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与版权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60#
发表于 2019-9-4 22:58:43 | 只看该作者
【版权案例】社交App绿洲LOGO抄袭
编辑:吴悠

459#
发表于 2019-7-31 22:38: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成都商报,请你莫抄袭
/溜爸
看到文章标题,部分知道内情的读者应该能猜到,溜爸总算要开始撕逼了。
大部分读者还蒙在鼓里。
撕逼?
和谁?
成都商报么?
是的。
我们自主开发的小程序“成都学区百科”的核心数据被成都商报无耻的偷窃了。
两个月前我发过一条朋友圈吐槽:
学区百科被抄袭,当时我就在等。
指名点姓的骂了,应该会主动找我说事吧?
我的社交圈还算广泛,甚至好几个成都商报的人也加了我、也能看见朋友圈,但,至今无任何反馈。
这期间,我们找了公证处做了证据保全,又找了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事务所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做好了一切充分准备。
一个月前,我们拿着证据正式亲自上门,找到了成都商报社房产发布的负责人进行了现场交涉,最后的结果并不愉快。
两个月...一个月...到现在,还是没有任何反馈。
所以,我不想保持沉默了。
我的性格一向是与人为善,虽然我们占理,也不希望别人觉得我们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更希望事情能有回转的余地。
但,到了现在来看,都是我给自己内心加戏,别人根本无所谓你的感受和想法,体制的傲慢,让我已是忍无可忍。
所以,今天和成都商报正式开撕。
吃瓜群众还不清楚来龙去脉。
简要的讲,就是我和团队主导开发的一款小程序,被成都商报社窃取数据,抄袭了!
被窃取数据的就是它:
成都学区百科
小程序成都学区百科
小程序
可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
很多人尚不知道“小程序”是什么。
你可以简单理解“小程序”就是一个APP应用,但只能在微信生态圈里使用,背后需要数个程序员数个日夜的开发及运营。
反正就是一个烧钱的家伙。
(目前为止开发及运营成本已烧掉近百万)
结果,核心数据被成都商报偷窃了!
大家可以在微信里分别搜索小程序“成都学区百科”以及小程序“成都房产发布”来对比下两款产品。
看看产品界面:
完全一致!
更详细的对比,读者们可以自行调用两款小程序进行比较,这里不再浪费篇幅。
可能会有读者说:
虽然两款产品看着完全一致,
但是模仿抄袭在商业社会太常见啦
滴滴快的打车界面不都一样嘛?
携程艺龙飞猪界面也都一样啊?
况且小区学校数据都是公开的,
为什么你溜爸可以用其他人不能用?
再说了成都商报这么有实力的单位,
他们自己不能研发么?
而且到底谁抄谁现在也看不出来啊!
提的问题非常好。
我们一个个来回答。
问题一:到底谁抄谁?
在今年226日,我们就官宣了成都学区百科的上线,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小程序“成都学区百科”正式发布!
而成都商报的官宣,是今年69日,滞后了整整四个月。
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快来查查,你家是不是学区房?
一先一后,时间节点上就可以印证一切。
同时,我们还有数十万读者及参与内测的数百名读者见证了小程序成都学区百科的诞生。
成都学区百科公测的部分记录
而成都商报的“成都房产发布”?
您怎么内测、公测的?
有记录可以公开么?
几个百无聊赖的程序员茫然坐在阴暗的机房里,声色阴晴不定的领导一声令下:
偷!把他们的数据偷来就行了!
问题二:商业社会模仿抄袭很正常?
这点我认可。
商业社会,互联网产品有模仿,确实很正常。
我们找到成都商报对峙的时候,他们也抛出了同样的问题。
难道说你溜爸做出了一个学区百科
别人就不能做个学区大全、学区科普?
你模仿可以。
就算抄袭,emm。。。其实也可以。
但!你总不能入侵我们的服务器,偷取我们的核心数据啊!
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涉及到我们学区百科的核心功能。
我们直接跳到下一个问题。
问题三:成都商报到底偷了啥?
从界面来看,“小区数据是网上可以公开查询,学校数据也是公开的”,咋一听没毛病。
但是!
某一个小区应该对应哪一所小学?
这个数据哪里可以查?
以前有过这种互联网产品吗?
这,就是成都学区百科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
我们通过自有知识产权的大数据算法以及人工校验,才将成都市两万多个小区和七百多所小学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
这消耗了我们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成都商报利用网络爬虫,把小区和小学一一对应关系的核心数据全部盗取。
更堂而皇之的进行官宣、商用。
目前为止,我提到了两点:
1、发布时间一先一后。
2、数据全面拷贝。
仔细斟酌下,光这两点似乎还看不出太大问题,也很难佐证成都商报窃取数据。
我推断,商报在我们找上门后内部也进行了开会论证,最后结论:“偷就偷了,反正他们拿我们也没办法”。
所以,还好我们留了一手。
小时候老师怎么抓作弊抄袭的同学?
卷子上错题都和别人错的一模一样!
甚至愚蠢到名字都给你抄过来!
而成都商报,就有这么蠢。
证据一:
42日,我曾在朋友圈宣告,在完成成都学区百科的工作以后,我们即将启动西安学区百科的开发。
目前为止,我们也已经把西安的数据整理的七七八八。为了方便,我们放在成都学区百科后台目录下,等时机合适,再进行发布。
而成都商报窃取我们数据的同时,不分成都、西安,一股脑的给偷了回去,而且还傻乎乎的在小程序上进行了发布,如下图所示:
西安的学区数据您也有啊?
您到底是成都商报还是西安商报啊?
看到这里偷笑的各位读者不用去查了。
成都商报偷窃我们的数据是在两个月前的一个周五,接着就是周末,所以西安的学区信息在他们小程序上展示了三天,到了周一才忙不迭的拿掉。
不过放心,我们找了公证处,已经把全过程进行了证据公证和保全。
证据二
成都商报偷窃数据的证据
证据二就更好玩了。
有完整的视频,读者们可以戳上方了解。
为了预防像成都商报这样的鸡鸣狗盗之徒,我们早在学区百科的数据里面,埋伏了好几个彩蛋,例如这个:
刘家坝小学实际上并不存在。
“匠维功绩”,这也正是我们公司的名称。
抄卷子,把名字都抄了过去,真的尴尬癌都犯了,替成都商报害臊啊。。。
下面这个学校也是不存在的。
大家猜猜,磨巢席是乜意思啊?
还有好多彩蛋。
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很有可能成都商报在看到这篇文章后,会把这些彩蛋删除、销毁证据,所以如果你在小程序“成都房产发布”上查不到结果,很正常)
刚才的视频以及上面的数据,我们都在公证处做了证据保全和公证,成都商报想删、或者想赖,都是赖不掉滴。
委托公证书
在我国,创业真的举步维艰。
一群人呕心沥血,好不容易开发出一款用户真正喜爱的互联网产品。你还在认真思考产品,想要深度打磨、推广、运营,结果冷不丁一个下三滥的偷窃,打乱了你的所有工作规划。
其实,从内心深处来讲,我真不想出成都商报的洋相。
在文章开头就讲过,我等了一个月、又等了一个月,没有任何反馈,体制的傲慢完全无视我们的存在,我真的被逼无奈,我能怎么办?
开发团队、运营团队的兄弟姐妹们辛苦了那么久做出来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别人盗窃了。大家都眼巴巴的望着我,我能怎么办?
庆幸我还有一个公众号可以发声。
如果是其他人还真的只能忍气吞声。
这篇文章发出来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
也许再等一个月还是维持现状。
但不管怎样,我总要去努力。
所以,溜爸在这里郑重的拜托大家:
如果您曾经从成都学区房公众号受益、也认为成都学区百科对你有很大帮助,那么拜托您把这篇文章尽可能多的转发出去,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非常感谢!
同时,我也正告成都商报社相关人士:
这也许只是你们在体制内混日子的一段小插曲,但对于我,这是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身家性命。
不要低估我们死磕这件事的决心。
“网络爬虫”是个好工具,但你们这些法盲,建议多学习下相关案例:
程序员爬虫竟构成犯罪?
2018年深圳法院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上)
这次我不会等那么久。
三天后,没有人主动来和我们沟通,我会报案。
我们服务器数据被窃取,这是证据确凿的。
假如警方不立案,算你们运气好,我认栽。
假如警方立案,后面会发生什么,就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了。
只希望,别又让程序员背锅。

458#
发表于 2019-7-18 21:36: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网联合100余党媒,要用区块链来做版权业务
文丨陈实 来源丨记者站
IDjizhezhan001
在宣布进军图片版权领域3个月之后,人民网版权保护业务再度扩容。
712日,人民网与微众银行在北京联合发布“人民版权”平台。该平台由人民网牵头运营,将联合超过100家党政媒体,共同抵制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新闻作品的行为,保护新闻媒体版权。
据称,双方将在线上原创内容版权保护方面进行长期合作,实现数字版权确权、监测、侵权取证、诉讼的全流程线上化和自动化。
1
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领域的落地
引人注意的是,针对数字内容作品易复制、易传播、难溯源;企业与用户版权意识薄弱;传统的版权认证和侵权诉讼流程需多方参与且流程复杂,造成侵权成本较低,而维权成本很高等问题,该平台还引入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内容版权进行登记、追溯、验证和保护。
“人民版权”通过区块链技术中的联盟链,引入国家监管机构、权威媒体机构、出版集团、版权中心、仲裁机构、公证机构、互联网法院等核心节点,共建版权保护联盟链。
同时,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加密和链式结构在上链后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大幅降低司法过程中的证据取证与保全成本,快速实现版权认证、取证、维权、诉讼全流程线上化。
具体来说,该技术主要应用于版权登记和版权验证两个环节。
1. 在版权登记环节,“人民版权”平台将作者姓名、登记时间、作品名称、作品核心摘要信息等生成唯一对应的数字指纹DNA存于区块链上,实现链上信息可追溯且无法篡改;
2. 在版权验证环节,可使用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身份认证解决方案,对作者身份进行唯一标识及存证相关数据,并在链外进行全网数据监测,通过算法自动识别原创新闻和判断新闻是否涉及抄袭,如果发现侵权行为可自动取证上链。
二期上线的人民版权交易中心,将版权交易环节引入线上,媒体机构可在线上自行设置原创文章授权交易金额;引入白名单设置功能,媒体可在线上自行设置机构内的白名单单位,提升版权授权工作效率,快速实现版权的多种授权方式。
在版权保护领域,引入区块链技术,这并不是新鲜事。
今年4月份,在国家版权局组织召开的2018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大会上,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表示:网络版权保护,最好用的“武器”是区块链技术。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的认可,他在经过调研后认为,区块链技术是版权保护天然需要的技术。
科技日报的报道称,区块链技术已经应用于我国原创内容交易平台,并开始在版权保护领域大显身手,以京东、华为等为代表的一线科技企业,都在布局自己的区块链知识产权业务。
2
版权保护的新蓝海
人民网发力版权保护,早有征兆。
在今年4月份,视觉中国黑洞图片版权事件的爆发,将中国在图片版权领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使得版权问题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随着事件愈演愈烈,人民网向全国党报、党刊、党台、党网发出净化版权市场的倡议。借助于此次倡议,人民网提出,全国主流媒体应尽快在图片采编、使用和版权交易等方面形成联动机制,实现共融互通,建立合作联盟,成为图片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人民网在图片版权领域的计划也得以全面公开,人民网倡议称,以“图片库集群”的方式完成图片大数据采集、存储、共享,搭建一个优质的新闻图片版权交易平台。“人民网旗下的‘人民图片网’愿与兄弟媒体携手探索。”人民网表示。
“走好网络版权保护之路,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建立适应当下需要的版权保护模式。”在视觉中国黑洞事件发生后,人民网曾对此发布评论文章认为,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传播方式,构建一个健康的版权保护交易市场,关键在于多方合作。
通过合作,来促进版权保护市场的健康发展的思想,被正式提出。
而从探索新闻单位的图片版权保护,到新闻媒体版权保护及交易平台发布,人民网在版权保护领域的步伐迈得相当快。
这或许与当前国内的版权保护现状深度绑定。
20011027日,修订后的《著作权法》的对外发布,被视作中国版权保护的钟声正式敲响,成为中国版权保护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国内版权市场,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特别是2017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将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规划首次列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知识产权工作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使得网络版权保护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根据《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保护年度报告》的统计,2016年中国GDP中的7.33%来自版权创意产业,2017年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市场规模达6365亿元。
但该报告同时揭露,音乐作品、文字作品、图片作品和影视作品也是网络版权侵权的“重灾区”,从传播途径来看,69%的侵权是通过网站传播的。
大量的版权侵权行为的存在,将国内版权保护的现状暴露无遗,同时也催生了版权保护市场的繁荣。其背后,则是庞大的版权保护市场新蓝海的形成。
人民网选择此时联合全国各地的党媒,组成版权保护联盟,将媒体版权保护从图片扩充到全部媒体版权,多少也有这个层面的考虑。
正如此次“人民版权”平台发布时提到的,要借助于该平台,提高新闻媒体对其作品转载的议价能力,努力实现常态化监控和维权、市场化交易等,推动新闻版权市场健康发展。
3
人民网创新业务的边界
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在内容生产及内容传播方面的影响力,自是无需赘言。刨去这重身份,作为上市公司平台的人民网,在企业经营方面,同样动作频频。
根据人民网2018年年报显示,人民网围绕与内容主业有良性互动的领域进行资本配置,在视频、第三方审核、大数据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战略布局。
特别是第三方内容审核业务,2018年收入较上年同比增幅达166%,成为人民网2018年全年收入增长最快的创新业务。
受益于利好消息,今年以来,人民网的股价连续翻番,领涨A股。尝到了甜头的人民网,不断切入新的业务板块。
例如,上个月,人民网基于其在内容运营方面的优势,新推出了“人民运营”的新业务,通过云服务或驻场服务的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内容运营服务,包括内容原创、审核发布、平台运营、在线服务、用户运营、数据挖掘、战略咨询、技术研发等。
再到此次拉上100多家党媒,借助于区块链技术发力媒体版权保护及交易,人民网正通过边界扩张,不断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
距离人民网2019年年中报发布,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人民网的股票,能再次拉升吗?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kFNy7xMN9cnieobaDR05w
编辑:陈茗


457#
发表于 2019-7-5 16:29: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兽爷,洗稿界的耻辱
文章来源:三表龙门阵
自媒体写作流派中,「故事会」风格正大行其道,兽爷又被外界视为这颗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我对此风格向来不感冒,因为我坚信,擅此道者,写作操守与知识面,必丢其一。
仅以兽爷最新文章《我们与恶的距离》证明一二。
《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文,仍然是兽爷惯常的操作手法,铺陈大信息量,夹杂似有似无的秘辛,以「集束炸弹」的形式,给读者营造一种「我是百晓生与克格勃转世」的神秘感。
《我们与恶的距离》,共2498字,截至发稿时,已获得10万加阅读,6013个在看,312个赞赏。堪称爆款。
此文,大量穿梭回顾了过往「性侵女童」主题相关的电影与社会事件。我理解写作过程中,还原与转述,需要一些即有材料的帮助,甚至是直接引用。但不标注来源,打散、缩写、扩写、组装原创者的作品,毫无疑问,就是卑劣的洗稿。
经过初步查证,《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文10大处,26小处涉嫌洗稿。仅有696个字符可称得上「原创」或有「自我风格的转述」,篇幅只占全文的27.8%。(嫌啰嗦的,可直接翻到下面看实锤部分)
除去这696个字符,剩余的内容中,兽爷涉嫌以下「写作不端」行为。来,看看我们与恶的距离:
原创比例严重不足,却厚颜无耻打了原创标——我们与恶的距离。
版权意识荡然无存,全文大段抄袭原创者的语句、段落——我们与恶的距离。
引用数据不标注来源——我们与恶的距离。
写作诚意欠奉,通篇剪裁拼凑,糊弄读者——我们与恶的距离。
一篇文章,直接通过搜索引擎就能找出10处洗稿迹象,世所罕见。
在「洗稿圈」,高端点的,洗逻辑,洗叙事线,语句、段落很难查重。低端点的,用同义词、近义词替换,用近似案例、素材替换。
兽爷,他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直接大喇喇的照搬照抄,全无顾忌,且看不到智力活动的痕迹,实乃洗稿界的耻辱。
如果兽爷在后续的回应中,说这是旗下小编失察所为,那就是耻辱中的耻辱了。
洗稿之恶,毋庸讳言。兽爷作为头部自媒体大V,理应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写作操守。他本该率先垂范,尊重原创,像标尺一般代替行业丈量与恶的距离。
如今,他与「恶」没有了距离,他成了「恶」的生产者。
这固然令人痛心,但想想那些「共谋者」呢?
如今,「洗稿者」被揭露后,好像也未必有大的波动,拥趸、市场照样礼遇三分,这难道不也是你们与恶的距离吗?
「自媒体」诞生以来,风风雨雨过七载,偶有不端发生,从而被管理部门和媒体轮番批评警示。我们除了敬畏法条与规则之外,还应有对「写作操守」的追求。
我不希望,每一次行业遭整肃都源于上峰的力量。同行评议,努力自净,保持与恶的距离,也应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环,
我爱这一行,我怕它死了。
下面,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实锤。
(为便于大家理解「兽式洗稿」,下文「兽」字部分为兽文「正」字部分为被洗的文,被洗处,我会以红色标注,请您保持阅读耐心。)
一:
兽:黑户少女小米在海边一间旅馆打工。因为没身份证,她时时面临着被辞退的危险。在她替前台顶班的一个深夜,一位男人领着两名小学女生,到旅馆开了两间房。当晚,在监视器里,小米看到男人强行闯入了隔壁少女的房间。一墙之隔,似乎在发生极丑恶的事。隐隐不安的小米,将这一幕用手机录了下来。事后,学校察觉出异样,将女孩们送到医院检查。两名少女被性侵了。小文的母亲报警,希望法律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然而事与愿违,旅馆监控系统老化没保存视频,警察缺乏证据,施暴者逍遥法外。
正:黑户少女小米在海滨小城的一间旅馆打工,时时面临着因为年龄身份问题而被辞退的危险她替前台顶班的某个深夜,一位成年男子领着两名小学女生来到旅馆开了两间房当晚,小米在监视器中看到男子强行闯入隔壁少女的房间事后,学校察觉出异样,将女孩们送到医院检查。处女膜破裂,两名少女被性侵了。可是因为旅馆的监控系统老化无法保存视频,警察缺乏证据,施暴者逍遥法外
表评:用文字还原电影情节,并没有标准化的表述,但兽爷不信,他觉得还是用别人的好。
(原创来自:2017-11-22,《今年所有院线片里,我最想推荐这一部》,陈卡卡,豆瓣电影)
二:
兽:两天后,孩子们才被找到孩子们看上去都迷迷糊糊有的女孩脖子上还出现青肿无一例外,她们下体都受到不同程度伤害家长和警方带孩子到医院鉴定:处女膜破裂。孩子们被强奸了她们全都未满14周岁。
正:两天后,孩子们才被找到。让家长们疑惑的是,孩子们看上去都迷迷糊糊,像被下了药,有的女孩的脖子上还出现青肿,而她们无一例外,下体受到不同程度伤害家长和警方带孩子到医院鉴定:处女膜破裂,孩子们被强奸了。而这时的她们全都未满14周岁。
表评:杰出的「缩写练习」,兽爷有种魔力,能让我们穿越回小学语文课堂。
(原创来自:2017-11-28,《嘉年华》有望成为中国版《熔炉》,小镇青年电影)
三:
兽:《嘉年华》里有很多潜规则旅馆老板为少惹麻烦明知案件有隐情,什么都不说
正: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熟悉的潜规则。比如,旅馆的老板为了少惹麻烦,对前来调查的警察溜须拍马,明知道案件有隐情,却什么都不说
表评:实际上,用无可奉告、不置一词都能替代「什么都不说」 ,兽爷还是年轻。
(原创来自:2017-11-24,《2017年最勇敢的国产电影,必将戳痛每一个中国人!》,乌鸦电影)
四:
兽:海南万宁的案子看似铁证如山,几天后就出现了诡异反转13日下午,有关部门开新闻会。没有什么依据,官方就宣布6个女孩未被性侵。开完发布会的当天晚上11点。家长们才接到警方通知,要求带着孩子再次到医院鉴定。这次鉴定结果,和新闻会说的一样:孩子们处女膜完整,未遭性侵。
正:看似铁证如山,几天后竟出现了诡异反转13日晚,家长们接到警方通知,要求带着孩子再次到医院鉴定。这一次鉴定和第一次不同,共有四名法医参与鉴定,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的鉴定结果为:孩子们处女膜完整。
表评:当然了,扩写练习也很重要。
(原创来自:2017-11-24,《2017年最勇敢的国产电影,必将戳痛每一个中国人!》,乌鸦电影)
五:
兽:愤怒就像长江里掉下一块陨石,在网络上溅起滔天水花。
正:愤怒就像曾经向河流中投入石头,掀起过波澜。
表评:意象一致。兽爷啊,你枯竭到形容愤怒时,只会把别人的石头替换成陨石吗?你是天文爱好者?
(来自:2017-11-22,《今年所有院线片里,我最想推荐这一部》,陈卡卡,豆瓣电影)
六:
:《嘉年华》里,性侵是引导观众去认识反思这个案件的媒介不过比性侵更让人心寒的,还有现实里无形且隐晦的冷漠和无知。案发当晚,小文母亲得知此事后,痛苦又羞辱。在医院当面给女儿一巴掌嘶吼让你穿这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正:这场性侵在《嘉年华》中,只是引导观众去认识反思这个案件的媒介而比性侵更让人心寒的,还有现实中无形而隐晦的羞辱和冷漠。案发的当晚,……,小文的母亲得知此事后,痛苦又羞辱,在医院当面给女儿一巴掌。回家之后疯狂地扔掉女儿柜子里的裙子,嘶吼让你穿这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表评:其实电影台词是:「让你再穿这些不三不四的衣服」。原创者错漏一个字,兽爷也照搬不误。
(来自:2017-11-22,《今年所有院线片里,我最想推荐这一部》,陈卡卡,豆瓣电影)
七:
兽:医院告诉女孩家属,二人处女膜破裂时新新小文,处女膜是什么呀
正:医院告诉女孩家属,二人处女膜破裂时新新木讷地问小文,处女膜是什么呀。
表评:去掉「木讷」就不是搬运了吗?
(原创来自:2017-11-22,《今年所有院线片里,我最想推荐这一部》,陈卡卡,豆瓣电影)
八:
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去年发布过一个研究报告。全球约有1500万青春期女童曾被强迫性交或发生其他形式的性行为。只有1%的人曾寻求专业帮助。同年,世界卫生组织一份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每5名女性中有1名、每13名男性中有1名,在18岁之前受到过性侵犯。
正:在全球,约有1500万15岁到19岁的青春期女童曾被强迫性交或发生其他形式的性行为。遭受过性暴力的女童中,只有1%的人表示她们曾寻求专业帮助。这些内容,是2017年11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同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每5名女性中有1名、每13名男性中有1名在18岁之前受到过性侵犯。
表评:盗亦有道,跟财经网说声:「兽爷来也」不行吗?
(原创来自:2018-01-06,《儿童性侵之殇》,财经网)
九:
兽:尤其是大佬这种病态爱好”,看起来并不是心血来潮
有中介、有交易、选择公司附近酒店作案,似乎都是有预谋的,而且这个套路看起来很驾轻就熟。
中间受害女童如果被他们洗脑,没有对妈妈说或者妈妈没有报警,事情都不会被曝出来,罪犯就可以继续逍遥法外,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遭殃。
韩国电影《熔炉》中施暴的校长,背后有一大堆人帮他运作所以王尔德有句话说得好:
正:大佬的这种“爱好”,通常不是心血来潮
无论是周某向受害女童撒谎,还是王某给周某钱,以及在酒店实施性侵,都是有预谋的,而且这个套路看起来很驾轻就熟。
中间受害女童如果被他们洗脑,没有对妈妈说,或者妈妈贪财,没有报警,事情都不会被曝出来,罪犯就可以继续逍遥法外,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遭殃。
就连韩国电影《熔炉》中的校长,都有一大堆人帮他运作,何况王某这么大一个大佬呢。所以王尔德有句话说得好
表评:兽爷的翻译神功可见一斑。雷斯林文中的「周某撒谎、王某给钱、酒店性侵」被兽爷高度浓缩为:「中介、交易、酒店作案。」真他妈的人才。
(原创来自:2019-07-03,《会性侵小孩子的畜生再成功,也还是畜生》,雷斯林,为你写一个故事)
十:
兽:旁观了一切的问题少女小米因此也看到了希望。她换上洁白的裙子骑着逃亡的电动车上路了。没人知道她会奔向哪里前路未知但人生最大的幸事,是正义还在,生活也依然存在着可能性
正:小米穿着洁白的裙子骑着逃亡的电动车行驶在公路上,逃过了出卖自己肉体的命运。……没人知道她会奔向哪里,虽然前路未知,但人生最大的幸事,是生活依然存在着可能性
表评:写文章讲究豹头、凤尾,文章最后一段,往往需要上升价值观,引发读者共鸣,但兽爷连如此重要的「凤尾」都需全盘抄袭别人,堕落如斯,令人生厌
(原创来自:2017-11-22,《今年所有院线片里,我最想推荐这一部》,陈卡卡,豆瓣电影)
编辑:高杰

456#
发表于 2019-6-26 18:44: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职务作品的这3个问题,媒体和记者都搞清楚了吗?

原文作者:李磊
原文来源:传媒茶话会

摄影记者能否授权他人使用图片作品?记者写的稿子、拍的图片,版权归报社还是个人?

这是很多媒体没有解决,也是记者搞不清的问题。

近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船舶报社总编辑王学军,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丛立先,某通讯社摄影记者,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凯,求解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与授权使用问题。

职务作品著作权问题,从一种现象说起

某图片公司内部人士向《传媒茶话会》爆料称,由于版权意识不强,在经济利益刺激下,有摄影记者会以个人的名义,而不是所供职的媒体名义,拿着职务作品图片与某些图片公司合作,从中赚取稿费和分成,有图片公司也默许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每日经济新闻曾在《人人都在吐槽视觉中国,为什么摄影师却这样说?》报道中提到了类似的问题。“一些签约摄影师在职务行为中拍摄的图片,也会上传到视觉中国。”一名与视觉中国有合作的摄影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些网站编辑会把自己网站的照片传上去,然后再从视觉中国付费下载,以此给自己增加一份稿费。”

中国船舶报社总编辑王学军告诉《传媒茶话会》,之所以会产生记者私自授权第三方使用职务作品的现象,有三点原因:

一是新闻单位的薪酬激励跟不上,记者的相关待遇等没有达到个人预期,在利益驱动下,记者采取这种手段增加个人收入。

二是新闻单位的制度不健全,对于职务行为缺乏有效管理,没有同记者签订职务作品归属协议和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职务作品权属,由此带来工作被动。

三是媒体对相关的著作权法律法规教育不到位,职务行为人对自己履行职务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履行法律义务不清楚。

问题1:记者能否授权他人使用职务图片作品?

摄影记者是否有权授权他人使用职务作品图片,从而获得报酬?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说,如果摄影记者与媒体单位就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未达成明确协议,该作品的著作权并非一定归属于记者,例如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特殊职务作品情况下,记者如未取得媒体单位的授权,擅自授权他人使用经营,有可能与媒体单位产生权属争议,甚至被主张侵权。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凯认为,摄影记者对其职务图片作品的权利,如果有约定,从约定。没有约定,单位有两年内的专有使用权,两年内摄影记者不能私自授权给第三方。两年后则可以自由授权。

“报社明确规定,摄影记者不得将职务图片作品授权第三方使用谋取私利。”要求匿名的某通讯社摄影记者对《传媒茶话会》讲道,不私自授权、售卖职务作品也是摄影记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而且,该单位规定,图片作品如果被单位所属图片网站卖出,摄影记者也会拿到相应的分成,该摄影记者这样补充说。

问题2:职务作品著作权到底归谁?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享有。但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却并非当然地归作者所有,尽管作者创作作品需要付出劳动,但还要看到,单位已经为此支付了报酬,并提供了资源支持。

那么,记者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媒体还是记者?法律是如何界定的?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丛立先告诉《传媒茶话会》,于记者而言,一般性的职务作品,作品完成之后,单位有两年的优先使用权,两年内,记者不能把作品授权第三方使用。因为,根据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丛立先补充说,但也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特殊职务作品,即由单位投入较大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这种特殊作品形式,这些特殊作品的著作权归单位,作者享有署名权;二是另有约定著作权归单位所有的情况。

徐凯向《传媒茶话会》介绍,媒体记者有关的新闻文字作品、摄影作品、美术作品、视音频作品,如果没有合同的明确约定,不属于特殊职务作品,而属于一般职务作品,那么著作权就归记者所有。

王学军同样认为,职务作品如果未在《劳动合同》以及其他岗位说明书中明确,这意味着记者完成报社任务所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记者享有,但报社在其业务范围内有权优先使用,而且两年内作者不得许可他人以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问题3:为何要明确约定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

在职务作品侵权案中,只要著作权人提起诉讼,被告会拿职务作品权属问题说事儿,对原告资格、维权主体提出质疑。著作权归属约定不清,更容易成为侵权方的抗辩理由。

某通讯社摄影记者告诉《传媒茶话会》,前年,他有多件职务图片作品被某网站侵权使用,为了维护照片的著作权,他不得不与侵权网站对簿公堂,并最终胜诉。

在诉讼审理过程中,被告还提出了图片权属异议,认为这些图片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应归单位所有。“我拿出了完整的涉及著作权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等证据,对方未能提交反证,法院认定我对涉案摄影作品享有著作权。”该摄影记者说道。

而在南方周末诉新浪网非法转载文章侵权案中,《传媒茶话会》查阅该案裁决书发现,新浪网抗辩称,南方周末只享有涉案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汇编权,被告不侵犯原告任何著作人身权利。

在举证过程中,南方周末拿出了与记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及《补充协议》,约定记者在集团内部各系列报刊、网站发表的作品,均属于职务作品,除署名权之外,其他著作权均为报社享有。南方周末的这一举证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丛立先向《传媒茶话会》表示,为便于传播,维护媒体的合法权益,媒体可根据实际需要,以合理公平的对价,并在尊重记者权利的基础上,与记者就职务作品归属进行约定。

“建议作者与媒体单位就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明确约定。”孙志峰认为,因为在实务中,作品创作本身是否是完成工作任务,较易证明。但是是否属于特殊职务作品,是否是主要利用媒体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创作,需要大量证据支持,也依赖于专业法律知识认定,非常容易产生争议,不利于真正的著作权人行使、利用和保护。

徐凯认为,媒体单位应该和记者就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明确约定。不管是著作权商业运营,还是著作权维权,有明确的合同约定是最好、最准确的权属依据之一,有契约的明确约定则无争议。

王学军谈到,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内容被大量进行免费转载,传统媒体要想维护自己的权利,应该与本单位在职记者签订授权合同,这样对维权更有利。

王学军进一步表示,如果记者创作的是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在个人,当然可以独立维权。但是由于个人精力和能力有限,非法转载所侵害的更多的是报社利益,因此一般报社会代为维权。记者与报社签订的聘用合同中,如果都包含了记者关于作品授权的条款,在实践中就无需重复授权。
编辑:吴悠

455#
发表于 2019-6-25 23:17: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声明!违规转载就算了,还给编错了!误人子弟!


原文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
2019年6月24日,某财经媒体转载@人民日报 去年6月26日发布的微博文章《392所野鸡大学曝光名单》,混淆原微博中“中国邮电大学”的提法,错误写成“北京邮电大学”。某商业网站在转载该财经媒体报道时,不经核实将来源标注为“人民日报”。很多网友还以为人民日报发错了,请大家关注真正的@人民日报!
北京邮电大学声明(来源:@北京邮电大学)
个别媒体错误转载截图
编辑:吴悠

454#
发表于 2019-6-25 17:27: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在线新闻收费,稿件质量重于数量

原文来源:媒变前沿MediaChange

对数字订阅模式的正式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而多年来传统媒体机构和初创企业都在疯狂地尝试这种模式。这一研究针对让读者为在线新闻付费提供了蓝图和行动计划。
它从一个基本的理解开始,即说服某人购买数字订阅不同于报纸订阅。这么多的新闻在网上免费流传了这么久。而数字订阅并不是一种有形的制造产品,人们不会自动将货币价值与之联系起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也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有人可以搜索到类似的内容,并且可以立即免费获得他们所想要搜索到的内容的至少60%到70%。这30%的额外价值是否值得支付,或者在其他地方免费提供的东西是否足够好?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那些正在追求传统的“付费墙”订阅模式的新闻机构,也应该关注会员计划的研究和实验。

一、为数字新闻付费是为了支持新闻媒体的使命和生存,所以,要开口向读者要钱。

在某些情况下,为数字订阅付费可能是对本地新闻使命和存在的支持,因为这是一种解锁特定报道权限的交易。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业务模型的透明性以及对本地报告资源的解释就是关键。

寻求支持也是如此。

“如果你要求,很多人都会给予。至少,如果你不问,也不传达你所做工作的困难,你的读者就永远没有机会用金钱来表达他们对你的媒体所做新闻的支持,” 一位研究者说。

Tow数字新闻中心(Tow Center forDigital Journalism)的一份报告发现,通过付费会员计划支持新闻机构的读者,并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免费的咖啡杯、T恤衫或手提袋。他们之所以捐款,是因为他们相信媒体机构的使命和工作,并受到与之产生共鸣的信息的驱使。

二、与读者互动,让读者参与进来对吸引和留住读者至关重要

它还强调受众参与和互动。“荷兰De reporter等网站预计,其采编人员将花费约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工作时间与读者沟通。”

这是任何一家关注读者收入的新闻机构都熟悉的第二层次概念——订阅漏斗。

有研究人员将其归结为认知、参与、转化和留住。

构建漏斗是奈特基金会 “赌注”计划的支柱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里,它帮助指导各种传统新闻机构进行了数字转型。奈特基金会负责人道格拉斯·k·史密斯这样描述道:“……让读者进来,让他们留下来,让他们支付,让他们保持支付并在每一个阶段,让他们为我们推荐。”

它实际上是关于要在读者与你的品牌和内容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形成一种习惯。读者购买数字订阅的可能性最大的预测因素之一是,他们返回你这个新闻机构网站的频率是多少。

三、读者访问网站的频率比花多少时间阅读更重要

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对《芝加哥论坛报》、《旧金山纪事报》和《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网站的订阅者和读者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读者回到网站的频率比每一次访问看多少文章或者花多少时间阅读每一篇文章更重要。

“我们的数据分析显示,在这个本地新闻的新时代,页面浏览量和花在文章上的时间(这是两个经常被引用的基准)等指标,远没有经常使用这些指标的读者数量那么重要,”该项目负责人蒂姆·富兰克林(Tim Franklin)说。

四、稿件的质量重于数量

该项目还提供了关于最忠实的读者正在消费哪些类型的文章(每个市场略有不同),以及他们没有消费什么类型的文章。

《波士顿环球报》所办的专注于生物科学的STAT网站最近停掉了一个本来很受欢迎的解决日常生活中健康问题的专栏,从而将所有注意力聚焦于满足那些最有可能付费订阅人士的需求,即那些正在寻找更专业信息的从事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士。

“所有新闻机构都应该集中精力,在一个日益分散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价值主张,无论是品牌、声音,还是犀利的调查性新闻,”大麻热线(大麻Wire)的联合创始人努辛·拉希迪安(Nushin Rashidian)说。该网站曾经制作了一份关于加州大麻合法化的全面报告,并为此收取了199美元的费用。“那些专注于某个利基(niche)市场的媒体公司占据了优势,他们正在接受这一点。”

像《查尔斯顿邮报》这样的大众报纸并不一定要停止报道广泛的社区新闻,而去全身心地关注诸如大麻或生物科学这些细分领域。但在不再强调页面浏览量和采用“质量重于数量”的方式后,该报的数字新闻订阅量也出现明显的飙升,尽管它每天所发布的文章已经从以前的50-65篇左右降到目前的每天约30篇。


编辑:吴悠

453#
发表于 2019-6-17 17:10: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互联网生态下的版权新问题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  朱巍
互联网技术既是全媒体的物质基础,也是网络经济的逻辑和生态基础,新时代的版权问题因技术和生态变得更加复杂。
一、网络时代的版权与竞争法律体系的竞合
传统意义上的版权法基础在于对权利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保护,进入到全媒体时代后,版权问题开始从个体权利问题集中转向市场竞争秩序的问题。第一,O2O平台生态崛起后,平台用户发布的广告信息、评价信息、个人信息、商品和服务信息等数据演变成平台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第二,社交平台的人脉信息、用户信息、行为信息、位置信息等数据成为开放平台的核心商业信息。第三,社交媒体、自媒体等网络经济发展偏向于互联网生态竞争,用户的作品和评价成为平台引流商业流量的重要入口。
全媒体背景下的互联网生态竞争,实际就是产生于用户数据的版权竞争。作品、点评、人脉关系、行为偏好等数据,源自用户自动或基于服务产生的价值,这些具有独创性、可识别性和可固定化的数据信息成为新时代版权的核心。互联网生态下的版权保护之所以从个体权利保护上升成为竞争秩序保护层面,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这些数据产权的创作技术基础源自平台提供的技术服务。其二,按照平台与用户网民协议的约定,账号所有权归属于平台,平台能够取得维权的合理法律基础。其三,互联网生态体系中,作品数据化趋势明显,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平台能够更容易的将用户作品、数据转化为商业使用。
从法律实践角度看,著作权相关垂直法律规定存在逐渐向反不正当竞争法转化的倾向,特别是向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逃逸”趋势明显。司法实践中的大量网络著作权案例,偏爱通过竞争法解决纠纷的根本原因,在于竞争法保护力更强,往往能够通过一起案例的判决影响到整个平台竞争关系和市场秩序。相比之下,著作权法维权成本较高,违法成本过低,判决效果难以突破个案,这对于同类案件的网络竞争秩序难以“一案定乾坤”。不过,著作权法与竞争法之间属于特殊法与一般法关系,权利人选择著作权法作为事实判定基础,但却选择竞争法作为请求权基础的做法,尽管实施效果还算好,但在法律适用领域容易造成混乱。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领域,这种适用法律基础的变化,往往让著作权侵权行为定性变得太过复杂,新出现的商业模式难以应对竞争法的评价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司法实践中著作权维权的竞争法化,让更多的请求权基础向竞争法第二条“逃逸”,客观上造成各地法院对诚信理解范围和判决标准偏差很大。
著作权法调整目的在于权利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竞争法调整目的更在于商业模式和市场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个案正义与市场行为正义。鉴于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数权化的版权与平台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何处理好用户与平台,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权利平衡关系,仍需要著作权在后续修法中更多的加入竞争法元素,避免权利人在权利请求权基础选择时出现两难局面。
二、人工智能的版权认定问题
按照著作权法律体系理论,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以及能否以某种载体固定、复制和传播就成为作品能否受法律保护的关键所在。人工智能作品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人工智能通过程序,按照开发者或操作者的指令,通过事先编程完成的作品。此种阶段的人工智能对于作品的贡献度较小,属于创作者互联网技术工具在版权领域的延伸。作品本身当然具有版权属性,但著作权人仍属于人工智能开发者或操作者本身。按照人工智能的类别看,此类智能级别属于弱人工智能类别。
第二,人工智能通过算法程序,以大数据深度学习为基础,开创性的算法开发运用,让独创性从操作者主导演变成人工智能本身主导,此类别中典型代表微软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小冰”,曾结集出版了其“创作”的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
这个阶段的人工智能的创作程序系开发者创造,创作开启也由开发者和操作者完成,但其完成作品的基础并非限于人类作者工具的延伸,而是基于大数据深度学习后,算法复杂演变创作的作品。此类作品最具争议性质的是作者归属问题,如果按照独创性标准看,基于大数据学习产生的独创性内容并非是由系统开发者完成,作者应归属于人工智能。但从现有著作权法以及民事法律规定,人工智能并非是民事权利主体,其所有类似于民事行为的权利义务承担主体仍应为民法中的主体,即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从这个角度看,即便是具有相当独创性的人工智能作品,其版权归属仍属于传统著作权法权利主体范围调整。
第三,人工智能脱离开发者意愿,甚至独立于算法之外所产生的作品。此类人工智能的阶段非常类似于强人工智能时代,超越程序、算法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会拥有“类人格”属性,甚至会出现作品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的人工智能情感并非是弱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类情感的模仿,而是原发性情感。就目前科技进步程度看,虽然强人工智能时代尚未到来,但在能够预见到的未来,这种强人工智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强人工智能的出现,可能会终结很多人类职业,其法律主体、责任和权利义务关系,或者其伦理责任以及版权归属问题都将对未来法学提出重要挑战。
从实践看,目前人工智能作品除了合法作品之外,还存在大量通过洗稿产生的非法作品。洗稿并非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名词,只不过网络技术让洗稿变得程序化和普遍化。基于作品独创性判断标准,“实质性相似”一直是司法实践中对洗稿非法作品的判断标准。然而,实质性相似作为著作权合法性标准在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开始被人工智能所颠覆。以往洗稿的过程往往通过数篇文章的“移花接木”、“修辞修改”、“语句调整”、“段落拼接”等方式作出,洗稿作品很难通过“学术不端查重系统”,难登大雅之堂。在人工智能被运用到洗稿流程后,洗稿源往往从数篇文章变为全网相似文章的大数据整合,“拼接”等方式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洗稿流程从简单的人工模仿,发展到人工智能搜索、整合、编撰、分类和整理。操作者对源自全网相似文章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洗稿,整合出来的新作品往往只需要增加一个引人注意的新标题,一篇炮制文章基本都可以通过“学术不端查重系统”。因此,司法实践和新闻伦理对洗稿标准的判断标准也不断提升,“实质性相似”只能作为判断标准其中一个环节,此外,抽象过滤、整体观感、作品时间、发表者信用等多维度标准开始进入反洗稿判断标准体系。
三、作品版权与大数据抓取
全媒体时代用户发布的音视频、图片、语音、文字等作品,在大数据时代的展现或商业使用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邻接权和传播权,发展到大数据合理使用范围,从作品本身,发展到作品产生的行为数据、地理位置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范围,从作品版权领域,发展到大数据采集、处理、处分和商业化使用阶段。例如,PC端时代,社交用户发布的一条线下火锅店的点评作品中,配图的文字点评作品具有独创性,版权归属于平台和用户本身。到了移动端时代,平台对这条火锅店点评的合理使用,或信息采集范围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包括地理位置信息的POI模式、用户个人信息、消费记录、信用评价、偏好数据等,都将伴随用户发布的作品进入到全媒体商业使用范围。平台既可以将这条点评作品推荐成热门以向这家火锅店引流,也可以将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发送商业精准营销广告,还可以通过开放API进行开放平台数据共享。这样一来,传统版权法所保护的权利人人身和财产权利,就将被竞争法、数据保护法和合同法所接管。
全媒体时代对作品,特别是产生于移动端社交媒体的作品商业化合理使用,远远超过了传统著作权法涵盖范围。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所规定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利是基于工业时代的标准,早已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大数据的判断标准。首先,作品传播商业效果在于引流效应,传播模式从单纯的作品点击演变到位置共享、消费评价、行为数据等数据传播。其次,UGC、PGC作者财产权从传统的版权付费发展到广告收益、阅读量获利、引流分成等新模式,此类模式中财产权的保护已经融入了大数据系统。再次,作品传播内容增加了大量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法保护范围。尽管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但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中都将位置信息、行为数据、消费信息等作为用户的核心隐私加以保护,全媒体时代作品传播内容超过了作品本身,连带的相关数据属于用户核心隐私范围,平台需要对此事先明示并征求用户即作者同意,在保障用户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基础上,才能保障作品传播的合法性。最后,作者的人身权利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应进行扩张。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控制权不仅在于发表权、保持作品完整性权利、修改权、署名权等传统权利范围,还应扩张到对发表平台开放API时的事先知情权和事后拒绝权,司法实践对开放API用户对自身数据控制权的典型案例是“新浪诉脉脉”案,该案中法院将用户“二次同意权”,即用户对原平台的授权以及用户对开放平台的第二次授权作为衡量用户权益是否得到有效尊重的标准。“二次同意权”应扩张到用户对自己作品的自我决定权之上,未经作者同意或事后没有追认的,用户作品及相关数据不得被平台用作开放平台数据。
对全媒体时代版权权利人的保护,不能仅通过《著作权法》等垂直法律体系,还要通过隐私法、数据安全和合同法律等其他部门法律体系综合保护。未来我国《著作权法》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修法,至少要对合理使用范围、著作权中的人身权类型、著作权人对数据的控制权和自我决定权、被遗忘权、保持作品完整性利、开放API作品权利使用范围、精准营销的边界等方面进行重新调整规范。
转自《青年记者》2019年6月版
编辑:王豪

452#
发表于 2019-6-7 17:34: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本号两个观点得到全国省级党报和英国卫报部分印证


今天(55日)在报业转型和编前会两个公众号读到两篇文章,前者说,全国31个省级党报已实现新闻客户端全覆盖,后者说,英国卫报通过打赏找到盈利之道,核心业务20年来首度扭亏。

读者诸君是否还记得,本号曾在主编论媒一篇推文中提出,媒体应该集体退出商业媒体平台,不再免费为这些平台提供成本不菲的内容,供其无偿享用赚钱;或者应该与商业平台进行收益上的合作分成。最彻底的办法是自建独立自主的客户端,像当初创办新报一样办好客户端,像以往报纸电视一样招揽广告和进行其他经营创新。本号还提出,以往报纸能够卖钱出售内容,客户端应该也可以实现知识付费。

从全国省级党报客户端全覆盖来看,报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媒体转型混沌期逐渐廓开思路,开始进行自主发展,摆脱对商业平台的依赖。虽然道路显著且长,但出发了就一定会有人走到终点。

卫报的求打赏之举,尽管被嘲笑为讨饭,但专业而出色的内容有人买账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过去报纸销售一块钱一份,沿街卖报,没被人讥笑为讨饭,现在求打赏怎么就成了讨饭了呢?相反,在知识付费、付费问答成为巨大产业的互联网时代,媒体有无可比拟的内容优势,只要不断向互联网学习,向新时代学习,完全可以成为付费圈里的主流,怎么会干不过那些大V呢。如果说干不过,那只是没有真心把自己、把记者、编辑当大V来培养。那些各条战线的记者,所掌握的信息,如果能以符合互联网习惯的方式发布出来,恐怕大V们会感到凉凉凉。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HVZuVls4ygXbyRv4nV6PQ




编辑:陈茗

451#
发表于 2019-6-7 17:32: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统媒体能否退出社交平台发展自有客户端,实现救亡图存?
最近几天,楚天都市报记者肖杨百忙之中,帮我做了几篇稿子,在他们自己的看楚天客户端首发,我再在微信朋友圈转出来,基本上是爆款刷屏,让我感到昔日以新闻为业的著名品牌楚天都市报又回来了。

我看了一下看楚天客户端,内容很丰富,栏目也比较多,相当于是把版面挪到客户端了,报纸在移动互联网上找到了阵地。
很久以前,我就认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要实现转型,不能把命运寄托在商业媒体平台,一来寄人篱下,掣肘太多,安全性和自主性将来都会成为灾难;二来以自己千辛万苦创造的内容为平台免费做嫁衣,免费帮平台赚钱发展壮大,实在匪夷所思。
虽然平台以技术先机聚拢了网民,引诱媒体请君入瓮,但这种格局应该改变,而且可以改变。
首先,一份报纸过去能从无到有,现在从纸质变成客户端,难度应该小很多。
其次,报纸新闻专业人才在提供刚需可信、客观、真实、全面、平衡的新闻产品方面无可替代,是芜杂信息世界的定海神针。
第三,报纸尤其是老牌报纸,品牌声誉还在,还拥有一批忠实读者,将流量转到客户端上来有基础。这些年一些老牌报纸没能转型成功,关门了事,殊为可惜,给老读者留下深切的遗憾。
第四,传统媒体技术短板正在补齐,一些实力雄厚的大报老报正在下大力气提升技术能力,像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技术能力已经接近互联网公司了。前年在成都参观华西都市报,他们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开发运用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
第五,媒体融合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对于报纸的转型探索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尤其是资金投入和制度创新,给了主流媒体重生机会。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传统媒体无比热情地拥抱了互联网,一直主动无偿为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和其他新兴平台提供大量内容,却让自己失去存在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是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和错误。过去,一张报纸能卖1块钱甚至几块钱,读者自愿花钱,没有任何障碍,怎么到了互联网时代却必须免费供人阅读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传统纸媒是怎样培养出读者免费阅读的习惯?
基于以上,如果新闻媒体集体退出互联网各个媒体平台,专注发展自己的客户端,用专业的业务能力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以付费阅读的方式出售给读者,应该是可以尝试的。知识付费、付费问答都能成为巨大的产业,掌握大量一手信息的新闻业,应该成为这个领域的头部群体才对。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NTiyuK3eViDBY-EKmHT0w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