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41#
 楼主| 发表于 2020-4-26 16:3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贾梦琪

442#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10:49: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贾梦琪

443#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10:56: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打记者的河南原阳县,你们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频道的“专访”花钱了没?



4月25日晚22点11分,因公职人员无理暴力阻挠正常采访、群殴记者、强行抢夺手机并刷机、事后发声态度强硬、县委书记宣称要公事公办的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再度发声,这一次看起来阵仗更大,新乡市政法委副书记王拥军接受了人民日报的专访,并提供了包括警方笔录在内的硬核信息。


乍一看,特唬人,所以很多普通读者认为舆论反转了。

但是,并没有。

这篇“专访”确实能唬外行,但蒙不了内行,接下来,我们来认真剖析一下这篇“专访”里藏了原阳县多少不可告人的小心思。

看原阳演了这么多天,有一点我必须承认,在此次打记者舆情的应对中,原阳的各种不要脸行径中也饱藏智慧,深谙带节奏之大法,至少它营造出了一个公正处理、有理有据的政府形象,成功把水搅浑,进而完成对舆论的引导。

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南频道2019年11月上线,由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负责运营,“专访”的标题说自己是接受了人民日报的专访,但署名很耐人寻味。

第一作者马跃峰,职务为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采编中心主任,可见稿件级别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第二、三、四作者都不是人民日报河南分社的,而是人民网河南频道的。

河南频道和河南分社并不是一回事,人民网河南频道的正规名称叫——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是一个经营机构,企业信息如下: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所属行业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登记机关为:郑州市金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经营范围为:许可项目: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不含固定网电话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不含出版、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凭有效许可证经营);一般经营项目:广告设计制作、发布、代理;计算机软件及外部设备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培训;组织展览展示及文化交流活动、会议服务;公关策划及咨询;翻译服务;物流服务;文娱演出票务代理。

该稿件第二作者郭健,系人民网河南频道副总经理,兼任战略合作部主任。从职务上看,这是个主管经营业务的人,媒体里经营和采编一向要求分开,经营负责人直接参与写稿的情况并不多见,可不可以请原阳县和郭总出来解释一下这个署名。


第三作者时岩,职务是河南频道无线事业部组长,隶属于新媒体发展部。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7484\wps28.png

河南频道有自己的采编中心,但时岩不属于采编中心。根据我的经验,事业部多半也和经营有关。

第四作者慎志远倒是河南频道采编中心的,他是视频组的组长。

一篇稿件4个署名,2个人来自非采编部门,1人确定为经营领域人员,原阳县的这篇专访到底是个什么路数?

所以我才会在标题中有此一问,这篇“专访”花钱了没?

要知道,人民网河南分公司是经营单位,人家是要挣钱吃饭的。

根据我的从业经验,当然不排除这篇“专访”是正规无偿新闻采访,但这也很有可能是篇软文,也就是付费广告,只是写得很像新闻稿,花钱的人可以随意添加自己的意见,俗称“洗地稿”。

当然还有第三种可能,这篇稿子的出现不是基于钱,而是基于交换,毕竟作为一个需要盈利的地方频道,和一个县借此搞好关系,可以为以后的经营、广告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预告:署名记者里还有彩蛋,后面说~

我对于这篇“专访”一直给专访二字加引号,引号在新闻语言中可以代表很多含义,可表突出,也可表质疑,我这里就是表示质疑,这和原阳县专访标题里“被殴打”的引号用法是一样的。

整篇“专访”中,隐晦的立场表达非常多,记者被殴打是事实,却还要加引号,表达的是至今拒绝承认殴打记者的立场,因为手机已经刷了,证明他们的工作人员打人的证据已经消灭了,王拥军副书记始终在表达是双方情绪都失控了,而且还特意指出,是红星新闻的记者王某强挑衅了阻拦他们的工作人员,才导致现场工作人员情绪失控,在表述这一过程时,还特意提到王某强记者手里夹着烟,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污名化手段,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认为王某强如社会青年、流氓混混般,态度嚣张,令人难以同情。

后面又提到,王某强接受警方问询时,说不清胳膊上的红印是怎么造成的,拒绝做法医鉴定,拒绝对损毁物品进行物价鉴定,先是说感觉有人捶自己后背,后面又表示“不确定”。

拒绝鉴定和对警方的表述含糊很容易让人产生记者做贼心虚不敢去做鉴定以及对被打过程有编造成分所以笔录前后不一的情形。

这些内容的披露对王某强很不利,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是否真实,我不知道马主任采写过程中是否进行过相关信息的核实,这也是我怀疑这篇稿件出身的原因,它是否足够客观公正,还是只是充当了一方的威猛先生。



我有王记者的微信,所以我去问了他,为什么不接受鉴定,他给我的回答是笔录都被篡改过了”。

4月25日晚23点52分,王记者发了一条朋友圈:

“家属改口我能理解,签了字、按了手印的笔录被篡改我也能理解。我相信我的供职单位,我一点也不慌。”

篡改笔录?这么大胆?可能吗?太可能了我的亲,你怎么忘了,那是河南啊,以一省冤假错案就能养活全国媒体的河南啊,口供、证据都能深加工,改个笔录算个屁啊。

我敢这么说我就不怕河南跟我杠,我有大把的新闻稿件等着跟大美中原对质。原阳县,你如果说你没篡改笔录也可以,公开笔录,你肯定说牵扯案件机密是吧,那就披露给一家中立的省外媒体,实在不行,王记者请律师,你们让律师阅个卷,然后让律师发声行不行?你们敢不敢?


在这件事中,原阳县作为一级政府,不断狡辩、撒谎,反复改口,丝毫不顾脸面。

打人的人,原阳县一开始说是死去的儿童的家属,家属当然不背锅,后来他们承认是他们的工作人员,最后查明是原兴街的工作人员。

4月23日,原兴街道办主任郭勇也曾通过人民网发声,明着是道歉,暗地里都是狡辩。

郭主任解释了为什么墓地周围会有那么多工作人员,以及为什么阻拦记者进入墓地。理由是工作人员是被派去安抚家属的,因为当地风俗,下葬不许外人进入以免打扰,还有就是疫情期间防止聚集,所以不让记者进,冲突就是这么起来的。郭主任提到了刷机,但没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

4月25日王拥军副书记的回应继续采纳了郭主任的“帮扶家属说”和“疫情期间防聚集说”,且对刷机也给出了解释。

王拥军副书记说,之所以去了那么多人,是因为有不同的分工,他们建了3个专班,定向帮助3个受害家庭,有负责帮助料理后事的,有协助专家给家属做心理疏导的,还有负责防控疫情期间聚集的。

这么说的话,至少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应该是跟着家属忙前忙后的,可是根据这张事发当日的航拍图,王拥军副书记,图里能看见的一共19个人,你看哪个像帮扶家属的?是不是更像堵门口的?

还有,负责给家属疏导心理的专家叫什么,可否披露一下姓名,你们内部这么多工作应该有分工吧,方便披露一下人员分组名单不?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7484\wps32.png

至于防控疫情说,前天南方周末发的报道里就明确指出了,每家祭祀不超过2人的规定仅限于清明节期间,但事发时已经快五一了。

还有,南方周末4月23日联系了原兴街,你们为什么拒绝采访?难道有话只能跟人民网河南频道说?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7484\wps34.png

抛开规定,死难儿童家属和记者加在一起都没有这些工作人员多,你们到底是预防聚集还是带头聚集?

我们这一个小区的疫情防控只需要两三个志愿者,你们说你们提前不知道记者要去,那就只是需要应对死者家属却派出这么多人,是知道自己的工作人员能力低下,还是浪费公务资源成了习惯?

关于刷机,王拥军副书记给出的回答是工作人员毛某某认为记者的手机拍到了关于他的视频,如果传播会对他本人产生不利影响,于是拿去刷机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内容,会让他担心到传播出去能产生不良影响?担心传播就能直接刷机?手机都在你手里了,谈都不谈直接刷机,这是担心传播还是忙着毁灭证据?

王拥军副书记说,刷机是个人行为,呵呵,是不是个人行为谁知道呢?毕竟又没做笔录,做了笔录也能改。

针对原阳的发声,参与采访的另一位红星新闻记者王春在朋友圈做出了长篇回应: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7484\wps36.png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7484\wps39.png


根据王春记者的讲述,双方真正冲突的原因是新京报记者先溜进了墓园,被多人掐着脖子、反扣着抓出来,王剑强记者要拍下这一幕保留证据,才导致多人扑向他抢夺手机,王剑强为保护手机受伤,最终手机被夺走。

原阳县现在放出了利于他们的视频,但被打记者因为被刷机,已没有视频可以放出,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

另外,记者在现场反复这些工作人员身份,他们就是不说是怎么回事?王拥军副书记,请您解释一下。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7484\wps42.png

当很多人在争执起冲突到底是谁错在先时,我想提醒争论的人们一点,原阳的这些人不管什么身份,都没有资格阻拦记者,无论是采访,还是去参加葬礼。

他们说家属并没同意记者去采访,首先南方周末的报道已经找到死亡儿童的家属确认,他们同意记者前往,退一万步,即使家属不同意,也轮不到你们去阻拦,双方起了冲突家属可以报警,你们更没有资格去替家属决定外人可不可以参加葬礼。

上面这个9宫格里,二排左一的女人贾某是街道一个领导,曾在现场喊出“没有我们的允许不能采访”这种话,贾某我告诉你,采访不需要经过你的允许,就你这个智商,是怎么找到工作的?

你以为原阳在这件事中做的仅是寻找他们满意的渠道发声?

你错了。

原阳为这件事背后也付出了很多。

4月23日,我意外获得了这样两张截图:



根据我的经验,这应该是上级部门在给舆论引导指定方向,执行任务的人是什么我不清楚,咱老百姓一般统称水军

原阳县为引导舆论雇佣水军?真的吗?我不确定,但是总有些巧合令人浮想联翩: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7484\wps48.png

大家看这个@player123123123的留言,是不是和指令截图里的第4条指令一字不差,这该如何解释呢?

最后该说那篇“专访”里记者署名的另一个彩蛋了!

原阳一直在强调红星新闻的王剑强没有记者证,但是!“专访”的第三作者时岩有记者证吗?

竟然也没有。


让一个没有记者证的记者去写另一个记者没有记者证的稿子,原阳你还能再点吗?

以上的长篇大论其实都是给外行看客们看的,从业的记者们和如原阳县一般的地方政府们之间本无需多言,我们都心知肚明,那些街道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会在那,他们到底是干什么去的。九宫格的嘴脸我们在全国各地见到过,那句“你有记者证吗”背后藏着什么样的企图,你我都明白。

都是千年的狐狸,你非要玩聊斋,那我们陪你。

此外,除了打记者事件,对事故的正式调查也不能耽误,事故原因只是一方面,挖掘尸体时存在的问题同样需要说明,据孩子家长说,4具尸体挖出来时只有1具还有点人样,挖掘机对孩子的尸体破坏很严重,有的孩子尸体直接被挖断了。曾有家长提出他们自己下去挖孩子的尸体,附近的村民也能帮忙,但是被拒绝了,官方还是坚持使用挖掘机。

原阳县口口声声说为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再多的心理辅导也抚平不了被挖断的尸体给家长们带来的创伤,这是官方导致的二次伤害,为什么坚持用挖掘机,为什么没有选择更人性化的挖掘尸体的手段,原阳官方应该做出解释。

原阳,打完人你一直挺刚,希望你继续刚下去,可千万别不说话了啊!

以上那么多问号,我期待原阳的回答。




来源:微信公众号 GOOD说


编辑:贾梦琪


444#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20:40: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拜托,事故报道,别再用家属“情绪稳定”这个词了

近日,一篇文章刷了屏。

4月21日,在原阳县4名儿童因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身亡3天后,有自称媒体记者报警称“被殴打”。这些天,舆论高度关注。对此,媒体记者专访了新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新乡市调查督导组负责人王拥军,发表了一篇《原阳县涉媒体从业人员报警称“被殴打”——新乡市调查督导组负责人接受专访》。

细读之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发的很好啊,很及时。最近一段时间,新乡原阳因为挖掘机埋杀儿童案被媒体翻了个底朝天,当地政府公信力出现严重危机,舆论基本上是一边倒地严厉批评当地政府,基本上没有发声的机会,说了也没人听,听了也没人信。这时候有媒体对之进行专访,让他们也有公开说话的机会,从新闻的平衡性角度,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

而且,河南新乡原阳四名儿童被埋杀,已经作为刑事案件被公安机关立案,正在调查处理中,让法律的归法律。

眼看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然而,在4名儿童被下葬的当天,又出现了严重的舆情“次生灾害”,有记者报警称在试图进入墓地的过程中,遭到当地政府街道工作人员推搡、殴打,手机被抢走,后来手机虽然归还,但被刷了机,就是手机里存储的内容都被删除了,包括这次现场被打的视频。

媒体专访新乡政法委副书记、市调查督导组负责人王拥军的文章发出后,舆论场一片哗然,媒体和媒体人对这篇文章大多持批评的态度,包括“洗地”“利益勾兑”等猜测。

但在咖叔看来,如果不从诛心角度出发,这篇文章从新闻业务上来说,能够被批评的其实只有一句话,就是记者问答式采访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新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新乡市调查督导组负责人王拥军回答的第一句话:

问1:在原阳盛和府工地“4·18”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中,4名儿童不幸身亡,社会公众深感痛惜。能不能介绍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

答:该起事故的发生,非常令人痛惜!这是因为重型自卸货车倾倒土方时,4名儿童在工地玩耍被压埋窒息,致其不幸死亡。4月21日下午,4名不幸身亡的儿童均已安葬。目前,家属情绪稳定。



看了这句话,不知道多少人会有不适的感觉,我反正有。

不知道这个采访,是新乡政法委副书记王拥军的原话,还是媒体加上去的。
这句话错在什么地方?

第一、错在媒体作风。从全文看,媒体根本就没有采访家属,直接是王拥军转述的话,连个基本的核实都没有,咋就知道家属“情绪稳定”?

第二、错在理念问题。近年来,学界对事故报道的新闻业务不断进行理论、理念上的梳理、反思,从全球看,社会进入高风险阶段,事故频发,但在事故的新闻采访与报道中,包括“家属情绪稳定”、“不明真相的群众”都是被多次辨析而唾弃的用语,为何媒体现在还用这个词语?

第三、错在缺少“共情”。“共情”这个词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和“同感”、“同理心”、“投情”是同义词,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四名儿童被违规作业的挖掘机活埋而死,其中有两名儿童是亲兄弟,这是一个惨绝人寰的悲剧,在如今中国环境下,给父母、亲属带来多大心理伤害?搁在谁身上,作为人之父母,能活下去?

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现这样事故的家庭,根本就不像其他损失一样可以弥补,谁会相信父母亲属“情绪稳定”呢?

然而,官员还真敢这样说,媒体还真就发出来了。

呜呼!



编辑:张凉

445#
 楼主| 发表于 2020-5-4 14:07: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446#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19:21: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山东报纸之耻:无一家报道“苟晶案”



苟晶顶替案,说如今已是满城风雨,国人尽知,毫不夸张吧?我想消息再闭塞的人,也知道有个叫苟晶的农家女生,22年前高考被顶替了两次名额。而随着“苟晶顶替案”、“陈春秀顶替案”、“山东242人冒名顶替入学”等新闻的曝出,再一次把山东推到了全国人民的眼前。

印象中记得,山东这么火爆,一次是2015年的“青岛天价大虾事件”,一次是去年的“山大留学生异性学伴事件”,没想到,今年又因为高考顶替案上了全国人民的热搜。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这些事情,在网络上已经发酵的不要不要的,而作为当地权威的新闻纸媒,又是如何报道此事的呢?显然很让人失望:他们都在顾左右而言他。

苟晶是济宁人,当年的顶替事件也发生在济宁,按说济宁是最应该发声的。但看昨天,也就是6月28日的《济宁日报》,一共四个版面,并无一丝与“高考顶替案”或“苟晶顶替案”相关的消息。

6月28日的《济宁晚报》共出版8个版面,也没有与“苟晶顶替案”相关的消息。

这两家报纸,是济宁当地最权威的新闻纸媒,而他们却完美的回避了“苟晶”,这说明了什么呢?不仅如此,苟晶还对记者透露,当地不仅不报道,还想办法逼着她删帖呢。

哎,来自故乡的伤害,总是让人格外心痛。

济宁回避此事也就罢了,让我们放长击远,将目光放到整个山东,看看有没有对此事的评论。首先是山东最具权威性、指导性的机关报《大众日报》,可谓是山东纸媒界的“一哥”,它总应该站出来说句话吧。

很可惜,并没有。6月28日,《大众日报》共出版8个版,并无跟“苟晶”有关的任何信息。

再来看看《齐鲁晚报》,它是山东唯一的省级晚报,一直是山东省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其使命宣传是“为读者服务,与读者俱进”——我想这样的一份报纸,怎么着也得为苟晶说两句吧?

还是很可惜,6月28日的《齐鲁晚报》,依然没有苟晶的影子。


在这些传统、权威的纸质媒体上,你完全读不到“苟晶顶替案”或是“高考顶替案”的任何信息,仿佛这些事情根本就不存在一样。任凭网上闹得巨浪滔天,这里依旧是岁月静好,满满的正能量,也真是神奇了。

是看不到,还是觉得“苟晶们”不值得占用一个版面,哪怕不值得占用一个小小的豆腐块?

想入一下诸位的法眼,可真难,得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啊。

近些年有种说法,叫“纸媒已死”,我一直觉得这种提法太极端、太片面……直到今天看到“苟晶们”在纸媒上的集体缺席,我想说一句:不死你死谁?

哪怕我刷一遍朋友圈,都比看你几十个版面获得的信息更多、更真实,请问你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只为了传输“正能量”吗?

别搞错了,真正的正能量,是将“苟晶顶替案”中的舞弊者曝光于天下,让他们接受道德的谴责;是把“山东242人冒名顶替入学”背后的产业链揪出来,让他们饱尝世人的唾骂!是用媒体的武器锄强扶弱,是用舆论的力量除暴安良……

也许,有的纸媒也这样想过,但终究,他们也只能苦笑一声:“认真你就输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 夜察


编辑:贾梦琪


447#
 楼主| 发表于 2020-7-6 15:02: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邱亚婷

448#
 楼主| 发表于 2020-7-12 09:20: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喻国明:主流媒体最大的问题就是“封闭”

  主流媒体要考虑到国家社会领域发展的痛点问题,你的全部努力要对这些痛点问题有一个解决方案。
  如果你连一点布局都没有,那你还有未来吗?
  近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接受了广电独家的专访,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喻国明教授的观点历来前瞻、尖锐,此次也不例外。
  他认为,虽然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上投入了很多资源,但与高速发展的新媒体相比,依然可以说是“效果不彰”,离新型主流媒体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这主要是因为主流媒体对自己的发展逻辑缺少想象力。
  这是思想高度不够的问题。他认为,做好内容没错,但是还不够高级。“在前排直接为社会生产只是未来媒体很小的功能,大量的功能是提供某种数据服务、平台服务、规则服务、算法服务。”
  他认为,传统媒体永远是关起门来说我自己的资源如何整合,如何矩阵化配置来提高效率。的确,每家主流媒体跟自己3年、5年以前相比,效率是提高了,影响力也在扩大,但跟互联网的大势相比,影响力可能反而在衰退,技术效能反而显现不出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把巨大的能量资源和内容视为自己的资源,没有跟今天的互联网发展逻辑之间产生那种巨大的、生态级以上的关联和化学变化。
  他还认为,技术是现阶段发展的一个基调,媒体人必须保持对于技术发展的高度敏感性。“对于技术的发展要保持高度关注,这是任何一个内容操作者、市场操作者、行业操作者必须保持的高度。”
  以下为专访全文:
  做好内容没错,但还不够高级
  问:当下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您在许多场合对此都有鲜明的观点,请您谈一谈。
  喻国明:虽然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上投入了很多资源,但与高速发展的新媒体相比,依然可以说是“效果不彰”,离新型主流媒体还有不小的一段距离。不是我们不努力,不是我们投入的资源少,其实我们现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不比那些头部互联网企业差,甚至办公条件比它还要强。那是为什么?是对自己的发展逻辑缺少想象力。
  请思考一个问题:互联网改变了什么?连接造就了社交网络的崛起,人人都是传播者。


  一是内容生产者的多元化。过去只有专业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唯一主体,现在不仅有PGC,也有OGC、UGC,而且不一定比专业媒体差,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已经实现了多元主体的话语权力赋能。
  二是渠道跟内容之间的二元分离。内容生产过去是掌握渠道的,今日不比往昔,现在主流媒介最大的一个痛苦就是渠道越来越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流量越来越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用户在哪儿都已经不知道了,这就是二元分离了。
  全时在线和万物互联造成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能做的有很多。它能产生大量的内容,你把这些数据采集来,通过算法进行机器新闻生成,我们叫作“传感器资讯”。比如邢台地震速报就不是人写的,而是机器生成的,地震刚发生30秒钟,这个新闻已经发出去了,任何人都到不了这个速度。
  现在新华社每年大概有几千条新闻都是机器人写作,有固定的信息来源形成它自动的传感器资讯、传感器新闻。到了5G时代,有这么多传感器,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规模巨大、品类众多的传感器资讯,我们把它叫作MGC。而当机器能够生产内容的时候,它就会进一步加剧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化。这会产生什么结果?专业媒体生产比率进一步降低。
  海量内容当中,可能你只占5%。可能你很重要,但从比例角度来说就很小了。这时,专业媒体就需要考虑,你的专业价值实现是通过给社会直接生产内容,还是通过其他形式?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虽然看起来好像目前还没有到来,电视机构也好,通讯社、报业机构也好,还在大量产生内容,它们的内容虽然量少,但还相当主流,而且在没有数据的地方、需要挖掘的地方,需要做深度统合的新闻还存在,但是那种新闻毕竟少之又少,可能只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大量的新闻都是靠机器或者社会性生产完成的。
  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个专业媒体如何起到社会导引者、舆论引领者的作用?
  如果你能看到现代技术逻辑和互联网的发展的话,你就会明确,在前排直接为社会生产只是未来媒体很小的功能,大量的功能是提供某种数据服务、平台服务、规则服务、算法服务。
  它并不直接自己生产内容,而是退回一步,把资源、大众、社会、MGC这些东西视为自己的资源,透过我的算法、平台、数据驱动来形成在我的价值观之下对于全社会的一种内容资源的配置。
  这实际上就是未来媒体人应该追逐的高度。
  它什么时候到来?也许3年、5年,这是有可能的,当然也许10年、15年才能到来,需要看算法实现自动化的程度,但这无疑是一个确定的方向。我正在写一篇文章,就叫《算法即媒介》。
  做好内容没错,但是不够高级。主流媒体要考虑到国家社会领域发展的痛点问题,你的全部努力要对这些痛点问题有一个解决方案。如果你连一点布局都没有,那你还有未来吗?
  我国主流媒体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封闭,把眼光放在自己关起门来这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有限资源里面,对于互联网这种新生产力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传播资源、传播能量、传播内容,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视为噪声,视为竞争者,从来没有把它看作自己的资源。
  “央视频”做了一件事情,我觉得是有标志意义的,就是它宣称自己是一个以视频为特点的社交平台。什么叫社交平台?就是它在内容制作、运作、传播的过程当中,已经把UGC和OGC的内容作为自己平台的一个必要动作。换句话说,它已经把这扇门打开了。


  过去,我们的主流内容在传播过程当中,加工制作过程是没有的,互联网却不这样做事情。
  以喜马拉雅为例,它为每个人都开设一个自己的账号,你做得好,有人气,它会给你寄一些专业材料,提升你在这方面的自觉性和专业性,让你自己琢磨一下能不能把形式改得更好一点,内容播出的习惯更符合传播规律一点。
  如果你的用户量进一步提升,它会邀请你来进行专业人士面对面的培训,都是免费的。如果你能脱颖而出,那你就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传播节点了,喜马拉雅就会有一整套培育计划,让你更加自觉地去做这个东西。
  如果你组成商业团队有困难的话,喜马拉雅还可以给你提建议,甚至给你一些投资,让你做一个小公司——它有从足部、腰部一直做到头部的一整套提升计划。这就是它利用互联网的巨大可能性,把资源通过自己的一整套规定,逐渐培育成自己的资源、自己的传播能量。
  我们的主流媒体有哪一个做到了这一点?为什么不去尝试?
  为什么我说传统媒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互联网影响社会、形成功能、形成价值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是通过开放,连接再连接,激活一些资源,然后再加以整合,形成功能,形成价值,这就是互联网影响社会的基本逻辑。
  而我们永远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关起门来说我自己的资源如何整合,如何矩阵化配置来提高效率。的确,每家主流媒体跟自己3年、5年以前相比,效率是提高了,影响力也在扩大,但跟互联网的大势相比,你的影响力可能反而在衰退,你的技术效能反而显现不出你的作用。
  究其原因,就在于你没有把巨大的能量资源和内容视为自己的资源,没有跟今天的互联网发展逻辑之间产生那种巨大的、生态级以上的关联和化学变化。
  问:如果以数据、算法的眼光看,是否可以理解为目前行业针对用户的玩法还稍显幼稚?


  喻国明:当然。现在的数据使用比较行为化,或者说比较单一化。一个人的购买行为也好,阅读行为也好,需求也好,一定是多样化因素在起作用,但现在数据有限,因此很大程度上只能根据已获取的数据来进行比较简单的初级判断。只不过这种初级判断也有效,既可以说对你一点都不了解,也可以说是有所了解的。
  有些产品正在有意弥补这种缺陷。比如,今日头条现在不是完全根据算法来精准投放内容,其中20%的内容叫随机投放,也就是说,我知道算法描述的需求未必是你的全部需求,那怎么办呢?根据其他一些指标来随机投放20%的内容,探测你在某些方面的需求有没有,看你点了还是没点,看的时间长还是短,大致判断这个方面的信息对你是否有吸引力。
  现在还有一种算法延伸、算法迭代的新路径,在数据不全的情况之下,《华尔街日报》就是对比性的:如果你是一个很积极的人,你点的全是积极的观点、变革性的观点、愿景的观点,同时它会把不同的甚至对立的内容呈现给你。比如说你要看一个保守派的观点,它同时在旁边给你预备一个自由派的观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你的视野范围。
  有很多人说算法是一种信息茧房,其实是不对的。任何一个数据公司,从其原动力角度来说就像一个商店。一个商店不可能希望你到他那里只买一个东西,它希望开拓你的认识,你买得越多越好。所以它会不断拓宽你认知的边界,这对他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不会你买了一瓶啤酒以后就天天给你推送啤酒福利的信息,这完全不符合它的商业逻辑。
  如何看待今日传媒所处的市场
  问:您认为视频行业应该如何看待5G?
  喻国明:现在还是4G时代,即使5G已在部分地区落地,但它建立起来的生活场景,垂直的、专业的、可用的场景,基本上还没有。
  从视频行业看,我们对中长视频新的崛起形式,或者说VR作为一个爆品的出现,其对视频在场感和清晰度的提升等,所有的这些东西其实还是逻辑层面的定义,并没有真正到来。
  到2020年底,5G基础线路的铺设将达到70%左右的人口,也就是说能够用手机的、能够上网的人群绝大部分都可以覆盖到5G信号之下,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只有在这个基础性条件完成之后,各种各样商业的、政治的和媒介的新模式才会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崛起。
  中长视频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平台、什么样的角度切入,其实是明年、后年的事情,还真不是2020年的事情。并且,5G信号落地还伴随着某种市场培育的过程,而这类过程在中国已经算很短了。
  问:最近有视频行业的研究报告指出,短视频的消费与长视频密切相关,其实也是变相否认了长视频受到的短视频冲击,对此您怎么看?
  喻国明:短视频作为一种大众化、社会化的传播类别,始终会比中长视频更活跃。
  短视频拥有社会普及性的告知和到达功能,具备社会议题设置能力。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的目标、任务的指向,效果的反馈,其实是由老百姓决定的,短视频在议程设置和表达民意方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承载物。这就像一个厨师不能自夸我的菜色香味俱全,而要食客来说。
但另一方面,社会的操作过程却是精英化过程。这就好比虽然很多国家的总统是民选的,但其文官制度却注重专业能力、专业操守和专业规则,他们是专业人士,也叫精英阶层,他们决定、选择、操作着社会运行。
  中长视频主要作用的不是普罗大众,所以经常有人说,短视频崛起之后不会有这么多人看中长视频。对,的确从到达率、接触率的角度来说,中长视频一定不会像短视频那样具有那么广泛的到达和人气,但是它对整个社会运作来说是关键的,因为它影响的是精英群体。
  它们是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分工协同,两者不能在一个指标形态上来作简单比较。
  问:如今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广告普遍下滑,广电与短视频合作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如何看待传媒所处的市场?
  喻国明:市场有个“最省力法则”——在一个市场上,一个强势竞争者进入时,首先不是去打攻坚战,而是把最软的柿子都捏在自己手里,把它消灭掉。所有比较难进的、需要成本代价比较高的市场可能就会放缓,除非是在已经决定我的霸主地位,或者在升级换代时需要攻克难点时才会突然高举高打。
  像拼多多,它为什么先要从三四五线城市做起呢?还有趣头条,为什么先从五六线城市做起?因为在那个地方,它进行市场培育的成本最低。一旦具有了相当人气,它就拥有了相当的规模,这种规模能够让它拥有一种造血机能。
  所以,这只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可行性问题,哪个市场的成本最低、进入的便捷性最好,它就会开发哪个;而当成本都差不多的时候,当然会倾向于对高端市场或者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行开发,这都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问:您对2020年的媒体发展趋势有何见解?
  喻国明:第一,对广电业或视频业而言,最明显的趋势就是技术是现阶段发展的一个基调,我们应该保持对于技术发展的高度敏感性:它可能带来哪些改变?它寓意着哪些可能性?它带来怎样的机会或风险?
  过去讲政府规制、市场产业和技术革新是中国传媒的3个基本变量,而现在看来,前两个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技术是最活跃、最不确定性的东西,而且现在正处在一个技术革命的爆发期,5G、VR、人工智能都正处在爆发的门槛上。这种改变不是线性的改变,很可能是一种拐点式的转变。所以,对于技术的发展要保持高度关注,这是任何一个内容操作者、市场操作者、行业操作者必须保持的高度。
  平台要提供一些技术支持,现在的“网红”、过去的“大V”都是平台的技术赋能下创造的奇迹,李佳琦的带货能力比一个大型商店的带货能力都强,这都是极致化的东西。
  还有一类产品可能会成为未来热点,比如“微剪”。有些人可能长得不漂亮,当“网红”不行,表达也未必行,文字技巧也不够,但是他的创意好,比如把不同的影视片段给剪在一起,合成一种创意,叫“微剪一族”。
  如果能给他们提供这种技术模板,当然微版权还能够落地的话,那就能形成巨大的对于现有视频资源的利用,它能创造出很多,比如植入式广告、主流价值观传播、知识传播,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有可能通过这种“微剪”来实现新创意。在这上面,我相信能够形成像李佳琦这样体量的创意个人或者小组,这就是技术赋能的一种方式。
  现在要想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就要提供这样一种技术性支持,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规则的设定、模板的建立、新空间的开拓和释放,来形成对于社会能量的引导和利用。
  第二,对于人工智能的采用,成为内容制作和传播过程当中的一个风口或亮点。现在数据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人工智能对于用户洞察、场景重建以及渠道驱动、初级内容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成熟度,虽然它不能做特别复杂的高、精、尖视频,但是已能替代一般性的人工视频,这会能极大地降低人力成本,同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目前,视频的剪辑、加工、合成、标签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当然,除了做内容之外,还有用户洞察、渠道洞察、市场洞察等,也会随着人工智能数据算法的到来,相对成熟和高频度地进入媒介当中,再往后发展就是人工智能处理下的数据会成为未来内容产品的标配。


  人工智能这些年讲了很多,是因为数据来源的保障性和算法本身的成熟性已经到了可应用的门槛上。科大讯飞做了很多事情,百度也做了很多事情,还有人工智能合成主播、虚拟偶像等等。
  第三,视频平台可能会面临主流化的巨大压力。主流化对于视频平台来说是件好事,是它登堂入室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契机,但是越主流化,要承担的舆论宣传的功能就会越多。如何来处理这样一种在主流化过程当中自我的变形、自我的成长,是视频平台在发展过程当中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
  过去,视频平台很少考虑这件事,因为那时它们更大程度上提供一种娱乐、放松、文化的浸润,现在快手要“记录世界记录你”,抖音要“记录美好生活”,一旦进入真实生活,那它就跟主流之间日益发生着密切联系,这就对它产生了影响。
  所以,这对于过去以娱乐为基调、以互联网技术逻辑为根本的公司来说是个重大的挑战:能通过这关,你就能成为一个主流的公司;过不了这一关,要么就会被打回原形,回到原来边缘化的状态当中,苟且于这种角色,要么也可能会翻车。因为影响力越大,受到社会反制的可能性就越大,商业风险程度会越高。 这都是未来发展当中需要关注的一些东西。
文中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来源: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
作者:林沛
编辑:邱亚婷

449#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20:22: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没心没肺的“正能量”


冷血的“仙境”

按常识理解,发生灾难的时候,我们重点要关注的就是灾难造成的损害,和在救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不管作为专业媒体,还是自媒体作者。关注前者,可以让民众了解灾难的状况;关注后者,可以及时提醒救灾中的不足。


我们看官媒引用的外媒报道,他们对自己国家灾难的报道可以详细到每个受灾人的感受,让每个没有在现场的,甚至我们这样的外国人都能了解的非常详细,比如,纽约疫情中他们怎么领救济食品,我们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可我们的媒体或写手,很少会去关注这些问题,习惯于写一些所谓正面的东西,竭力要写所谓的正能量内容,如果实在写不出来了呢?那就干脆描绘一下景色,在这些人眼里,灾难中的城市依然犹如仙境。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怕被别人骂负能量,怕被说成递刀子,就再不敢说灾难中有任何负面的问题。


这样的案例活生生还在,一本日记,都能让那些正能量自居的人看了狂躁不已。


这些人的思维确实不正常,但这种不正常的思维还是影响到了现实中的人。


于是,对灾难没心没肺的描述就出现了,这样的内容肯定成不了敌对势力的子弹,却让自己成为灾难中冷漠的看客。


南方水患,是继新冠以后的又一灾难。


水患不只是毁坏了财物还夺取了不少人的生命,对于这样的灾难,照道理我们要关注的就是水患对民众带来的伤害,可居然有人从这水患中看出美来。给人的感觉就像把一颗脓疮看成含苞欲放的寒梅,给人美不可收的感觉。


江西九江市永修县的永吴公路大湖池段由于鄱阳湖水位上涨已经淹没公路路面,这样的水灾,照道理我们应该关注水患对公路安全的担忧,应该告诉大家公路被淹后怎样重新规划出行路线。


南铁南昌车辆段微博通过链接新华视频,居然将这条被水漫过的公路称为“最美水上公路”,称其为“惊艳亮相”,还引用网友的说法“自带仙气”。


这应该是对水患报道中最没心没肺的说法。

荒谬的“自带仙气”

中工网对武汉水患的报道更是简洁明了,配了一张浩淼的武汉长江图片,居然把沉浸在水里的武汉形容为“云海蒸腾如仙境”。


把人间泽国说成犹如仙境,这到底是正能量的表达,还是最没人性的冷漠。


我们的舆论导向往往喜欢报道灾难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喜欢去关注灾难中家毁人亡的惨状。


其实,这两个方面,正是灾难本身的一体两面,没有后者,何来前者?


如果这样的观念不能扭转,把泽国说成仙境,把丧事当作喜事的荒谬还是会继续出现。


人的同理心和恻隐之心,只有感同身受、只有切肤之痛才能真正唤醒,而这才是人们有勇气面对灾难的精神动力。


当灾难出现,还要呈现给人莺歌燕舞美好场景的时候,大多和灾难没有直接关系的人都成了看客。


有些的人心冷漠,正是被正能量误导。


来源:公众号——行走中的生命
作者:梦里绍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stOGD6-f3hh1u2VM3-IQA

编辑:刘佳莹

450#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21:48: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315点名趣头条广告乱象 趣头条回应:高度重视,诚挚道歉
凤凰网科技讯7月16日消息今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315晚会曝光了趣头条平台广告乱象,指出赌博广告堂而皇之登上其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趣头条上市前夕,有媒体报道,趣头条上的广告涉嫌“黑五类”广告。
对于央视3·15晚会的点名,趣头条回应称:
针对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报道的关于趣头条平台广告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并充分意识到在平台广告生态管理方面仍有诸多不足,对于给用户带来的困扰和影响,趣头条表示诚挚的道歉。
针对央视指出的问题,上海基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迅速成立广告生态治理专项工作组,正在对平台涉及的广告进行全平台彻查,一旦发现相关问题,坚决严厉清查和封禁。
我们高度重视平台的广告内容生态管理,非常感谢央视等媒体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批评,上海基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会负责到底,同时也欢迎广大媒体给趣头条提出建议和意见,我们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继续为广大用户做好内容服务。
趣头条app于2016年6月上线,以现金补贴的方式激励用户活跃与拉新,令产品数据获得了飞速增长。趣头条成立之初面向下沉市场用户,成立初期,常与“拼多多”、“快手”并称为“下沉三巨头”。
2018年8月18日,趣头条提交美国IPO申请,距离它的第一个版本上线才过了两年零三个月,这个速度打破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的最快上市纪录。当年9月,趣头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QTT”,发行价为每股7美元。
趣头条目前主要营收来自于广告。根据趣头条发布的财报,趣头条在2020年一季度广告营收达到13.64亿元,而第一季度总营收为14.12亿元。趣头条此前披露,截至2020年3月,趣头条日活用户突破4560万,月活用户突破1.38亿。截止发稿,趣头条盘前股价跌幅超过18%。


文章来源:凤凰网新闻
作者:凤凰网科技
原文链接:
https://ishare.ifeng.com/c/s/v0049s4R--C-_gtncI9ciDiuDDXsqCy4XmCmY6ih-_4mfaQozo6S2nmCdHRrSrbBA2OZ4IP--tMKbdLyJQrN--oM1vbOWew____?spss=np&aman=ecr46czee8fee7r263Cf8aPc64K2ea2db501f6vb98&gud=7176653416&from=groupmessage

编辑:刘佳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