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亚运会新闻,有什么不一样?
杭州亚运会收官在即,持续半个月的比赛,如果只有赛事新闻可看,大众很快就会审美疲劳。
好在,我们看到了形式多样的亚运会报道。随着全社会的体育素养不断抬升,理性的体育文化正加速形成,体育新闻逐步摆脱“金牌报道”的枷锁,向着更加鲜活、多元的报道题材发展。
01 赛事报道 别再只看金牌
多年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在大型赛事报道中,频繁看到“XXX 获得冠军”、“XXX 无缘决赛”这样的标题,模式化的操作必然让人审美疲劳。
一味强调金牌数量。“金牌新闻”虽然兼具时效性和关注度,但报道的比赛消息不够具体,往往只展现结果不体现过程,充满“唯成绩论”色彩。除了专门划分一个区域来统计各国(地区)奖牌,特别是金牌的数量外,在评判运动员的状态和发挥水平时,也通常以奖牌数量和比赛胜负为标准,并认为奖牌多就是成功的,奖牌少就是失败。
对冠军的过多关注。从报道内容来看,以往的赛事报道过多关注冠军的成绩、故事等内容,但对亚军和季军以及其他参赛运动员则往往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新闻通讯在选材、内容、文风等方面都以“冠军”“金牌”“成功”等关键词来塑造运动员的形象,冠军会因为媒体的报道在一瞬间家喻户晓,而亚军和季军却无人问津。
新闻同质化严重。在比赛现场,无论是混合采访区还是新闻发布会会场,记者提问往往成为“共享问题”,新闻发布会后更难获得独家采访机会,而此时如何做出更具“可读性”赛事新闻,就成了摆在记者面前一道难题。
02 败军故事 体现人文关怀
在赛事报道中,往往各家媒体和观众都关注胜利者,尤其是冠军,这是常态,也不难理解。
但是,一味歌颂“成功者”,冷落“失败者”并不是体育的魅力所在。对每一位运动员来说,在比赛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成败,背后都是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
“虽败犹荣”、“胜败乃兵家常事”,也不应忘记。
在赛事报道中对“败军”的报道和书写,另辟蹊径或许也更显体育魅力。
杭州亚运会上,中国男篮未能实现卫冕目标,这让今年以来已经连尝败绩的男篮项目更加水深火热。
图/网络截屏
在体育赛事中,胜负乃是常事。无论任何国家任何运动员,都不可能是常胜将军。任何世界冠军,都是从失败中站起来的。每一个运动员能站到赛场上,背后都是无数血泪的付出。客观分析报道失利原因,既可总结经验,又彰显运动员的心胸。有时候,“失败者”更有耐人寻味的思想境界。
图/网络截屏
03 时代变了 赛事新闻更有趣
本届杭州亚运会上,许多人感慨“时代变了”。这其中的变化,不仅指体育的时代变了,也指运动员的更新换代,更指受众观看比赛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
媒体融合时代,各类媒体机构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呈现新闻作品,各种文字、图片、H5、短视频层出不穷,而更为关键的是报道理念和报道内容的转变。
亚运会女子撑杆跳冠军李玲的发簪、赛场上火出圈的BGM、运送铁饼的“显眼包”电子小狗、让记者头疼到直呼“根本抓不住”的“全妹”全红婵。赛事新闻不再停留在场馆内、比赛时,而是更多的走向轻松化、细节化,不仅有了更高的关注度、也让很多原本对体育“不感冒”的读者,开始有了阅读赛事新闻,了解体育项目和运动员的契机和想法。
我们视频 ,赞22 亚运会女子撑杆跳冠军李玲的发簪成为了采访中的主角
图/网络截屏
图/网络截屏
图/网络截屏
图/网络截屏
传统赛事报道给广大受众带来更多的是严谨和紧张感,运动员名字也总和赛事联系在一起。
而更多的报道形式的出现,无论是从生活、训练全方位展示运动员的个人特质,更全面地展示其如何身体力行地践行体育精神,还是从赛场内走到赛场外,捕捉大型赛事的点滴趣闻,都让报道更具可读性,“刷屏”也就成了赛事新闻在舆论场上吸引眼球的基本操作。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eeywFnES5gZL4KZ_yNGjg
编辑: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