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14:33: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生活周刊》致读者:千帆过尽,江河宛若初见


生活周刊致读者
千帆过尽,江河宛若初见
1925年,一个青年,以“傻子的勇敢”,藉十几个笔名奋笔疾书,缔造了以“生活”精神荡涤乱世的《生活》周刊,并由此起步,开启了一位杰出新闻斗士的峥嵘岁月,耀亮了中国近代新闻史最初的光华。这个人名叫邹韬奋——这个胸怀慷慨之气的年轻人心里,住着一个“少年”。
1985年,几个青年,以新闻人的敏感与热情,获得韬奋夫人沈粹缜先生首肯,承继韬奋衣钵,于历史断裂处重生《生活周刊》,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份生活类周刊,从同样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份青年报纸的青年报社启航。“真诚地为生活着的人们服务”的韬奋精神于此发扬,蔚为一代风潮——这几个摩拳擦掌的年轻人心里,住着一个“少年”。
33年以降,一批又一批青年,活跃在《生活周刊》台前幕后,浸润青春,砥砺浮沉。从“大特写”的“现代冲击波”到“有型有趣有态度的生活美学”,从人间烟火到知性风骨,从一百零一种折射时代之光的“理想生活”到一千零一个耐人寻味的生活“英雄”,从生活方式全媒体矩阵到文创互动体验平台,我们呈现价值,我们发现美好——这一批批转动时代魔方的年轻人心里,都曾经住着一个“少年”。
这个“少年”,是韬奋先生所仰慕的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里心怀家国理想的那个少年,是纵然千帆过尽、江河宛若初见的那个少年,是时代跌宕辗转而赤子之心不灭的那个少年,是懂得觉醒与迭代、懂得告别与新生的那个少年。
所以,在纸媒介质固然消逝、内容价值仍待深掘的今天,把历史还给历史,把尘埃还给尘埃,但让我们把“少年”还给“未来”,还给移动互联时代媒体变局的风起云涌。感谢一代又一代读者,作为独立刊号的生活周刊今天谢幕,作为价值品牌的生活周刊明日续航。
2019年,生活周刊将转场青年报周日刊,将深植网络新媒介端,汇入青年报社融媒体改革的青春之歌,收五指为一拳,为青年立心,为时代赋形。一如沈粹缜先生当年在《生活周刊》创刊第一期朴素、恳切的题词:“热爱青年──办好青年报《生活周刊》”。从终点回到起点,风帆易航,而少年仍是那个少年。
休刊公告
为深化青年报社的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生活周刊》自2019年1月1日起休刊,内容并入 《青年报》周日刊出版。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特此公告。
青年报社
2018年12月18日
历代封面赏析

网址链接:http://www.sohu.com/a/284685361_196120

编辑:臧博

46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14:54: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连《新商报》将转型为《老友时代报》






今天出版的《新商报》在头版发表致读者,题为《时间不肯回头只因希望总在前方》,全文如下:

时间不肯回头只因希望总在前方

万物智联、万物皆媒!这是一个被“瞬间”穿透的时代,也是一个被技术重构的时代,光阴似箭,多少记忆一键清零。

顺应潮水的方向,新商报完成了这一场的传播任务,今天,在这里,和您道一声“再见”!感谢您19年来的一路伴读。那些美好的互动,那些纸短情长的往来,注定是此生最珍贵的岁月藏品,我们铭刻在心!

而所谓规律,就是用来打破的。

根据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的战略布局,新商报未来将转型《老友时代报》(拟用),深耕老龄传媒产业,为大连这座吸引力之城再添一个文化品牌。

“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敬请期待!

今年8月31日,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正式揭牌。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由大连报业集团、大连广播电视台、大连京剧院、大连舞美设计中心、团市委宣传教育中心等11家单位融合而成,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市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传统媒体跨界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大连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提出并实施。9月28日,由大连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地铁时报》宣布休刊。



编辑:臧博
46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14:57: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再见,《安阳晚报》



今天出版的《安阳晚报》在头版发表致读者,全文如下:

我们永远在追梦的路上

亲爱的读者朋友:
2019年到来之际,《安阳晚报》给您道声再见!

伴随着2012年的记者节,《安阳晚报》诞生。至今,她栉风沐雨走过了6年多的岁月。对古都安阳来说,6年的光阴是她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对于广大读者来说,1843期《安阳晚报》将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6年来,《安阳晚报》紧扣时代脉搏,为古都安阳的巨变鼓与呼、歌与咏;6年来,晚报人用脚步丈量安阳大地,记录波澜壮阔的文明与发展历程、有滋有味的民生与民情;6年来,我们与读者相濡以沫,共度峥嵘岁月。

我们告别了一张报纸,但我们并没有离开。新闻在哪里,我们就在新闻的现场,或者在去往新闻现场的路上;读者在哪里,我们就会在哪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底。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继续奋战在安阳日报报业集团其他媒体特别是融媒体主阵地上,当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讲好安阳故事,服务古都人民。
感谢有您,一路相伴。
《安阳晚报》编辑部
2018年12月29日
46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15:16: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华商晨报》更名为《华商新报》,出版时间待定,元旦起休刊



今天出版的《华商晨报》在头版发布公告:

经审批,《华商晨报》被正式更名为《华商新报》,出版时间待定。
《华商晨报》将于2019年1月1日起休刊,现对《华商晨报》订阅用户作如下安排:
1.已从沈阳邮局订阅2019年度《华商晨报》的订户,请持订阅发票原件及订阅人身份证、经办人身份证,到原订阅网点办理退订手续。
2.已从华商晨报社直接订阅了2019年度《华商晨报》的订户,请与报社联系,办理退订手续,联系电话:024-86200980。
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广大读者谅解。
特此公告。
华商晨报社
2018年12月29日
今天的《华商晨报》官微发表题为《致敬华商晨报!沉默深处有海样喧嚣 爱过的人都听得见》的文章,内容如下:

今天以后的日子里,不会再有一份印着红色“华商晨报”字样的报纸,让你在早上盼望着她早点送到清晨的餐桌;不会再有“本报讯 华商晨报记者”开头的消息,陪伴你闲暇的傍晚;不会再有属于晨报的一版核心大图冲击你的眼睛;不会再有阿阳的故事让您牵肠挂肚……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们用华商晨报的官微,记录下我们工作的样子。
此前一天,气温是零下8-零下20度,各路记者们奔赴在采访的路上。最后一次采访,就像过去那些年的每一个采访,不容一丝含糊;
  
12月28日,华商晨报摄影记者蔡敏强在沈阳故宫采访拍照
  
时间:2018年12月28日晚
地址:崇山东路71号华商晨报社
16:00:00
编前会,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9:00:00
有记者刚刚采访归来
编辑们依旧熬着通红的眼睛看稿做版,最后一个夜班,就像过去那些年的每一个夜班,不容一丝疏漏;
22:38:00
总编辑刘庆签头版
23:59:59
签完最后一块版
所有在职的编辑记者照了一张合影
00:30:00
离别时刻!29日凌晨,最后离开的编辑们,关掉了办公室的灯。幽深的走廊里,回响着他们熟悉的脚步声。
  
伴随了沈阳人18年的华商晨报,结束了最后一期的制作。随着最后一期报纸的大样传往印厂,华商晨报的青春落幕了。
崇山东路71号,华商晨报的办公室,将不会再有灯光闪烁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夜晚。
今晨5点的晨报
最后的晨报人,没有抱怨,没有放弃,甚至来不及伤感,他们用自己最后的坚持、认真、一丝不苟,诠释着属于晨报人骨子里的精神,捍卫华商晨报最后的责任、骄傲、尊严和曾经的大报风范。
  编报部主任在阅读读者来信
一个民生新闻部记者奋斗的那些年,累计写稿2751篇
华商晨报伴随时代而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离开,谁都承认网络无法替代报纸的温度,但不得不面对的却是,温度无法抵挡市场的残酷。
《华商晨报》不是一份完美的报纸。她有报不出来的消息,她有无力帮助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发展,报纸在生存的压力面前,有时候会让读者失望。
然而,她依然有热爱城市的心,有理想照耀城市的梦,有18年来与这座城市的读者靠着一篇篇新闻稿积累下的血脉相连的感情。
珍藏在记忆里的那些年……(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珍藏在记忆里
Treasure in the heart
2000年3月18日,华商晨报出版了第一期报纸。
她的诞生伴随着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都市报热潮,满足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信息的渴望和市民诉求的觉醒。就像当天的一版社论中写道:“让我们的报纸为最普通的是人民群众说话,为他们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是我们永久的追求。”
2003年,华商晨报改版为日报,从此之后,仿佛“闯进了瓷器店的公牛”,她搅动着原本平静的湖水,创造了日发行量接近50万份、年广告收入最高超过两亿的都市报神话。
那些年,有新闻打96128成了习惯,坚持了18年的希望之旅每次都是响应云集,无论是每年的中高考考场外,还是省市两会会场,无论是像汶川地震那样的重大突发事件,还是一户居民家里漏水,没有晨报记者到不了的现场……
往事已矣。
“华商晨报”,可以继续有旧新闻保存在网络搜索里,挂在人们的嘴边,活在沈阳人的记忆中,但不会再有沉甸甸的华商晨报的铅字出现在你线下的实际生活里。
然而,在这个时代,告别,已是多余。
就像你今天收到了华商晨报的推送消息,她的微信端不会停更。
虽然不再有纸质的报纸,但这里依旧有那个陪伴了你18年青春的老友。
当你遇到感人事、伤心事、郁闷事,你依旧可以在第一时间想到晨报,到晨报的官微诉说,这里也会延续华商晨报的精神,继续为读者服务,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
作为晨报老读者的大本营,我们也希望听听您的意见,请您在文末留言,讲述您与晨报18年来发生过的故事,并提出希望在未来看到一个怎样的华商晨报官微,以及对这里有何期许。
有人说,属于《华商晨报》的媒体时代结束了。准确地说,或许应该是属于都市报高速发展的那个时代结束了。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离场的不是报而是“纸”。
相信明天,未来可期。


网址链接:http://www.sohu.com/a/285431349_196120


编辑:臧博

46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19:46: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81231日,《北京晨报》官方微博发布休刊词,表示《北京晨报》将于201911日起停刊:
#最后一声问候:早安[太阳]#
      北京晨报明起休刊
  感恩这么多年的陪伴
  抱歉这个冬天的离开
  20年来,我们跨过千山万水
  20年后,我们还要跋山涉水
  我们并未远去
  我们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
  “廿”念不忘,一如往昔
1998.7.20——2018.12.31
链接:https://weibo.com/1646051850/H9JJgdDGf?from=page_1002061646051850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546256402743
编辑:陈心茹
46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19:49: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丁燕散文《世上再无经济报》:纪念曾在《新疆经济报》工作的日子
丁燕  丁燕的文学地图  2018-12-31
是经济报,而不仅仅只是《新疆经济报》。如果你要强调《新疆经济报》,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在我和我们的心里,只有经济报。
1994年到经济报工作时,总是听到一句可怕的话,“不能被日报合并”。这句话头悬梁,针刺股,变成经济人的箴言。没想到经济报最后的结局,正是被日报合并。而我现在想要说的经济报,不仅仅只是一张报纸,一个媒介,一个曾影响了西北地区人民日常生活的印刷物,我要说的,是我的经济报,是我和如我这般的人曾在经济报度过的那段难忘岁月。
经济报是你们的报纸,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初恋,我们的眼泪和汗水,我们的屈辱和挣扎,我们的彷徨和怀疑,我们的愤懑和坚守。我想说的是,“经济报”三个字,浓缩了一个刚刚踏出大学校门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在那个特殊阶段的特殊经历。那个时候,他除了一腔热血和两眼纯真,所剩无几。他就那么跌跌撞撞地开始进入人群,遭遇到同事的各种陷诟,遭遇到上司的各种规则,遭遇到乌鲁木齐冬日各种的寒冷和饥馑。天啊,在经济报的日子,几乎是他人生中最倒霉、最狗血、最不堪提及、最不忍回头的日子。人到中年,只觉自己当年那样得可笑可悲,可怜可恨。那么清楚的荆棘法则,偏要用赤脚去试一试。当然,他注定收获到的是滴滴血泪。
我们的青春不是毁在了大学校园,而是毁在了经济报。离开经济报后,真是壮士一去不复返。什么样的人不能忍受?什么样的事不能抗住?经济报简直就是黄埔军校。我根本不想说什么经济报是市场经济催生出的结果,我也不想说当年经济报和日报晚报如何争夺新闻资源,我更不想说纸媒衰微早已显露而谁都无法挽回其大势,我只想说,有那么一段时间,经济报是荟萃了新疆最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地方。那应该是1993年到2000年左右吧?那样一种昂扬与向上,执着和拼搏,再也不可能重现了。那些毕业于各大高校的大学生,那些来自各地州的拔尖人才,那些拥有各种经验的行业翘楚,汇聚于新疆经济报的办公室。走廊里电话不停,行色匆匆的记者要出门采访,拿着稿子的编辑要开编前会,挂着红色批注字样的报纸吊挂在墙上。喧嚣,流动,激烈,赤诚。再也不会拥有了。因为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次初恋。这些刚刚开始工作的青年才俊们,奉献上了他们对事业的初恋。
那时,他们日日被敲警钟,害怕被合并,所以他们顶风冒雪出门采访,日夜兼程写稿,做梦都在找线索,抬头低头都在琢磨怎么更出彩。经济报一直在试图搞新闻改革,可惜那个时候,“非虚构”这个词并没有像2013年时那样火爆,否则,完全可以将经济报的新闻改革定名为“一场在媒体中生发的非虚构写作”。而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纽约时报》之类的精英人才,已以“新新闻”“新闻小说”“准新闻”之类的名称,在这一条道路上开始探索。他们试图将新闻与文学嫁接,拓展出一条新的道路。而之后诞生的非虚构经典之作《冷血》《刽子手之歌》等,正是在这种风潮下催生出来的产物。
相对于新华体之类传统的新闻报道,经济报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可能。它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但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定名。2013年,等我劈头撞上“非虚构”三个字时,不觉惊叹——哎呀,经济报不是一直在做这种写作的努力吗?新闻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像散文的边界和纪实的边界那般,难道没有拓展的可能?有时候,一个作品既有A的属性又有B的属性;而有的时候,身为A,可以在某些地方借鉴B的优点。然而,界限在哪里?如何在操作中来厘清?怎样在既保持文体本身的特点外,又能努力让它变得更鲜活和强壮?而如果没有这种探索的勇气,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枯萎和凋零。
现在想来,经济报在这方面的探索是具有前瞻性的。正是在这种写作的训练下,让我在岭南进入“非虚构”创作时显得从容自如。单从这点来讲,我就应该说:感谢。然而,我想说的其实不是“感谢”,而是“难忘”。“感谢”多么单纯,而“难忘”多么复杂。就像一个人会耿耿于怀于他的初恋,我和如我这般的人会耿耿于怀于经济报——那是我们进入的第一个职场啊。进入这个集体之前,和离开这个集体之后,我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其时我们是不自知的,只有等过了许久我们幡然悔悟,才明白我们遗失的也许是生命中最好的东西——我们的青春。
有一位住在海边的女士,驱车三个小时来会我,只为说一说经济报的事。当她说的时候,像是一盆火。她知道只有我懂。在南海边的潮湿中,为什么我们要纠缠被西伯利亚风雪裹挟的那个寒冷之城的那些往事?那是我们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啊。我们不可能再以同样的热情,面对其他的人和其他的事了。过去了。经济报是一桶寒冷至极的冰水,将一把刚刚打出的剑淬炼成型。我们后来的坚硬,都是在那里练就的。那位女士讲起她如何大哭时,我不断点头。在那个地方,谁没有哭过呢?如果你没有哭过,你就根本不懂什么叫经济报。
有一位男士,曾为经济报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最终选择了离开。他已预知纸媒的结局,所以要先走一步。“与其看着它衰老,不如我先离开,心里会好受点。”这番谈话发生在五六年前。现在想来,更是感慨万千。世界上也许根本没有什么聪明的人,而只有具有远见的人。这种远见,并非要看到一千年两千年之后的事,如果能看到五六年之后要发生的事,已经很了不起。
所有和经济报相连的记忆,都将在2018年年底随风而逝。20181231日印刷的《新疆经济报》,将是最后一张《新疆经济报》。世上已无经济报。世上再无经济报。事实上,世上可以无任何一张报纸。人类的思考从附着于甲骨到竹简,再到丝绸和羊皮,最后才到了纸张。之后,这种思考还会附着于胶片或其它我们无从预料的材质,但那又怎样?不同的媒介可被更替,但思考却会依旧。人类怎么能不思考?虽然上帝一直在发笑。然而,作为一个灵长类的小小动物,人类最擅长的,莫过于思考这件事了吧。
经济报的肉体已然消散,但曾团聚在那个空间里的思考依旧会继续。那个木地板的走廊,经济报的同仁们还记得吗?一走路就咚咚响,而我们曾推开一扇木门,在一张木桌的稿纸上奋笔疾书?还有那在报社门前的扫雪,跺着脚捂着耳嘴角悬着哈气,嬉笑成一次户外活动?还有那编前会上的争执,参加“乌洽会”时的战前动员,到各地州采访时乘坐臭气熏天的长途大巴,以及采访沿途看到的唐布拉草原,吃到的奇台的肉包子、和田圆形的烤包子?当我们的肉身活动在天山南北的荒漠之地时,我们的精神发生了哪些嬗变?到现在,我们还记得写什么?或者,我们当真已经忘记?我们还是不能相信,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新闻改革,就真的落在了我们的指尖?而我们,当真看到一个事物这样活生生地以“最后一期”来说byebye
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我们的纸媒时代。而我们当真,是把自己最青春的那段时间,和这张报纸紧密地融合为一体。最后,我们分分合合;最后,报纸潮起潮落。从1991年创刊,到2018年年底并入日报,这就是经济报的归属。翻篇了。一种新的可能已经到来,虽然伴随着诸多不适。然而,不紧紧跟随,便会被远远甩下。于是,还要将一颗心提起,继续在自己的征途中向前。
现在,只能尽自己所能努力去做,不问收获不问结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天哪,我已经到了喜欢这样诗句的年龄!好吧。就让我过“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生活吧。我已有了足够的心情、心态和心境,来进入到这样的诗句当中。这个慈祥而中庸的我,绝不是当年经济报的我。关于那个我的记忆,就留在经济报同仁的记忆中吧。如果有一天,我有了更多的闲情逸致,也许我会写一写那段时间的经历。然而现在,我还没有勇气正面逼视。
于是,谨以这样一篇面目含混的小文,做一个心理上的了结吧。再见,经济报;再见,我的青春;再见,我们曾拥有的那种火辣辣的热情。现在,让我默哀三分钟。
编辑:陈心茹


46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 13:33: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华商晨报停刊,社长、总编辑刘庆说:都走吧,怕黑,我们就不关灯了
华商晨报  记者论坛  2019-01-01
“我走过了,我看见了,我知道了,我不说了。”
“沉默深处有海样喧嚣,爱过的人都能听得见。”
撰文 | 刘庆
来源 | 华商晨报官方公号
  华商晨报要停刊了!有朋友一直在看我的朋友圈,没看见我说什么竟然跑到报社来。这两天有发行员将我的手机号写到投递的报纸上,我接到了无数个读者的电话,各种问话都有,但第一句都是,我是晨报的读者。有了这句话,他(她)就有了质问我的权利,报纸为什么不办了?
  还有人担心订报款会因为报纸停办损失了。有一个老人家得到我的电话如获至宝,一连打了几遍电话对我本人的办报才能大加赞赏,我猜老人家的年龄一定接近九十岁了,我不忍心挂断电话。很奇怪的是他每次说同样的话,连电话里的语气都一样,老人家每个电话都祝晨报越办越好。
  这几天,各种说法都有,最常见的是说法是纸媒的寒冬中华商晨报倒下了。有很多以前在晨报工作过的员工来到报社拍照片,来缅怀过去,他们充满感情地在楼里拉着原来的同事拍照,来取退报款的读者有的很愤懑,报怨订报时是上门的,退报时却要在寒风中走那么远的路。混乱中透着一丝伤感和紧张。
  还在坚守岗位的同事们目光坚毅,脸上是战斗到最后的光荣和凄凉,大家都无奈而有序地工作着,有的记者去做最后一次采访,每个人都在为最后的时刻做准备,都希望有一点仪式感。
  下午三点,做为报社的社长和总编辑,我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我一直在等待着有关领导们来宣布报社停刊的决定,我觉得这一决定不应由我来宣布。可这是最后一天,这一残忍的工作只好由我本人亲自完成了。会议室的一面墙摆着这些年晨报的各种奖杯和证书。这次是一次圆桌会议,大家团坐在一起。
  曾经我的面前有上千人,这张办了十八年的报纸,曾创下过一天广告400多万元的纪录,年广告收入近3亿,最高时发行量50万份。连续三年的裁员,现在,晨报还在工作的员工一个小会议室就坐满了。
  我很感激这一次的座位安排,因为明天一到,报社就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社长和总编了。没有座位的差别,这样好一些。
  这是我的职业生涯中最艰涩的一次讲话。不好讲也要讲啊,我说了自己的心里话。这几年,我做了很多努力,只为了一件事,就是不想让这张报纸在我任社长和总编期间关门。在我之前,有那么多的同事为这张报纸奋斗过,努力过,没有他们,也没有晨报曾经的辉煌。
  我的领导们经常对我说的是要认清大势,认清纸媒的冬天。我何尝不知,我从1998年底于吉林日报辞职,参与创办新文化报,新文化报在1999年当年就成为长春市的第一大报。2006年,我又在南航创办《航空画报》,2009年再到沈阳的华商晨报,算起来在报纸当了二十年的总编辑。我经历过创办一份都市报的全过程,和同事们一起创造过一次次的报业辉煌,现在仍身在其中,但早已岁月蹉跎。
  我不可能不知道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毫不夸张地说,不仅仅是纸媒遇到问题,传媒业整体艰难,此不多言。我告诉大家,因为特殊原因,华商晨报先是被定位为侨报,再被更名为华商新报。既然已是行业报,就不能再用都市报的名字,事实上,华商晨报的番号早就消失了,因此,晨报的关门似乎不应归入纸媒的寒冬里死掉得那些报纸的名单里。这算是对大家的安慰吗?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不管得了什么病,总之是死了。
  我想有一天我会写一篇文章,叙述一下这张报纸消失的全过程,讲述一下遇到的暖心的人和事,讲述一下那些期待的眼神和目光,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些决策者们是不会有内疚感的,他们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可叹的是这一群还端着饭碗的人,眼睁睁地看着锅被端走,连饭桌也被抬走。
  还说开会的事,我告诉大家站好最后一班岗,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体现出专业素养,承担起一个媒体的责任。这些天来报社拍照片的人太多了,屋里面开会,外面就有好多人在走廊里转来转去。我说我们也拍张照片吧。大家集体来到楼外,这是沈阳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摄影记者选好了角度,发现和微信上那些前同事们拍照片的角度一样,看来纪念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新角度。这是一张特殊的全家福,一个美编调侃说,他一连几天被外来的人们拉住拍纪念照,当成了参照系。是啊,每个人都有青春,自己纪念自己的吧。
  也有原来的同事站进了队伍,拍就拍吧。拍完照,又有一批人走进了工作区,他们的目光闪烁着记录的渴望,每个人都不肯漏掉有意思的细节。也有些人泪光闪闪,他们要陪这张报纸走过最艰难的时刻,走到最后。他们中有人有自己的公众号,是啊,记录一张报纸的最后时刻,的确是个好题材。那就拍吧,我也帮不上他们什么忙了,给他们多提供点发朋友圈和公众号的素材吧。
  此前,我已和主管编务的副总编辑冯勇说过,关于停刊我不写任何文字了。什么再见,什么再也不见之类的话全无意义,在这个时候再玩文字的噱头是无聊了。但这会儿我的主意有了改变,被别人说了那么多告别的话,真告别的人们一句话不说也不好吧?我开始想说点什么了。
  一开始想起早有人祝福过凤凰涅槃了,那就从这儿说起,写下第一句——如果火可以不必点燃,那即使浴火中得以重生也是牺牲。回头的路走得再笔直——我划掉了写下的话。还是少说几句吧,于是写下“我走过了,我看见了,我知道了,我不说了。”这是我写的最短的一篇文章。
  编辑拿上这四句话上编前会了。这是最后一个编前会,同样的原因,参会的人比往日多。我没有参会,我还在斟酌那几句话。冯勇将大家讨论的结果来征求我的意见,编辑们建议我将“我”字去掉。好吧,无“我”的时间流里,还是改了好!然后,我又改了句子的顺序,将这篇文章改成“看见了,知道了,走过了,不说了。”
  开始做版了,编辑室里的编辑们一如继往的紧张,围观的人紧张地记录着眼前的一切,最后一个夜班,走廊里坐着走着许多人,感觉像是医院手术室外面的情景,或者像是某种特殊场合的守夜场景。
  这一晚是我作为一个总编辑值的最后一个夜班,签最后一天报纸的大样。遗憾的是手头没有毛笔和墨,否则我签名的版样会更有收藏价值吧!
  这一晚的版比以往快些,我只将读书版的稿子换了一次,大标题我引用了诗人任白的句子——沉默深处有海样喧嚣,爱过的人都能听得见。中间和编辑们拍下了夜班人员的合照。我记录了一下时间,一版签发的时间是2018122822:38分,签发读书版的时间是122900:12分。
  结束了!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读者们看到的是最后一张华商晨报。编辑部里有了哭声,总要有人哭啊, 那就哭吧!
  大家不愿离开。此前的许多个日子,编辑部的主任傅遥承担着关灯的职责,但这一晚,在华商晨报最后一次工作的人们无法忍受关灯后的黑暗,这一幕太痛苦了。
  我说,都走吧,要是关灯实在难受,怕黑,那我们就不关灯了。这是我在华商晨报的社长和总编辑任上做的最后一个决定。
  回头,点着灯的走廊空荡荡的,感到墙从来没像今晚这么白过。
  灯还是会有人关的,这楼里最后离开的还有一个给印刷厂传片子的编辑,还有一个保安员,他们是最后坚守的人。
  我走了,在我身后,先我下楼的同事们仍有许多人聚在楼前,他们在冬天的夜晚里拥抱和依依惜别。
2018年12月29日
编辑:陈心茹

46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 13:52: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体制机制创新不能停!这家都市报如何涅槃而生?
原创: 刘娟  传媒茶话会  2018-12-29
2018年,南方都市报实现近六年来营业收入首次正增长,其中,数据收入、新媒体收入占40%,实际利润逐渐接近历史最好时期。
昨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梅志清在"智库型媒体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了上述信息。
在一众都市报停刊、休刊之时,它却率先宣布止跌回升。报业的寒冬中,《南方都市报》是如何实现逆势上扬的?
从“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向“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媒体”转型
自我革命、锐意创新始终是这家媒体的精神气质。
28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南方传媒大厦举行,此举标志着南都从“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向“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型媒体”正式转型。而在此前,包括瞭望智库、人民智库、长江智库、羊城传媒智库等一批媒体智库纷纷成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梅志清认为,身处协同共治的新时代,从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施政重点,也是社会热切的关切。此外,在数据驱动的新时代,万物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我们的日常感知如此地接近。
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梅志清作演讲
“媒体的格局基本尘埃落定,大体趋于明朗。作为新的舆论主要推动力,主流媒体在新时代必须完成它的使命任务,必须向上生长、做大做强。”梅志清表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对媒体的区分不应再是新旧而分,而应该是优劣之分、圈层之分。
在演讲中,梅志清将媒体分为三个圈层:底层、中层和高层。
底层是指以八卦、养生、捕风捉影、标题党、内容拼凑为主的自媒体,以及抱残守缺的传统媒体。在国家进一步加大整顿的背景之下,一些自媒体会随着治理的进一步规范和内容生产门槛的提高而被排斥出局,而抱残守缺的传统媒体也会在不可逆转的大势当中加速消亡。
南都换一种方式眺望未来
中层是指较注意突出核心优势,通过强化自身的有用性来增强用户黏度的媒体。中层中包括一批新崛起的自媒体,也包括积极转型的传统媒体。中层媒体的共性在于内容生产更强调知识的思辨、商业的逻辑、价值投资和生活方式等等。
高层指代表国家立场、权威声音、决策参考、智库研究、治理参与的媒体,如央媒、各地强势的党媒,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市场化的媒体,以及一些自媒体。
“新的媒体格局、新的舆论形势之下,媒体之间比拼的不再是尺度,而是温度、深度、专业度、创新度,这是媒体的核心力量。”梅志清表示,“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时代主题的改变导致社会对媒体的需求也在重塑,传统媒体必须尽快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的方向。”
有研究者认为,媒体的优势在于渠道与传播,有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但缺乏对重要政策的深度解读能力。而智库的优势则在于对问题的深度研究、解读与分析,但短板在于对其生产的知识产品的发布、宣传及推广。以媒体为主体打造智库,取媒体之长补智库之短,二者相结合,在舆情研判、咨政建言、议程设置、回应关切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梅志清认为,对政策的敏锐度、对资源的连接力以及内容的传播力都是媒体做智库的天然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新型智库的发展,国家战略重大机遇。但是如何把握住这个窗口期,在同业竞争当中怎么样尽快形成自己的行业影响,尤其是市场的占有率,这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梅志清表示。
延伸媒体的研究力、连接力、服务力,推动从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型
”我们要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上再做延伸,延伸出媒体在新的时代的研究力、连接力、服务力,建设充分实现市场价值的数据型媒体智库,推动南都从单一的产业向多元的产业转型。“梅志清在会上表示。
为此,在组织架构方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与采编指挥中心并行,设立技术部、产品部、商业数据部、民调中心、课题中心、项目运营部。
“以新闻生产为基础向数据生产转型,以数据产品反哺传统新闻内容生产,新闻生产与数据生产互为支撑、相辅相成。”梅志清表示,”数据生产和新闻生产于南都而言,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资料显示,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目前已经形成看数据新闻、评价榜单、民意调查、咨询研究、鉴定评测、评估认证、数据库、轻应用等八大产品。
南都推出多个数据产品打造智库型媒体
梅志清透露,为了生产这八款产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课题中心逐渐形成了9大研究方法和生产模式——治理驱动、新闻驱动、数据驱动、调研驱动、行业驱动、评价驱动、技术驱动、合作驱动和产业驱动。
在治理驱动方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深度介入了广东数字政府的建设。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民调中心通过近3000份的有效问卷调查和相关的数据采集形成了一份详实的民调报告,梳理出广东数字政府建设的难点、痛点,获得了广东省政府相关领导的肯定。
”数据是未来的’石油’,我们不仅希望做数据内容的发布者,我们还更希望成为数据资源的掌握者,我们希望成为未来媒介的’油田’。”梅志清表示。
为了配合转型,南都构建了新闻生产和数据生产的融合机制、协作机制和反哺机制。
“南都向智库转型绝不意味着南都不做新闻,智库生产是建立在新闻生产影响力的基础之上,并且还要上影响力继续高位运行。同时,智库生产的研究力又让我们的新闻生产更有深度、更有角度、更为垂直,精准触达。”梅志清解释道。
821日,在2018网络安全生态峰会上,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新业态法治研究中心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发布了《2018网络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报告》不仅指出网络黑灰产已经形成了一个平台化、专业化、精细化、相互独立,紧密协作的产业还揭秘了当前网络黑灰产链路四大类型。
“课题项目触及的问题本身就是全民热议的热点话题。研究成果也是重磅新闻。”梅志清表示,报告和报道引发了巨大反响,《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以及一些中央媒体纷纷关注和转载。
目前,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已初步形成了产品、民调、技术+课题中心融合的团队。与此同时,一大批的深耕专业领域、经验非常丰富的记者、编辑,正在成为课题的牵头人、首席的研究员,专业的带头人的效益已显现。
数据已来,唯变不变,机制体制创新不能停
2019年是南方报业集团机制体制创新的一年,南方都市报也将在组织架构、技术研发主导化和人力机制方面进行新一轮的综合改革。  
“在组织架构方面,总体的思路是要把原有的板块继续整合。”梅志清表示,南都将在大采访中心、大编辑中心的基础上,新设技术与创意中心,实现技术与创意在内容生产当中的主导驱动作用。
此外,南都还将新设APP事业部和短视频事业部。两个事业部要从原来单一的内容生产的角色转变为内容、技术、美学和运营相融的全新的部门。
梅志清透露,在生产机制上南都正在考虑记者全员课题化,初步计划圈定20%的人全力负责公共新闻,致力于大众传播,剩下的80%的记者都会编入不同的课题组,他们将以课题研究的思维方式进行新闻的深度采写和调查,生产有深度、有厚度的精品报道,实现精准的影响。
“只要是用户有需求的垂直细分领域,我们都鼓励记者们组建课题组。”梅志清表示,南都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倒逼记者,优化传统的所谓的跑线的方式,促进编辑、记者的整体的提升、转型。
在技术研发主导化方面,梅志清表示,技术研发是驱动者的角色,因此,南都会通过相应的机制保障,让技术研发创意团队在技术生产方面可以发挥更加全面的主导作用。
此外,在数据生产的资源化方面,南都目前已明确了数据新闻、数据产品、数据应用、数据产业的序列,围绕数据资源,南都接下来或将会在大数据研究院设立数据专员,专门负责数据的资源化管理,设立课题申报的专员负责对接相关课题的申报。
“在人力机制方面,首先是对岗位重新进行分类。”梅志清表示,南都在单一采编序列的基础上,重新细分了五大岗位序列。第一是采编序列,从助理记者一直到首席记者;第二是研究序列,顶层就是首席研究员;第三是产品序列,南都希望培养更多的产品经理;第四是研发序列,也就是技术研发,队伍会越来越强大;第五是设计序列,传统的美术设计和交互设计等包含在这个序列。
梅志清同时透露,南都将施行区间年薪制。“既照顾到多元的业务,同时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转型关键还是在人。”梅志清表示,南都已经做好了明年全年的培训计划,也将和各大高校、机构、平台合作,实现全体员工的学习、培训常态化。
编辑:陈心茹


46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 13:56: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方都市报没有危机
原创: 石迪  媒通社  2018-12-29
南都的2018,是罗曼蒂克消亡史还是智库转型启示录?
作者|石迪
来源|媒通研究院

1
有关转型的疑问并没有随着报纸的批量化死亡而被带进历史的尘埃里,相反地,新的困惑总是不断冒出,而旧的困惑仍然等待解答。
2018年,我对于纸媒品牌最大的疑问,不是新京报打算怎么做APP,不是财新能不能靠付费养活自己,也不是深圳晚报的头版广告还有多大潜力,而是那家曾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南方都市报,究竟在干什么?
答案在28日南都举办的“智库型媒体发展高峰论坛”上揭晓: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型媒体”。
2
今年2月份,同样是在289大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揭牌,此前一年,南都提出“换一种方式”的数据优先战略。通过在不同场合对数据和智库的强调,他们释放出强烈的转型信号。
此后10个月,这份报纸低调发育,以至于许多业内人士也分不清南都到底是遭遇了危机还是在闷声发财。
质变往往就是如此,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作为今年“南都智库产品发布周”的重头戏,昨天的论坛整体展示了南都今年的研究成果和产品。除了“智库”“转型”和“数据”,论坛的另一个高频词是“鸡腿”。
在行业寒冬,给员工“加鸡腿”成为南都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任何时候,鸡腿都是最有力量的鸡血。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梅志清在演讲中透露了南都今年的经营情况:2018年,南方都市报实现近六年来营业收入首次正增长。其中最关键的信息是,第一,数据、新媒体等组成的新业务板块占据40%;第二,利润逐步接近历史最好时期。
这足以说明智库化转型携带的红利之丰,数据不仅反映在内容生产上,也反馈于营收。难怪梅志清说,数据是未来的“石油”,而南都希望成为未来媒介的“油田”。
3
爬梳历史,南方都市报的油田之路萌芽于报业式微的前夕。2012年,南都开设专门的数据版,成为国内最早致力于数据新闻挖掘报道的媒体。现如今,这份报纸既在做数据内容的发布者,也逐步成为数据资源的掌握者。
张志安教授指出:“弗里德曼最近有一个观点,利用互联网重新建立社会连接和重新跟社会发生关联能力去区分的话,国家不再区分为发达或者发展中,而是高想象力国家和低想象力国家。”媒体也是这样。媒体始终在采集信息,也在传播、连接和反馈、影响着社会,南都呈现出一个更具想象力的媒体。
一个对数据运用自如的媒体,一个输出智慧的媒体,自然也是一个具有想象力的媒体。
这种想象力一方面表现为,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今天的课题研究对象,如公共政策、城市治理、商业数据、信息保护、消费测评、法治和教育等,几乎都能与转型前的各类采编部门对应(时政、城区、财经等)。转型中的媒体不改其底色,改变的是与社会连接的方式和效率。
另一方面表现为,报纸依然要通过源源不断的原创新闻报道获取社会公信力,用大众传播平台对接巨大影响,智库生产建立在新闻生产的影响力之上,同时反哺新闻。打造智库型媒体,是由单一的新闻媒体角色,向报道、智库、研究、服务等多维角色延伸转变。
总之,对于大众传媒而言,唯变不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与社会发生关联,始终是媒体的核心要旨。
4
当下分析人士在探讨纸媒转型时,更多谈及的是纸媒如何与时代同行的问题。譬如移动互联网初期两微一端的兴起,譬如前两年对内容分发和算法技术的应用,亦或如今在短视频上的发力,传统媒体都是主力军。
但这种对时代的跟随,无论是形式还是程度,都无法引领潮水改变的方向。新媒体当然值得借鉴,只是在借鉴的基础上理应有更优解。
南方都市报的转型呈现出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案例,从行业角度来看,它的内容智库化、传播智能化也给纸媒对新技术的应用带来更多想象力。
国内提出智媒体概念的报社不少,媒体+智库的融合形式也有先例,但专门说要做智库型媒体的都市报目前只此一家。
那么,优势是什么?
南都报系党委委员、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海军说,智库型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站位、接地气、善传播、易实施。
这是从市场和传播角度来总结的,谈的是优势,同时也说明智库型媒体需要兼顾专业性和公共性,既要发挥好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的作用,也要发挥好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引领作用。
站在媒体自身角度,当报纸变成智库,当记者变成研究员,本质上意味着传播门槛的提升。至少,在这个报纸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备受轻视的时代,南方都市报做的许多事情,新媒体做不到。
进一步讲,在传播边界被互联网彻底粉碎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着一个四面楚歌的处境,从更多维度追求专业性,其在打造智库的同时也是在构建新的边界。而且这个边界不等同于壁垒,它不影响信息的流通。
据悉,南都正考虑从明年起将记者继续课题化,20%负责公共新闻,致力于大众传播,80%兼顾新闻采写和课题研究,在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采编序列上进一步细分。
5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转型的途径有很多种,并非只有智库化才是正途。媒体改革的百货商场里,已经堆满了客户端、VR、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一个现象是,大多数纸媒领导者都对技术寄予厚望,但却纯粹只是将它们视为转型的工具,因为大家本质上想的依然是办最好的报纸,而不是打造最好的技术产品。这其实是个悖论。
“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这是2001年南方都市报提出的口号,陈述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同时这也是一个强大的束缚。一些报纸因为观念转换过于艰难,导致转型往往迈不开步伐,畏畏缩缩,只破不立,光有投入,不见产出。
相比较而言,那些在报业市场掀起水花的转型者,其新定位往往更加大胆些。故此,近两年,信息服务连接器、互联网气质、大数据公司这样的词汇与传统纸媒的关联逐渐多了起来。
南都对办报理念的处理,与其说是更替,不如说是理清了阶段性的主次和先后,提出“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型媒体”,体现的是对目前形势的精准判断。这决定了一家报纸不仅要与时代同行,还有可能成为开拓者和引领者。
6
2018年,勠力革新的南都没有危机。只是,对于“数据无趣论”的信徒或纸媒黄金时代的怀念者而言,这或许是南方都市报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然而,对于笃定的改革者或希望在未来有所作为的人而言,这或许是南方都市报的智库转型启示录。
传媒研究人士郭全中说,南都的员工眼里有光。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实在叫人兴奋,因为眼里有光,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风景。
此时此刻,没有人能够否认南方都市报正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型媒体”,但我更加坚信的是,它依然是在用尽全力“办中国最好的报纸”。
编辑:陈心茹


47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 14:19: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方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浙江日报、广州日报、今晚报等新年改版
再芒也要读报  2019-01-02

292
新年新气象,今年选择在元旦期间改版的报纸有不少。除了昨天刷屏的人民日报改版外,还有两份同为81岁的党报也选择了在这一天改版。“再芒也要读报”今选择几份主流大报,看看在融媒体语境下,她们都是如何改版升级的。
《文汇报》
致读者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今天,有着81年历史的《文汇报》选择“再出发”,改进提升报纸品质,精准定位“全国人文大报”。
文以载道。
《文汇报》自诞生之日起,便与党和人民、与光明和正义、与知识和品格,须臾不曾分离。承继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赓续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高贵风骨,紧扣时代的脉搏,本次改进提升,我们将用更有品质的新闻内容、更有思想的釆编表达、更有温度的阐述视角、更接地气更贴近读者的生动呈现,努力打造人文思想领域的新型主流媒体。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汇报》将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搏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你我他启迪智慧、激发勇气、积蓄前行的力量。
2019年是上海解放70周年。这片改革热土是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此交汇、绵延。我们将推出“红色·记忆”和“江南”系列专辑,用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精耕上海文化,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2019年还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若传统报纸如马克思所说,是  “通过油墨向我们的心灵说话”,那么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则同时也是在通过网络向我们的心灵说话。我们不仅捧出油墨喷香的报纸,还会在文汇App上建设新的绿洲,一体发展、两翼齐飞。
心若在,梦就在。2019年,让我们见证新的荣光。
《新华日报》
时间之手悄然打开精彩新篇。
拥抱201981岁的新华日报,与亲爱的读者们一道,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
见字如面。此刻,当您翻开2019年第一期报纸,当您在网端微全媒矩阵点击这篇《致读者》,我们的生活就再次建立“链接”。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新华日报与时代、与读者同行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们坚持精品立报、思想立报,努力让主流思想舆论强起来。聚力内容生产,中国新闻奖评选创历史最好水平;策划系列融媒报道,再现改革开放40年壮阔历程与伟大经验;打造“经济橙”“思想红”“人文青”“科技蓝”“文艺紫”,以周刊方阵实现理论与舆论同频共振,提升党报首位度,释放党报思想力。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们推动服务提升,拓展了党报的“朋友圈”,新华全媒之树愈加叶茂根深。推出历时两个月的“总编辑与市委书记面对面”系列报道,全景展示13个设区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担当新作为;紧扣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倾力服务部委办局、市县基层、高校院所,紧紧黏合广大读者、作者和用户。
回望每一个日日夜夜,您始终是我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新华日报,一切因您而变,一切也为您不变。主动求变,因为主流媒体不是自封的,只有主动转型,紧跟时代,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我们深知,新华人代代赓续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为您服务的初心,是我们砥砺前行的最持久动力。
守正创新,传递正能量;见证讴歌,唱响好声音。听!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荣光里,2019年的精彩序曲已经奏响: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讲导向、讲格调、讲品位, 崇尚真理、坚持真实、守望真情,努力答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在记录时代风云、传递时代强音中,以真求美、以质修文、以思想的深度赢得传播的高度;
——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构建党报“深”、网站“全”、客户端“快”、全媒体“融”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与生产生活的贴近度,进一步提升与用户受众的黏合度,进一步彰显新华报业传媒的美誉度;
——新的一年,我们的记者编辑将以坚实的脚力、敏锐的眼力、睿智的脑力、深耕的笔力,用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筋骨的报道,反映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点赞新时代改革创新的生动图景。
……
拥抱2019!祝福每位读者,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沐浴新年的晨光,让我们一起出发,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南方日报》
拥抱新时代 改革再出发
——新年改版致读者
南方日报编辑部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你的老朋友——南方日报也以新的形象呈现在你的眼前。
    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潮风起云涌,深刻改变并重构了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此次改版,是我们顺应媒体发展新趋势,主动作为、勇于革新、突破自我,推动改革再出发的战略抉择;是我们加快报网端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打造智慧型文化传媒集团的重要举措;是我们立足新时代,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更好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的具体行动。
    改版换新颜,改革赋动能。
    这是一次立足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变革。
    优质内容永远是主流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多元舆论生态下的稀缺品。我们将全面提升内容生产水平,深化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各方面、全流程。深入践行“走转改”,以小切口反映大历史,以小故事折射大时代;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推出更多“价值+灵感+美学+技术”的融媒体精品;创办《理论周刊》,巩固“南方评论高地”,打通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优化报型版面,打造具有黄钟大吕气质和品格的党报形象;创新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让内容更有思想、有温度,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
    这是一次报网端深度融合的全媒变革。
    媒体融合是主流媒体生存发展、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我们将沿着移动化、平台化、可视化、智慧化的转型方向,通过内容一体化生产、技术一体化支撑、经营一体化统筹,切实推动报网端优势互补、紧密协同、并行并重。一体化不等于同质化。我们将精准定位不同介质发展方向,秉持“协同不雷同”“分工不分家”,推动报网端差异化发展,实现“此长彼长”“此强彼强”。
    南方日报将以政治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理论的厚度、人文的温度、文字的精度取胜,着力打造“政经纸”“观点纸”“深度纸”;南方网将以权威、即时、准确的新闻信息和政务发布取胜,着力打造广东第一互联网新闻门户;“南方+”客户端将以创意传播、爆款产品、开放互动、快捷服务取胜,着力打造广东最具权威性的移动发布平台。
    这是一次着眼体制机制创新的深层变革。
    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体制机制变革是推动媒体融合的深层力量。我们将建立一系列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全新的“融媒体中心”,加快全媒体观念转变,推进组织架构重组和生产流程再造;完善融媒体编辑部,设立机动编辑平台,拆除各种有形无形的“隔离墙”;抢抓5G时代和短视频风口,成立报网端音视频部,推进人员高效整合;适应融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规律和特点,激发队伍积极性和创造性。
    “七十曰古稀,而今正芳华。”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党报,南方日报创刊之初就对党和人民作出铿锵宣誓:“除了中国人民和华南人民的利益之外,我们没有别的利益”!七十年春华秋实,七十年开拓奋进,七十年日新月异,南方日报以改革促发展,用改革赢人心,靠改革闯天下,不断书写党报发展奇迹。时代在变,技术在变,新闻的载体、形态和传播方式都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拥抱新时代,改革再出发!
《浙江日报》
朝着梦想 勇敢进发
  2019年来了。如日之升、如月之恒,时间从未改变脚步,又勾勒出新的年轮。
  这一刻的我们,似乎和昨天一样,在为小目标继续奋斗,和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时光,难免还有些问题令人烦恼;
  这一刻的我们,其实和去年不一样,年岁增长,我们更加明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懂得要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的旅行者。过去一年,我们共同经历高光时刻,寻找通向未来的密码——
  再出发,2018。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沧桑巨变,在历史前行的轨迹中定位自己,推开新时代的大门展望未来。
  同奋斗,2018。“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之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激发“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豪情;“最多跑一次”广受点赞,汇集把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力量;“千万工程”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鼓舞乡村全面振兴的士气;一套稳中求进的组合拳,民营经济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所有今天都来自昨天,任何未来都取决于现在。这些年,每当岁末年初,就能强烈感受到又一个历史关口的到来。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我们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注定不平凡。
  “不确定性。”这是众多西方媒体对新一年的预言。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是我们对未来的宣言。看中国,40年改革开放创造了影响世界的人间奇迹;新时代改革开放,历史的契机等待我们把握,开创下一个更加美好的40年。
  “不确定”世界里的确定,已为每一个奋斗者提供最好的舞台。我们就要以那么一股子干劲、拼劲、闯劲,激扬改革开放精神,继承前人的事业,进行今天的奋斗,开辟明天的道路,迎接一个又一个胜利。
  胜利,往往不是因为战胜别人,而是由于超越自我。新一年里,浙江日报与你一起朝着梦想,勇敢进发。
  这份诞生于1949年春天的报纸,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经历了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的迭代。今天,我们再一次以崭新面貌,为你速读时讯、精读思想、深读时代,以新闻推动社会进步。
  在你熟悉的要闻版块,我们直面热点、提供观点、解疑释惑,呈现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在全新打造的深度版块,“深读”“人物”“亲历”带你领略新时代万千气象,带来前瞻视角,回应你的所思所盼。
  致敬历史、再启征程,这是我们给时代最好的回答,因为——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世界再大,我们与你一起永葆激情、接续奋斗,去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广州日报》
党媒融合发展 邀你相约同行
新的一年,《广州日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新的一年,《广州日报》将渐次改版、致力于打造精品党报。我们一以贯之地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媒姓党。我们将从报纸编辑结构、内容格局重组和创新入手,瞄准提供高质量内容产品,推动报纸实现从优报向精品党报的提升。
无论您是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翻开了2019年第一期的《广州日报》,还是轻轻划开手机屏幕,点开广州日报客户端或者官方微博微信,一年又一年,在纸上、在指尖,我们始终与您相伴。
新一年新气象!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特殊的年份,赋予我们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使命。
新一年新征程!广报中心正式启用,从广州最具创新活力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出发,广州日报这艘传媒巨舰动力澎湃、加速向前。
新的一年,《广州日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广州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新时代发展出新出彩,进一步改革创新,以新气象新作为助力广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上新台阶!
新的一年,《广州日报》将渐次改版、致力于打造精品党报。我们一以贯之地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媒姓党。我们将从报纸编辑结构、内容格局重组和创新入手,瞄准提供高质量内容产品,推动报纸实现从优报向精品党报的提升;我们努力追求定位更精确、报道更精彩、服务更精细、传播更精准,更加突出党报引领功能,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进一步激发广州干部、群众、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将把中心工作报道作为重中之重,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沟通党和人民的联系、传播主流声音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水平;将把理论引领摆在突出位置,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广州实践、推动广州工作;将进一步服务民生、更接地气,用笔墨写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报人情怀。
新的一年,《广州日报》进一步深化媒体融合,打造城市融媒平台。在融媒发展之路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率先组建全国首个媒体融合编辑部、全媒体用户和粉丝总量向亿级迈进、媒体融合传播力位列地方纸媒第一位。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不断做强广州日报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影响力,继续提升融媒产品质量;强化医疗、教育、美食、区街等垂直领域服务,为读者、用户、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创造更大价值;提升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以更加专业的数据挖掘和课题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城市综合服务融媒平台,创新技术手段、整合共享资源、优化阵地布局、推动集约发展、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广州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讲好广州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新闻人永远在路上,用行动践行着对这份报纸、这项事业、这座城市的热爱。在全国两会现场,前方记者向代表委员提问民生热点;在防御“山竹”一线,摄影记者在暴风骤雨中记录下了逆风而行的“最美背影”;打开《福气广州》等融媒产品,凝聚着摄像师、剪辑师等新媒体达人的智慧;在每一个广州发展的关键时刻,评论员用最深邃的思考、最昂扬的激情,为广州高质量发展鼓与呼……我们的队伍中,很多人正是在忙碌如常的工作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时代在变,如今我们手中已不只握着笔——从平面到立体,从无声到有声,从摄像机到无人机,从动画到H5,更多新技术新模式为我所用;但我们的初心始终不改,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亦从未停下脚步。
新起点,新征程!
《广州日报》每天和你在一起……
今晚报
相依相伴 携手前行
——改版致读者
本报编辑部  
      我们满怀信心迎来新的一年。明天,《今晚报》正式以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198471日,第一份《今晚报》带着墨香与天津市民见面。从那天起,三十余年来我们与国内外的读者日日相伴,至今仍是津城自费订阅量最大的报纸。这是读者对我们的极大信任。为了这份信任,我们兢兢业业、不敢懈怠。
  时代在变,读者需求在变,《今晚报》也要顺势应需而变。
  按照天津市委统一部署,《今晚报》实施此次改版,我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报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喜成果,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使《今晚报》成为走进千家万户温暖的“新闻晚餐”。
  我们承诺,这份“晚餐”一定有价值。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体量巨大庞杂。在信息过载时代,我们会为读者当好“资讯管家”,做好重点资讯梳理,抢发“今”字扑面的新闻。
  我们承诺,这份“晚餐”一定有营养。我们进一步搭建党和政府与市民的桥梁,通过深读方式详尽细致为读者解读党和政府新出台的政策措施;以服务市民为己任,深耕百姓故事,做天津人的“生活顾问”,秉承“读者想看什么、记者写什么、报纸登什么”的理念,给读者带来贴近生活、好看又实用的内容。
  我们承诺,这份“晚餐”一定有味道。我们将在鲜活、特色上下功夫,为读者带来更多富有生活气、书卷气、文人气、乡土气,有趣、有智、有情、有义的精品文章,让读者感受到津味文化的独特魅力。
  应读者需要,《今晚报》再次增大字号,版面求精,求新,留白,留朴,清朗透气,增加阅读的舒适度。
  改版,是为了坚定最初的信仰;改版,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三十余年弹指一挥。过往的日子,我们与读者相依相伴;未来的日子,我们与读者携手前行。
祝愿读者朋友新年快乐!
编辑:陈心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