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431#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22:04: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老榕请别为难节目主持人,他的道歉我们接受了。
@老榕谢谢凤凰卫视。您没有让我失望。接受您的道歉。。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5)
|
評論(4)
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1)|
收藏|
評論(1)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432#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8:42: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南方周末》记者的职业道德哪里去了?

北京大学 巩献田



《南方周末》记者赵蕾为了采访我方便,在清华大学住了下来,她通过我的博士研究生的关系找到我的电话。由于不少的老师告诉我,千万不要接见记者,有时候弄的你很难办,有的职业道德太差。我总以为,当记者的也不容易,再说也不能一概而论。由于听说赵蕾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是我的校友,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是我们北京大学的邻居,我想她绝不会象人们推测的那样坏。既然人家这么诚恳地来采访你,住在附近,又等了好几天了,于是,我在一个周末的上午放弃休息,在北大法学院履约接见了他。
可是当我读完《南方周末》2月23日第7版的题为“巩献田:英雄还是罪人?”后,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在这里被强奸了?在2000多字的报道中,竟然有十处捏造、歪曲事实和传播错误的信息!她不遵守诺言,缺乏基本的诚信,侵犯了我的肖像权和名誉权!
我再也想不到竟然有这么坏的记者和报道!
请问赵蕾:
1、我拿的发给北京大学师生和校友的、印有“北京大学法学院重建纪念”的书包是“布袋”吗?你是拖着一个大布袋和背着一个布袋在北大校园里走吗?
2、我什么时候说过我“利益受损”?我是讲,我现在的情况很不错,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和补贴,没有什么不平衡的;我忧虑的是社会贫富悬殊这么严重!
3、我讲我的工资和收入,谁说过“生活不宽绰”?我说的意思是不要自己知足了,就不管广大人民群众。当时你对我每月5000元左右收入感到吃惊(有的民工一年还挣不到呢!),那么,你每月的各种收入肯定是大大多于教授的了。
4、为什么没有讲我有一年津贴降低的原因?为什么只谈结果不谈原因?我很长时间向你详细谈了整个过程,凡是稍有良心的人,没有一个不对此事感到气愤的,你作为正常人的良心那里去了?
5、我回国以后,很多学校请我讲课,连星期天都不休息,当然不是高报酬,主要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辅导,还有干部培训等,从未间断过的、现在仍旧坚持给北京办的最好的、受到国家表彰的一所民办学校上课,那是“偶尔”的吗?
6、我是1997年之后再没有出版著作吗?专著是著作,与人合著就不是著作?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我主编的、高教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云秀主编、我副主编的第三板《法学概论》和沈宗灵主编、我参编的《法理学》,法律出版社出版、吕世伦主编、李用兵和我副主编的《列宁法律思想史》;此外,《法律基础》,全国普通高校“两课”示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基础》教师教学参考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参编的:《马列法学原著选读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反腐败论》,四川教育出版社;《法理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法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1世纪领导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等。难道以上不是著作吗?有的还获得了国家奖励的著作,难道就不是著作吗?
7、我上的法理课“似乎”不在学生“追捧”之列吗?是什么意思?你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法理学〉课程讲完后学生会掌声呢?全校通选课《法学概论》为什么人数从100名,这学期又增加到400多名?(请你马上到北京大学我的两个课堂上听听看看!)既然讲课效果这么差,为什么还被北京大学授予优秀教学奖?还受到过北京市政府多个机构的表彰?
8、什么时候我的《法理》课差点被取消?我对你讲的明明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著作选读》课程,2000年前后有个别领导人,对这门课程很不感兴趣,想取消,但是在学校党委领导同志的支持和我的要求下才得以保留的。你为什么撒谎?当时你还问我:你教这门课这么多年了,有感情,退休后没有人上,不感到难过吗?你为什么连做人的起码良心都没有了呢?为什么故意张冠李戴?《法理学》课程是法学院本科的必修课,从来没有发生什么被取消的问题。我已经多年没有给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开设什么《法理课程》,反驳造谣的学生的帖子你为什么不报道?为什么只发表一个方面的观点?
9、我的课堂上到底是谁“正面交锋,当场辩论,愤而出走”?你有根据吗?
10、我们2004年185名学者的签名,你为什么只说有大一新生,为什么不说主体是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呢?
11、为什么把国家立法活动偏偏说成是正常的“学术讨论”并还要求我发表“论文”的方式进行?难道吴邦国委员长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是搞“学术”讨论,他是全国“学术”委员长吗?
12、谁“动辄”写公开信“直呈”中央?难道直呈你们?难道还不是正因为直接写了公开信才引起中央领导同志注意,才阻止了你们的意图吗?难道不正因为这,你们才不讲道理,说我“外行”,而加以人身攻击吗?
我诚恳地告诉我的同志和朋友们,通过这次事件,我越来越感到,多年以来做意识形态工作和新闻工作的,不提社会主义的党性原则,不提人民的喉舌,片面强调和一味追求什么效益和物质利益原则,害了我们不少的青年新闻工作者,他们有的完全变成惟利是图的小人,成了“资本的代言人”,没有一点劳动人民感情!如果继续容忍他们这样胡来,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必将继续遭受更大的毒害!
最后,呼吁新闻界一切尚有良知的人士,为了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为化解党群矛盾和社会矛盾,消除腐败,弘扬正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为维护新闻界的声誉,纯洁新闻队伍,清除害群之马,挽回极个别人所造成的坏影响和预防未来继续为害,我呼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领导严肃处理此事!

http://www.dooo.cc/thread-1248-1-1.html

来来来,记者是什么玩意儿,西方人其实很早就清楚了:《约翰·克利斯朵夫》选段(这是俺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请大家仔细读:
卷八  《女朋友们》 的开头。
  虽然克利斯朵夫在法国以外有了点声望,两位朋友的境况并没好转。每隔一个时候,总有些艰苦的日子使他们不得不束紧裤带。有了钱,他们便拚命吃一个饱,补偿过去的饥饿。但日子久了,这种饮食的习惯究竟是伤身体的。
  此刻他们又逢着穷困的时期。克利斯朵夫熬着夜替哀区脱做完了一件乏味的改谱工作,到天亮才上床;他纳头便睡,以便找补那损失的时间。奥里维清早就出门,到巴黎城的那一头去教课。八点左右,送信上楼的门房来打铃了,平时他按铃不应就把信塞在门下。这天早上他却继续敲门。克利斯朵夫倦眼惺忪,叽叽咕咕的去开门,完全没注意门房微笑着,唠唠叨叨跟他讲起报上的一篇文章,他拿了信,连瞧也不瞧一眼,把门一推,没关严就上了床,一下子又睡着了。
  过了一小时,他又被屋子里的脚声惊醒了:他看见床前有个陌生人对他很郑重的行礼,不禁大为诧异。原来是个新闻记者,因为大门开着,便老实不客气走了进来,克利斯朵夫愤愤的从床上跳起,嚷道:“你来干什么?”
  他抓起枕头望客人扔过去,客人赶紧退了一步,说明来意,自称为《民族报》的记者,为了《大日报》上的一篇文章特意来访问克拉夫脱先生。
  “什么文章?”
  “先生你没看到吗?”记者说着,便自告奋勇把那篇文字的内容告诉他。
  克利斯朵夫重新躺下,要不是瞌睡得迷迷忽忽的话,他早就把来人赶出去了;但他觉得让来人说话究竟没有把他驱逐来得费力。他便钻入被窝,闭上眼睛,装做睡觉。他很可能弄假成真的睡去。可是来客非常固执,提高着嗓子,开始念文章了。听了最初几行,克利斯朵夫就竖起耳朵,人家把克拉夫脱先生说做当代第一个音乐天才。克利斯朵夫把假装睡觉的事忘了,大惊小怪的咒了一声,在床上坐起,说道:“他们疯了。难道他们着了魔吗?”
  记者趁此机会停止了朗诵,向克利斯朵夫提出一大串问话,克利斯朵夫都不假思索的回答了。他捡起那篇文章,好不惊奇的打量着印在第一版上的自己的照相。他还没有时间看文字的内容,第二个记者又跑进房里来了。这一回克利斯朵夫可真恼了。他命令他们出去;可是他们没有把室内的布置,墙上的照片,艺术家的面貌迅速的记载下来以前,决不肯照办,克利斯朵夫又好气又好笑的,衣服也没穿好,推着他们的肩膀,把他们直送出门外,赶紧上了锁。
  然而这一天他是命中注定不得安静的。梳洗还没完毕,又有人敲门了,而且用着只有几个最亲密的朋友知道的方式敲着。克利斯朵夫开出门来,发见又是个陌生人,他决意直截了当的把他打发走,不料来人立刻分辩说,他就是今天报上那篇文字的作者。对一个捧你为天才的人,有什么办法拒绝呢?克利斯朵夫懊恼之下,只能领受他的崇拜者的热诚。他奇怪这种声名怎么会忽然从云端里掉在他头上,是不是他上一天给人家演奏了什么连自己也没觉察的杰作?他可没有时间追究这些。这位记者是不管他愿不愿意,特意来拉他出去的,想一边谈一边带他上报馆:大名鼎鼎的阿赛纳·伽玛希等在那里要见他,汽车已经在楼下了。克利斯朵夫推却了一番;但对于人家好意的邀请,他是天真的,却不过情面的,终于不由自主的听人摆布了。
  十分钟后,他就被介绍给谁都见了害怕的无冕之王。那是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年纪在五十上下,矮小,肥胖,又圆又大的脑袋,灰色头发,留着平头,红红的脸,说话带着命令式,声音笨重,浮夸,常常会口若悬河的来一套议论。他在巴黎拿种族平等做幌子。既会做买卖,又会利用人,自私自利,又天真又狡猾,热情,自负,他把自己的事业跟法国的、甚至和全人类的合而为一。他的利益,他的报纸的发达,是和公众的福利息息相关的。他一口咬定谁损害他就是损害法兰西;并且为了打倒一个敌人,他连推翻政府都在所不惜。除此以外,他也不乏宽宏的度量。象有些人在酒醉饭饱之后一样,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喜欢摹仿上帝的作风,不时从沟壑中提拔几个可怜的穷人出来,表现他权势的伟大可以平空白地造出一个名人,或是什么部长之流;只要他愿意,他也能制成君王,废黜君王。他的神通是无限的。倘使他高兴,他也能制造天才。
  这一天,他来“制造”克利斯朵夫了。
  发动这件事的其实是无心的奥里维。
  不为自己作任何钻营,痛恨宣传而避新闻记者如避疫疠一般的奥里维,为了他的朋友却是另一种看法了。他仿佛那些温柔的妈妈,明明是老实的小布尔乔亚,贞节的妻子,为了替无赖的儿子求情,竟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
  奥里维在杂志上写文章的时候,和许多批评家与爱好音乐的人接触的时候,一有机会就提到克利斯朵夫;而从某些时候以来,他很奇怪的发觉居然有人听信的话,周围有个好奇的运动,有些神秘的传说,在文学集团与上流社会中传布。这个运动是怎么来的呢?是最近英德两国演奏了克利斯朵夫的作品在报上引起的回声吗?其中似乎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因。但巴黎有般善观气色的人,比着圣·雅各街的气象台更有把握能在前一天预测酝酿中的风向,知道明天那阵风会吹点儿什么东西来。在这个神经质的大都市中,有的是使人震颤的电流,有的是看不见的光荣的波浪。一个将升的明星跑在另外一个明星前面,沙龙里流行着一些渺茫的传说,到了某个时间,就会在一篇广告式的文字中宣布出来,粗声大气的喇叭把新偶像的名字吹进最麻木的耳朵。这阵喧闹往往把它所颂扬的人的第一批最好的朋友吓跑了。其实这种情形还是应当由第一批最好的朋友负责的。
  因此奥里维和《大日报》那篇文字也脱不了干系。他利用人家对克利斯朵夫的关切,很巧妙的透露些消息,刺激大众的情绪。他不让克利斯朵夫和新闻记者直接发生关系,免得闹笑话。但他依着大日报馆的请求,暗中使克利斯朵夫和一个记者在某咖啡店不露声色的见了一面。所有这些预防的措置更引起人家的好奇心,使克利斯朵夫显得更有意思。奥里维从来没跟新闻界打过交道,想不到开动了一架可怕的机器,——你一朝拨动之后,再要加以控制或要它减缓一些是办不到的了。
  他在上课去的路上读到《大日报》的文字,不禁吓坏了。他没料到有这一下。他以为报纸一定要等到把所有的材料收起了,对于他们所要谈的人认识更清楚之后,方始动手写文章。这想法真是太天真了。倘使一份报纸肯费心发现一个新人物,当然是为了报纸本身,为了和同行争取发见新人物的荣誉。所以它得赶紧,完全不管对这新人物是否了解。而被捧的人也决不会抱怨别人误解;一朝有人捧了,那他当然是被人相当了解的了。
  《大日报》先对克利斯朵夫清苦的生活零零碎碎叙述了一些荒唐的故事,把他写成德国专制政府的一个牺牲者,一个自由的使徒,被迫逃出德意志帝国,躲到自由灵魂的托庇所——法兰西——来,——(作者借此发挥了一套排外的议论);——然后又对他的天才肉麻的颂扬一番:而关于这天才,作者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早期在德国作的几支平板的歌,那是克利斯朵夫引以为羞而要毁去的东西。那位记者虽不知道克利斯朵夫的作品,可自命为知道克利斯朵夫的用意,——他所假借给克利斯朵夫的用意。从克利斯朵夫或奥里维嘴里,甚至从自以为知道得很详尽的古耶一流的人嘴里,东零西碎听来的几句话,为记者已经足够造成一个“共和政治的天才,——民主主义的大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他又乘机毁谤当代的法国音乐家,尤其是最有特色,最自由,最不关心民主的那一批。他只把一二个作曲家除外,因为他们在选区里很有人望。可惜他们的音乐远不及他们的政治活动得人心。但这是小节。而且他们的捧场,便是对克利斯朵夫的捧场,也远不及对别人的批评来得重要。在巴黎,你读到一篇恭维某人的文字,最聪明的办法是先要推敲它的反面文章,心里想一想:“这是说谁的坏话呢?”
  奥里维一边看着报,一边羞得脸红了,对自己说:“我做得好事!”
  他心不在焉的上完了课,立刻赶回家。一听到说克利斯朵夫已经和新闻记者出去了,他简直吓呆了。他等他回来吃午饭。克利斯朵夫可不回来。奥里维一小时一小时的越来越焦急,心里想:“他们要逗他说出多少傻话啊!”
  三点左右,克利斯朵夫高高兴兴的回来了。他和阿赛纳·伽玛希一同吃了饭,被香槟酒灌得糊里糊涂的,完全不懂奥里维的忧虑,不懂他为什么很不放心的追问他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
  “你问我做了什么事?吃了一顿好饭。我长久没这样大嚼了。”
  他把菜单背给奥里维听:“还有酒……各种颜色的我都灌下去了。”
  奥里维打断了他的话,问他同席的是些什么人。
  “同席的?……我不知道。有伽玛希。那矮胖子真痛快。还有那篇文章的作者格劳杜米,挺可爱的青年;还有三四个我不认识的记者,人很快活,待我很好很殷勤,都是一般最好的好人。”
  奥里维似乎不大相信。克利斯朵夫觉得他的冷淡有些古怪,便问:
  “难道你没看到那篇文字吗?”
  “看到了,就为这个啊。你,你仔细看过没有?”
  “看的……就是说瞅了一眼。我没有时间。”
  “那末你去念一遍罢。”
  克利斯朵夫念了开头几行就乐死了:“啊!混账东西!”
  他笑弯了腰,接着又说:“喝!批评家都是这路货:一窍不通!”
  可是念到后来,他生了气:那太胡闹了,人家简直把他搞得不成体统,说他是“一个共和政治的音乐家”,这算什么意思!……除了这种笑话,人家还拿他“共和的”艺术作为抨击前辈大师的“敬堂艺术”的武器,——(实际上他是以这些伟人的心灵作为精神养料的),——那还成话吗?……”狗东西!他们竟要教人把我当作白痴了!……”
  而且在提到他的时候,有什么理由骂倒一些有天分的法国音乐家呢?这些音乐家还是他多少爱着的,——(虽然爱的程度很少),——他们都是行家,为本行增光的。而最可恶的是硬说他对他的祖国有那种卑鄙的仇恨心!……那可受不了……
  “我要写信给他们,”克利斯朵夫说。
  奥里维劝他:“不,现在别写!你太兴奋了。明天,等你头脑冷静的时候再写……”
  克利斯朵夫固执得很。他一朝有话要说就不能等,只答应把信先给奥里维看过。这一点当然很重要。信稿经过严密的修正,要点是更正他对于祖国的意见。然后,克利斯朵夫马上连奔带跑的拿信送往邮局。
  “这样,”克利斯朵夫回来说,“事情总算挽回了一半,我的信明天就可登出来。”
  奥里维用着怀疑的神气摇摇头。随后,他还是很不放心的瞅着克利斯朵夫,问:“你吃中饭的时候,没说什么冒失的话吗?”
  “没有啊,”克利斯朵夫笑着回答。
  “可是真的?”
  “当然真的,胆怯鬼。”
  奥里维稍微宽心了些。克利斯朵夫可并不。他想起自己曾经胡说八道的说过好些话。当时他无拘无束的,对人家一见如故,丝毫没有戒心:他觉得他们多诚恳,对他多好!这倒是真的。人们对于受自己恩惠的人总是挺好的。克利斯朵夫又是那么兴高采烈,把别人的兴致也提高了。他的亲热的随便的态度,嘻嘻哈哈的俏皮话,老饕式的胃口,灌了多少酒而面不改色的宏量,使伽玛希觉得很对劲;因为他也是个饭桌上的好汉,结实,粗野,血色挺好,最瞧不起身体娇弱,既不敢吃也不敢喝的巴黎人。他是在饭桌上判断人的,所以很赏识克利斯朵夫。他当场向克利斯朵夫提议,把他的《卡冈都亚》编成歌剧在歌剧院上演。——对于这些法国布尔乔亚,艺术的顶点就是把《浮士德入地狱》或九阕交响曲搬上舞台。——克利斯朵夫听了这古怪的主意哈哈大笑,好容①易才把报馆经理拦住了,不让他立刻打电话给歌剧院或美术部去下命令。(据伽玛希说,那些人都是由他支配的。)这个提议使克利斯朵夫想起从前改编交响诗《大卫》的事,就手把众议员罗孙为要捧情妇出场而主办的那次表演叙述了一遍。原来与罗孙不和的伽玛希,听了很高兴。克利斯朵夫喝②③④⑤多了酒,又看到听众那么热心,不知不觉又讲了许多别的轶事,给人家一一记在心里。离开饭桌就把话忘得干干净净的,只有克利斯朵夫一个。此刻经奥里维一问,他不由得想起那些故事,直打寒噤。因为他已经有相当的经验,知道可能发生的后果。现在没有了酒意,他对于将来的情形看得格外清楚,好象已经发生了:冒失的故事经过一番点缀之后,被人登在攻讦阴私的报纸上,他关于艺术方面的胡说八道也一变而为攻击他人的冷箭。至于他更正的信会有什么结果,他和奥里维知道得一样清楚:去答复一个新闻记者是浪费笔墨;说最后一句话的永远轮不到你。
  -----------------
  ①《浮士德入地狱》为柏辽兹名作。九阕交响曲系指贝多芬的全部交响曲。
  ②参看卷五:《节场》。——原注
  事实果然和克利斯朵夫预料的一模一样。他所泄漏的私事被发表了,更正的信可没有登出来。伽玛希只教人传话,说他知道克利斯朵夫心胸宽大,这种有良心的作风是令人钦佩的;但伽玛希把他有良心的作风守着秘密;而硬派作克利斯朵夫的意见却继续传播开去,先在巴黎的报上,继而在德国的报上,引起尖刻的批评,因为一个德国艺术家对于祖国发表这样有失身分的言论,简直动了公愤。
  克利斯朵夫自作聪明,利用别家报馆的记者访问的时候,声明他对于德国政府是爱护的,说在那边至少跟在法兰西共和国一样的自由。——不料那记者所代表的是一份保守党的报纸,便立刻替他编了一套反对共和的言论。
  “越来越妙了!”克利斯朵夫说。“唉,我的音乐跟政治扯得上什么关系呢?”
  “这是我们这儿的习惯,”奥里维回答。“你瞧那些关于贝多芬的论战罢。有的说他是雅各宾党,有的说他是教会派,有的说他是平民派,有的说他是保王党。”
  “嘿,贝多芬真会把他们一起踢出去呢!”
  “那末你也如法炮制就是了。”
  克利斯朵夫心里很想这样做。可是他却不过那些对他亲热的人的情面。奥里维总不放心让他一个人在家。因为不断有人来访问;而克利斯朵夫尽管答应小心行事,结果还是有一句说一句,把脑子里想到的统统说出来。有些女记者自称为他的朋友,逗他说出他的恋爱经验。也有些来利用他毁谤这一个或那一个。奥里维回家的时候,常常发觉克利斯朵夫狼狈不堪。
  “你又胡闹了是不是?”他问。
  “是啊,”克利斯朵夫垂头丧气的回答。
  “你这个脾气竟没法改吗?”
  “我真该教人关起来才好……可是,我向你赌咒,这一次一定是最后一次了。”
  “哼!下次还是这么一套……”
  “不,不,我决不再犯了。”
  第二天,克利斯朵夫得意扬扬的告诉奥里维:“又来了一个。被我撵走了。”
  “别过火,对付他们得非常小心。这畜生凶得很……你一抵抗,他就攻击你……他们要报复真是太容易了!哪怕是一句极平常的话,他们也会找到把柄的。”
  “啊,天哪!”克利斯朵夫把手捧着脑门。
  “怎么呢?”
  “我关门的时候对他说……”
  “说什么?”
  “说了一句德皇的话。”
  “德皇的?”
  “是的,要不是德皇的,就是皇族的……”
  “该死!明天一定登在报纸的第一版上。”
  克利斯朵夫急得直打哆嗦。但他明天看到的,是关于他的屋子的描写,——其实那记者连脚也没踏进去,——另外是完全杜撰的一段对话。
  消息一路传开去一路改头换面。外国报纸又加上许多误会。法国报上叙述克利斯朵夫穷得没办法的时候替人把有名的曲子改成吉他琴谱,一家英国的日报却说他弹着吉他沿街卖唱。
  他看到的并非全是恭维的话。那才差得远呢!因为克利斯朵夫是《大日报》所捧的,别的报纸就对他攻击了。他们的尊严,决不容许同行发现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天才,所以他们都拿他开玩笑。古耶因为抓在手里的活宝给人抢了去而很气,便写了一篇“以正视听”的文章。他亲昵的提其他的老朋友克利斯朵夫,——初到巴黎的时期,一切行动都是由他领导的。他说,没有问题,克利斯朵夫是个很有天分的音乐家,但是——(他可以这样说,因为他们是朋友),——修养不够,缺少特色,骄傲得不象话;现在人家用如此可笑的方式去奉承,去助长这种骄傲的脾气,实在是害了他,因为他需要的是一个有头脑、有眼力、有学问、好意而严正的导师,——(这是古耶的自画像)。一般音乐家勉强笑着,表示极瞧不起一个有报纸撑腰的艺术家;他们装做讨厌逢迎吹拍,因为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有些是中伤克利斯朵夫;有些是对他假装怜悯。又有些是回过头来恨奥里维——(那都是奥里维的同文)。——他们素来恨他的强硬,恨他不和他们亲近。其实他这种态度是爱好孤独的成分多,厌恶他们的成分少。某几个人还隐隐约约的说他在《大日报》那些文章中间有利可图。又有几个替克利斯朵夫抱不平,责备奥里维不该把一个娇弱的,老是做梦一般的,精力不足以应付人生的艺术家,——克利斯朵夫!——推到嘈杂的节场上去,使他迷路。他们说这种办法简直把克利斯朵夫的前途给断送了:他虽没有天才,但若用功的话还能有点儿成就,现在被人家的巧言令色冲昏了头脑,岂不可怜!难道人们不能让他无声无臭的耐性工作吗?
  奥里维很想告诉他们:“吃饱了肚子才能工作。谁给他面包呢?”
  可是这种话是难不倒他们的。他们很可以非常清高的回答说:“这个吗,不过是小节。人是应当受苦的。”
  当然,高唱这种禁欲主义的都是上流社会的人。例如有人求某个百万富翁帮助一个穷艺术家的时候,那富翁回答说:
  “先生,穷有什么关系!莫扎特就是穷死的!”
  要是奥里维告诉他们,说莫扎特只求生存,克利斯朵夫也决不肯饿死,那他们一定会觉得奥里维趣味恶劣。
  克利斯朵夫被这些长舌妇的胡说八道搅得厌倦透了。他心里想这种情形是不是要永远继续下去。可是过了半个月,事情就完了。报纸上不再提到他了。但他已经出了名。人家提到他的名字,并不说:“《大卫》的作者”或“《卡冈都亚》的作者”,而是说:“啊,是的,那个《大日报》上的人物!……”所谓声名,就是这么回事。

433#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3:04: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赵世龙1967//@阿尔帕西宙: //
@王小鸟要过AIP
:@靠不了谱青年:@王克勤
@赵世龙1967
@新民周刊杨江
等6位曾经在或现在仍在调查性报道前线的记者在节目中聊了很多关于调查记者的东西,困惑、困难、成就感、悲情无奈,以及调查记者的未来。有争论,也有反思。王克勤老师最后说得很实在,“选择你喜欢的,
@靠不了谱青年27日东方直播室录制“特殊职业”专题直至凌晨,最后一部分讲记者。作为媒体,我们关注了很多东西,但却很少关心过记者本身。在记者群体中,调查记者更为特殊,他们挑战权力,揭露黑幕,他们或多或少受到过恐吓、打压。有一部分人选择坚守,有一部分人选择离开。坚守也好,离开也罢,他们都值得尊重。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12)
|
評論(1)
今天02:34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434#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18:07: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堕落伤害公民社会
财新记者 蒲俊 张岚 2011年09月19日 14:18
关键字: 媒体堕落 公民社会
台湾媒体内容碎片化、党派化,退出公共领域之后无法找回定位
  台湾作家张铁志:

  那确实过去十几年来,台湾的媒体迅速自我堕落和自我阉割的非常严重。这表现在几个层次上。

  一个是先看内容,不管是电子媒体,还是报纸,非常的琐碎化、八卦化。它失去了去探讨公共政策的能力,几乎很少像财新这样的媒体。唯一有一些商业性的刊物,就是财经类的刊物,是有财经类的刊物,但是其他很少。比如说我们没有时评类的刊物,只有个政治新闻杂志。报纸更不要说电子媒体、电视新闻。所以一个是这样。

  另外一个琐碎的八卦化,另外一个就是党派化跟政治化。这个你可能也知道,就是说政治立场都很鲜明,所以都不够中立。甚至都有很多,像在去年之前被讨论很多是被政府的制度性行销。政府来买新闻、买广告,受到政治利益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就是在这个时候,其实我刚写完一篇文章,给台湾的,叫“公民社会的发展”。就是说媒体在第一个阶段,政治转型的前一阶段,媒体其实跟公民社会一样,是在推动这个政治社会的改变,那到第二个阶段,其实是一个公民社会跟国家应该是互相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再是一个冲撞的过程。

  可在这个时候,媒体就自己在公民社会退出了。我刚才讲的那个情况,所以台湾的媒体没办法构成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公共领域,它没办法成为一个讨论公共政策、监督政治权力的领域,这是我觉得比较可惜的。而且甚至悲观到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那是商业私人制的,你也不能有什么办法。所有人都讨论,都来骂,每天都来骂台湾的电视新闻做得多烂,可是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去改变它。
43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09:09: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香港八卦杂志偷拍艺人私房照 被裁定违规引热议
2012年03月30日03:45  潇湘晨报  
  知情权与隐私权,边界到底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来不曾停息。  

  去年7月,《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而停刊,引发公众热议。而近日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简称“私隐公署”)裁定记者偷拍违规,或许让我们朝问题的答案更近了一步。本报记者沈参 报道

  [事件回顾]

  多名艺人家中被拍私隐公署判杂志违规

  已经过去的2011年,香港艺人屡遭“偷拍”。去年6月,香港无线电视(TVB)艺人陈自瑶与歌手王浩信被香港《FACE》周刊拍到在家中亲热,引起热议。一星期后,TVB当家小生黄宗泽在寓所内遭记者偷拍,并被曝光了一系列“裸照”,周刊拍到黄宗泽在家全裸站在窗边。而当时正在拍摄古装剧的TVB花旦胡杏儿,被指戴着古装发髻来到黄宗泽家中,两人接吻、吃饭,互相喂食,关系亲密。照片一出,引发热议,不少香港艺人都愤怒指责“偷拍过火”,认为此举侵犯到了艺人的私人空间,随后,TVB方面安排四位艺人向香港私隐公署投诉,认为《FACE》《忽然一周》两周刊侵犯了艺人的私隐。

  由于香港偷拍成风,这两起投诉并没有被民众看好。演员黄秋生表示,之前自己也曾投诉过,但没有用。然而时隔9个月后,3月28日,香港私隐公署发布调查报告,强调2家杂志的做法违规,严重侵犯个人隐私,违反了保障隐私的相关条例,已向对方发出“执行通知”,进行纠正。

  正方

  (隐私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TVB:尊重新闻自由,也要保护隐私

  “我们不希望旗下艺人的私人空间这样被侵犯,我也对这次公署的行动很满意。”昨日,TVB外事部副总监曾醒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次罕见的胜利,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艺人隐私被拍的行为,也曾提起过投诉,但这次是首次得到公署判决,“公署一般都会进行调查,以往几次,他们可能在调查后感觉没有涉及公众利益,所以没有过判例,这次是第一次。”

  曾醒明认为,通过这次事件,能够让香港艺人的私隐得到保护,“让他们得到安全感,我觉得是很好的,也给媒体采访提出了一些界限。我们尊重新闻自由,但也希望能够尊重艺人的私人空间。”在他看来,报道艺人绯闻可以理解,但方式上有问题,“香港艺人在公众场合喝个茶都可能被偷拍,但将镜头伸到别人家中,曝光艺人在家里的一些正常活动,这样会侵害到艺人的隐私。”

  据曾醒明介绍,目前在香港并无相关法律明确规定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私隐公署是警署下面的一个独立机构,“也希望能够真正出台法律作出限定。”他同时表示,公署的这次判例作用很大,一方面能给媒体以警醒,另一方面,对于艺人而言,也是取证的重要依据,“艺人如果想要提起民事索偿的话,报告可以成为很好的依据,另外,如果下次周刊还有类似的行为,公署可以转交司法机关提起公诉。”

  几位艺人会不会进一步提起民事诉讼索偿,也成为关注焦点,曾醒明表示,目前几位艺人还在同家里人商量,不确定是否会上诉,“我们的想法是为了保护权利,维护艺人的私人空间,并不是为了惩罚谁,或者从中得益。”

  胡杏儿:私隐公署做了实事

  28日,香港演艺人协会举行记者招待会。当天,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曾志伟代表协会就调查结果发表声明。

  声明称,对私隐专员的调查结果极表欢迎,并认同报告的内容。同时,尊重传媒在涉及公众利益情况下应该维护大众的知情权。但艺人的私人生活属于个人私隐一部分,在一般情况下与公共事务或民生等公众利益没有必然关系。传媒在新闻采访时,应该合法及合理地尊重艺人的私隐权。

  同一天,胡杏儿在出席活动时对于私隐公署调查后裁定两杂志违反私隐条例,大赞该署“做了实事”。她说:“艺人和传媒的关系好微妙,大家都需要对方,希望大家可以保持很好的关系,采访时不要太过火,这种进屋偷拍需要很精密的器材,同时也波及影响我们的邻居。这次私隐公署做了实事,作为艺人觉得好开心。”

  【报告内容(部分)】  壹传媒旗下的两份杂志,用非常规的方法,偷拍、刊登一名艺人在家的全身裸照,以及两名艺人在家的亲密行为,是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杂志以不公平的手法,收集艺人个人资料,是违反个人资料隐私条例。无论什么身份的人士,私生活都应受保护,不应被剥夺。公署认为,上述艺人是否同居,均属个人行为,没必要向人披露,事件不涉及公众利益,已对两家杂志社发出“纠正”的通知。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

  反方

  (采访权,来源于言论自由,是知情权的具体化。采访权是一种职业权利,而不是受民众委托而行使的权力。采访权在习惯上、在观念上是得到公认的。)

  壹传媒:艺人说谎,涉及公众利益

  调查开始后,两家杂志社都分别对此事件发表了辩驳,《忽然一周》辩称,刊登该些照片及一段关于艺人同居的文章,显示他们同居,证实了此前否认两人同居的说法并非事实,涉及公众利益,同样的,《FACE》周刊也辩称,刊登照片和文章显示两人同居与早前向传媒的说法不同,涉及了公众利益。

  这一说法遭到了私隐公署专员蒋任宏的反驳。他认为,一个人是否与其伴侣同居,属于个人敏感资料,并无责任向他人透露。两家杂志社选择使用多张出位的照片及渲染性的描述,这令人非常怀疑刊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对艺人私生活的好奇心,而非公众利益。

  “我必须指出,公众利益不等同于满足公众兴趣与好奇心。公众利益必须涉足真正值得公众关注的事项,一个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职业如何,其私生活均应获得保护,而不得在没有充分理由下受到侵扰,故不因为案中的投诉人是艺人,而被剥夺其私生活受保护的权利。”

  蒋任宏指出,言论自由及新闻自由的权利,与私隐同样重要,必须取得平衡;除非有凌驾性公众利益,否则传媒不能将新闻自由视作特别权利,在没有足够理论根据的情况下,利用他人的私生活数据去谋取商业利益。

  他称,现行条例下,公署并无惩处权,只可通过发出执行通知,要求杂志社纠正有关行为,有关艺人现阶段能够通过民事诉讼索取赔偿;但如杂志社不遵从执行通知,公署可通过警方及律政司提出起诉,最高可判罚款5万元及监禁两年。他同时促请当局尽快推动公众讨论,制定平衡个人私隐及新闻自由两种权利的合适法规。

  据报道,调查报告公布后,两家杂志社不服,目前已经提出上诉。

  风行工作室:谁让他们不拉窗帘?

  “他们没有侵入到私人空间,是在外面拍的,这并没有触犯法律,谁让他们不拉窗帘呢?”昨日,风行工作室负责人卓伟这样回应记者。

  开创了内地第一个职业狗仔队的风行工作室,一直以来都坚持称,偷拍也是为了公众利益,“明星是公众人物,他们的私人空间就会相对少很多,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他们的绯闻、八卦都可以用来谋取利益,所以他们的隐私自然会有一部分涉及公众利益。”

  卓伟表示,偷拍明星在家中的活动,这种方式其实在国际上并不罕见,在香港也有很多惯例,“早前黎明跟乐基儿就被拍到过,但后来也没有任何影响,主要要看他们的一些内容是否不妥当,比如刊登艺人的裸照,这就不太适合,也确实侵犯到了艺人的人身隐私。”

  “希望这样一次事件,能够推动新闻立法的脚步。”卓伟补充说。

  [第三方观点]

  立法还是自律?这是个问题

  这是香港私隐公署首次就新闻自由与隐私之间做出如此重要及明确的裁决,消息一出,一直以来悬而未决的“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命题,再度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学者:需要立法,树立明确的边界

  “这与公众利益并无关系,只是记者品味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何志武认为,艺人的私人生活怎么样,并不会对公众有直接的利益影响。

  何志武表示,虽然目前中国内地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采访中的具体操作,但在处理知情权与隐私权时,也应当有一些遵守的边界,“首先是符合公众利益,这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你采访与拍到的东西要与公众有关,要涉及公众知情权。比如我们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何志武表示,如果拍摄到的是艺人的违法行为,就属于公众利益范畴了,“国外之前拍到过艺人在家吸毒,这种就符合公众利益原则。”他说:“我们目前缺乏健全的法律,主要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因此会存在很多争议和模糊点,所以需要新闻立法,对新闻工作者的行为树立明确的边界。”

  律师:立法不现实,自律比较重要

  昨日,律师王英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内地在隐私权方面,更注重的是结果的追究,而不是方式,“目前法律无法判断你偷拍的方式有没有侵权,只能根据偷拍带来的后果来追究,比如你偷拍某一个人的家中,但没有传播照片,或者没有引起比较恶劣的后果,没有给被拍者带来相关的利益、名誉损失,都不能被判侵权。”

  在王英帅看来,这样的局面应该归结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国外在这些方面会相对比较明细,香港实行判例法,可以沿用早前的判例来进行决断,但在内地,目前对于隐私权方面的规定都很少。”不过,他也认为,在当前阶段,立法并不成熟,也许更现实的是行业的一种规范,“新闻工作者成立相关的行业机构来监督或者规范行为,也许比立法更加现实。”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30/034524197473.shtml
436#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09:13: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志懿:履行社会责任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2012年03月29日11:52 新浪传媒

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课题组副组长周志懿

  嘉宾:周志懿 《中国铝业报》副总编辑,传媒杂志社原常务副社长,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课题组副组长
  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主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课题组、现代传播研究院承办,中国产业报协会、中国铝业报社等单位协办,人民网传媒频道、新浪传媒支持的首届中国传媒(北京)论坛暨中国传媒社会责任座谈会3月28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新浪网传媒频道对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课题组副组长周志懿进行了专访。
  问:您从《传媒》到《中国铝业报》工作后,怎么会想到从事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的研究?
  从事传媒社会责任研究,不是到《中国铝业报》后才有的想法。早在来中铝之前,我就关注到,传媒业的过度商业化与娱乐化倾向会使一些媒体不断失去公信力,失去社会尊敬与诚信,而且这种事情正在发生,就产生了研究传媒社会责任的念头,后找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刚院长,两人一碰,英雄所见略同,就由陈刚院长牵头成立了中国传媒社会责任课题组,由陈刚同志任组长,我任特邀业界专家,组织团队进行课题研究。不久,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动。但从现在看来,我的新单位中国铝业公司在社会责任履行上的一些成绩与做法为传媒业社会责任课题的研究反而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中铝公司社会责任工作起步早,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力,近年来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扶贫帮困、抢险救灾、社区参与发展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例如广西分公司实施采矿无痕,还地于民。在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平果铝探索出“采矿用地新模式”:采矿用地由“出让方式”变为“临时用地”,开采铝土矿之后,将采空区进行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使之能够达到种植的程度,然后还给老百姓去种植,探索出一系列现代复垦技术,实现了非耕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的良性循环,当地政府和百姓高度认可和赞誉。2010年该模式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标志着全国首个矿山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获得成功。由此成为中国铝业以及整个行业标志性企业之一。2011年3月,国土资源部将广西分公司平果铝土矿列入全国首批37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名单。
  作为一个“走出去”的跨国公司,中铝公司在全球化进程努力并踏踏实实践行国际化企业社会责任。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思考和关切如何为项目所在社区的经济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积极践行“做优秀企业公民”的理念。秘鲁特罗莫克铜矿开采项目进展中,中铝始终如一的秉承企业与原住居民荣辱与共的理念,致力于确保资源的开发最大限度惠泽当地社区和原住居民,促进秘鲁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一个负责任的国际企业公民。秘鲁总统阿兰•加西亚曾多次专门询问矿区新城镇的建设进展和情况。对矿区新城镇建设的计划和进度表示高度满意。对中铝积极承担的责任以及社区发展计划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中铝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是全世界的典范。
  与传媒业相比,企业在社会责任的理念与实践上远进步得多。目前国际上有ISO26000标准体系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国务院国资委还以行政的方式要求和督导中央企业必须每年发布各自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说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相反,中国传媒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到目前为止依然是空对空,没有标准,没有有针对性的督促工作。
  当然,来到中国铝业报社工作以后,办报的任务也是非常繁重的。主要的工作还是在中国铝业报社,对课题的研究与调研也尽量在业余时间特别是周末进行。要感谢中铝公司新闻中心领导的开明与支持,使我能善始善终的把整个课题做完。
  问:您刚才提到,传媒业的过度商业化与娱乐化倾向会使一些媒体不断失去公信力,失去社会尊敬与诚信。能举些例子吗?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中国传媒事业与产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流媒体在推进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近年以来,在许多社会公共事件中,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媒体都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如“缝肛门事件”,首发媒体不经调查就依照患方一面之词与自己的主观臆断将所谓真相公之于众,其他一些媒体在跟进时不但没有质疑,反而以“产妇肛门被缝”、“助产士索要红包”等更加触目惊心的标题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其它诸如违法广告,三俗节目,失实报道,媒体暴力行为,媒体错位等诸多有悖于新闻行业职业道德的行为在传媒行业仍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这还是其次,我感觉媒体滥用传播权不负责任的报道误导社会公众,严重者甚至只为吸引眼球故意挑起社会矛盾,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若不加以规范和制止,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月20日,《人民日报》刊载题为《媒体,请守住善意和真实的底线》的文章,文章指出:“个别媒体的报道越来越缺乏善意、甚至不怀好意,离自己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远。本来,媒体首先应考量报道的社会效果,是否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弥合社会裂痕,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媒体的立场应该是善意的、富有建设性的。但现实是,有些媒体却刻意制造社会矛盾,比如有些媒体报道安徽‘环卫奶奶’被解聘,却只字不提有关部门已为其办理低保与救济的事实……信口雌黄总是比小心求证容易得多,撕裂伤口远比弥合它更能给人以刺激。不经调查、不负责任地制造所谓‘热点’,远比给受众理性的报道与回答更有利可图。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固然不少,但如何客观公正和怀抱善意地看待和报道社会事件,是媒体亟需补习的功课。”
  问:作为从事多年传媒工作的资深传媒专家,您对传媒业履行社会责任有些怎样不同的理解?
  传媒的天职是记录历史、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新闻媒体一直以独立的监督者身份存在。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媒体的性质和功能都决定了媒体的底线。2009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世界媒体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特别强调了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
  媒体社会责任一旦缺失,直接伤害的当然是公众的利益,但同时也伤害了媒体自身长期辛苦耕耘而积累的品牌公信力,这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如何谨守职业道德,如何平衡自身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需求?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的明确以及社会责任机制的建立,是亟需我们思考并落实的。而且履行社会责任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仅仅限于导向方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系统性的工程。
  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出来后,对社会责任的定义、内容和主体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首先,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不仅指企业,还包括政府、所有的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新闻媒体理所当然地在其中。其次,社会责任的内容包含七个方面,即:组织管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社区参与和发展。再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是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用户、消费者、企业所在社区、社会和环境。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不单纯是捐款做慈善,而是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和谐、利益共享,所以说,社会责任管理是一种全面责任管理。相对于企业而言,媒体具有营利性组织与公共服务机构的双重属性,因此既符合ISO26000的普通标准,同时又有着不同的特点。侧重点要有不同,比如在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上应该有所侧重:比如传媒作为传播平台与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承方面应该做更大的贡献等。媒体在意识形态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更加责任重大。
  推进媒体履行社会责任,很有必要引导媒体把责任管理作为媒体机构管理的主导性机制,即一切从社会责任出发,以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媒体、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媒体一旦实现了以责任管理为主导,就从根本上完成了管理理念与管理水平的根本性变革,必将对媒体自身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问:那您认为中国传媒在社会责任方面最缺的是什么?
  一是缺认知。
  我曾经跟一些传媒业的老总聊过关于这个社会责任的话题,大家对传媒的社会责任建设,第一反映肯定是毫不犹豫的说必须坚持,但是细问下去,感觉理解其实并不深入的,没有很具体的思路,说得直一点,一些媒体负责人甚至对ISO26000标准体系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这里面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我国的传媒领域研究历史不长,主要集中在新闻业务和传媒经济管理的理论上。对传媒社会责任的研究一直没有提上日程。第二,媒体被认为是社会的良心,本来就是社会责任的履行者,有人认为推进媒体社会责任建设多此一举。第三,媒体本身掌握着话语权,贸然对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评价,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起媒体的反感。第四,媒体产业管理部门涉及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国新办、税务总局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很难有统一的数据体系进行支持和支撑。第五,媒体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谁都不想排在后面,只提供好的数据,从而难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从这些点来看,传媒的社会责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也不能说完全空白。我们看到有一些媒体还是相继的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比如说时尚杂志,在吴泓社长在世的时候,发布了第一份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建立了理论的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
  二是缺标准。
  由于关注与研究缺失,因此中国传媒业一直以来没有一套真正评价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标准体系。没有标准就无法推进。
  媒体是作为营利性组织与公共服务机构的双重属性,主要涉及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并通过传播平台来呈现,所以并不完全等同于企业。所以应该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国际标准SIO26000的基础上结合传媒行业的特点,进一步的优化和深化、细化。
  这次课题组研究得出,传媒单位的社会责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评、研究、推进。
  第一,社会责任管理。一个媒体要想推进社会责任建设,首先必须有专门的领导、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要不然永远是空谈。所以我们评价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首先要考察媒体是否真正的重视社会责任的建设。重视和履行社会责任不是嘴上说就行得通的。要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里面,比如说媒体有无明确的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声明。辽沈晚报的责任定位是责任媒体、服务民生,他们已经做到了;比如说对记者的管理办法和培训。对记者在守法、合规方面的奖惩机制;定期的与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调查等类似的责任沟通。
  第二,市场责任。市场责任在企业的标准里面说的很多。为什么在媒体里面也要谈它的市场责任呢?因为市场主要面向受众、客户、广告代理商和发行商。但是他同样是市场责任的概念。这是传媒的市场,不是企业的市场,同时牵扯到上下游产业链的问题。因此,媒体要承担客户责任,你跟你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要承担伙伴责任。传媒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媒体在产业里面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应该都是属于市场的范畴。处于市场经营的产业链中,媒体绝对不是独立的个体,诚信经营,以个体促进行业的发展同样是媒体义不容辞的一部分。这一方面主要考察媒体的市场指标。比如说,对广告主、代理商、发行商、供应商进行满意度的调查。比如说,积极应对客户和受众的投诉。比如说,对我们的新闻产品或者服务质量进行合适的管理。比如说,传媒业的上市公司在市场的表现都还是不错的。我们有没有对投资者关系的管理体系。我们有没有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及政策变化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及对策。这都属于市场责任的范畴。再比如,诚信经营的理念和制度保障。
  第三,微观的社会责任。相对于整个体系来说,这是更加具体和微观的社会责任指标,也直接用社会责任一词来表述。包括对政府履行的责任,是否照章纳税、贡献多少、有没有偷税漏税,是否确保就业和带动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对员工的责任,履行劳动法的情况怎么样,如何带动当地的就业。对社区的责任,我们现在报纸都深入各个社区,报纸进入社区的同时,能为社区的成员带来什么样的激励。员工的本地化的采购政策,在社会捐赠方面,在社区里面的实物捐赠、现金捐赠、服务捐赠有多少,这是社会责任的范畴。另外,目前媒体大都将此点当作社会责任整体的有点以偏概全的方面是内容报道方面。很多人认为内容报道讲究社会责任,就履行了社会责任了。内容方面,媒体是承担责任的主题。一个媒体如果在内容报道方面都不能够承担责任的话,这个媒体不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守望者。在新闻报道、内容创造、栏目设置、活动会展、产业发展等盲从体现和反映媒体社会责任的一个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范畴。比如说我们有没有杜绝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的举措。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责任。在且可能对这个方面影响很大,比如说扩散资源,如何恢复植被、进行再利用,在媒体领域,这方面也是比较突出的。平面媒体消耗的新闻直接来源于木材。对环境也是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对废旧报纸的回收利用情况怎么样。我们的低碳措施怎么样。环保理念的宣传、资源节约的措施的宣传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我们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也是媒体与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区别比较大的一块,就是文化责任。媒体和实体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媒体直接就是文化产品。不仅要带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做出表率,还必须对繁荣地区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国际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以上四个方面组成一个明确的传媒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体系,是可以用具体指标量化的。在确保数据准确、标准统一的情况下,传媒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就有了可比性。
  三是缺监督。
  这里是指传媒社会责任履行上的监督。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相对于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企业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而目,在推进媒体的社会责任履行上依然是管理的空白点。因此,就目前来看,推进媒体社会责任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然会遇到很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这一点我们在半年多的大规模的调研中就已经遇到了。比如说有些媒体大喊社会责任,但是真正要落实到哪些落实社会责任的,却又谈不上来;比如说数据指标的准确性难以评估,主管部门更难以出具大规模的真实的数据;一些媒体对社会责任调查反馈不重视、不积极等等。
  在下一步推进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推进媒体社会责任建设。而这个推进的前提是要真正培养媒体社会责任管理意识。而不是空对空的大喊社会责任,却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才叫履行社会责任,或者哪些是社会责任。这就需要主管部门的牵头推进。我们也一直在呼吁媒体的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问:您认为这次中国传媒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有着怎样的意义?
  严格来说这是中国传媒行业发布的第一个整体责任报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传媒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概况,并参照ISO26000标准体系提出中国传媒行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从长远来看,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由于实力所限,经验不足,在传媒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可供借鉴的理论成果有限,且业界对概念的接受和消化需要时间,这个报告肯定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我的观点是,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此次会后,课题组会力争在5月底出版《中国传媒社会责任报告》一书,向社会系统全面地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呼吁政府主管重视这样的研究,牵头推动媒体的社会责任管理,通过多种方式督促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以行业标准的形式规范传媒管理。而传媒业必须整体行动起来,高度珍惜政府赋予的权利、公众无私的信任,提升理念,履行责任,记录历史,促进和谐,推动发展。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29/115224194518.shtml

成都广播电视台台长夏旗舰:做有道德有良心媒体

2012年03月29日18:10 新浪传媒

成都广播电视台台长 夏旗舰


成都广播电视台台长夏旗舰题词

  传媒业应该肩负怎样的社会责任?新闻人怎样才能做到真实与时效并重?3月28日下午,成都广播电视台台长夏旗舰做客新浪传媒《对话传媒人》栏目,和网友聊聊传媒社会责任。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亲爱的新浪网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浪传媒《对话传媒人》栏目。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成都广播电视台台长夏旗舰。
  夏台长您好,回想过去2011年,成都电视台的表现是否达到了设定的目标?成都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及产业经营上有哪些成绩和令您不满意的地方?
  夏旗舰:新浪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出席这个论坛。说到去年成都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内容比较广。总体上媒体舆论宣传导向,广告经营发展,我认为按照确定的基本目标在有序的圆满的完成。
  这里面有个背景,城市台这几年面对的经济压力比较大,而且中央电视台组合,全国卫视组合,还有全省的地域频道,我们四个板块四面楚歌,大家一起来应对这个压力。
  成都广播电视台这几年以创新为核心来拓展。所以我们这一年还是保持了两位数以上比较高速的成长。收入也是基本上30%的快速增长。
  不满意的地方,除了履行社会责任以外,更多的还是去赢取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目标总是定得比较高,我们希望达成这个目标,所以我觉得实现我们最高愿望还没有达到。就是我们希望增长更快一些,更能够落实,我们的新媒体的研发和运用推广,比现在发展更快一些。还有我们的团队再优秀一些。这方面我觉得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所以这方面我们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随着“限娱令”、“限广令”的出台,许多电视台在广告创收上不太理想,成都广播电视台有受到影响吗?
  夏旗舰:我觉得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打造更多的健康积极向上的栏目、节目,来获取更多的观众和听众的认同,履行媒体的社会价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成都电视台第一个是执行,第二个是欢迎。
  执行是按照这个规则来运行,提升我们的节目质量,这是永远要履行的职责。那么我们表示欢迎,因为我觉得对媒体,做报纸、电视,媒体永远是比较严的管理之下去应对和拓展市场。所以“限娱令”看起来是对娱乐这块进行了收缩和调整,包括对时段的调整,黄金时段的空间都缩小,对娱乐节目的内容,包括形势,时间长度都做了调整。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城市台更大的特点是与当地的老百姓接触很多,接地气,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关注力。所以我们觉得客观上对我们没有太大的直接的影响。
  同时,作为媒体来讲,我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市场永远都是开放的,媒体的地位和影响也是靠自己的产品和内容来做的。我觉得从目前我们去年的经营状况来看,我们也没有受太大的影响。
  主持人:近几年,关于履行传媒社会责任,成都广播电视台在内容策划和节目制作、编排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夏旗舰:我觉得作为一个有道德,有良心的媒体,是一个自觉的行为。我们在2009年的时候就在全国的卫视电视台当中,率先发起了“阳光大行动”,打造有价值的、有领导的、有质量的节目。然后清理荧屏的不良广告。然后我们四月份提出来的,在九月份四川省宣传部在全城范围发起了一个活动,我们也积极参加了。所以我们这几年对节目的包装,淘汰,广告的净化,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我们关闭了一批我们认为档次不高的广播电视,从2009年开始,我们清理了不太规范的广告,大约有上亿。然而这半年来,我们在创收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增长。其实我觉得主要是品质提高了,所以我们的品牌广告增长的速度比较大,我们的大型活动的增长就比较快,这都是正向的。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到在2011年成都广播电视台组织了“阳光大行动”等特色节目。在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也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四川省是我国的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那成都广播电视台在打造“文化强省”、“文化强国”上,有那些举措和规划?
  夏旗舰:这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在文化大发展的繁荣的背景、机遇下,全部都在做大做强的一个传媒产品。那么成都广播电视台作为城市台也不例外,我们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方面在节目当中,我们要在广播、电视、新媒体上打造和开辟文化节目栏目。结合文化的资源,把四川成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品牌文化不断的挖掘,把它集聚、传播,增强影响力和传播力。这是首先要做的。
  第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全力建设以四川文化做背景的主题,城市为背景的主题,一些电视剧、电影、节目也包括话剧、小剧场以及秀都围绕这个推出一系列的项目。这方面我觉得需要把电视广播媒体平台和线下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大的市场和传播,然后扩展它。同时延续我们前几年做的大型活动,今年将以文化搭台的方式来做一些区域活动,来传播更多的文化,形成更多的产品。
  主持人:现在微博已经成为大家不能离开的一种生活方式,面对微博和视频网站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成都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发展方面有什么思考或者举措吗?
  夏旗舰:我觉得纸媒也好,笼统的说都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种高速成长的竞争下,我觉得传统媒体的发展,一定要做到一个我认为不会太高速成长的阶段。我觉得如何用传统媒体的内容来结合三网融合和新媒体的渠道来发展媒体,就是借用新媒体的方式来发展,我觉得这是我们面对的挑战。所以说传统的内容及新媒体是我们的方向。我们会大力发展新媒体,也包括三网融合等等。这是现在的主导方向,我想大概要三五年的时间,在新媒体有效发展以后,我们传统媒体的收入和市场份额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主持人:您是如何看待传媒社会责任的?您认为中国传媒业是否需要像企业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传媒社会责任理论体系,以指导传媒业的发展呢?
  夏旗舰: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媒体信息和媒体高度发达的一个时代。所以我觉得随着媒体的增加和不同传播形式的扩展,有必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方面,更需要加强和提升理论的高度和系统的高度,这样能够让所有的媒体从业人员,根据媒体的特性和时代的需求,观众也好,听众也好的需求,能够系统的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没有理论上的高点和它的系统设计上的一个深度,我们在履行社会责任上,永远会出现一些偏差。包括媒体从业人员,也需要理论体系,让它系统的推进。根据不同的媒体,不同受众的需要来履行,而不是政策来了就紧一下,没来就松一下。作为社会媒体来说是先天性的,这方面来说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没有太多的商量和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要这样。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29/181024195781.shtml

陕西日报社长杜耀峰:让新闻自觉追随民心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9日18:19 新浪传媒

陕西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 杜耀峰


陕西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杜耀峰题词

  传媒业应该肩负怎样的社会责任?新闻人怎样才能做到真实与时效并重?3月28日下午,陕西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杜耀峰做客新浪传媒《对话传媒人》栏目,和网友聊聊传媒社会责任。杜耀峰指出,媒体只能通过承担、体现、实现社会责任来促进自身发展,而绝不容许丧失社会责任用牺牲社会效益去谋求媒体自身利益。媒体不要追逐新闻,要让新闻自觉地追随民心。
  主持人:亲爱的新浪网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浪传媒《对话传媒人》栏目。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陕西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杜耀峰,来和大家聊聊。
  您好,您如何看待新媒体对纸媒的冲击的?美国纸媒把“付费墙”当做拯救报业的救命稻草,您怎么看待?
  杜耀峰:谢谢新浪网给我这个机会。新媒体倚仗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尤其在全球。在中国,新媒体传播信息速度的快,还有它能同步,同声,都是纸媒和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这是它最好的优点。
  所以传统媒体最大的弱点,就是传播速度慢,它有一个流程,很滞后。而新闻最主要在时间越快越主动,在于时效性。比如3.14事件,当时就是因为中国的媒体滞后,西方媒体传得快,把那样一个事件最后妖魔化,后来怎么改也改不过来。因为传播学有这样一个定语,就是首先进入人记忆中的信息,后来要更改需要七倍的功力,才能把它洗掉。而中国本身硬件就很差,所以怎么能去得掉,所以西方媒体就把这个问题妖魔化了,3.14就是这样,失败就是失败在这。
  新媒体好就好在速度快,同时看到事件发生,同步,同声。但是在比拟中有一个问题,是海量的信息,每一个人,尤其现在手机,微博,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纸媒。有了IP网址,自己就可以发新闻。所以新闻是有选择性的,有一个机构形成的,这就是新闻的真实性,有用性、指导性、普遍性。这些东西由于新媒体是一个人站在一个点位上,所以不像传统媒体那么优胜。这是两个媒体之间的差别。
  所以说传统媒体跟新媒体较量的时候,必须把技术、传播方式、方法学过来。新媒体必须要有严肃性,承担社会责任。有一个选择过程。新闻是碎片,每天社会世界发生那么多新闻,选什么不选什么,完全在新闻记者和媒体自身的选择。为什么选这个不选那个,就是立场选择的。传统媒体基本上代表人民的立场,国家的立场,所以他很负责任。
  主持人:面对微博和视频网站的蓬勃发展,贵报在新媒体领域有哪些措施吗?
  杜耀峰:我们由报业集团改为传媒集团主要就在这点。过去是因报而社,就是一张报纸多运作。一切是人为报干,钱为报花,官员为报管,就是一张报纸。现在报纸在传播速度各个方面已经很慢了。但是它贵在责任和使命感很强。应对新媒体,特别是微博,人人都是一个终端,人人都可以发新闻,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就是报、网兼容、互动。我们也有我们的网站,叫陕西传媒网,我们集团办了七个网,有五报两刊,每一个报下面都有自己的网。而这个网,我们把网上传播的消息在报上进行二次传播。二次传播就有一个筛选的过程,甄别的过程。伪的信息,造谣的信息我们就清掉。从中间选出有用的信息,有益的信息给受众传出去。其实舆论就是这样造成的。舆论就是两个圈互动的过程。最后形成了大的舆论圈。你们上学解释舆论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就是舆论。大众都在传播,互相舆论圈在作用过程中,最后有一个最真的、最准确的舆论圈吃掉其他舆论圈,形成一个圈。我想,报网兼容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正在朝这方面的努力。
  主持人: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团把报业评为美国面临消亡的十大行业之首,您认为中国报业有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吗?
  杜耀峰:很多场合我都发表过意见。我认为是不可能消亡的。因为报纸本身就是一个行业。美国前总统里根有一句话:永远取代不了印刷体,任何媒体取代不了。印刷体有人劳动的过程,有记者采访,编制、印刷的过程,字在这个过程,有每一个人劳动在上面。现在通过机器传出去,我说话的准确,都没有修饰,直接传出去,文化很少了。真正的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名句在上面。义利观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本。你说人讲义在先还是讲利在先。尤其现在,包括很多商家,很多媒体,利大于义传播出去就是伪的,你为自己的媒体传播,整个就伤害了受众。传播出来的新闻,受众没法接受,所以取代不了。这是一个过程。尤其在中国,更不能取代。各走各的路,永远会坚持下去。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融合好,共同为我们的传媒业做贡献。谢谢。
http://news.sina.com.cn/m/2012-03-29/181924195796.shtml


43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08:34: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4-2 09:34 编辑

【案例】2012年4月2日网易新闻娱乐版块
file:///C:/Users/admin/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352428099/QQ/WinTemp/RichOle/OJ3)Y4G2%25B]G%7BQSNXGA7J$A.jpg


http://ent.163.com/special/yule41/














  
刘海明 [退出]:







http://tech.sina.com.cn/z/yytech2012/

谷歌愚人节搞怪新品:推水下搜索和红白机地图2012年04月01日 10:13 新浪科技

谷歌主页上的水下搜索入口

搜索“Apple”,水果纷纷坠入水中

红白机版谷歌地图被视为谷歌进军家用机市场的试水之作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1日上午消息,向来不缺乏创意的谷歌(微博)今天又推出了一年一度的愚人节搞怪新品,同时发布了“水下搜索”和红白机画面风格地图服务。

视频:谷歌推出红白机地图媒体来源:新浪科技
  打开谷歌中国首页,可以看到搜索框下方的“Google推出水下搜索。立即体验”字样。点击进入,用户会发现页面下方变成一块水域,鱼儿不停游动。谷歌Logo、搜索框和搜索按钮都在漂浮在水中。更有趣的是,无论用户搜索任何关键词,均会从上方落入水中。
  另一方面,谷歌联合任天堂推出红白机画面风格地图服务。用户只需将红白机插上网线,访问谷歌地图,选择NES版本后,即可使用8位游戏机画面风格的地图服务。据网友测试,国产“小霸王”等产品也可兼容,但存在死机、过热等bug。
  此外,谷歌还计划与任天堂推出谷歌地图专用卡带,附带世界主要城市红白机版离线地图,售价可能为99美元。
  谷歌于去年愚人节推出了穿越搜索,号称“带你穿越时空,抵达你最想抵达的时间、地点,用身临其境的方式感知你想感知的一切。”(彦飞)

http://tech.sina.com.cn/i/2012-04-01/10136904748.shtml

盘点谷歌过去十年愚人节玩笑(组图)
2012年04月01日 10:31 新浪科技

  导语:向来不缺乏创意的谷歌今天又推出了一年一度的愚人节搞怪新品,同时发布了“水下搜索”和红白机画面风格地图服务。谷歌素来有在愚人节发布所谓“新服务”的传统,尽管最终证明这不过是愚人节玩笑而已,但每一个都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以下即是过去十年谷歌(微博)愚人节玩笑合集:
  1.2000年推出MentalPlex服务

2000年推出MentalPlex服务
  谷歌在2000年的愚人节曾表示,只要坐在电脑前面,MentalPlex服务能扫描用户的脑电波活动、浏览器历史和鼠标活动,以弄清楚用户打算搜索什么东西。
  2.2002年推出鸽子(Pigeon)排名

2002年推出鸽子(Pigeon)排名
  谷歌在2002年的愚人节宣布,利用经过特殊训练的家养鸽子的“啄序”系统,谷歌搜索功能照样灵验。谷歌宣称,这些鸽子通过啄击最佳匹配数据,对最热门的搜索结果进行排名。“啄击最多”的结果则被确定为最热门的搜索结果。
  3.2004年宣布招聘月球工作人员
  谷歌在2004年的愚人节宣布,作为“谷歌哥白尼宿主环境与搜索工程试验”(简称G.C.H.E.E.S.E。)计划的一部分将招聘赴月球工作的员工。谷歌在当时的招聘广告中称,“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仅提供给愿意长期重新安家的高素质人才。此人身体条件必须过硬,能够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4.2005年推出促进大脑思维的功能饮料

2005年推出促进大脑思维的功能饮料
  2005年,谷歌声称将触角探入了食品领域,推出了一种可促进大脑思维的功能饮料。谷歌当时宣称,通过安装在饮料瓶口的特殊感应器,可阅读人类DNA密码。谷歌还煞有介事地说,人类DNA只有3G大小。
  5.2006年推出谷歌Romance约会服务

2006年推出谷歌Romance约会服务
  谷歌在2006年的愚人节宣布,将推出谷歌Romance服务。该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心灵匹配模式,为那些同意在其约会中接收语义相关广告的男女提供免费的约会服务。如果用户喜欢速配约会,谷歌还可以让大量文件上传至服务器供参考。虽然这个创意看似有些愚蠢,但2006年以来,网络约会却变得异常红火,尽管与语义无关。
  6.2007年推出TiSP服务

2007年推出TiSP服务
  2007年4月1日,善于借助愚人节搞怪的谷歌推出了富有创意的“谷歌洗手间互联网服务提供器”(简称TiSP)。谷歌宣称,只要戴上该公司赠送的手套伸入马桶,然后用水把光纤利用谷歌GFlush系统冲入下水道,接个AP在家就可以享受无线宽带了。这是最愚蠢的愚人节玩笑之一,但仍有许多用户上当。
  7.2008年发布Worldwide Rickrolling等新服务
  谷歌在2008年的愚人节发布了Worldwide Rickrolling新功能,宣称该功能可搜遍世界,包括YouTube上面的所有视频。另外,谷歌还宣布推出gDay服务,谷歌利用这项服务,用户只能够搜索24小时后的互联网内容,而其推出的另一项服务则可以“搜索提前一天制作的页面。”
  8.2009年推出3D版Google Chrome浏览器
  2009年的愚人节并不那么的愉快。此前不久,谷歌刚宣布裁员数百人,以在经济衰退时期削减公司支出。那一年的愚人节,谷歌推出了17个玩笑,但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3D版Google Chrome浏览器。谷歌宣称,这款浏览器会让用户有一种不戴眼镜看3D电影的感觉。
  9.2010年宣布将更名为托皮卡公司(Topeka Inc)

2010年宣布将更名为托皮卡公司(Topeka Inc)
  2010年愚人节,谷歌宣布公司将更名为托皮卡。谷歌在公司官方博客中称,“美国堪萨斯州首府托皮卡市市长比尔·顿本(Bill Bunten)本月初宣布,托皮卡市要将名称改为谷歌,这令全世界吃惊。我们一直疑惑如何实现这种互换。现在我们高兴地宣布,从4月1日凌晨1点起,谷歌已正式将我们的名称改为托皮卡。”
  谷歌调侃称,公司更名将带来一些影响,如从现在开始,所有信件都将寄给托皮卡公司而非谷歌。公司员工将称为“托皮卡人”,用户可能要花一段时间才能使用这种变化。
  10.2011年宣布推出穿越搜索

宣布推出穿越搜索
  谷歌对这种新技术的介绍如下:“从原理上讲,穿越搜索就是利用搜索引擎内置的引力场扭曲功能,在关键词超时空渗透技术的基础上,将搜索者的全身电磁表征分解后,降频发送到目标时空重新组合匹配,以实现搜索者思维的跨时空穿越并获取目标时空信息的新一代搜索技术。”
  谷歌特别指出,用户在进行穿越前,需要保证衣冠整洁,头发光鲜,并“认真做一遍谷歌穿越体操”,否则无法穿越。
  11、2012年推水下搜索和红白机地图

搜索“Apple”,水果纷纷坠入水中

红白机版谷歌地图被视为谷歌进军家用机市场的试水之作


  向来不缺乏创意的谷歌今天又推出了一年一度的愚人节搞怪新品,同时发布了“水下搜索”和红白机画面风格地图服务。
  打开谷歌中国首页,可以看到搜索框下方的“Google推出水下搜索。立即体验”字样。点击进入,用户会发现页面下方变成一块水域,鱼儿不停游动。谷歌Logo、搜索框和搜索按钮都在漂浮在水中。更有趣的是,无论用户搜索任何关键词,均会从上方落入水中。
  另一方面,谷歌联合任天堂推出红白机画面风格地图服务。用户只需将红白机插上网线,访问谷歌地图,选择NES版本后,即可使用8位游戏机画面风格的地图服务。据网友测试,国产“小霸王”等产品也可兼容,但存在死机、过热等bug。
  此外,谷歌还计划与任天堂推出谷歌地图专用卡带,附带世界主要城市红白机版离线地图,售价可能为99美元。(永鸿)
http://tech.sina.com.cn/i/2012-04-01/10316904971.shtml




438#
 楼主| 发表于 2012-4-2 08:38: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女大学生愚人节网上直播“自杀”
2012-04-02 03:48:55 来源: 武汉晚报(武汉) 有213人参与


图为小雪的微博截图,左下方有两张割腕照片。
本报讯 “我走了,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再见。”昨日中午一点左右,市民记者杨先生在汉网“我的报道”版区发帖爆料说,一名女大学生在微博上正直播自杀。
帖子中转发的一张割腕图,触目惊心。前不久震动全网的“走饭自杀事件”还未淡出人们的视野,小雪(化名)此举再次触动网友敏感的神经。
短短一小时内,数百网友跟帖,希望能找到小雪。记者在杨先生的指引下,看到这条已被近4000网友转发的微博。
在逐条翻阅小雪近千条微博后,记者初步确定小雪所在学校、专业、姓名等身份信息,并第一时间提供给平安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官方微博。
就在大家焦急寻找时,有网友将该割腕图在搜索引擎中进行了比对,发现此图为2011年10月的一张新闻图片,一时质疑声四起。
记者辗转与小雪取得联系,她一开口就主动表示希望通过汉网向网友表示歉意。“对不起,该图是网上截取的,另一个图是自己画的,开始只是个愚人节玩笑,请你们不要担心,祝所有好心的人健康幸福。”
在被问及为何这样做时,小雪说,“发这样的微博,只是希望更多人关心,安慰,温暖,让我们觉得活着还是有意义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冰冷。”
汉网官方微博,在了解清楚后,第一时间对该事件辟谣。
下午4点,小雪删除了两条“直播自杀”微博,并发布道歉信,“今年愚人节玩笑开大了,后果我也没想到。诚心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件事情,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置之不理。希望更多人引以为戒,不要拿这种事情开玩笑。”
网友得知真相后议论纷纷。不少网友直呼此举“既无聊又幼稚!”另有网友质疑小雪,“以此种方式检验社会冷暖,浪费社会公众的关注和爱心,真怕会变成‘狼来了’以悲剧收尾。”还有网友则表示宽容,“我宁愿是被骗了,也不想看到死亡。”
(本文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作者:黄珊珊 胡义华 杨京 万凌)
http://news.163.com/12/0402/03/7U2BKD2100011229.html


439#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两年前的文章,也是关于重庆  
2012-04-05 16:08:48|  

(按:这是整整两年前的文章,当时发生的事,不知现在还有人记得否?请重温: http://book.ifeng.com/culture/wh ... 4/06/510272_0.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4/12/c_1227506.htm

当时“重庆模式”风头正劲,现在时过境迁,再看这些,不知是否会有别的感想?不知当事方是否会出来做个交代?)



        《重庆时报》道歉了。早上起来,看到《重庆时报》社《致中国作家协会的致歉信》,但是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劲。就像之前“中日毒饺子事件”,中方终于查出投毒在中方了,日方向中方表示感谢一样,怎么看怎么别扭。日方所以致谢中方,是因为中方终于改变了无赖态度,知错了。而中国作协并非无赖,事件发生后,它以证据进行澄清。尽管那些证据还未必让人信服,但体现了其还是讲道理的。如果《重庆时报》觉得那证据有漏洞,完全可以追究探明。现在它说是自己错了,既然有错,致歉理所当然。但是那《致歉信》为何怎么看,怎么让疑惑呢?
        《致歉信》一改《重庆时报》原来的立场,称“中国作协七届九次主席团会、七届五次全委会在重庆召开,众多全国一流作家会聚重庆,是中国作协对重庆的重视和青睐,对重庆文学事业的大力支持,是重庆文坛的一件盛事。”明眼人都知道,作协包括地方作协主席团、全委会,并非“一流作家会聚”。其中虽然有些好作家和评论家,但是大多数不是,甚至不知道他们写了什么。慕容雪村说作协里的是“宣传干部”,那么主席团全委会则是“宣传干部”里的“干部”,明白地说,是“文学官员”。这当然也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筛选体系不同。我也未必相信好作家可以当成好干部的,选干部就要按干部的标准,只是我提请《重庆时报》不要混淆了。
        那么,这么一个会议能给“重庆文学事业”以“大力支持”吗?怎么可能是“重庆文坛的一件盛事”呢?《致歉信》显然不能理顺自己的逻辑,反让人觉得其不老实,是为道歉而道歉,所以就竭力说对方好听的,让对方消消气。我想中国作协既不是无赖,也就不会受用这样的敷衍的。
        我不能不怀疑《重庆时报》致歉的目的了,为什么而道歉?莫非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清?从行文看,似乎有点。“记者在采访中道听途说,不深入了解、不认真核实,导致基本事实严重失实;值班编辑不仅不从稿件选题和内容上严格审核,反而采用娱乐化对比手法包装新闻,版面编排导向错误;值班副总编政治敏锐性不强,政治责任感缺乏,没有严格把关,致使失实报道见报”。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报道真实问题,一个是政治敏锐问题,但是两个被搅在一块了。没有真实报道,未必导致政治不正确;政治正确的报道,也未必就真实。那么我想问,《重庆时报》是认为自己属于哪个问题呢?如果两个问题都有,那么它们也不是因果关系。莫非觉得大包大揽了,就能敷衍过关了?反正我错了,你怎么说我都行!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文理不通的官样文章,大概都因为写的人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无非一个态度,走个过场,也预料看的人也是不会认真推敲的,反正是官样文章,去想它干什么?大家都无关心。既然无关心,为什么还要写?因为上头要你写。《重庆时报》的这封《致歉信》,也许就是因为被勒令而写的?从信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痕迹:有关部门对此次会议的宣传报道是“作了总体安排并提出明确要求”的。那么报社所犯的错误,其实就是没有没有按照这个“安排”进行报道,没有满足这个“明确要求”。如果是这样,就是更大的错误了。所以我们看到《致歉信》里故意把问题归咎于“编委会在总体安排、报道策划、组织实施、人员调配上不到位”,也就是说,只是个失误。然而,要是“不到位”,报道一定只是平淡无奇,哪里可能轰动一时?
        这封《道歉信》虽然文理不通,但是在表态上,却十分通畅:“今后,我们将大力宣传中国作协及作家们以优秀作品反映现实、讴歌时代,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巨大努力;大力宣传作家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创作,勇于担当社会与人文责任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中国作协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展示当代中国风采、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作协和作家们的辛勤劳动、丰硕成果鼓与呼。”总之,今后只说好话。这样的通畅,就像只喝牛奶,不加点淀粉类食物,牛奶直接穿肠过,直接排泄掉,不会留下什么营养。甚至,还是一种败坏。今后只要受到压力,就胡乱道歉一气;只要有权力,就可以让对方道歉。这样,不仅对中国作协不利,对中国作家不利,对中国的文学不利,对中国的任何事情,都不利。大家都只能歌功颂德,那样,这个社会就太危险了。
        我小时候常写检讨书,基本格式是:今天我犯了什么错,这是不对的(违反什么规章制度),今后要改正(表决心)。这三段式玩得极为顺溜,以至于犯了错,课后被留下来,老师还没有叫写检查,我已经写好了。毫无灵魂触动,过后照犯不误。搞得老师气道:“你不要以为你很会写检讨书!”
        《重庆时报》,你很会写检讨书吗?
http://zgzjcxw.blog.163.com/blog/static/1219571072012354848501/
440#
发表于 2012-4-7 18:26: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British Broadcaster With Murdoch Link Admits to Hacking
[size=0.9em]Lefteris Pitarakis/Associated Press

The entrance of one of the 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Group headquarter buildings in London.

By
SARAH LYALL
and RAVI SOMAIYAPublished: April 5, 2012


LONDON — Sky News, a British satellite news broadcaster whose parent company is part-owned by
Rupert Murdoch’s News Corporation, admitted Thursday that one of its reporters had hacked into e-mails on two occasions while pursuing news stories, the first time that
Britain’s hacking scandal has spilled into television news.


Connect With Us on Twitter
Follow@nytimesworldfor international breaking news and headlines.



Readers’ Comments
Share your thoughts.


The acknowledgment came just two days after Mr. Murdoch’s son
Jamesresigned as chairman of Sky’s parent company, 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or BSkyB. Company officials said there was no link between the resignation and the hacking revelations, which were made public only as a result of a recent inquiry by the newspaper The Guardian.
Sky said the hacking, while illegal, had been authorized by its executives for journalistic reasons — in pursuit of a story that benefited the public interest — and in one instance had helped a police investigation. And the company said that a continuing review of its e-mail records and accounts had so far turned up no evidence of impropriety in Sky’s reporting practices.
“We stand by these actions as editorially justified and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he head of Sky News, John Ryley, said in a statement. “We do not take such decisions lightly or frequently.”
The admission came after months of overlapping police, parliamentary and judicial inquiries into phone hacking, e-mail hacking and paying bribes to public officials at two Murdoch-owned tabloids, The Sun and the now-defunct News of the World. In general, broadcasters abide by higher standards of news gathering in Britain than newspapers do. Sky News operates separately from the Murdochs’ newspaper business and has asserted its independence by aggressively reporting on News Corporation’s troubles.
Still, the disclosures of e-mail hacking come at an awkward time for BSkyB, which is 39.1 percent owned by News Corporation and which has suffered from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Murdochs as the hacking scandal has unfolded.
“This is nothing like the hacking at The News of the World,” said Roy Greenslade, a journalism professor at City University London. “But there’s an embarrassment in that it’s another News Corporation business, so people will be saying, ‘That’s just typical of Murdoch.’ ”
Last summer, stung by sustained criticism in Parliament and across Britain, News Corporation withdrew one of Mr. Murdoch’s cherished goals: its $12 billion bid to take over the portion of BSkyB that he did not own already. On Tuesday, in announcing James Murdoch’s resignation from BSkyB, the company said the continuing phone hacking investigation was making him a lightning rod for dissatisfaction and proving distracting to the company.
A report from a House of Commons select committee investigating phone hacking is scheduled to be released within the next few weeks, and is expected to criticize the younger Mr. Murdoch for what some members believe was incomplete and misleading testimony during hearings last summer.
“I believe that my resignation will help to ensure that there is no false conflation with events at a separate organization,” Mr. Murdoch, 39, wrote in a letter to the BSkyB board, referring to News International, the British newspaper arm of his father’s media empire. He resigned as chief executive of News International five weeks ago.
Mr. Ryley of Sky said Thursday that one of the e-mail hacking cases occurred in 2008 and concerned John Darwin, a Briton who staged his death in a fake canoeing accident in 2002 but actually moved to Panama and, in collusion with his wife, collected £500,000 in life insurance.
Known in the tabloids as the “canoe man,”
Mr. Darwin returned to Britain and lived in a secret apartment in his old house until 2007, when he turned himself in to a police station, claiming at first to have no idea what he had been doing for the last five years.
The next year, a Sky News reporter pursuing the story sought permission to hack into e-mails he suspected had been used by the Darwins to communicate after Mr. Darwin’s fake death, Mr. Ryley said in
an online posting.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Sky News granted permission because we believed the story was justified in the public interest,” Mr. Ryley said. “None of the material obtained was broadcast prior to the conviction and our coverage made clear that we had discovered and supplied e-mails to the police. There has been no attempt by Sky News to conceal these facts, which have been available on our Web site ever since.”

In a statement, the police department in Cleveland, which handled the Darwin case, said that it had “conducted an initial review into these matters and can confirm that inquiries are ongoing into how these e-mails were obtained.”


Connect With Us on Twitter
Follow@nytimesworldfor international breaking news and headlines.



Readers’ Comments
Share your thoughts.


A second case involved e-mails relating to a suspected pedophile, a spokeswoman for Sky News said. On both occasions, she said, the managing editor of Sky News, Simon Cole, authorized the hacking.
The company likened the e-mail hacking to other instances in which journalists broke the law for the sake of journalism. In 2004, Sky News journalists bought an Uzi machine gun to highlight how easy it was to buy illegal weapons in Britain. The year before, a reporter penetratedairport security
to show how porous it was.
BSkyB has suffered various upheavals in the last year. As a result of the allegations surrounding the Murdochs’ newspaper business in Britain, the broadcaster is being investigated by Ofcom, the British broadcast regulator, over whether it is “fit and proper” to hold a television license.
Critics seized on Sky’s disclosures as evidence of impropriety at the company.
“The chair of BSkyB has to say something on this and reassure viewers that this has not been going on more widely,” Tom Watson, a Labour Party member of Parliament and a persistent Murdoch critic, told the BBC. “There are cases where the public is best served with journalists breaking the law, but it has to be done in extremis, and I am not sure whether it was in these two cases.”
But Clare Enders, the head of Enders Analysis, a media research firm in London, said she thought that the biggest potential obstacle to BSkyB’s retaining its broadcast license had been James Murdoch, and that his resignation had removed much of the problem.
“We all spend our days shell-shocked because it’s been one thing after another,” Ms. Enders said in an interview, referring to the seemingly endless stream of disclosures about wrongdoing at News International. Still, compared with past revelations by other British media outlets, she said she did not consider Sky’s practices “that big a deal.”
Rupert Murdoch, who is 81, has complained on Twitter recently that critics have been unfairly targeting News Corporation with false allegations.
He was particularly incensed, it seems, by reports in the BBC, PBS and The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charging that a section of his television operation hacked the encryption codes of its pay-television rivals in Britain and Australia, encouraging piracy to undermine their businesses in the late 1990s.
“Seems every competitor and enemy piling on with lies and libels,” he wrote on Twitter last week. “So bad, easy to hit back hard, which preparing.”

Alan Cowell contributed reporting.




Pass

Unbelievable

Agree

Flower

Egg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4 Andrea HopePort Orchard, WA
FLAG
@John Schaffer, Houston : I'm offended by Yahoo and Google, et al, scanning and data mining every email message that passes through their servers. I'm offended by media and marketing companies tak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reselling it without permission. I'm offended by the gross attack on privacy in our society. Just because I am offended doesn't mean it isn't so.
April 6, 2012 at 4:57 a.m.RECOMMENDED9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Alan GregoryWilliston VT
So Sky News is not covering the "news," it is the "news." Hah, hah.
April 6, 2012 at 4:57 a.m.RECOMMENDED8

BarryPalm Coast, FL
Ya just can't beat "friendly" competition at the expense of personal freedoms, can you?
April 6, 2012 at 4:57 a.m.RECOMMENDED14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4 nuevoretroCalifornia
US Justice Dept. needs to act on foreign criminals statute. Murdoch deserves to lose Fox,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the NY Post. Get on it FBI.
April 6, 2012 at 4:59 a.m.RECOMMENDED55

GarthMpls
When is this moving to Fox News? Isn't there enough foul play to assume it crossed the pond?
April 6, 2012 at 4:59 a.m.RECOMMENDED42

S. O'NeillMontreal, Qc
It crossed the pond long ago. Ask Governor Christie
April 6, 2012 at 10:47 p.m.

JimWhiting NJ
It is too easy to hack a telephone. When you buy a phone there is a code number that you can listen to your voice mail messages if out of the house. You just call the your phone number and when the voice mail picks up,put in your code and then listen to your voicemail. The companies that manufacter the phones use the same code for all their phone products. Read your phone instruction book on how to chage your code. It would be easy to access a phone by making a list of all the phone manufacturers codes, and call a persons number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3 JulieCa.
So they make the laws and then enforce them?
April 6, 2012 at 8:13 a.m.RECOMMENDED2

PatrickLong Island NY
The emails were encrypted. That makes it doubly a crime.
April 6, 2012 at 8:13 a.m.RECOMMENDED4

PatrickLong Island NY
One case involved a man named Darwin who was accused of "Deception"
Imagine that! What's in a name!
April 6, 2012 at 8:13 a.m.

M. FoutchVancouver, WA
Golly gee! Somehow I thought hacking into someone's mail, postal or email or telephonic, was illegal unless a judge granted a subpoena or am I wrong?
Whats the story with these low lifers at News Corp BSB? I suggest the US Govt cancel Rupert's little franchise after charging him and sonnyboy with criminal cartel activity.
April 6, 2012 at 8:13 a.m.RECOMMENDED13

KuperbergSwarthmore, PA
With respect to Mr. Ryley comment “We stand by these actions as editorially justified and in the public interest,” you need to realize that when a former News Corp reporter was asked during testimony to define "the public i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3 faceless criticNJ
Just as Linda Tripp taped Monica Lewinsky and brought a sitting U.S. President to impeachment. And THAT was both illegal, and entrapment.

And the Republicans led by New Gingrich pounced.

Yes. Let's be a little less strident here.
April 6, 2012 at 8:38 p.m.RECOMMENDED1

CBJCascades, Oregon
FLAG
Complex for you , but maybe not as you have no problem presenting something that would only be called false equivalency in an attempt to soften the blow to your post. Or are you suggesting that we consider the article as an abstract event with no connection to the incontestable character of Murdoch behavior around the globe.

Strident trident, have you no familiarity with the garbage quality of Murdoch's so called journalistic endeavors?

That Fox was not laughed off the air long ago is a concern for all Americans who valu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outright deliberate misrepresentation and fact driven information.

How many shades of grey are you willing to permit an ongoing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2 James PorterCharleston SC
Maybe they can hack the email of an AMerican Hating company in Charleston SC called The Beach Co. These guys hate US Flags, Vets, our Country and the men and women who fight for our freedoms. Check out this story about their disrespect to our troops and our flag.

http://www.postandcourier.com/article/20120405/PC16/120409560/1165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1

AlexIN
FLAG
I think we need to be a little less strident here.

In a well known and often discussed case about 15 years ago, a Florida couple, the Martins, themselves Democratic activists, illegally taped a cell phone conversation (this was the days of analog cell phones) involving several members of the Republican leadership, including Newt Gingrich and John Boehner. The couple provided a copy of the tape to a Democratic congressman, and the tape found its way to the New York Times, which promptly published a story based on it.

Now, the Times did nothing illegal. Though the Times surely knew t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1 CBJCascades, Oregon
Sounds exactly right to me.
April 6, 2012 at 10:47 p.m.

PatrickLong Island NY
For the Public Good???

Look what Murdoch did to America. It seems everyone is ready to fight each other after being incited by the right wing gun toting holier than thou crowd pumped up by his media empire.

This stoiry just doesn't shock me. The bigger story is his political manipulations.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20

MaggieLos Gatos
Murdoch being arrested and thrown in jail would be in the public's interest.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34

Charles BrobstBinghamton, NY
Murdoch must have thought he was in America when he approved this crime. Shut them down.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13

OzzinnyDarien, NY
jr - suggest you contact Nick Davies at the Guardian or the journalists reporting on this imbroglio at the New York Times.

Sunshine is the best disinfectant.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4

jrnyc, ny
FLAG
Got to Nick Davies, said it would be a dis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1 RMN.Y.
FLAG
James Murdoch and his father clearly have no shame. Not only are these people shameless but they're so completely deluded that they actually think they can turn this around to their benefit. "We stand by these actions as editorially justified and in the public interest,” John Ryley, head of Sky News said. “We do not take such decisions lightly or frequently.”

Please. The Murdoch's and their organization have absolutely ZERO CREDIBILITY!

..and everyone knows it.
April 6, 2012 at 8:23 a.m.RECOMMENDED25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Sally DeCapiteCleveland, oh.
Every time I read about Murdock, his clan and his entities (like Fox Cable News), I want to take a bath! I thought it was wrong to let him in the US but don't know what country would find him acceptable. What a legacy he will have. His grandchildren will probably want to change their name.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GreatWAPerth, Western Australia
The UK no longer want Rupert and fami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1 RLCChicopee MANYT Pick
FLAG
Man o' man! - sorry to say it, but a lot of folks here are just not getting it. The "doing i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remark, with subtext "even if it be illegal" is not a defense, it is a shot across the decks to GOVERNMENTS (plural).

Murdoch (and we are ONLY talking Rupert here) plays a bigger (higher level) game than most of us are capable of thinking, he thinks Governments where we think companies, he thinks presidents where we think bookkeepers etc.

His son falling on the sword, first at NI, now at Sky can simply be likened to Saturn devouring his own son. ALL that matters to Murdoch, is Murdoch and his own sense of value, he sees only what he wishes to see in the mirror.

The time is coming when US interests are going to be OPENLY under investigation, he knows what will turn up, more of the same...

The "doing something in the public interest" defense is no such thing, it is simply the Murdoch way of saying... "Look Mr Pres., Congress et al, if you w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0 RandallEast Texas
FLAG
I wouldn't give a plugged nickel for anything Murdoch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I subscribe to the WSJ and it just cut out with no explanation and no notice, about 2/3 of the people that post there.

Exactly like when they fired "The Judge" from his program. He was there one day and the show was ended the next day; no explanation or one word was said about why his show was shut down!

I have never seen a company act like that.

The Fox News TV news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ir content and believe it or not is more liberal now. Again not one word was said about any changes.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0 John TownsendMexico
FLAG
When one company amasses too much control over a nation's public discourse, democracy suffers and corruption spreads. It's clear that Murdoch and his News Corp. colleagues believed that their tremendous media power placed them above the law.

The journalistic quality of the WSJ has declined precipitously since the sale to Murdoch, as articles got shorter, more simple-minded, and tainted. The wall between news and editorial cracked, then broke.

FOX News, with its editorial banner masquerading as news, and its outright and deliberate misinformation, has proved deeply detrimental to American political culture. It may prove to be ultimately destructive. We can derive differing opinions, but everything gets corrupted when we can't operate from the same knowledge base. These ethical lapses (phone tapping, bribery) are part of that same pattern.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5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jmNE Florida
“We stand by these act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20 lecoor0Toronto ON
FLAG
This declaration is truly hypocritical, as the accused has decided that their actions were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as their defense.

Wouldn't it be proper for the public to decide what is in their best interests rather that the defendant in an increasingly clear presentation of appalling journalism and jingoism which is under a legal microscope in several countries today.

Murdoch's son's departure also seems to remarkably coincidental with the heat being turned up in the UK and elsewhere. Is this fortuitous or an attempted escape from the investigation underway?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 going" perhaps.....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3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flyfysherWestminster, CO
We live in a time where the ends justifies the means and the law has become irrelevant.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TbirdKS
The human race will best be served when Murdoch and Ailes shake their earthly coil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9 midnight12amrego park, n.y.
can anybody in my government explain to me the justification of allowimg this crew to purchase the ''wall st. journal'"?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6

John TownsendMexico
And even now surely people at the FCC should be concerned when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Murdoch has issued explicit directives to his WSJ executives to "destroy" the NYT. The journalistic quality of the WSJ has declined precipitously since the sale to Murdoch, as articles got shorter, more simple-minded, and tainted. The wall between news and editorial cracked, then broke.

And it´s clear that the Murdoch owned "fair and balanced" FOX news hasn´t been a stellar reponsible custodian of a TV news service in the publics interest either, with its editorial banner masquerading as news, and its outright and deliberate misinformation. It´s unrelenting extremely biased assault on the Obama presidency is proving deeply detrimental to American political culture. It may prove to be ulti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9 Jack ChicagoChicago
We hacked, we hacked, but only to protect you. It doesn't survive any test of credibility and merely confesses to immoral and perhaps illegal activity. Time we turned our attention to the Murdoch empires' activities in the US. The leopard will not have changed its spots merely by crossing the Atlantic.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6

Jeff DrakeNeenah, WI
FLAG
Has Murdoch's unethical leadership impacted the WSJ and Fox News? Do these Murdoch outlets cover his scandals? What do their readers/viewers think about the scandals?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5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jmtaCt
Poor Mr Murdoch... "Seems very competitor and enemy piling on with lies and libels."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midnight12amrego park, n.y.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9 Leslie de QuillacqParis
We're getting all these stories about the nefarious goings on of the Mudoch group abroad. Surely they're up to the same things in the US. What about a story in the NYT talking about how much of the US media Murdoch controls seen in the light of what's going on in the UK. After all the group is just a vast propaganda machine in the US. Is everyone afraid to write about them in the US?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0

John TownsendMexico
FLAG
The best thing that coud happen to Murdoch is a Romney presidency, and by november it could happen none to soon.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Mark CarverSt. Louis, MO
So media companies can commit illegal acts in the name of what they declare to be the public interest?

How arrogant! The US and the UK have laws against vigilantism. We have the police to contact for a reason.
April 6, 2012 at 10:47 p.m.RECOMMENDED1

77ads77Dana Point
Why have they not charged N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8 Joseph HubenUpstate New York
FLAG
This will be a test of the integrity of the Justice Department and Eric Holder. While the perpetrators of the financial meltdown were rescued and and now use taxpayer dollars to lobby Congress to eliminate regulation does not bode well for integrity. No it will be hard to prosecute the arm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the voice of the "tea party" the ministry of propaganda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We will be treated to the most vicious vitriol if Holder prosecutes Murdoch and News Corp. How ca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stand up to this powerhouse of media manipulation?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3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R.Upstate
It would be better for the British public to operate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Murdoch influence in communication is pure evil. That is the standard.

Exceptions? Yes, but not many.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1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8 Roy PizzarelloNew York City
FLAG
In the old days, before we could excuse anything, this would be crime. If the TV station thought they had a piece of evidence in about a criminal act they should have contacted the police to pursue this.
Unfortunately, the only contact between the News Corp and the police is a cozy financial relationship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a bribe. The question now is squarekly before us here in the USA. Does Fox News also do this? I hope someone is trying to find this out.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3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SusanNew York, NY
I cannot believe the arrogance of John Ryley....where does he get off deciding what "i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I hope I Iive to see the day the entire Murdoch empire crashes and burns.....especially the Faux News Channel. What then will the zombies on the right do?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5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8 A GrunNorway
FLAG
Whit all the corruption coursed by Murdoch’s British news media, how is it possible that the same Murdoch’s operations in the US are not investigated? Fox News has long been known to be pure propaganda and misinformation, and there is not even a mention of government investigating, what surely must be mass corruptions. Could it be that Murdoch is paying off the justice department, just like Bush paid off the Supreme Court, to be selected President?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4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James HadleyOrleans, MA
I'm for tar and feathers, something good and old-fashioned. Nothing like TRADITIONAL VALUES.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3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7 John TownsendMexico
FLAG
It was quite revealing how Murdoch´s own "fair and balance" FOX news is quite unrevealing about the so-called Murdoch scandal. Mealymouthed O´Reilly (The No Spin Zone) poo-poohed the Murdoch matter in Britain dismissing it a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a "press battle" not affecting "average folk". He completely ignored the corruption and wide-spread hacking allegations involved. Even the comments of a guest News Corp reporter citing the fact that murder and terroist victims had been hacked, and that police and high govt officials were implicated as complicitous were countered by a lame "it´s no big deal" rebuttal.

Indeed, rather than delving into substance, O´Reilly launched into a ranting diatribe against NYT´s "vicious vicious" reporting on the issue, how it was all tainted by "liberal ideology". He called it dismissively a "witch hunt", and claimed none of these things affected Murdoch operations in america. Not even the fact that the newly appointed p ... 引用 Edit Delete admin 2012-4-7 18:17 RBWest Palm Beach, FLNYT Pick
FLAG
Ethical Journalism is rapidly disappearing. Sensationalism and the public appetite for junk creates a feeding frenzy. There are some news agencies that will dig deep into the muck to satisfy their hungry audiences. How low can they stoop? Neil Postman’s book,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written over 25 years ago, deeply resonates. Good public discourse is on the decline. What is most disturbing are the misinformation and lies that are being spoon fed to those who follow blindly like sheep's.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3
SHARE THIS ON FACEBOOK
SHARE THIS ON TWITTER

PaulMiami
Rupert Murdoch's motivation isn't for the public good as he suggests, it's to put the few coins his rags cost into his pocket from yours.
Simply not buying anything he sells will devastate his worldwide empire in short measure, and the sooner the better.
April 7, 2012 at 12:27 a.m.RECOMMENDED4


http://www.nytimes.com/2012/04/06/world/europe/murdochs-sky-news-channel-discloses-email-hacking.html?pagewanted=2&_r=1&ref=media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