也愿意在文章下面看到更丰富的评论。

而在给创作者的结算上,因为涉及不同公司,会根据不同平台的点击数量进行不同的处理。

此时的中央厨房,要比搜狐的中央厨房大很多。在巅峰状态时,一点号和凤凰号的总数超过100万个,发文数量也远非搜狐几万条可比。而分发的“餐厅”,也从搜狐的5个扩展到了几千万个。刚才已经说过了,在这种按照用户兴趣、千人千面逻辑分发的APP上,每个人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专属餐厅。

一个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如果内容池都一样,而算法推荐逻辑也相同,两个客户端会不会变成一个?当时争论了很久,也没有答案。但如果从今天看,各平台上优质内容的趋同性越来越强,靠几篇独家文章打天下的时代早已经过去。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已经升级为“内容—渠道”的综合竞争力。因为凤凰网和一点资讯的用户并不冲突,所以不会产生一家人打架的问题(参见一点晨光820日文章《构筑内容壁垒》)。

而从市场的角度解释,以前,人们注重的是“产品-市场匹配”(Product-market fitPMF),意思是“在一个好的市场里, 能够用一个产品去满足这个市场”。为此,有三件事可以做:拥有更好的产品体验,抓住细分市场,或者创造出一个全新市场。今天,这个策略被升级为“产品-渠道匹配(Product-channel fitPCF)”,意思是“在精细化的产品运营过程中,能够用一个产品去满足这个渠道”。产品的定位与渠道的人群属性、场景属性高度匹配,产品与渠道进一步产生合力,产生核心竞争力。

我还能清晰地记得20176月,当时凤凰网、一点资讯的高管们讨论这个事情的场景,是在蓝色多瑙河的一艘游船上。“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晃又快三年,往事并不如烟。

2017622日,多瑙河附近的青山白云,关于凤凰一点号的讨论在这里进行

媒体融合的难点与目标

我讲的故事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再总结提炼一下,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其一,媒体融合关键点是什么?

1.  它是一个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

这里介绍一下我个人的经历。我不是学中文的,更不是学新闻的,我的专业是钢铁冶金。所以活生生地写出了一部小说,叫《钢铁是怎么没练成的》。但是这个经历给我打下了一个基础,就是化学。化学是什么?化学是要有反应的,生成新的物质。水和牛奶那种交融,不是化学反应,而是物理反应。

所以,媒体融合也要做化学反应,而不是把两拨人机械地放在一起。混着坐也不行。它要能够产生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包括:

1)新的组织架构。比如搜狐网的变革过程,就是颠覆原有PC和移动端分而治之的架构,产生新组织模式的过程。

2)新的产品形态。因为要融合,所以很可能有新产品(比如新栏目、新的APP诞生),而此前的重复的产品会被干掉。

2.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底层数据的打通。

还拿搜狐的例子说。当时,我们的发稿后台有三个系统:CMSKCMS以及WCMS。把这三个系统打通了,一个编辑发稿,可以在搜狐网PC端、手机搜狐网、搜狐APP同时出现;否则,就需要三个端的编辑分别发稿。凤凰和一点的融合也是如此,如果不把底层打通,从一点号进入的内容都没法同步到凤凰去。

当然,后台打通远不止说说这么简单,有各种各样的细节和指标。在搜狐和凤凰,这个事情都折腾了大半年。

数据打通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因为传统媒体没有数据和技术底层,更没有用户的概念。所以,总书记说“全球一张网、全国一盘棋”。传统媒体之间也会有整合,但那不是融合,而是合并或者拆分。

3.必须是一把手亲自抓。

搜狐和凤凰一点的融合能够进行,都是CEO亲自操刀。因为媒体融合涉及组织构架和产品的重新设计,如果不是一把手,无法站在全局上看待这个问题。而且因为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部门利益的调整,没有一把手的权力,根本进行不下去。

其二,媒体融合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人。正因为是重新排列组合、发生化学反应,必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甚至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而当某些人的利益被触动时,他的反弹往往出乎意料——这就是人性。

所以,从古到今的改革者,不少都难以善终。从秦国的商鞅到清代的谭嗣同,都是如此。而这也就要求改革者们有更高远的格局、更高超的政治智慧、更高明的行事技巧,并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如此才能成功。

其三,媒体融合的目标是什么?

效率。这又分为两个层次:

1. 内容获取。比如《南方周末》记者对华南虎的采访,如果网站和报社编辑部是两个部门,那就需要派出两名记者;再比如说凤凰和一点,两边联合“拉客”就比分头拉客的效率要高很多——对优质内容创作者,可以你拉5个、我拉5个。

2. 内容分发。正因为中央厨房能把优质原料整合在一起,所以在厨房做菜时,厨师就能有更多选择,菜单就会更丰富,可以满足更多顾客的口味。而当更多顾客涌入餐厅时,又能留下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反推厨房把原材料的采购再上一个层次。

总之,媒体融合后,可以让用户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丰富、更优质的内容。如果没有达到这一点,硬件搞得再漂亮,也是花架子、走形式、糊弄领导。

源流说

来讲课之前,我查了“融”字的含义。它的本意为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另一个意思是调和。也就是说,没有“流”,无法“融”。

这也验证了为什么媒体融合是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兴起之后提出的概念。传统媒体时代是“块阅读”,因为文章像豆腐块一样排布。PC时代门户网站的页面,也是由信息块拼在一起的。而手机阅读改变了这种模式,上下一刷,信息就像瀑布般涌来,所以称之为“流阅读”。

如果再去深究传播的本质,其实就是两个字:源、流。而媒体(也包括一点资讯这样的平台型产品),就是能让源与流交汇的介质。

2016年年底,我在深圳大梅沙论坛上提出了“源流说”的雏形。只不过当时的说法还没有这么精炼,是传播需要经过“内容生产—内容审核—内容分发—用户互动”四个环节。但在此后3年的时间里,源流说的理论体系逐步成型、深化,特别是我认识到:审核环节属于中间环节,待审内容并未与用户见面,所以可以归于生产之中;用户互动也属于分发环节的一部分。所以,最终把传播归结为内容生产(源)、分发(流)。

而在今天发布的这篇文章里,源与流被第一次升级为“源流说”。它的主要观点包括:

1. 内容源由生产者控制,内容流由用户控制。源与流的问题,就是内容从哪里来、内容向哪里去的问题。这是个终极问题,正如哲学研究的就是人从哪里来、人向哪里去的问题。

2. 内容的创作,要经过选题、采访、写作、包装四个基本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源在逐步降维。也就是说,内容生产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多的人因此拥有了内容生产的权力。

3. 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流在逐步升级。升级的标志,是用户获取信息效率的提升,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容易的方式拿到自己“应知、欲知而未知”的内容。今天的流,已经由编辑、算法和社交三种模式操控。而这三种模式,越来越趋向于“混排”。

4.正如同水和鱼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源与流构成了内容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源与流之间永远在追求一种平衡。也就是内容的数量、质量、领域、内容倾向性(正面与负面),以及表现形态(文字、图片、视频等等)与用户、数量、爱好之间平衡。

5.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可以靠源(独家内容),也可以靠流(独特的用户),但最终是靠源与流的相互作用。靠内容生态塑造的壁垒,才是真正的壁垒。

(有关“源与流”的详细论述,参见“一点晨光”公众号5月文章《定义内容生态》、8月文章《构筑内容壁垒》)

回顾我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与源、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1998年到2012年的14年里,我主要的精力花在了“源”上——专注内容生产,主要是对选题、采访、创作、包装的反复实践,在各种主流媒体上发表了大约150万字的报道作品和超过500万字的编辑作品;在进入互联网之后的7年,把重心逐步转向了对内容分发逻辑的理解上,比如利用算法或者利用社交关系链条;而在搭建一点资讯自媒体运营体系的过程中,由把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逐步结合到一起,直到2016年年末,在苍茫的大海边悟道“源流说”。时至今日,已经是3个“七年之痒”、两个“面壁十年”。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媒体融合,其实也是人思想的融合——把源与流融会贯通。

《超越门户》+《自媒体之道》登录京东畅销书排行榜,两书中均涉猎了“源流说”的基础内容

超级APP VS APP工厂

而在讲座的最后,让我们跳脱出内容层面,从产品的角度探讨一下分与合。

如果说用户是鱼、内容是水,产品则是鱼缸。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产品有两个趋势:其一是把所有功能集中在同一个产品中,进而形成超级APP;其二是以一个产品为母体,不停试验,然后把功能一个个拆分出来,形成APP的矩阵。前者是“融”,后者是“分”。

微信就是一个典型的超级APP。首先,它的DAU已经接近10亿,用户平均停留时长每天不少于两个小时。在中国,加微信已经成为像见面握手一样的礼节。其次,它把诸多功能集于一身——先是可以免费沟通的社交功能;随后在20128月试水公众号,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自媒体信息发布平台;然后又通过发红包将支付功能收入囊中,与此前独步天下的支付宝分庭抗礼。而搜一搜、看一看等功能,也随着版本的迭代而不停推出。

因为微信的产品功能建立在社交关系链的基础上的,它未来的方向,也应该是囊括社交的一切。

与其相反的一个产品逻辑,则是字节跳动。它从内涵段子起家,后期的明星产品包括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微头条等APP。字节跳动掌门人张一鸣的逻辑,是塑造一个APP工厂。

一篇名为《张一鸣的APP工厂》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头条系”到底有多少个APP?听到这个问题,一位字节跳动内部人士有些为难地笑了,“不知道,反正很多。”2018年,这家公司就推出3个全新APP4月,内涵段子被永久关停,但3个月后,搞笑类内容产品“皮皮虾”上线。8月份,电商APP“值点”被推出。10月初,用户可以下载对标小红书的移动产品“新草”。2018年快要结束时,字节跳动研发一款社交产品“飞聊”的消息不胫而走。上述内部人士透露,这个项目已经秘密存在一年时间。现在,任何一个产品都不足以代表这家公司,“头条系”才是准确的说法。还没有哪个互联网内容公司像字节跳动一样,两年时间内,APP推新迭代速度如此之快。

为了形成工厂效应,在今日头条内部,没有按业务线划分的事业部,只有3个核心职能部门:User growth、技术和商业化,分别负责用户增长、留存和变现。而这三部曲是任何一个移动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核心。三个职能部门会参与每个APP,换言之,任何一个APP都可以基于此发展。而某一个APP的管理团队,只把精力花在运营上。

在我看来,User growth、技术和商业化组成了一个“大中台”,而各个APP的运营则担负了前台的职责。而这种组织设置,与百度等公司相比拥有更高效率。“工厂”一文的作者表示:“在百度,很多产品会用到机器学习平台,而类似的平台有三四个,各自为战。”

作为一点资讯早期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我一直在观察头条的成长,也切身感受到了它的拆分过程。比如“悟空问答”。它最初的形式是“今日话题”,隐藏在头条的信息流之中;而后变成一个独立频道——头条问答;最后以独立APP“悟空问答”的形式出现(但因运营效果不好后下线),这个过程在两年左右。

那么,超级APPAPP工厂到底谁优谁劣?

这个到目前为止,真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两点是:

1.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太大,特别是在强监管的环境下;

2.社交类APP更适合做超级APP,因为人群基数、关系链条非防守壁垒比较深,轻易难被颠覆;资讯类APP护城河太浅,有随时被迭代的风险,所以需要时时更新形态。

但正如前面所说,无论是融是拆,核心是对效率的提升、对用户心智的把握。自互联网出现以来,极大提升了这个社会前行的速度,媒体融合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大背景应运而生。而对我们这些从业者来说,与其被别人革命,不如自我革命。持续创造新内容、新产品、新的组织模式,才可能适应“新时代”的潮流,如果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分与合就不那么重要了。


原作者:吴晨光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Fk98vAUeIp8zmffSuXVfw

编辑:宋婷


46#
发表于 2019-12-17 21:37: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俊生:“融”时代,报纸仍是媒体灵魂
融媒体是近年来我国诸多报社为适应新闻传播市场变化而进行改革的一个方向,在这种改革路径之下,报纸不再是报社的唯一产品,而是集报纸和其他各种新媒体于一体,使受众可以更快捷地接收新闻,并且通过视频等途径使新闻事实得到更具冲击力的传播。
自从互联网出现以后,报纸这一大众传播工具就开始了走下坡路的进程。时至今日,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凭一部手机可以尽览天下事。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报纸的融媒体改革变得日趋紧迫。报社以融媒体改革来拓展报道载体,以此来粘住年轻受众,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当融媒体改革越来越深化的时候,就有报社不再出版纸质报纸,而是全力经营客户端等新媒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报社对报纸的“嫌弃”。但是,目前很多融媒体改革实质是把原来报纸上的内容搬到了客户端上,或者转化成读图时代的视频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和新媒体存在高度重复。报社只是把记者的同一篇稿件先在新媒体发再在报纸发,由于报纸在时效上不可避免地晚于手机传播,因此报纸看上去确实“多余”了。如果报纸仅仅是新媒体上内容的复制,一些报社“留下11个编辑”可能还有点多。而短视频等新型传播工具虽然能活跃一时,但说到底这种不需要伴随思考的阅读,不过是前几年“读图时代”的延伸,而随着报纸的“被嫌弃”,新一代受众再也无法受到报纸所带来的文字熏染,他们不仅不再能接受阅读文字所产生的思考训练,也会弱化纸面阅读所带来的文字浸润。
报纸与新媒体是不同的传播工具,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文字载体差别,更会对受众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融媒体改革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相同内容在不同媒体上重复制作,而应根据各自特色,扬长避短,使各种媒体都有存在的价值。在这方面,作为报社尤其应该注意弘扬报纸不可替代的优长,而不能将它轻易丢弃。一般来说,在新闻传播上,报纸确实比不过新媒体,也缺乏视频之类直面新闻现场的形式,因此,报纸更注重深度新闻和思想评论的开掘,让报纸仍然能够在读者中保持足够的阅读价值。否则,不仅报纸将加速死亡,即使是转换成新媒体也难有出路。这几年一些报社将办报精力转移到新媒体上,把报纸视为累赘,读者迅速流失,最终不得不关门了事,而当报纸关门的时候,其新媒体也失去了依托,成了无根之木。
融媒体改革是大方向,但请在改革中给报纸留下一席之地。这不仅是为了照顾所谓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不仅是为了照顾报社内部一些员工的切身利益,而是为了报社的全面发展,为了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报纸需要有与时俱进地改革,却并非可有可无,报纸是一家报社的核心业务,是媒体的灵魂。(作者是知名财经评论员)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周俊生
原文链接: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mYj
编辑:宋婷

47#
发表于 2019-12-17 22:14: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5G时代,企业传播怎么做
127日,2019第四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该论坛由中国行业报协会主办,“传媒茶话会”承办。
本次大会从媒体版权保护、媒体融合创新成果、品牌和经营等方面展开,吸引了中国新闻媒体主管单位领导、国内权威产经媒体代表、知名专家学者、产业企业代表等500余人参会。
会上,来自各行业的企业代表针对5G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传播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媒体传播战略进行了探讨。一起看看都有什么新观点吧!
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如海表示,每个企业,尤其是做品牌建设的企业都无法规避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自己的媒体应对策略是什么。“在之前碧生源跟其他本土企业很相似,我们一般都是利用电视广告,最早还有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广播广告全都做过,做完以后增加了一个曝光度、到达率。现在到了新媒体、自媒体的时代,我们发现广告本身并不能传播品牌所有的精神,也不能把我们想要说的话,想要跟消费者做的沟通有效的传达出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碧生源会有一些广告之外的新的媒体形式,比如说影视剧植入,这个之前我们也都做过,现在我们有自己的自媒体,也做过病毒视频。所以我们感觉到品牌说的就比较鲜活一点,说的也会多一点。跟消费者的互动、跟消费者心连心的交流、与消费者的关系,做的非常的丰满。这个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林如海如是说。
快手科技副总裁余敬中认为,5G的发展对短视频行业还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在5G加持下,网速加快,延迟减少,用户体验更好,传播效果更好,短视频行业未来的发展还是一个风口。
在余敬中看来,随着5G的应用,用户对视频时长的容忍度可能会更高一些。“快手过去更多的是UGC平台,现在对PGC开放,PGC对时长的要求会更长。”从全行业角度看,有数据显示,短视频在变长,长视频在变快。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我们就要做一些前瞻性的准备,所以今年7月快手全网开放了10分钟权限,给众多的PGC提供足够的创作空间。随着5G技术的发展,大小屏互动问题的解决,将来一定会出现小屏反哺大屏,短视频反哺长视频,大小屏真正融合的状况。这一天不会一步到来,肯定是一个逐步变化、逐步适应的过程。需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面向小屏,放下身段,基于小屏去创作,为那一天的到来提早做准备。” 余敬中如是说。
人民国肽集团董事长李建琪觉得,5G本质是一场技术底层革命,影响的最直接的就是品牌营销的工具革命升级。“之前我们跟媒体传播策略主要以图文广告类为主,与媒体间的融合也基本都停留在活动、论坛、会议等行业交流层面。其实,这样的品牌传播是有限的,也是片面的。要知道,我们国肽拥有着行业第一家院士工作站、行业第一家教授工作站,行业第一家功能肽研究院、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还拥有自己的产品研发实验室、检测中心等等。这些实力都是其他同行业所不能具备的,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出去,酒香也怕巷子深呀!”
5G时代,距离不是问题,时间和空间更不是问题。将5G技术应用到媒企融合过程中,通过远程直播、AI答疑、智慧管家等等诸多新媒体传播手段,可以让传播更有效率和实时化,真正做到品效合一,进而为企业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可以想象,5G时代国肽的用户数据管理和用户精准化分析方面必将得到更大提高。同时,5G技术将帮助国肽缩短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帮助国肽更好地实现一对一精准化营销,国肽市场营销效率也将得到极大提升。”人民国肽集团董事长李建琪谈道。
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磊认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将赋能各类媒体快速向新兴业态转型。
王磊表示,“融媒体中心涉及到策划、采访、编辑、发布等八九个环节,每个环节闻歌都对应有大数据、移动化以及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帮助媒体快速向新兴的媒体业态去转型和赋能,甚至进一步的重新定义和组织媒体。”
由于设计出将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于具体应用场景的案例,闻歌建了很多中宣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王磊对闻歌交出的答卷比较满意:“目前闻歌的融媒体中心“样板间”覆盖21个省,从中央到省市级,到区县级都有很完备的案例,其中不少入选了中国报业年会的特别案例和优秀案例,得到了黄坤明部长的点赞。”
在做融媒体中心的过程中,闻歌发现,不仅仅地方党媒有转型的需求,产业和行业媒体也迎来非常好的战略机遇期。王磊认为,“内容能力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一片蓝海,这既是决定媒体转型成功的关键,也将帮助媒体人实现自我升级。这方面闻歌已有成功的案例,行业媒体通过和闻歌的合作,搭建技术层,赋能行业媒体,实现对该领域内容输出和数据应用。”
5G时代,企业传播会遇到什么样新的机遇?又在做哪些相应的准备?河北晨阳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品牌运营中心总经理马林说,他想到的是“五个+”。
“第一,互联网+品牌。5G不仅速度快,实现更快、更简单、更科学的传达效率;而且更智慧,可以极大助推抢占消费者心智;只要产品好,5G就能够实现更专业的表达和心智的占领。
“第二,互联网+绿色企业。晨阳水漆做的是一份节能减排、利国利民的环保事业,年产能125万吨,相较于油漆而言,相当于解决100万辆小轿车一年尾气得排放。5G时代到来后,在智能化、科技化方面能够极大助推绿色企业的成长,将这份环保绿色的产品和理念更好、更快的传递给消费者。
“第三,互联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除了晨阳水漆新近推出的植物基儿童水漆外,还包括其他水漆产品,最早看到市面上跑的公交车、自行车这些都是油漆做的,现在清一色可以换水漆了。它对水土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互联网+的出现就让这些好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了高质量和高效率。
“第四,互联网+高新技术。5G技术对突破高精尖技术方面能够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由于速度的提升,原来4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变成10分钟就能够完成。在智慧突破方面,5G省掉了人工核算和人工推理,通过前期的程序设置,便可完成相关工作,这给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插上了翅膀。
“第五,互联网+智能制造。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过在智能制造方面还有差距,但随着5G的来临,相信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小,直至实现反超。参观华为总部的5G未来时代,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速度的问题,而是一整套涉及治安、家居、运营、生活的智慧体系。5G的出现也为品牌传播、产品推广打造了一个新通道。5G时代的到来为品牌的打造提速不少,只要有好产品、好技术、好文化,品牌的崛起可能就在一夜之间。我认为这是未来晨阳水漆和‘5+’的最好结合。” 马林一一解释道。
现在大健康这个概念非常火,健康作为一个关注度颇高的话题,往往也是谣言的重灾区。在健康理念的传播的过程当中企业和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各种平台应该各自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少华认为,企业需要思考,我凭什么把消费者吸引过来,在我们这里持续的产生消费呢?我一定要提供给他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企业跟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第一,我们不要怕媒体,媒体的监督实际上能够让企业健康的运营,人有时候也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外界的监督,只靠自己的监督,可能会走偏、开小差,或者放松。如果有人监督,相对来讲你会变的更加的自律、紧张,更加的愿意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所以我觉得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首先第一点不应该拒绝媒体的一些监督。
“第二,从媒体的角度可能也需要做一些如实的报道。因为在企业经营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面临过方方面面的一些互动,我们觉得有一些确实是一些善意的监督,有一些他会听信一些偏颇的词语,可能也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整个我觉得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应该怀着一种积极的态度跟媒体做沟通,让媒体更加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媒体的角度,也应该在听其他的信息的同时听听企业的声音,看看企业是怎么说的,这个理肯定是越辩越明,这是我觉得企业在传播的过程当中跟媒体互动应该所采取的一种态度。” 杨少华说。
据了解,此次大会主题为5G时代,传播未来”。中国行业报协会从2016年开始,每年在北京举办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今年是第四届,为媒体融合战略研讨、经验交流提供了传播平台。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VWXjc6TygCEaszT4XZYZA
编辑:宋婷

48#
发表于 2019-12-19 23:08: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抢占舆论制高点 融合发展走新路
坚守舆论阵地,唱响时代强音,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作为地市级都市报系传统媒体,以延边晨报社近年发展历程为例,在新形势下坚持“坚守、融合、创新、发展”的理念,优化内部结构,在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后,形成了以报纸传播为主体、以网络和系列新媒体传播为两翼的传播格局,实现了全天候、多形态、立体化的发布模式,新闻资源不断汇集,新闻质量持续提高、传播效果日益凸显,起到“新闻梯次发布、报道循环传播、多维关注世界、立体宣传延边”的良好效果。
五位一体 组合出彩
在推动媒体融合进程中,延边晨报社将宣传融合、管理融合、经营融合、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有效整合,五位一体集中发力,实现了由浅及深、逐步深化、持续发展的融合进程。
目前,延边晨报全媒体宣传平台包括《延边晨报》、“掌上延边”客户端、微信矩阵(包括“延边新闻”“延边晨报”等4个微信公众号,另代理制作10个公众号)、入驻的平台号(包括新浪、今日头条、抖音等10余个平台)。
作为传统报业,为更多留住纸媒的忠实读者,《延边晨报》不断调整版式结构,采用全彩色印刷,保证常规版面不断有新的看点。县市周刊、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9个周刊(专刊)精分人群、各具特色。《说出你心愿 晨报帮你办》《圆梦大学》等民生栏目,年均帮助100余个困难家庭和学子解决实际困难。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今天,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受众被动接收各式各样信息,坚守基层意识形态阵地,是地方媒体义不容辞的首要职责。为此,延边晨报社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一方面牢牢掌握主流媒体话语权,充分利用互联网,重点发展新媒体,推动媒体集约发展,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其在延边州独树一帜,新闻传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高效率构筑起党和群众信息沟通“最后一公里”,这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受众需求,将直播、H5VR、短视频等新媒体表现形式常变常新。
“掌上延边”客户端目前拥有粉丝20万,年均发布各类新闻2万余条,年关注度过亿;“延边新闻”微信公众号粉丝18万,在全省纸媒微信号综合排行榜中稳居前三。
“延边晨报”抖音号已注册一年,目前拥有粉丝近百万,视频播放超10亿次,是吉林省综合排名第三的媒体抖音号。
巩固阵地 融媒引领
在近两年市场不景气的情形下,《延边晨报》通过创新开展活动,不断整合经营方式,多渠道开拓市场,经营创收工作亮点频现,报纸上的商业广告渐趋回暖。在与商业平台的合作中,依然是由主流媒体来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更持久的合作关系、互补关系和共生关系。
新媒体领跑新的经济增长点,掌上延边客户端签约多家合作专栏,微信矩阵(含代理微信)广告年均收益突破百万元。
巩固舆论阵地,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引领主流价值观。两年来,延边晨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相继承办多项活动,实现多元化优化组合。延边州暨延吉市推动“旅游兴州”打造“礼仪延边”活动启动仪式、“2018延边州脱贫攻坚成果展暨扶贫农特产品展销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延边民营经济图片展、延边州20182019年度“礼仪之星”颁奖典礼、延边州“情定海兰江畔 携手为爱减负”集体民俗婚礼等活动亮点频现。各项赛事评选等活动如火如荼,增强了与读者、粉丝之间的互动。
小记者研学走进首都、走出国门,孩子们受益匪浅;大型免费相亲活动备受单身人士青睐,广受好评;延边新时代研学培训中心组织开展多次“重走抗联路”等主题党日活动,备受肯定;《延边晨报》采风团走遍延边、走出吉林,受到大批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延边晨报报刊发行投递有限公司承接了延边州出版的全部党报党刊及主流报纸的投递,保证党报党刊顺利到达读者手中。
为更好地加强对外宣传,学习到更多先进经验,借助国家东西协作、对口帮扶战略,延边晨报社与浙江省鄞州日报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借此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把准方向 创新探索
延边是地处祖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全面夯实舆论传播阵地,在推动媒体改革发展和创新探索上,延边晨报社从用户意识和移动互联思维出发,在硬件欠缺、软件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有限条件发挥创新优势,着力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形成独具特色的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产品矩阵,与全国其他地级市都市报系一样,都在以肩负党和人民事业的责任感,来为区域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为不断创新探索,《延边晨报》无论是在媒体融合发展、还是事业转型变革中,都紧紧把握两个关键问题,即战略方向的准确和团队组织的活跃。纸媒记者已全面向全媒记者转型,目前《延边晨报》记者人人都会摄像、出镜直播,纸媒编辑人人都会操作客户端、微信发布。为更好地钻研业务,成立了新媒体兴趣小组,随时随地研究新媒体应用。通过开展质量月、创优月等主题综合评比活动,奖优罚劣,强化业务学习。通过大家不断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3年来,通过入驻全国党媒公共平台等10余个国内知名平台,努力传播权威声音、讲好延边故事,为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延边起到助推作用。延边晨报社连续多年在报纸、客户端等开设民族团结专栏,承办民族团结歌舞展演等各类活动,反映延边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同舟共济。舆论引导如同涓涓细流,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使媒体本身收获满满。近年来,《延边晨报》多次荣获中国报业新媒体创新奖、全国地市网络媒体客户端综合实力最强品牌、中国媒体创新最佳品牌奖等数十个奖项,抖音号挺进全国媒体账号百强。
延边晨报社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全体从业人员都充分认识到,既要巩固舆论阵地,又要推动融合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聚力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主流媒体在移动端主导,占据传播制高点。深耕内容建设,用活表现形式,用好新技术应用,注重分众化、互动化、可视化传播,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全面提升舆情监控、技术治网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巩固清朗、有序、安全的网络舆论环境。同时必须要足够地接地气,全面深入到群众一线,了解民心民意,敢于说真话、乐于说真话。要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寻求突破创新,把新媒体打造成了解民情、凝聚民心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主流媒体通过媒体融合发展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掌握网络传播主导权的战略部署,任重而道远,需要层层发力,地市级传统媒体尤需久久为功。
作者:付萍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链接: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9/epaper/d7139/d6b/201912/103262.html
编辑:宋婷

49#
发表于 2019-12-22 23:15: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5G+人工智能:双轮驱动媒体融合全面深入发展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新媒体研究院副研究员 卢迪
  当前媒体融合进入重要发展阶段,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媒体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体融合的范围、广度和意义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中,5G将构建起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今后将形成一张新的信息传播网络,深刻地影响传媒行业的变革,推进媒体融合实现全面、深入的发展。
  “媒体融合”进入重要发展阶段的技术背景
  在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移动通信的迭代发展和技术演进,都曾对整个信息传播生态和传媒产业,甚至是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每一个移动通信的代际,由于其技术特征、关键能力与关键技术的不同,也会相应地发展出不同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播平台和信息传播生态。
  当前,我们面临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普及和加速商用的大背景。作为一个新兴信息技术群,5G将带来不同新兴信息技术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带动以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融合发展与广泛应用的落地。但仅依靠5G移动通信技术并不能独立实现对经济社会和各行各业的强大影响,其真正的价值和强大影响在于,5G的网络优势和关键能力使各种信息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突破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得以广泛应用。5G让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真正实现无所不在并且高效运转,成为传媒行业发展“媒体融合”事业的信息化“基石”。
  5G+人工智能,驱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
  随着5G商用的不断成熟,将会使摄像头、无人机及其他多元信息采集的方式和渠道暴增。在“数据”层面,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海量数据将会极大丰富人工智能生长的土壤。只有在5G时代,数据的数量、质量、类型、维度和精细度才能够达到智能媒体发展所需要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5G+云计算和5G+边缘计算的背景下,“边云协同”将极大提升“算力”水平。与传统计算方式将大量数据交付云端处理不同,边缘计算技术可以在最接近数据来源的一端提供智能服务,因此能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接近实现零延迟。对媒体而言,算力提升直接带来的是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各环节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传媒业务模式的改变与革新,并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应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在应用和业务方面,5G进一步拓展了传媒+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加深人工智能与媒体业务融合的层次和程度。在5G条件下,媒体能够通过利用无人机、摄像头等终端设备,实现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以第一视角对以往难以获得的内容素材进行采集、编辑处理、加工和传播,进而使媒体业务和流程的智能化更加便捷,也更利于对媒体业务的管理和控制。
5G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应用,将推动全新的信息革命。在这场信息革命中,媒体无疑将受到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5G的技术领先优势,让5G成为媒体传播的“硬抓手”,更好地诠释优秀文化、传播精神价值,切实提高媒体传播效果。让5G+人工智能实现双轮驱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信息化时代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来源:光明网
链接:http://theory.gmw.cn/2019-12/18/content_33412078.htm
编辑:宋婷

50#
发表于 2019-12-22 23:20: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浪 “温暖70城”正式启动 探索广电媒体融合新生态
  近日,新浪与近20家全国头部地面频道、王牌民生节目、优秀的融媒体平台及自媒体平台签订融媒体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并宣布正式启动“温暖70城”活动。合作将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互联网+广电”双端的融合创新发展,共同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据了解,与新浪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媒体包括看看新闻Knews、湖北经视融媒工作室、辽宁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说天下》栏目、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浙江交通之声、浙江经视浙样红TV、湖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等。
  打造“互联网+广电”双端融合样本
  此次“媒体融合深度战略合作伙伴”签约是新浪进一步推进“民生V计划”、全力加速“互联网+广电”双端融合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与全国各地的优质广电媒体强强联合,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媒体融合内容爆款。
  在平台层面,新浪打造精细化内容布局,在新浪新闻APP视频频道开辟“民生”频道,聚合“民生V计划”优质视频内容;在新浪新闻APP发现频道开辟“民生大视野”置顶焦点图,更快更精准直达优质民生内容聚合区。
  在内容层面,新浪计划同广电媒体联合策划,产出独家视频栏目IP2.0升级版,通过深度挖掘、持续曝光,多平台衍生话题,形成舆论焦点。据了解,新浪现已面向全国70座城市线下征集暖心视频,让拥有更多互动的小屏内容和电视的大屏内容结合联动,通过提供亿级曝光资源赋能,借助新浪新闻APP、微博双端曝光资源联动,助力区域“热点”成为全国“爆点”。
  此外,为了准确把握媒体融合生态发展方向,实现内容传播与先进技术的融通共享,新浪还成立了融媒体学院,特聘新浪新闻资讯运营总监杨焱鑫、papitube高级总监杨扬帅琪、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副总监、知名评论员舒中胜为融媒体学院特聘专家,为媒体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未来新浪还将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容器,整合平台资源,助力广电媒体的生产模式从内容导向转变为用户导向、市场导向,共建广电媒体新生态。”新浪首席信息官王巍强调。
  内容、技术、终端发力 助推媒体融合迈向新高度
  对于媒体而言,技术有助于内容更快地触达受众,而内容本身的品质则是抓住受众的关键所在。深耕内容领域20余年,新浪不仅有非常强大的专业编辑团队,还聚集了40余万传统媒体、头部新媒体作者,每日生产数百万条图文、视频,在海量的优质内容支撑下,一直引领着内容领域的发展方向。
  在创新技术层面,新浪不断吸取新兴技术,引领媒体运营全流程的变革,率先实践AI辅助战略,运用鹰眼系统、视频云剪辑、智能写作、智能审核等技术实现“采编审播”全链路的智能化应用。此外,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新浪的内容场景不再局限于PC、手机端,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互联驾驶的汽车屏等全景生态也成为了其未来重点布局。
依靠高品质的内容与服务和强大的智能分发系统,新浪已成为越来越多融媒体合作的首选平台。新浪移动内容运营总经理丛松表示,融媒体时代,新浪愿以全面、开放、共赢的心态,与各方全屏全媒体互动的新主流媒体进行强强联合,真正打造出媒体融合内容爆款,创造影响力传播新高地。
来源:消费日报网
链接:https://capital.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p7T
编辑:宋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