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7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 17:45: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8年只有47家报纸宣布停休刊
原创: 付莎莎  报业转型  2019-01-01
《报业转型》持续推出“转型随笔”栏目,敬请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关注
截至20181231日,据不完全统计,发布停休刊消息的报纸已有47家,相较于去年休停刊的16份报纸,增长了近二倍。
报业圈一片萧瑟加哀戚,但《报业转型》认为,报纸的停休刊只是产业发展衰退阶段的必然行为,也是对前些年报业“暴利”时代盲目扩张、跑马圈地的另类惩罚。原本市场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报纸,即使在报纸已经纷纷停休刊的今天,现存的1837种报纸依然是产能过剩的。
他们的离开只是为了留下来的更好活着,向他们致敬!
                              
2018宣布休停刊报纸一览,欢迎跟帖补充更正
2018年休停刊的47报纸当中,一些行业报的休停刊并不一定是因为经济因素,而大部分都市报、地铁报的休停刊主要是经济与结构优化因素。在休停刊名单中,都市报占据了四分之三,这些都市报当中,或者是地市都市报,或者是省级报业集团下面的第二子报、第三子报。这些报纸的停刊,仍然属于报业供给侧改革范畴,本来就不该创办。现有根本没有支撑那么多报纸共存的市场空间,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第二三子报一般都由第一都市报养着,一旦市场形势不好的时候,第一都市报自身难保,甚至依靠母报养着,第二三子报也就更无法生存。
回溯到本世纪初,那段时间是第二三子报、地级市都市报创刊的高峰期,一方面,同城报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报业集团需要第二三子报作为所谓的“防波提”“护卫舰”参与报业竞争,抵御竞争对手的冲击;另一方面,地级市只有一份党报,眼红于都市报巨大的赢利能力,地市都市报纷纷创刊。这些,都是报业跑马圈地时期的产物;如今时过境迁,对于一些创办初衷就是走市场,用子报养母报的都市报而言,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报纸的停休刊只是产业发展衰退阶段的必然行为,也是对前些年报业“暴利”盲目扩张、跑马圈地的另类惩罚。原本市场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报纸,即使在报纸已经纷纷停休刊的今天,1837种报纸依然是产能过剩的,在行业衰退阶段,盲目扩张的恶果开始呈现,休停刊是必须也是必然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实现优化选择、精简聚焦则是对主流媒体进行有效扶持的基础和条件。
首先是优化选择。现存媒体数量太多,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媒体只生不死,小散滥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少数媒体死不了,多数媒体活不好”。当前对主流媒体进行扶持的基础应是治理,治散治滥,建立健全媒体“退出机制”,优化整合,对于一些舆论引导乏力,新闻供给质量低下,经营能力低效的媒体实行“关停并转”。摆脱媒体恶性竞争,竭泽而渔,争抢有限新闻资源的局面;集中资源,合理选择,扶持一些优势主流媒体率先打造成形态多元、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其次是内部的精简聚焦。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媒体单位内部子媒体子机构林立,数量极大,由于各种原因,内部也缺乏健全的“退出机制”,机构与项目在转型中越转越多,在改革中越改越多。一些传播力、赢利能力低下的子媒体在不断分食有限的媒体资源和运营精力,稀释扶持措施的效果,拖累优势媒体的发展与转型;因此,媒体单位内部的精简聚焦应成为对主流媒体进行扶持的条件,才有利于扶持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20131028日,上海报业集团合并组建时,旗下正常出版的子报子刊共有32家,是全国拥有报刊数量最大的报业集团。2018年,通过关停并转一些子报子刊,目前只有21家报刊还在运营,停掉了11家报刊。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城一报”将成为现实,即使同城报业集团没有合并,现有的市场空间也无法支持那么多的都市报,在市场作用下,仍然会出现“一城一报”现象。党报,由于特殊需要可能会多份共存;都市报则只可能存在一张,其他的都市报要么裁撤,要么就彻彻底底地改变。
“休停刊只是为了更好地再见!”,已经有一些报纸在休刊时筹划“重生”,比如《新商报》将转型为《老友时代报》,《汕头都市报》将更名为《汕头少年报》,《华商晨报》将更名为《华商新报》……
编辑:陈心茹


472#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17:3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全国多家媒体宣布挥手告别
中广协报刊分会  2019-01-02
在迈入2019年之际,全国多家纸媒宣布了停刊消息。又一批纸质媒体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法制晚报
2018121
《法制晚报》休刊公告
经研究决定,《法制晚报》将于201911日起休刊。现对《法制晚报》订阅用户作如下安排:
1.已在北京邮局各网点订阅2019年度《法制晚报》的订户,请持订阅收据原件及经办人身份证件到邮局办理退订手续。
北京邮政报刊咨询电话:11185-5-2
2.已从法制晚报社发行部直接订阅了2019年度《法制晚报》的订户,请与报社发行热线联系,电话:010-52165020
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特此公告。
法制晚报社  
2018121
北京文摘
20181213
致读者
《北京文摘》将于2019年停刊。
感谢各位读者和作者一直以来对《北京文摘》的关心和支持。
停的是报纸,不停的是我们的编辑工作。《北京文摘》停刊后,部分内容将在北京日报客户端上呈现。欢迎下载阅读。
我们在北京日报客户端恭候新老朋友。
《北京文摘》编辑部  
生活周刊
20181218
休刊公告
为深化青年报社的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生活周刊》自201911日起休刊,内容并入《青年报》周日刊出版。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广大读者谅解。特此公告。
青年报社
20181218
哈密广播电视报
20181220
休刊公告
因市场、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哈密广播电视报》现遇到困难,为整合报纸资源,加快新媒体建设,经主办方研究决定,201911日予以休刊。
在此,我们真诚感谢30多年来忠诚陪伴《哈密广播电视报》的广大读者、通讯员和商家朋友,我们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办好党报,打造新媒体平台,提高以《哈密日报》为主体的融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哈密日报社
20181220
春城地铁报
20181227
休刊启事
尊敬的读者:
因全面转型升级工作的需要,《春城地铁报》纸质媒体自201911日起休刊。感谢广大读者长期以来对本报的支持、关心与厚爱。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请广大读者谅解。期待我们转型升级后再见。
《春城地铁报》编辑部
20181227
新知讯报
20181227
《新知讯报》休刊告读者
经上级宣传和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新知讯报》自201911日起休刊。
《新知讯报》创刊于2003年,长年耕耘于“三农”和“文摘”两大新闻阵地。《新知讯报》有两大品牌:《文摘精粹》精编细选全国各地媒体有思想性、可读性、趣味性的新闻或文章,为读者打开了一道学习之门、借鉴之门;《塞上新农村》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宣传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介绍农业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服务广大农民生活为己任,那一片片田间地头,是磨砺我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新闻课堂。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报纸也如一出历史剧,总有谢幕的时候。今天——20181227日,《塞上新农村》出版完第1004期报纸,为自己最后的新闻旅程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我们很留恋。毕竟为了一份新闻情怀,《新知讯报》全体同仁坚守了15年。而作为《新知讯报》前身的《宁夏科技报》,那几代报人更是坚守过40多年。
更多的是期待。《新知讯报》休刊,是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实施报业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需要,也是集团新闻生力军向互联网主战场挺进的必然选择。新的历史使命,正等待着我们这些新知讯报人。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新知讯报社
20181227
京郊日报
20181228
休刊启事
根据工作部署,《京郊日报》将于20181229日起休刊。
特此敬告读者。
《京郊日报》编辑部  
20181228  
郴州新报
20181228
今日告别 不诉离殇
亲爱的读者朋友:
今天是我们和你的第1390次见面,也是我们和你说再见的日子。
此时,又一股冷空气袭来。编辑部办公室外冷雨霏霏,雪,似乎也将降临。这天气的样子,很是应和了别离的情绪。
但我们不想伤离别,因为我们知道,告别迟早要来。这些年目睹了太多同行的休刊离去,能够坚持到今天,我们也尽了心力。
亲爱的读者,很荣幸,有你们陪伴着走了10年。如果从这份报纸的前身《郴州广播电视报》算起的话,就是25年。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无论是对于一个人或者一家媒体来说,都是不短的时光。
所以在告别之际,我们最想说的还是谢谢。谢谢包括广大读者在内,所有关注、关心、帮助过郴州新报的人,这是过去的岁月里,支持着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我们能够一步步升级改版,从一张最初预告广播电视节目的小报,蝶变成综合性都市生活媒体,都是因为有你们。
我们的纸里,曾经包着你们的故事,也包着这座城市的故事。郴州这座美丽、开放、包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带给我们太多爱与感动。她是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的新闻素材和灵感的源泉,正是因为对这座城市的喜爱,我们才风雨兼程,我们才披星戴月。
今天的告别,也是新的启程,根据报社的安排,我们将融入郴州日报,每周为你打造一份《文明周刊》,记录着身边的好人好事、公益善举、文明新风,为郴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鼓与呼,将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你。
请你相信,在流淌的时光深处,铅字依然有力量。我们会为你祝福,也请你为我们祝福。
本报编辑部
20181228
黑龙江晨报
20181228
休刊启事
20181229日起,黑龙江晨报休刊。
本报编辑部
赣州晚报
20181228
201911日起,赣州晚报停刊。不说再见,我们相约赣南报业融媒体矩阵。
黄山晨刊
20181228
并非休止符而是新开始
今天,您拿到手上的是最后一期《黄山日报·黄山晨刊》,走过14年的《黄山日报·黄山晨刊》将于明日休刊。
感谢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关心;感谢万千读者的信赖、爱护;感谢合作伙伴的支持、鞭策……感谢所有亲爱的您们,14年来一路风雨无阻的真情陪伴!在此,我们带着每一期报纸的记忆与回声,轻声向您告别。回首14年,我们可以自豪而坚定地说,我们的青春无悔。
新时代、新责任、新担当,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媒体变革大潮中,我们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整合资源、主动转型。
今天,我们画上的并非休止符,而是正在书写新的开始……
亳州新报
20181228
就此别过
亲爱的读者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与你相见
明年11日起,本报正式停刊
就此别过
时光的深处,会留住铅字的份量
我们的纸里,曾经包着你们的故事;还有,我们的人世
感谢有你,不离不弃
就此别过
虽然豁达如我,坚强如你
但还是有一点伤感,因为这毕竟是一次告别
此时此刻,我们知道,只有认真地和你说再见
方能不负遇见,不负陪伴
亲爱的读者
祝福你,也祝福我们自己,祝福这座我们深爱的城市
祝福不忍告别却终将要告别的,每一寸光阴
就此别过。一切安好
新商报
20181228
时间不肯回头只因希望总在前方
万物智联、万物皆媒!这是一个被“瞬间”穿透的时代,也是一个被技术重构的时代,光阴似箭,多少记忆一键清零。
顺应潮水的方向,新商报完成了这一场的传播任务,今天,在这里,和您道一声“再见”!感谢您19年来的一路伴读。那些美好的互动,那些纸短情长的往来,注定是此生最珍贵的岁月藏品,我们铭刻在心!
而所谓规律,就是用来打破的。
根据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的战略布局,新商报未来将转型《老友时代报》(拟用),深耕老龄传媒产业,为大连这座吸引力之城再添一个文化品牌。
“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敬请期待!
中国技术市场报
20181228
休刊启事
当日历即将翻过公元2018年的最后一页,我们,《中国技术市场报》在走过38个春秋后,暂别广大读者——休刊。
1981619日,时由国家科委(科技部)主管主办的《中国技术市场报》正式创刊。在随后的日子里,在社会相关各界的共同努力、支持下,报社形成了“立足科技,面向市场,服务企业,宣传技术市场及相关要素市场信息,普及知识产权法规知识”的办报思路和工作方向,为推动我国社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服务,做出了一些成绩,尽了一份力量。
休刊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感谢读者38年来对《中国技术市场报》的支持和厚爱。未来,您还可以在海河传媒中心旗下的媒体上,继续关注我们的报道。
时光虽逝,初心依旧!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中国技术市场报社
20181228
华商晨报
20181229
《华商晨报》公告
经审批,《华商晨报》被正式更名为《华商新报》,出版时间待定。
《华商晨报》将于201911日起休刊,现对《华商晨报》订阅用户作如下安排:
1.已从沈阳邮局订阅2019年度《华商晨报》的订户,请持订阅发票原件及订阅人身份证、经办人身份证,到原订阅网点办理退订手续。
2.已从华商晨报社直接订阅了2019年度《华商晨报》的订户,请与报社联系,办理退订手续,联系电话:024-86200980
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特此公告。
华商晨报社
20181229
安阳晚报
20181229
我们永远在追梦的路上
亲爱的读者朋友:
2019年到来之际,《安阳晚报》给您道声再见!
伴随着2012年的记者节,《安阳晚报》诞生。至今,她栉风沐雨走过了6年多的岁月。对古都安阳来说,6年的光阴是她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对于广大读者来说,1843期《安阳晚报》将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6年来,《安阳晚报》紧扣时代脉搏,为古都安阳的巨变鼓与呼、歌与咏;6年来,晚报人用脚步丈量安阳大地,记录波澜壮阔的文明与发展历程、有滋有味的民生与民情;6年来,我们与读者相濡以沫,共度峥嵘岁月。
我们告别了一张报纸,但我们并没有离开。新闻在哪里,我们就在新闻的现场,或者在去往新闻现场的路上;读者在哪里,我们就会在哪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底。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继续奋战在安阳日报报业集团其他媒体特别是融媒体主阵地上,当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讲好安阳故事,服务古都人民。
感谢有您,一路相伴。
《安阳晚报》编辑部   
20181229
重庆时报
20181229
休刊启事
经上级相关部门批准,本报自201911日起休刊。感谢读者朋友多年来的支持与陪伴,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重庆时报社
20181229
北京晨报
20181231
早安
北京晨报明起休刊
感恩这么多年的陪伴
抱歉这个冬天的离开
20年来,我们跨过千山万水
20年后,我们还要跋山涉水
我们并未远去
我们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
“廿”念不忘,一如往昔
编辑:陈心茹


473#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22:27: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心茹

474#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08:56: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乡村干部报》来了
媒语  2019-01-04
        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央级媒体《乡村干部报》1月4日正式出版发行。该报由原来的《大学生村官报》更名改版,对开四版,每周五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大学生村官报》你也许未曾谋面,也不一定听说过,但她已成功出版了390期。正如该报创刊词所说:“更名意味着,我们的服务对象更广了。我们将聚焦三农工作队伍,与所有乡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结缘。更名意味着,我们的肩头担子更重了。我们将聚力乡村振兴战略,用心用情用力构筑基层干部的交流乐园、成长花园、精神家园。”
        在纸媒纷纷倒闭的今天,这份报纸逆流而上,能走多远还是个末知数。不过有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后盾,有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财力支撑,这份报纸的经济效益已不重要了。
编辑:陈心茹


475#
 楼主| 发表于 2019-1-6 13:32: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国《卫报》“读者收入”已超过广告收入
叶珂 贺咏柳  报业转型  2019-01-05
《报业转型》持续推出“转型随笔”栏目,敬请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关注
《卫报》采取的“读者收入”策略,除了使其摆脱对广告盈利模式的严重依赖,还使其编辑部不再以“流量”为重心生产内容,而是更加以读者为中心,注重生产读者更关心的优质内容,重视培养与读者、会员之间的关系,由此积累更具商业价值的高质量用户。
一、基础内容不收费
《卫报》(The Guardian)是英国全国性综合内容日报。与《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合称为“英国三大报”。由约翰·爱德华·泰勒创办于182155日。《卫报》属于卫报传媒集团(Guardian Media Group, GMG)的子公司——卫报新闻与媒体公司(GuardianNews and MediaGNM)。《卫报》一直保持着其高端市场和年轻读者的优势。近年来《卫报》的运营逐步进入良好运转的轨道,这一方面离不开近年来卫报集团采取的缩减成本、严格执行广告审查、加强部门合作、投资高科技领域等举措,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卫报》在数字付费创收方面的创新。不同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及《纽约客》(The New Yorker)的“付费墙”的做法,《卫报》的基础内容不收费,其采用的策略是增加“读者收入”(包括订阅、付费会员、读者一次性捐赠)。虽然当前广告业务依然是《卫报》核心营收业务,但《卫报》同样重视发展其“读者收入”。
二、增加“读者收入”的措施
《卫报》在增加“读者收入”方面的创新主要为:付费会员制与读者一次性捐赠。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会员制,提供增值服务,提高与用户的联结度
为弥补广告收入锐减带来的损失,2014年《卫报》启动了付费会员计划,重视提高与用户的联结度,其会员分三类:第一类为“支持者”(Supporters),每月支付5英镑;第二类为“好伙伴”(Partners),每月支付15英镑;第三类为“老顾客”(Patron),每月支付60英镑。会员权益主要有折扣活动、优先订购权、沙龙参加权等。《卫报》为支持者提供的还有每周简报、每周幕后系列、专栏作者问答,还开设了支持者来电问答的播客。每月付费15英镑的“好伙伴”可享受线下活动门票、《卫报》出版物和小礼物;每月支付60英镑的“老顾客”可以得到更多增值福利,如高端幕后沙龙等。由于付费会员多为“支持者”,《卫报》目前一直在主推第一类“支持者”。据估计,如果有20万名会员每人每年支付60英镑,《卫报》将获得1200万英镑的收入。
一般而言,付费会员能够获得的权限多为优质内容阅读、更流畅的阅读体验、广告减免等无形权益。而《卫报》会员权益与一般报纸的会员权益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卫报》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物理体验空间——位于《卫报》集团伦敦总部正对面的《卫报》俱乐部。该俱乐部向会员提供丰富的活动、高端沙龙,并逐渐成为《卫报》颇具代表性及品牌价值的文化服务类产品,进而获得了较好的传播力。虽然《卫报》俱乐部有较好的收效,但同时也受到地域限制——只有伦敦附近的读者更愿意来参加活动。
为更好地服务于会员,《卫报》专门建立了50人的会员服务团队,在数据分析、程序开发、市场运营、用户体验等方面提供支持。从用户角度来看,《卫报》会员制对其能够提供的服务进行整合及分类,以权益的形式向用户进行输出,一方面为用户带来更加直观的体验,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用户忠诚度。从运营角度来看,《卫报》会员制还为平台的广告和品牌商们带来大量的高价值用户。
2.大数据挖掘潜在付费读者,实现良性反馈
《卫报》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会员构成、高质量读者来源、捐赠者习惯、订阅者特征等,优化内容,提高读者转化率,增加付费会员人数以及一次性捐赠次数。
在设计网页上的“付费会员”与“一次性捐赠”提示信息时,《卫报》数据分析部与编辑部合作,通过大数据,测试了30组在长度、风格、位置、重点、投放等方面各有不同的提示信息,分析哪些提示信息能带来会员,引发一次性捐赠,或者同时带来会员及一次性捐赠。
测试结果显示,当付费会员及捐赠提示信息强调《卫报》独立的姿态,客观、自由、高性价比的内容时,会员读者转化率强势增长;在提示信息位置方面,信息以弹出窗口显示,效果优于文章底部信息与文章链接嵌入信息;同时,《卫报》也尝试通过社交网络展开会员及捐赠推广,其中邮件简报的转化率较为理想。
3.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优化内容
数据分析发现,《卫报》注册会员人数与内容有直接关系,在“巴拿马文件”、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这三个热议事件发生期间,其注册会员人数及一次性捐赠次数达到了峰值。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卫报》网站流量达到过峰值,与特朗普相关的报道引来了较多美国读者的捐赠支持。为刺激更多付费及捐赠,大选正式展开前,《卫报》特意针对美国读者展开了调研,以了解美国读者的阅读兴趣点,制作更契合这部分读者兴趣点的报道,与美国及英国忠诚读者搭建更深入的关系,增加“读者收入”。
《卫报》注意根据不同地域及人群特点,对内容进行定向优化,提供更多契合读者兴趣点的报道,这也带动受教育程度高的读者的捐赠次数,因为对这部分读者而言,这种方式能增加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件的曝光度。《卫报》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信息沟通既丰富了内容,使平台更好地刊出读者需要的信息的同时,又扩大了订阅量,吸纳更多读者、潜在新会员及捐赠。
有分析称,随着国内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发展,美国及英国消费者对于老牌传媒集团提供的高质量新闻有了更多的认知及认可;同时,环境的不确定性正促使更多读者愿意成为高质量、受信赖内容的付费会员。下一步,《卫报》计划生产数据产品包,用以制作更多能够激发读者“付费”的内容。
三、“读者收入”已超过广告收入
数据显示,《卫报》已实现1.6亿次月均浏览量、900万次日均独立阅读数。截至目前,约有80万名读者向《卫报》付费,其中30万名为惯常付费读者,较之两年前增加5万名。此外,共有来自140个国家的20万名数字及纸质报纸订阅读者,这些读者带来的“一次性捐赠”次数累计达30万次。2017年《卫报》“读者收入”(包括会员、一次性捐赠、期刊订阅)已超过了广告收入,两年来《卫报》已做到将亏损减半,并有望在2019年实现盈亏平衡。
总体而言,《卫报》读者收入策略不仅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而且改变了以往过度依赖广告的经营结构,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2009年以来经营状况不断恶化的险局,也为传统报业维护自身品牌价值,发挥自身资源与优势,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读者收入策略增强了《卫报》与读者的互动,有效促进会员的反馈和口碑传播,在品牌形象塑造等层面对《卫报》提供了积极的影响。读者收入策略是报业在读者忠诚度降低、市场细分加剧、报业营销趋向产品服务化、读者产生感性消费需求等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成功探索。
编辑:陈心茹


476#
 楼主| 发表于 2019-1-6 13:36: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北京晨报原总编辑:晨报终结,是时代原因还是行业问题?
原创: 张雅宾  传媒茶话会  2019-01-06
20181231日,这一天,《北京晨报》出了最后一期报纸。
这意味着,北京第一家都市早报在走过了20个年头后,正式停刊。
梦难成,恨难平。是多数晨报人难言的心绪。
作为《北京晨报》原总编辑,本文作者张雅宾回忆了那段属于他和同事们的峥嵘岁月。
2018年的最后一天,北京晨报在这一天走向终结。
告别的时候到了。
说什么呢,不知道,不知道说什么好——
无奈,无语,无助,也无泪……
她轻轻的走了,
在九城内外,大街小巷,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完全不似当年她的到来,她的到来,是那般欢腾火热,横空壮观!
火红的创刊号,始终印在我的脑海,竖排的报头,竖排的版标,彩色印刷,大字标题,是她独有的模样。
报头上,红红的太阳下翻卷的报章,永远是她的标志,是她的风采。
“每天的生活从晨报开始”,我们捧出的,是城市的一道风景,是市民的信息早餐,自办发行,街头零售,都是晨报的创新……
1998720日创刊到今天,北京晨报存在了20年零165天——
我不敢沉溺于回忆,因为20年,可以回忆、能够回忆的事情、情节实在太多了……
只说两例吧——
关于内容:晨报还不到一岁,有一天,市委领导一大早就打来电话,在话筒里怒吼:“张雅宾,我告诉你,从现在起,每天24小时,你不许关机,晨报有事,我必须马上找到你!……”
接到挨骂的电话,我反而有点得意,当时晨报在领导、在读者中的分量,你看有多重啊!尽管她刚刚出生,还像个毛头小伙,总是惹是生非,招领导生气。
关于经营:第三年年底最后一天,就像今天,天已经黑了,平台上依然灯火通明,广告部主任轻轻走到我面前,说,“张总,今年的广告总账算出来了,今年我们的收入是××××”
我说,“我就在等这个数,太好了,增长这么多!”“不容易啊,这么多钱,都是你们一分一分挣出来的呀……”
我们的广告部主任,一向沉稳的老大姐,顿时眼泪涌满了眼眶……
往事回想忍不住,再添一例——
关于“成功”:接到通知去中宣部参加总编辑培训班,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刘波司长,我不认识,是第一次见面,他热情地握住我的手,高兴的说,“张雅宾,这个北京晨报,你们办得很成功啊,时间不长,满大街都是,人人手里都拿着一份,经营也出色,好啊!哎,我得给你开个研讨会,好好总结一下,总结一下北京晨报模式。”
遥想当年,往事一一,犹在眼前!
北京晨报——
她的产品是成功的,可我更看重的,是她的团队。
北京晨报的团队,特别是北京晨报的创业团队,太可爱了,太可贵了!她若消失,太让我心疼了!
当我第一天来到灯泡厂里的北京晨报,当我看见那一张张青春干净的脸庞,当我看到楼道里人人都脚步匆匆,当我感受到会场上的腾腾热气,当我看到一个个就趴在桌子上、椅子上、箱子上、乒乓球台上仍然专注写稿,当我看到青年记者挨了批挨了骂抹着眼泪还是干活,当我看到一箱箱盒饭哗啦啦瞬间消灭干净,当我知道姑娘小伙子干完夜班签完版还要跑到簋街又吃又唱闹到天亮,我知道,我是幸运的,这个团队,太可爱了,她必然特别能战斗,一定会创造出无敌的业绩!
而这个团队,明天就将不复存在。
我不知所顾,不知所言,不知所措……
寂寞自饮一杯酒,来年报界无故人!
从心里,我发问,北京晨报的终结,是时代的原因,还是行业的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局限?
我们今天对晨报停刊发出的感慨,是为一种传统传播方式唱出的挽歌呢,还是我们不能完成时代课题的自责?抑或,它只是对我们自己既往经历青春岁月的留恋述说?还可能,是对未来出路迷茫饭碗不保人生无常的啰里啰嗦?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只怕,这不是眼下,不是你我,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我不知道原因,我只知道结果。我知道,北京晨报,曾经存在过,我们,曾经为她奋斗过,我们曾经干得还不错,在我们的人生中,这算得上是一桩不错的事由,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骄傲,为此自得。
这就够了!足够了!!
轻轻的,让她走吧,既然留不住,何必再相执?让她走,在这冬季,在这冰雪的世界,愿她像一片雪花,飘舞轻飏,飘落在山岗田野,飘落在河溪水流,融化在大自然里,获得永生……
而我们自己呢?
那首歌,怎么唱的?“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一个天”!
我希望,我相信,每个人,从明天开始,都会有一个新的灿烂的春天!
“每天的生活从晨报开始”,用晨报的精神面对生活,就将永远有“开始”!
还有,别忘了,老晨报人,还有一个老晨报群,我们永远联系在一起!老晨报人,相忘于江湖,也会常聚在一起,相互倾诉,相互慰籍,相互扶持,相互鼎力,携手向前行!
老晨报,永远是亲亲热热一家人!
对,这就够了!
张雅宾
       北京日报社副社长,现已退休;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北京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1982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进入北京日报社工作,历任政法部记者、编辑、总编室副主任,1996年任对外部(海外版编辑部)主任,筹备创建了北京日报海外版。
      199812月任北京晨报社总编辑;20025月调任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兼任报社上市公司北青传媒副董事长、。
       2012年起任北京日报社副社长、党组成员、社务委员会委员。
编辑:陈心茹


477#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17:23: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秦绍德:我所经历的解放日报改革

《解放日报》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肩负着宣传报道的重任,肯定不能作为市场报来办。但我们能不能在此之外,办一张面向读者市场的报试一试?毛主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没尝过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
如今的延安中路816号解放日报社址是一幢历史深厚的老楼

上篇:思想解放的魅力
1995年8月,我离开教育行政岗位,回到本行———新闻单位工作,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党委副书记。直至1999年1月,被调离报社去复旦大学履新。在解放日报度过了12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人们常说,生逢其时。我们也是,赶上了改革的岁月。上世纪90年代,正是我国各条战线蓬勃改革的时候。我到解放日报,迎接我的也是方兴未艾的改革。

思想有多解放,报道就有多深

在改革开放初期,看一张报纸能不能站在改革的潮头,首先看内容的突破———敢不敢突破报道的禁区,将社会的脉动真实地奉献给读者;能不能以锐利的眼光、犀利的笔触指陈时弊,揭示真理。《解放日报》身为上海市委机关报,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1979年8月12日,《解放日报》破例在头版刊登了一条社会新闻《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由此突破了党报尤其是党报头版不刊登社会新闻的禁区。1991年2月到4月间,《解放日报》发表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评论,强调改革开放要继续讲,要有新思路,发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强音。

汉口路300号曾经是解放日报办公地

思想解放不能是一阵子的,新闻改革要坚持推进。在新闻报道领域,面对新情况,要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突破。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暴发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武汉、九江等地抗洪救灾的形势十分严峻。对这场天灾以及抗灾斗争,报,还是不报?按照当时的规矩,地方报纸不允许自行采访报道隔省灾情。可是,武汉水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报社国内报道部的同志们早就蓄装待发,急得嗷嗷叫。在这当口,报社党委毅然决定把他们派到抗洪第一线。稿照写,什么时候见报,见机行事。在各报按兵不动的时候,《中国青年报》派了一批记者奔赴第一线,发表了几十张照片。兄弟报社的行动鼓励了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这是一个星期天,头天深夜新华社发了一张一位年轻的战士背着老大娘撤离现场的照片。这意味着一个信号:武汉抗洪救灾的现场报道可以在全国公开了。当班的夜班编辑部主任陈振平和我商量后,决定将这张照片登在第二天报纸头版正中央,并从此开始刊登本报从抗洪一线发回的独家报道。在国内新闻单位,我们是领先报道的几家。由于国内部记者出发早,写得早,他们的独家报道使《解放日报》成为读者争相阅读的报纸,而兄弟报社来不及准备,暂时只能转载新华社的报道。可见,思想是否解放,与争取新闻首发权是有直接关系的。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国内部的同志为采写最新的稿子,不顾危险,冲到荆州炸堤分洪的第一线,离堤坝一千米不到。这搞得我们后方很紧张,几次下令让他们撤回(好在最后关头没有炸堤分洪)。哪里有新闻,就冲到哪里去。这就是解放日报记者的风采!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神圣时刻与1997年7月1日《解放日报》头版

对于重点宣传报道,如何既完成“规定动作”,又展现“自选动作”,创造性地做好工作,也是检验思想是否解放的标志。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重大历史时刻。早在一年之前,即1996年,报社编委会就在策划香港回归的报道,这是不用上级发指令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已作了无声的动员。我们多么想派自己的记者到香港去作现场第一手报道,可是当时按照统一部署,除了几家中央媒体外,地方媒体不可自行派记者赴港。这使我们很懊丧,但没有气馁。我们决定事先以密集的专刊报道烘托气氛,营造宣传声势。1997年元旦起,我们每周出一期香港回归专刊,介绍香港的历史与现实,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当回归之日来临时,我们决定突破常规方式来处理新闻,以增强《解放日报》的感染力。首先是以图片新闻唱主角。考虑到香港回归新闻的焦点集中在7月1日凌晨,中英交接的场景是永铸历史的镜头,新华社第一时间传来照片后,我们商量决定用头版半个版的篇幅(下半版)刊登这幅照片。上半版只登一条新闻,新闻标题剔除了种种累赘,只留“香港今回祖国怀抱”八个大字,醒目而饱含深情。十分有趣的是,印刷厂告知现有字模中找不到这么大的字,只能照相制作了。后几版也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而且照片尺寸都超常规。因为我们体会到,读者最需要的是要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图片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冗长的文字就显得多余了。二是增加了独家报道。自己不能去香港,我们就和中新社合作,由他们的记者写现场侧记,由香港带到深圳,再从深圳传给我们。这样,《解放日报》上就有了来自香港的独家新闻。一个有趣的插曲是,发行部和印刷厂的职工积极性特别高,决定在当天的报纸印刷过程中添加香料(印两万份),结果我们拿到的果然是香气扑鼻的“香报”,这在新闻史上大概也是创举。党委书记冯士能和我决定上街赠报,清晨出报以后,没料想一到外滩,早起的市民将我们围得水泄不通。人越拥越多,保卫科的同志一看我们有被挤压的危险,派了几个小伙子才将我们从人群中搭救出来。看着市民争相阅读《解放日报》,我们早忘了疲劳,心里乐滋滋的。事后我们查阅全国各地报纸,像《解放日报》这样版面处理回归新闻的,比较罕见。这再次证明,思想解放,对于办好一张报纸是多么重要。

告别纸与笔

改革开放的岁月,报纸的编排印刷也经历了重大的技术革命。先是“告别铅与火”,即由传统的铅字排版、铅印,改变为激光照排、胶印。行话称之为由热排改为冷排。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告别纸与笔”,即由书面发稿、编辑,改为数字传输和编辑部网络化运作。

排字工人在用活体铅字排版
上世纪中叶的解放日报办公室即景

上世纪90年代初,《解放日报》已实现了第一步,即激光照排和胶印,淘汰了排字房、铅字铸机等。1993年底开始筹建谈家渡路印务中心(总面积10200平方米,总投资2.4亿元),1995年落成使用,印刷能力达到每小时392万对开报纸。

实现第二步,社内建局域网,实行数字传输,《解放日报》在全国不是最早的。之前,《深圳特区报》在1994年告别了纸和笔,是全国第一家。《文汇报》也在我们之前采用了数字传输和建局域网。但是,我们是后发先至,一步到位,改革得最彻底。

为了迎接这一次改革,1996年,我们抽调得力干部充实报社电脑中心,并开始和国内的电脑公司洽谈。当时,北大方正公司技术比较成熟,占据国内报业市场的70%多。但我们找了另一家正在这个领域开拓的公司———清华紫光。因为我们深知,适应国内报纸编辑三审制的网络流程,谁也没有经验,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必须找一家锐意进取的公司。果然,清华紫光和我们一拍即合,他们把解放日报局域网作为试验田,开发新的适应中国报纸需求的软件,双方合作颇为顺利。

1997年元旦过后的第一次党委会讨论决定,第一季度争取开通局域网,接入采编系统。

为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社内所有采编人员都学会电脑写稿、改稿、上网传输。这个要求在今天看起来真是小事一桩,何足挂齿。但在当时,可不是小事。许多编辑记者用纸和笔写了一辈子稿子,突然要用电脑写稿、改稿,不仅操作上手忙脚乱,而且心理上也不适应,电脑上敲字的速度跟不上思维的速度,难免顾此失彼。编委会决定,1至3月份为培训期,所有人都参加培训。报纸的规定是硬性的,又是富有人情味的:55岁以下人员必须过关,55岁以上人员在一段时间内允许请人打稿,但要付对方劳务费。决定一下达,开始还有点议论纷纷,没过多久,情况大为喜人。电脑中心报告说,绝大部分人员都已过关,有些刚刚退休的老同志也要求给他们配备台式电脑,因为他们也学会了。可见,改革,包括新技术运用,只要让人们看到前景,大家都会赞同并投入。

真正的决战是在3月底。我把它比作是淮海战役也不过分。一是变原有的“纸+笔”为电脑输入、网上运行,生产方式做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报纸正常的生产过程还不能中断,天天要出报,要准时发行。二是物理空间(生产环境)也有根本的改变,编辑部由分散在各楼层的小房间,改变为集中到主要楼层,大开间、低隔断的集体工作,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   

如今在解放日报办得红火的“上观读书会”

3月19日,报社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作动员。会议要求全社“抓好四个环节,保证一次切换成功”。一是技术环节,万无一失;二是流程环节,不出差错;三是管理环节,依法治理;四是思想教育环节,干部带头,从严要求。

为保证决战胜利,局部先作了试运行和准备。刊期长、时间不紧迫的专刊专版先进入网络,实行网上发稿和编辑。摄影部同志也十分积极,已进行多次远程数码传图的成功试验。终于在3月底的一天晚上,所有稿件(包括当天的新闻稿)一次输入编辑、排版、传输成功。从此开始,解放日报的局域网就像高速公路一样,日日夜夜不停运行,保证着每天出版报纸,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克服了远距离传输(异地、国外)的困难。

革新没有停步。根据报社编委会原先的计划,逐步将报刊资料、印刷、发行、广告、财务、人事、子报子刊等一一接入局域网。解放日报初步实现了网络化,后来先到,走到了全国报界的前列。

这次改革实际上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改变生产方式,首先转变人的观念。我们的体会就是,一旦认准了改革的方向,就痛下决心,坚定推进,不再犹豫。结果是,群众拥护,大家一起前进。

    下篇: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   
改革对于报社而言,不仅意味着内容的突破(更加符合新闻规律)、技术的进步,而且还有经济体制的转型。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报纸广告放开,发行不受邮发限制自行拓展,报社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走得很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整个九十年代,《解放日报》有过几次扩版,从最初四版扩大到八版,再扩展到十六版、二十版。扩版固然是为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种文化需求,但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是经济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投放平面媒体的广告与日俱增,原有的版面不够了,就推动着扩版。但也不是版面越多、广告越多,就利润越高。这里有广告收入与报纸成本、内容增加的平衡关系,只有找到一个临界点,即内容可以承接、成本最低而利润最大,才是最合适的扩版方案。

首开“双休特刊”,《解放日报》当年应读者和市场需求扩版

在报业市场中我们发现,不是党报的晚报比我们走得更快,外地有一些党报还创办了晚报和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发行量、营收和利润增长得也很快,主要原因是他们适应了读者市场需求。我们深受震动,但又有点不服气。《解放日报》历来走在全国报纸的前列,我们有经济实力,干部、记者队伍又很强,难道还办不出一家面向市场的报纸?

《解放日报》作为上海市委机关报,肩负着宣传报道的重任,肯定不能作为市场报来办。但我们能不能在此之外,办一张面向读者市场的报试一试?毛主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没尝过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在这时,机会来了。有消息传来说,上海市劳动局打算停办《劳动信息报》,希望有报社接收。我们赶紧一面派人去洽谈,一面向出版局申请报纸更换主管单位和更名。事情办得很顺利,筹办新报纸的议程提到了党委会上。党委会成员一致赞成办一张新的报纸,并提出了许多好的主张。
曾经是解放日报多年办公地的申报馆大楼

先要组建创建新报纸的筹备班子。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方案:一是选几位有经验、年长些的记者,这样可能办得稳当一些;二是选几位优秀的年轻骨干记者,他们没有包袱,也许可闯出一条路来。经过权衡,决定从工交、国内、文艺、中国经济版等部门抽调四位同志来筹备新的面向市场的报纸,他们都在三十岁上下,却已有十年左右的新闻工作经历,采写能力都较强,管理能力还有待锻炼。

究竟要办一张面向市场的什么样的报纸?我们也心中无数。既然要让年轻人闯,就将报纸的市场定位和规划全都交给他们去设计,我们只是提出任务:这不只是要办出一张新报纸,而是要筹建一个新报社———一家面向市场的报社。因此,版面、编务、发行、广告、组织结构及用人机制要通盘考虑。这是一块试验田,各个方面都要试。

筹备组的年轻人对这项任务充满了热情和憧憬,他们在短短一个月不到走南(广东)闯北(北京),访问调查了《北京青年报》《精品购物指南》《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十多家报纸,回来后就上海报业市场、新闻和服务内容、经营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果然,出手的调查报告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的调查结论是:

上海报业正处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中。市场已相当饱和,但仍有空间,上海缺少一张将新闻和生活结合得较好的、有冲击力的报纸。新报纸应该走进中青年(18-45岁)、走进家庭。新报纸不是晚报的翻版,应该是晚报后的报纸。

上海已有七家日报,但缺一张周报。新报纸出生在日报市场中,如同一棵苗;出生在周报市场上,就可能是一棵树。  

现在的报纸不缺新闻,但缺“真新闻”。新报纸应该登“真新闻”,就是着眼大局选择,紧扣大众热点,以严肃的态度写好看的新闻。  

新报纸还应该刊登比新闻更多的东西,注重实用性,成为“有用”的新闻纸。   

结论已十分明确,筹备组打算办一张新闻性、实用性兼有的,为年轻人服务的周报。

给尚未出生的婴儿起一个什么名字,也是一件有趣的事。筹备组最初起名《立报》。上海新闻史上曾经有过一张名声很响的小型报纸就叫《立报》,借用此名,容易叫响。我私下也想,筹备组成员皆三十左右,古人云:三十而立。叫《立报》倒也暗合此意。后来又有人提出,叫《申江报》,标明上海色系。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是《申报》,别名《申江日报》。解放日报地处老申报馆,用此名也不错。最后有人提出,此报以服务为宗旨,就叫《申江服务导报》吧,报头上的“申”字可大一些,表明和《申报》有联系。大家一看,再也提不出更合适的报名了,也就赞成这一方案。

《申江服务导报》曾经引领沪上生活消费潮流多年

1997年3月13日,报社编委会讨论通过了这张新报纸的定位和初步计划。大家对创办新报纸热情很高,一致认为这是报社新闻改革的探索,要步子大一点,让筹备的青年们大胆试、大胆闯。会议并决定从场地、经费、人员等各方面支持他们,动员各部门协调支援。

有了报社领导层的支持,筹备组的同志们干劲更足,也感到压力更大。全报社都在关注他们。他们以极其认真和十二分细致的态度,进行着各项筹备工作。为每一方面的工作都写了预案,并且以创新的精神进行探索。比如报纸发行,他们决定搞自办发行,并且以零售为主,让读者“用手评报”。考虑到自建发行网络成本高、困难多,他们便与《每周广播电视报》发行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他们的发行网络“借船出海”。又如报纸广告,鉴于上海报纸广告市场已为几家大报和大的广告公司瓜分,借用大报广告部和自办广告公司都不可行,于是就和一家不大的初创广告公司———上海韵意广告有限公司签订广告总代理协议,由韵意代理新报纸的广告。这样就减轻了新报纸初创初期的风险。韵意看好新报纸的未来市场,愿意承担风险。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新报纸和韵意实现了共赢。

筹备组的同志在探索、创新,报社领导层就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人事、财务等方面试行一些新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讲,对解放日报这样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几十年,政策、规章都已固化的单位讲,这也是一种新的探索。不影响全局,不妨先试试。比如用人,同工同酬,奖金则根据经济效益和个人表现而定。又如财务,新报纸虽不是独立法人,但在报社内独立核算。他们用场地、设备都出租金,“亲兄弟,明算账”,但赢方自得,报社不去平调。像这样一些举措,在今天看来已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进行探索,是很不容易的。要破除旧观念,克服各种阻力。

出版新报纸的日子越来越临近了。新报编辑部、电脑部的人员投入紧张的筹备。他们的工作做得十分细致,试写的稿件改了一遍又一遍,版面设计数易其稿。从1997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申江服务导报》出版了六期试刊。大家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安定下来。这样认真的试刊,正有如乒乓球赛前的热身训练,把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明白了。   

1998年元旦,一张以大照片作封面,厚厚一叠的新颖周报《申江服务导报》正式在上海滩面世。各处的报贩们奔走相告,上班族惊喜地打量着。《申江服务导报》一炮打响,当月发行量最多达到14万份,差不多达到办了77年的老《申报》一天的发行量。这应了筹备组原来的设想,“一亮相就应该是一棵树”———一棵发育得很好的树,而不是苗。这成功是和准确定位、精心筹备分不开的。

然而,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一张面向市场的新报纸问世的时候,人们都站在不同的角度打量着,也传出“地摊小报”的质疑声。我们没有申辩,反躬自问在《申》报筹备期间,我们在内部就提出自我要求,要办得有品格,“决不能办成媚俗小报”。为此,我们坚持以新闻报道为核心,在做真新闻、好看的新闻上下了很大功夫。《申》报所刊载的“周恩来诞辰100周年”“邓小平逝世一周年纪念”“下岗女工当上女保安”“廖昌永夫唱妇随”等深度报道,既有意义又耐看,深受读者喜爱。我们相信,时间是会说话的。

《新闻晨报》当年是解放日报深化改革的产物

整个1998年,《申江服务导报》办得风生水起,经济效益也直线飙升,截至当年九月底,经上海市公证处公证,发行量已突破25万份,广告额突破2000万元,毛利达1000多万元。这意味着,解放日报对《申》报创办时的投入300万元可以当年收回,还有相当的盈余。这样的业绩在新创办报纸中是不多见的。

创办《申江服务导报》的探索,给解放日报全体同仁以很多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报一定要正确定位,对特定读者对象的需求有清晰的了解,不能拍着脑袋办报;做好新闻内容,是办好报纸的根本,也是其他众多内容的核心;报纸一定要确立服务读者的观念,撰编稿件、设置栏目都要考虑对读者有用,为读者所用;报纸的发行、广告,内部体制机制一定要不断适应市场规律,不断改进。总之一句话,党报也是能够办好适应市场经济的报纸的。

《申江服务导报》是有后续效应的。就在《申》报创办后不久,解放日报又面临一项新的改革,那就是合并《新闻报》和《消费报》,创办《新闻晨报》《新闻晚报》。这一次是在上海整个报业布局调整中接受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比创办《申江服务导报》更困难。一是来不及仔细调查论证合并、创办往什么方向好;二是原有报纸的人员要打散、重组、消化,改革的思路要统一认识时不我待,许多思想工作要做;三是新旧体制要衔接,资产要重组。好在我们已经有《申江服务导报》办市场报的路子可借鉴,新的干部力量也有了储备。更重要的是,党委加强了统一领导,抽调了党政领导干部直接指挥,抽调了一批青年担任中层领导。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新闻晨报》占领了上海早报市场,成为上海清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改革开放深入的今天回头去看,当年的改革真不算什么。当年费力突破的探索,今天已是常态。何况,当下已到了互联网时代,融媒体崛起,昔日平面媒体的辉煌,好像只是黄昏的美景。   

然而,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没有来路,何有今路?回顾改革开放走过的路,就是要有不畏艰难闯荡的那股劲,就是要认准改革的方向,持之以恒,一代一代走下去。

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解放日报报名

编辑:冉玲琳



478#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12:15: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将整体合并,邓国超已任两集团董事长

1月7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孙志刚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讲话。会议要求,要抓紧组建和推动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整体合并及融合发展,为巩固壮大新闻舆论阵地提供有力保障。
顺畅的大媒体集团的整合,必须是一把手的先行整合,资料显示,邓国超为现任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当代贵州杂志社社长。2018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政府下发关于一些同志职务调整的通知,其中显示,推荐邓国超为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董事长、总经理人选。

之前,天津媒体大合并,成立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之前,也是早有动作,在上一任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退休之后,由天津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奕兼任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

公开资料显示:《贵州日报》是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8日,当时取名《新黔日报》,1957年改名为《贵州日报》。2018年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纸”。

《当代贵州》杂志是2004年1月整合原《当代贵州》《党建交流》《党的生活》《贵州党风廉政》四份党刊资源创办的中共贵州省委机关刊。2015年1月起,《当代贵州》从旬刊改为周刊出版。《当代贵州》在全国党刊序列中,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济实力,都首屈一指。贵州已经连续两任党刊一把手调任党报任职,之前是赵宇飞从《当代贵州》社长任上调任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于2011年6月26日挂牌成立,是省管大一型国有文化企业。由省政府授权当代贵州杂志社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行使经营管理职权。杂志社(集团)除办有按周刊出版的省委机关刊《当代贵州》杂志和《贵州内参》外,还办有《孔学堂》《法制生活报》《晚晴》《大众科学》《电影评介》《乡村地理》《环球美酒》《贵茶》等杂志;有新媒体《当代先锋网》《法制生活网》《当代党员手机杂志》《法制生活手机杂志》及《掌上贵州》客户端;有孔学堂书局、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贵州数字图片库。集团下属子公司有:当代贵州先锋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图书报刊发行物流有限公司、先锋广告策划有限公司、先锋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节庆会展策划服务公司、新视界航拍科技有限公司、当代影像文化传播公司、贵阳当代养生科学与健康产业研究院等。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hVrz-9pLE-BCM4Jv0cEhQ
编辑:冉玲琳

4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21:51: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周恩来的报刊情缘


    42年前的今天,周恩来总理离开了我们。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他的革命生涯中一直都与报刊出版有无法割舍的缘分,他的报刊出版活动在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我们做了简单梳理,希望以此纪念这位中国人民永远爱戴的好总理——周恩来。
     相对而言,从1914年到1924年的10年间,是青年周恩来报刊活动比较集中的一个时期。

     ◆1914年10月15日,《敬业》创刊号出版,周恩来任主编。

     ◆1914年5月,周恩来开始筹办《南开星期报》的复刊工作,1915年8月更名为《校风》。周恩来是1916~1917年的编辑代表。
     ◆1919年7月21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周恩来任主编。

    ◆1920年1月20日《觉悟》创刊,周恩来任主编。

    ◆1920年8月,周恩来在北京加入留法勤工俭学会,任天津《益世报》旅欧通讯员。

    ◆1923年3月,周恩来在法国巴黎接任主编《少年》,1924年2月更名为《赤光》,1924年6月,《赤光》出至第10期后,周恩来于7月接受党的指示回国工作。


     ◆1924年11月,周恩来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期间,主持创办了《军事政治月刊》《革命军》《黄埔潮》等革命刊物。

      从1924年7月周恩来奉调回国,至1937年期间,周恩来的主要精力是领导中国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1937年12月,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群众》周刊在武汉创刊,该刊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

    ◆1938年1月1日,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创办了第一张全国性的大型日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肩负重任,工作繁忙,仍非常关注党的报刊出版工作。他认为,党的报刊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的喉舌。通过报刊用大量的、生动的事实和言论,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政策、主张及时地准确地传播到全国和世界,使广大人民了解,自觉地、积极地投身于革命和建设行列。
      ◆1949年9月,周恩来为《世界知识》创刊15周年题字,从1958年第1期起,《世界知识》刊名采用了周恩来的题字,一直延续至今。

    ◆1951年,《中国纺织》创刊,1952年周恩来亲笔题写刊名。

    ◆1952年,《治淮》杂志创刊。周恩来亲笔题写刊名。

    ◆1955年,《民族画报》正式创刊之际,周恩来亲笔题写刊名。

    ◆1956年《知识就是力量》创刊,周恩来亲笔题写刊名。
     ......

       文化大革命后期,在周恩来的直接过问下,《解放军文艺》《中国摄影》《人民文学》等刊物纷纷复刊,从而带动一批报刊复苏。


    1970年5月30日到197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亲自审阅《人民画报》稿件,可以说这一时期他就是《人民画报》的“主编”。

       斯人已逝,报刊依旧!永远铭记,深切缅怀!


编辑:冉玲琳


480#
 楼主| 发表于 2019-1-9 20:52:17 | 只看该作者
【报纸研究案例】
重庆报业大调整!晚报晨报商报400多骨干整体并入上游新闻[size=0.75]

[size=0.6875][url=][size=0.6875] 关注[/url]


[size=1.125]
传统媒体业务骨干整体迁移到移动互联网平台。岁末年初,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启动新一轮都市报改革,将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等三张都市报的400余名业务骨干,整体迁移到集团正在集中打造的“主战场”——上游新闻。
此次改革,重报集团还将关掉慢新闻、上游财经,除保留三报夜编部的编辑外,采编人员整体进入上游新闻,对应到上游新闻相关频道。
“内容质量是检验媒体融合发展成功的唯一标准。”在重报集团决策层看来,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媒体内容的价值。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呈现、供给和传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新闻作为内容产品的本质并没有变,如果不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产品和内容服务,媒体也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无论任何时代,无论媒体演变成何种形态,脱离了内容的传播,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据了解,重报集团此轮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视频化、互动化、智能化。
在视频上,重报集团瞄准5G时代风口,重点布局视频板块,成立了拥有50多人的上游新闻影视中心,将新闻视频、视频内容、直播视频作为内容生产的主要方向和形态,每天生产10多条原创视频产品,在此基础上推进全员拍摄、编辑等一条龙视频化工作。此外,上游新闻还将开设类似抖音由用户生产上传的UGC短视频频道,由用户通过编辑直接产生新闻。
在技术内容“双轮驱动”之下,上游新闻面向社会招聘了50余人的强大技术团队,成立了技术中心,他们是上游新闻产品的研发者和技术保障力量。
在专业记者队伍建设上,成立了深耕人物新闻的慢新闻团队,他们将致力于探索人的价值与意义,挖掘重庆人文底蕴,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今年,上游新闻调查团队将实现新一轮的全国布局,强化记者抵达新闻现场的速度和深度挖掘新闻的质量。
重报集团在推动主力军上主战场的同时,也在创新传播方式和格局。例如,上游新闻应势组建了10多人的数据新闻中心,对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制作成数据新闻产品,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世界杯、重庆智博会等重大新闻期间,推出了一批H5等重磅可视化产品。
同事,数据中心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京东、携程等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拓宽数据来源,让数据新闻产品和题材更加独特新颖。
深化改革,不仅仅在于创新和用户联动,更是在搭桥铺路。
此轮改革,上游新闻强化了舆论监督功能,新设立的曝光台频道不单单是为采编部门提供新闻线索,还将快速回应用户提出的问题。
此次同步开设了帮帮、渝商等频道,并对上游号频道进行了优化,目的是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建立与用户的新信任、新连接,重新搭建党和政府、媒体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新桥梁。
为此,2019年,上游新闻定下了下载量将达到3000万,日均活跃度120万的目标。​​​
编辑:冉玲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