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刘林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5-12-20 08:39: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林 于 2015-12-20 08:41 编辑

那个“死缠烂打”的姑娘

  

  今天周末,没课,看似很闲,但还是有一堆东西要做,不想拖拉。
  现在,我越来越爱图书馆了,不仅仅是因为它安静,因为寝室一般就一两个人,也很安静,我更爱的,是它的氛围——暖暖的,大冬天,图书馆可是很抢手的。
  早早起床,去四食堂吃过早饭已过七点半,就准备去图书馆占个座位。


  
  走到北二下面的那个路口的地方,突然,身后有个人大叫。
  “同学,你东西掉了!”
  东西掉了,是不是我装包里的饭卡掉了?
  我回过头,一个人从我身旁跑过去,后面身后的那个人冲这跑走的那个人继续大叫:“同学,你东西掉了!”
  

  
  原来不是叫我,摸摸口袋,饭卡还在,最近有不少人丢饭卡呢。
  掉东西的那个人跑得很急,可能以为掉东西的不是她自己,头也不回地继续往龙山体育场跑,可能是要去上课吧。
  身后那个人继续叫着,“同学,你东西掉了!”
  “同学,你东西掉了!”
  “同学,你东西掉了!”
  

  
  还是没反应,继续跑。
  眼看着那个人越来越远,终于,身后的那个人跑了出去……
  快跑到龙山体育场的时候,终于追上了。
  

  
  我曾经也看见过类似的事情,但如果失主总是叫不应,发现他(她)掉东西的那个人,往往就这样算了,并没有追上去。
  
  如果多一些这样“死缠烂打”的人,那些寻卡、寻钱包的群消息就会少很多了吧,那些考试前一天掉一卡通的人就要少很多了吧。
42#
发表于 2015-12-20 16:3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林 于 2015-12-20 16:33 编辑

真是瞎操心




  上周星期天,干训一整天,又不能随便请假,于是不得已就逃了本就一周一节的舞蹈课。
  舞蹈课的上课时间是每周日下午一点到两点半,上课地点是东八。快十二点半的时候,就准备去食堂吃完饭后就去上课。


  
  当我走到情人梯下面的那个转盘,转身,准备过马路的时候,我停了下来,因为我看见了一辆电动车正从坡上向我这个方向驶过来,我得让他开过去我才能过马路。




  车上的那个人,他穿着一件蓝色的、有迷彩服花纹的、连帽外套,可能是天冷的原因,戴着帽子,拉紧帽子上的绳子,那小小的帽子便紧紧地贴在他脸上,甚是滑稽。在那小小的电动车上,在他两脚之间,还放着一个颇大的纸箱子。




  他开得比较慢,他正在等旁边的汽车先走,等它走到他前面……
  他的眼神不断向左右瞟着,不知道在看什么……
  慢慢地,他朝转盘开过去,一直开到还有五六米的距离吧,丝毫没有转弯的意思……
  难道他转弯吗?一般的车,早就向右转了……
  从我这个方向上看,他就快要“撞”上前面的转盘了啊!




  正在我瞎操心的时候,他的方向盘转向了左边……
  原来,他开向转盘,是在等转盘上的车开走……
  咸吃萝卜淡操心,他没有按规矩绕转盘,径直开向了那条左边的路……
43#
发表于 2015-12-21 09:0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林 于 2015-12-21 09:03 编辑

被翻开的两块饼
  
  两个大蒸笼,里面装这各种包子、馒头和花卷;蒸笼旁边有些热牛奶和煮鸡蛋;四个铁质大圆桶,里面分别盛着牛肉、酸菜、番茄和海带四钟汤料,这便是卖面、米线和饺子的地方;卖面食的旁边卖的是各种炸的、烙的、蒸的饼,种类颇多;旁边还叠着两层纸杯子,装着豆浆;几个大铁盒子,这里卖粥的地方:南瓜粥、黑米粥、胡萝卜粥、稀饭……
  这是二食堂,来这里的次数比四食堂多,一是因为这里比较近,二是四食堂大多都是男生在那里吃饭。
  
  

  但是,我对二食堂有过不怎么好的印象。
  那天,还是挺早的,我到食堂的时候,之后一两个人在吃饭。这个时候,食堂还在忙着烙饼、煮面之类的事情,有些食物还没有做出来。
  我想买一个包子,可是卖包子那里没有人,看着旁边的几个阿姨在做早餐,比较忙,我便没有叫她们,于是我就等,大概等了快一分钟,终于有一个人过来问我要什么。
  
  
  买了包子之后,我要了一碗黑米粥。当我放下粥和包子,准备去拿一个勺子的时候,发现并没有勺子,食堂阿姨还没有拿出来。
  于是,我就给卖粥的阿姨说没有勺子,她就叫我去那边卖包子的地方叫人拿勺子。我跟纳闷,为什么勺子会在那里。
  
  没办法,我就去卖包子那边,说他们没有勺子。可是有一个人却说勺子不在那里,在卖粥的地方。我说那边的人说在这边拿,于是他就跟我一起到卖粥的地方,叫卖粥的阿姨拿勺子。说完,一个阿姨就在那里东找找西找找,还是没找到,就到厨房里面去了。
  过了一两分钟,那个阿姨从厨房里面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盛粥的大勺子,我竟无言以对……
  没办法,我只好拿了双筷子去喝粥。
  
  
  今天,又去了二食堂,准备去买一个饼。走到卖饼的地方,没有人在那里。我就等了一会儿。
  等了没多久,一个男工作人员,就走过来问我要什么。
  我指了指其中的一钟饼。
  那是一种烙饼,应该是一个圆形大饼分成四块,一块一块地卖。放了两堆,一堆有十多块。
  那饼,应该是早上烙的吧,但放在那里的时间有点长,已经没有什么热气了。
  等我说完,他一手拿着一个夹子,一手拿着一个口袋,翻开最上面的那两块饼,拿了下面的那块饼给我……
44#
发表于 2015-12-21 16:46:29 | 只看该作者
         那扇闹腾的门


  
  那扇门呀,是透明的,玻璃的,四周是金属框,很普通的玻璃门。
  这扇门,不在其他地方,就在我常去的图书馆,就在我常坐的位置后面,那道在我身后的玻璃门,不停地打开,又关上,又打开……
  因为在开空调,所以那扇门需要关上;但是自习室进出的人又比较多,因此又需要不时打开。


  昨天,那扇门不知怎的,特别爱叫,并且叫的声音还比较大,吱呀吱呀的,不断有人出入,不断地叫着。
  嫌它太闹,于是就用旁边的灭火器挡着,让它开着,这样,进出的人就不必再开关门了。
  可是,那扇不算小的门一直开着,外面的冷空气就不断地往里面灌,门周围的人就会感觉背后一阵奇寒,并且也很浪费空调,浪费电。
  就这样一直纠结着,没有挡门的时候,门一直叫;挡门的时候,又很冷。
  不管怎样,那扇门,就这样叫了一整天……


  今天,很奇怪,那扇门没叫了。很多人打开,又关上,又打开,都没有吱呀吱呀的声音。
  可是,那吱呀的声音,变成了“砰”的声音。
  走到门前,打开,随手一关,“砰”。
  那声音完了之后,门反弹过来,就半开着,有时候变成了全开,冷风不断往里面灌。


  
  也有几个有心的人,就算手里面拿着两个水杯,关门的时候转过身,用手扶一下,尽量不让它撞到门框。
  有一个人,都走过门有两三米远了,转身看见门没关,就走过来关门,这时看见有一个人正要进来,走到半路又回去了。而后面的那个人一过,又是一声“砰”。
  每次门没关好的时候,我旁边的旁边的那个男生,都不得不走过去关门,脸上带着无奈的表情。
45#
发表于 2015-12-21 21:3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林 于 2015-12-21 21:37 编辑

没有告诉即使告诉
                                 ——读朴上春树《电视人》有感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日本作家写的书——《电视人》,这是一本短片小说集,以第一篇小说命名。
  

  第一篇《电视人》,我读过比之后比较模糊,再回头来看这本书开篇的那短段:故事从头到尾都在追问“我”是否存在,展示主体性失落的荒谬过程。一般认为,人自身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他者为参照系的。好比一个人照镜子,如果四周所有镜子都照不到自己,那么自己就有可能陷入“我”是否存在的困惑以至恐慌之中。
  在《电视人》之中,妻子、电视人和公司同事都是镜子。就像书上说的:存在被拒绝,交流被拒绝,愿望被拒绝,所有镜子都照不出自己。这使得“我”对自身是否存在产生疑念,甚至觉得自己成了透明体。惟其“透明”,镜子才照不出自己。“我”之所为“我”的根据土崩瓦解,主体性失落殆尽。


  
  主体性失落殆尽,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
  比如说在寝室时,有时候一个人问了某个问题,寝室里的几个人,没有一个人回答,鸦雀无声,就好像当这个人不存在似的。或者也可以叫做存在感低吧。但是换个角度讲,当别人不存在却是不好的,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行为。


  
  《电视人》也可以说是“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噩梦——虚拟世界使现实世界沦为其殖民地,进而威胁个人主体性,使之陷入失落的危机。
  如今,“低头族”越来越多,人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呢?


“任何人都会觉得现实恍若梦幻,都会难以相信自身的存在”。
  每个人都可能被别人忽视。
  当自己一个人时候,时常在想,我的朋友呢?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
  就算表面上看起来没事,实际上心里无比失落。


  
  除了《电视人》,另外五篇小说是《眠》、《加纳克里他》、《飞机》、《行尸》和《我们时代的民间传说》,每一篇都有很强的寓意。
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有很多地方我都不懂,但是我还会不断揣摩,我还是希望,门在应该关合的时候仍然敞开着。
46#
发表于 2015-12-22 13:2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林 于 2015-12-22 13:25 编辑

               冬至我未至
  12月22日,冬月十二,冬至,冬至。
  今天的小太阳,驱走了前些天留下的寒意,穿着棉袄,站在阳光下,过一会儿就有些热了。
  
  梧桐大道两旁的梧桐树上,那些褐色的叶子,在树上耷拉着,不时落下一两片,若来阵大风,这些叶子恐怕就所剩无几了吧。
  冬天,就是光秃秃的树枝。
还蛮期待,春天的到来,想感受那更加温暖的阳光,想看见那些新发的嫩芽,想看见那梧桐树挂满绿色的小叶子。
  春天,就是嫩绿的小鲜叶。
  
  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羊肉汤锅。
  河南的室友,想去吃饺子。我说,我们这里冬至是吃羊肉汤锅呢。
  可是哪里有羊肉汤锅呢?并且下午两天还有课呢。
  
  昨天父亲一个人又去了内蒙古。
  不知家里的人,今天吃什么。吃羊肉了吗?
  上次回家是国庆放假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月了
  
  
  我好想回家,好想回去吃酸辣粉、叉洋芋、同心斋的面包、豆花饭、连锅子、豆花烤鱼、牛肉面、铁板烧、鱿鱼串、一来糖水店的凉面和炒米块、奶奶做的炸酥肉和土豆饼、父亲做的糖醋排骨、水煮鱼和口水鸡……好想回去和朋友疯玩、回去和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坐在沙发上吃着东西安心地看着电视,还想回去看看我的小灰灰……
47#
发表于 2015-12-22 21:1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林 于 2015-12-22 21:15 编辑

                                   说话是门技术活
                                              ——读《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有感


   我不爱说话,但是我在不断改变。
  上周星期天,也就两天前,上完舞蹈课之后,我便去教研室借书。当时教研室人很多,可能是周刊或时报要开会,好不容易“挤”到书架,开始搜寻一下有没有想看到书。
  快看完一半的书架了,依旧是那些古老的理论书,前两天看见某个老师捐赠的那几本新书早已不见踪影,已经有人先行一步借走了。


  突然,我看见了一本颜色鲜艳的书,仔细一看名字——《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蔡康永?在《康熙来了》的主持人,可是我没看过《康熙来了》,倒是在《奇葩说》上见过他。一想到他,脑海里便浮现出每次《奇葩说》快结束的时候,他做总结时那温柔的语调,虽很温柔,但却很能让人信服。
  书拿在手里翻了翻,竟然还有漫画,嗯,不错,就这本了。


  

  这本书我花了一天多看完的,看得比较快(相对与我的速度而言),一是因为它比较短,更重要的是它有趣。
  或许只看书名,会以为蔡康永在讲大道理,但事实上截然相反。
  

  每一小篇,都会有一幅四格漫画,文章开头,都是用现实生活中常出现的事情做引,或好或坏,然后再从这些事情中提出观点,在文章末尾,都是用幽默搞笑的语言结尾,但效果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深思。
  这本书也提到过几次媒体人的“说话”之道,都是以事例的方式。


  

  蔡康永说:“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情。”
  看完这本书,确实看见了一些我常遇见的细节,或者我自己缺乏的东西,也看见了一些作为媒体人应该有的“说话之道”。


  

  学会说话,并不是要去阿谀奉承或是什么的,而是去“认真看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然后得到比较多对人对己的了解,然后比较靠近幸福”。
  书的最后一句话——“靠语言确认了解彼此的 存在,此时语言最美”。
48#
发表于 2015-12-23 09:21:29 | 只看该作者
浴火重生何其难
                        ——读龙应台《野火集》有感


  
  1984年11月20日,在那日的《中国时报》上,龙应台发表了“野火”的第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2014年,“野火”三十年。
  2015年,《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刚知道有学姐捐赠给教研室,我便托同学借了回来。


  
  听说龙应台这个名字,应该是高中的时候,但是一直不知道是位男作家还是女作家。就像《野火集》里面的文章发表之后,要不是一次“意外”,当年的那些读者,也都以为是位男作家。
  这是我看的龙应台写的第一本书。第一本书,往往就决定了我对这位作家其他作品的看法,想看,或是不想看;无聊,或是好玩;看的懂,或是摸不透。
  现在看来,对龙应台的书,想看,不无聊,看得懂,我就想看她写的其他书,比如《亲爱的安德烈》(可是教研室和图书馆都没有)、《孩子你慢慢来》、《目送》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等之类的书。


  
  《野火集》这本书,主要就是批判,说真话,揭露现实,想要促使当年那些人醒悟。
而现在的大陆,跟八十年代的台湾竟有些相似。
《野火集》,就是在暴露当年台湾的弱点出来检讨,这是优点,不是缺点。可是现在的大陆呢?敢不敢暴露自己的弱点出来检讨?第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龙应台从美国回来后不久,对政治的暗流毫无知觉,不知道人们社会、被政府压抑到什么程度,没想到发表只有的反响有这么大。就像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那样,需要有人去揭一揭那口压力锅。


  
  《野火集》出版二十五周年,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龙应台说的:“《野火集》就像个纪录片一样,呈现了二十五年前台湾人在开始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如何艰辛地挣扎和努力。对今天的大陆而言,它就再度成为一面惊心动魄、折射精准的镜子。”
  

  
  龙应台2010年在北大演讲时说,她的梦想,是“希望中国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个晚上,站在任何一个地方,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而心中没有任何恐惧。我们这一代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寄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短短的“免于恐惧的自由”几个字,要实现,何其难也。


  
  “每个社会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衍生不同的痛苦”。
  如今在这个阶段,需要水的清澈和温柔,还是更需要火的炽热和烧痛呢?
49#
发表于 2015-12-23 20:11: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林 于 2015-12-23 20:17 编辑

         这一次,不想走




       微卷的短发,泛着淡淡的棕黄色,今日一见,变短了一些,显得更精神了,不算高的鼻梁上,却没有往日的眼镜。一件没见过的粉色长款羽绒服,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位计算机老师。
  

      距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很多同学没吃晚饭,上完课就来了教室,在教室里聊着天、看着书或者玩着手机。
      老师从  外面接了一杯热水,用手捂着取暖,再次走进教室,时不时看看电脑,时不时看看台下的同学,准备上课。
  
  
       计算机理论课,这个周就要结课了,今天晚上的第一讲,便是倒数第二讲课,也可以算是最后一讲课,因为下一讲课会拿来考试。
       从上节课开始,老师便开始评讲我们之前做的作业,作业不多,只有五次,每次十分,这五十分会算进期末的总成绩。


  

       对文艺学院、大多是文科生的学生来说,就算是这种最基础的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思维,如果不认真听课,就算课后努力看书,也可以算是在做无用之功。
      上课后没多久,才三四十分钟的时候,老师突然说了一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可以走了,有什么不懂得可以来问”。


     

       在座的同学们都惊呆了,没想这么快就下课了。下讲课,也就是星期五的考试,虽说是开卷考试,但是在上课时没怎么听,自己复习也是一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啊。


  

      这个时候,好想老师再讲一会,讲一讲考试的题,讲一讲书上的重点啊!
      平时不想来上课的,现在甚至有一点不想离开这教室了……
50#
发表于 2015-12-23 21:1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林 于 2015-12-23 21:12 编辑

            不忍再想下去了

  
    今日和父亲通了多次电话,因请假之事。
    除了最后一次。


    父亲最后一次打电话来的时候,我还在上计算机课,一听到震动声,我马上就挂了。
    下课之后,我便回了过去。

   

    说了几句关于请假的事情时候,便问我吃饭了没,叮嘱我要认真学习,不要只顾着贪玩。
    除了学习,还谈起了家里的弟弟——又只考了八十多分,每次做作业都说做不来,又不知道去查字典翻书之类的,每次都只见两眼汪汪……
    父亲还问我,母亲有没有给我打电话,又说了说他前几天去内蒙古之前家里发生的琐事……

   

    又谈起那个老话题——将来想做什么。而我,依然是走着看,就算心里有时会有一些转专业的想法,但是想转什么专业都不知道,不一会儿便作罢。
    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强求,一切尽力就好,将来总会到来,现在想来何用?
    对于我的想法,父亲就经常告诫我说,都一学期了,还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嘛,一个具体的方向都没有。
    可是以后的事情谁说得准?

   

    从西七教学楼,再到北二宿舍楼,再到老区图书馆,在图书馆门口还转悠了一阵子,我还在和父亲打电话呢。今天的话题怎么这么多呢?

   


     一问才知,前几天父亲再次离家之后,家人不仅不在身边,远在内蒙古,早已冰天雪地,而工地上的工人早已回家,可以做工的工人价钱又很贵,就算天气再冷,活再累,为了挣钱,不得已,父亲决定一个人把剩下的活干完再回家……

   

    工地上除了一个看守的人,就只有我父亲一人,而公司的经理最多也就中午在工地。父亲中午在公司吃饭,晚上收工之后,还要回去自己做饭吃。

   


    我再不忍继续想象那个画面,还想继续和父亲聊会儿……

    我现在很后悔,下午因请假之事,不知他一个人在干活,自己心急,还跟他“冲撞”了两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