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竣工 "指纹"识别盗版侵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重大科技项目“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竣工大会20日在京举行。该工程建成了目前我国唯一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新闻出版单位和公众提供从注册、交易到侵权追踪的全流程版权保护技术服务。业内人士认为,该工程的投入使用将提升我国版权保护水平,促进版权产业发展。 该工程搭建了数字内容注册与管理、版权保护可信交易数据管理、网络侵权追踪3个公共服务子平台,经过整理与集成,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管理与服务平台。 该工程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如数字内容分段控制技术,可实现作品的按章、节、页进行版权保护;媒体指纹技术,可以高效和唯一地识别并提取一个作品的特征信息,实现即使无作品也可进行作品的侵权追踪和确权,满足出版单位电子书不离开出版单位即能享受版权保护服务的需求;自适应多媒体数字水印技术,可实现在不影响原始文件可观性、完整性的情况下,对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进行不同类型作品嵌入相应版权信息等。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认为,该工程的竣工解决了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他说,由于版权保护等问题难以解决,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保护手段无法有效跟进,侵权盗版行为屡禁不绝,很多权利人包括传统出版单位不愿、也不敢将优质内容资源交给数字出版企业。现在有了这些新技术,权利人可以放心将作品的数字版权授权给出版发行单位。以往,在网络条件下,权利人不知道电子书销售平台到底卖了多少,现在通过这套技术可以获取可信交易数据,有利于促进电子书的交易。 侵权盗版是制约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大顽疾。《2015年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白皮书》显示,2014年盗版网络文学如果全部按照正版计价,PC端付费阅读收入损失将达到43.2亿元,移动端付费阅读收入损失达34.5亿元,衍生产品产值损失21.8亿元,行业损失近100亿元。 “这套技术总体而言是很先进的,比如数字水印技术已经在最新版的人民币上使用了,现在也要应用于电子书等数字内容的版权保护。”魏玉山说。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媒体指纹技术和数字水印技术早已在音乐、影视等媒体领域广泛应用,但并未遏制盗版。即使是像亚马逊这样专门开发出专用电子书格式和阅读器的企业,仍然面临着不断被黑客破解的窘境。 对此,魏玉山认为:“版权保护技术和盗版技术是一对不断攻防的道与魔。媒体指纹技术和数字水印技术是一大类版权保护的总称,虽然早已存在,但一直在不断升级换代,越来越先进。有了这套技术,一旦作品被人破解盗版了,我们可以追踪是谁破解的、谁盗版的,是部分盗版、还是整体盗版,盗版流传的路径等。应用数字水印技术和媒体指纹技术可以明确侵权盗版的责任,相关数据可以作为司法判决的证据使用。”(记者张贺) 来源:人民网 取消数字版收费,《人民日报》6年实践证明“此路不通”? 传统媒体数字版付费之路有多难,看看最近的《人民日报》就知道了。
日前《人民日报》宣布,为了更好地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有效引领舆论、服务广大读者,现决定从2017年1月1日起取消《人民日报》数字报收费。
事实上,收费这个当年曾经引发业界地震的决定,无论从保护版权,还是盈利方面,至少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传统媒体数字版付费之路,会有未来吗?
数字报收费还是免费,这是个问题
6年过去,《人民日报》数字报收费最终还是扛不下去。
2010年1月1日,人民网正式推出《人民日报》电子版收费阅读服务。其中收费模式有三种:每月24元;半年128元;全年198元;读者可以通过在线支付、银行转账和邮局汇款三种方式支付。《人民日报》电子版收费,被视作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冲击之下,保护自身版权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可以扩大其线上收入。
作为全国影响力最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宣布数字报收费,在当时引发了新闻业内的强震。不少人对此表示欢迎,认为数字报收费,是报纸内容价值的体现,《人民日报》的做法,有利于传统媒体维护版权、改善盈利模式,未来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会有更多的媒体跟进数字版收费。在此前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数字报纸也推出订阅收费制,订阅金额为每月5元,采取线上支付的方式。
但有关数字报收费的问题,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这些质疑声里,有从《人民日报》属于党报角度出发,称应该给读者打开方便之门,采取一切便于读者阅读的手段和措施,而不是通过收费的方式,让读者有阅读障碍。
更多的,则是认为数字报收费这种方式,很难会有读者接受度。尤其是在习惯网络方便快捷海量阅读的现状面前,绝大部分的新闻在网络上已经可以免费找到,受众不会愿意为几乎唾手可得的东西付费。
有分析认为,在网络上,报纸版面的那些信息,已经越来越微不足道,各个新闻门户网站上,各类新闻异彩纷呈,很难再激发人们对于数字报的阅读兴趣。
与传统媒体比,网络已经成为可以满足人们众多需求,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体验的载体,人们不仅可以再次获取资讯,同时可以社交、购物、玩游戏。
“原滋原味”的数字报,相当于报纸的原样呈现,也不适合受众的网上阅读习惯。
取消数字报收费,《人民日报》只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对于数字报收费,《人民日报》也在2010年年初宣布收费之后仅两个月后,便进行了调整,具体内容为:从3月5日起,《人民日报》数字报前四版内容长期免费,五版及五版以后版面内容当天免费;原先免费用户阅读前四版内容,也需注册登录,3月5日后,无需注册登录即可阅读当天及历史前四版内容。但阅读往期报纸的其他版面仍要付费。
对于此次《人民日报》数字报为何突然调整收费,当时的人民网资讯部主任许丹丹透露,主要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个决定,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有分析认为,在当天报纸新闻大家都有的情况下,就应该免费送给读者看,但对于历史报纸新闻,可能大家都没有,或者至少没有那么全,如果有人需要,当然可以收费,这种将过往新闻通过价值再挖掘成为新产品,然后进行销售,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数字报阅读到底应该付费还是免费,一直以来就是中外传统媒体的面临的课题。
2009年5月,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宣布,在未来12个月内,新闻集团旗下部分报纸网站可能采取收费模式。默多克之所以如此说,直接范例就是其旗下的《华尔街日报》的运营模式证明,读者愿意为报纸网站内容付费。
目前为止,《华尔街日报》数字报收费,已经至少有十多年的历史,超过百万的网络用户,每年花费130到140美元。
《华尔街日报》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行数字报收费并发展出广大的用户群,有分析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专业。受众定位于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商务人士的《华尔街日报》,可以提供就有不可替代性的消息,这才是用户心甘情愿掏钱的主要原因。阅读数字报需要付费的,还有《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等。
但与《华尔街日报》相比,基于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原因,国内的传统媒很难让用会心甘情愿为数字报付费。
国内传统媒体,除了《人民日报》,也有包括《经济观察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环球时报》、《南方都市报》等进行数字报收费尝试,不过,效果似乎都不明显,很多最后都选择取消。
《人民日报》取消数字版收费的决定,某种程度上,只是传统媒体数字报收费尴尬境遇的一个缩影。 来源:张江(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