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441#
发表于 2023-11-24 22:17: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通稿改改发新闻,记者该署名吗?
“通稿”是让媒体人又爱又恨的所在。

爱它的人简单复制粘贴迅速交差,恨他的人则因通稿里的信息量不足而焦虑。

新闻通稿,原指新闻通讯社采访到重要新闻后,以统一稿件的方式发给需要稿件的媒体。

这种方式在我国被新闻发布方借鉴并效仿,成为一种推动自身宣传、服务媒体记者的方式,无论是官方还是企业,在重大活动或重大事件上,都会向到场及有意向报道的媒体记者提供新闻通稿。

虽然同被称作新闻通稿,且后者是借鉴前者而来,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通讯社发布新闻通稿是媒体行为,是媒体对媒体,是通讯社以自身平台优势站在第三方角度发稿,各媒体有权选择是否采用或用多用少,但不能对稿件内容主体进行改变。

而企业或官方作为活动组织主办方或事件关联方提供的新闻通稿,通常是新闻发布主体站在自身角度向媒体提供报道时的参考材料,写法也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通稿有通病

作为提供给参与报道媒体记者了解新闻背景的辅助材料,通稿的“通病”问题,一直是传媒行业从业者们的普遍困扰。

千篇一律

工作中,许多记者拿到新闻通稿后几乎不做修改直接在本媒体上刊发, 使得多家媒体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几乎一模一样。

除了记者名字不同,内文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完全复制通稿,也引起读者的疑问:稿子到底谁写的?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 的全媒体时代,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全网信息共享,那种“千篇一律”“面目雷同”的报道,不仅统一观点、态度,连表达方式都统一,已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其传播效果也可想而知。

关于“新闻通稿”的乌龙事件,在地方宣传上并不少见。

几年前,某市举行旅游节,邀请30多家来自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央媒和省级媒体做报道。媒体人员的交通、食宿、考察采风等费用共计60多万,全部由主办方报销。

主办方的意图是借助旅游节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媒体宣传,提高当地旅游的知名度。但活动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只发布了新闻通稿,真正基于采风、观察、思考的深度报道不见踪影。

60多万的代价,领导们的精心策划,换来的是同一篇新闻稿在媒体上铺天盖地地输出着单一的官方说辞、参会领导、领导讲话语录,这些信息根本进入不了大众的视野。

缺乏思考

活动现场,得到一篇四平八稳、“大而空洞”的“通稿”对记者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由于通稿的操刀者通常供职于资讯发布方,无论稿件的内容多么全面、详实,也都是基于资讯发布方自身的宣传推广需求,有着明确的导向和利益诉求。

这也就意味着,通稿的内容多是围绕着发布方想要传达的信息撰写,而公众真正期待的,记者应该关注的新闻点,恐怕很难在文中体现。

有一个省的组织部长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喜欢通稿,提出少给记者发通稿。

他曾说:“依靠通稿做宣传,报道一定没人看。不管是党报还是都市报,组织部门一定要提供采访便利。因为不同性质的媒体报道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有利于还原新闻事实,而我们提供了采访便利,就更有利于媒体挖掘细节,把新闻搞活,同时也扩大了对我们组织部门的监督范围。”

养成惰性

深入调查研究,是对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本质要求。而对新闻通稿的过度依赖则背离了新闻采访的初衷, 极易使记者形成一种不正确的新闻工作方法和消极懒惰的工作作风。

直接拿通稿写上记者名字就发布,这样的新闻没有细节事实,缺乏感情,无法给予读者全面客观的报道,让读者阅读起来索然寡味,没有差异化和个性化,也使得“千报一面”,更加深了媒体同质化的危机,使得媒体整体威信和美誉度下降。

能靠改稿变“好稿”?

新闻通稿原本的价值是方便记者的同时确保基本事实的准确。

但在“通稿风”越刮越猛的今天,其权威性与真实性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些新闻通稿成了发布方单方观点的陈述,有些甚至成为掩盖事实真相的遮羞布。

处理新闻通稿的第一步,就是要核实稿件的真实性。

一篇将要对外刊发的稿件,内容的真实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媒体人要么盲目迷信权威,相信来自政府部门的通稿不会有误,要么一味躲懒,对通稿一发了之。

新闻通稿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措辞是否恰当,发布出去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反响,能否起到预期效果,把这些都抛诸脑后,这样的“通稿使用大法”,换来的是舆论阵地的拱手相让。

从新闻通稿中找准角度、深度挖掘是“通稿”变“好稿”的关键一击。

善于从“统一”的新闻通稿中提取出契合自身所在媒体立场和风格的侧重点,挖掘出有特色、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点,这就要求手拿“通稿”的媒体人具备敏锐的新闻探知能力和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尊重通稿新闻价值的同时,善用通稿提供的线索,以此为挖掘新闻的定位或起点,确定深度发掘、内涵阐发、个性表达的路径,从而进行“媒体再造”,为读者呈现“色香味俱全”的报道。

“通”而“不同”,记者对新闻通稿的新闻点选择、内容挖掘补充采访,才能真正体现记者功力。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通稿犹如一把“双刃剑”,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影响,随时都会在受众的监督之下广泛传播。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新闻发布方客观撰写、新闻记者正确使用、新闻媒体重新审视。

只有这样,新闻通稿才能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章:
新闻通稿:写法、用法和看法   
作者:韩生华、严心宁、贾  磊
关于改革优化新闻通稿使用的几点思考   
作者:苏金柱 马 宁 哈 娜
媒介多元化下新闻通稿权威弱化性问题研究
作者:王园园
新媒体时代传统通稿的生存困境
作者:袁端端 范以锦

来源:庖丁解news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uhejTvWHz7EhCYZiGJYDw
编辑:郑程程

442#
发表于 2023-12-25 21:44:26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一定需要细节吗?
新闻一定需要细节吗?一些记者在撰写新闻时可能生出细节是把双刃剑’”的感觉:写了细节字数收不住,不写细节看了记不住。这就需要思考什么样的细节是必要的?我们如何适度展现细节呢?
关键人物细节
新闻人物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它们不同程度上体现人物所在事件、社会的发展。
案例  
《拜登马里兰催票打响2022中期选举选战》中新社华盛顿2022825日电 (记者 陈孟统)
脱掉西装,卷起袖子,改用无线话筒,美国总统拜登25日晚在位于大华府地区的马里兰州为参加中期选举的民主党人造势。他的关键词只有一个:投票。
彼时的民主党很有可能在2022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丧失多数党优势。因此,拜登作为关键人物,想要挽回局势的迫切可在细节中表明。读者可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国选举造势现场的硝烟
案例  
案例:《中国东盟博览会极大提升南宁的国际影响》中新社南宁2004119日电(记者 周群)
此间官员和媒体记者注意到,莅邕出席博览会的中国副总理吴仪返京之际, 劲挥道别的手势最后变成了“V”字形——胜利的标志。
如何展现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顺利闭幕与南宁的精彩亮相?此处使用的人物细节,不只佐证了会议的成功,也体现国家对于该会议的重视以及对未来双多边交流的信心。
场景描写细节
合适的场景描写可以增加报道的生动性,甚至寓情于景,使读者读罢仍有余味。
案例  
案例:《天下第一泉趵突泉饱饮三天 水位猛涨51厘米接近天花板》中新社济南2022104日电 (记者 李欣)
连续三天强降雨让济南人的国庆假期了水,但饱饮后的泉城一众泉眼却迎来欢腾时刻。有着天下第一泉之称的趵突泉地下水位三天猛涨51厘米,今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突破30大关,达到30.13米。目前,距离近20年来的地下水位天花板”30.18米,仅有5厘米差距。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济南的标志性景观。济南域内分布640多处名泉,最著名的有72处。中国清代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和黑虎泉、珍珠泉、月牙泉等七十二名泉如珍珠般洒落在济南十大泉群之中。济南泉水喷涌的状况也一直被视为山东乃至中国北方气候水文环境的标尺。
虽然当天气温骤降,但记者在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景区看到,众多游客有序观泉,只为一睹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趵突腾空美景。
在撰写自然生态类新闻时,有活力的细节是极为必要的。泉水涨了,如何涨,涨到什么程度,纵向来看是什么水平,有什么后续影响?此案例中作者巧用饱饮开题,让泉水的涨与国庆的欢腾融为一体,加上适当的背景回溯,有趣味也有韵味。
有时,自然生态细节也可为事件报道服务。
案例  
案例:《中国男足战胜阿曼进军世界杯 梦圆沈阳》中新社沈阳2001107日电(记者 沈晨)
老天在关键时刻似乎也站到了中国队一边。今天上午,沈阳的气温还在20摄氏度左右。可秋天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中午一过,沈阳的上空就飘起了零星小雨,气温骤降10度。这种低温潮湿的天气对于来自西亚地区的阿曼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一鼓作气之下,天公也作美。这样的细节在体育、科技等报道中,中和了其专业性,增加了其可读性。
若回归科技报道本身,三言两语之间,也可动人心弦。
案例  
案例:《发现号终于冒险凯旋》中新社洛杉矶200589日电(记者 贾国荣)
真是起飞时难降也难,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9日的黎明静悄悄,当发现号航天飞机冲破大气层的烈炽时,举世瞩目——但它终于在夜幕中闪着亮光,英雄般身负伤痕呼啸而降……美国电视和网络的现场画面直播到这时,掌声才响起来。
......“发现号此番征途好不曲折,天上人间恰似上演一部超级真人秀惊险大片——先是连连故障,三度推迟发射;继而点火升空时,鸟撞燃料箱,泡沫块脱落,两处隔热材料凸起,隔热毯裂缝等等,浑身47项异常情况,令人为它担惊受怕。
如例,阅读科技报道如见科幻大片。可贵的是,细节描写没有赘言,言辞简练但过程详尽,且面面俱到。笔者想到,该记者本是摄影记者出身,因此所写稿件画面感强烈。
故文字记者可以在场景描写前闭起双眼想象,若为图片或视频呈现,细节的运动方式何如?
那又怎么练习描写细节呢?笔者有一个小技巧。在地铁口观察每一个行人,心中说出所现画面。如一位长卷棕发的女子经过,眉毛拧起,猛地把灰色的书包砸在传送带上,嘴里念念有词,马丁靴踩得叮当直响。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最关注行人的哪些行为神态,忽视了哪些细节,并不断优化。
另外,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经典的文学作品和新闻佳作中学习。如果工作太忙,即使是碎片化地阅读短篇小说,抑或从感兴趣的摄影、视频中观察特写的表达,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回答文章开头的疑问。细节描写固然重要,但宁缺毋滥。如果大量的细节没有对人物形象塑造、事态进展描写有增益,或者该细节过于地方化,即使写进文章也让读者一头雾水,不如舍弃。且细节描写不应破坏作品整体的逻辑链条。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3be5gzbjYVlZCGTC4mTg
编辑:程博

443#
发表于 2023-12-26 19:07:23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诞辰130周年,重温这些新闻名篇
导 读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除了这些为人熟知的身份,毛泽东也被称作新华社级别最高的“首席记者”。

《为人民服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少文章都已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毛泽东写过的新闻名篇!


01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演。在张思德追悼会后不久,毛泽东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普遍要求扩大至全党全军,明确提出:“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一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之后,讲话压缩整理成一篇文章,以“为人民服务”为题第一次发表在1944年9月21日出版的延安《解放日报》上。
以下为原文: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只要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 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02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1948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取得宛西战役、宛东战役和襄樊战役胜利之后,国民党南阳驻军王凌云率部弃城仓皇南逃,南阳不战而克。毛泽东听闻后难掩激动,写下这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毛泽东所有的战事新闻报道中,《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篇幅最长的作品。

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胡乔木生前曾评论该文:“像《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也没有第二篇。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气派,很精练,很自然,把解放战争和中国历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胜利进军中势如破竹的气派。”

以下为原文: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

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

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03


《别了,司徒雷登》


在中国人民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1949年8月5日,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华返美途中,美国政府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白皮书是一部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记录和辩护书。它一方面披露了美国侵华和国民党腐败的若干事实材料,另一方面歪曲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掩盖美国侵华政策的实质,并坚持同中国人民为敌的政策。12日,新华社发表社论《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指出美国白皮书毫不掩饰美国政府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立场,是“一部颠倒黑白的杰作”。

8月13日,毛泽东函告胡乔木,应利用白皮书做揭露帝国主义阴谋的宣传,将各国评论摘要评介。接着,毛泽东又为新华社写了5篇评论。

14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起草的社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揭露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批评国内一部分具有“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人对美帝国主义的幻想。

18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别了,司徒雷登》,揭露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侵略政策。社论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面前站起来了。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

以下为原文:
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
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组成了美国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的部分。美国侵略政策的对象有好几个部分。欧洲部分,亚洲部分,美洲部分,这三个是主要的部分。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它的了。美帝国主义的亚洲战线巩固了,它就可以集中力量向欧洲进攻。美帝国主义在美洲的战线,它是认为比较地巩固的。这些就是美国侵略者的整个如意算盘。

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

美国的海陆空军已经在中国参加了战争。青岛、上海和台湾,有美国的海军基地。北平、天津、唐山、秦皇岛、青岛、上海、南京都驻过美国的军队。美国的空军控制了全中国,并从空中拍摄了全中国战略要地的军用地图。在北平附近的安平镇,在长春附近的九台,在唐山,在胶东半岛,美国的军队或军事人员曾经和人民解放军接触过,被人民解放军俘虏过多次。陈纳德航空队曾经广泛地参战。美国的空军除替蒋介石运兵外,又炸沉了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舰。所有这些,都是直接参战的行动,只是还没有公开宣布作战,并且规模还不算大,而以大规模地出钱出枪出顾问人员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为主要的侵略方式。

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被中国和全世界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并不是美帝国主义的当权派----杜鲁门、马歇尔系统不想直接侵略中国。在助蒋作战的开头,又曾演过一出美国出面调处国共两党争端的文明戏,企图软化中国共产党和欺骗中国人民,不战而控制全中国。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对于美国怀着幻想的善忘的自由主义者或所谓"民主个人主义"者们,请你们看一看艾奇逊的话:"和平来到的时候,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一)它可以一干二净地撤退;(二)它可以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毁灭共产党;(三)它可以帮助国民党把他们的权力在中国最大可能的地区里面建立起来,同时却努力促成双方的妥协来避免内战。"

为什么不采取第一个政策呢?艾奇逊说:"我相信当时的美国民意认为,第一种选择等于叫我们不要坚决努力地先做一番补救工作,就把我们的国际责任,把我们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统统放弃。"原来美国的所谓"国际责任"和"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就是干涉中国。干涉就叫做担负国际责任,干涉就叫做对华友好,不干涉是不行的。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

为什么不采取第二个政策呢?艾奇逊说:"第二种供选择的政策,从理论上来看,以及回顾起来,虽然都似乎是令人神往,却是完全行不通的。战前的十年里,国民党已经毁灭不了共产党。现在是战后了,国民党是削弱了,意志消沉了,失去了民心,这在前文已经有了说明。在那些从日本手里收复过来的地区里,国民党文武官员的行为一下子就断送了人民对国民党的支持,断送了它的威信。可是共产党却比以往无论什么时候都强盛,整个华北差不多都被他们控制了。从国民党军队后来所表现的不中用的惨况看来,也许只有靠美国的武力才可以把共产党打跑。对于这样庞大的责任,无论是叫我们的军队在一九四五年承担,或者是在以后来承担,美国人民显然都不会批准。我们因此采取了第三种供选择的政策......"

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毁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完成美国的"国际责任",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

国民党腐败无能,"意志消沉了,失去了民心",还是要出钱出枪叫它打仗。直接出兵干涉,在"理论上"是妥当的。单就美国统治者来说,"回顾起来",也是妥当的。因为这样做起来实在有兴趣。"似乎是令人神往"。但是在事实上是不行的,"美国人民显然都不会批准"。不是我们----杜鲁门、马歇尔、艾奇逊等人的帝国主义系统----不想干,干是很想的,只是因为中国的形势,美国的形势,还有整个国际的形势(这点艾奇逊没有说)不许可,不得已而求其次,采取了第三条路。

那些认为"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艾奇逊是不拿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讳地说出了全篇的真理。美国之所以没有大量出兵进攻中国,不是因为美国政府不愿意,而是因为美国政府有顾虑。第一顾虑中国人民反对它,它怕陷在泥潭里拔不出去。第二顾虑美国人民反对它,因此不敢下动员令。第三顾虑苏联和欧洲的人民以及各国的人民反对它,它将冒天下之大不韪。艾奇逊的可爱的坦白性是有限度的,这第三个顾虑他不愿意说。这是因为他怕在苏联面前丢脸,他怕已经失败了但是还要装做好像没有失败的样子的欧洲马歇尔计划陷入全盘崩溃的惨境。

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艾奇逊是你们的好教员。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

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不抓在人民手里,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杀人。美国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独裁统治的别名。美国有很多钱,可惜只愿意送给极端腐败的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和将来据说很愿意送些给它在中国的第五纵队,但是不愿意送给一般的书生气十足的不识抬举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当然更加不愿意送给共产党。送是可以的,要有条件。什么条件呢?就是跟我走。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04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在1949年渡江战役将要胜利时写的一篇消息,它报道了三十万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壮举,原载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以下为原文: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05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大地鼓舞了当时还在前线的将士,当晚22时,毛泽东又发表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除了介绍最新战况,还解释了为何“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与之有很大关系的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以下为原文: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06


《我军解放郑州》

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当夜24时,新华社从郑州前线发出了由毛主席亲笔撰写的急电,第一时间向全国传递出郑州解放的消息。这份急电全文只有5句话,加上标点符号也只有190来个字。

以下为原文:
新华社郑州前线二十二日二十四时急电  我中原人民解放军于今日占领郑州。守敌向北面逃窜,被我军包围于郑州以北黄河铁桥以南地区,正歼击中。郑州为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点,历来为军事重镇。蒋介石因徐州告急,被迫将驻郑兵团孙元良部三个军(按:国民党军从十月起整编师均改称为军,整编旅均改称师)东调,郑州守兵薄弱,我军一到,拼命奔逃。东面之中牟县、北面之黄河桥均被我军切断,逃敌将迅速被歼。
图片


07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撰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文章宣布: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召集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这篇文章后收入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图片


以下为原文:
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战争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发动反革命战争的时候,他们军队的数量约等于人民解放军的三倍半,他们军队的装备和人力物力的资源,更是远远地超过了人民解放军,他们拥有人民解放军所缺乏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工具,他们获得美国帝国主义在军事上、经济上的大量援助,并且他们是经过了长期的准备的。就是因为这样,战争的第一年(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六月)表现为国民党的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防御。国民党在一九四六年,在东北占领了沈阳、四平、长春、吉林、安东等城市和辽宁、辽北、安东等省⑴的大部,在黄河以南占领了淮阴、菏泽等城市和鄂豫皖、苏皖、豫皖苏、鲁西南等解放区的大部,在长城以北占领了承德、集宁、张家口等城市和热河、绥远、察哈尔⑵的大部,声势汹汹,不可一世。人民解放军采取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每个月平均歼灭国民党正规军的数目约为八个旅(等于现在的师),终于迫使国民党放弃其全面进攻计划,而于一九四七年上半年将进攻的重点限制在南线的两翼,即山东和陕北。战争在第二年(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已经消灭了大量国民党正规军的人民解放军,在南线和北线都由防御转入了进攻,国民党方面则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人民解放军不但在东北、山东和陕北都恢复了绝大部分的失地,而且把战线伸到了长江和渭水以北的国民党统治区。同时,在攻克石家庄、运城、四平、洛阳、宜川、宝鸡、潍县、临汾、开封等城市的作战中学会了攻坚战术⑶。人民解放军组成了自己的炮兵和工兵。不要忘记,人民解放军是没有飞机和坦克的,但是自从人民解放军形成了超过国民党军的炮兵和工兵以后,国民党的防御体系,连同他的飞机和坦克就显得渺小了。人民解放军已经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战争第三年的头半年(一九四八年七月至十二月)发生了另一个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由长期的劣势转入了优势。人民解放军不但已经能够攻克国民党坚固设防的城市,而且能够一次包围和歼灭成十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国民党的强大精锐兵团。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兵力的速度大为增加了。试看歼敌营以上正规军的统计(包括起义的敌军在内):第一年,九十七个旅,内有四十六个整旅;第二年,九十四个旅,内有五十个整旅;第三年的头半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一百四十七个师,内有一百一十一个整师⑷。半年歼敌整师的数目比过去两年歼敌整师的总数多了十五个。敌人的战略上的战线已经全部瓦解。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同军事战线上的胜利同时,中国人民在政治战线上和经济战线上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为这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现在在全世界的舆论界,包括一切帝国主义的报纸,都完全没有争论了。
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中国反动派和美国侵略者现在一方面正在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另一方面则正在设计使用某些既同中国反动派和美国侵略者有联系,又同革命阵营有联系的人们,向他们进行挑拨和策动,叫他们好生工作,力求混入革命阵营,构成革命阵营中的所谓反对派,以便保存反动势力,破坏革命势力。根据确实的情报,美国政府已经决定了这样一项阴谋计划,并且已经开始在中国进行这项工作。美国政府的政策,已经由单纯地支持国民党的反革命战争转变为两种方式的斗争:第一种,组织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和所谓地方势力在长江以南和边远省份继续抵抗人民解放军;第二种,在革命阵营内部组织反对派,极力使革命就此止步;如果再要前进,则应带上温和的色彩,务必不要太多地侵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利益。英国和法国的帝国主义者,则是美国这一政策的拥护者。这种情形,现在许多人还没有看清楚,但是大约不要很久,人们就可以看得清楚了。
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使中国人民来一个大解放,将自己头上的封建的压迫和官僚资本(即中国的垄断资本)的压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个这样明白地这样尖锐地摆着的问题。两条路究竟选择哪一条呢?中国每一个民主党派,每一个人民团体,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都必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都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中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是否能够真诚地合作,而不致半途拆伙,就是要看它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否采取一致的意见,是否能够为着推翻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而采取一致的步骤。这里是要一致,要合作,而不是建立什么“反对派”,也不是走什么“中间路线”⑸。
以蒋介石等人为首的中国反动派,自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反革命政变至现在的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难道还没有证明他们是一伙满身鲜血的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吗?难道还没有证明他们是一伙职业的帝国主义走狗和卖国贼吗?请大家想一想,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以来,从一九四五年十月重庆谈判和一九四六年一月政治协商会议以来,中国人民对于这伙盗匪曾经做得何等仁至义尽,希望同他们建立国内的和平。但是一切善良的愿望改变了他们的阶级本性的一分一厘一毫一丝没有呢?这些盗匪的历史,没有哪一个是可以和美国帝国主义分得开的。他们依靠美国帝国主义把四亿七千五百万同胞投入了空前残酷的大内战,他们用美国帝国主义所供给的轰炸机、战斗机、大炮、坦克、火箭筒、自动步枪、汽油弹、毒气弹等等杀人武器屠杀了成百万的男女老少,而美国帝国主义则依靠他们掠夺中国的领土权、领海权、领空权、内河航行权、商业特权、内政外交特权,直至打死人、压死人、强奸妇女而不受任何处罚的特权。难道被迫进行了如此长期血战的中国人民,还应该对于这些穷凶极恶的敌人表示亲爱温柔,而不加以彻底的消灭和驱逐吗?只有彻底地消灭了中国反动派,驱逐了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出中国,中国才能有独立,才能有民主,才能有和平,这个真理难道还不明白吗?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国人民的敌人忽然竭力装作无害而且可怜的样子了(请读者记着,这种可怜相,今后还要装的)。最近做了国民党行政院长的孙科,在去年六月间,不是曾经宣布“在军事方面,只要打到底,终归可以解决”的吗?这次一上台却大谈其“光荣的和平”,说什么“政府曾努力追求和平,由于和平不能实现,不得已而用兵,用兵的最后目的仍在求得和平的恢复”。合众社上海十二月二十一日的电讯,马上就预料孙科的声明“在美国官方人士及国民党自由主义人士中,将遇到最广泛的赞扬”。美国官方人士现在不但热心于中国的“和平”,而且一再表示,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以来,美国就遵守着“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应该怎样来对付这些君子国的先生们呢?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⑹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
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而且老老实实地认为:凡是耍着花腔,说什么要怜惜一下这类恶人呀,不然就不合国情、也不够伟大呀等等的人们,决不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像蛇一样的恶人为什么要怜惜呢?究竟是哪一个工人、哪一个农民、哪一个兵士主张怜惜这类恶人呢?确是有这么一种“国民党的自由主义人士”或非国民党的“自由主义人士”,他们劝告中国人民应该接受美国和国民党的“和平”,就是说,应该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当作神物供养起来,以免这几种宝贝在世界上绝了种。但是他们决不是工人、农民、兵士,也不是工人、农民、兵士的朋友。
我们认为中国人民革命阵营必须扩大,必须容纳一切愿意参加目前的革命事业的人们。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需要有主力军,也需要有同盟军,没有同盟军的军队是打不胜敌人的。正处在革命高潮中的中国人民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应当记住自己的朋友,而不要忘记他们。忠实于人民革命事业的朋友,努力保护人民利益而反对保护敌人利益的朋友,在中国无疑是不少,无疑是一个也不应被忘记和被冷淡的。我们又认为中国人民革命阵营必须巩固,必须不容许坏人侵入,必须不容许错误的主张获得胜利。处在革命高潮中的中国人民除了记住自己的朋友以外,还应当牢牢地记住自己的敌人和敌人的朋友。如上所说,既然敌人正在阴谋地用“和平”的方法和混入革命阵营的方法以求保存和加强自己的阵地,而人民的根本利益则要求彻底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并驱逐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出中国,那末,凡是劝说人民怜惜敌人、保存反动势力的人们,就不是人民的朋友,而是敌人的朋友了。
中国革命的怒潮正在迫使各社会阶层决定自己的态度。中国阶级力量的对比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大群大群的人民正在脱离国民党的影响和控制而站到革命阵营一方面来,中国反动派完全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人民解放战争愈接近于最后胜利,一切革命的人民和一切人民的朋友将愈加巩固地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坚决地主张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彻底发展革命势力,一直达到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统一的民主的和平。与此相反,美国帝国主义者、中国反动派和他们的朋友,虽然不能够巩固地团结一致,虽然会发生无穷的互相争吵,互相恶骂,互相埋怨,互相抛弃,但是在有一点上却会互相合作,这就是用各种方法力图破坏革命势力而保存反动势力。他们将要用各种方法:公开的和秘密的,直接的和迂回的。但是可以断定,他们的政治阴谋将要和他们的军事进攻遭遇到同样的失败。已经有了充分经验的中国人民及其总参谋部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像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一样,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一九四九年我们在经济战线上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将要比过去提高一步,铁路公路交通将要全部恢复。人民解放军主力兵团的作战将要摆脱现在还存在的某些游击性,进入更高程度的正规化。
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这个政府将是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适当的代表人物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
这些就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国一切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在一九四九年所应努力求其实现的主要的具体的任务。我们将不怕任何困难团结一致地去实现这些任务。
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一九四九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应当加紧努力。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Lusvw_4yuZJlmO5HCYpDg
编辑:程博


444#
发表于 2023-12-26 23:50:18 | 只看该作者
震区记者手记|惨痛的底色是贫穷
编辑:程博

445#
发表于 2023-12-27 15:10:22 | 只看该作者

时政报道宣传味浓?那是你功夫不到家!
时政新闻,是主流媒体的重要内容和独家资源,是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的体现,是任何媒体的刚需。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做好时政新闻是媒体不变的追求。更是各级党委机关报、广播电视台的核心职责所在。
国家网信办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新闻采编发布、转载服务的网站,通过应用程序、论坛、博客、微博、即时通信工具、搜索引擎等提供新闻相关服务的,必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互联网新闻信息”,颁布机关回答,就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
此规定是2005年9月发布,2016年修订。它表明在管理层而言,时政新闻是有门槛的。不是谁都能随意而为。这也回答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商业媒体和自媒体为何使出浑身解数也要跻身做时政新闻行列。
做时政报道记者,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有人干了一辈子未必写过一条时政新闻。对一家正规媒体,一般要经过记者岗位多年历练,政治素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业务能力过硬,经编委会反复斟酌才能选定时政记者。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做过5年时政记者。主要跑机关,跟领导,追踪影响全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项目、会展、活动等公共事务,以及突发事件。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此期间,涪陵经历了两任地委书记,四大班子的会议和活动更是日常报道功课,且大多在离报社旁边200米远的中山宾馆举行,记者们熟悉它的每个角落。
时政记者岗位,磨练意志,苦其心智,饿其体肤,不能按时吃饭是家常便饭。会议或活动结束,参与者任务完成,如释重负,进餐厅觥筹交错。而记者只是完成了前期采访,抓紧写稿发稿才是核心要义。
时政新闻是关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领导活动、决策部署、举措、成效等内容的报道,以及各行各业参与政治生活的景象,有极鲜明的政治色彩。
“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对时政记者而言,尤其切中要害!
时政新闻比其它新闻更讲时、度、效,更讲宣传艺术。时、度、效,是新闻宣传的基本原则,是时政报道必须把握的关键。
“时”,指时效,除传统意义上的速度外,更核心的是把握好什么时候发?尤其对敏感事件、突发事件的反应,既不失语又不缺位,还要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
“度”,指尺度,客观真实,不能“低级红”“高级黑”,以团结、稳定、鼓劲为价值取向,不能过度渲染,夸大歪曲。
“效”,指效果,本只能预判,但对办报水平和编采能力提出了要求,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甚至新闻敲诈、勒索,道听途说,博人眼球,散布谣言是大忌,是不能突破的底线。
记者身在其中,不得有丝毫闪失。
曾记得,刚进入新世纪,重庆市首届农民运动会在涪陵新落成的体育场举行,万人空巷,气势非凡。开幕式由本报一名体育报道高手采写,谁知第二天稿子见报,重大差错发生。将“市委副书记、市长”写成了“市委书记、市长”,确实让人莫名惊诧,典型的张冠李戴,低级错误。
更正、谈话、检讨、经济处罚,一样不少,惊悚的是上级指示此君不能再在记者岗位干活,名字不能见报!
事后复盘,记者刚使用电脑写稿不久,纯粹手误才酿成此祸。苦了老总们,反复研究,总算让绝无主观故意的记者有了合适岗位。但让一个职业记者惯用的名字,真正多年未见报,个中滋味谁能体会?
如此重责,对错不论。但它警示,做时政报道不能有“差不多”“大概”意识。事实要准确不出错,话语体系更要全面、规范、严谨。领导职务、头衔必须准确无误,调研?视察?考察?参加?陪同?一同?出席?上午?下午?“五个W”要一清二楚,容不得含糊其辞。
总原则是,不求出彩,绝不能出错,尤其不能犯低级错误。这是时政新闻的原则和底线!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对时政新闻话语体系的戏谑和调侃,从另一角度说明,熟悉采写套路和报道定势,应是起码的基本功。
来源丨微信公共图片库(Pexels提供)
只按套路干活,不追求出新出彩?回答是否定的。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业界资深记者贡献秘方,指出努力方向——写给谁看?想清楚,树立读者意识,换位思考,写受众欲知而未知的内容,就能找准报道切入点。
文件袋中装些啥?
陈杨(新闻出版界别委员)
想到今天(1月13日)是一年一度的政协全委会报到日。作为媒体人,不顾痛并快乐着的夜班后还没完全清醒,振作精神来到政协机关大厅报到。照例签名,领参会文件袋。文件袋与往年一样,蓝色、帆布,简易。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文件袋要重得多,装的啥呢?
细翻,嗬,真是丰富多彩。从会议指南、参会人员名单到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会议议程(草案),一应俱全。大会发言材料有16个,要参加旁听的人代会材料5个。开会需用的笔记本、笔、出席证、签到卡,均收入袋中。上次全委会以来的“提案综录”上,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的提案办理结果。
尤其让人感概的是,“会场座位示意图”和“分组讨论地点示意图”,可以让任何一个委员一目了然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会议筹备细致周到得让人动容。最别有洞天的是,袋内居然有一本大十六开厚达388页的《2008涪陵年鉴》,重量的秘密就在这里!
发一本年鉴,我理解为是让以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已任的政协委员,了解涪陵基情,更好地履行使命。
(原载《巴渝都市报》2009年1月14日2版)
这是我参加一年一度政协全委会,报到后写的一篇手记,就是从读者角度力求出新思考的结果。
宣传政策、指导工作,是时政新闻主要功能,但千万不能忽视新闻规律,牢记不是写简报,是写面向大众的报道。要从领导讲话和材料中提炼让人感兴趣有价值的事。
采访思路上既要重“人”,更要重“事”,找寻事情的关联性,从系统和全局观点看问题,很多有价值的新闻就会被发现。
1990年4月,重庆经济协作区第三届市长专员联席会在涪召开,仿佛有现成渝联动打造双城经济圈的影子。地委书记在会上介绍了涪陵有水能、矿藏、经济作物、畜禽渔业、林业、旅游六大资源优势,但内容不详细,会后我马上深入采访,写出《涪陵地区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在头版头条刊发。一条会上获取的线索,用新闻报道系统地推介了本地的资源优势。价值不言而喻。
法无定法。看文先看题,同样适用时政报道。
让标题“动”起来,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让导语“活”起来,少用传统的“综述式”,用“描写式”、“问答式”、“悬念式”,从读者视角写导语,把最关注的内容提炼到导语中;让语言“俗”起来,说人话,“表达通俗方传远。”
这些都是写好时政新闻的秘笈。
2009年游学复旦新闻学院时,教授传道授业——
将时政报道“内容平民化、叙述故事化、语言通俗化”;让“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对专业、高深、学术化的时政新闻,“翻译”成老百姓看得懂的语言,避免“阅读伤害”。
这是高境界。
但牢固树立受众意识,始终站在普通人角度找问题、看问题、分析问题,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把宣传报道做成新闻,远离“远、浅、硬”不无道理。
真正的勤勉,从来不是盲目地忙,而是时时有所思考,事事做到极致,处处有所精进。
会议报道,是时政记者的日常作业。如何从会议中找寻有价值的新闻,考验“眼力”和“脑力”,是有新闻理想的记者始终想解答的难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  政治局7名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未清道封路》,是武汉市委机关报的一条时政新闻,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是地方媒体从会议中挖掘重大时政新闻的典范。
我得到的启示是,做时政报道只有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强烈的新闻敏感是不够的,此条新闻背后透视了长江日报的胆识和魄力,这恰恰是相当部分地方媒体“把关人”最缺失的品格。也难怪《长江日报》出产了大批名篇名编名记。
最是寻常确奇巧,如何让几乎天天泡在会议中的时政记者,众里寻他千百度,发现灯火阑珊处的新闻呢?
寻找采访技巧前,要先搞清楚会议是什么?记者与会议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会议其实是新闻提供商,线索来源地,报道点子库。
记者参会,程序性地围绕会议主题发一条消息,算及格。不坐等布置作业,深研细读材料,调动过往积累,一定会有新发现,多发稿子自然水到渠成。
我参加“2001年肥胖问题论坛”采访,中华医学会主办。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会议,没抱多出新闻的期望。但减肥是一个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会议材料视角多样,与会者解读明白晓畅,发稿一条会议消息外,接连发出《太极“航母”加速驶向海外》《为药企减肥药说句公道话》等文图稿4篇。
“会里有千秋,功夫在诗外。不是没有发生,而是没有发现。心里有,眼睛才有发现。”
90年代初,跟一位老师楚晓平参加四川省在南川县召开的安全生产现场会。一位中年男人,后知是南川县长魏长述,在会议开始前,笑容可掬地拿着一瓶当地企业的饮料新产品向大家作介绍,我当是小插曲,完全无感。待“现场目击记”《他是谁》刊发后,才见识了一位资深记者“心里有,眼睛才有发现”的真功。
确实有不少会议参加者感到与己关系不紧,百无聊赖,但记者一定不要马上离开。虽复制粘贴材料可以完成稿子,甚至通稿已为你准备妥当。但大新闻可能就在你走后上演。
一个菜农培训会,会场设在一个村,规模小,走马观花后准备打道回府。但培训了一周的菜农居然要接受考试,新鲜!《老菜农应考背后 涪陵榨菜“求变”》,重庆日报农村版在“农事”版头条刊发。
如今的许多会议,不只是坐着开,现场会、展览会、通气会、发布会……形式多样,信息丰富。各个环节、流程一定要坚持走完看完,遇年度“两会”或涉及全局的重大会议,会前要提前介入准备。
《地委书记做“红娘”》是春交会开幕前随领导看望外地客商现场采写;《谁持彩练当空舞》是庙会期间,行走在大街上被高楼大厦上迎风招展的广告条幅吸引所写;参加年度政协大会,报道前写就《参训,受益匪浅》《文件袋中装些啥》。
这都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作。
90年代末的一次年初经济工作会上,确定年度经济增速14%。抽象的指标,普通人不知何物。我采访街头擦鞋的、小摊贩、下岗工人,写出《14%与我们有何关系?》,解释GDP,说明经济增速与老百姓的利害关系,结论“发展才是硬道理”。
此稿提醒,采写会议新闻有一个容易忽视的环节——“翻译”。记者一定要想方设法先搞懂数据、专业名词、术语等,下笔时切忌故作高深,要通俗易懂,甚至打比喻,如看后疑问丛丛,感觉与已无关,那是失败的报道。
“倾听的耐心和发现的慧眼”,是采访会议新闻必备素养,非一日之功,但若心已至,目标达成只是时间早迟而已!
时政报道,是新闻从业者的“规定动作”和“必答题”,之所以容易出现“宣传味浓”“看题不看文”,甚而沦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尴尬境地,首先是媒体和媒体人需要自我反思——是否真正用心用情用力探索了创新路径?
来源:采访编辑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urxwJ6_2xr6YUM87l5Qkw
编辑:程博

446#
发表于 2023-12-27 18:15:30 | 只看该作者
[color=rgba(0, 0, 0, 0.9)]
一个选择“拉胯”的书店老板|深度报道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陈飞和他的太阳书库
[color=rgba(0, 0, 0, 0.9)]毕业后去流水线上打工时,陈飞就想,“我宁愿去找一个最拉胯的工作,那是我自己找的,我自己赚钱。”他不是没想过“积极”往前走,他写过小说,应聘过记者,也做过销售,但这些门都没向他打开。
[color=rgba(0, 0, 0, 0.9)]后来,绕了几个圈子,他告别工厂,扎进书海,成为了自己书店的主人。
[color=rgba(0, 0, 0, 0.9)]那是一家籍籍无名的书店,没有招牌,地图上也看不到,只有想要买书的人才能找到它。台港文学、拉美文学、马华文学……陈飞一本一本地摆放着那些远离大众生活日常的书,7年里,上万本书让这个20平米的书店越来越拥挤。为了“养活”自己的书店,他在小区门口摆摊,混迹大学社团“推销”,同时还去其它书店打工来“反哺”它。
[color=rgba(0, 0, 0, 0.9)]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书店就是陈飞在现实中的“洞穴”,在身边的人都按部就班往前走时,他“后退”到了这里。在这个“洞穴”里他没有收获成功,甚至在今年夏天,这个书店还“做垮”了。但在这里,他累积起了一点微光,这点微光关乎他自己的价值,也关乎阅读这件小事。这是少有人在意的事,这是他在意的事。
[color=rgba(0, 0, 0, 0.9)]书店人最多的时候
[color=rgba(0, 0, 0, 0.9)]陈飞今年34岁,很少出门,也没坐过飞机,他只在他的书店和那些书里“旅行”。
[color=rgba(0, 0, 0, 0.9)]这个大约20平米的书店里,十几个装满书的书架挤在屋内。只有像陈飞一样瘦削的人才能在狭窄的过道间自如穿梭。从墙壁到房顶贴满了他钟爱的“旅行目的地”的海报:黄锦树、王德威、卡夫卡、波拉尼奥、科塔萨尔……冷门书是这里的特点,就像他这个人一样,看上去有点“各色”。
[color=rgba(0, 0, 0, 0.9)]这里常年不见太阳,弥漫着旧书和灰尘的味道。它原本是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近小区一楼的一间车库,隐藏在居民楼的打印店、快递驿站中间,停在门口的车辆常常挡住它的一半店面。改装成书店后,它的采光完全依赖于头顶的那两只还能正常工作的白炽灯,但陈飞给这里取名为“太阳书库”。
[color=rgba(0, 0, 0, 0.9)]“太阳书库”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在钻进这里之前,计算机专业专科毕业的陈飞在工厂工作了6年,曾3次报考中文系研究生但均失败。“我身上一直有一股劲,但是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但他知道的是,他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那种一眼望得到头的方式。
[color=rgba(0, 0, 0, 0.9)]2016年,从工厂流水线退出来后,陈飞选择蜗居车库开书店。书店的最里面有一张上下床,他睡在上铺,下铺放着他收藏了几年的签名书和绝版书。“淘书、读书、写书、推书”,是他当时梦想的“四书计划”。
[color=rgba(0, 0, 0, 0.9)]刚刚把书店做起来时,为了进书,他背着大布袋,一天最多去8家书店扫货。他还从旧货市场淘来几百元的书架,木质的、铁质的,从一开始的三个,积攒到后来的十几个。书籍越来越多,它们被横着、竖着摆放。一把从外面捡回来的太师椅也成了置书架,椅子上的书堆到了天花板。
[color=rgba(0, 0, 0, 0.9)]能找到这家书店的人,通常都是“慕名而来”。中文系学生常祎祎研究海外华语文学,这里能买到她的专业读物。有一次,她来店里找林海音的《金鲤鱼的百裥裙》,陈飞钻到书架前,一路寻找,一路向她推荐经典的华文作家,最后他们在一本叫《台北小寡妇》的选集中找到了那个短篇。
[color=rgba(0, 0, 0, 0.9)]陈飞乐意向顾客推荐书,与他们聊天。2022年底,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冯舒涵和徐奕旸专门从封控的学校翻出来,打算循着一个介绍本地书店的“武汉书店地图”,选两家有眼缘的书店去“解闷”。到了太阳书库后,她们惊讶地发现,书店地图的制作者就是陈飞,而陈飞也正为她们在特殊时期的到访感到有些“感动”。
[color=rgba(0, 0, 0, 0.9)]半年多后,这两名社会学专业的女生再次来访,她们抛出了疑问:“你是更想当一个阅读者还是一个书店的老板?”他一下子说,读书和卖书并不冲突,一下子又说,书店老板“实在太难了”。
[color=rgba(0, 0, 0, 0.9)]那是今年8月一天。在那一个月里,太阳书库里突然“涌来”了很多客人。三位学医的女生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专程过来,她们看中了黄锦树的《文与魂与体》,他一边夸女生“好眼光”,一边说那是已经买不到的书,最后20块钱卖给了她们。
[color=rgba(0, 0, 0, 0.9)]顾客们穿行在狭小的空间内淘书。有位女生坐在一个角落里读起了王文兴的《家变》,因为陈飞刚刚向她推荐,“那位作者写作的时候为了找灵感,喜欢拿支笔在桌上敲敲敲”。你很难猜到陈飞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介绍这里的书,但他总能讲得有滋有味。
[color=rgba(0, 0, 0, 0.9)]晚上,张子荣也骑着电动车过来。他在书架里转了半个多小时,选了一本《文学理论》,然后板正地坐在椅子上,加入了书店里的闲聊。他谈起,自己做编程工作,每天在架构好的框架里写代码,而阅读文学作品时,他能体会到某种“被解码”的感觉。
[color=rgba(0, 0, 0, 0.9)]第一次内心被“解码”是在2018年,刚毕业的张子荣一个人在苏州工作,一到周末,他便往公园、图书馆跑。在一家社区图书馆,他翻到了劳伦斯的合集,读到了《查泰莱夫人》的一段情节:查泰莱夫人和她的男仆人偷情之后飞奔回家,“园子里的树木似乎是停泊在潮水上随波逐澜,通往拉格比府的山脉起伏跌宕”。
[color=rgba(0, 0, 0, 0.9)]他好像看到女人奔跑时,山坡翻滚起了阵阵波浪,他感受到一种生命力——遵从内心感受,那是他身上缺少的。也是在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身在异乡,自己其实是非常孤独的,它的感受被文字戳中,他将那套合集借回了家。
[color=rgba(0, 0, 0, 0.9)]“太阳书库有点像文学社团。”张瑞舒说。他也是太阳书库的常客,因为饱受情绪困扰,很多晚上,他都带着几瓶啤酒过来,坐在书店门口与客人们一起闲聊。他很享受那种每个人都是流动的状态,大家想到什么就聊什么,从书籍收藏到谁的诗写得好、谁的诗写得烂,不用受到太多的约束。
[color=rgba(0, 0, 0, 0.9)]那是太阳书库开业7年来最热闹的时候,一天十几个顾客,是以往一个月的总和。行业内流行着一个说法,书店最热闹的时候,是开业和闭店——7月27日,陈飞在网上发布信息,宣布要“做垮”太阳书库。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来太阳书库买书的人,右一为陈飞
[color=rgba(0, 0, 0, 0.9)]当一个工人决定开书店
[color=rgba(0, 0, 0, 0.9)]“开书店是不挣钱的。”早在2015年,第三次考研结束后,在一家叫又合书舍的书店,两位掌柜就这样对陈飞说。
[color=rgba(0, 0, 0, 0.9)]那是陈飞一直想去的二手书店。下午五点,考完最后一门专业课,他就坐上了去书店方向的公交。“那个房子本来就挺小的,从外面看还破破烂烂。”但陈飞刚踏进去,就沉浸在被书包围的充实感里。
[color=rgba(0, 0, 0, 0.9)]那一年,陈飞26岁,他已经在工厂做了6年,在决定考研之前,生活基本上是“铁打的流水线,铁打的无聊”。他没有理会两位掌柜对书店“不挣钱”“经营惨淡”的劝告,在心中敲好了算盘:就想开一间自己的书店。
[color=rgba(0, 0, 0, 0.9)]在更早之前的岁月里,他的很多选择都是被迫的。父母在改革开放后承包了好几百亩柑橘树,在做生意中尝到了甜头,他们更愿意相信可计量的效益。当小时候的陈飞表现出对书籍的喜爱时,他常被教导的是,“要学会算账,读闲书有什么用?”
[color=rgba(0, 0, 0, 0.9)]学生时代,陈飞对自己没有主导权,高中不能读自己喜欢的文科,到了大专又在父母要求下去读了计算机专业。刚上大学时,陈飞整个脑瓜子都是“嗡嗡的”,在线性代数、计算机编程中做自我挣扎。在看到“大学生要读100本专业书、100本课外书”类的宣传文字时,他就像找到了一个“避难所”,打卡一般读起了王小波、贾平凹、莫言、残雪等国内作家,那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渐渐充实了起来。
[color=rgba(0, 0, 0, 0.9)]毕业前半年,陈飞目睹了校内一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的坠楼,他不明白陌生的同学为什么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我突然意识到那个人也可能是自己”。
[color=rgba(0, 0, 0, 0.9)]他以倒推那位学生的死亡为思路,花了6个月写了一篇12万字的小说。小说递给出版社后,被评价写得很一般,编辑说,“要出版,除非你是郭敬明”。
[color=rgba(0, 0, 0, 0.9)]毕业后,陈飞报考过本地媒体的记者岗位,但因为学历不够,没能入选。父母建议他跟着外地的亲戚去工作,这也被他拒绝了。“我宁愿做自己的事情,宁愿去找一个最拉胯的工作,那是我自己找的,我自己赚钱。”在干了几个月销售后,他最终找到了一家工厂打工。
[color=rgba(0, 0, 0, 0.9)]在光盘厂,14台机器轰隆隆地传输着猫粮大小的透明颗粒,高温融化后,颗粒们像摊煎饼一样被压起来,再旋转、成型,染色。“就像羊群一样,所有人默默在那里吃草。”休息时,他靠看书来解闷,刚开始,班长看到了,说他像“撮虾子”(武汉方言,指没干什么正事)”一样装模作样,同事们也觉得“像看怪物一样”。再后来,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color=rgba(0, 0, 0, 0.9)]流水线自动运转的间隙,是陈飞享受一个人阅读的私密时光。有时候,他会钻进一米多高的机器,躲进里面的大空间内,用纸箱子摞成凳子,拿起手机开启属于他的“窃读”。那时是2010年,他专门买来大屏的黑莓手机读电子书,花掉了半个月的工资。
[color=rgba(0, 0, 0, 0.9)]他还记得,在读过的《百年孤独》里,一个叫蕾梅黛丝的美丽女孩,有点傻傻的,喜欢赤身裸体地在家中行走。但女孩身上有种“致命的力量”,一位偷窥她洗澡的外乡人就摔死在了水泥地面上。看到引人入胜之时,陈飞被查岗的工头发现了,他被警告了一番,而蕾梅黛丝正攥着床单飞上天。
[color=rgba(0, 0, 0, 0.9)]在流水线上的第三年,陈飞的哥哥当兵回来,做起了交警。哥哥建议,“既然喜欢看书,要不然考中文专业的研究生?”陈飞想到未来那一眼能看到头的日子,下定了考研的决心,“我觉得我早晚都会走那条路的”。
[color=rgba(0, 0, 0, 0.9)]他三次报考湖北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旁听学校的中文课,还自学各时期的文学史与文学评论。前两次考研,他没有过线。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川鄂知道了陈飞的经历后曾说,他宁愿招一个考分差点但真爱文学的学生,也不愿招一个只会考试对文学毫无感觉的学生,在他看来,陈飞对文学是“真爱”“痴爱”,而且一个有社会经验的人,更能理解文学和社会的关系。
[color=rgba(0, 0, 0, 0.9)]第三次考研后,陈飞过了国家线,原本有调剂专业的机会,他还是放弃了。“学习三年,已经学到我想要的东西了。”他成为了彻头彻尾的“社会大学”中文系学生。
[color=rgba(0, 0, 0, 0.9)]2016年,陈飞离开流水线。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从哥哥、同学、同事那里东拼西凑了2万块,开起了自己的太阳书库。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开在小区车库里的太阳书库就像一个“洞穴”
[color=rgba(0, 0, 0, 0.9)]钻入“洞穴”的人
一家“地下”书店不会主动吸引到客人。这是在2016年,太阳书库正式营业后,陈飞才意识到的。一个人在店的日子,不断消耗之前打工所剩无几的积蓄。他尝试以各种方式做宣传,在书店周围发“牛皮癣”广告,还在小区门口摆摊卖书。9月份,大学开学之际,陈飞直接混入附近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学校的诗社、文学社、国学社,打算一边以“学生”身份参与社团活动,一边找时机为书店拉客人。当发现诗社里的学生都在读保罗∙策兰、里尔克、荷尔德林,文学社的学生已经开始啃起了大块头的经典和前沿著作时,陈飞暗暗与他们较起了劲。与学生的接触就像又上了一次大学,太阳书库的书籍也在慢慢往专业化的方向更新。有一位女生,总是拿着拟好的书单找陈飞买书。她喜欢阅读台湾和香港的文学作品,有些是陈飞都没有听过的作者。为了帮女生找香港作家黄碧云的书,他逛遍了武汉的二手书市场,“给她带一套,我自己留一套。”他就这样不断发掘新的“冷门”作者,书店的书籍也越来越专业。在考研复习期间,他就疑惑,29章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介绍台湾文学的只有最后一章,连白先勇那样知名的作家都像报菜名一样草草带过。有了自己的书店,他开始专门阅读台港地区的文学史,搜集马华文学的资料,把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王德威推荐过的作家作品都买了回来。太阳书库慢慢向台港文学、马华文学、拉美文学靠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一个人的钻研,以及少量的回头客,都不足以支持书店的生计。附近景区新开了一家大型书店,为了挣钱,陈飞成了那里的店员。他曾经一口气做成过卖500本书的大订单,他意识到,与顾客荐书、聊书,是自己特别擅长的事情。有一次,有一位比利时男生过来问书,陈飞一下子说出了自己认识的两个比利时作家,一个叫图森,还有一个叫阿梅丽·诺冬,就像遇到了知己一样,他们俩用蹩脚的英文交流了半天。晚上回到自己的书店,陈飞觉就像回到自己守着的一个小菜园子里,“书店本来就是很孤独寂寞的一个产物。”在这里,他更关心读者对书的感情,关心因为书所产生的联系,而不是将书作为商品,卖了多少本。“如果这些书都像废纸一样,被拿回去就放家里,就那样放着,我会觉得那是一个很失败的交易。”陈飞经常骄傲地说,黄锦树的《死在南方》和刘以鬯的《酒徒》都是他卖绝版的,那是他很欣赏的台港文学作品。他当时是“有预见”地在各大线上平台淘货,“只要上线就买来”,最多时收集到了五六十本。看到有心挑书的学生,他会直接上前推荐,以“半卖半送”的形式,把书赠阅给他们。他希望把小众书籍推广出去,但从来不觉得那些读者会是什么特殊的人。“他们不会因为抖音上什么火就去买什么,但他们能稍微专心一点把一本书读完,稍微关心一点那些内在的世界。”太阳书库的第二年,读大二的吴劼人在学校文学社认识了陈飞。吴劼人从早期的日本文学作品读起,慢慢涉猎到拉美文学。太阳书库成了他专项阅读的图书馆——在店里,他第一次看到聂鲁达、波拉尼奥、略萨、科塔萨尔,还有博尔赫斯的作品集摆在一起。2019年的暑假,吴劼人结束法院的实习,领到了3000多元的实习工资。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陈飞买书。陈飞说,那一次吴劼人挑了将近100本书,从哲学、艺术哲学,再到一些拉美文学,他们一起装了两个箱子,才把书送去他的学校。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吴劼人。高中时,他曾经一度沉迷于网游,辍了学,跟着表哥一起给市里的装修队打下手。夏天很热,在蒸笼一样的格子房间里,仅仅是帮忙递工具、摁住蒸汽熨斗去贴墙布,就让他累得满头大汗。妈妈希望他拿到高中毕业证,老板也以太年轻劝他回去读书。再次回到学校后,游戏也变得无聊了,无意中,他读到一本《哈利波特》,第一次在文本中感觉到“过瘾”,他一周内就看完了整套书,觉得书籍中或许存在某种“出路”。最后一年时间,他几乎是重新学习高中三年所有的知识。考上法律专业的本科后,他更是进入了疯狂的“自学”:既阅读法学理论书,也读哲学、文学。不仅在课堂上、图书馆,连晚上回到宿舍,他也会在被子里继续用手机读到深夜。大二时,吴劼人去华科旁听作家格非的“大师写作班”,在讲到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时,格非结合《存在与时间》里的说法,说“人是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的”——基层法律官员伊凡·伊里奇在将死之前,才意识到原来家人、同事,以及整个体系都抛弃了他,他从来没做过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赶快思考你要做什么,不然就会碌碌无为几十年。”吴劼人一直记得这句话。这也是陈飞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包括写小说、考记者、做销售,我曾经想过很多方式往前面走。我想推开那扇门,但是后面发现那些门基本都被关上了。”疫情后,过了30岁的年纪,陈飞发现,身边的人都已经成家立业,有了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别人都在往前走,那我直接往后退好了。”他以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地洞》作比喻,觉得书店就是自己的那个“地洞”,“那是一个安宁的、破烂的,属于我的地方”。“你卖书能养活自己吗?”家人也经常打来电话,劝他别开书店了。陈飞有时也会想,谁不想过上能够赚钱、衣食无忧的生活呢,但是他更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我觉得是殊途同归的。我确确实实没存到什么钱,但是最起码我在不停地去积累我所要实现的价值。就是书的价值,就是所谓文化的价值。” 太阳书库关门前 太阳与微光在太阳书库买书最多的客人,是南京先锋书店的创始人钱小华。2022年,钱小华有一次来武汉,按照专门逛书店的名册,他去了又合书舍、集成古旧书舍、二楼旧书坊、视觉书屋等书店,直到又合书舍的老板向他推荐太阳书库,他才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单之外的书店。晚上九点多到达店里,看到成堆的“好书”和好几本绝版书籍,钱小华就惊呼“这也太狠了”,他让陈飞把藏着的“好货”都拿出来,一直挑到了凌晨十二点。在钱小华看来,太阳书库在书籍流通方面有点可惜,为此,连续两天,他买了3000多本书,还把陈飞喊出的单价17元一本书往上提了5元,希望帮他“改善生活”。陈飞既有遇上书店前辈的感激,也为好几本珍藏的签名书被买走而“舍不得”。他甚至一度希望以后能把那本毛边的《现代性的想象》“赎回来”,那里面有他好不容易要到的作者和编辑的签名。那次造访太阳书库后,钱小华专门写了一篇关于陈飞和太阳书库的文章,在那里面他说:太阳书库可以说是一家看不见的书店,但实际上它是一道耀眼的曙光,是陈飞寻光的一把钥匙。但今年夏天,陈飞给这道曙光关上了门。决定“做垮”太阳书库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从打工的书店离了职,支撑这个“破书库”的经济来源没有了。他想清仓书店,从车库退租,休息一下。在宣布太阳书库“做垮计划”之后的那些天里,一个想运营线下社区的人,有意向把太阳书库剩余的书全部买走,放在他的活动空间进行展阅,但陈飞不愿意,如果只是把书当装饰,可以随意进些经典书。做区块链工作的白鱼那阵子也过来找陈飞请教开书店的经验,他想在成都开一家社科跟技术结合的书店。陈飞一边强调“书店是不挣钱的”,一边给出建议,“店面要小、尽量节省成本”“要有自己的选书,多淘一些别人没有的书”“要把书店开在学校附近或旅游景点,那样才有人流量”。说来说去,都离不开自己这家即将要垮掉的店。9月,太阳书库关门。一位做广告设计的老板邀请陈飞去自己的工作室,他可以挪出一部分空间给太阳书库卖书。寄居在新的地方,陈飞发现自己并不快乐——尽管这里足足有60平米,有大气的书架、咖啡饮品区域和宽敞的聊天客厅,老板还鼓励他拍书籍的短视频、开直播聊书,举办收费的线下主题活动,但他觉得这些都离书籍本身越来越远。与此同时,太阳书库的那些老朋友们也在经历着各自生活中的波澜。毕业后,吴劼人曾在杭州一家地产公司做物业经理,又在保险公司做过法务审查,但因不能忍受每天只看报表的生活,也无法接受公司苛刻投保人保费的逻辑,两份工作都以离职告终。后来,他去了一家书店工作,回到了一种简单但也“无聊”的生活——每天花一个小时学西班牙语,因为有志于写作,他十分渴望以后能去拉美,感受那里鲜活的土壤。做编程工作的张子荣回武汉工作后,因为工作实在太累,“下班后就只想刷抖音”,之前那种“被文学解码”的时光越来越少了。但有一个周末,他把电脑和手机扔在了一边,跑到公园的小山坡上读起了《虹》。再访书店不久后,读社会学的徐奕旸迎来了大三。在新的时间点,她有了一种奇妙的时空体验:前两年,因为疫情,生活仿佛是停滞的,而到了新学期,一切又突然加速了,她一下子就要面对快步走向社会的处境——她想出国做学术,但成本高、不确定性大,这既让她觉得惶恐,又怀有对父母的愧疚。那种心绪如同《百年孤独》里“湿热的马孔多永远在下雨”,她感觉文学以一种轻柔的方式诉说着她的情感,进入书的母体,她可以得到温柔的抚慰。11月,陈飞把太阳书库——准确地说是剩下的那些书——搬进了校园里的一个咖啡馆里。他和几位合伙开咖啡馆的学生一起分摊租金。“流离失所”的几个月里,他依靠熟人、学生的订单,以及在朋友圈卖书,维持着低成本的生活,一个月房租1000块,吃饭1000块,剩下的支出都用于买书了。他刚刚还完欠朋友的2万块,那是过去因为买书欠下的钱。“我当然知道钱的重要性,但是,我做书店始终想的是,通过我所创造的价值(也就是选书)来赚钱。”陈飞说,怎么经营好书店就是他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前不久,先锋书店的钱小华出差时,又顺路去武汉找陈飞。钱小华又成了“送福利”的那个人,他买了6000块的书,还给了陈飞一些开书店的建议:先找地方稳定下来,慢慢打造环境,然后跟学校的老师还有社团多联络。陈飞有了点信心,这正和他想的一样。“只要有一个小屋子,有书。”这是陈飞理想中书店的样子。这个冬天,陈飞又钻进了他的“太阳书库”。(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常祎祎、吴劼人、张子隆为化名)
来源:北青深一度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hIVBaXAQVCH70IK5mVQgQ
编辑:程博

447#
发表于 2023-12-27 18:18:42 | 只看该作者
年度好稿,请你投票
不知不觉中,2023年即将走过。一年来,媒体人用脚丈量大地,用心记录新闻,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字、图像、声音。
作为一个站在路边鼓掌的小号,自2023年7月18日开始,“磨稿子”和媒体记者、新闻爱好者等内容创作者一起,用业务点评的方式,致力于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尝试。
值此年终岁尾之际,我们整理了“磨稿子”点评过的稿件95篇,又经多位资深媒体人初筛,共选出了30篇备选稿件。
现在请广大读者对30篇稿件进行投票,选出好稿20篇(按得票数记),最后由“磨稿子”特邀的数十位评委评出10篇年度优秀报道。
点击以下蓝色标题可查看原文。
年度好稿
来源:磨稿子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HVUicOnBOulO_PUUTWcWw
编辑:程博

448#
发表于 2023-12-28 19:50:20 | 只看该作者
人物写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荣格有言:“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这事儿我有发言权。
我至今仍记得一篇英语阅读理解,也许是中学的吧。内容很简单,大意是一个肥宅和背包客辩论:人活着到底该不该去旅行?
肥宅的观点是:浪啥浪,哪里的人都一样,还不是开心咧嘴、伤心抹眼?背包客抢过话茬,说:“背后的原因却大不一样。”
我太喜欢这段了,有点哲思语录的意思。那个下午,我干顾着玩味这段话,单词忘了记,漂亮的英语老师也不看,更别说“伟大”却遥远的高考了。
后来我写作了,某次举笔踌躇,突然想到那个年少的午后,像有人在耳边打了个响指,是的,“原因大不一样”,这才是人物命运背后的根本驱动。也就是说,谁哭了谁笑了不重要,全然在于“为什么”。
同样被打,《悲惨世界》的芳汀无法挽回地滑向幻灭;杨过正气不失终成大侠;阿Q则在调戏尼姑中寻求精神胜利。面对困境,A这样选择,B那样面对,每一个细节都是镜子,都那么耐人寻味。
也正因如此,回答每一个“为什么”,都是一场迤逦壮阔的远征——内窥人类的内心世界,外观现实、命运和一切哲学命题。
《悲惨世界》里的芳汀
Q
细节,还是细节
世间诸多迷思,作家试图用笔开药方,相当部分就蕴含在一个个虚构或真实的人物中。
不同的人性解读必然导致不同的人物形象,比如孙悟空对白骨精,是嫉恶如仇还是爱恨无疆,是两种艺术效果,六小龄童和周星驰对此分别有过经典的演绎。
失败的人物塑造多种多样,归根结底是只求“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其中一种极端形式是事迹罗列,把一个人做过什么按时间排序,我把它称作“词条体”或“报幕体”,硬生生把有趣的灵魂写成了“纸片人”。
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才是人物写作正确的打开方式。
毕飞宇例举过《红楼梦》里金子般的18个字,它们出现在刘姥姥初进荣国府,见到王熙凤的一幕——“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这里头有着人世间的万水千山,何谓尊卑、何谓侯门、何谓“白玉为堂金作马”,都通过简单的动作,化作寻常经验,落地入心了。
刘姥姥
具体到实操层面,人物的刻画不是无差别地摊大饼,而是有策略和步骤的,我们大可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最基础的人物展示,包括外表特征、行为细节、嗜好习惯等。这一部分既可白描,不具备任何意义,也可作为铺垫或埋下伏笔。但总的来说,是一种简单直白的展示,就像你在见一个陌生人之前,先行了解其特点,好在人群中能一眼认出。
《红楼梦》是这样描写贾宝玉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鬂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这副花美男的模样,和武松这样的硬汉放在一起,像差了一个时空。《水浒传》中有云——(武松)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贾宝玉
武松
抓住这些显性而客观的特征,他们是通往人物内心的第一扇门。迈过去,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二层了,即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欲望等内在特征。
这个阶段,作者的意图就无须隐藏了。贾宝玉柔若娇娥,武松铜皮铁骨,背后实质是一个富二代和一个凤凰男的成长史。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们自然拥有了迥异的人生欲望,欲望又滋养戏剧冲突,故事的图景就展开了……
《老人与海》经典的老渔夫形象,和作家赋予他饱满的人物个性密不可分。像弓拉得越满,蕴藏的能量就越惊人。
海明威很巧妙地借助猎物来展现猎人的内心,文中不乏这样的对话和描写——
“鱼啊,”他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我得把你杀死。”
我们像亲兄弟一样航行着……是它在带我回家,还是我在带它回家呢?
这种相爱相杀深远微妙,充满哲理,无不透射出老渔夫独特的情愫和强者品格。


《老人与海》里的老渔夫
让麻烦更大一些
人物写作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硬核的一步——开启困境,加大冲突,让人物做出反应和选择。
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对人物来说,没有经历困境就不足以谈人生,要让人物遭遇的麻烦更大一些,直至坏得不能再坏,戏剧张力才得到释放,也最大程度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就是常常说的“入戏”——这些“伎俩”,好莱坞的导演们已经用得非常娴熟。
困境是人性的显影剂,既可催生英雄,也能照出懦弱,既可辨别奸佞,也能检验忠诚。人心的至明至暗、至繁至简、至强至弱,都为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
《活着》里的福贵是个十足的倒霉蛋,一开局便麻烦不断,最后身边所有人都死了,只剩老牛为伴。命运看似取胜,却暴露了黑血和獠牙,也把福贵塑造成当代文学最具批判性和思想性的人物形象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其与《老人与海》有所交辉,即那句著名的格言——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活着》里的福贵和妻子家珍
困境的极端形式之一就是两难,无论做哪一种选择,都会引向灾难。电影《唐山大地震》有一幕:震后,姐弟俩被一根横梁困在两头,抬起一边就会压住另一边,只能活一个。
救援人员让母亲(徐帆饰)做决定,无论怎么选,她至少要杀死自己一个孩子。母亲最终做了一个痛苦终生的决定——救弟弟。
这个“两难”让屏幕内外同煎熬,就像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内藏无穷的张力。此后的故事均由此而发,在这场漫长的救赎中,母亲、姐姐、弟弟三人的形象都被刻画得入心入肺。原著叫《余震》,我认为很恰当,有怎么样的困境,必定会给人物注入怎么样的艺术生命力。
《唐山大地震》里绝望的母亲
比宇宙更广阔的地方
人物写作在虚构和非虚构创作中遵循相似的原理,实操中却略有差别。前者是“创造”一个人物,后者是“再现”一个人物。也就是说,非虚构题材是有“真实”为镣铐的,一个人是否值得写,必须满足一些条件,例如回答以下问题:
1、他/她的故事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他/她是否遭遇困境?有尝试挣脱吗?
3、故事情节精彩吗?
4、有没有人性的折射和深刻的寓意?
……
这个清单还可以列更长,经过层层“拷问”的人物,才兼具叙事美感和样本意义,甚至还可能比小说人物更精彩。
细节是故事的基石(写人也是),那么搜集它们就变得非常必要。作家严歌苓很多作品都是用脚丈量出来的,她在一次分享中说——
“我写《陆犯焉识》,我花了很多的钱,要去青海去体验生活,要花钱去开这个座谈会,把劳教干部什么的请来,然后我要找人陪同我,我要找很多关系来了解这些故事,很多时候我是不计成本的。”
《归来》里的陆焉识
充足细致的采访,其重要性如何形容都不为过。那些认为虚构写作是纯“拍脑袋”的想法,既低估了现实,也高估了自己。路遥为写《平凡的世界》,搜集材料并采访了三年,他这样解释:“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
最后,还有一种常见而难以察觉的陷阱——“脸谱化”的人物写作,大人物就一定淡泊名利,老人就一定和蔼慈祥,孩子就一定天真烂漫,父母就一定含辛茹苦……
这是早期“高大全”文学的遗毒,抹杀了个体差异和人性的复杂。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比宇宙更广阔的地方,正如福克纳在半个多世纪前留下的忠告:“人类内心冲突是真正且唯一值得书写的对象。”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ZXXoxUaXRHH5wiuiIbUxQ
编辑:程博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ZXXoxUaXRHH5wiuiIbUxQ
编辑:程博

449#
发表于 2023-12-29 10:19:03 | 只看该作者
《新华通讯社9090篇作品选》有声版
以时间为脉络,以音频形式记录新华社记者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采写的90篇新闻作品。临其境地感受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重大胜利的伟大历程。 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以声音的力量唤起读者共鸣、传承经典报道魅力
作品详情请访问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fasttheme/285714
来源:新华社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fasttheme/285714
编辑:程博

450#
发表于 2023-12-29 22:34:51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写作不必固定在一种套路中
看了解放日报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三等奖的作品《一条刀鱼背后的长江大保护》(作者:宰飞;编辑:张奕;原载《解放日报》2022年1月7日),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新闻写作不必固定在一种套路中。,可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陷入一种日复一日刻板的套路中。
附:《一条刀鱼背后的长江大保护》原文
1
在上海,如果说有一种鱼,大家议论得多,却见得少、吃得更少,那恐怕非长江刀鱼莫属。每年清明时节,长江刀鱼上市前后,关于它的话题就热起来了,而价格尤其受人关注——今年又涨了吗?3000元、4000元,还是5000元一斤了?
天价缘于美味,更缘于稀缺。早年,刀鱼只是上海人日常食用鱼类中的一种而已。翻阅旧闻,新中国成立初年,市场上的刀鱼价格只略高于青鱼、草鱼、小黄鱼等,当时的报纸称刀鱼“吃户颇多”。
据记载,刀鱼年产量曾高达4000多吨。直至20世纪90年代,年产也有1000多吨。而到了2019年刀鱼禁捕前夕,年产下降到不足100吨。产量下降,渔民的感受最直接。6年前,上海崇明的渔民老张带着村里51条船出海3天,只捞上来一条不到2两的小刀鱼。他说:“刀鱼以前也不好抓,但总能有点,今年是真的抓不到咯!”
“长江空了!”几年前,有人这样感慨。
2
正当人们担忧刀鱼要永久地消失在长江里时,它突然回归了,回归得让外行人猝不及防。
去年3月,在崇明管辖的长江水域,科研人员做了一次鱼类监测。一网下去,捞到刀鱼无数,竟有18公斤!
这在前几年不可能发生。科研人员笑称:“10年后怕是船开过去大鱼就要跳进船舱了。”
不过,关于刀鱼回归的信息,食客们可能是不知道的。因为在未来若干年内,长江刀鱼将只属于长江,而不是人们的餐盘。
短短几年之内,一度在长江难觅踪迹的刀鱼又回来了。中间发生了什么?一条刀鱼的沉沉浮浮背后,满是长江生态环境变迁的故事。
3
话得从6年前说起。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中重要的一环是“治渔”。长江禁渔是件大事,关系30多万渔民的生计,代价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还是值得的。
2019年起,长江刀鲚(刀鱼)、凤鲚、中华绒螯蟹等三种鱼类的专项捕捞许可证停止发放,刀鱼的生产性捕捞告终。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
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1个月后,沪苏浙皖四地同步施行“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
其实,早在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之前,上海就已经开始退捕、禁捕工作。2018年渔船退捕工作部署推进,2018年8月起192艘长江捕捞渔船全部退出生产作业,率先实现全域退捕。
渔民转身上岸,有些甚至成了长江守护者。曾有“刀鱼王”之称的崇明人彭海兵,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捕鱼、贩鱼,生意做得最大的时候,手下有四五十条捕鱼船。前几年他放弃了刀鱼生意,转而成立了“鲟豚使者联盟”志愿组织,变身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一名志愿者。
4
禁渔只是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一部分。判断长江是否健康,还要看其生态系统状况如何,生物完整性指数如何。为此,很多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比如,水生态修复。上海以新谊河、新塘港等水系建设为重点,2021年完成了51公里骨干河湖综合治理,推进了1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高了区域防汛除涝能力,改善了河道水环境面貌。
比如,湿地保护修复。上海发布了崇明东滩、宝山陈行-宝钢水库、崇明北湖等第一批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在崇明东滩实施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提升了这一区域的湿地生态功能。
比如,水土流失防治。有关职能部门现场检查了市级审批的128个在建项目和3个已验收报备项目、294个区级审批项目。
2020年度,中央对上海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定为优秀,全国排名居首。
5
2019年,老字号饭店“老半斋”把长江刀鱼的宣传海报摘了下来。这是上海人对刀鱼的一次郑重告别。
老半斋创立于20世纪初,店里的刀鱼汁面几十年来一直是招牌,而且据说用的是货真价实的长江刀鱼。厨师把刀鱼肉炒成鱼松,和老母鸡、蹄髈一起熬成刀鱼汁,一锅汤要熬煮4个小时。
2019年刀鱼禁捕后,老半斋的刀鱼汁面还在,只是换了原料——把“江刀”改成了“海刀”。“江刀”“海刀”原本是同一种鱼类,只是捕捞地点不同——“江刀”是刀鱼从大海里洄游到长江后捕获的,“海刀”则是在海里捕获的。“海刀”价格远低,在老饕看来,滋味也远逊。不过,毕竟同是刀鱼,“海刀”多少保留了上海人对传统美食的那点眷恋。
6
每年3月,刀鱼洄游的汛季。
与几年前不同,如今江面上游弋的不再是捕鱼船,取而代之的是渔政执法船。本报一位记者一年多前曾登上执法船,前往长江口水域追踪非法捕捞行为。那天在江面上,她远远见到一些货船在航行,但捕鱼船一艘也寻觅不到。
“偷捕现象几乎绝迹了。”执法人员说。
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刀鱼得以更好地繁衍生息。长期在江畔工作的人说,这两年,在天气闷热的时候,偶尔能看到鱼儿跃出水面的情景。过去,这是很难见到的。长江里的鱼“肉眼可见”地多了。
古人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密的渔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休养生息的道理我们一直都懂:只有有计划地捕鱼才能吃更多的鱼。长江“十年禁渔”结束后,刀鱼或许会重回我们的餐桌,而且以大众能承受的价格。那时候,长江刀鱼将不只是一种乡愁。
【参评材料】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2022年1月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长江经济带座谈会六周年纪念日。记者当天即根据采访、史料、既有报道等,全方位梳理了6年来长江刀鱼的保护历程与成效,从而反映近6年来长江大保护的显著成果。本文没有罗列长江大保护的成就,而是通过长江刀鱼的消失与重现这一细微角度反映整个长江生态的改变。报道采用场景、故事、数据等多种表达手段,让文章易阅读、主题易理解,让读者更加自觉认同、主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社会效果本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座谈会讲话精神,以小见大,娓娓道来。文章被人民网、腾讯网、今日头条等网站,《贵州日报》等报纸,《当代贵州》等期刊转载,在中国知网上被下载数百次,受到普通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有读者阅读本文后深有感触,在网上发表长文回忆自己的刀鱼往事,并说:“报上文章看后既有感慨,那是为美味而心动;又有危机感,那就要行动。”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一条刀鱼背后的长江大保护》立意深而切口小,接地气、不生硬,以生动的文字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这篇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创新之处,对如何做好政治性极强的重大主题报道做了有益探索。
来源:长江朱建华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0mU9TGfcJ8zCT4e23mcfw
编辑:程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