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张兴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尹兴】新闻采访和写作 作业及消息汇总贴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2-12-27 14:55:13 | 只看该作者
          17魔鬼的微笑
    2012年5月8日上午9点,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了公判会,3名2009年劫杀法官的凶手接受审判,主犯林文栋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林文栋在听到判决后,面露微笑。(腾讯网)
   
微笑,似蓓蕾初绽,洋溢着真诚和善良的芳香。美好的微笑常被冠以“天使的微笑”。然而,微笑出现在死刑犯的脸上,满是阴森、冰凉。是一种如魔鬼般的另类微笑。
魔鬼的微笑不止出现在林文栋的脸上,还有前不久《新京时报》刊登的“搬用工杀害母子,庭上微笑求死”。微笑被罪犯所亵渎了,被植入了邪恶的意义。这样的微笑,令人毛骨悚然,也令法律的尊严荡然无存。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底线,它在社会中理应享有崇高的地位,受万人敬仰。但在透过他的表情,法律被扒光了圣洁的光环,成了一张破纸而已。从犯罪心理看来,微笑是一种无怨无悔的情感流露。将挥刀时的快感与日后的人生放在他心中的天平上,竟然没有倾斜。他不是在微笑中忏悔自己的过错,而是在微笑中回味着当时万恶的快感。
公正的审判,对社会活动起到指引、警示、教育等作用。但对于此而言,通过司法的惩罚可以毁灭他们的躯体,却无法拯救他们的灵魂。罪犯的微笑仍然威胁着社会。我们在微笑里看到了法律对社会生活中某个人,或某个人群的失灵。却不知在这个疯狂追逐利益、寻求刺激的社会里,还有多少个无知、残暴、麻木的魔鬼式灵魂。
林文栋在法庭上的微笑,是对法律的藐视和对道义的无所谓。拥有这样心理的不止这些死刑犯,还有一个的群体——他们为了利益不惜钻法律的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宾馆里收红包的湖南高校职称评委便属此类。前者的无知麻木和犯罪的快感用一个轻蔑的微笑展现在脸上,后者将获利的快感与把玩法律的成就感用一个微笑隐藏在阴暗心里。对于贪婪者而言,他们用智商凌辱着社会的规则,长期潜伏在灰色的土地上,如蚊蚁般透过法律的漏洞允吸着社会的利益。
案件中的罪犯生活社会的底层,受到各方面的压迫,他们的犯罪动机有报复社会的犯罪成分。生活的层次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机会玩弄法律,极端的行为有一些玉石俱焚的味道尝试。死刑犯的微笑是仇恨社会,是毁灭者的形象。把玩法律者是利用社会,是贪婪者的嘴脸,并不比毁灭者的样子好看。

42#
发表于 2012-12-27 14:56:09 | 只看该作者
18网络“暗器”,剑指舒淇
                                                         
赵文卓与甄子丹的骂战中,舒淇微博表态挺甄子丹“敬业认真”,此言论招来网友炮轰,以至于成名前拍的古装艳照被翻出。而舒淇于3月26日凌晨1:30分删除了自己全部微博,并取消了全部关注。(新浪网)
前些年,我记得舒淇在媒体面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将脱下的衣服,一件件穿上。”后来的《不再让你孤单》和《非诚勿扰2》也证明了舒淇在演艺圈的实力。舒淇的演艺路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剧”,一场“口水战”何以至此?怜惜舒淇的网友称:“中国容得下苍井空,为何容不下舒淇?”
难道一句微博就将多年的努力全盘翻倒?与她早年拍艳片相比,那些翻艳照、说粗话的人不是更加无耻吗?难道中国网民的素质就这么差?这不得不让我去思考一个问题——是谁?为什么伤害了她?
新媒体在网络的盛行,让一群特殊的网民找到了生存的土壤——网络水军。水军打着网络营销的招牌,活跃在论坛、微博、贴吧等网友聚集的地方。按照他们的行话说“有人有网络的地方就有我们。”舒淇删微博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水军就是黑社会。虚拟的网络、虚拟的黑社会,但暴力和伤害却是真实的。“水军”杀伤力大,并且潜伏在网络的汪洋里,就像武林中的“暗器”——杀人于无形。舒淇只是受害者之一。
水军的组成大概是一两名专职人员,组织网络闲散力量(大多是兼职),受客户雇佣在网络上发表客户想说的话。在利益的驱使下,说什么样的话不重要,只要给钱,再重口味的也没问题。也正是因为利益成为了他们做事的唯一原则,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早上接到通知,骂舒淇。下午又接一笔业务,骂赵文卓,维护舒淇。自己和自己骂了一天,还能收到两份钱。这样的荒唐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了一项职业,并不断有人加入这个行业中来。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里为人民服务的少了,为人民币服务的多了。水军只考虑,自己“工作”一天能收到多少报酬,并不会在乎自己挥舞出的暴力给当事人会造成怎样的重创。行动的目的如果是纯粹地追求钱,那一切都将失去人性。网络的身份是虚拟的,但虚拟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良知的人在扮演。水军的言论应该受到原则的限制,在难分你我的网络里用虚拟的身份,可以没底裤,却不能没底线。没底裤羞辱的是自己,没底线羞辱的是别人。在法律意义上,用言语伤害别人叫做人身攻击,是犯法。在网络里,既然有犯错,就应当有惩罚。既然有了惩罚,那依据就应该是底线。我想,水军的言论如果有了底线,网络暴力就会得到收敛。
水军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网络上非理智地引领舆论导向。网络俨然已是一方被利益搅浑了的水,水面漂浮着令人作呕的杂物,如水军的“暴力”“欺骗”。网络在为我们的带来方便的同时,言论应该有一个良心的限度。这样的限度能散开网络中让我们迷路的雾,网络的发展才能远离暴力和欺骗。
43#
发表于 2012-12-27 14:57:06 | 只看该作者
19“师生同考”是个好办法
                                                            “新来的领导规定,任课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一模二模考试,好吧,这个我也能理解。可是,为什么非要我们和学生一起坐在教室里考?还给我安排一张桌子,他们把老师当什么了?”昨天,一位初三毕业班的女老师向《金陵晚报》反映,这次的模拟考试,他们这些老师被要求和学生一起参加,并且要和学生同处一个教室里面参加考试,甚至还要接受监考,这样的做法让她感到难以接受。(5月4日《金陵晚报》)
栖霞区的一位中学女老师说,前段时间,学校传达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通知,这次模拟考试,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和学生一起考试,这本来就让人心里有一点不舒服了,感觉就是对我们这些老师能力的不信任。”更让她难以理解的是,他们这些老师还要和学生混在一起,在教室里一起参加模拟考试,而且考出来的试卷也是要评分的。“我觉得这是对我们能力的不信任,进一步说,是对老师人格的侮辱。”
记得我上高中时,每次数学测验,老师都在教室里一边监考,一边在讲台上做试卷。由于教室里没有多余的坐凳,老师只得站着做。我所在的学校没有规定教师必须和学生参加考试,老师的做法完全出于对教学工作的负责和热情。而时下这位老师认为和学生一起考试就是人格侮辱。不知她将学生当成什么了?
德高为范,业精为师。藐视学生,乃德不高;畏惧考试,为业不精。如此教师,枉为人师。
就“师生同考”而言,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考试,能更深刻地体会学生难以把握的知识难点、盲点,同时也是检验自身教学能力的一次契机。考试这种方式,长期以来被当成教学法宝有其道理。排开其他干扰因素,考试和考生的水平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如果知识掌握不够,应试技巧不熟,不管考生的身份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得“认栽”拿低分。如果老师都害怕考试,又如何教学生应对考试呢?如不是畏惧考试,和学生一同考试,又何妨?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不少人选择回到校园,拿起粉笔头作为吃饭的家伙。可教师队伍里,也不乏“照本宣科”之辈,备一届课,教十年书。如这位女老师所言,是对老师能力的不信任。对老师不信任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些害怕考试的老师,是自己没有自信。面对质疑最好的回击是拿出自己的实力,而软弱的回击往往是诸如“人格侮辱”类的言论,像是在逃避质疑,生怕现原形。
授课,类似于某种卖弄学识。有学识者才有资格卖弄,才有能力担负起“传到授业解惑”的重任。近年来,教师队伍饱受质疑。网络上一些批评“教师素质整体下滑”、“优秀教师资源盆地效应”的言论不在少数。“师生同考”是个好办法,考试就像一张滤纸,就知识而言,能过滤出重点、难点;就学生层次而言,能过滤出贪玩厌学的学生;而就老师参考而言,也能过滤出那些混入教师队伍的“水军”来。
一部分教师陷入由“打分”“评优”的权力里蔓延出的满足感,能在课堂上的批评或表扬中获得工作的快感,然而却遗失了对教学本身的尊重。生活方式上,对物质、权力的追求超过了对知识的追求。这不符合知识分子队伍的要求。让老师回归到考场,用考试作为鞭策,排泄出由三尺讲台产生的优越感,回归到严格自我学习,认真教书育人的本位上来。
考试是一种压力,不能说对于学生,这种压力的存在就合理。置于老师,这种压力就是不应该。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每日三省吾身”,做到德高、业精,时刻保持着学习的姿态,立于三尺讲台上。

44#
发表于 2012-12-27 14:57:43 | 只看该作者
20“拼爹”就真的可耻吗?
    从“我把是李刚”到今年两会期间的“干爹门”,随着网络上“四大名爹”的出炉,拼爹游戏逐渐被大众知晓。有的人认为拼爹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体现,极大地冲击着社会的公平体系,还有人称拼爹游戏将我们带回了等级社会。而在我看来,拼爹可谓是一笔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未必可耻。
拼爹游戏要追溯到中国的封建社会,甚至更早。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繁衍”出了拼爹游戏,每个人从出身起,根据爹的“品种“不同,被分成三六九等,不同身份的人做不同身份的事儿,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分工方式。在封建社会里,等级制度钉进了人们的骨子里,拼爹自然也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儿。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思想解放,认为拼爹是封建社会的东西,必定讨伐。可谁没有爹?总不能因为自己的爹有钱有权,就不认他吧?李世民也拼爹,可人家拼出了一个大唐天下,留名青史。拼爹未必丑陋,关键是要看你怎么拼。
拼爹——“爹”是被物质化的“爸爸”,是被剥离了感情的。而实际上,拼爹拼的是心态。如果某人说:“我爹开的宝马,自己开的上市公司。”这显然是抱着一种“子承父业”的病态心理在拼,言下之意是那辆宝马和公司以后都是我的。与其说他在“拼爹”,不如说他在“炫耀”更为贴切。因为拼爹是一种社会游戏,不带这么玩儿的。如果你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爹,意味着在你人生的初始阶段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成人之后还拥有一笔可观的社会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脉和经验。这说明,你有比别人更高的起点,比别人拥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有个可拼的爹,意味着你要比别人更加成功,既是你爹的期望,也是社会义务,因为你占用了比别人更好的社会的资源。
当然,走红网络的拼爹都不是理性地拼爹。拼爹者,大多是被千夫所指。可连幼儿园的孩子都在比“我爸爸是警察,有枪。”“我爸爸是医生,会打针。”此外,中国和韩国“抢”历史名人不也是一种“拼祖宗”的行为吗?同是拼爹,可大有不同。不同在于,你骑在老爹的肩膀上是在往更高处爬,还是朝着其他的孩子吐口水。对孩子的教育水平高低,决定了在拼爹游戏中的胜负。玩不起拼爹游戏的人,就试着让自己成为一个拿得出手的爹,让自己的孩子去玩吧。
爹不是衣服,不必拿去处处炫耀,但有个好爹是福气,不妨拿来作为自己成功的资本。拼爹游戏,是等级社会的遗产,理性对待便有它存在的价值,并不可耻。

45#
发表于 2012-12-27 14:58:22 | 只看该作者
21“早恋界定标准”是对孩子成长的不负责
                                                              
乐清市一中学公布“7条早恋界定标准”,其中竟然将“男女同学并肩走”也纳入了标准。校方表示严格的校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然而,这个世界诱惑那么多,几条校规能让孩子们好好学习吗?
杜绝早恋,绝不是七句话就能办成了事。青春期问题是极具复杂性的问题,如此简单的处理难道不是敷衍。七条标准能让学生们乖乖地把注意力转移到黑板上吗?无论是暗恋还是早恋都是一件会让孩子烦恼的事情,如此的规定不是为孩子解决烦恼,却是在为孩子徒增更多的烦恼,让他们更加的心神不宁。
孩子为什么会早恋?抛开自然原因不谈,很大程度上源于受教育模式的失败。尊敬的老师也通常只谈分数不谈情。父母在牌桌、酒桌上时间也远远超过了在自己的书桌旁。在日常生活中,师长们已经在无意之中施加了许多对孩子的软伤害,而这样的校规无疑是再次施加的一次更深的硬伤害。
师长们盯准了早恋的害处,却不知一场早恋可能会让一个孩子学会如何关心别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早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早恋时,亲密的师长都成为了自己的敌人。让早恋的孩子烦恼的不是恋人,而是家人和老师。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早恋被妖魔化了。在面对孩子早恋时,负责的师长会耐心交流、认真反思,孩子爱上了别人也许是自己爱的缺失。而不负责的做法便是诸如此类的规定。可这是伤害,而不是爱。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和异性交往是身体发育的正常反应,中学生应该学会如何驾驭自己的身体和思想。师长应该站在孩子的位置上,为懵懵懂懂的他们做出指引,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利用高压的规定逼他们“就范”。当然,制定规定比耐心疏导简单许多。很难说,这些规定的出台是不是对教育工作的偷懒。
孩子们应该学会爱,如何与异性相处。孩子需要在师长的指导下完成“爱的修炼”,培养自己的情商。这是成长中的必修课,也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必经之路。“早恋界定标准”意味着这门必修课,学校不教,你也休想自学。在校方看来,一个人有没有情商并不重要,因为这并不纳入办学质量考核。
面对早恋,校方应该制定的不是这七条标准,而是告诉孩子如何去认识、面对、处理。粗暴的校规无异于暴力。早恋不是毒药,而是一朵漂亮的花蕾,园丁们能否让它们在包容的环境下为它们锄草施肥,让它们开得更加美丽。




46#
发表于 2012-12-27 14:59:08 | 只看该作者
22幼儿园问题丛生,需打“组合拳”
                                                         
新闻源: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幼师虐童照”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温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已全面介入。目前,涉案女教师颜艳红因涉嫌寻衅滋事犯罪已被公安机关刑拘,参与拍照的女教师因寻衅滋事被行政拘留7日。进一步的后续处置正在进行。(今日早报 2012年10月26日)
谈到“幼儿园印象”,那儿承载着多少人童年的美好回忆。可近年来的幼儿园高学费、校车事故、虐童案……人们对幼儿园单纯美好的印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已乱象丛生。
私立幼儿园的高学费、机关幼儿园的高门槛,成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拦路虎。不少地方传出“幼儿园学费高过高校学费”,还有不少机关幼儿园需要学生的父母是公务员或者需要交纳昂贵的赞助费。这些幼儿园俨然已成了少数人才能享用的“特殊”资源。
同时,这也养“肥”了学前教育市场,更多的私立幼儿园应时而生——很多幼儿园虽然价格依然不菲,但教育、管理的水平不敢恭维——即使如此,学前教育的市场,仍供不应求。很大程度上,公共事业的市场化导致了学前教育乱象丛生。
幼儿园的增加,也刺激了对幼师的需求。一方面是孩子入学的高门槛,另一方面是幼师上岗的低门槛。目前,我们的幼师教育还不规范。大多幼师学院在发放教师资格证时,缺乏过硬的考核。幼儿园在用人时,也缺乏严格的审核制度,大量聘用实习生或其他根本无从业资格的人,导致了幼师流动性大、责任心差。虐童案中的幼师,正是通过关系才走上幼师岗位的。难以想象,充满孩童天真笑声的幼儿园,滋生了多少灰色地带。
为匹配学费的高昂,许多幼儿园拿出了一系列“增值服务”,如加强英语、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启蒙教育。幼师学院在培养幼师时,也注重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心理课成为了边缘课程。而幼师的心理问题往往又是不可忽视的。幼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谁能保证她们的心理没有问题呢?谁又能保证她们如果心理有了问题,不会影响那些可爱的孩子呢?
政府加大投入低价高质的公办幼儿园,平衡供求关系;注视幼师队伍的素质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幼儿园、幼师院校的管理……应对问题诸多的幼儿园,我们只能依靠“组合拳”
47#
发表于 2012-12-27 14:59:36 | 只看该作者
                      23  百叟宴只是“一次性”尽孝行为
                                                               
重阳将近,瑞昌陈华腾摆出“百叟宴”,宴请空巢老人过重阳的举动在网上掀起了一阵暖暖的“尽孝风”。尽孝哥的有爱行为的确感人,但折射出的问题更引人深思。
陈华腾和同事们热热闹闹举办的“百叟宴”,不过宴请了八十多位老人,而我国老人数量早已过亿,在没有“尽孝哥”的地方,那些没被宴请的空巢老人怎么过重阳?无奈尽孝哥和网友热心有余,能力有限,不可能把类似的孝举辐射到全国范围的每一个老人。百叟宴只是“一次性”尽孝行为,不可能让老人得到持续、有保障的心理慰藉。不得不泼盆冷水——尽孝哥的“百叟宴”,不过杯水车薪。
目前,我国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仅仅停留在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层面上。钱只能解决生存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性化、多方位为老人服务的措施关怀到他们的内心,解决不了生活质量的问题。老人们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无法摆脱“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如何关心空巢老人,考验着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水平。
应对空巢老人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有我们可借鉴的经验。如韩国为老人设置生活指导制,定期用电话和上门等形式来走访老人,提供咨询服务;又如瑞典建立的家庭扶助制度,培养专门的服务人员,在老人生活遇到困难时,提供免费的上门服务;日本的老龄化问题也很突出,他们采用建立老年人照顾保险制度搭配专业化、科技化、人性化的养老院事业来帮助老人的生活;而在英法德等国家,还有这样制度——只要大学生或者他年轻人,愿意与需要照顾的老人住在一起,那么国家就会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是减免其房租,条件十分优厚,既能减轻年轻人的压力,又能慰藉老人的心灵。
中国向来倡导“百行孝为先”,眼下空巢老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像尽孝哥这种牺牲自己的时间和财力换取社会“孝义”的英雄主义做法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要切实解决问题,还需要政府拿出更贴心的政策服务。
“尽孝风”如果让政府来主导,再结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供更持续、更有保障的服务,才能广庇天下“老人”俱欢颜。
48#
发表于 2012-12-27 15:00:20 | 只看该作者
             24     被高考逼出来的“艺体生”
“艺体”事业是文明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的精神生活进步的体现。但在如今的中学里,“艺体生”俨然就已成为差生的“新衣服”。
据多年中学教育的一位老师说,“差生”的说法已经被如今的中学教师淘汰,这样的说法太伤人自尊。而在一定程度上,“差生”和“艺体生”指代的是同一类人。学习成绩不佳,自律性差,不受老师重视,被爱学习的同学讨厌……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不同的是,艺体生的说法更为高雅,更能体现老师对不同学生群体称谓的水平。差生是如何“进化”为艺体生的?艺体生,都是被逼的。
高校招收艺体特长生是高考的一条捷径,对于原本文化成绩就不佳的他们来说,对艺体成绩在在乎远远超过对文化成绩的在乎,这样一来便弱化了自己在学校原本的角色——学生。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普通的学生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不用上早晚自习,体育生要比别人早起好几个小时去训练,艺术生每年有几个月不在教室而在培训班。他们的精力像蛋糕一样被分割,而且自觉不自觉地便把更大的一块蛋糕放在了对艺体的学习上。从而,很多的艺体生呈现出一副对文化学习满不在乎的状态,声称:“只要艺体过了,文化蒙也能蒙过。”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学习节奏割裂了他们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联系,导致艺体生的朋友大多都是艺体生,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校开设“体育班”“艺术班”,表面上是为了加强他们之间专业技能的交流,实质上是任由厌学之风漫延。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的艺体生只能的算半个学生——他们只学艺体,不学文化。长此以往,本不是差生的艺体生,也变成了差生了。
在艺体生尚未“推广”之前,普通学生心中的不到教室的同龄人大概分为两类。一是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这类孩子在城市学生看来,一般生活在大山里,自己的生活环境之外。二是不读书的小痞子。在艺体生普及之后,他们的心里便有了第三类人——痞子学生。艺体生不用为每次的考试而焦虑不安,因为他们不在乎。他们只是偶尔到教室报个到,校园生活大概分为两个步骤,训练和翘课。普通的学生难免在心里看不起“艺体生”,他们考试成绩差,行为缺乏规范。学生这样的看法,在老师那里也容易得到共鸣。
对于学校而言,艺体生的出现解决了长期以来无法解决差等生的顽疾。文化成绩差的学生学艺体,能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让这群孩子远离课堂,维护了课堂纪律,让爱学习的孩子能够更好发挥。家长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差,学艺体,还能混个大学读。这样的做法可谓一举多得。所以,网上屡屡爆出“某省中中学,要求考试不达标的同学全都去学艺体。”校方的升学率、家长的心愿、老师的课堂纪律要求致艺体生队伍人数的发展一度赶超当年八路军的发展。这看似天衣无缝的做法,却忽视了艺体生的心理健康。他们已经被特殊对待了。让他们不到课堂,比打骂更让他们难受。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学艺体成为了一根救命稻草。如此,文化成绩不佳的学生,被别人、被自己逼成了艺体生。
艺术、体育事业是高尚的,逼着让不爱学习的孩子学艺体是对艺体事业的不尊重,更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艺术是需要的天赋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合适学艺体,更不是所有不爱学习的人都应该学艺体。高考,逼着多少人心甘情愿地走了一条自己既不喜欢、也不合适的路。这样的感觉,就像强奸。
49#
发表于 2012-12-27 15:00:58 | 只看该作者
                        25 不做东亚病夫
近期关注了两条新闻。一是“广东某运动冠军,靠打零工养活自己。”二是关于无烟日的新闻——“吸烟成为了中国人患癌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以东亚病夫的形象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奥运的“揽金王”,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标志着我们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形象吗?答案,看看中国烟民吧。
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无可厚非的,中国的体育发展在政策上是一路绿灯。体育发展一片繁华的背后,是一个个本该坐在教室读书的孩子,走到了操场上,是一个个曾拿过名次的体育健将退役后只能出卖气力养活自己。“体优而仕”的例子不少,“体优而富”的例子更多,但这样的数字和庞大的中国运动员队伍比起来,是一个可怜的比例。往往培养出一个冠军需要成百上千的人成为冠军的成长的背景。冠军拥有“仕”和“富”的机会,更多的人只能等待着退役,另谋他路。
运动员的前景并不好,但选择做运动员具有足够吸引人的中国式诱惑。运动员,在人生的头二十年是开了特殊通道。很多中学有体育班,大学也有体育学科。走体育这条路,学习上考试的压力少得多。但运动员把学习其他生活技能的时光奉献给了国家的体育事业。退役后,却难以获得国家的生活保障。这是中国式悲哀。
举国上下,为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精彩喝彩。而我们却难以看到运动员群体中那些心酸。他们为中国形象贴金。但运动员的健硕,代表不了所有国民的身体素质。中国的病夫,多着去了。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所有烟盒上都印有的一句话,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无法阻止吸烟成长为吸烟文化。“不抽烟,影响社会关系来往”成为了很多烟民的一条有力的理由,校园里的孩子们,也以吸烟作为一项带有刺激冒险色彩的游戏。
摆脱东亚病夫,不但要靠体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全民健康,拒绝香烟,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50#
发表于 2012-12-27 15:01:31 | 只看该作者
26新媒体的言论底线在哪里?
                                                   
赵文卓与甄子丹的骂战中,舒淇微博表态挺甄子丹“敬业认真”,此言论招来网友炮轰,以至于成名前拍的古装艳照被翻出。而舒淇于3月26日凌晨1:30分删除了自己全部微博,并取消了全部关注。(新浪网)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让我们言论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自由度、便捷度也大大提高。但在有效信息交流更为频繁的新媒体平台里,同样充斥着大量的谣言、言语暴力等垃圾信息。不得不承认,新媒体是一个“鲜花”与“牛粪”共存的平台,而牛粪的味道总要比鲜花来得更浓烈。
新媒体不应该只是技术堆砌起来的平台,还应该有规则的黏合。这样的规则就是言论的“防火墙”——以道德为界限,“真实、理性、守法”的言论底线。
如今的网络实名认证越来越普及,那个难分你我的网络时代正在以飞奔的姿态远去。网络言论与具体个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对于某个言论的推崇往往不经意间包含了对言论者道德形象的追随。但实名制仍无法彻底遏制“牛粪的臭味”扑鼻而来,因为说粗话的人,并不会在乎你知道他是谁。网络媒体在“清洁”网络不良言论这方面也做过努力,比如屏蔽敏感字词。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两种技术性手段都无法真正地发挥作用。因为要使一个人不说脏话,用手去捂嘴是没法奏效的。我们需要一个言论的底线,让我们知道哪些话符合标准可以说,哪些话不符标准不能说,说了就会受到惩罚。
网络新媒体对使用者几乎没有门槛限制,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泄自己的情绪。媒体的传播让这些信息有了受众,我们应该对受众负责,所以,我们在发布时,应该对信息的真实性有过考究。没有身份限制的使用媒体,是媒体博取大众亲睐的重要法宝,而没有被身份而限制的使用者也应该理性、合法地使用媒体。网络新媒体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若没有言论底线,目无法纪的网络“黑社会”就会用言语作为武器,以媒体作为战场,放肆地挥舞着暴力。
舒淇删微博,因为受到逾越了底线的言论的伤害。我们呼吁建立“真实、理性、守法”的言论底线,但新媒体的言论还有另外一条畸形的规则:站在底线的这边是正确,但跨过底线的另一边却是利益。在这样的规则下,催生了一群玩弄言论底线、操纵舆论的别有用心者——网络水军。他们利用在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来牟利。在利益的驱使下,言论的底线变得不堪一击。在建立言论底线时,捍卫底线的尊严应该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言论的底线无关利益,也不应被拿来牟利。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逾越言论的底线,都应该受到强烈的谴责。
网络生活已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利用网络新媒体发表言论就如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一般,体现着具体个人的道德修养素质。在强调言论便捷、自由的同时,需要为言论的自由确立一个明确的底线,有范围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网络新媒体的言论要有底线,才能远离谣言和言语暴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