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81#
 楼主| 发表于 2019-1-9 22:21: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一位媒体人调离前的真情告白,善待媒体、善待媒体人吧!
看到一位电视台台长的文章,字字真情,与各报社感同身受,特与报业同行分享。

民间组织部有时真的精准,前一阵子坊间传出我离开媒体的消息,在2019年上班第一天得到了证实。我就要离开一生所爱的新闻,调到社科联去了。

四年前,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分别召见我,叫我赶快到电视台上任,说那里出事了,人心不稳,得尽快稳定局面。上任不久,台班子就有三个想法,一是要让所有采编人员享有稿费,有尊严地生活,起码回家两公婆吵架得有底气;二是把节目办得好看一点,尽可能稳住本地受众,让人们觉得电视台仍然活着;三是用心做事、干净做人,不做愧对台里的事。


这四年,恰逢中国媒体公认的“寒冬”时节,我和我的台抱团同心,风雨同行,干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债灭了,薪涨了,腰杆直了,底气足了。我们不用总是看着别人的脸色去过日子,听着非专业的吆喝去做新闻,骨子里少了奴性,多了个性,节目变得好看起来,快、准、实的“河池手机TV”放飞了我们的新闻理想。一路走来,我们深切感悟到,只要用心用情、无私无畏,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化解。

这四年,我们常常被幸福的氛围所感染。肥仔开始有了买车买房的念头,60后老王如愿诞下可爱的二宝,跨省游出国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项,好几位美女帅哥常常为美食和减肥作出艰难的抉择。面对挑战是刺激的,战胜困难是快乐的。每当听到这些喜讯,作为一家之长,我心足矣!

这四年,员工的信任让我淡化了工作的苦累。三年前换届,组织部到台里测评,员工问可以同时为台长填上提拔和留用两个选顶吗,工作人员说不能兼而有之,只能二选其一,于是有许多员工在“留用"栏上打勾,我也成为局班子获提拔票数最少的一员。事后,几位员工像做错事的小孩向我道歉说:我们希望你高升又担心你调离,有你在我们心里踏实!寥寥数语,重情重义,多么的励志,我还能有什么“非份”的想法呢!

四年很快过去了,终于到了挥手告别的时候。面对这次正常的调动,朋友圈给予了不少关注,表达了不同情绪,包括惋惜和不解。我想告诉所有关心支持我的朋友们:谢谢您,我心坦然,一切安好!

我还想告诉大家,我认识的台长们知道我的去处后,竟高度一致地表示祝贺,投以羡慕的眼光,我相信台长们的羡慕嫉妒恨是真实的表露,是媒体人内心感受的高度契合,因为有权欲和私利的人从来干不好媒体,坚守有时守的是寂寞和清苦,在合适的时候选择离开,也许真的是一种解脱。

新闻是我一生的恋人。这几天,我不只一次习惯性地思虑:台里工资发了吗?稿费呢,年度绩效可否足额发放,3月份开支不会断档吧?猛然间思绪打了一个结,我怅然若失,双肩舒缓,沉迷思虑是一种病,我想我是不是真的“失恋”了!

在体制内行走,身在其位往往言不由衷,一旦转身离开就可以说真话了。

坦率的说,我并不是一位合格的台长,因为四年来我把太多时间和精力花在经营上,而不是着力在宣传主业上。每天醒来,许多人便有四五张百元大钞飘入囊中,而我却在苦思冥想必须的3万多元,以便维持每天的正常运转。我变势利了,开口闭口说钱,沾上了太多的铜锈味;我学会叫苦了,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我叫了哭了仍没有人理会。岁末,局里叫去开会,讨论的主题竟然是如何尽快把财政拨付的上百万元花出去,免得被问责扣绩效。贫穷限制了我的想像,有人撑着吃不了,有人饿慌无人知!


我承认我脑子条条框框太多,自已变得谨小慎微,缺乏冲破固化藩篱的勇气。近几年,我同许多优秀台长进行了交流,分享了许多媒体创新发展的运作模式,涉及人事、经营、收入分配等内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经验虽好,水土不服,学又何益?我们连发放稿费迄今还有争议呢,整天喊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不过是壮胆罢了。

坐在台长这把椅子上太久,我感觉胆子变小了,神经变得脆弱起来,萌发出明哲保身的意念。近几年经历了各种各样问责一把手的检查核验,每一次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一次都有捡回一条小命的感觉。于是乎,我总算看明白了,凡事听纪委的,纪委说行就行,纪委说发才发,别太拿工会那些部门的文件当回事,因为许多时候他们说话不管用。
啰嗦那么久,我并没有刻意表现自我的私欲,比起仍在坚守的台长们,能够沾上公务员的边缘,我已经很幸运了,真心感谢组织的关爱。

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当下的传统媒体已大不如前,除了媒体自身创新图存之外,我们应该给媒体播撒关爱,以唤起媒体人的自尊自信,没有了媒体的责任担当,哪来社会的公平正义,善待媒体吧!

离别总是伤感的
看见了
知道了
走过了
    不说了!

编辑:冉玲琳


48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3:26: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山东《莱芜日报》将停刊 因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


原标题:传媒湃|因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莱芜日报》不再出版


    2019116日早间,澎湃新闻记者浏览《莱芜日报》发现,该报在头版右下角刊出《告读者》:因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莱芜日报》今日出版最后一期。
《莱芜日报》编辑部介绍道,自明日(即2019117日)起,《莱芜日报》订户将收到《济南日报》。衷心感谢广大读者多年来的支持与厚爱。
    公开资料显示,《莱芜日报》是中共莱芜市委机关报。它的前身《莱芜市报》于198811日创刊。莱芜升为地级市后,19941月该报增期更名为《莱芜日报》。
    19日早间,新华社播发消息称,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澎湃新闻另注意到,115日,莱芜新闻网登出一则《欢迎关注济南报业媒体矩阵平台》的消息。文章表示,新的济南故事,期待近900万济南市民精彩书写。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http://sd.sina.com.cn/news/2019-01-16/detail-ihqhqcis6612142.shtml

编辑:马晓晴

48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18:31:12 | 只看该作者
【报纸研究】


报纸死亡的时代,已经到来


告诉我,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亲眼看着一个行业,从叱咤风云,大学生找工作的首选,到一步步走入黄昏,好像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十几年里,在中国,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就如同八九十年代的出租车、胶卷、BB机行业一样,经历了一次过山车一般的大起大落。
其中滋味,一言难尽。
1. 报纸,正在走向死亡
报纸死亡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凛冬季节,报纸停刊的坏消息一个接一个,楼下报刊亭的摊子上,许多熟悉的面孔消失了。
走进新年,在北京,《法制晚报》、《北京晨报》不见了。他们当年在帝都赫赫有名,老百姓喜欢,报贩子更喜欢。
在安徽,《亳州新报》停刊了。在辽宁,《华商晨报》更名了。在江西《赣州晚报》不发行了。
没有熬过这个凛冬的,至少还有《重庆时报》、《京郊日报》、《黄山日报·黄山晨刊》、《申江服务导报》、《无锡商报》。




这些在新年里不再发行的报纸,大多有十年以上,甚至二十年以上的历史了,有许多还有 “第一”“唯一”的名气。
比如,“新中国第一张晨报”《黑龙江晨报》,唯一的测绘行业报《中国测绘报》,唯一消防专业报纸《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


最后一期《中国测绘报》版面


一份调查称:2018年有40多家报纸关门大吉。仅仅在2018年12月28日这一天,就至少有10家报纸宣布停刊。
消息之密,来势之猛,仿佛是一次集体告别。
夸张一点说:我们用上智能手机之日,其实就是报纸走向死亡之时。
2. 江湖地位,不亚于大玩家
中国的纸媒,曾经有过短暂的,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创办了大批都市报、财经报纸。南都、新京报、21世纪、经济观察报,应运而生,创下过辉煌业绩。
然而,环顾全球,当时表面的繁荣背后,媒体的大势实际上则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报纸的销量就在节节下滑。
至少从十年前起,报纸停刊,就已经不是新闻。从今天起,往前倒推三年,消失的面孔在三年里,来得更迅猛,更密集了一些。
视野所及,在2015年,宣布停刊的就有:《上海壹周》、《杂文报》、《生活新报》、《新报》、《上海商报》、《今日早报》、《都市周报》、《九江晨报》。
其中,《上海壹周》曾是无数小资、白领青年的心头所爱,吃喝玩乐,鸡汤八卦,无所不包,堪称是上海,甚至于中国最小资的一份报纸。




2016年,曾经名动北京城,发行量一度逼近百万的《京华时报》,因为亏损严重,突围未果,宣布停刊。
同年,以时政、经济、评论、文化等领域的深度报道见长,多次震动舆论的《东方早报》也宣布不再发行。
而在这一年,停刊的至少还有《今日早报》、《时代商报》、《外滩画报》、《九江晨报》、《创业邦》、《瑞丽时尚先锋》。
2017年,停刊潮继续,《楚天金报》《渤海早报》《扬州时报》,都告别了舞台。
而杂志的苦日子其实也差不多。有国民杂志之誉的《读者》、《故事会》这两年发行量这也大幅下滑,营收下降。




《读者》杂志去年还传出了“发不出工资”的说法。当年以“故事”为主题的《故事林》《故事王》之类的刊物,在报摊上很久没有看见了。
上述用蓝字加粗标注的报刊,当年的江湖地位不亚于今天的新媒体大玩家。
这些报纸杂志,他们不仅陪伴过我们渡过青春时光,而且许多人,比如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在其上。
如果说,在十多年前,大家还在热火朝天的争论“纸媒是不是要死了”。那么现在,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大家连争论的力气都没有了。
3. 电视台的日子也不好过
其实,对普通人来说,更刺眼的感受可能是,曾经点缀于城市大街小区的报刊亭,越来越少,踪迹难寻。
根据公开报道,比如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是报刊亭的鼎盛时期,数量高达2500个。至2017年,当年北京的报刊亭只有1000多个了,并且计划3年内全部取消。在上海,自1998年起,鼎盛时期有3000多家报刊亭,至2017年已经只剩200多家。
报刊亭消失的原因,固然有城市建设、规划、市容等缘故,但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报纸卖不动了。



如果有销量,没有哪个报摊会跟钱过不去。现在残存的报摊,只能靠卖饮料、零食、玩具勉强维持。
北京、上海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这两座城市都如此,其他的城市自然可以想见。
在中国邮政网上的一则报道提及,2018年,中国邮政下属还有2.5万个报刊亭。但从常理推断,今后大概率会越来越少,或者转型从事其他业务。
其实,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不仅是纸媒“崩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就连当年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搜狐、网易也是江河日下,大多数传统媒体不过在苟延残喘罢了。
传统媒体的另一个代表,广播电视也是风光不再。当年,多少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挤破了头要进都市报、电视台,现在许多三四线县市的广电台的栏目,招个实习生都困难了。
去年,曾有媒体报道,有四大卫视之誉的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近年来广告营收都在呈大幅下滑趋势。
“电视台消亡论”的说法,如同当年“报纸黄昏论”一般,在静悄悄流传。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句话: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4. 断臂求生,才有可能活下去
当然,有死就有生,勇于革新,断臂求生者,才有可能活下去,打开另一片天。
许多纸媒停刊,是为了转战新媒体,抓紧转型活下去。比如当年以时政、国际、文化深度报道见长的上海《东方早报》停刊之后,以原班底为基础,打造了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澎湃新闻”,转型颇为成功。


澎湃新闻网界面


跨进2019年,即使是“一本正经”的党报党刊也在大谈“转型”、“移动互联网”、“全媒体”、“融合”这些潮流。
在新年的第一天,最权威的《人民日报》致读者,宣布将实行改版,工作日和周末的都缩减4个版面,节假日不变。并在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全部版面彩色印刷。
而此举为的是“顺应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是“奋进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国务院主办,中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经济日报》也称“经济日报正在推动全员转型,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移动传播领域,加快新闻生产‘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阵地’”。
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之地,在民间有天下第一省之称的广东,省委的机关报《南方日报》也在新年里,宣布要做一次“报网端深度融合的全媒体变革”。上海的《文汇报》也说要“在文汇APP上建设新的绿洲”。
面对报纸消亡,有不舍,有眼泪,有反思,但完全不必过多担心,因为新生的力量,已经到来。
目前大行其道的自媒体,有很多人出生传统纸。“咪蒙”,就是原南方都市报编辑。走上公众号之路后,迅速以《致贱人》《致low逼》等爆文跻身千万级粉丝大号。以品读金庸见长,文风纵横的“六神磊磊”真名王晓磊,曾是新华社重庆分社资深时政记者。


“六神磊磊”王晓磊


而那些传统纸媒旗下的新媒体平台,转型成功者,也大多拥有百万,甚至千万粉丝读者了。一年多以前,“新华社”公号的粉丝量就突破了千万,《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一稿更是成为互联网上的“现象级传播”,其影响力毫不逊色报纸风行的年代。

《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一稿

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报纸还不会彻底消失,但那只不过是太阳下山前的余光。它们最后的归宿将在博物馆的橱窗里。
如果不相信,那么请你告诉我,它们能够活下去的理由。
再问一次:你上一次买报纸(或者看报纸)是什么时候?
报纸的未来就藏在你的回答里。


来源:微信公众号“正解局”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fy0XvZRq_ziglocJGaYQg

编辑:马晓晴

48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16:02: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华早报》的业务转型:数字化、全球化


    “我们曾经有90%的本地市场渗透率,现在,我们90%的受众都来自于我们的本地市场之外。”——《南华早报》总裁Gary Liu。
    150年来,《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简称SCMP)一直是香港著名的主流英文报纸。但在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家报社已经转型为一家数字化、国际化的媒体,推出了多种产品,拥有最先进的新闻编辑部,还有一家提供免费啤酒的内部酒吧。在不久前于香港举行的2018年世界报业与出版协会(WAN-IFRA“亚洲数字媒体大会”(Digital Media Asia 2018)上,南华早报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Gary Liu作为开幕主旨发言人表示,《南华早报》目前成功的关键,都始于公司文化的彻底变革。



•转型成功的关键源于企业文化的彻底变革
    自两年前加入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以来,《南华早报》已将自己置于转型的快车道上。Gary Liu于2017年1月加入南华早报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CEO)。他的使命是要为公司带来他所称的“全面变革”:“不仅是从平面印刷到数字媒体的转变,而且还是从一家报道全球的地区性报纸,向一家拥有区域性专业知识的全球性媒体公司转变”。
    该公司现在已经看到了自己制定的计划所带来的结果:每月活跃用户增长了近5倍,来自香港以外地区的用户增长了逾6倍。“我们的本地市场渗透率曾经是90%,现在,我们90%的受众都来自于我们的本地市场之外,” Gary说。
• 管理层和员工一起努力前行,而不只靠自上而下。
    因此,Gary说,在对一家传统媒体公司所做的所有改变中,《南华早报》首先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因为它将为读者和采编员工指明工作重心和前进方向。《南华早报》决定重新书写其使命声明,概述《南华早报》的价值是什么?对受众或者消费者来说,作为一个出版物它意味着什么?作为每一个在其中工作和奉献的员工来说,它作为一家公司又意味着什么?
    报社的员工被问及,他们希望《南华早报》成为什么样的公司?他们希望在什么样的公司工作?等等。报社要求每一位员工为这些价值观投票,然后,管理层能够根据这个新的使命使自己做出改变。Gary解释说,让这种氛围成为公司新的基因(DNA),关键在于和员工一起共同创造这种文化,而不是自上而下,只靠管理层的努力。


• 物理空间也很重要,开放灵活的布局易于相互交流。
    《南华早报》旧办公楼的一张照片显示,一个昏暗的、几乎毫无生气的开放式办公空间,里面有一堆堆纸张文件,中间夹带着一行行桌面电脑显示器。办公室最黑暗的一面其实就在靠近窗户那一边,窗户被一块巨大的广告牌所遮挡,正对着香港最繁忙的一个路口。尽管它可以为报社带来一些收入,但是,这个空间似乎并不是为了满足现代新闻编辑部的需求而兴建的。



    《南华早报》正在分步骤迁往铜锣湾的时代广场。报社将占用大楼共六层,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英尺。新办公区是一个“以活动为基础的工作空间”(activity-based work space),将包括社交区域、各种小型会议室、各种各样的座位选择以及一个开放的中庭设计等,旨在改善内部交流。
    “这个空间应该是我们想要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物理表达,” Gary解释说。考虑到这一点,《南华早报》的新总部将原来的开放式布局与灵活的座位安排结合了起来,鼓励员工多多走动,鼓励不同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无处不在的显示流量分析的仪表盘似乎在不断地提醒员工,该出版物现在已经是完全数字化的媒体了,同时,瞬间反馈也成为了可能,方便对各种决策进行及时微调。利用Slack和其他内部网的重新设计,使人员沟通更简单,提高了公司内部的透明度和无障碍沟通。最重要的是,还新建了一个酒吧,每周五晚上免费提供啤酒。



•押注科技来改变媒体业务
    接掌《南华早报》以来,Gary创建了一个大胆的数据和人工智能路线图,为《南华早报》成为一家仿生媒体组织指明了方向。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 Gary和他的团队已经颠覆了公司的旧数据基础设施,建立了一个专有的数据库,自动报道算法,并将一个新的第三方商业智能平台结合进了自己的系统。
    这些转变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包括提高了整个公司的运营速度,从过去的一间每月反映业务指标的公司,变成了实时分析和使用数据的、由数字驱动的媒体公司。“我们实际上已经起步很晚了。但幸运的是,我们能够迅速行动起来,这些变化带来了非常真实的加速,”Gary表示。但是,至此,Gary在完成他的完全变革路线图征程上才刚刚走了一半。
•未来靠人工智能提供服务
    这份历史悠久的报纸现在正将其关注点转移到在其所有的数字平台上有意义地使用由数据驱动的洞察力来提升读者的用户体验,以及深化其人工智能能力。在由人工智能提升的用户体验方面,《南华早报》已经在对内容推荐算法(content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进行试验,而这一算法完全基于其内部人工智能技术。“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我们将使我们的用户体验更加个性化。我们将在包括我们所有产品的整个平台上建立和完善我们的内容推荐算法,”Gary表示。
    比如,《南华早报》的新数字新闻产品“砚台”(Inkstone)和“算盘”(Abacus)都已经由内容推荐算法所驱动。对于为全球其他地区报道中国科技的“算盘”来说,他们正在试验一种代码,可以根据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的滚动行为来推荐内容。
    “上下滚动意味着读者已经读完了一篇文章,读者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故事,而左右滚动则更像是在翻看频道,”Gary解释说。
    “我们正在通过“算盘”来开拓和测试这一技术。如果可行,这一模式将在我们的其他产品中得到应用,”他补充道。
    除了推荐内容外,数据和人工智能也将用于指导内容的编写和分发方式。
•推出新产品,吸引新用户
    “砚台”(每日文摘中国故事)“算盘”(中国科技)“金线”(食品与文化)这一系列新产品的推出,目的是要把《南华早报》推向那些不属于其传统读者群的读者——商业人士、学者、外交官,以及任何需要对中国有更深入了解的人。
    “我们核心读者群的人口结构仍然不是非常多样化。但是,由于我们致力于发展分散式的媒体模式,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全球充满好奇,他们是不属于外交官——学者——商界精英这些圈子的,但是,至少在我们讨论中国对世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时,他们也在访问我们的内容。
    在过去的一年里,该媒体公司雇佣了大约80名新员工,使其新闻编辑部的总人数达到了350人。这些新员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正致力于从事那些旨在扩大全球受众的数字转型项目;引人注目的新垂直数字平台“算盘”和“砚台”现在各有大约8名编辑,其中许多人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西方老牌媒体,还有相近数量的人专注于网站的产品管理、设计和工程。
    由于这些网站都是白手起家,面向新读者,因此它们可以从《南华早报》为整个公司开发的报道和技术资源中获益。但它们注定是独立的:“我们正在打造新品牌,而不仅仅是编辑产品,” Gary说。“我们正在采取一种组合方式,类似于Vox(媒体)继续增长的方式。”
    “算盘”的执行总监Ravi Hiranand由CNN加盟到《南华早报》,他说:“有需要时,我们是一家小性初创公司,又有需要时,我们也是一家大公司的一部分。”
•为全世界而写作
    根据《南华早报》的数据,不同的新闻故事写作方式决定了它们在不同国家的成功。例如,无需太多背景和语境的短篇报道在香港比在其他英语地区更受欢迎,而在其他英语地区,更全面、更深入的文章表现得更好。
    因此,这种新发现促使该公司的程序员开始试验自动报道算法,为不同市场的读者定制他们喜欢的新闻故事。
    除了这些技术发展之外,《南华早报》还在追求深度机器学习——即自然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生成。
     尽管Gary对自然语言的研究进程守口如瓶,但他透露,已有计划在未来几个月里发布几款新产品。     
• “数据永远随时可用,但不是高高在上” —人是不可替代的
    尽管在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是,Gary表示,在《南华早报》,人类智能仍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数字工具已经在《南华早报》运作的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包括编辑功能、新闻分发、日程安排、广告和营销。但Gary表示,他坚信,数据和人工智 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即使这是一个关乎企业生存的问题。
    他补充说:“对我们来说,人类的判断和责任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如果说,有一天,我们会因为指标和数据而取消人类编辑判断的资格,这是一种非常滑稽的说法。我们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企业,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最终将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新闻品牌,只会追逐数字,”Gary明确说。
    《南华早报》执行副主编易卜拉辛(Zuraidah Ibrahim)补充说,尽管《南华早报》的平面团队现在是从数字内容中选择出大报可用的内容,但报纸这份宝贵的遗产仍然是照亮该公司编辑价值的强大火炬。易卜拉辛说:“我们这个平台首先要保持数字优先,但是,尽管数据永远随时可用,却不是高高在上的。”这就是为什么仍然还要保留一定数量的编辑岗位的原因,而且,随时可用的数据对编辑们所做的种种决定会有所帮助,但是,编辑们不会受这些数据的支配。
• 雄心勃勃的数字新产品何时能够赢利还是一个问题
   得益于阿里巴巴(Alibaba)在2015年的投资收购,《南华早报》正在进行一项重大的数字转型实践。今天,在新的领导层的带领下和背后雄厚资金的支持下,《南华早报》开始大力投资其报道人员和数字创新,以扩大其受众和新闻影响力。它为自己设定的使命,就是通过阐明各种事件,以更好地报道中国。为此,公司将在大中华区设立一个350人的强大新闻编辑部,其中包括在中国内地的约40人。
    2016年4月,阿里巴巴与南华早报公司的交易一完成,《南华早报》网站(SCMP.com)的付费墙就消失了,该网站的读者群出现了短暂的增长。但是,“没有新产品,几个月后,流量又回到了略高于过去有付费墙时的水平”, Gary说。然而,它的受众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香港以外地区的受众由过去的约60%增加到了80%。来自美国的读者并不占非香港读者的大多数,但就月流量而言,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单一受众国家”。来自所有东南亚国家的流量加起来也差不多。对于SCMP.com来说,谷歌搜索是主要的推荐来源(18%),其次是直接流量(16%),大约5%来自Facebook(这些数字包括来自付费广告的访客)。《南华早报》一位发言人表示,其旗舰报纸《南华早报》的发行量约为10万份,其主要网站每月的独立访问量约为1000万次。
    但是,南华早报公司拒绝透露任何读者人数或受众目标。《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去年3月份报道称,《南华早报》不愿透露具体的收入数据,但该组织整体上并不盈利。到目前为止,阿里巴巴领导层已经表示,愿意继续为公司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允许长达10年的“酝酿期”,其中前3年专注于开发新产品,后2年专注于寻找支持公司持久发展的收入模式。
    "这还需要几年时间。当然,我们必须围绕我们的产品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肯定会有多种不同的收入渠道。"“我们将尝试广告、订阅和其他多种收入渠道,但我们没有确定的计划,不知道这些渠道中哪个会先出现,”公司产品总经理Malcolm Ong表示。
    “我们在设计这些产品时,总是会考虑到广告位。但我们并不急于盈利,” Gary表示。“我希望你们今天看到的由广告资助的免费产品将继续存在,但肯定有机会打造其他产品、其他服务、其他体验,这些都不是免费的或者靠广告支持的。我们相信,订阅产品将成为我们未来主要收入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我们很幸运,也很荣幸地有条件追逐不断扩大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影响力,而这正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关于南华早报
    南华早报是全球领先的新闻媒体机构。一个多世纪以来,该报致力于报道中国和亚洲。《南华早报》成立于1903年,总部设在香港,是香港最著名的报纸,在亚洲和美国的通讯员也不断增加。南华早报的愿景是“提升思想”,其使命是“引领全球关于中国的对话”。此外,《南华早报》在香港出版了一系列高端生活时尚杂志,包括《Cosmopolitan》、《ELLE》、《Esquire》和《Harper's BAZAAR》。南华早报还推出了一系列数字平台,包括:算盘(Abacus),这是一个专注于中国科技行业的数字新闻品牌; 为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感到好奇的人所建立的《砚台》(Inkstone);《金线》(Goldthread),这是一个社交先行、视频驱动的平台,面向全球的数字探索者和好奇者。

关于公司总裁 Gary Liu
    今年刚刚40岁的南华早报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Gary Liu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于2017年1月加入南华早报有限公司,之前担任Digg的首席执行官。他曾带领Digg这家纽约初创公司从一家聚合器转型为数据驱动的新闻平台。再之前,Gary曾是流媒体音乐平台Spotify实验室的负责人,负责Spotify全球市场的新兴技术和业务战略。

来源:微信公众号“媒变前沿MediaChange ”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5SrsYHrREpaX4iDDL3gtw
编辑:马晓晴


48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20:22: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澳大利亚纸媒的日子为何比较“滋润”
纸媒转型在路上。此番跨出国门,到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故乡——澳大利亚看看,拾取他山之石,借鉴转型经验。

2018年11月,笔者参加了由中宣部批准、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报业新媒体运作培训班”,赴澳学习和考察。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听取了30余场讲座,完成了多项培训课题。中国媒体同行访问了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澳大利亚联合通讯社等多家主流媒体和出版公司,与澳媒体行业和高校新闻院系进行了广泛交流。

在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和访问期间,笔者和国内报业同行们普遍感受到,尽管受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但澳大利亚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并未出现“断崖式下跌”,甚至可以说日子还算“滋润”,广告收入下滑不大,信任度不降反升。

一、学习和见闻
——澳大利亚报业市场垄断程度高、竞争激烈、外资介入深
本次培训在悉尼科技大学(UTS)进行。授课老师大都有丰富的媒体一线从业经历,此外也有法律、历史和调查机构等交叉领域的专家。课堂教学立体直观、高度重视提问环节;既重视课堂学习,又穿插对传媒机构的参观访问,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

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分为5类:澳大利亚媒体业历史和现状,高校传媒专业教育体系,报刊分类内容运作典型案例,融媒体发展现状、趋势和典型案例,新闻价值分析、伦理学以及法学研究等。

课堂培训之外,访问多家本土新闻传播机构,近距离了解了澳媒体产业全景和发展趋势。具体观感——
1、新闻机构深耕本土,与中国关系密切
我们的访问单位包括:澳大利亚最大公立新闻机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澳大利亚最大通讯社——澳大利亚联合通讯社(AAP,中文简称“澳联社”)、澳大利亚最大的独立出版商——哈迪·格兰特公司(Hardie Grant)、多平台文化传播机构——南海文化传媒集团等。

澳联社(AAP)编前会

这些媒体都实现了多元化营收,即使接受政府拨款资助的公立机构ABC,也通过出租场地、合办节目等方式获得额外收益。

在内容上,访问的几家新闻单位都以澳大利亚本土为主要阵地,但不同程度地延伸了国际化触角。ABC与中国的四家省级电视台有内容合作;澳联社与新华社有内容合作;哈迪·格兰特公司的高端印刷品主要由中国印制;南海文化传媒集团作为澳华文媒体,更是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打项目。

澳联社(AAP)采编大厅

2、澳传媒产业垄断程度高,竞争激烈,外资介入深
笔者主要以报业市场为例予以说明。
澳大利亚报业市场基本被三大媒体集团垄断:默多克新闻集团、费尔法克斯媒体集团、七西媒体集团。报纸从类型上划分,可分为都市报(市区)、区报(边远地区)、社区报(大城市社区)、经贸新闻专业类报纸等。

其中,默多克新闻集团占有绝对优势地位,除澳本土新闻媒体外,新闻集团还收购了英美多家报纸和电视台,成为跨国媒体业巨头。新闻集团所属报纸占全国发行量60%,全国12家日报中有7家属新闻集团,包括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报纸《澳大利亚人报》,新闻集团在澳全国还拥有60多家区报(郊区报纸),88家社区报纸。

第二大集团是费尔法克斯集团,拥有4份日报:《悉尼先驱晨报》(澳第二大报纸)、《时代报》、《堪培拉时报》、《金融评论报》。费尔法克斯集团所属报纸占澳全国报纸发行量25%。2019年,费尔法克斯将与另外一家媒体集团——九频道合并,九频道旗下媒体包括免费电视、视频点播、数字出版以及内容制作。

报业市场的第三把“交椅”是七西媒体集团,拥有一家日报《西澳人报》。在西澳拥有20家区报,在大珀斯地区有17家社区报纸,报纸发行量占全国10%。

澳两大报业集团只在悉尼和墨尔本展开直接竞争,其他首府城市只有一份日报,大部分为新闻集团所拥有。

三大媒体集团还拥有澳大利亚大部分杂志。澳大利亚有期刊1400多种,《澳大利亚女性周刊》(实际是月刊)是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达80多万份。
澳大利亚有5家免费电视台,其中ABC、SBS是由政府资助的公立机构。按照收视率排名,分别是七频道、九频道、十频道、ABC、SBS。每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的线上数字平台。

国际传媒巨头也纷纷在澳大利亚争夺受众市场,其中英国《卫报》和美国《纽约时报》已进军澳大利亚报业市场,美国娱乐业巨头CBS收购了10频道。推特、脸书等外国社交媒体平台则拥有线上的巨大影响力。

3、传统媒体仍具有巨大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澳大利亚的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新媒体巨大冲击,但萎缩下滑程度并不严重。高校新闻专业和媒体机构都不讳言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所受到的冲击。这首先体现在数据中:
——2007年以来澳大利亚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流失了三分之一。
——2018年,澳大利亚通过线上阅读新闻人数首次超过线下阅读新闻人数。
——过去6年传统新闻机构裁减了大约25万个职位。
——5年来专业记者数量减少了一半。

尽管受到巨大冲击,但澳大利亚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并未出现“断崖式下跌”,甚至可以说日子还算滋润,广告仍占到主流报纸收入的7成左右。
根据澳媒体研究机构“新媒体工场”2018年最新数据调查,14岁以上的澳大利亚人中有超过70%的人阅读报纸,其中55%的人同时阅读纸质和线上媒体,18%的人只阅读纸质媒体,27%的人只阅读线上媒体。

同时,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在降低,对纸媒的信任度在提高。

我们在培训和访问中,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所有的教师和媒体人都否认了报纸作为一种新闻载体“消亡”的可能性。当然,顺应市场形势,澳大利亚各媒体集团旗下的报纸也在不断整合中,停办合并了少量报纸,但“停刊”并不成气候,“洗牌”程度远不及国内报业市场。

二、分析与思考
——澳纸媒的现状是综合因素合力的结果,值得中国报业借鉴
本次“报业新媒体运作培训班”,参加者大多为报纸从业人员,对于澳大利亚纸媒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自然是十分关注。澳高校和新闻机构对纸媒并不像国内那样悲观,而是有很大信心,报刊的市场表现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首先,从高校新闻专业这一源头上,与市场需求无缝接轨。换句话说,澳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数字化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是融媒体式的。比如,悉尼科技大学的新闻院系,开拓了“数字化新闻学”和“合作性新闻学”领域。数字化新闻学采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专设了“新闻编辑室”。“新闻编辑室”是一个模拟的全媒体采编平台,相当于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沉浸式体验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站的采编场景,实践性非常强,学生就业后适应能力强。悉尼科技大学还组建了媒体转型中心,对媒体转型的理论和应用进行探索研究。

其次,澳大利亚法律严格保护版权。在澳众多媒体中,并没有一款聚合性的平台,各传统媒体自己开发运营线上内容产品,并大多采取了“付费墙”制度,内容抄袭将受到法律严厉惩罚。也就是说,在澳大利亚产生一款类似“某某新闻”或“某某头条”第三方平台新闻平台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澳民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一直是比较高的。这是因为大部分媒体是资本市场的产物,即使是政府资助的公立机构,只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新闻采编活动,就不受法外监管。媒体要想确保公信力,吸引读者,就必须主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广告客户选择媒体的首要因素是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而消费者对内容越信任,对广告就越信任。

第四,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应对手段有效。澳大利亚报纸都以全媒体平台形式向公众提供内容服务,线上线下并重,针对不同订户有定制内容套餐。与中国报业市场不同的是,优质线上内容的“付费墙”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弥补纸质版营收缺口的手段,在营收结构中占比逐年提高。反观国内,极少有报纸采取线上付费阅读形式,寥寥的几家,也不是很成功。

第五,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因素。总体来说,澳大利亚是个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地理相对封闭,内需市场狭窄,文化具有独特性,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是很快。笔者在街头和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现,“低头族”(手机阅读群体)并不像中国的城市那样严重。在超市和书报店内,报纸销售还有一席之地。而且都市类报纸多是厚厚一叠,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对于中老年读者来说仍具有吸引力。澳大利亚的社区报比较发达,笔者所见,基本上是杂志型的装订报纸,内容丰富,服务性强。而根据UTS媒体转型中心的调查,报纸越关注社区生活,越被读者所信任。

对于新媒体的冲击,澳大利亚的学界和新闻界还是有清醒认识的。但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资深媒体人,都认为内容才是第一位的。“回到基本创作中来”“手段为内容服务”是基本共识。

笔者在此以澳大利亚资深媒体人、悉尼科技大学新闻系主任莫妮卡·阿塔德对于新闻学和新闻人的论述,作为此文结尾——
“新闻职业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新闻人即使把鞋子跑着火了也要勤跑现场,把真相告诉公众。”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cAhltpuBYzaDUxfKiAo9vA




486#
发表于 2019-2-15 13:15: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纽约时报》正在成为一家以数字媒体为主的公司 [color=#999999 !important][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复制链接]





[color=rgba(0, 0, 0, 0.298)]他山之石 [url=]媒变前沿MediaChange[/url] [color=rgba(0, 0, 0, 0.298)]昨天
目前,该公司约40%的收入来自数字业务,未来之路清晰而直接。


任何一家报社,如果希望自己能比自己出版的报纸存活更长时间的话,其梦想都是将自己的商业模式转变为数字化。《纽约时报》离这一梦想的实现已经很近了。
《纽约时报》上周三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财务数据,有很多好消息。在发布这些数据的新闻稿里面,提到“数字媒体”和提到“印刷版报纸”的次数是40比17。最重要的是:《纽约时报》在2018年创造了7.09亿美元的数字收入,提前超越了它在2015年定下的,到2020年实现8亿美元数字收入的这一宏伟目标。除非出现经济崩溃、内战等不利情况,否则他们会轻而易举地实现这一目标。
满怀信心的《纽约时报》首席执行官马克•汤普森(Mark Thompson)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到2025年,我们的订阅业务将增长到拥有1000万订户以上。”(他实际上是在正式确立一个目标,而不仅仅是制定一个目标——因为,1000万订阅用户最近几年来一直是《纽约时报》的愿望。目前,该公司已拥有430万订阅用户,包括数字订户和报纸订户。)
《纽约时报》在2018年的总收入为17.48亿美元,这意味着数字收入只占总收入的40%多一点。考虑到报纸和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线,不会太久,该报的数字收入就可以达到50%的临界点— 估计是在2020年第二季度。(《时报指南》预计,数字广告和发行量的收入将从现在开始以“中双位数”的速度增长,总体收入增幅仅为“个位数的中低水平”。)
为了展示《纽约时报》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该报自2013年开始将数字出版收入进行单列,包括数字广告和发行收入两部分。如图所示,纵观这几年的发展,这一趋势是明显而积极的——《纽约时报》每季度对纸质报纸收入的依赖程度都有所下降。
蓝色:发行收入中的数字占比  绿色:广告收入中的数字占比   黄色:发行和广告收入中的数字占比

去年11月,有人预测,《纽约时报》2018年的数字广告和发行收入将超过6亿美元; 收入猛增到7.09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时报的“其他”收入类别,包括附属收入(要感谢比如Wirecutter这些垂直网站)和部分数字授权收入。2018年,“其他”数字收入为《纽约时报》贡献了近5000万美元。
几年前,报界的一个共同目标是,有朝一日能够在数字媒体上赚到足够的钱来支付编辑部的费用。在这一点上,《纽约时报》只用数字媒体的收入就可以支付报社全部采编费用的两倍以上。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该报的采编人员数量一直在增长的原因——《纽约时报》报道称,该报目前已雇佣了1600名记者,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该公司报告,它手头有8.26亿美元现金。即使考虑到今年晚些时候回购时报大楼的预期成本,《纽约时报》也有足够的资金。如果看到有价值的商业机会,它还可以考虑进行重大收购,例如:是否有另一种类似Wirecutter这样的垂直网站可以适应时报公司的价值,并使其收入多样化?欧洲有什么东西可以推动那里的订阅量激增吗? 或者一个能让《纽约时报》数字版的成功得以倍增的播客工作室?
《纽约时报》的成功为报业的转型带来了令人乐观的启示作用。对其他报社来说,也许我们不应把太多精力投入到担心这家报纸的未来,而是应该投入到担心我们本地报纸的日常生存中去,因为,我们的报纸很可能已经接近生存危机了。

https://mp.weixin.qq.com/s/2KexQSWAC4zrL-Hz9sjkfA







48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4 00:14: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2019年新一轮改版的解析与思考内容提要 201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实行新一轮改版,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全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的旗舰,人民日报在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所进行的版面调整,对今后包括党报在内的全国报纸的变化趋势与发展走向,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人民日报2019年新一轮改版的解析与思考
文/崔士鑫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互联网及新媒体迅猛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变革重塑的新时期,这对传统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也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党报作为传统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纸质媒介,如何不断改革创新,包括对报纸最重要展示平台的版面如何进行优化提质,以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更加适应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传播要求和受众获取信息习惯的变化需求,一直备受瞩目。

2019年新年伊始,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致读者》,宣布从2019年元旦起实行改版。一是版面数量微调:工作日由24块版调整为20块版,周末从12块版调整为8块版。二是版面质量提升:全部版面彩色印刷,实现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次全彩印。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全国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的旗舰,人民日报在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所进行的版面调整,对今后包括党报在内的全国报纸的变化趋势与发展走向,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党报改版,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版面是报纸展示和传播各类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平台,是报纸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是读者接触到的第一对象。从功能作用上讲,版面是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手段,是影响读者和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是形成报纸个性与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上看,版面只是一种形式、一个简单的“门面”,实际上反映的是报纸的整体水平。版面与报纸内容密不可分,更与内容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一张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对读者负责任的报纸,其版面数量的增减、编排布局的变化、技术含量的提升,都将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传播特点与读者需求。

人民日报此次改版,正如《致读者》所说,是顺应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做出的重要调整,是“人民日报奋进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刚刚度过创刊70周年华诞的人民日报,从诞生之日起,就经历过多次改版。从版面数量有较大变化的角度,这次改版是人民日报创刊以来的第15次改版。而每次比较大的改版,都与时代变化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比如,1956年的两次改版,一是首次将文字从竖排改为横排,二是将版面由原来的4块改为8块,新闻与文章容量大大超过以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党报重大改革。改革的背景缘于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由一个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开始进入寻找适合国情道路的时期,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党报也由原来以宣传为主,适当向新闻规律要求回归,因此增加版面以扩大报道范围、提供更多新闻信息和观点,就成为改版的内在动力。改版之后,新闻传播与政治报道并重,文风改进,编辑部提出“务必注意到广大读者的呼声”,开始更多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和连环画,广告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多。这次改版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改革的起点和标志。

1995年的改版,则是改革开放以后首次重要改版,版面从原来的8块扩大到12块。当时的形势是改革开放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全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新闻数量不断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十分活跃,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媒体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之后,2003年由12版扩大到16版,2009年扩为20版,2010年扩为24版,都反映了这种时代趋势的变化。在这几次改版中,国际新闻板块不断增加,反映出我国国际交往不断扩大与影响国际舆论需求不断增强的时代走向,也由此开启了人民日报由“中国第一大报”向“世界著名大报”迈进的步伐。

2019年这次改版,同样是时代变化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求标准提高,新闻传播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具有”,而要“优质”。尤其新时代新闻传播的大背景,是互联网和新媒体带来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传统主流媒体特别是最为传统的纸质媒体,改进创新的压力前所未有。就人民日报而言,适时进行改版,一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包括习近平总书记致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要求,切实改进宣传报道,不断提升党中央机关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切实履行党中央机关报的职责使命,二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阅读习惯,凸显新媒体时代的党报优势与特点,更新理念,找准定位,以更权威的信息发布、更准确的政策解读、更深刻的新闻分析、更及时的舆论引导,更清新的亲民文风,进一步提升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所以说,人民日报的历次改版,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不但以内容见证历史,记录历史并推动历史发展,版面自身的调整变化,同时也是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带动了全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改革创新。

二、定位改进,打造新时代精品党报

与一般报纸减版是为了节约印刷成本不同,人民日报这次改版,版面虽略有减少;但全部实行彩印,仅就印刷成本而言,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大增加。这就意味着,人民日报这次改版的实质,是着手实施报纸在新媒体时代的精品化战略:精编精印、减量提质。因此可以说,这是针对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变化趋势,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总体上保持人民日报长期以来形成的庄重、大气的版面风格基础上,改进定位,适时推出的一次党报加强新闻生产的“供给侧改革”。

具体来说,改版之后的人民日报有几个新特点,或者说是着力点、创新点。

一是报纸布局“板块化”。在整体布局上,形成了结构紧凑、配置合理、各具特色又协调联动的三大板块:首先是要闻新闻板块。这是人民日报主体板块。要闻版(主要在1-8版)突出重大、权威;新闻版(9-16版)突出热点、深度。其次是评论理论板块。这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所在,评论版(位于要闻板块的第5版)突出观点、敏锐;理论版(位于报纸第二叠首版显要位置第9版)突出精深、辨析。第三是周刊副刊板块。这是人民日报容量丰富的体现,通常在每天的17-20版,总体上突出特色、独家。其中周刊突出专业性、副刊突出丰富性。

二是新闻版面“周刊化”。表面上看,人民日报这次改版,减少的主要是原先的周刊,似乎削弱了深度报道的阵地,实际上并非如此。以往介于要闻版与周刊副刊之间的“新闻版”,一直处于重大不如要闻、深度不及周刊的尴尬境地。由于新闻版实行编采分开,由专管编辑的总编室负责;周刊仍属编采合一,由主要承担采访任务的专业部门负责,从而导致新闻版经常与周刊的选题撞车,专业部的记者忙于做本部门的周刊选题,精力有限,新闻版约稿困难,欲深而不能。这次改版,一方面明确了新闻版“热点、深度”的定位,另一方面周刊减少,专业部记者可以腾出更多精力为新闻版供稿,再辅之以责任明确的采编联动机制,新闻版策划更为有力,稿件更有保证,深度报道的版面实际上大大增加。有人形象地把这比喻为人民日报的“壮腰工程”,是党报实施精品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三是重大报道“提要化”。精品化战略的重要方面,体现在对重大时政报道的创新。主要方式是在原有规范基础上,通过增加内容提要、创新版式设计等方式,突出重要观点、核心信息、最新表达,丰富版面呈现、提升阅读体验。比如1月1日头版头条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九年新年贺词》,在正文起始部分,用十分醒目的色块引领,将贺词中的“金句”摘要呈现。1月3日对与《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有关的重要讲话,大胆使用包框、套红、铺底色等多种编辑手段突出精彩内容,帮助读者精要阅读、把握重点、领会要义,让读者印象深、记得牢,适应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简阅读、快节奏的特点。

四是各版头条“新闻化”。首先是头版头条自主选题的报道质量明显提升。主要改革方向是减少“工作味”、体现“新闻性”:减少以往地方和部门一般性工作报道,向重大新闻、重大政策、重大问题等聚焦。其次是其他各版也主攻头条,着重点也在于强化新闻导向、实践导向、效果导向。比如1月7日政治版用超过2/3版篇幅,报道全军响应习主席“开训动员令”号召,细说“从南海之滨到天山戈壁,从西北边关到东南沿海”的开训场面与故事;1月9日要闻六版用整版篇幅深度解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事迹、获奖项目的特点等,体现了精品化的新追求,目的都是为了努力适应“精要阅读”趋势。同时版式设计上也注重提炼核心信息、增加内容提要,帮助读者标重点、做导读,突出版面亮点,改善阅读体验。

五是评论理论“问题化”。评论和理论虽然一直被认为是党报核心优势,然而也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针对性不强、文风艰涩枯燥的不足。改版后评论版强调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选题策划,关注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创新话语表达,提高观点生产力和传播力。比如1月10日评论版针对股民啧有烦言的股市任意停牌现象,结合“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停复牌指引”的新闻信息发布,对“投资者的资产被长期锁定却一头雾水,正常的知情权和交易权都受到了损害”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体现了党报评论“政治正确、见解独到、议论周全”的风格,在新媒体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时,人民日报的评论能告诉读者为什么发生、应该怎么看。同时理论版也加强了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阐释,提升议题设置、理论辨析和话语创新能力。另外,作为人民日报舆论监督的老品牌“读者来信”版,改版前版次相当靠后(正常在每周二第20版)。这次改版后,读者来信版直接进入要闻版集群,位于每周一的第7版。人民日报为此提出,要“打造舆论监督高地和品牌”。党报强化舆论监督,无疑也是做精做深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是内容呈现“可视化”。由于全部实行彩版印刷,人民日报这次改版声势最大、变化最明显的,当属图片报道的改进,以及与此相关的版面视觉美化。从1月1日全部彩印开始,人民日报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201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社与中国摄影家协会战略合作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全国精品照片征集活动同时开启。从年初开始,每周人民日报、中国摄协等组织专家汇总当周精品照片,开展“人民日报收藏摄影作品”评选,力争每天都有“收藏级”的经典照片见报。这一举措,是对“读图时代”读者需求的有力回应。新年伊始,就连以往文字黑压压一片的理论、文艺版等,都出现了彩色图片或图表。1月9日第3版的国际要闻版,头条是一张图片报道,这在以往是极为罕见的。一张好图胜过千言万语,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的人民日报,增加了对新媒体时代的读者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吸引力。同时,人民日报更加重视二维码、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报纸版面的深度融合,一些版面比如国际版提供的读报扫码就可以看短视频等新的读报方式,带给读者新的阅读体验,体现了传统的党中央机关报在新媒体时代正在努力走向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改版,不是孤立、简单地对版面定位的调整与改造,实际上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相关举措紧密结合、彼此呼应。目前,人民日报已由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10多种载体、400多个媒体平台、报网端微用户共计7.8亿的全媒体形态的新型媒体集团。这次改版,一方面将一些报纸在时效性等方面不占优势的一般性新闻信息,转移到新媒体,主报集中精力做有深度有品质的新闻,另一方面在版面有所减少情况下,致力于释放新闻生产力,进一步做好新媒体,促进深度融合,包括把一些报纸上有代表性、有影响力且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品牌专栏,如“求证”“记者调查”等,由报网端共同打造成全媒体重点栏目。报纸与新媒体定位不同,但目标高度一致,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实现有效舆论引导。

三、报纸改革,核心在回归受众本位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是古人对如何应对变动不居的世界,一句很有哲理的概括,新媒体时代的报纸对此尤感契合。美国版面专家、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达里尔·莫恩(Daryl R. Moen)认为,“一张生机勃勃的报纸,应当不断发现向读者报道世界并解释世界的更好途径”“报纸隔了5年还停滞不前,就不会有新的进展”。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意味着报纸至少每5年要进行一次改版。这在传统媒体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前互联网时代,听上去或许会让人感到有点夸张,但面对新媒体冲击,报业转型升级速度的确大大加快,5年一次的变化周期已略嫌太长,报纸改版趋于常态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正日益成为新媒体时代报纸状况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报纸自诞生之日起,版面改革就一直处于进行时。与人民日报创刊70年的历次改版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报纸尤其是市场化的都市类报纸,版面改革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大。这些变化,都影响到党报等主流报纸版面从理念到实践的嬗变。比如最初以《北京青年报》为典型推出“浓眉大眼”即大标题、大图片的版式设计风格,便于读者从报摊的众多报刊中一眼看中。与此相应的是版面布局由复杂的穿插式,转向简洁整齐的模块化,读报不易串行,提升阅读效率。之后随着新闻信息量增大,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分叠”的做法开始流行,头版盛行刊登导读,便于读者在众多版面中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上班族途中阅读方便,同时节约报纸成本,报纸版型开始瘦身,等等。

进入互联网时代,报纸改版频率再次加快。频繁改版的原因,一方面是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现代化排版技术也提供了技术支持,降低了改版成本。更重要的是迅猛崛起的新媒体,以其多形态、更丰富的展现传播形式,俘获了读者的注意力,粘走了互联网用户这个最大的受众群体,给传统报纸单一的展现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与变革压力。

报纸历来的版面变化让人眼花缭乱,但分析其中规律不难看出,这些变化调整归根到底,都是围绕服务好受众这一目的展开,新媒体时代尤其如此:关键在于尊重新闻报道的终极对象,要在一个对新闻信息产品而言已成“买方市场”的媒体生态格局中,通过不断努力满足读者需求,抢占受众更多关注,在信息冗余的传播环境下,赢得最大数量的用户。因此,报纸版面改革,核心在回归受众本位。近些年许多报纸改版,包括人民日报近年来改版给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以读者需求为追求的尺度与努力目标,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办报理念。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要解决人们为什么要看报纸、靠什么留住读者的问题,摸准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报纸的需求点,精准界定报纸目标受众,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要,在更加激烈的争夺注意力竞争中,避版面呈现之短,扬报纸特点之长,通过版面优化等手段,有保有压,深化报纸的供给侧改革,让报纸在新媒体时代找到自身角度定位,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

报纸在新媒体时代仍然具有发展前景与生命力。在报业发展史上,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曾受到广播、电视等新出现的媒体的冲击,但始终未被替代。到了互联网时代,尽管有“报业寒冬论”等种种唱衰,报纸生机犹存。生机源于报纸自身的传播特点与比较优势。比如就党报来说,与新媒体特别是数量惊人的自媒体相比,它一是有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威性。作为党和政府喉舌,党报仍是新闻舆论宣传主渠道,也是权威新闻信息发布的主平台。二是有解读政策与社会现象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同样源于党报特有的政治资源与社会资源,对涉及全局的大政大事,能找到对的人说专业的事,为受众释疑解惑。三是有长期实施严格采编流程和“把关”制度等积累下来的公信力。网上信息纷纷扰扰,受众往往需要党报等主流媒体“一锤定音”。另外,党报拥有专业采编队伍,在调查性报道中,往往不鸣则已,一鸣则中。有人把从事深度调查与舆论监督的新媒体人员喻为“新闻游侠”,其实真正能够为受众提供全面、系统真相和客观、理性思考的,往往仍是传统媒体这一“正规军”。

所以新媒体时代的党报版面改革,从权威性、专业性、公信力等自身优势出发,实施精品化战略是一个精准选择。与新媒体在渠道平台等方面的差距缩小以后,报纸应回归到“内容为王”的比较优势。针对受众在鱼龙混杂的网络媒体上对权威、专业、优质的新闻信息更加渴求的痛点,党报应为受众提供更加准确权威、专业全面、观点深刻,同时便于阅读、赏心悦目的优质内容,努力做精做深做细,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精品化赢得受众。

报纸定位精品化,要有高度。定位是做精品化报纸的前提和基础。报纸定位涉及报纸在新媒体时代所要发挥的功能与作用,与版面改革有高度相关性。定位包括功能定位与受众定位。党报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讲大局、为大局,定位首先要高。一般人容易认为,定位高就必然意味着“曲高和寡”,不利于吸引受众,真相并非如此。读报首先要有一定文化水平,所以报纸读者本来就相对“高端”,他们希望获取的内容“有意思更要有意义”,特别是在真假难辨、低俗当道、鸡汤盛行的信息环境中,这部分读者对优质新闻信息的需求并未得到真正满足,信息饱和但并未起到协调环境、提升自我等作用。党报的定位就是要能为这些有需求、有影响力的受众,解读国内国际的大事大势和与每个人都利益相关的大政方针,引导和启发受众冷静思考、理性判断、正确行动。这是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服务。

报道内容精品化,追求深度。传统上报纸能够提供给受众的内容主要是三大类:一是新闻信息,二是思想和知识,三是消遣娱乐。在新媒体时代,报纸提供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和便利性比不上网络,提供消遣娱乐的互动性与多媒体效果差距更大。但在对新闻信息的深度解析与真相挖掘,以及思想性与知识性及提供深度观点和深厚背景等方面,作为专业机构的纸媒尤其是党报,相对于内容生产碎片化的网络社交媒体,至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仍然具有较大的专业优势。所以报纸不能与网络媒体拼短板,而是要针对浅阅读时代许多受众希望满足深阅读的需求,为受众提供独到的见解、专业的分析、独家的调查。正如人民日报改版过程中特别注重强化周刊和深度报道所预示的,要向新闻事件以外延展,立足独家,做专做深,予人启迪,才是新媒体时代报纸发展的希望所在。

版面呈现精品化,展示靓度。版面是报纸最具本质属性的内容展示平台。读者读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报纸的版面。报纸精品化,版面就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报纸版面的魅力,就在于可以通过版式设计、图片与标题等的运用,形成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 F. Skinner)所谓的“视觉冲击中心”(The Center of Visual Impact),吸引受众的眼球,让受众更容易发现需要引起注意的内容,阅读时有欣赏艺术品一般的轻松感和愉悦感。PC端的网页,保存了一部分这种效果,移动端则让受众失去了这种便利与乐趣。“视觉冲击中心”理论,要求版式设计要精品化,协调而又灵动,营造一个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中心。而一张有冲击力、感染力甚至达到“收藏级”的新闻图片,无疑更容易形成注意点,所以人民日报改版特别强调版式精品化、图片精品化。实际上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报纸版面还可以为受众提供不亚于新媒体的特效阅读体验,比如VR、AR等的运用,可以让受众如同身处报道现场。在虚拟现实中,记者、受众、新闻事件当事人等还可以交流互动等,让版面可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化、全息化。

党报改版是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而推进的自觉革新与自我突破,是针对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而进行的战略布局与定位调整。改版不只是形式的变化,必然涉及办报理念的变革,倒逼报业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最终目的是在新媒体时代通过生产精品化的新闻信息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履行党报的职责与使命。(作者是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本文刊发于《中国记者》2019年第2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Gg0Z6zF1Ov0IqcD2p7pOw

编辑:杨琦钜




488#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00:02: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第一家关门的有影响力的报纸(丹佛《雪山》报,10年前,即2009年2月27日关闭)当时的母公司总裁勃涅说,每当他回忆起报纸行业在数字时代的转型中是如何措手不及时,他都会想起电影《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自始至终,布奇和圣丹斯都在被跟踪。他们不停地问,“这些家伙是谁?”

勃涅说:“我真的认为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这样。”“我们回头看了看,然后说,‘这些拥有互联网的家伙都是谁?’”“我们一直忽视它(互联网),直到这些家伙压在了我们身上。”


编辑:付莎莎
489#
 楼主| 发表于 2019-3-6 09:57:36 | 只看该作者

《地铁报》逆袭:月赚百万英镑

【案例】

这份免费报纸遵循市场规律,力求公正,月赚百万英镑,其成功对于人们网络之外的生活是一个好消息。

报纸的编前会正在进行中,值班新闻编辑正在宣布为第二天的报纸准备的“好东西”清单:新的英国退欧争议、最新的特朗普骗局、正在上演的委内瑞拉大剧、寻找失踪的女孩、时速70英里的大风警告,等等。

总编辑和他的团队的反应是恰当的:这里有一个相关的评论;那里传来一阵同情的低语;偶尔还开个玩笑。

这和许多其他编前会几乎一样。然而,在这个数字时代,它却让人目睹了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日报《地铁报》(Metro)令人愉悦的老式新闻报道方式。《地铁报》每天早晨在英国的各个城市免费发行。

在这里,网络革命似乎从未发生过。由新闻编辑莎拉•盖蒂(Sarah Getty)在午间编前会之前仔细收集的新闻条目列表,几乎都会以她所展示的形式出现在第二天的报纸上,供早上的通勤者阅读。

《地铁报》的那些付费竞争对手们必须同事做两件事:不断地为他们的网站提供内容,同时又要为第二天的报纸设计新的报道角度。相比之下,《地铁报》的总编辑泰德•杨格(Ted Young)和他的50多名员工却能够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报纸上。(《地铁报》有一个在线网站,但该网站由出版有《每日邮报》等报刊的每日邮报集团(DMG Media)的另一个部门运营。)

此外,与大多数竞争对手不同的是,《地铁报》基于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广告收入——获得了可观的利润。“每一期发行都必须盈利,”杨格说。“每天都必须有50%的广告,这是我们决定版面数量的方式。”该报的利润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很健康,每月约一百万英镑。

弗朗西丝•凯恩克罗斯爵士(DameFrances Cairncross)在上周发表的《行业评论》(review of the industry)中指出,由于广告业的显著滑坡,过去10年,许多免费的地方周报都遭遇了惨败。但《地铁报》得以幸存下来并得到蓬勃发展。本月,即316日,它将庆祝它的20岁生日,以纪念孕育它的人,罗瑟米尔第三子爵(Viscount Rothermere)维尔·哈姆斯沃斯(VereHarmsworth)。维尔在报纸的筹办过程中去世。他的儿子乔纳森(Jonathan),作为该家族的第四代,通过操作报纸的正式创刊使其父辈的信仰得以延续。

根据最新的报纸分销审计报告,最近一个月的每天早晨,有143万份《地铁报》被读者免费取阅,比工作日发行的《太阳报》(Sun)和《每日邮报》(Daily Mail)高出数千人次。《太阳报》和《每日邮报》只是依靠周六的高销量来提高它们的平均发行量。当然,《地铁报》星期六是不出的。

这是一个关键点:因为这是一份紧跟市场需求的报纸。最明显的是,它的编辑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不关心政治的。新闻没有偏见。新闻强调实用性和娱乐性。大量的内容被压缩到设计简洁的页面中,很少有超过300字的稿件。

这份报纸也提供观点,但是,所刊登的观点或意见不是来自杨格或他的采编人员,而是来自广大读者。这些读者向一个名为“谈话”(Talk)的版面发短信或电子邮件,对报纸所刊登过的新闻和其他内容发表评论。由安德烈•哈姆斯沃斯(Andrei Harmsworth,与老板哈姆斯沃斯家族无亲戚关系)编辑的娱乐版“愧疚的愉悦”(GuiltyPleasures)每天都会在报纸上呈现。科学技术、旅游和时尚这些定期出版的版面显然很受读者欢迎。


该报有5位记者,他们尽其所能地为报纸增加价值,但《地铁报》本质上是一份以编辑为主的报纸。杨格曾在《太阳报》(Sun)和《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工作过,有内容制作的背景,他的副手露丝·贝利(Ruth Baillie)和《伦敦旗帜晚报》(London Evening Standard)前制作编辑希瑟·斯温(HeatherSwain)也有制作背景。(顺便提一下,请注意女性高管在这里的受欢迎程度。)

在他们的编辑团队的帮助下,这三人重点负责头版标题的拟定,特别是以双关语的方式打标题,这些标题已经成为《地铁报》的标志。最近一些最令人难忘的标题都与英国退欧有关:“土拨鼠梅”(Groundhog May);“总理:我在说不”( PM: Im Jez saying No;“脱欧者对峙”( Brexican Stand-off;还有“生菜祈祷”( Lettuce Pray),是关于超市老板担心如果不能达成协议,会出现新鲜食品短缺的报道。

当然,我们很容易嘲笑《地铁报》的平淡无味、毫无挑战性的对通讯社稿件的喜好,以及对名人照片的过度依赖。但是,即使这样,它没有低俗内容——这不是一个等同于耻辱的侧边栏的印刷品。

该报没有调查性新闻。它不去追求权力的责任,不以公共利益新闻来服务读者,尽管它对当天主要事件的报道本身也是提供信息的,而且所有的信息也都是有价值的。但数据表明,小的新闻确实也拥有热情的受众。而且,在全国各地,没有人会逼你从车站和公共汽车上的报箱中取阅报纸。

也许读者在每个报道上面的“停留时间”不到一分钟。也许很多读者在五分钟内就读完了整份报纸。也许他们会直接翻到字谜页,坐着玩填字游戏。尽管如此,正如杨格所说,人们意识到他们将会从这份报纸中得到什么,并且,鉴于其公正的政治性议程设置,他们很享受该报纸的公正态度。与在线新闻不同,他强调:“我们不会接触假新闻,这样,人们才会信任我们。”他看到了这一结果,因为,他每天早晨从伦敦西南部里士满的家中乘地铁前往《地铁报》位于肯辛顿的办公室时,都会看到读者在地铁里翻阅他的报纸。

2014年上任以来,杨格努力稳住了一艘曾一度摇摇欲坠的船。每当人们说,报纸正处于垂死挣扎时,他总是能够抓住一切机会指出,他的报纸正在逆势而行。

《地铁报》还能持续20年吗? 广告客户,而不是读者,将决定它的命运。不可否认,对媒体出版公司而言,每一个媒体公司的存在只有一个原因:盈利。目前,广告商喜欢这份报纸,因为它的核心读者群平均年龄为39岁,远低于那些英国市场上畅销的付费报纸。因此,只要还有足够的广告来支撑它,《地铁报》和它惯用的双关语将会继续生存下去。


编辑:陈茗

49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23:54: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成都晚报即将关张的消息,勾起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疑惑,即所谓都市报和晚报,在本质上究竟有何区别?为何华西都市报作为第一张冠以“都市报”名头的报纸,在哪本新闻教科书中都要被浓墨重彩地提上一笔,相比之前早就遍地开花的晚报,都市报的不同究竟提现在哪里,是体制机制还是报道方式、文本写法?还是说仅仅因为他们的报名中有“都市报”三个字吗?因为在我看来,像华西都市报和钱江晚报,如果将两者名字掉个转,改为华西晚报和钱江都市报,也没什么不同么?!


编辑:何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