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任祎寒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5-12-28 22:07:35 | 只看该作者
焖锅

                                                                               文/任祎寒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介于火锅和干锅之间的美食,不像火锅那样油腻辛辣,也不像干锅那样干燥咋舌。于是当我遇到焖锅,我就爱上了它,于是索性约着室友就直奔万达百焖鲜。
       第一次吃焖锅还是比较激动的,毕竟它是我期待已久的美食。我们点了一个四人份,包括撒尿牛丸、培根金针菇卷和牛肉等等。点了菜之后我就很期待焖锅到底是怎么制作的。
       不一会服务员就上菜了,她首先在电磁炉上放了一口平底锅,只不过更大、更平。在锅底浇上油后,就先把肉食平铺进锅底,然后将蔬菜铺放在肉食周围,红红绿绿,看起来挺和谐的。然后服务员把盖子盖上,打开电磁炉静等美食出炉。
看着盖子上的水汽逐渐弥漫整个锅壁,锅内的美食已显出诱人的鲜亮之色。过了十多分钟,服务员端着一小钵鲜拌酱走过来,并用力搅拌着散发着孜然香的酱料。然后揭开锅盖,在锅内油气还未完全蒸腾出来时将拌好的酱料铺在食料之上,看起来食物更加诱人。
       几分钟后,服务员揭开盖子撒上香菜,浓郁的肉香扑鼻而来,我们开始享用眼前的美食了。果然,焖锅吃起来既不灼人又不干舌,无论是味道还是干湿都很合适。特别是里边的牛肉在经过油气的焖热后,更加富有嚼劲,吃起来细腻爽口。焖锅最大的特色就是里边的酱料,不仅给食物增添了亮色,更让食物吃起来香嫩可口。吃完主食后,我们还点了一份擀面。香料和酱料蒸煮的面条吃起来更加入味,更加具有口感。
       第一次品尝焖锅,不错的体验。
42#
发表于 2015-12-28 22:16:38 | 只看该作者
总要有些新突破

                                                                             文/任祎寒
       从小开始我就缺少名叫运动细胞的构造,除了会跑跑步、打打羽毛球和做做俯卧撑之外,就实在不会什么了。很多人问为什么不打篮球,对此我也一直没有想清楚,我只知道每次看着一个大大的篮球飞过来我就想跑而不是用双手去接住它,这可能是所谓的球类恐惧症吧。加上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一个同龄伙伴被篮球打爆了眼珠,从此我就对篮球足球之类的运动抱着恐惧的态度。
      每次同学叫打球我都好无奈,明明想锻炼一下却力不从心。下午同学约打乒乓球,我想了想,外面阳光正好,何必要蜗居在寝室呢,于是就答应了。我也不知道我一个乒乓菜鸟哪儿来的勇气。
      西区体育场人真的挺多,主要是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的。想到羽毛球我还能随便挥几下,我就先和室友打了一会儿羽毛球,就当做热身吧。接着我们就去打乒乓了。
      作为一个连拍子都不会拿的菜鸟,我就这样上了阵。“老教练”室友随便给我讲了一下后就让我发球,我拧巴了半天好不容易发了一个不犯规的球出去,结果没想到一下就冲出了对方的桌面……我始终抱怨自己的力度控制不好,不是用力太轻让球都过不了挡板,就是用力过猛直接飞出去。
后来我慢慢学会变动自己拿拍的姿势,调整自己的力度,慢慢就能接连着打几个慢球,算是一种进步吧。看着室友炫弄各种发球技巧,我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捡球,这或许就是菜鸟的悲哀吧。我还给室友们说等他们教会我我就请他们吃饭,没想到室友更伤人地回了一句:“那这辈子都吃不成了!”我只好尴尬地做出无语的表情。
      操场上阳光甚好,虽说愚弄地显了下丑,但还是收获了很多。
43#
发表于 2015-12-28 22:20:52 | 只看该作者
深度报道何时突破瓶颈,迎来春天?

                                                                                                         文/任祎寒

      12月18日,华商报深度部宣布解散。由于经营业绩下滑和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华商开始频繁裁员,做为华商报核心的深度部,今日获悉将宣布解散,与会华商报员工表情凝重,甚至有人掩面哭泣。(新浪传媒网12月18日)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实时报道和图表新闻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深度报道面临危机。
深度报道陷入瓶颈的不仅仅是《华商报》。今年5月末,《京华时报》深度部被撤销,之前《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组等也因各种原因而消失,如今保留深度报道的媒体已屈指可数。
       曾受大众欢迎的深度报道当下进入瓶颈期,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就是其最致命的硬伤——高成本。深度报道从前期策划到中期实行再到后期制作,都要花费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之追求报道的高质量和专业化,又对生产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深度报道也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因为对新闻事实真相的深入挖掘毕竟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不可能像现场报道和即时通讯那样在第一时间满足大众的需求,这一点也是深度报道难以吸引受众的原因之一。
      可如今,生活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大数据时代,我们无论作为读者还是新闻工作者,是否曾反思过,当四面八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不断冲击着我们眼球,使看透事实真相变得雾里看花时,我们就该放弃对事实的还原和对真相的追求吗?诚然,挣扎于瓶颈之处的深度报道的确已被新媒体的发展浪潮推向不利地位,甚至被取消,可真就到重重解散的地步了吗?
      我肯定答案是“不”。以内容为王的深度报道仍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核心竞争力,那些扬言着“深度报道已绝”、“纸媒已死”的人都没有真正看到深度报道所产生的,对民众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深度报道何谓之深?“深”即是报道本身的思维深度。深度报道已不仅仅满足于事件现象层面的报道,更注重于实地分析和探索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所产生的,对读者、行业和社会的影响。因此,读者能透过一篇篇深度报道对事实真相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除此之外,深度报道十分注重新闻价值的体现,值得媒体花心思去做深度报道的,一定是那些极具报道价值、公众急切欲求的社会热点事件。
其实深度报道一直没有远离公众视线。《新京报》在天津大爆炸事件中连续推出的重磅深度报道、央视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对山西燃煤超标引空气污染的长时追踪、南方周末派出卧底记者探访富士康连环自杀的秘密真相……这些经典的深度报道不仅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也受到了业界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层层剥茧抽丝之后,还给了社会一个真相。
       当下深度报道遭遇瓶颈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深度报道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弊病已不能支撑其突破时下传媒圈的重围,唯有学会扬弃,取长补短,深度报道才能度过瓶颈期,迎来春天。是提供更直观可读的报道内容,还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亦或是拓宽传播渠道、创新报道的呈现方式……这一切,值得所有媒体思考。
44#
发表于 2016-1-8 22:52:46 | 只看该作者
心如莲花,智通慧达

——读《林清玄金典作品选集之 处处莲花开》有感

      在我印象里,林清玄是一位游走于佛寺和社会街头的悟性中人。中学时期就读过他的诗和散文,大多为三类,一类是对台湾社会善与恶的赞美和鞭笞,一类是对佛门法事的思辨,还有一类是将前两种融合,借佛法之礼透彻纷乱世事。
      这次我阅读的,乃是林先生的《处处莲花开》这一选集。在阅读之前,我就在想,林先生为什么要用“莲花”一词作为整本书的主题词?这个物象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在阅读作者序后,我明白了。按照林先生的说法,“莲花”一词在佛教用语中代表着纯净、庄严、细腻和美好,所以作者想借    《处处莲花开》这一标题告诫我们,即使身处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红尘飞扬的社会,我们也应该保持内心的高洁和清净,就像一朵亭亭而立的莲花那样,身处淤泥之中,不忘本心。
      书中前大半部分,林清玄主要聚焦于台湾社会的万象,或是政府的政策措施,或是台南田间地里的农民,亦或是艺术行当,亦或是某个无人街头徘徊于犯罪边缘的年轻人……但都没有脱离一个主题,纷繁世间的那颗如莲之心。
      生活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每一刻我们身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们呢?是随之改变自我,还是显得格格不入?是堕落沉陷,还是逃脱抽离?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林清玄的想法。社会的急剧变化之中,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病,如基础设施建设、公众的素质和行业领域的工作素养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林先生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指出,然后加以一些建议和看法。然而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痼疾,林先生往往直言不讳地指出,执大椽如同长戟,警醒社会世人。
      除此之外,林清玄在此书中灌注了无比多的爱和关心,但这并不是一种宽泛浩瀚的关爱,而是一种对于游离在犯罪边缘的缺爱群体的理解和包容。书中讲解了林先生和杀人狂魔、吸毒犯以及少年心理问题者的故事。心怀菩提的林先生通过自己所写的文章不断地感化那些在繁华都市中的一颗颗冷漠的心灵,用切肤之温存给那些内心坚硬而冰冷的边缘少年送去爱和宽容。
      书的后部分主要叙述了林清玄对于佛门之事的参悟和领悟,包括他和星云大师等法师的交流、他对佛门清规的感悟和他渐悟了经藏之后的身体力行。这部分内容读起来稍有些困难,但也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足以珍藏于繁杂世事。
      在一个粗鲁的时代,细腻是必要的;
      在一个赤裸的时代,含蓄是必要的;
      在一个野蛮的时代,温柔是必要的;
      在一个丑陋的时代,美丽是必要的;
      心如莲花,智通慧达。





45#
发表于 2016-1-8 22:57:29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大师的静美思愁

——读《毕淑敏散文集之 忍受快乐》有感

      谈起毕淑敏,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这位文字大家的散文经常出现在我们高中时代的语文阅读中。还记得,每次读到毕淑敏的文章,总会有种清新淡雅的冰凉之感,如同一股小溪流水缓缓淌过浮躁的心间,留下水滴点点的静心之余。
      在读她的散文集之前,我并不是很了解毕淑敏这个作家,只知道她是一位用美感审视文字,用温柔心灵体肤人心痼疾的作家。现在才知道,原来毕淑敏是从临床医生转行到作家的,更准确一点,是转行到了执笔写文的心理医生,她用自己先前所学的医学知识加上自己对人心的尖锐洞察和敏感力,解剖着自我和部分人隐隐作痛的内心,可以说,她成为了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或许很多人会说,毕淑敏的文章字字过于精琢、句句过于雕饰,读起来不免有些富美堂皇和空空寥寥。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对字词句的精准拿捏和仔细运用并不代表内容的空泛。就拿毕淑敏的这本散文选集来说,书中她区分了“将来”和“未来”的区别,分析了“但是”一词……初看文章,我也觉得有些突兀和不理解,为什么对于一个字词的解释都可以成为一大篇散文?但我慢慢读下去,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毕淑敏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汇仿佛都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她迫不及待地用笔下优美的文字去解释它们,用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想去使它们变得鲜活变得生动。
      在文字大师毕淑敏区分“将来”和“未来”时,她先阐明了她自己的理解:“未来”一般指比较遥远的时间段,而“将来”大多指较贴近的时间,紧接着她又查询字典,但发现并无收获。后来她又开始翻阅资料文献,从字形、释义等方面来思考,终于得出结论,然后毕淑敏用自己灵动的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未来”是指我们视野之外的明天,“将来”是指在我们掌握之中的明天;“未来”是一颗雾蒙蒙的核桃,“将来”是一只隐蔽的魔柜……读到这里顿觉明了,原来平日里我们习以为常混用的词汇居然还有这么大的区别。但毕淑敏还没有停止思考,她还顺着思路展开了对于将来和未来的更深层次的延伸拓展。她谈到,将来很实惠,未来多虚幻,劝导我们要为眼前之事而努力,对于远方保持憧憬。
      毕淑敏的散文不仅仅辞藻精准华美、语言灵动,还具有丰富深刻的意识层面。毕淑敏从内心深层次的角度,对一些心存痼疾的人群给予关切和体察。书中经常谈到不少人上访毕淑敏,请求解决心理困惑,或关于亲情冷漠的,关于爱情疯狂的,关于自身无法审视自己的,关于工作压力而致病态的……然后毕淑敏总会让他们平心静气下来,细细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解决方案。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毕淑敏内心的细腻和思维的清晰,她能用她所用的爱,孕育出一片生长着勇气、能力、智慧、才干、友谊的草原。
      所有人间的美德和属于大自然的美丽天分,毕淑敏的爱都会无私地给予。
46#
发表于 2016-1-8 23:04:44 | 只看该作者
传奇式悲殇中的生命力
                                               
——读《活着》有感

      以前从未接触过余华的作品,只听同学们说,他的作品大都是悲情史,活下去的往往只有主人公。至于其他人物,无论好坏,大都会被余华的绝情笔椽狠狠埋葬。
      我并不好奇他的作品究竟能悲情到什么地步,而我所关心的,是在大悲大伤后隐藏着怎样心绪?带着这个疑惑我开始阅读《活着》。
      余华开始写这部小说,源于他在聆听美国名歌《老奴哥》后产生的,对于理想和现实挣扎以及看透现实重拾希望而产生的大彻大悟的情怀。
     《活着》主要通过一条小线索和一个大背景来融合呈现。小说以福贵的第一口吻讲述了其从幼时到老年的一生缩影,及其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变化、发展历程,这可以看作是一条比较完整而迅速的小线索。那小线索是存在于怎样一个大环境呢?与其说是大环境,还不如说是一个宏大的时间轴,承载起了福贵一生的起起落落。这个时间线索伟岸延绵,从封建社会一直延伸到改革开放之后,打倒地主之后文革风尘滚滚,这其间中国经历了苦难的几十年,这是一个时代悲剧。
      众悲之下的独悲之殇,这是《活着》的鲜明主题。
      青年时期的福贵是一个风流倜傥、颐指气使的地主之子,蛮横而霸道,陶醉于酒池肉林灯红酒绿。后来痴迷沉赌,不经意间输掉了房产和田地,一夜之间就沦为了布衣之族。随后父亲、母亲的离世,家道随之中落,福贵的传奇式悲情之路正式开启。从前显赫光耀的他,只好携上温柔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在简陋的茅屋之中过着无比心酸的穷苦日子。在福贵被抓去当炮兵侥幸逃回家乡后,农民解放了,分给他们的几亩田成为五口人唯一的温饱来源。后来进入集体公社时期,他们什么都没有了,过着时常饥饿的日子,连喝米粥都是一种极大的奢侈。再到后来,死亡之神一步步接近了他们。年仅十多岁的儿子有庆,因为给校长输血过多而失血死亡,好不容易找到丈夫的聋哑女儿凤霞,才幸福了没几年,又由于产后大出血而死。儿女在最艰难的时候接连死去,这对于福贵和妻子家珍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巨大打击。还没等福贵从悲伤中抽离出来,体弱的家珍又因为软骨病而死去。就只剩下福贵和女婿二喜以及孙子苦根。读到这儿时,我觉得从前风光显耀的一家人不可能再继续悲惨下去了吧,难道余华真就那么“狠心”?事实的确如此,二喜后来在工地被水泥板砸死,小孙子苦根吃煮豆子时撑死……到后来,七个人物死得就剩下福贵一个。
真的就只剩下他一个了。
      当我读完这本书,唯一一个感受——传奇式悲殇。不用“悲伤”而用“悲殇”,因为“伤”已不能体现出那种无法名状的悲痛之情,“殇”才是对让人身心无法承受的巨大悲哀的最好解释。
      在这儿也不得不提,《活着》这部小说的确有些夸张,福贵一家五口人,一个接一个意外死去,这样的情节安排稍有些不合理,甚至让人有点不太能接受。但可能这也是余华的写作特色吧,极具悲情主义地渲染主题,或许只有死,才是最高的灵魂超度;只有亡,才是最崇高的致意。
撇开过于唐突的情节来看,福贵的成长和心态的变化才是重点。昔日出入红场青楼的富家纨绔子弟,如今沦为了短褐布衣之族,那种天与地之间的差距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和承受的。然而福贵和她的妻子别无选择,只好接受人生命运的轮转,这一轮,便是一辈子;这一转,便是一生。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伟大,不在于你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你承受了什么。经历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人生的选择亦或是被自愿的安排,但从中承受到了什么痛苦磨难,承受了什么艰辛心酸,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活着”在我的理解,不是对于那个艰苦年代的控诉,不是对于桑海桑田和物是人非的消极顿挫,更不是对于悲惨生活的消极惘然……反而,是一种在经历亦或是忍受之后的,对于生活给予的苦难、平庸和责任的切肤感受,然后收获对于一生世事巨变的大彻大悟的情怀。或许对于丧失整个家庭的福贵来说,“活着”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因为他要学会重新面对这一切,独自承担风雨,孑然一身。
      福贵成为了单身的养牛老汉儿,牵着牛游走在蓝天之下,田埂之上,过着看似悠然自得的生活。
      这可能就是活着吧。
47#
发表于 2016-1-8 23:07:33 | 只看该作者
雾霾西科大

                                                                                           文/任祎寒
      对于从“春天栖息的城市”来的我而言,一直都没有机会亲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雾霾,我也很好奇传说中的雾霾到底是什么样。没想到,西科大给了我这个机会。
      清晨还没起床,打开空间一眼就看到西科大学通社发的告示,说绵阳今天有比较严重的雾霾,大家出行安全。我当时一是比较纳闷,怎么绵阳这种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还会产生雾霾?二是比较好奇,被雾霾笼罩是怎样一种情况?
      我穿上衣裤还没洗漱就跑到阳台上,掀开窗帘一看,这种天气我确实没见过:白朦朦的一片,已经到了浓白的境地,连十米外的树枝都显得模模糊糊。除了关注到颜色之外,我立马察觉到了一股味道扑鼻而来,一种还带着昨夜露水的稀薄的气味,还有一点点刺鼻,和山腰顶峰的流岚雾霭不同,雾霾给人一种不适感,仿佛一堆雾状的垃圾焚烧物。
      没过一会儿,空间和朋友圈都被西科大的雾霾刷屏了,看着以前清晰的景象被活生生笼罩上了一层白衣,竟让我有点不想出门,先前的好奇感也消失了。
      我顿时想到了去北京上大学的同学们,他们常年生活在雾霾之下,那是怎么一种感觉?出门逛街,上课,吃饭……无论干什么,只要踏出家门,都逃不出雾霾的魔抓。
      前几日看到很多其他地方的同学抱怨有雾霾,还觉得不可理解,感觉离自己很远。
      望着眼前的雾霾,想了想,还是我们绵阳显得更适宜。
48#
发表于 2016-1-8 23:12:05 | 只看该作者
绵阳城中心

                                                                             文/任祎寒
      来到绵阳快大半年了,但迟迟连绵阳城中心都没去过,想来也是遗憾。趁今天是元旦节,那就约上室友一起完成这个心愿。
       打听好路线后,我们就出发了。我们坐的27路,直接坐到终点站就到目的地。之前都没坐过这条线路,这次就可以顺路看看路边街景了。
       大约坐了四五十分钟,我们到了建国门。一下车,环顾四望,感觉视线都被周围高大而繁密的建筑物层层遮掩,来往车辆鸣着响亮的笛排起了长长的队,街道上的行人匆匆来往,络绎不绝,耳边被人流的熙攘声和车水马龙声所笼罩……这就是城中心吧,的确和青义镇大不一样。
      我们准备先到四周的商业街逛逛。还是那样,每一家门店面前,不是声嘶力竭吸引着顾客的营销员,就是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穿梭在阵阵响音中的我们无奈感叹,现在买个东西竞争都好大。商业街自然是人最密集的地方,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来凑热闹,就算啥也不买还是悠游自乐。
      我们逛完商业街后穿过马路径直走到了人民公园。公园里人还是照样多,只不过少了商业街的匆忙感和急迫感。可能是由于今天天气不错吧,公园的人很多,有坐在喷泉下晒太阳的老爷爷老奶奶,有手里攥着一大堆气球或乱七八糟小玩意儿的玩具商贩,有大手牵小手的幸福一家人,有三三两两吹着牛聊着天的朋友……
      我和室友绕着公园的湖走,竟然看见有一个游乐园。我好久都没有玩儿过这类东西了,竟有些想尝试。和室友达成一致后,我们一起去坐大摆锤。看着别人玩儿,我们觉得没什么好害怕的,可当自己“身体力行”时,立马就不一样了。我和室友坐上大摆锤后,起初都还比较淡定,可随着它的高度越来越高时,我就再也不能故作矜持了,立马就拼命地喊叫,出我意料之外,旁边的室友居然还是比较淡定,只是在大摆锤快要接近九十度时才叫了两声。
      玩儿完下来,我们几乎已经站不稳了,头晕晕的,那样子可笑而又滑稽,但我们自享其乐。
       我们又沿着小路走到了公交站,城中游愉快结束。
49#
发表于 2016-1-8 23:15:06 | 只看该作者
跨年演唱会

                                                                         文/任祎寒
      2015年最后一天如期而至,新年即将到来。学校在年末最后一天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的游园活动,嗨翻全场的舞池舞会,精彩美妙的音乐会,人气爆棚的跨年晚会……整个学校洋溢着一股热闹劲儿,张扬而又不失活力。
      晚上出去走走后因为太冷就早早回到了寝室,自愿放弃了更多的狂欢活动。没看到广场上的跨年晚会挺不甘心,于是我就打开电脑准备看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
      一输入“2016跨年晚会”,就弹出来很多卫视的选项,我选了湖南卫视的,毕竟湖南卫视在昔日陪伴了我好久,她应该是整个初中时代比较明显的印记之一。
      于是我就开始看湖南卫视跨年的直播视频。看了看嘉宾表,发现还是老样子,大多都是湖南台的“专属艺人”们,包括什么快男快女、最近湖南台影视剧的当红演员、国际大牌等等。演唱会一开场就是湖南台经久不衰的海豚音女王——张靓颖,用她来开场活跃气氛的确不错,连坐在电脑面前的我都有些身临其境的现场火热感……接下来就是各路大牌明星的闪亮登场,我不得不说,其中很多我都不认识了,可能是因为从高二起忙碌就舍去湖南卫视的缘故吧,那些舞台上光芒璀璨颜值不凡的大牌,我只好无奈地看着,居然还心生一种苍凉感。
      湖南卫视除了这些红路明星之外,舞美也挺不错,缤纷五彩的灯光效果和大气华丽的威亚技术让整个演出现场给人梦境一般的感觉。当下各卫视的跨年演唱会都是靠钱砸出来的,湖南卫视光是邀请BigBang就花了几十万,再加上整个现场的设备布置等等,足以看出跨年演唱会是一个用钱堆出来的表演秀。
      看着一个又一个明星在五彩的灯光下旋转舞蹈引来阵阵掌声,感觉自己离那个年轻的曾经越来越远。
50#
发表于 2016-1-10 16:07:26 | 只看该作者
                                                                                  自学

                                                                                          文/任祎寒

      没课的周六下午,对着电脑发呆,奇葩说不想看,大鱼吃小鱼不想玩儿,教材单词也不想碰,报刊新闻更是不想提起……无聊之中,看到桌子旁边的计算机基本教程,就拿过来翻了下,发现好多WPS的操作自己还没有掌握。既然无聊,那就自学一下吧,WPS可是最基本的操作了。

      于是我把书中光盘里的内容拷到了电脑中,包括教程制作的素材、样图和讲解。

      拷贝完后,我就开始自学了。我一边看着书上的讲解步骤,一边在电脑上进行同步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不懂的操作,就仔细看看书中讲解的步骤,一步一步做完任务。

      虽然以前对WPS还是比较熟悉,但这次学习后我也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并不清楚,只会一些最基本的皮毛,WPS实用的操作还有很多很多。看着自己在word中制作的毕业证书和合并邮件的贺卡,自己还是挺开心的,不仅是因为自己学会了这些实用的操作,更是因为自己通过学习收获了自己想得到的知识。

      既然来到了大学校园,就要学会转变学习方式,不能单一地被动地接受老师和书本带来的知识,还要自己学会动手去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大学的好处就是自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获得更丰富的自己。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