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杨茜丹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6-1-1 15:38:06 | 只看该作者
传承经典 创意无限
文/杨茜丹
2015年12月31日晚8:00,由西南科技大学主办,合作发展处、校友办、文学与艺术学院承办的“传承经典 创意无限”2016新年音乐会在新区体育场隆重举行。董事单位的嘉宾、学校领导陈永灿等、学校师生、校友代表以及社会各界朋友济济一堂,在浓郁的新年氛围中,共享此次音乐盛宴。
音乐会由民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精彩演出作为开场表演拉开序幕,随后,西南科技大学校长陈永灿做新年致辞,推动会场气氛。藏锋起笔,飘逸洒脱书法表演;展现历史厚重与文化积淀的川剧变脸;个性鲜明,颇具创意的原创音乐剧…更令观众们眼前一亮的是文字学院的外籍教师——来自乌克兰的拉杰克的萨克斯演奏以及其夫人阿廖娜的钢琴伴奏,独具异域风情,令观众如痴如醉。最后由西南科技大学悦音合唱团的大合唱《熊猫的摇篮》为本次音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学校师生通过这次新年音乐会,在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欣赏了古典音乐的新颖呈现与创新表达,感受到了由西南科技大学师生的艺术情怀。
42#
发表于 2016-1-2 11:38:14 | 只看该作者
可爱的骨头
文/杨茜丹
“1993年12月6日,我被谋害时不过14岁”这是一句开头,也是一句结尾。
故事以已经死去的14岁女孩的视角展开,她在一个“生命只是永久的昨天”的地方俯瞰着地面上的一切,一个再没有她参与的世界,她的无力,憎恨,失望,透过文字,感受到极致。
大概由于大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的特点,亦或许是翻译的绝妙,文字描写的场景都很真实,很强烈的代入感。你能感受到从胸腔到喉咙汹涌而上的作呕感,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男人的粗暴恶心。
关于死亡
“我原先一直都不知道死意味着什么,我以为只是迷失了,或者冻僵了,原来死意味着离开,永远不再回来。”这是很多人都无法直面的事实,无论是对于这个悲痛欲绝的家庭,还是心存执念的女孩。时间终会治愈一切:最后,让人心痛的父亲母亲绕了一个圈重新依偎在一起,妹妹代替自己勇敢成长,另外的女孩代替自己去爱值得珍惜的男孩。当坦然放下,终是去了天堂,“我来人世一遭,而后匆匆离去”。
时间良药
“我的死引发了家中亲人的改变,有些改变平淡无奇,有些改变的代价相当高昂,但我死后发生的每件事情,几乎都有特殊的意义。这些年来,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就像绵延伸展的美丽骨干,把大家紧密结合在一起。我终于开始认清,没有我,他们依然可以活得很好。我的死最终造就了家庭的融合,犹如身体中的骨骼,尽管有时会有缺失,但在不可知的未来终将长出新的骨干,重新变得圆满完美。”
故事的结局过于完美,生活终究归于平静。但故事令人感动的不在于恶人终有恶报,而是在感受到背后的绝望之后,那份重振的温暖。事情不可逆转,生活还要继续,学会面对,学会放下,很多人缺乏的就是这份勇气。
缺失破损的骨架,终有一日会痊愈。
43#
发表于 2016-1-5 22:22:04 | 只看该作者
给408姑娘们的一封信
To 408后宫:
如果说,第一次相见时,彼此还是彬彬有礼乖巧懂事的淑女模样,那么现在,你我已经看透彼此心里那个大大咧咧敢爱敢恨的女汉子实质了。这是比高中的更加纯粹的脱离父母的寝室生活,还记得我们的爸妈们把我们送来这里的第一天,都对我们千叮咛万嘱咐要互相包容团结好好相处。是啊,毕竟是连睡觉都在一个屋里的我们,听过了谁的呼噜声,梦话。话说就是学校的随机分配,把我们几个人,围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小家。讲真,我不是一个生活能力很强的人,但就想锻炼自己所以就成了这个寝室长,大概是史上最不负责的寝室长了吧。你们带给我很多回忆,好的不好的,这里想细数那些你们带给我的感动。
孙凡雅同学。住我床下的姑娘,我到现在都记得你妈妈送你来学校那天跟我们说你爱睡懒觉让我们一定要叫你早起不要睡懒觉。我之所以还记得,就是每次推你起床的时候,那句话便会在我耳边回响一次,果真是个爱睡觉的姑娘啊!睡眠质量好极了,这是我羡慕不来的。贪玩的我们,约饭约电影约拍,每次自愿或是被迫的跟你一起去看电影,我吃爆米花甜到腻了,你在一旁哭得稀里哗啦。你的单纯和善良,让我这个坏人都决定要来保护你了!大概因为地域相近,只有我能听懂你说的“伞”,也只有你在我每次没头没脑的说一件事的时候能get到我的点。你真是个伟大的摄影师!能把丑丑的我拍的很不错的样子,照骗就是这么来的。
赵梦玲同学。想了五秒钟,还是觉得对你没什么话说。毕竟每天都在一起说,不过大部分的时间我是听你说的,从早上起来我有起床气闭口不言,你会在我旁边一直说,临近中午我逐渐被饥饿唤醒变得活跃起来,你还在我旁边一直说,说学习说琐事说八卦,从普通话再说到四川话,说一遍两遍再到三遍。我不止一次重新审视我自己:原来我不是一个话痨。从开学第一天就爽快的帮我提行李开始,到现在都一直在照顾我,我很开心在大学还能遇到一个这么坦诚相待的朋友,不过有时候的犯蠢和脆弱,还是需要我来给你一个肩膀的,于是我们就在无数次调侃对方很傻的时候,关系变得越来越好。
肖艺涵同学。安静的时候像女神,也只有我们知道你真的是一个女神经病啊。我惊讶于你被电视剧强烈带入感,看《芈月传》可以为主人公忿忿不平一直碎碎念了好久。爱心满满的你,寝室里唯一一个北方姑娘,大大咧咧的真性情。刚开学那会儿被脸盲的同学说我们长得好像,可是到现在你越来越瘦我越来越胖,本宝宝不开心了,本宝宝有情绪了。直到现在还记得你每次自我介绍的时候说的:“我叫肖艺涵,我来自河南驻马店…”
刘林同学。你可爱的泸州话,你说“爸爸”我总会听成“宝宝”,然后一个人笑好久。你做仰卧起坐就像开了外挂一样,一秒一个,我在一旁都要看傻了,好爱你在跳舞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自信,上学之前看你的照片,就莫名对你有好感,喜欢这样的姑娘。刚开学那时候我们一起玩儿摸摸头摸摸脸抱抱的游戏,我做盲人你做我的引路人,后来又安排好了一般的我们一起游园玩儿游戏,吃一根饼干微碰的双唇,闭眼也摸得出谁是我,又顺利吊起瓶子,原来我们还挺有默契。你习惯了当独行侠,也很努力的做每一件事,你的努力终是不会辜负你。还有你笑起来才更好看。
王春同学。都说一个寝室,再怎么都会有一两个神经病,那么这说的就是你了(以及另一只)虽然我对你肯定是吐槽更多,但还是很佩服你的胸怀和脾气,面对我们几个人对你的“集体轰炸”,你也能承受,哈哈一笑,就过去了。这也是我们觉得安全度很高的一件事了吧,所以也放心大胆的跟你闹。真的跟故事里描述的追韩流又爱幻想的小女生一样,希望你能圆梦去韩国思密达。
董秀玲同学。六点半准时起床雷打不动,小小的身体里却是有大大的能量的你,你好像一直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即使在我们玩乐松懈的时候,你还是坚定自己的目标。似乎也是一个内敛的姑娘,也是相处了很久很久之后才跟你了解多一些的,那天你说喜欢听我讲话很好听,我还高兴了好半天。你的下铺被用来放行李,所以每次都看你像个猴子一样从上面飞越下来甚是惊奇。
我总是克制着自己不要往抒情的基调上带去,所以还是用我一贯的随性语气。我疏于为你们营造一个家庭式的气氛,但也真的很希望我们能像一个小家一样。还记得圣诞节之前给你们挨个发礼物,每个人的惊喜的表情都满满的映在脸上,我也很开心。今年的跨年我们都在学校,虽然当时并不了解每个人都身处何处跟谁一起倒计时,但2016,我们一起过!
杨茜丹
2016.1.5
44#
发表于 2016-1-5 22:25:13 | 只看该作者
蛰伏的冬天
文/杨茜丹
这又是一个难熬的冬天。
我总以为,人类也应该像熊或是蛇一样,囤着粮食,找个暖和处,冬眠一整个冬天,才能为来年养精蓄锐。
这里的冬天,比家里边来的晚,但却冷得厉害,每次妈妈叮嘱我要多穿点,我总是懊恼似乎穿什么都抵御不了这里的寒意,决绝而冷咧的风啊,绵长且恐怖的霾啊。
还有平淡的生活,平淡到三点一线的生活,让我想到了去年这个时候备战高考的那个冬天。因为高三那年是艰苦的,那年的冬天也便是很难过的,我已分不清到底是天气寒冷,还是分数更冰冷,似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冷了——再也没有多余的心思去顾虑维系。
同样的考试之前的灰白日子,同样趴在桌子上使得睡眠很浅的别扭睡姿,同样面对满篇的英语硬逼着自己去完成,同样熟悉的电台男声的陪伴,同样对未来存有幻想会不会更美好,同样在饿肚与饱腹之间难取舍。
闭眼小憩,浮尘落在睫毛上微微颤抖,像是回到了那熟悉的教室,陈旧的木桌木椅,堆起额头一般高的复习资料,一次又一次的打倒之后又站起来,像是默念咒语一般的告诉自己会好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温暖静谧的图书馆里,看着周围一群埋头学习的陌生面孔,更加“你是谁你就会遇见谁”这句话的含义,想当初是多么努力才能现在坐在这里。
一切都会好,都会好起来的,努力就好了。过了这个冬天,都会好起来的。
45#
发表于 2016-1-6 15:31:29 | 只看该作者
我是路人甲
文/杨茜丹
“一杯好酒,也不要藏在深巷了。”
这是高考之前,高中的班主任把三四个学生聚集到一起吃了一顿饭,他对我的寄语。我表面上微笑应允与他碰杯,心里却似翻江倒海般。回想这三年来的坦诚相待,让我很了解他作为班主任的所有性格,而他,也算是像父亲一般真的了解我的人。他不止一次私下或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吝啬的赞赏我,虽然我自己知道我并没有他说的那么好,有愧于他的赞赏,不过,被一个你所欣赏的人赏识,是一件幸运的事。
大学过了快一个学期了。回想起来,我还是让他失望了,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一杯好酒,总之,我还是习惯性的把自己隐匿起来了。不愿怎么去争,去表现,并且对那些目的明显的“有意为之”嗤之以鼻,我一向以为自己是不屑这些的。
但我不得不承认,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里,没人再像他一样了解我,袒护我。新的环境可以换一个新的面貌从头开始,没人会计较你以前是什么样子,但是同样的,你以前的荣光也统统清零,也没人会记得,在开学之后的一系列活动里,我走过很多弯路。那段时间心里记怀了很久的事是班委竞选,我失败了,算是一种打击吧,好久没有体验到的这样的挫败,很不甘心又无可奈何,无处寻讨一个说法,那时候的怨念很多,现在倒也淡了。
这似乎是一个引子,之后跟专业的集体活动便参与的很少了,一开始是因为心存怨念,想着大概是不需要自己多掺和的,便一直以一个围观者的身份冷眼相看。有时候也不免觉得专业凝聚力不够,人多,分成三个班,便不像学姐学长们一样彼此熟悉且团结。经常会听着班长们抱怨事儿很多很累,但很多时候在我看来他们独自包揽了太多事,其实很多东西可以分配安排下去,一是工作的分摊每个人做的事会少一些,其次大家也有参与感,会对集体的事情更加的上心。另外,有效率的组织和安排可以提高做事的进度。
46#
发表于 2016-1-8 22:41:03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的起点 同样的瞭望
文/杨茜丹
“赞美你 记者/你是一支笔/挥舞着正义/你是一枚明珠/点亮着人间真情/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风雨交加/依旧铜墙铁壁/宏亮的声音/回荡在天南地北/击碎了丑恶/铸就了美善/急促的脚步/疲惫的身影/唯有星光陪伴/坚守独有的信念/铁肩背负着使命/笔尖渗透着辉煌/镜头闪耀着和谐。”乌尔曼•彩次克用浪漫的笔触歌颂记者,塑造了一个伟大而富有正义感的职业群体形象。同时,记者又被称为“无冕之王”,该称谓出自西方新闻界,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这是关于记者的光鲜一面。
“跟别人介绍时,我经常会说‘我就是一小记者,就挣个菜钱。’”作为记者,常会称自己是“小记者”,降低身份,自我调侃。而跟并不宽裕的只够“菜钱”的工资相对应的,是辛苦奔走的采访和没日没夜的写稿,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社会屡见不鲜的关于记者的负面报道,例如报道虚假新闻、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专业素质不高等,无形中降低了群众对于记者的认同感,使记者这一职业饱受诟病。甚至有这样的口号要“防火防盗防记者”,这无疑把记者拉到一个尴尬的境地。
对于记者褒贬不一的社会评价,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似乎昭示着记者之路似乎并不好走。然而,还是有一大批“不怕死的人”怀揣炽热的新闻理想,奔赴这场追求社会真相,讲究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记者之途。

专业记者的“专业”?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甘丽华在《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与消解》一文中提到对于记者的“合法性认同”,认为新闻记者是一种职业,并且文中人物采访部分也同样提到:“新闻应该要强调它的专业性,以前我们不强调,认为新闻无学。但是,现在来看,新闻要求的专业性非常强,有自己的原则、规则,必须要遵守。”“新闻是一个专业,我一直坚定一个理念:要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来办。关于新闻,关于传播,就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大多数记者来源于本专业,在业内表现斐然,我们所熟知的柴静,白岩松等记者都是新闻界的佼佼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本专业记者都如此这般。
因为人们关注刘翔而备受关注的冬日那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学院,后供职于CCTV,有多次报道大型田径比赛如国际田联黄金联赛及奥运会等经验。从2000年起开始采访当时冒起的跨栏新秀刘翔,随着刘翔拿到110米栏奥运会冠军,打破110米栏世界纪录,在目睹刘翔争金夺银的同时,人们渐渐发现,每次刘翔在参加完各类比赛后总会第一个接受冬日那的采访,而此时观众和网友才渐渐熟知冬日那这个名字。
而对于冬日那的现场采访,常常出现语无伦次的状况,采访问题没有经过提炼,让观众不知其所云,缺乏央视级别的记者应有的素质,以致于每次提问都被网友死死揪住不放,作为调侃讽刺的内容。
这是大众对于本专业新闻记者质量的质疑,但也不宜以偏概全,本专业的记者质量参差不一,与非本专业的记者孰优孰劣?也实在是没有探究的必要。

外行记者不外行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客观、公正、理性,去调查、去研究,然后形成报道,但是在很多实际工作中却是宣传特定主体的愿望和要求。比如说,一个指定的先进人物报道,这实际上是一种宣传。大多数记者又不甘于仅仅根据材料写东西,这时就可能形成内心的挣扎、冲突。这是记者职业的无奈。
师出正门的记者大部分都有理想主义,但是在现实中大部分又头破血流,变成了犬儒,变成了拜金,或者碌碌无为的打一份工而已。相比于其他工种,这是一个整体待遇偏低的职业,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而记者收入的“多元化”(灰色收入)又会影响对记者职业的忠诚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自身处境的尴尬境地中,记者很难独善其身。这是记者职业的悲哀。
与此同时,我们可看到的是,记者其实并没有行业门槛,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中国,只要会写文章便可做记者,不像律师和注册会计师有专门的资格考试。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专业的人都可以做记者,这就造成了记者来源多元化的局面。
对于有的人来说,记者这个职业不再是一种谋生的工具,挣个“菜钱”的手段,而是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这让众多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的人投身于新闻事业,在时代的洪流中对于一些问题寻找到自己的答案,并且随着答案的越发清晰,让社会大众包括自己对这个社会心存希望。不过也是由于新闻行业的低门槛,许多不合适这个行业的人进来,冠以记者的名义,影响了社会对这个职业的评价。
在党报一统天下的时期,报社对记者的政治素养要求比较高,考量一名记者是否优秀的标准是看他能不能写出符合宣传要求的报道。而在都市报、经济类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媒体出现后,记者的政治素养不再排第一位,比政治素养重要的是是否勤快、能不能吃苦。为此,报社对记者的门槛放低,也会招收大专生甚至高中生,在专业上也不会有严格的要求,甚至对于有类别特色的新闻的媒体来说,如果一名记者具有专业知识储备,则是更为有利的。
王小丫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爱好写作,毕业后在经济类报社《四川改革时报》当了6年记者,后进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当时心里也没有多想,只是想做一个好的电视记者,唯一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证券市场或经济领域的权威记者。”1998年,王小丫凭借主持的《经济半小时》荣获1998年全国经济节目优秀主持人第一名。从经济专业到记者再到主持人,王小丫对财经比普通新闻人更为专业。
因为多一度热爱,冉雄飞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业毕业以后,应聘于人民体育出版社《世界体育周报》做专职体育记者,一年以后受聘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足球之夜》栏目组专门从事足球报道,而后加入《体坛周报》,目前仍在新传体育做解说顾问。“确切一些讲,足球是我的生活,是我的工作,是我的生命,除了足球的特长,也许我一无是处,假如有一天你看到我的文章没有肆意的文采,不要责怪,因为那就是我的风格,和我这个重庆人一样,什么事情都直来直去。” 冉雄飞作为足球专业受聘记者,更了解足球,报道也更符合球迷心态。

“没人把我当做是记者”
也有这么一群人,往往是一句“我应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如此淳朴而简单的想法,就抛弃了本或许令人艳羡的职业和更为丰厚的工资,投身新闻事业。
孙春龙只因为心中有些痒痒的“抱负”,于是,他带着以前写的“文学作品”,到西安晚报社成了一名“新闻临时工”。 做记者让他感到幸福。他跑得很“欢”。再后来,他怀揣着新闻梦,成了新华社新创刊的杂志《瞭望东方周刊》的一名记者。他把做一名调查记者当做自己的理想。
孙春龙工人一般的形象在做调查记者的经历中也颇为有益,“人家有的以为我是装修工人,有的以为我是矿工,可就没人把我当做是记者。”国外,调查记者是最受尊敬的记者,也是最受尊敬的社会人群。他们总是在社会最阴暗的角落出现,调查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揭开那些被金钱与权力掩盖的内幕。“调查记者的荣光,就在于揭开真相,促成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孙春龙这样认为。而在中国,真正的调查记者寥寥可数。孙春龙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调查记者。

做一位瞭望者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谈暗礁,及时发出警告。”——J . Pulitzer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远千里,相聚于此,有的是水手,有的是渔夫,有的是旅客,他们不约而同走向船头的甲板,眺望远方的海面,做一位时代的瞭望者。
47#
发表于 2016-1-8 22:41:30 | 只看该作者

“沸腾”是一种心的热度
                                                             文/杨茜丹


看到“沸腾”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大概大家想到的都会是这样的画面:一锅水在烧的火热的炉子上翻滚冒泡,滚烫的水蒸气以磅礴之势扑面而来,一股燥热不安的情绪也随之泛滥。
这是新京报旗下的评论新媒体公众账号——“沸腾”。拨动你敏感的新闻神经,让思想保持燥热不安,量化心中的热度。


“澎湃如昨 沸腾从今”
在“沸腾”的发刊词中,一句“别人’澎湃如昨’在前,我们’沸腾从今’在后“就很好的揭示了“沸腾”不盲目追从,特立独行又颇具个性的品味追求。
“沸腾”作为“新评论”媒体,在最初对自我的定位要求上,就明确了不同于“旧评论”的新目标。不仅是区别于形式:一个是纸质媒介,一个是网络媒介。更在于风格与旨趣的大不一样:旧评论过于正式拘谨,条条框框比较多,评论出来的东西难免过于艰涩。正如新评论借助的网络媒体更多的受众是年轻人,新评论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吸引眼球,能够很快与受众者找到一个相通点,使受众者获得认同感,同时也提高受众参与度。
与此同时,新京报评论部也意识到:过分的讨好受众群难免会有立意偏颇,误入歧途的危机。对此,”沸腾“提出了”新形式,’旧’内核“的主张,并非换汤不换药,而是对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坚持。在时代的大染缸里,总要有媒体自身的节操和坚守,才会有五彩斑斓的惊喜,而不是繁杂混乱的突兀感。
物质会让人迷乱,精神匮乏到可悲。身处于提起梦想都会被大多数人所嗤之以鼻的时代,“沸腾”扮演着一个老实安稳的守林人角色,捍卫着理想的存在价值。正如“沸腾”的发刊词:“资讯如海,’沸腾’追求每日只取一瓢沸腾,至于你是拿它泡茶还是吃药,悉听尊便。”

沸腾吧,少年!
“沸腾”能获得到今天这般的知名度和传播度,不仅由于“新京报”的强大支撑,其举办的大学生评论大赛——“超级实习生”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一个新公号运营初期,基础粉丝的积累很困难,再好的内容仅靠朋友圈的转发,传播效果也很有限。“沸腾”大胆尝试,借助活动推广品牌。
“超级实习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规模,它成功的抓住了在校大学生这一社会最鲜活血液的部分,他们正是用自己的三观看待世界并逐渐的重塑三观,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用理性辩证又犀利个性的方式表达,尝试着去说服他人并接受他人的说服,培养一种独立表达精神。新闻评论者马少华说到:“这是在大学学校的新闻评论教学和写作练习环境所欠缺的,类似于此类的评论大赛就有力的填充了这样的空白,思维需要交流与碰撞,才是最理想的局面。”
这是一个“三赢”的模式。
对于“沸腾”而言,无疑是最大受益者。它最原始的目的就是寻找足够吸引受众群的评论,更好的扩大该公众号的影响力。在这一点上,“沸腾”算是成功的。从第一季来看,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期间,粉丝就呈几何基数增长,活动的价值,还不仅体现在粉丝数字,因为和20余位清华,北大,复旦等知名高校老师合作,他们在学校中的大力推广,在学生中强化了新京报评论的品牌形象,牢固了“沸腾”未来的重要目标受众。因为有这个特色活动,“沸腾”也借此在一些微信公号推广,为各种互推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有稿酬,证书,实习机会的强大激励,还有最宽容的限制最少的参赛要求。如今的大学高校教师特别强调:“尤其是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近期热点事件和话题的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脑子里面,也不能停留在只有老师看得到的作业当中,绝不可以像古代时候的大家闺秀一样,自己躲在香闺里绣花待嫁。新闻讲求实效性与传播度,新闻评论亦是如此,一人的精妙绝伦应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点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到处都充斥着各方言论,却好像什么也听不清楚,我们在信息流里饱腹,却又面对饥饿无能为力。在硝烟弥漫的网络,从来不乏新的言说,有质感的评论却又难能可寻,如何在无知谩骂和无病呻吟的乱石堆中找到宝玉,如何在众声喧哗与靡靡之音中寻觅佳音?首先需要敢于发声的人,简单粗暴,一针见血,这样的表达是一种壮举。
对于“读者”而言,或许只是最隐性的受益人,并无最直接可观的好处,更多的是无形中分享了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涉猎了当下热点话题,也在优质的评论中树立了自己的观点,这未尝不是一份丰富的收获。同样一顿餐,一顿精致美味的满汉全席绝对要比随意应付果腹的一块面包来的更有满足感。生活里,我们已经饱尝各种口味的地沟油了,精神上,绝不允许“地沟油”的再次污玷。众口难调,但好的口味绝对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比赛的评比根据也是文章的质量和阅读量。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超级实习生”大赛的高校导师顾问团,在每周的活动中,每日由三位骚年导师对所有“超级实习生”来稿进行审读,择优选择3篇左右,并由高校导师进行点评,在新京报评论部旗下微信公号“沸腾”发表,优秀文章亦有机会在《新京报》发表。毋庸置疑,高校导师团可以说是“超级实习生”大赛的强大技术支撑,千里马也是渴求有那么一群拥有慧眼的伯乐们。

做一名佩剑的勇士
“沸腾”还特别关注两点:在时效上追的更紧,在敏感议题上不缺席。
移动终端的阅读注意力竞争,早已不局限于和传统媒体之间,而是和各种自媒体、言论大V的竞争,时效成为决定成败的第一重要因素。比如,2015年元旦当天,上海发生严重踩踏事故,虽然处于休假状态,评论员还是在家加班赶出《不该横亘在跨年路上的悲伤》,及时表达立场,传播效果不错;3月15日深夜,徐才厚病逝的消息发布,评论员连夜写作,凌晨2点多,发布《徐才厚人死不会“案消”》,阅读数近万。
时效之外,敏感议题是最引发关注,最能体现竞争力的领域。虽然是机构公号,“沸腾”也力求用足空间。在“偷拍姚贝娜”事件闹得纷纷扬扬之际,及时发布《新闻伪情怀是怎样炼成的》;在柴静被围观争议之际,发布了《别光顾着把枪口对准柴静》,阅读数相当可观。这些数据,对于尚显稚嫩的公号来说,已是非常可观。这些有影响的内容,是下一步运营和推广的基础。
作为新媒体形式的“沸腾”来说,敢说是很重要的一点,真的勇士是要敢于直视不堪的事实和淋漓的鲜血的。
早期有过一段爆发式的微信公号发展阶段,现如今,一个新的微信公号想要形成品牌辨识度是一件难事,传统的简单互推效果微弱,“沸腾”选择了借助外力,和一些已有相当江湖地位的作者展开深度合作。对于上文提到的坚持核心文章原创之外,“沸腾”也实行“开门办沸腾”的方式。
比如,和“六神磊磊读金庸”,“呦呦鹿鸣”,知名专栏作家刘原等展开合作,让他们的文章在“沸腾”上首发,同时又在他们自己的公号进行推荐。由此看来,“沸腾”多了一些高质量内容,也在无形之中增添了传播渠道。据“沸腾”官方介绍提到:“‘呦呦鹿鸣’在’沸腾’首发的《被同情心吃掉的朋友圈》一文,访问量过万;六神磊磊和刘原授权’沸腾’转发的文章,访问量也都很可观。”
“沸腾”在如上一系列的尝试中,也意识到:“这些探索有成功,也有困惑。从文章到活动再到和外部作者的合作,怎么确保他们形成统一的风格和气质,增强’沸腾’的辨识度而不是削弱,需要在理念和实践中,进行更多的尝试和调整。”

就这样一直 沸腾下去吧
一直沸腾下去,最后煮成一锅鸡汤还是烂粥,现在还无从知晓。
庆幸的是永远有那么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是作家是评论员是大学生们是你是我,血液里有所有人的名字。对高考式作文宣战,与及时评八股划清界限,跟舆论死磕到底,最宽容的接受大尺度文风。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些深入、艰苦的思考,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论据和创造性的表达,会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自然胜出,就像它们在真实的社会舆论中胜出一样。
这样的机会和这样的功效,当然不只是为评论教学提供的。而高校的评论教学,也不只是为了媒体输送职业评论人才。其共同的目标,与其说是培养人,不如说是给社会增加更多的理性和批判性思考的含量。如此而已。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而不只在于生存。”我们都绞尽脑汁费尽心机要在这仅有的几十年活的漂亮一点,有时候难免忘了让思想更丰盛些,正是这样,我们需要更多的有深度的思考,但愿,在思考着的某一刻会突然觉醒顿悟吧。
沸腾”,是一种心的热度,刺溜刺溜的冒着热泡,不怕灼热的温度将思想中的畏惧浇灭,就这样,一直“沸腾”下去吧。
48#
发表于 2016-1-8 22:41:53 | 只看该作者
“猫狗大战” 谁是赢家?
记者/杨茜丹
11月3日,京东集团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巴巴扰乱电子商务市场秩序,指责其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胁迫商家“二选一”。后来阿里用“鸡举报了鸭,说鸭垄断了湖面”的比喻进行回应。一时间,“鸡鸭说”成为圈里圈外热议的话题。有网友调侃,“什么鸡鸭,明明是猫狗,牲口何必为难牲口呢?”

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
市场犹如一块蛋糕,商家都希望分得更大的蛋糕,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由此造成一网不容二商的局面,“猫狗大战”则是电商激烈争夺的局面下正面交锋的表现。
一边是强大的平台电商,一边是日益壮大的自营电商。前者拥有众多的入驻卖家,但商品质量缺乏保障,假货充斥其间难以整除。后者拥有庞大的采购团队、销售团队、客服团队、物流团队,强大的实力支持,无形中不免也造成企业压力。
两家的“明争暗斗”早就有些年头了。去年的双十一,天猫率先申请“双十一” 为商标,公开发函称天猫拥有“双十一”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其他商家的任何使用行为都是商标侵权行为。京东指责其有违开放的互联网精神,有违公平竞争原则。
2013年,京东打出“不光低价,快才痛快”的广告语,矛头直指天猫饱受诟病的物流。京东在1300个行政区县实现覆盖,服务质量备受好评,而新闻中屡见不鲜的天猫仓库爆仓、丢件、坏件事件,成为其短板之一。今年,阿里巴巴与菜鸟网络合作,着力解决马云的心头病——物流。
2012年双十一前后,京东发起名为“沙尘风暴”的大型促销活动,而后突然对外宣称,天猫方面胁迫商家站队,突出京东的“沙尘风暴”活动。天猫有关负责人称“纯属谣言”。
“双十一”商标的唇枪舌战,商家的抢夺,广告文案的寓意深远,隔空喊话的暧昧不清……阿里巴巴与京东之间硝烟弥漫。11月11日24时,来自阿里巴巴“双十一”全天的实时数据显示,天猫双十一全天成交金额为912.17亿元人民币。其中在移动端交易额占比68%,232个国家参与进来,物流订单量4.67亿。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不管是否最后要争个你死我活,其实已不再重要,在炒作中两家的双十一活动宣传造势的目的已经达到。

你有“猫宁” 我有“京腾”
猫狗大战打得火热,另一边,小狮子也出来凑热闹。已经牵手阿里的苏宁,把送货车开到京东的楼下,并印着“苏宁真低价,价高是狗”。
似乎有了阿里巴巴做后台,苏宁就变得底气十足。近期苏宁就在微博频频喊话京东。10月18日,苏宁云商COO侯恩龙发了一条微博开始,电商界就彻底爆炸了。各种节奏满天飞,各种隐晦的直白的言论一时之间充斥各大头条。10月23日,侯恩龙再发微博,称“别装了,不服来战”,配图更是赤裸裸的将矛头转向了京东,火药味十足。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共同利益”这句话在电商的激烈竞争中得到充分体现。今年与阿里巴巴“相爱相守”的苏宁在大肆叫嚣之时,谁会想到去年此时,作为敌对方的苏宁天猫的广告厮杀?“下单不比价,你丫首富啊?”“下单不比价,因为我最大”。一字一句,亦刀光剑影。
而在今年8月10日,阿里巴巴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苏宁认购阿里巴巴新发行的股份。对于这场联姻,马云表示:“传统产业和互联网公司活得都很艰辛,不如合在一起。”阿里巴巴最希望得到的是苏宁长期积累的线下资源,在苏宁的帮助下加速渠道下沉,深化其在三、四线城市的品牌影响力,获得完善的物流与门店展厅资源,同时建立起在传统3C家电领域供应商与客户群之间的影响力,获取更多话语权。
对于苏宁方面来说,阿里巴巴将为苏宁注入更多品牌和百货供应资源外,最大的收益还来自于流量。与此同时,苏宁与“阿里系”企业诸如蚂蚁金服,UC浏览器,高德地图等的合作也会更加顺畅。
而比苏宁和天猫联手更早的是京东与腾讯的合作。早在去年3月,合作就已打响,今年10月17日,京东和腾讯又宣布推出战略合作项目京腾计划,双方拿出资源和产品搭建名为“品商”的生意平台。
据了解,腾讯和京东会专门组建联合团队,整合双方资源,为商家提供一套有效建立品牌,提升营销效果和用户体验的完整解决方案,方案包括“精准画像”,“多维场景”,“品质体验”三个方面。。
京东集团副总裁熊青云表示,京东对战略合作的商家在近期推出了仓配补贴政策,还将在站内流量导入,专项卡券资源以及个性化营销方案的制定方面全面支持品牌商家。腾讯也会在流量资源和数据精准营销方面给予商家帮助。
由此看出,猫宁走的是线上线下的合作道路,京腾则是利用社交平台引流。初步来看,猫宁合作的互补性更强,而腾讯提供给京东的只有流量,未免单一,在电商的领域中,流量并不是决定性的方面,否则拍拍和QQ网购也不至于夭折。但长远来看,互联网市场的风云变幻,无法断言孰好孰坏,猫宁和京腾前景如何,且走且看。

不只是“猫猫狗狗”的事
如果说双十一前的口舌之战已经不算稀奇,那么今年双方以双十一晚会的方式对垒则亮点十足。此次,双方的战场从电商平台蔓延到电视屏幕,这不仅是对流量的争夺,也是通过娱乐思维的方式争夺消费者的青睐。这说明当前电商的竞争已不是简单的商品的促销,而是上升到打响品牌形象的营销层面。
先是阿里巴巴宣布天猫和湖南卫视联手打造“天猫2015双11狂欢夜”,冯小刚担任总导演,晚会于11月10日20时30分在北京水立方上演,湖南卫视、优酷土豆和芒果TV同步直播。着力打造“最互联网的晚会”,将融综艺内容,明星游戏,移动购物于一体,消费者可以通过多个平台边看边玩边买。
紧接着,京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与《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团队灿星制作联手打造“京”喜夜竞歌晚会,晚会将于11月10日20时在央视举办,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腾讯视频等各大视频网站同步全球直播。京东的“应战之举”也别有用心的比阿里“双11”晚会早了半个小时。
阿里巴巴与京东的竞争,从经济到媒体,乐此不疲。不静下心来克服短板寻求长远之道,而一直制造舆论的紧张气氛,依靠娱乐化炒作,制造噱头达到宣传造势的目的,作为消费者的大众难免会视觉疲劳,难免两败具伤。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电商市场已经从多强争霸格局转为两强对峙格局,适度的竞争有利于为消费者和商家创造一个更好的购物平台和消费体验。
49#
发表于 2016-1-8 22:42:09 | 只看该作者
七点半的图书馆
文/杨茜丹
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闹钟,也不是梦想,而是六点半之前准时亮起的白炽灯。刺眼的灯光透过眼皮犹如一声巨响唤醒了沉睡的意识,睡眠极浅的我终是醒了。双眼惺忪的起身,无意识的如设计好程序的机器人一般去穿衣、洗漱,猛然想起清早的重大使命——去图书馆占位,于是一下子就清醒了。
匆匆的收拾好出门,直奔食堂,胡乱的扒拉几口吃的,一边看着时间,一边奔赴图书馆,还未走近,就被眼前的盛况吓得后退三步:从图书馆门口一直到很长石梯的最后一阶都挤满了人,电子屏幕上的字打出的红色灯光映在他们的头顶,远远看着,就像《植物大战僵尸》里一大波正在袭来的僵尸,凶猛异常。
七点半,门刚一开,人群便骚动了起来,大部队作势向前涌去,几秒之后,便发现人太多,图书馆的两个门禁不堪重负,造成门口的堵塞,前面移动的缓慢,稍后一点的人又想挤进图书馆,图书馆的玻璃大门可怜的也被挤压着。这时,有人另辟蹊径,把门禁旁边宣传牌拉开,这样一来,不用刷卡,直接进入,然后陆陆续续也有人效仿,这样一来,两个通道变成了三个,算是稍微缓解了一下拥堵的状况,不过面对后面汹涌而来的大部队,这种“非法途径”所带来的舒缓,也只是杯水车薪。
通过门禁之后的人,都像是脱缰的野马,飞奔至二楼,五分钟不到,二楼的座位基本上都被抢占一空。最有趣的是看到各种类型的强势占座:一个人,单枪匹马的来,强势占座,于是整整一排的位置都没有了。
七点四十,陆陆续续还有很多人来,一边走一边环顾四周搜寻空位,大都带着失望的神情离开,面对有书却无人的座位,也只得遗憾叹息,大概心里也在捶胸顿足吧。看着这些在七点四十还妄图找到座位的人不忍摇摇头,天真!
想起了之前网上的一个段子,其实学校里最恐怖的地方不是厕所,不是实验室,而是图书馆——一个同学指着一个空位说:“同学,这里有人吗?”“有人。”
50#
发表于 2016-1-8 22:42:29 | 只看该作者
时光你走慢些
文/杨茜丹
在图书馆看书,手机震动了一下,小姨发来微信:
“在干嘛?想视频。”
突然的说要视频,让我猝不及防。想着好久都没跟家里人打个电话或者是视频了,心里一阵内疚。接着又来了一条:
“本来有一天,外婆开玩笑跟外公说以后不寄钱给你了,外公伤伤心心的哭了,坐在地上不去吃饭了。”
能够想象,这样的场景。外公很宠我,陪伴我童年的几乎所有的时光,永远乐呵呵的像个老顽童,自从生病做手术之后,脾气变的有些古怪,也越来越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有时候会任性,就像小时候的我一样。
于是我连声允诺着开了视频,在图书馆,我不能说话,看着屏幕那头的小姨抱着两岁的弟弟,弟弟长大了,胖乎乎的,会叫“妈妈”了,小姨不断变换着口令弟弟就做不同的动作给我看,笑的像一朵花一样。
接着便起身去找外婆,外婆在花园里冲洗地板,腾不开身,便用她的大嗓门叫我的小名,问我什么时候回来。远远的看着还是那么精神的样子,不过也瘦了很多,看到视频里的我,还是乐呵呵的高兴。外公还是在他的老地方坐着,接上热水,数数要吃的药。
外公还是胖胖的,坐在那里像一个可爱的维尼熊,看见我给他招手,他也伸出手来跟我挥了挥,不住的给我点头,不停的说好好好。每次他跟我都好像没什么话说,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想要在我面前精神干练坚强洒脱的样子,每次都摆摆手跟我说没事没事,记得那次手术我去医院看他,进病房看到他躺在病床上,周围都是各种的仪器我就慌了忍不住哭了出来,问他疼不疼,他说没事儿。看得出来外公是老了真的老了,小姨没有继续让外公跟我视频,她小声告诉我外公眼圈红了要哭了,我点点头,挂掉了视频,我们就这样不动声色的维护着他想要在我们面前永远高大的小心思。
上大学之后,就回去过一次。从没想过会离开他们这么久,真的希望,时光你走慢些,不要让他们这么快变老,希望我可以陪他们久一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