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51#
发表于 2025-2-27 19:30:3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研讨活动通知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
第十七次会议
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研讨活动通知

尊敬的____女士/先生:
您好!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拟于2025年5月16日至18日在重庆市重庆工商大学召开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业务讨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6》编撰工作安排、第十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出版纪念活动策划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研讨活动等相关事宜。
2015年,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重庆工商大学南山宾馆举行会议,正式决定编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迄今已有十年。《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编辑出版是编委会的中心工作,非常感谢您为年鉴前九版顺利问世而付出的心血与汗水!我们深知,年鉴现在还不完善,需要探索、修改的方面还有很多,仍需集思广益、继续奋进。编委会诚挚地邀请您拔冗参会,共襄盛举!让年鉴更好发挥回望历史、记录当下、启迪未来的功用,切实推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 时间与地点
时间:2025年5月16日至18日
会议地点:重庆工商大学
新图书馆会议中心多功能厅
新图书馆会议中心三会议室
二、会议主要安排
5月16日(周五),全天报到;
5月17日(周六),全天开会;
5月18日(周日)上午,考察。

三、 会议费用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往返交通费、住宿费自理。
重庆工商大学为参会嘉宾提供酒店预订服务,享受协议价,含早餐,如需预定,请在会议参会回执函中备注入住时间、离店时间及房型要求。

四、会议主要内容

1.通报《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5》编辑进展;
2.《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6》编撰任务分配;
3.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撰业务研讨;
4.第十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出版纪念活动策划等相关事宜;
5.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研讨(特邀研讨活动);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刘义昆(年鉴编辑部);手机13349958108
王凌峰(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手机19922141957
谈华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手机18580073768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25年2月24日
(注:本会议通知仅供老师们知悉会议具体安排所用,加盖公章、供出差报销的会议通知我们将在会场上另行提供)

参与回执,链接如下:
提取码: fh3s



来源:镜鉴工作室(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gECA5fgXw8ncNqPCbIkpw
编辑:李梦瑶



452#
发表于 2025-3-10 21:56: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全国第12所本科传媒院校要来了?




日前,在2025年春季开学工作会议上,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董事长陈香山在工作报告中表示:
2024年,“学校在招生规模与生源质量、国际化办学、继续教育、转设工作实质性进展、四会校区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学校要以转设为牵引,“凝聚干事创业的精神和力量,共同抓好‘转设’和启用四会校区工作,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这意味着,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这所独立学院将完成转设,以一所“新大学”的形式发展下去,而校名将会是“广州传媒学院”。
据了解,早在2020年,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副校长一行曾到湛江科技学院交流,双方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3年11月,有网友在广东省教育厅网上信访大厅咨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转设事宜,校方作出回复:学校目前正在按照相关政策加快转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华南农业大学大力支持学校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2024年1月18日,教育部就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变更举办者进行公示,华农珠江举办者由“华南农业大学、佛山机电安装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华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变更为“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华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24年1月,陈香山在介绍学校办学情况时曾透露:“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拟转设为广州传媒学院,目前学校各项办学基本条件已达到转设标准,转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同年7月,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在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一行来校指导时,工作人员也介绍称: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基本形成了以文学、艺术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为转设成为广州传媒学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转设后的校名将是广州传媒学院,并且将成为一所民办本科高校。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设立于2006年,是一所实施全日制本科层次教育的独立学院,现设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16500余人,有广州校区和肇庆校区两个校区。
办学以来,该校坚持以“强师工程”战略为导向,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化教学科研保障条件建设,并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近年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类获奖共计220多项,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443项。其中:“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7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国赛银奖1项、省赛银奖1项、铜奖1项。另外,学生发表论文数共计89篇、成果作品38个,申请专利(著作权)数共计10个。
全国现有传媒大学/学院
01 中国传媒大学


公办本科院校,位于首都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信息传播领域行业特色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02 浙江传媒学院


公办本科院校,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03 山西传媒学院


公办本科院校,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04 南京传媒学院


民办本科院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

05 河北传媒学院


民办本科院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一所以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主,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兼容的院校。

06 四川传媒学院


民办本科院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07 武汉传媒学院


民办本科院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08 辽宁传媒学院


民办本科院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

09 天津传媒学院


民办本科院校,位于天津市。

10 昆明传媒学院


民办本科院校,位于云南省昆明市。

11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民办本科院校,位于河南省开封市。
另外,全国各地还有十多所大专层次的传媒学院,如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等。
目前全国共有11所传媒大学/学院,其中3所公办院校,8所民办院校,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成功转设为广州传媒学院,将会成为全国第12所传媒院校,也是华南地区第一所传媒学院!


来源:新传学苑(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453#
发表于 2025-3-20 20:38: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鲜出炉!第三批重庆日报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创新实践基地名单

为进一步推动理论宣传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更好地促进重庆日报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创新发展,加强媒体和高校的沟通合作,重庆日报继续颁授第三批重庆日报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创新实践基地10个)。具体名单如下: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西南大学国际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
重庆中医药学院党委宣传部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重庆移通学院电影评论中心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编辑:梅镕缨

454#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姜红履新黄山学院副院长

澎湃新闻从权威渠道获悉,此前担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姜红,现已履新黄山学院副院长,负责科研、学报、学科建设、研究生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姜红,女,汉族,19704月生,安徽霍山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201312月加入民革,现任民革安徽省委副主委等职。
她于1998年进入安徽大学新闻学系(现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2006年担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2012年担任院长。2007年破格受聘为教授,2013年获聘三级教授。
姜红的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观念、传播与社会思潮、媒介与社会治理等。近年来主持各级各类项目9项,包括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前,葛明驷已担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葛明驷,现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数据与智能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媒介融合、网络治理、传媒规制。




来源:新传学苑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455#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致恩师甘惜分教授的信(一)


恩师甘惜分教授已经离开我们快10年了。在他110周年诞辰纪念日临近之时,各位博士生师兄师妹相约写一些纪念文章。前几日我写了一稿,不甚满意,投喂给人工智能d。几秒钟后得到一篇长文,结构严谨,思路细密,洋洋洒洒像一桌满汉全席,满目辉煌而缺乏温馨与鲜香。我又把文稿投喂给人工智能C,得到的作品线条明快疏密有致,只是像一幅粉笔画,缺少灵气与意韵。我有点失望,再把文稿投喂给人工智能W。它没有辜负我,打出的文章亦庄亦谐 淡雅可欣。只是读来读去,总感觉到缺少最重要的一点坦诚和真挚。
我推开电脑,铺开稿纸,关闭了房间里所有的吊灯、射灯、筒灯,只打开一只小小的台灯。在淡黄色的灯光中,收拢思绪,提笔写下了致恩师的信。
敬爱的甘老师:
1980年您为本科生作新闻理论课程讲座,从那时算起,我和您相识已有40多年了。1992年我报考您的博士研究生,我们相知也有30多年了。在我们相知相识的几十年里,非常惭愧,我从未给您写过信,但是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您家中,多少次的当面教诲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师生见面时,您经常说的开场白就是:来讲讲社会上有什么新闻,讲讲你们单位的故事。今天我就要讲一个您与我之间的小故事——            
无署名的讲义
我们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从第二学年开始上新闻专业课。专业课的第一门课程就是新闻理论,授课老师是理论教研室的刘志筠教授。她在课堂上讲到的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原则新闻舆论导向等观念,让我们这些新闻小白眼界大开。
那时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不久,学校的条件很差。有些课程有老师没有讲义,有些课程有讲义没有老师,有些课程既无讲义也无老师,几个班的同学挤在一起看电视录像。刚开始新闻理论课也属于有老师无讲义那一类,刘老师上课全靠面授和板书。每堂课大家都认真听讲,抓住一字一句,把笔记本记得满满的。后来刘老师带来了一本《新闻理论基础》,是油印的讲义本,全班同学都视若珍宝争相摘录。讲义封面上没有写着作者的名字,只写着理论教研室集体创作。当时集体创作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术著作和艺术作品上都是这样署名的。在教学中,刘老师特意向我们介绍说,这本讲义的作者是甘惜分教授,由此我们第一次听到了甘惜分这个名字。
说来可笑,我最早时以音取义,竟以为甘惜芬一定是一位和刘志筠教授一样十分干练的女学者。后来才知道惜分不是惜芬,想想真是自己的浅薄,闹了一个大乌龙。
没有作者署名的油印本讲义《新闻理论基础》,伴随我们学完了这门课程。几经辗转多次换手,最后这本油印的讲义不知被哪位有心的同学收藏起来了。然而书中那些新闻理论的远见卓识,却深深地刻在同学心中,成为我们每一位同学踏上新闻职场的坚实基础。无署名的讲义让我们记住了认真负责的刘志筠教授,记住了当时还从未谋面的甘惜分教授。
甘老师,您离开我们已经将近10年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走出中国人民大学西门,来到昆玉河边,我要把这两页薄纸铺展在水面之上,让它随波而去。我相信在遥远的水天一色之处,您一定能收到这封短信。
敬爱的甘老师,您收到了吗?
敬爱的甘老师,您在哪里
肃此敬请师安!


                                学生王甫
                        2025316


来源:传媒1学术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456#
发表于 昨天 17: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拟增列国际传播学、出版学等博士、硕士层次学位点


日前,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发布的最新学位点增列公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拟增列多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和自设交叉学科学位点。其中,新闻传播学院的国际传播学和出版学两个学科成功入选,将新增博士、硕士层次学位点,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新闻传播学科领域的布局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家文化战略实施与高端人才培养注入新动力。

响应国家战略,服务重大需求

设置国际传播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际舆论环境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形成严峻挑战。国际传播学二级学科学位点的增设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端人才,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储备。

设置出版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全球信息革命与文化数字化浪潮中,主动应对传播范式变革、筑牢文化安全屏障的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出版学发展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出版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枢纽,亟需培养数字化转型及智慧出版、跨学科融合及产学研合作、拓展全球化视野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推动中华文化全球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国际传播学、出版学的设立,不仅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面向,也彰显了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的使命担当和发展追求。


依托雄厚基础,助力学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肇始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47年来始终引领全国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中国最早培养高层次新闻人才的基地,学院已建成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实力雄厚;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已为我国新闻业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被誉为中国新闻人才的摇篮;在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创新、学术研究、资政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形成了“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学科发展态势。

1983年获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经批准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当前学术基础下构建二级学科体系,不仅能够直接吸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宝贵的研究经验,还能依托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强大的影响力,为学子们提供最前沿的学术视野。


教学科研条件优越,助力人才培养

作为两新增设学科所属的一级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师团队包括教师63人,教授21人,副教授29人,博导14人,硕导32人。曾担任与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担任国内外权威期刊主编、副主编的学者5人,7人次担任全国一级学会(协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不仅能够直接汲取中国社科院丰富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经验,还能依托其广泛的学术积淀和影响力,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视野。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学设备齐全,拥有普通教室、数字教室、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学术交流场所和多种多样的实验室,能够满足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需求。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尤其是在文、史、哲、社等领域,数量和品种都在国内首屈一指,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学院还主办有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顶级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及其他定期出版物,建有多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此次拟增列国际传播学和出版学博士、硕士层次学位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学科建设上的又一重大举措。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深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理念,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未来,学院将持续强化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推动国际传播学与出版学支撑国家文化战略,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智慧力量。




来源: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aCQ_Lx8XZuwLgUwSuApHw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