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曹梓元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6-1-11 13:14:03 | 只看该作者
                                                            《金阁寺》读后感
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而当时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则以此为题材著写了《金阁寺》。小说中主角是一位年轻僧人——“沟口“,体弱、口吃、内向。父亲临终之时送他往金阁寺,并教他金阁为美的象徽。后来他每天看金阁,战乱前后,逐渐发现金阁之美。进大学后,他结识柏木(一个有跛脚的残障人士),并因他的缘故而与女人交沟,感到世界强烈的无力感。后来不能与母沟通,好友鹤川死去,与师父关系恶化,逐渐认真世界本质,最后放了一把火烧掉了金阁寺,与其共毁灭。
小说主人公沟口的世界是极端的,与世隔绝的。他天生带有口吃,在那个语言文字充斥的世界,或许意味着生来就被世界的拒绝。长久的孤独让他把所有内心的力量都花在了构建金阁的美上。无数个时辰,他驻足凝望着金阁,眼睛几乎被晚夏的烈日灼伤。他无比固执的相信,金阁有着不属于白天的一面,它的表象仅仅是一种伪装。它的美隐藏在不为人知的深夜或人们目所不能及的瞬间,那种美神秘、浩大,带着无穷的忧伤和魔力,深深的迷住了这个内心黑暗的少年。这个影像如此的暴烈灿烂,以至于我每每想起这一幕,都觉得眼前一片雪白的化不开的倾城日光,金阁那非凡的光芒从此在我的意识里,打上了灿烂燃烧的印记。     
    我不知道书中的美究竟是金阁寺的美还是美是与笼罩着金阁的这虚无之夜同一性质的东西!恐怕两者都是美。美既是细部,也是整体;既是金阁,也是笼着金阁之夜。如柱子、栏杆、板窗、板门、花头窗、宝形造型的屋顶……法水院、潮音洞、究竟顶、漱清亭……池面的投影、小岛群、松树乃至泊舟石等待细部的美,各部分木材比例精细的这座纤巧的建筑物,就像璎珞在风中飘荡似的,在虚无的预感中战栗。这种美绝不是在细部终了、在细部完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着下一个美的预兆。细部的美,其本身就充满着不安。它梦想着完整却不知完结,被唆使着去追寻下一个美、未知的美。而且,预兆联系着预兆,一个一个不存在于这里的美的预兆,可谓形成了金阁的主题。这种预兆,原来就是虚妄和美的幻影。  
  看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我最感兴趣的是小说里的一则佛家公案,名曰《南泉斩猫》。说得是南泉寺中的两派和尚为了得到一只美丽的猫而相互争斗,住持于是一刀杀了这只猫,说“众生得道,它即得救,若不能得道,就把它斩杀。”这则公案本身并不难以理解,说得就是美与道的水火不容。在这里,美是有魔性的,即是有害的,它可以控制人的心智,于是把它斩杀了,从根子上摘除这颗“美”的毒瘤。可这故事另有下文,名曰《赵州头戴草鞋》,说日暮之后,南泉和尚的高足赵州回寺了,住持于是把斩猫之事一一相告,赵州听完一言不发,把草鞋脱下放在头顶上走了出去。鞋本用来行走,将鞋顶到头上,就失了鞋本来的作用,即是无用的意思。赵州认为住持斩猫无用,无疑是认为美的魔根并不会因为你强行把它毁灭而消失,美的外部虽被毁去,内在却是永恒的,美永恒,魔永恒,你生而被他折磨,命该如此。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必须美的东西。它倾注了我们对于终极状态的种种幻象和期望。但它属于世间的这一面,通常是极其平庸的。在我们精神的那个世界里,它陷在浓黑的夜色中,散发着微茫的希望之光。它是行进在黑暗的时间之海中的船,泅渡我们肉身之外的最华美的想象,最终到达彼岸。  于是这种对美的渴求,我们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爱。这个被爱的对象身上或许具有一点和别人不同的特质。于是我们就会敏感的抓住这种特质,无限的扩大,无限的幻想。   同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金阁寺,它是我们在这无味的绝望的世间,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只要我们还仍然在爱,那么金阁寺就永远存在,它就是我们心中明知不可能,又极度盼望、无法放弃的,渴望被拯救的一丝生的信念。
42#
发表于 2016-1-11 15:06:26 | 只看该作者
                                                        自我介绍
                                曹梓元——2015级新生
  我叫曹梓元,是一个普通的在学海里挣扎了十二年的青年。我来自很远很远但很美的新疆,有多远,远到一般淘宝都不包邮;有多美,美到天人下凡却不忍离去。
  普通之处不普通,不能说出类拔萃,但我也不是那种扔进人群中找不到的,假如找不到,请耐心的找一找,或许我能发出光热,你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我所住的城市叫做乌鲁木齐,一座类似花园的城市,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我在此驻足了十二年,但却仍然没能完全看清楚这里的美,或许这里和我之间隔着一层面纱,只有朦胧,不全的记忆,才更美。
  说说我吧,一个有些奇怪的人。喜欢闲散的生活,最爱清闲淡然的态度,但却始终无法达到这等境界,于是明白了纪德说的“在我的栖息地和理想之间隔着我整整一生。”的无奈话语。喜欢看看书,看看电影,无聊了看看恐怖片的我总会被人说做“奇怪的人”,想来也不胜荣幸,起码得到了些关注。爱好重口味,喜欢一些怪咖向的东西,这也算是一种奇怪的但我所爱的生活方式吧。这么一来,或许生活就有了许多色彩。
  此番来到四川,一待就是四年,希望也能成为这片土地上一名有爱侠客。虽说本人略显愚笨,可笨鸟也总能有高飞之日,尽管才读几年圣贤书也并没有学到什么,可也懂些道理,希望能与这片绿荫下的所有将逢未逢的人们好生相待,毕竟初来乍到,略显笨拙。
  不善言谈,不喜交际,喜欢独自看书,玩游戏,看电影,一个人的时候却又嫌弃孤寂。由表及里来说,外表有点孩子般粗心大意,内心则又似一个老人般沧桑历尽,性格上还会有时有点傻傻的孩子气。我可能是个矛盾集合体,也会是个单纯善良的孩子,这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我。
  远道而来问临这片天地,侠客众多只希冀我能为其中之一,四年辛苦磨砺,愿从今起。
  我会好酒好肉好生相待,愿你好山好水好意相迎。
  
43#
发表于 2016-1-11 15:06:56 | 只看该作者
                                                村上春树:与诺奖最远的距离
  十月八日揭晓获奖结果的诺贝尔文学奖好似新鲜出炉的烤面包,热乎乎的成为了众多媒体竞相报道争捧的话题。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来自白俄罗斯的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她以纪实文学风格的作品得到了诺贝尔奖。这个奖项自身的重要性似乎早已经超出了预计,成为了对于文学界的一种排座次与定位,每一种文体获奖都具有可能性,评判标准甚至是作家的受欢迎程度?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下,每一年都会诞生一名宠儿,每年也会多少有那么些不同人黯然而归,可黯然失色的人群中难免发现这样一张每年都出现的熟悉的亚洲的面孔。
  那副面孔自从第一次出现于六年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来一直陪跑,他甚至成为了一个代号,一个形象代言,昭示着诺贝尔奖评选的风向,他的名字叫做村上春树。
  诺贝尔奖每年都会有大热门人选,评选结束后多半的人都会在意这位大热门是否获奖,而村上春树更是如此,今年甚至位列博彩赔率第二位的高位,赔率高达一比六。其原因不但在于作为一名“现象级”作家,村上春树所带来的一种效应,也在于世界上众多关心诺奖的人对于村上春树的一种期待,对于大势所趋的一种希望。但每年,却多少有些阴差阳错的味道,村上春树总是被诺奖弃下的那粒遗珠。之于村上春树其人,到底和诺奖之间,差了些什么?
  村上春树自从处女作《且听风吟》获得了日本群像新人奖之后,一路写作过程上看似一帆风顺,不断获得各种奖项,更是拿到了有“诺贝尔前兆”之称的卡夫卡文学奖以及极其重要的耶路撒冷文学奖,更重要的是他的书销量高,销路广,从而使他成为了公众眼中最流行的作家。严格来说,作为这样一位文学家,被称做流行,多半带着些许讽刺意味,因为这是对于他作品节奏过快的一个表现。村上春树的作品,在很多情况下,仍然偏向于流行化,西方化,大有倾向色彩,因而在文学中被世俗带出了那种快餐化的味道。村上春树的文学长处也正在此,善于描写人情,善于勾勒人物的情感与关于爱的一切,同样善于描写心理,与都市化的故事背景完美的契合在一起。但这仍然不够,纵观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都拥有一个特性,那就是体现出各自文化与社会的特点,从细微的社会个例出发,见微知著表现出社会的特性,这些杰出的人们的文学中,看到的,并不仅仅是小我,小爱,而是广阔的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
  
44#
发表于 2016-1-11 15:07:22 | 只看该作者
                                                       论泛娱乐化现象
  当今信息时代数据传播的前提下,媒体逐渐发展壮大,其发展也逐渐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变化,总的来说其实就是日趋娱乐化,无论怎样的节目,只要不受到明显的限制,就势必要娱乐至死,以娱人娱己为目标和追求,一时间媒体娱乐化,媒体应该以娱乐为优先的舆论竟然甚嚣尘上,大行其道。
  泛娱乐化现在鸠占鹊巢,一夜之间替代了为人民服务的媒体正路,不得不说是中国媒体界的一种悲哀。从观点上来看,这种现象应该被抵制,被否决,但是却屡禁不止,何出此事?
  泛娱乐化所指的是媒体的低俗媚俗化,刻意为了追求效果和反响而违背媒体本意,制造低俗无意义的环节。记得在新闻学课本中写到,新闻以及其他众多的媒体应该作为各自所属的方面的喉舌来发声,宣传社会正能量,基调应该是高的,服务方面是广泛且有意义的,从普通大众至高水平的精英。这就决定了媒体本身应该是受众面广泛且老少咸宜的,在社会的需求下,娱乐化可有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但低质量的泛娱乐化的扩散就好似流感病毒,会侵蚀人们的健康发展。
  媒体应该有一份节操,守住不向浮躁的娱乐化偏移的本心。现今众多电视节目都很能够遵守这些准绳,中央台新兴的《汉字听写大会》以及湖南卫视常青的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都是如此,在娱乐化与趣味化还有媒体精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前者避免了低俗化,低龄化的两大劣势,深入众多人心;后者以娱乐方式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了文化与娱乐的完美过渡。作为媒体节目中两个代表,很好的避免了泛娱乐化大潮的冲击与同化,实现了媒体的传播价值。而众多节目也无法恪守这一点准则,许多节目为了引起注意带动收视率,竟然在节目中公然宣传畸形的价值观,无疑是泛娱乐化的体现,在此同时也会对社会的精神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自身与众多观众的倒退。
  媒体传播在现今十分广泛且向复杂化发展,媒体在现在注重利益量却忽视了质量,形成了泛娱乐化滋生的温床。
  泛娱乐化的大潮有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因为现今社会需求随着媒体的发展而扩大,逐渐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就造成了众口难调,诸多媒体以博人眼球的出位方式吸引人们。另一方面,现今监管力度的不严格,媒体市场的利益本位思想,导致了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媚俗、低俗两大泛娱乐化的重点现象。
  今日的媒体,多少都存在着利益优先的思想,却都忘记了作为宣传工具,作为喉舌的作用,只顾一味讨好大众,博取利益,这也是一种悲哀。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种现象,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认为媒体服务于民,媒体应该更加怀着一种对于责任的敬畏心去做事业,而非被泛娱乐化的大潮击倒。时代的口味不断变化,我们不应该屈从于时代的口味和喜好,而是努力去适应,找到解决之道,引导时代的口味的正常化,避免泛娱乐化,避免自身的堕落。
45#
发表于 2016-1-11 15:15:31 | 只看该作者
                                                           美错
  为了金阁寺之美。
  
•“美是难的”。
•从林养贤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身上就被刻下了孤独、羸弱、丑陋、结巴等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他似乎天生就是注定要和“美”这个字绝缘的。
•可惜养贤是个身居日本的华人,不过那时或许也没有这样的说法。
•他本身就是一个逾越了界限的产物,令人感到喜闻乐见的是,他是一个住持的孩子,通俗的说也就是和尚的孩子,不过这在日本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不过他虽孱弱,却是个狂热的信徒,梦想着能追寻到心中的禅境,像每一个正常的人一样,追寻着自己期冀的美。
•和母亲激烈的争执强化了他想要出走修习的心理,结巴的话语里吐出的是坚定的语气,就这样,因为父亲朋友在京都大寺任住持的原因,养贤踏上了前往京都的追寻内心修行的旅途。
•“闲时信听庭上落花”,养贤天真而笨拙的脑袋里装满了对往日所崇拜的那些法师所过的修习生活的向往,以为禅意单靠自己的天性就能一悟而成。
•可怜而又可悲的他不知佛法中有一种思想叫做“参悟“,于是乎,在金阁寺认真参习佛法的他堕入了无边的黑暗,门门功课倒数第一,佛法学习无以为继,看样子妈妈这辈子都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何苦呢?只是个对美抱着迷惘追求的小僧而已。

•可怜如他,不仅没有悟到自己向往的禅意,而且也遭到了城市的人们对于乡下人的排挤,养贤感觉天昏地暗,接心仪式变得无法承受,金阁寺甚至都在夜幕星光的璀璨下向他炫耀着一身辉煌金箔,夜空下,他第一次质疑起了自己追求的美,就这样,他毫无疑问的分裂了,精神上。
•“坐观云卷云舒”没有在他的身上实现,他倒是在红尘俗粉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温柔乡,妓院取代了金阁寺,成为了他最常去的地方,既然自己不能被视为平等参习的僧人,那不如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生失去了目标,好似航船失去了灯塔,养贤败给了美,不单单败给了美,而且败给了自己,心都扭曲了。他痛苦,痛苦于美的折磨。
•金阁寺的舍利殿依旧金碧辉煌,灿灿金光似乎向养贤宣告着他人性的颓败。
•“真的很美啊”养贤或许是这么想的,碧波浑然,青松翠柏,俨然一副悟道圣地之景。可是为什么不能让金阁寺与我的心同步呢?
•又是一个荒谬自大的理解,恰好印证了养贤在学习时所始终困惑的“杀佛杀祖”之法,本应是将佛祖都从悟禅本心中除去,可惜养贤理解成了另外一种大不韪的意思。
•谁教佛学令人进退两难呢。养贤终究没能走出对美的困惑,这是美的错误啊;谁教金阁寺美的不胜人间烟火呢?
•1950年6月25日夜里。
•精神分裂的养贤一把火焚毁了金阁寺,金箔,文物,美景,静夜,都在一把滔天大火中随着青烟散向了世间。
•养贤是快乐的,是嫉妒的,他开心于美与他的心同步了,嫉妒金阁寺在消亡之前仍然可以在烈火中粲然生辉。这是美的错。
•他叫嚣着美的错,然后切腹自尽了,可惜,又被救活了,准保是晚上酒喝多了,脑子里还想着陪伴自己的那位美丽的小姐,幻想着有一天她的美也会和自己同步。
•就这样,养贤被逮捕,可他却仍然嫉妒,嫉妒。
•他向警方交代,是因为太过嫉妒金阁寺的美,因而焚毁了金阁寺,金阁寺得到了永生,这不是他的错,是美的错,他在说这话的时候仍然是结巴的,或许仍然没有改掉口吃的毛病,或许太过惧怕警察,或许太过惧怕罪责。要知道,这可是美的错啊。
•“毁灭才是美”,养贤对美的理解是畸形的。正如他希望金阁寺的光芒照耀他孤独的胸膛,可惜穷格心底得到的确是一片死寂。
•美本身就是一种亟待毁灭的错误,不是吗?
•饱含着所谓“慈悲”的养贤终究还是沉迷于了“杀佛杀祖”。这难道不是这世界对于弱者和他们所追求的美的不公?
•倘说林养贤是个疯子,不如说社会的巨流是一张血盆大口,嚼碎了每一个人的孤独。而养贤,只是徘徊在时空里一个亟待金阁寺拯救的错误。

•美是错的。

  
46#
发表于 2016-1-11 15:16:15 | 只看该作者
                                                              无根之水
  雨水,有一个别称,叫做无根之水。
  阿伯今年已年近耄耋。
  居住在台南已经六十余年的阿伯,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大陆人。从他爱吃淮扬菜的喜好来看,他的家乡应该是江浙一带。六十多年像当初战场上呼啸的子弹瞬间飞过,阿伯居住的地方变了,街坊邻里也变了,但对于家乡深深的思念不会变。
  阿伯尤喜爱梅雨季节的故乡,尽管当初他离开的太过仓促,没有多看一眼“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故乡,也没有在蒙蒙雨雾中回首探望一次他的家乡,但他的脑海里仍然时常浮现这些景象,当然也只是在脑海里飘渺的回忆了。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阿伯当初执意要搬到台南的原因了。一切的景色都恰如当年的家乡,一样的纯真质朴,一样的水秀山青,也一样有淅沥的梅雨。
  阿伯小时候经常在家乡听自己的奶奶对他说“雨的故事”,即使数十载光阴飞逝,那片关于小时家乡的记忆并没有从他的身上剥离。“醉里吴音相媚好”,阿伯清楚记得操着吴侬软语的奶奶为他在烟雨朦胧的午后讲述的一个个故事。
  “这雨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叫无根水,所以他没有家,别处飘荡,走走停停,落在异乡,其实它的家里人也好想他的。”
  还有人记得阿伯吗?记得阿伯的人还在吗?阿伯还记得他们的。
  阿伯经常喜欢坐在藤条椅上慢慢地敲叩他那有关节病的膝盖然后看着窗外的雨,哼着小时候听来的越剧小调,一个人想想过去的事情,想想家乡,想想家人、街坊邻居,想想自家小院,想想这一场场雨。
  时光是抹得去疤痕的,但它抹不去回忆。
  阿伯当年还是一名军官,因为前方的溃败,他被人群的洪流挤上了开往台湾的小船,那还是六十多年前的春天,他甚至都没来得及回家最后一次,就随着败退的国民党前往了台湾。他深感险恶,但自己却无能为力。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为了天堑,横亘在母亲与游子之间,也横亘在阿伯与亲人之间。
  自此之后两方音讯全无,颇有点“家书抵万金”的味道,可惜那时家书万金也难求得,于是阿伯就整日处于失落之中,像一副中药,被生活的孤独与思念的苦痛反复煎熬。
  那么多年的雨水终究没有洗刷去阿伯与家人的亲情。据说阿伯在最近收到了来自大陆的联系,或许那是阿伯的亲人。阿伯老迈的身体精力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幻想着怎样重新呼吸故乡久违的空气,怎样重新感受故乡的雨水。阿伯像一个要得到生日礼物的孩子一般,天真的幸福与激动席卷了他的内心。
  阿伯没有等到那一天。
  后来据说阿伯是安详的带着笑容走的,窗外下着雨,只是可惜阿伯再也回不到回忆里去,回不到故乡去。
  阿伯的亲人们在一段时间后来到了台南,惊讶于这里的美景与家乡的相似,于是在商讨之后家人们把阿伯安葬在了他的故居旁。
  葬礼那天又在下雨,仿佛上天在哭泣,那雨如同一条河,永隔了亲人与阿伯,也永远隔开了阿伯与他朝思暮想的故乡。雨是无根雨,水是无根水,一生漂泊,异旅他乡,正如同阿伯本身,像一瓣没有根的浮萍漂浮在海峡这边,而故乡在那边。
  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呦,阿伯在这头,根在那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7#
发表于 2016-1-11 15:19:43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关于生僻字的调查
   据说,每年开学时,那些带新生的老师都要提前做功课:仔细研究新生名册,把新生名字中的生僻字用字典查出来,标志清楚,以免念错学生的名字。
       要说现在的老师们也确实不容易,要在短时间内把一张张年轻陌生的脸与一个个独特的名字相对应,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问题是现在的在校生都是个性唯恐不足的九零后、零零后,那一个个名字叫的,啥稀奇都有,就更别说那一个个生僻字造成的困惑了。
  这些生僻字,别说平时少见,就是看书都少看到;电脑得好长时间才能打出来,查字典都得翻好多页。
       想必当年这些孩子的父母为给他们取名字,那必定是煞费空心,大费周章过,只恨不能给孩子取一个人间少有、世上无双的名字。殊不知却给别人带来了这么多不便。
    生僻字,又称冷僻字、僻字、罕用字,指现代汉语中几乎不用,被排除在常用字外的汉字,故也被称作死字。
       很多生僻字都被定为异体字,其字意思与常用字相通,通常是人名、地名或某些古书中出现过的字,一般的字典都不会收录这些字,电脑汉字编码亦不能覆盖所有生僻字,因此经常产生罕见人名、地名用字无法录入的情况。
   跟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一样,字典里的字词,绝大部分都是不常用的。以目前公认的《汉语大字典》为样本,它共收单字五万多。但是,实际通用的汉字并不很多。据统计,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献览》等13 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毛泽东选集》四卷,总字数为660273个,使用不同的单字只有2981 个。

       人名用字也符合这个规律。1988年国家语委语用所汉字室与二炮二所合作,对14省市的人口普查资料抽样选取了57万条姓名,统计结果表明:57 万条姓名的人名用字仅为4141字。而其中的1505字就覆盖了57万条姓名的99%,剩下的2600多字仅为1%的人所使用;而在2600字中超出《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6763字)的仅有500多字,使用人口不足0.1%。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文字当然也不例外,古往今来,许多古老的姓氏、地名因世事变迁已不复存在,这是历史的自然淘汰。这是一个自然的流变过程。
      一个汉字即一部文化史,从文化层面上考虑。禁用部分生僻字,必定造成汉文化某些方面的断层。某些字人为地让它消失,实际上就是删除掉若干部文化史。如果推而广之,在古籍的整理中也废掉若干生僻字,那无疑是一场文化上的灾难。

  公共事业既然是全民的,就涵括着每一个鲜活的、有名有姓的个人,公共事业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它的雨露和阳光。事实上,也惟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才谈得上真正的公共精神。当我们的某一个公民因为自己的姓氏是个生僻字,就只能委屈地改姓才能登机时,去想想异国他乡那个“一个人的车站”,他的心中是不是会顿生一番凉意?
  生僻字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在现在的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弘扬汉字的书写,不常用的生僻字反而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但是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生僻字我们应该去了解掌握,对生僻字进行批判继承。
       文字是文化的传承,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去与留本属历史范畴,不应该由人来决定

48#
发表于 2016-1-11 15:21:15 | 只看该作者
在命悬一线之时偶得以前的文章,我真是太幸运了。
                                     中国梦之赞
  山河川岳,腾波万里,江河之水天上来,哺我华夏人千载;壮哉斯人,美哉其魂,擎我中国亿万代,宏我国威于湖海。
  鲲鹏御羊角上而九万里,凤鸟焚烈火殆而始涅槃,我华夏之国威,扬于今而发于昔。念我赢秦之世六阖一统,雄踞天地;刘汉之朝崇儒屯丰,傲绝一方;李唐之时寰宇皆朝,冠于其世。奈何八方列强,辱我国魂,戮我国人。亢龙未起,其身尽皆为番邦之恶所夺。
  叹辛亥之惊鸣,祭千年之雄浑,举新世于寰宇之巅;感识士之暴起,集亿万之众志,逐倭虏出华夏之地。共和国之崛起,非独革命党人之豪功伟绩,得聚成城众志耳。中国之梦始现。
  共和国偕国梦蹒跚于大泽,其步也艰,其速也迅,有领袖之诗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百转千回,鸿鹄之翔于九天,有凤来仪于华夏。中国梦之至,雄雄然矣,乃今入更新之世,君庸知其威于环球?引中华于时代大潮之峰,实国人之同梦,屈子言曰:“虽九死其犹未悔。”得昭于此。
  适新世纪之洪波涌至,生虽一介后学,无助世立功之能,固无济世仁人之姿,而怀平实之梦,期假借一己之力,以达吾之志。虽仅一微志,同为吾之中国梦。
  国梦伟峻,其景也美,其步亦艰,华夏之民相持相助,共进于中国梦之路,同行于民族魂之径,蹄间三寻,驾奔腾之骏马,奋往复兴之彼岸。生愿为石基,助祖国至梦想之峰巅,此实为吾之日夜所念。
  梁任公先生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以少年之弘志,得崛起于世界之东方,其何雄哉!吾志于壮我中华之国魂,以毫微之行强我中华之国力,以拳拳之心立我中华之国梦。
  欲达中国之梦,其要不在使我中华为霸权之政,而在聚国人之合力于国梦之成,策举国之伟力,以升平世,而达太平之世。欲达中国之梦,务以我中华少年之自强为诸事之先;生窃以为国之梦之成,必以我少年之锲而不舍为先,怀璧于胸,其必得精琢,惟璧璧相连,以使华光灿耀八荒。
  生之中国梦,在我之奋力拼搏,在我少年之倾力拼搏,在我国家之合力拼搏。阖四方之宾客,我中国得共趋于世界浩浩汤汤之发展潮流,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华夏民族之梦,华夏民族之“沧桑正道”,此之谓也。
  试看环球之国家,何如我华夏之壮美。江流腾涌,宛转千里,若翔空之云龙;山岳磅礴,矗立一方,若踞穴之猛虎。河山丽景,延绵万千里之数;江湖奇美,展伸亿万丈之阔。“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国之梦在于河山之共美,在于亿万人民之众志;古往今来,伟人无数,竞为此奇雄伟志折腰,其何奇也!
中国之梦在我十四万万同胞之共勉,在我两万万之少年所共济,在我今日之韬奋,在我今日之雄图所扬。辅我中国之梦,必使我中国之民通达小康之社会;辅我中国之梦,必使我中国之情直往巅峰之世界。“中国梦”之论,由发于心,但得我中国之少年所共识。
49#
发表于 2016-1-11 15:26:32 | 只看该作者
                                          梦境(一)
  先介绍两部影片。
第一部是2006年今敏执导的《红辣椒》。
另一部则是2010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
两部电影以空前绝后的想法讲述了梦境的故事,以最离奇的方式讲述了同一个思想。
我们与梦境?谁是我们?梦境与现实哪一个才更真实?
《Paprika》也就是《红辣椒》讲述了一个盗梦侦探的故事,今敏以近乎超现实主义的方式体现出了错综复杂的梦境。这是梦境与现实的故事。而《盗梦空间》以另一种刺激的视觉效果与动作场面还有向来的高智商烧脑路线为人们展现出了一个关于道德感还有爱的故事
“梦都是愿望的满足,潜意识的体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人难免都会有梦,表义上梦只是一种大脑的运作,而深层次上,梦是潜意识对于世界一种正常的反应机理。
这是书呆子口中的梦,像我这样的二逼青年就只能把梦叫做脑子坏了的时候冒出来的东西。
想起来小时候经常会做被一个人弄死的梦,或者是被恐龙追的梦,或者是期末考试拿0分的梦,其结果一般都是一身冷汗的惊醒,不过期末考试那个梦是伴随着我被爸妈一巴掌打在屁股上时清脆的响声被惊醒的。
那酸爽,简直不敢相信。
不过我确实考了不及格,也难怪要做这样的梦。
这就是所谓“梦是现实的映射”。
梦是大脑对于在有意识的情况下的意识的无意识性“编程”,也就是说,你白天经历的一切,在做梦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体现。
这就是为什么在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情况,有些时候你总会觉得一切经历的事情在梦里都已经预演过了。
然后你的脑洞就大开了,开的和火车隧道一样大。
其实这只是潜意识对于你的一种自我暗示。让你觉得都发生过,其实什么都没有。
这充分证明了你其实是一个潜在的精神病或是阴谋论家。
犹记得2010年所看的《盗梦空间》中对于梦境的描写,虚假的近乎真实,片中“盗梦人”的职业也让我这般x丝青年感觉羡慕嫉妒恨。
“人渴望窥伺他人的秘密”,正因这种近乎病态的渴望,盗梦人抱着大赚一笔的心理潜入他人的梦中,却没想到都被梦境大大的折磨了一笔。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讽刺。
里面有一句台词我记得很清楚“既然是梦境,要做就做大点。”现实又何尝不是梦境?
50#
发表于 2016-1-11 15:27:04 | 只看该作者
                                               梦境(二)
  你是梦,还是梦是你?我们一直在提出这样的问题,却从未得到解答,我们一直在怀疑,却从未得到证实。那我们不如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比如说,你活在别人的梦里?
你分得清梦境与现实吗?当你在做梦的时候,你会感到这是一个梦吗?
我们是做梦者,能够制造梦境,同时也是自己梦境的观察者,既是睡着的,同样也是醒着的。这是因为你的潜意识与意识同时出现在大脑当中,你在制造一个梦。
既然你全靠大脑去判断你是否身处梦境,你又怎么能知道这不是一个几秒的幻境呢?
假若这是一个几秒的他人的梦境,而我们只是其中无数个意识?
我们知道自己在做梦,这本身就是梦境设计的一部分。梦境太庞杂,可以反映出许多错综复杂近乎荒谬的内容。
那么我们是梦吗?
我们只是一个在午后熟睡在母亲怀中的小男孩的梦,是一个杀人犯在被追捕的夜晚做出的心惊肉跳的梦,还是某个人夜晚睡觉时的梦?
会有一天突然从某个地方惊醒然后发现这全是梦吗?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不过是一个梦?或者你自己就是别人的一个梦。
这个世界能相信什么?
我听过一个叫做“梦境是无限延伸的”的论调,因此梦里的世界会如同现实世界一般广阔。
可现实的世界却比梦里的世界狭隘很多。
现实是夹杂在时光的罅隙里的一个可能性而已,现实社会的道德,价值都在洪流中崩塌。而今,我会突兀的觉得梦境才是人们的真正归宿。
如果人们的生活是由一个个虚假的故事构成的,那现实跟梦境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现实的世界是架构在一个个错误之上的,那么它与毁灭和蒙昧又有什么两样呢?
现实之于梦境,哪个世界才是正确的一方?
让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在《盗梦空间》的最后,男主人公陷入了梦境的底层,也就是“混沌”之中,而在无数重复的经历中,他回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家中,回到了自己所爱的亲人身边。
他旋转了自己用于辨别梦境和现实的图腾,以鉴别自己是否真正回到了现实。
而此时他的孩子出现了,他迫不及待的冲出去拥抱了他们。影片的最后,镜头定格在了陀螺自校正的过程中,它看上去要倒了,却没有倒下去。
主人公已不再在乎梦境,如果这是梦境,沉浸于并不存在的幸福也是一种满足。
梦境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现实世界的美好,但因为现实的崩塌,人们反而向往起了梦境里的“乌托邦”。
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一个现实世界价值崩塌的悲剧。
我们都为了证明存在而来到这个世界,但最后却全归于虚无。
我记得在《黑客帝国》的结局中,当救世主被从梦境的美好中唤醒时才发现,整个世界不过是一个受到电脑控制的巨大程序,而他们,只是活在程序构建的梦境中。
我们有一天也会这样醒来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