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461#
发表于 2014-12-20 21:17: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湖南电视台台长:启动全媒体战略是走上不归路
2014-12-20 财经记者圈


by湖南电视台台长吕焕斌


2014年12月16日,第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在成都召开,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受邀出席大会,并与CNTV总经理汪文斌、SMG总裁黎瑞刚等8人一同被授予“2014中国网络视听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在大会媒体融合峰会台长论坛上,吕焕斌与江苏、广东等地五位省级广播电视台台长一道,共同探讨媒体融合之路。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湖南台吕台长今年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那就是芒果TV独播,实际上就是探索通过版权运营来增强核心竞争力,来提高竞争门槛。那么,湖南台下一步想做什么,湖南台在媒体融合上的突破口是什么?

吕焕斌:我们从今年4月份开始正式启动全媒体战略,可以说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用人民日报老总的话说是“不可逆的”。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提出一云多屏全媒体发展。然后围绕我们的核心内容开发新媒体业务,把我们传统的观众变为我们的用户。真正启动是从今年开始的。

今年4月份我们提出独播,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内容放在芒果TV、PC端、移动端,还有客厅的OTT,现在应该大半年了,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我们来说路还很长,所以这次主要是来学习,听听业内各位大佬有什么高见,确实收获也很大。本来也没有打算发表什么议论,但是今天的机会很难得,感谢大会。

下一步我们将进行引资改制,我们的快乐阳光现在已经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访谈,估计明年初可以完成这个工作。现在业务都开展了,视频业务这一块,还有客厅业务这一块都开展了,确实业务线很长,人员发展一下增速很快,资金量很大,今天上午几位大佬也说了,做视频确实是很苦的差事,我们尽力前行,也是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宣部、总局提出的融合发展的要求。尽量做好吧,阶段性的汇报可能要到明年3、4月份。

主持人:吕台长的意思是明年三、四月份引资改制之后就有很大的呈现。

吕焕斌:明年会完成,但是还有重大的业务开展和布局,可能三四月份有一点眉目,这个确实做得很辛苦。  

主持人:湖南台是通过资本的引资改制突破传统媒体的变革。我们都知道,湖南台的制作能力超强,对于竞争者而言有三个壁垒,他们一个是原创能力的壁垒,第二版权战略壁垒,第三是通过引资有机制的壁垒。从今年的变革来看,湖南台哪里是弱点,哪里是痛点,哪里是爆发点,准备从哪里变革?

吕焕斌:这个问题题很犀利,大家知道我们做这个事情,最大要突破的一个是:你是不是敢于否定自我,否定自己固有的观念,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年龄、这个职务的状况来说,是最难的一个变革。能不能清零?我觉得当你下决心做还是不做的时候,最难过的是这一关,因为你得重新来,包括你所有的经历、知识结构,你关注的热点和你交往的圈子,和你要面对的难题,这都必须重新来。从去年到今年主要折磨我的是这个方面的转变,所以基本上传统的业务占用的时间很少,主要是在参与新媒体的业务方面,去学习,去实践,去做很多艰难的决定。

还有一个呢,对我们来说最难的是放弃眼前的利益。我们知道传统行业的盈利模式很成熟,你撒多少种子浇多少水,就会收获多少,很成熟,比较固定,按照这么做不会有风险。你能不能下决心放下目前的收获,这是我纠结的。我在美国跟Hulu的CEO聊的时候,我说你们怎么下这个决心,他说关键是老板想通了,他必须放弃眼前的利益去做更长远的事情。

还有一个最难突破的是我们有很多固有的体制,这种体制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你要玩这个(新媒体)就要尽量的跟它在一个平台上玩,如果你跟他不是一个平台玩,你就是打不过,就没有办法玩这个游戏,所以我们必须要接近它的当量,比如他是80公斤级,你也要接近他,否则你就不要上台了,这是我们为什么说在尝试着一步步接近这个体制。我们相信,明年我们有更大的一些改变。

我们现在全台1万多人,关键是我们这些当台长的、当班子成员的怎么想,如果我们豁出去了,大家就都能豁出去。这种观念已经形成了,更多的要谋更长远,谋全平台,谋未来,这是真正的融合。

主持人:刚才吕台讲了八个字,能不能“放弃眼前、否定自我”,这是我们传统媒体人今天面临变革的时候一个严峻的问题。接下来是现场提问时间,请大家向台长们提问。 

现场提问:我想问一下吕台你怎么看待制播分离给我们这些电视台带来的影响,你觉得下一步会是怎么样的走向,电视台怎么塑造自己在内容制作这个里面的优势?

吕焕斌:谢谢你的提问,这也是我们最近比较关注的。制播分离作为我们广电的主流改革项目,在中央的文件里面多次提到,也在大面积的推行。从湖南的情况来看,我们是制播没有分离。作为一个媒体来说,最核心的资源、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内容,如果内容分离了,变成了只是一个平台,它的价值、进一步进行全媒体开发的价值就会大大贬值。所以你要注意湖南卫视所有的节目都是我们自制的节目,它的全IP,所有版权都在我们自己手上,这是我们打造全媒体、一云多屏的最核心的东西。

那么,制播分离怎么理解,从我们来说,它是一种顶层设计,在台的顶层设计上是制播分离,我们把制作整个打包进行公司化,进行内部的制播分离,不是依靠外面的制播分离,而是利用制播分离来做实媒体,警惕可能出现的人才团队空心化、媒体平台管道化和未来传播边缘化等问题。我们很多东西已经不在自己手上了,大量的电视剧都是公司制作的,如果一些综艺节目也不在我们手上,也在社会公司的手上,丢掉了内容,也就丢掉了主流媒体的品质和品牌。这个问题不一定我的回答就是对的,只是我们现在是这样做的,做新媒体的时候,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时候,深深感到最核心的就是我的IP,这个东西没有其他可以取代。

主持人:我想作为一个学者而不是主持人点评一下吕台长的讲话:传统的知识产权来源于著作权,著作权随着时代发展增加了很多新的权利,目前还没有法律条文界定,但是价值巨大,移动端内容的延伸价值大于传统的电视端,大于传统的PC端。我想刚才吕台长说的值得很多人深思。下一轮问题,台长既作为业界的领袖,又作为资深传媒人,从对操作者提建议,也带有奖掖后学,在展望中给在座各位以及不在场的人提建议,在媒体大融合下你最应该做什么,你最应该着手做的是什么? 

吕焕斌:我最深的感受是无论是新媒体还是老媒体,我们规律都是一样的,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晚,我觉得正当其时。我曾经跟大学生讲课时开玩笑说:我们都是文科生,在座做媒体的大部分是文科生,但做新媒体的都是理科男,理科男颠覆了文科掌握的理念和游戏规则,被理科男抄了后路。我说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最后掌握和驾驭它的都是文科生,任何时候不要丧失信心。无论你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怎么样,你要干这一行必须跳进去,要游泳就一定跳进去游,不要老是看着,对于我们来说,跳进去那一刻很害怕,游起来很享受。我们不能只说不做,最终做好做歹必须做,等死不如找死,找死说不定还有活路。

现在对网络视频来说,首先是技术突破,最后是内容决战,最终的决战还在我们自己的核心内容上面。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视频公司、互联网公司都在大力的投资内容,在这方面寻求突破,他们从山的这边往上爬,我们从山的另外一边往上爬,我们是拥有内容做平台,最后看谁爬到顶,谁爬得快,谁爬的稳,谁少犯错。总之一定要爬,不爬你完全没有机会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AdJwWFvgz%2FWicEJ3l
462#
发表于 2014-12-31 10:58:37 | 只看该作者
荧屏不再只唱歌 真人秀井喷文化类综艺疲软
2014年12月30日10:38  北京晨报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http://news.sina.com.cn/m/2014-12-30/103831343743.shtml
  回望2014年的电视荧屏,季播综艺真人秀可以说是各大卫视这一年的较劲儿重点。《最强大脑》、《一年级》等不同类型原创节目纷纷涌现,节目内容也终于不再仅仅围绕“歌唱选秀”,于是,真人秀不仅成为各大卫视抢占周末黄金档的主要工具,也无形中营造出一个“百家争鸣”的氛围。

  “淘金”新节目形式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政策导向下,今年各大卫视黄金档的歌唱类选秀节目迅速减少,这也倒逼着电视台开拓思路,寻找新的节目形式。从涌现的节目类型来看,虽然此前《爸爸去哪儿》的火热让今年上半年出现了短暂的亲子节目扎堆儿现象,比如《爸爸回来了》等,但很快,多种类型的综艺节目迅速登场,有与老师相关的《一年级》,有纯搞笑的《奔跑吧兄弟》,还有展示明星家庭生活的《明星到我家》等。

  “中国创造”获赞

  从制作层面来看,当从海外购买版权变得有些疯狂之时,中国电视界就不断有人大声疾呼“中国电视的原创在哪里”,尤其是综艺节目的原创在哪里?而在今年,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些希望,如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浙江卫视的《十二道锋味》、湖南卫视的《一年级》,还有灿星公司为央视制作的《中国好歌曲》等,都是从节目质量到收视结果还算不错的原创节目。

  如果说综艺大战是本年度卫视节目竞争的主题,一点也不为过,甚至每一个季度我们都能随手数出一些不错的季播综艺真人秀节目,当下有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湖南卫视的《一年级》、广东卫视的《中国好男儿》、东方卫视的《两天一夜》,而之前的《最强大脑》、《花儿与少年》、《十二道锋味》、《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也都有着良好的表现。

  文化类节目成短板

  这一年中,中国传媒影视行业发展迅速,热钱纷纷涌入,虽然影视行业现在处于“不差钱”状态,但大量耗资庞大的节目涌现后,却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确实有些浪费。

  此外,综观2014年的电视综艺节目,还有一个明显的遗憾,即文化类节目在经历了前一年的迅速升温之后,态势有些疲软。正如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导演曾说的,在收视和招商两个层面,全国的文化类节目都在今年迅速遇冷。其实,文化类节目对观众来说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节目类型,也是中国的原创节目可以多产的一个领域,所以,如何在节目中增加趣味性以吸引观众,是文化类节目团队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亲子类

  一家独大 无人能及

  典型节目:《爸爸去哪儿》

  2013年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明星亲子节目席卷中国电视荧屏,也让电视人找到新的突破点,据年初媒体统计,2014年有20多档亲子节目与观众见面。综观这一年,这些节目没一个能达到《爸爸去哪儿》的收视效果,所以很快没了声息。

  从节目中不难看到,《爸爸去哪儿2》与前一季相比可谓全面升级,不管是旅行地点的选择,还是内容的设置,都更加用心。今年10月湖南卫视的招标会上,《爸爸去哪儿3》得到5亿元冠名费。11月21日,习主席出访新西兰时还提到了《爸爸去哪儿》,这也无形中让《爸爸去哪儿》势头大涨。今年的《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拍摄地正是选择了新西兰所属的旅游胜地——斐济岛。正如大电影发布会上所说的,今年《爸爸去哪儿》已经飞去了南太平洋,明年是不是真的要飞去太空拍摄了?

  旅行类

  渴望远行 明星代劳

  典型节目:《花儿与少年》、《两天一夜》

  今年夏天,“导游”张翰、“会计”华晨宇带领“大姐”郑佩佩、“二姐”张凯丽、“三姐”许晴、“四姐”刘涛、“五妹”李菲儿一行七人的欧洲之旅,成为一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湖南卫视旅行类节目《花儿与少年》将这几个似乎不太搭的明星凑在一起,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旅行体验。每个明星的生活状态、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都被镜头记录下来。节目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旅游的渴望,又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生活状态的好奇。同样是明星旅行节目的《两天一夜》今年已经是第二季,在东方卫视播出的这一季中,也引发不少观众的讨论。

  《两天一夜》和《花儿与少年》都是从韩国引进并改良的节目。虽然属于原创,但差异化的节目类型也确实值得鼓励。

  歌唱类

  精品级别 热度不减

  典型节目:《中国好声音》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今年登场的都是精品级歌唱类选秀节目。比如之前就已经大热的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经过了前两年的火热,今年的年终总决赛的收视率再创新高,五十城收视达到了5.6,这当然源于节目制作团队的精心打造。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好声音》的制作团队吸引了央视的注意,一向希望在综艺节目上有所突破的央视,开始寻找这样优秀的制作团队为其制作节目。于是,《中国好歌曲》今年年初成功在央视播出,第二季也即将于2015年1月2日亮相。

  明星秀

  百家争鸣 应接不暇

  典型节目:《奔跑吧兄弟》、《十二道锋味》、《一年级》

  各大卫视今年或开发或引进了不少不同类型的节目,完全改变了千篇一律的或唱歌或催泪的节目格局。浙江卫视接档《中国好声音》的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是一档明星游戏竞技节目,邓超、李晨、Angelababy、王宝强等明星上演了一场场竞技娱乐秀;《十二道锋味》可以说是为谢霆锋量身打造的一档美食节目。谢霆锋邀请到房祖名、范冰冰、陈奕迅、高圆圆等,一同开启世界美食之旅:到法国找顶级松子露,到澳大利亚捕捉帝王蟹,在印尼寻找真正的麝香猫咖啡等;《一年级》是湖南卫视打造的校园真人秀,宋佳、陈学冬担任学校老师,陪伴一年级的萌娃成长。

  随着热钱不断涌入娱乐圈,虽然真人秀节目耗资庞大,但各大电视台也可以“任性”推出。但不得不说的是,一些节目在制作上显得相对粗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当大量真人秀节目同时出现,观众不免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资源浪费之嫌。

  喜剧类

  爆发亮相 声势不大

  典型节目:《喜乐街》、《我们都爱笑》

  今年可以算是喜剧类节目爆发的一年。喜剧类节目一直是观众最喜欢的类型之一,但由于其制作难度相对较高,对团队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发展相对缓慢。尽管如此,从去年年末到今年上半年,有一大批喜剧节目亮相荧屏,如东方卫视的喜剧类真人秀《笑傲江湖》、湖南卫视的《我们都爱笑》、央视的《喜乐街》和《谢天谢地你来啦》等。但是一些选拔类喜剧节目则面临好选手难找的难题,这也佐证了中国当下喜剧人才短缺的事实。

  晨报记者曾采访《谢天谢地你来啦》制片人王宁,他谈到喜剧对编剧的消耗非常大,因为喜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不断有新的模式、新的包袱,才能不断逗笑观众,这就要求编剧必须不断有灵感。即使非常有经验、有阅历的编剧可能都有被掏空的时候,年轻的编剧就更不用说了。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在谈到当下春晚小品时曾谈到,小品因为没有市场,吸引不了更多人才投入其中。但如果喜剧节目蓬勃发展,演艺界有才能的人愿意去思考和探索喜剧的发展时,春晚的小品、相声也许会迎来新的春天。

  益智类

  原创尝试 精品路线

  典型节目:《最强大脑》

  今年年初,江苏卫视的脑力竞技节目《最强大脑》不能不提。节目由江苏卫视制作,可以说是电视台对节目类型所做的成功探索,也是国内少有的原创节目形式。该节目专注于传播脑科学知识和脑力竞技,聚集了一大批有传奇技艺的能人,“中国雨人”周玮、“心算神童”葛韵霖、“指纹达人”吴天胜等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所热议。在制作方面,《最强大脑》由中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国际团队合作完成,制作精良。据CSM48城收视率统计,该节目播出期间的最高收视达到了1.8。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还请到一线大腕儿坐镇,周杰伦、章子怡等都曾出现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这也让节目再添话题性。韩国男星金秀贤出现在《最强大脑》国际PK赛第二场,更是吸引了无数粉丝到现场等待。

  文化类

  匹配观众 仍需探索

  典型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文化类节目是在2013年开始生根发芽的,但节目发展相对平缓。2013年末,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迅速抢占电视荧屏,也在2013年的央视招标会上赢得不错的成绩。今年年初,该节目组趁热打铁,又打造了一档《中国成语大会》,下半年则推出了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此同时,河南卫视今年也打造了《汉字英雄》、《成语英雄》节目,非常遗憾的是,这些节目的影响力较前一年都有所下降。

  虽然这些节目的收视率下滑并不十分严重,但节目类型和数量都没有太大突破。严肃甚至有些高深的节目内容对大众来说有一种距离感,而其中的一些节目在第二季的方向选择上还加深了这种距离感,节目形式也缺少对观众的吸引,观众自然没有了去年那样的热情。正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所说,文化类节目的未来是中国电视人该思考的。中国的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节目很难从国外找到一个成熟的节目模式来套用,中国的电视人必须自己探索。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也恰恰可以说明,文化类节目可以是中国原创电视节目的一片沃土,需要中国电视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发。
463#
发表于 2015-2-2 16:26: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进击的BBC!五大利器占领未来新闻

未来新闻是什么样的?BBC在其发布的首份未来新闻报告中给出了解答。本周正式推出BBC Taster平台后,他们将在数据新闻、自动化操作和协同生产上大施拳脚。BBC如何驾驭三驾马车进击未来新闻市场?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又该如何突围?

近期,BBC发布了首份预测未来新闻的报告,这份报告旨在探讨下一个十年中,新闻业将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在报告的前言部分,主管BBC新闻与时事的James Harding说:“出台这份报告不仅仅是为了预测未来,更是在着手准备。”

1、网络技术发展:新闻无处不在

报告强调,“速度快、成本低、范围大”的互联网,不仅影响了记者的新闻生产,更改变了受众的新闻消费。

如今,4G和5G网络不断发展,移动设备也变得更轻便、更强大——比如手机、相机和可穿戴设备。这些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触新闻的机会。然而,报告也提醒新闻机构:即使是在英国这样发展程度很高的国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到高速的网络连接。

2、自动化操作:解放记者的双手

Harding强调:“互联网正在架空专业记者。”目前计算机已经被运用到新闻生产领域,替代记者,完成一些工作,比如搜集数据。在去年对洛杉矶地震中,《洛杉矶时报》利用计算机辅助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

Harding在报告中还指出:

“计算能力在提升,有关算法和程式化指令的计算机编程技术,解放了记者的双手,但这些技术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算法已经开发到可以自我适应和自我改善的程度,这使得计算机可以持续‘学习’,发展人工智能。机器自动化操作的功能范围也会因此继续扩大。”

3、协同生产:建立友好的传受关系

Harding指出,媒体还有很大的空间去与受众建立友好关系。协作新闻就是增进媒体与受众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这也有助于媒体去挖掘更广泛的新闻故事。

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富有前瞻性的协作新闻案例——Public Insight Network。这是一项由美国公共媒体(American Public Media)首倡的活动。有超过215,000人签约加入了这个项目。在那里,他们为全美60多家新闻编辑室提供自己的见解,故事线索以及其他信息。

4、发展视频:顺应当下发展

视频正站在当下流行趋势的潮头,也是众多新闻机构和社交平台所关注的首要议题——Facebook声称每天有超过30亿的视频播放量,Twitter最近也推出了一个应用内视频功能。

Harding认为,这是一个趋势,并仍将继续发展下去。他在报告中说:“如今,移动用户越来越喜欢看视频或听音频。随着连通性、屏幕画质和用户界面的优化,视频将快速发展。”

5、数据新闻:挖掘更丰富的故事

随着连通性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升,大数据过滤、分析和存储的方式得到改进。数据新闻将是另一个持续发展的领域。

Harding说:“这样看来,未来我们可能通过数据去挖掘更多的故事,包括基于《信息自由法》获得的数据、政府数据、企业数据,也包括通过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或无人机搜集到的传感器数据。”但同时报告也指出,为了保护数据安全,加密技术也越来越重要。


http://www.neweyeshot.cn/archives/16565

464#
发表于 2015-2-27 12:47: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王天定


//@罗昌平: 马昌博回应:壹读不是停刊,准确说是全面收缩发行,纸质杂志作为一个落后生产力被壹读传媒战略放弃了,我们经过探索终于很开心滴找到并确定了新路。我们的六成营收在动画视频,三成在新媒体和媒介服务,以后壹读传媒会变成一个更强大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媒机构。


@罗昌平



经确认,《壹读》杂志停刊,壹读的视频、微博、微信等继续数字化发展。祝愿转型成功!

今天 10:04 來自iPhone 6



12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 [url=]收藏[/url]
  • [url=]轉發[/url]
  • [url=]評論[/url]
  • [url=]
    [/url]




465#
发表于 2015-3-2 09:55: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钛媒体

【腾讯战略放弃微视,倒霉的邢宏宇加入58同城】多方消息显示,腾讯微视产品部总经理邢宏宇已离职加入58同城。微视运营总监何钐也转岗,微视产品部多个工作组解散,微视开放平台(BD)负责人徐志斌离职创业。人事异动说明:继去年7月腾讯撤销微博事业部后,再次战略性放弃微视。 O
网页链接













6分鐘前 來自钛媒体TMTpost


466#
发表于 2015-3-13 21:3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殷玉鑫 于 2015-3-13 22:18 编辑

《中访网》全新改版,专注精英人物报道

近日,《中访网》(www.fangtanchina.com)运营机构新视野文化公司遵循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规律,特加快部署《中访网》全新改版,改版后的《中访网》,将专注于精英人物报道,向读者解读精英人生智慧、生产有趣有料的精英新闻。
                     

据了解,《中访网》是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网络新媒体。2014年5月,中央网信办旗下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向《中访网》运营机构,颁发了《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截止到目前为止,《中访网》已先后入驻《今日头条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中国移动和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界面自媒体联盟》等知名移动媒介平台,组成强大的《中访网》全媒体传播集群。《中访网》现在每日编发的优质内容,直接辐射到数千万优质受众群体。据搜狐新闻、腾讯新闻业界权威数据显示,在《中访网》全媒体平台上日均阅读传播总量已经超过1000000人次。

《中访网》全媒体主编、新视野文化公司执行董事蔡晓林告诉中国网记者, 《中访网》全媒体平台,将始终坚持谦逊低调的态度,欢迎社会各界人士,与我们共谋发展。

来源:中国网
http://www.lanmeih.com/index.php/Home/Reporter/detail/id/3507.html




467#
发表于 2015-3-13 22:10:37 | 只看该作者
英国《金融时报》拟微调网络读者收费制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表示,近年来,通过社交媒体和手机获取新闻的读者不断增加,为了巩固和吸引更多的读者,《金融时报》将对已实行多年的网络读者收费制进行微调。
  《金融时报》首席执行官约翰·李尔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今后读者在订阅《金融时报》网络版之前,花费约1美元的小额资金登录《金融时报》网站可以无限制地访问浏览30天,并可免费订阅一定数量的报道,超过一定数量时再计付费。实际上,作为竞争对手的美国报纸《纽约时报》等,在订阅其网络版之前1个月,也可以免费订阅一定数量的报道。
  李尔庭指出,此次收费调整是为了加强与通过社交媒体和手机终端上网读者之间的联系。据称,在试行阶段,新用户的上网阅览时间增加,订阅率最大上升了30%。李尔庭提到,从到目前为止的效果来看,网络读者收费制的调整确是一个受读者欢迎的好方法。
  2014年,英国《金融时报》的电子版订阅者达50.4万人,比上一年增长21%。英国标准的网络订阅费为每年335美元。
  (本文编译自《富士产经商报》)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http://www.ce.cn/culture/gd/201503/10/t20150310_4774798.shtml




468#
发表于 2015-3-13 22:12:40 | 只看该作者
《连线》杂志网络版8年来首改版
《连线》杂志网络版新页面


  北京时间3月6日早间消息,《连线》杂志本周三对网络版进行了改版,这也是该网站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改版。
  “我们的首要目标是为Wired.com创造一份纯净而悦人的体验。”《连线》主编斯科特·达迪奇(Scott Dadich)在新闻稿中说,“新网站完全没有杂乱无章的感觉,重点完全放在新闻报道上,为读者介绍数字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
  达迪奇还在一封公开信中表示,该公司大约花了两年多时间才最终完成了此次改版,新版网站包含6个新版块,分别是商业、娱乐、科学、设计、装备和安全,每个版块都有自己的记者和编辑团队,而且都将频繁更新。
  在本周三之前,该网站大约已经8年没有改版。所以很多人可能好奇,《连线》为何选在此时改版?
  《连线》产品管理总监海利·尼尔森(Hayley Nelson)表示,当达迪奇2012年出任主编时,就已经开始考虑改版。“由于他接受过专业设计训练,所以对于网站的视觉效果改版有很多想法。”她说,“但《连线》网络版当时使用了17个WordPress实例,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后台架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才能使用新的版面。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补足很多短板才能迈步向前。”
  达迪奇在接受《Capital New York》采访时也曾透露,他从上任第一天起就开始规划改版事宜。
  新版网站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视频、照片和插图来创造视觉效果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尼尔森说:“整体的外观和感觉都不一样了,它现在更强调视觉导向,通过更丰富的方式展示照片。”
  新网站的加载速度也有所加快,加强了背景壁纸和图库功能。编辑还可以随时更新内容,而整个网站也提供了更加统一的阅读体验,通过更醒目的标题增强了读者参与度。另外还设计了新版员工页面,改善了页面技术,通过全新方式展示广告。
  负责操刀此次改版的设计师都秉承着“移动为先”的原则,其目标是让不同平台的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统一的视觉效果。而为了实现始终如一的高品质阅读体验,他们还参考了《连线》印刷版的排版方式。
  负责操刀此次改版的设计师都秉承着“移动为先”的原则,其目标是让不同平台的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统一的视觉效果。


《连线》希望不同平台的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统一的视觉效果。


  负责操刀此次改版的设计师都秉承着“移动为先”的原则,其目标是让不同平台的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统一的视觉效果。  负责操刀此次改版的设计师都秉承着“移动为先”的原则,其目标是让不同平台的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统一的视觉效果。
  《连线》希望不同平台的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统一的视觉效果。《连线》希望不同平台的读者在阅读时获得统一的视觉效果。
 “我们以移动为先的理念开始设计,然后扩展到桌面。我们的团队创造了一套非常紧凑的视觉语言,不仅具备可扩展性,而且很容易制作模板。”《连线》杂志执行创意总监比利·索伦蒂诺(Billy Sorrentino)说,“新闻就是新闻,无论在网页、纸张、视频还是社交媒体上都一样。”
 “印刷版杂志给人‘高端’的感觉,我们认为网站也应该达到这种效果。”他补充说,“我们今后的目标是通过最好的方式在线呈现我们的新闻,通过全方位的多媒体模板实现栩栩如生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展示我们的一流的文字、照片和视频。”
来源:
新浪传媒


http://news.sina.com.cn/m/2015-03-06/105231575721.shtml


469#
发表于 2015-3-13 22:15:01 | 只看该作者
美国顶级媒体掀起改版浪潮

1.传统媒体迎来新一轮网站改版浪潮。他们试图呈现各自对于网络时代的最新理解——并以此打动读者。

2.彭博社居然关闭了文章的评论功能——他们希望读者更多地通过社交网站互动,而不是留在文章页面下的评论框。

3.《连线》希望通过改版提供在移动端与PC端一致的阅读体验—,并因此任命了杂志历史上第一位产品管理总监。

4.《纽约客》的改版则选择了相反的道路,他们更突出文章的内容而非急于让读者去分享——这一“反互联网思维”的做法让阅读量反而得到很大提升。

序•改版时代到来

互联网产品改版升级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当主角换成媒体,尤其是那些传统媒体界的精英代表时,等待他们旗下网站的一次改版却动辄时隔七八年时间。

但当我们决定在此时讨论这一话题,是因为这一次,他们的改版时间碰撞到了一起。

本月,科技媒体《连线》网站上线八年来的首次改版;今年初,彭博社商业新闻网站以全新的设计界面亮相;去年底,《纽约客》这种百年历史媒体的网站也改头换面。

耗时长、变动大,他们的改版不仅仅是载入各自发展历程的标识性事件,也成为解读媒体产业风向标的最佳案例。

改版时代,三大主角带着相同的主题讲述了并不一样的故事细节。

《连线》:给不同设备上读者一致阅读感受





八年来的首次网站改版,《连线》当然意识到了这是一个移动优先的时代。一方面,读者增长最快的部分来自移动设备;另一方面,拥有20年历史的PC端网站还是主要的流量来源。

平衡的结果是,团队必须为各个平台的读者带来一致的阅读体验。一致性不仅是内容的跨终端实时同步,更体现在体验的统一,包括色调、字体、版式和各种新功能的设置。这个方向的改版将吸引各个平台的读者,并以此建立《连线》本身独一无二的阅读感受。

可见的视觉变化并不是《连线》改版耗力最大的方面。它需要解决的是那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将过去17个内容发布后台统一到一个后台架构、让纸质版和数字版的编辑们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改变内容版块以加大发稿频率和数量、鼓励编辑用多媒体方式报道新闻。这些变动都是在向新生代的网络媒体学习。

当《连线》因改版而拥有了历史上第一位产品管理总监时,传统媒体对于产品技术资源的重视总算亮出了信号。

彭博社:一场媒体视觉和功能的激进实验





不同于《连线》改版后的一致认可,彭博社商业新闻网站的改版引来的是巨大的争议,因为它实在像是一场激进的实验。

网站视觉体验采用了一种冲击性的效果,那种闪亮耀眼的蓝色和粉色标题字体颜色十分不符合媒体理性的一面。各个内容版块散乱地组合方式也显得极不工整。

但细心的人或许会在这场改版后发现彭博《商业周刊》在对待封面文章图片时的那种自由和不拘一格的特点。

按照网站版负责人托普斯基的总结,那些拥有视觉冲击力的杂志封面图片往往会吸引更多的读者人群。网站端需要和这种杂志风格统一,增强彭博社的风格可识别性。当然,托普斯基本人也擅长将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推广至大众,比如他曾经创立并就职的科技网站The Verge就以不同色块的排版而知名。

功能层面,彭博商业新闻网站也向部分网络媒体学习,加入了两大革新:去掉网站评论功能,同时滚动文章页可自动进入新一篇。

网络媒体往往以可互动性而著称,但去掉评论显然与此相悖。彭博的解释是,评论数相比于文章的阅读数往往是极小的一部分,评论者无法代表真正的读者群。所以不如让读者去社交网络和作者进行互动,那里会形成更有代表性的意见。

至于读者在阅读到文章的末尾后可自动滚入下一篇文章的做法,有助于提升读者停留于网站的时间。

《纽约客》:让读者真正愿意读完一篇文章





按照《连线》产品管理总监的说法,《纽约客》去年的改版是她最密切关注的媒体动作。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同属康泰纳什集团,还在于这次改版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

《纽约客》借助改版走上了付费阅读道路。在这个动作之前,他们其实跟踪了前面免费阅读期读者的阅读情况,并依据这个数据做出了付费设置的依据。

这并不是《纽约客》改版最引以为傲的方面。实际上,如同他们对长篇文章风格的坚持,在网站上,他们一如既往地重视文章内容胜过一切。这体现在他们对于分享按钮设置的谨慎性,并以更好地阅读体验让读者做到完整阅读完一篇文章。

“我们的每一个设计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这会不会影响读者完整读完这篇文章。很多网络媒体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读者更好地分享,而不是让他们更好地阅读。实际上,只有读者真正读过一篇文章,他们才会更愿意讨论和分享。”《纽约客》网站编辑汤普森如此解释。既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做文本编辑、事实核实、内容校对,那为什么不尽一切可能帮助读者真正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

在改版的思路上,《纽约客》坚持了自己对于阅读的理解,即便这种阅读已经诞生在了网络上。

反映在阅读效果上,成绩也并不令人失望。《纽约客》网站的月UV是1040万,平均阅读时间同比提升了23%,尤其是周末阅读人数增长了25%。

结论•改版让他们找到各自的数字角色

《连线》网站改版让他们将不同平台的读者、编辑们连接在一起;彭博社商业新闻网站改版树立了他们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纽约客》继续在网络上做那个最重视内容本身的媒体。

纸质版销量和广告收入的下滑已成定局后,传统媒体需要在网络上讲述新的故事。他们开始提升产品技术的地位、找寻网络广告的商业出口、抓住移动端阅读量的增长、重视网站内容管理后台的易用性。

但在这一切向着互联网产品运营风格学习的背后,传统媒体骨子里最想建立的,还是在网络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媒体品牌角色。这个根基不丢失,才能在未来讲更多的故事。

作者|王鑫


来源|企鹅智库

http://www.lanmeih.com/index.php/Home/Reporter/detail/id/3463.html
470#
发表于 2015-3-13 22:16:36 | 只看该作者
欧洲7大报社成立联盟 应对谷歌挑战
  欧洲的7家主流媒体日前宣布,将成立名为“阅读欧洲联盟”的媒体组织,加强各报社间在报道和人员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以此提高原发欧洲的新闻的品质,提高欧洲在传播领域的发言权。
  德国《世界报》、法国《费加罗报》、意大利《共和报》和西班牙《国家报》,以及1家比利时媒体、2家瑞士媒体将联合采用阅读欧洲联盟(reading European newspaper Alliance、LENA)这一名称。
  在新闻传播方面,美国谷歌和智能终端新闻阅读应用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各欧洲媒体希望团结起来应对挑战
  具体的合作内容包括,一、共享内容,各媒体将选出采访和专题报道等一定的新闻稿件,允许互相自由转载;二、人员交流,将启动各媒体间的采访和编辑以外部门的员工交流,以积累外部经验。此外,还将联合拓展数字领域的新业务。
  德、法、意、西4家媒体的发行量分别达到20万~30万份,但直接面临着发行量减少。截至去年担任《国家报》总编辑、目前已担任LENA负责人的哈维尔·莫雷诺(Javier Moreno)在声明中表示,“我们的报纸将通过此次合作,为了欧洲大陆的读者利益,不断推进真正的变革”。
  来源|日经中文网
   (加藤贵行 法兰克福报道)
来源:
新浪传媒
http://news.sina.com.cn/m/2015-03-12/160131599757.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