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51#
发表于 2019-4-13 22:29: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每日一怼(216)
作者:周俊生
口口相传  kŏukŏu-xiāngchuán

2019年4月13日《经济日报》第6版刊登《古镇沙溪重生记》一文,其中有一个句子写道:“依靠互联网时代的口口相传,重现光彩的沙溪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注意到。”句中“口口相传”使用有误。
“口口相传”指的是人们通过口头言说让有关信息得到传播或传授。与“口口相传”相对的是文字,文字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使相关信息可以方便地得到传播和传授,但也有一些信息缺乏文字记载,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流得到传播和传授。句中说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情况,借助于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更快捷,但它仍然需要使用文字而不是口语,只是文字的载体出现了变化(现在互联网上有音频和语音聊天,确实是口头言语,但这尚未成为互联网传播的主流,在这里可以忽略),因此,“口口相传”的使用是不切合实际的。
可把“口口相传”改为“快捷传播”之类的话语、
编辑:高杰

452#
发表于 2019-4-14 22:05: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17
作者:周俊生
一言为定  yīyán-wéidìng  颠覆 diānfù
2019414日《浙江日报》第3版刊登《独行东岠岛》一文,其中写道:“很早以前,有人坐船给定海南部诸岛命名,雾气中远望海上有一座大山,便名之大岠山,其后一山,为小岠山。没想到船过大岠山,才知小岠山比大岠山要大得多,但坚持君子一言为定,便大小颠覆着沿用下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以方位更名为东岠、西岠岛。”这段文字中的“一言为定”与“颠覆”使用有误。
先说“一言为定”。这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说出的话算数,不再反悔。从表面上看这个成语用于这段文字似乎可以,但这个成语通常用于与人的约定,显示行为主体重诺守信的态度。句中说的是对说出的话即使错了也不再更改,“一言为定”不能表示这一意思。
再看“颠覆”。这个词的意思是翻倒,如“车辆颠覆”,比喻采取手段推翻政府。句中说的是“小岠山”“大岠山”名称中的“小”和“大”与它们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颠覆”的意思与此不能切合。
可把“一言为定”改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话,把“颠覆”改为“颠倒”。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颠覆”的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推敲。最新版《现汉》(2016年第7版)对“颠覆”的释义是:“动词。①翻倒:防止列车~。②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活动。”对喻义的释文中,“阴谋手段”“合法政府”之类的说法,掺杂了过多有倾向性的政治判断,不符合辞书编写的中立原则,“从内部”这一限制用语也不符合现当代国际政治的实际情况。查1978年出版的《现汉》初版,对“颠覆”的释文是:“帝国主义分子和反动分子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这一释文本义缺失,喻义有更明显的政治倾向,这是受当时条件的制约,自然是不足取的。1983年出版的《现汉》第2版将“颠覆”的释文修改为“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并加上了“~活动”的书证(仍未给出本义),虽删去了不必要的主语词,但仍然含有过度的政治倾向。30多年过去了,《现汉》新版虽增加了本义,使其对“颠覆”的释义完整了,但其喻义的释文却一仍其旧,落后于现实。这是让人感到很遗憾的一件事。
编辑:高杰

453#
发表于 2019-4-17 11:18: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20)

作者:周俊生

疏松  shūsōng
    2019年4月16日《新民晚报》第5版刊登《要重建的岂止巴黎圣母院》一文,其中有一句话写道:“现在的法国是西方工业化社会衰落的典型代表,最明确的标志就是太过疏松随意的治理方式,导致各个领域的组织管理松懈,人心涣散,责任缺位。”句中“疏松”的使用有误。
    “疏松”,意为松散,不紧密。“疏松”的使用对象,通常应为具像的物质,指其内部结构的不紧密,如土地、糕点、木材等。句中将其用于“方式”,但“方式”是一个抽象概念,因此“疏松”不能适用。
    可把“疏松”改为“松散”“松弛”之类的词。当然,改为“松懈”本来也是可以的,但句中后文已经用到这个词,回避一下在修辞上的效果更好。

编辑:马晓晴

454#
发表于 2019-4-18 22:04:4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18
作者:周俊生
占据  zhànjù
2019415日《南方日报》第15版刊登《2.5亿辆电动自行车考验治理大智慧》一文,其中写道:“各地由于机动车数量猛增,占据了交管部门的大部分精力,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缺失几乎成为必然。”句中的“占据”一词使用有误。
“占据”的意思是用强力取得或者保持持有某种事物。“占据”的的指向对象,通常应该是具像的事物,如地域、场所、物品等,如“以色列长期占据了戈兰高地”。句中“占据”的指向对象“精力”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不能接受“占据”的支配,因此,“占据”在句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占据”改为“消耗”。

编辑:晓晴

455#
发表于 2019-4-18 22:07: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19
成长  chéngzhǎng
作者:周俊生
2019415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新版〈国之当歌〉下月重启全国巡演》一文,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9年的磨合不仅让剧目本身不断成长,也让剧组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句中的“成长 ”一词使用有误。
“成长”意为向成熟的阶段发展。“成长”的使用对象,一般限于人、高等动植物等具有生命征象的事物。句中“成长”的使用对象是“剧目”,但“剧目”是一个不具有生命征象的事物,因此“成长”不能适用。
可把“成长”改为“成熟”。“成熟”的本义指的是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善的阶段,引申后还可指事物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成熟”的使用对象既可以是生物体,也可以是不具备生命征象的普通事物,这个词义正合于句中的需要。
编辑:晓晴

456#
发表于 2019-4-18 22:12: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21
能见度  néngjiàndù
作者:周俊生
2019417日《新民晚报》第13版刊登《马克龙:不计成本重建巴黎圣母院》一文,其中写道:“石头会捕获热量并阻止烟雾散出,加剧火灾现场的高温和能见度。”句中“能见度”一词使用有误。
“能见度”指的是物体能被具有正常视力的人看到的最大距离,或者指物体在一定距离的状态下能够被具有正常视力的人看到的清晰程度。句中的“能见度”与“高温”一起,做了动词“加剧”的宾语,但是,“加剧高温”可说,“加剧能见度”却与作者原意不合。
引语所出全文说的是消防人员从事扑灭一处古建筑火灾时的情况,这一古建筑的主体用的是石材,句中说的是这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即“会捕获热量并阻止烟雾散出”)对救火所造成的困难,即“加剧高温”和“加剧能见度”,但从常识来判断,“加剧能见度”有利于消防人员看得更清晰,应该是有助于救火行动的(这里不讨论“加剧”是个贬义词,一般不能用于具有正面性的事物)。事实上,“捕获热量”的后果是“加剧高温”,而“阻止烟雾散出”的后果则是降低“能见度”,而不是“加剧能见度”,从而给消防人员的救火造成困难。因此同“能见度”在这里不能接受“加剧”的支配。
纠正这个错误,应该切断“能见度”和“加剧”的动宾关系,可以在“能见度”之前加上“降低”一词。由于修改以后的“加剧高温”和“降低能见度”是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因此同时要把其间的连词“和”改为“并”。

编辑:晓晴

457#
发表于 2019-4-19 09:15: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22
作者:周俊生
延宕  yándàng
2019419日《文汇报》第10版刊登《“爆款剧”是这样炼成的》一文,其中有句话写道:“电视剧《都挺好》收官至今,影响力仍在延宕。”句中“延宕”一词使用有误。
“延宕”,意为拖延,即把时间延长,不抓紧办理。“延宕”在使用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这个词通常只能用于由人操作的事情,二是它的词义含有贬义,一般表示了作者对使用对象的不满、在这个句子中,“延宕”用于“影响力”,但“影响力”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由人操作的事情,另外作者对“影响力”抱有肯定的态度,而“延宕”的使用与这种情感是不合的。因此,“延宕”的使用不合适。
可把“延宕”改为“延续”“延展”之类的词。

458#
发表于 2019-4-20 11:22: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23)

作者:周俊生
进行  jìnxíng


    2019年4月20日《浙江日报》第3版刊登《鱼虾有了“身份证”》一文,其中写道:“去年9月,温岭启动渔获物可追溯管理试点,在松门和石塘指定110艘渔船进行渔获物报告制度。”句中“进行”一词使用有误。
    “进行”的意思是从事某种活动。“进行”的指向对象,一般要求是在内容上表示具有某种持续性的动词,并且比较正式、严肃,如“进行讨论”“进行试验”。句中“进行”的宾语是“制度”,但“制度”是一个名词,不能接受“进行”的支配。因此“进行”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可把“进行”改为“实施”。“实施”表示实行,它的指向对象一般应是政策、制度之类的内容,正合于这个句子的需要。



编辑:晓晴

459#
发表于 2019-4-21 12:25: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24)
作者:周俊生
出生  chūshēng

    2019年4月20日《新民晚报》第22版刊登《百岁老人庄秀宝》一文。其中写道:“她出生贫寒,从小在家里做手工挑花,后入毛巾厂织毛巾,由于手艺好屡屡获得第一名。”文中另有一处写道:“老人说:我是贫苦出生,是大救星毛主席把我们从苦海中救了出来,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两个句子中的“出生”都用错了。
    “出生”指的是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句中说的是行为主体婴幼儿乃至少年时期的家庭生活状态(即“贫寒”和“贫苦”),“出生”的词义与此不合。
这两个句子中的“出生”都应改为“出身”。“出身”是个兼类词,作动词用时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这个意思适用于前一句;作名词用时则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这个意思适用于后一句。


编辑:晓晴

460#
发表于 2019-4-22 10:51: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225)
作者:周俊生

渊博  yuānbó
  2019年4月22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第1版刊登《上下探赜 八方求索》一文,其中写道:“从文学史的渊博看,贾平凹的这部小说在相当程度上直接承续了明清《金瓶梅》《红楼梦》等古典白话世情小说的风格,这在先前的《秦腔》等作品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句中“渊博”一词使用有误。
  “渊博”的意思是学问丰富。句中说的是一个事物(即句中的“贾平凹的这部小说”)与另一个事物(即句中的“明清《金瓶梅》《红楼梦》等古典白话世情小说”)的关系,“渊博”的词义与此不合。
  应该把“渊博”改为“渊源”。“渊源”指河流的源头,可用来比喻事物的传承关系,正合于这个句子的需要。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