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伦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91#
发表于 2011-12-24 23:06: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镜报》前记者称删除录音是为提防对手

 2011年12月23日09:54  京华时报

  据新华社电针对《每日镜报》前编辑皮尔斯·摩根在20日接受调查时所称该报没有窃听行为,曾于1998年至2000年在《每日镜报》工作的财经记者詹姆斯·希普韦尔在21日的调查中称,窃听事件在《每日镜报》很常见。

  希普韦尔说,在《每日镜报》工作期间,曾经有娱乐记者教过自己怎样获得电话录音,而且窃听后,记者会从被窃听的名人电话中删除这段语音记录,以阻止他们的竞争对手《太阳报》获得信息。

  希普韦尔认为摩根对《每日镜报》记者的窃听行为是知情的,他称摩根为“报纸跳动的心脏”,“以他做编辑的方式,我觉得如果说他不知道是不太可能的,他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摩根现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主持人,1995年至2004年供职于《每日镜报》。他在20日接受调查时称,自己从未“直接使用”过任何窃听所获得的私人信息,同时否认《每日镜报》卷入窃听丑闻。

  摩根曾在一篇报道中说,英国乐队“甲壳虫”前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和前妻希瑟·米尔斯未离婚时,麦卡特尼在某次两人吵架后给米尔斯电话留言,“听着让人心碎”。正是这篇报道使摩根卷入窃听丑闻。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23/095423681707.shtml
392#
发表于 2011-12-24 23:07: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希腊第二大媒体将举行48小时罢工

2011年12月23日14:2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23日电 据欧联网23日报道,希腊全国性报刊、第二大综合性媒体《自由新闻报》雅典办事处日前透露,该报近期将举行48小时罢工,目前已经在考虑是否申请破产保护。

  一位从8月起到现在仍遭拖欠薪水的示威工人发表声明说,《自由新闻报》在挑战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从8月份以来,雇员们凭着奉献精神,继续认真工作和生产报纸。而长期领不到工资,已经使雇员家庭无法正常生活。

  据悉,参与罢工的雇员从15日起已经停止更新报纸的网站内容。一些没有领到工资的工人和编导、记者从2日开始便有意私自更改栏目内容、改变电视节目和恶意进行间断性停播。受罢工影响,希腊公共电视和电台的新闻节目正常秩序被打乱。

  据介绍,《自由新闻报》在希腊媒体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希腊第二的大畅销报纸,成立于1975年。该报雇员举行无限期罢工,将对希腊正常的新闻传播造成及其恶略的影响,使本来摇摇欲坠的媒体市场进一步陷入混乱。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23/142323683115.shtml
393#
发表于 2011-12-24 23:08: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荷兰两名主持人在节目中互吃对方肉遭观众批评

2011年12月21日10:36  信息时报

  荷兰BNN电视台日前制作一个节目备受批评,两名男主持人竟在节目中互吃对方身上的肉!该节目日前播出,引来观众的议论。

  诊所割肉节目上品尝

  据报道,荷兰电视节目“实验品”专门探讨科学问题,日前在播出的主题“人肉味道怎样?”中,两名主持人施托姆和泽纳亲自担任实验品为观众解答。两人先到一间私人诊所分别在腰间及臀部割出一小块的肉,放入冰箱后请厨师到录像现场烹煮,施托姆及泽纳全程屏息观看,完成后以酒佐食。施托姆表示:“大家都以为人肉的味道像鸡肉是错的,我本来希望割大块肉但被医生拒绝,”更称自己正式成为“食人族”。

  “割人肉”或属违法

  不过节目一播出立刻引来批评,网友斥责吃人肉比“恋尸癖”还恶劣,指节目“无聊”“恶心”“变态”。更有人质疑节目是作假,但施托姆强调节目内容属实。尽管荷兰法律并无禁止吃人肉,但专家仍警告“割人肉”是违法及违反职业道德的。

http://news.sina.com.cn/m/2011-12-21/103623669203.shtml
394#
发表于 2011-12-25 10:48: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白岩松:说真话只是新闻的底线

2011年12月23日 16:27:25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作者:刘子倩 星评

 
提要:“说真话是全世界几百年以来新闻最基本的底线,从来就不是上线。就比如,你永远不能夸别人不偷东西便是好人。”

  
白岩松。摄影/ 本刊记者 甄宏戈
白岩松:说真话只是新闻的底线
  “说真话是全世界几百年以来新闻最基本的底线,从来就不是上线。就比如,你永远不能夸别人不偷东西便是好人。”
  本刊记者/刘子倩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穿过西客站附近一条小胡同,就到了白岩松工作的地方: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楼道昏暗,室内装饰简单,地板踩起来“咯咯”直响。很难想象,如此大牌的主持人,办公室竟然如此简朴。
  身着蓝色衬衣,休闲裤,习惯性地将双臂交叉于胸前,并时不时用手轻扶一下黑框眼镜,屏幕下的白岩松依旧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他曾说过,10年前只是姓白,而如今头发也都白了,见面之后方觉并非戏言。
  当《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问他,在央视度过了18个年头,最为满意的是什么?他沉吟片刻,答案出人意料:“《新闻1+1》还活着。”
 “节目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2008年,《新闻1+1》开播,不仅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而且大胆触及有关国计民生的敏感话题。曾有人私下对白岩松说,且看这个节目能活多久。
  4年过去了,这个节目不但还活着,而且在白岩松看来,它的锐气和精神还在,对新闻和社会的理解并未退步。“节目的媒体和公众关注度还在,‘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的确,活着并不容易。“如果只是报道事实,可能不一定特别难,但这是一个新闻评论,而且几乎是中央电视台唯一的评论节目,挑战当然是很大的。既有外在的环境问题,也有你自己的理解能力、反应速度、社会的传播过程中的分寸拿捏。这些东西,每天都是挑战。”白岩松坦言。
  事实上,自从这个节目开播以来,关于白岩松的传闻不绝于耳。从2009年的“自杀”,2010年的“挂职”,再到今年“辞职”,几乎每年网络上都会有一条关于他的传言。
  对此,白岩松一笑而过。他坦言自己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极不敏感的人,从未开过博客和微博,甚至也从未有人收到过他发的电子邮件。每每关于他的谣言在网上流传,他大多是几天后从同事处获知,哈哈一笑置之。
  今年,他再次“中枪”。温州动车事件发生后,白岩松在节目中批评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要不停地、不断地、永远说真话,直到大家的信心真正建立起来。”事后,这期节目的文字版被网友整理出来,在网上广为流传。
  网上盛传他因此遭到批评,还写了检查。连同事都来向他求证,白岩松如以往一样大笑:“我多么希望是真的啊!”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确认,他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辞过职或写过检查。
  最近,他的一番话又被过度解读。在2011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上,当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为白岩松颁奖时,白岩松说,作为一名1989年毕业的大学生,与胡德平的家庭有着没有血缘的血缘关系。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可在白岩松看来,这话再正常不过。“我是1989年大学毕业的,而且我们这代人对邓小平、胡耀邦充满了敬意,之前也看到中央领导写的纪念胡耀邦的文章,所以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达。”
  白岩松对于引起这么多的议论也有几分无奈,他说他不会把每个问题都想得那么周全。“那会太累,大家愿意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吧。”
  央视代言人还是央视异类?
  不管白岩松愿不愿意,每有大事,他的评论总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甚至会被解读为高层授意,至少是代表了央视的态度。
  但白岩松自己却不喜欢这种“被代表”。“我们是在做新闻,不是在做某一种态度。”他说。
  白岩松向《中国新闻周刊》详解了《新闻1+1》每天制作的流程:每天中午12点前,编辑会给他报两到三个选题,他选定一个后再跟领导碰头。确定选题之后,他与团队会有一个交流,然后各自准备。下午,他一般都是在准备晚上的直播内容,如果是不熟悉的问题,就会准备得更为仔细。不过,经过20年电视生涯的历练,少有他不熟悉的领域。
  节目直播前,只有一个提纲,没有成文的稿子,甚至他自己事先都不确定节目上会具体说些什么。也就是说,上节目前,只有一个大体的方向和结构,更不存在所谓的领导授意。
  矛盾的是,在被视为央视代言人的同时,敢说敢言的白岩松又常被一些人认为是央视庞大的传播机器中的一个异类,一个体制内的坚守者。但他自己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是央视的一员。我所感受到的所有东西也是从央视得到的。”
  他说,许多人痛骂央视,但对于柴静、崔永元等主持人极尽赞美之词。“最后发现表扬最多的还是央视的。10年前大事看凤凰,如今已是看央视。所以,大家只是借骂央视反映另外的社会情绪。”
  在他看来,新闻向前走的过程中,本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机缘巧合”出现了节目被取消的情况。“我能够去面对,这又不是唯一的一次,也不见得未来不会发生,这就是职业风险问题,否则全世界的新闻界就不会有开天窗这个说法了。”
  带着理想,说有建设性的真话
  在同事敬一丹眼中,白岩松是一个“不传播毋宁死”的家伙。“因为我比较傻还比较轴,所以才坚持到今天。”白岩松这样总结自己的新闻历程。
  1985年,17岁的白岩松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中国广播报》工作,开始了记者生涯。1993年,他调入央视,成为《东方时空》的主持人,这成为他事业的第一个转折点。很快,凭借着出色的表现,他为电视观众所熟识。
  4年之后,白岩松迎来了事业的第2个转折点。1997年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做大型直播节目,白岩松被选为节目的主持人。在事后的表彰大会中,他成为唯一获得一等奖的现场报道主持人。那一年,白岩松29岁。
  随后的10多年中,面对着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白岩松越来越从容和淡定。
  如今,参加各种颁奖典礼前,白岩松都会问上一句:“为何把奖给我呢?”对方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你说真话,坚持新闻理想啊。”起初,听到这话,白岩松都会很开心,可当虚荣心消退之后,他颇感脸红:“真的是很不好意思。”
  20多年前,他在大学课堂上学到的是,“说真话”是新闻的底线;而到了如今,“说真话”却成为获奖的理由。“说真话是全世界几百年以来新闻最基本的底线,从来就不是上线。就比如,你永远不能夸别人不偷东西便是好人。”白岩松感叹。
  前几天,易中天问白岩松,“是梦想重要还是底线重要”。白岩松一如往常反应敏捷:“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制止底线的不断下滑,然后夯实底线,再慢慢抬高底线,站在抬高的底线上,你就会觉得离梦想近了一点。”
  令他担心的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很多地方底线都变成了上线,报道新闻时说真话也成了巨大的优点。“我们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新闻都不说真话,后果会怎样?”
  他认为,后果就是,年轻一代失去危机感,公众失去了对真实社会的判断,很多年之后,今天的正面报道就会成为负面报道;相反,今天的负面报道,若是带着理想和建设性,很多年后回头看,它就是正面报道了,因为它促成了改变。
  这位资深的媒体人更为担心的,是新闻行业的没落。如今,优秀的年轻人都往公务员、大型国企里挤,传媒界中的优秀人才自然变少了。所以他担心,10年之后,如果媒体中成长起来的都是二流人才,那就决定媒体也是二流的。
  他鼓励年轻人,要以比他更快的速度超过他;他也一直在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几年前,他就辞掉了3个栏目的制片人职务。在他曾担任制片人的《时空连线》团队中,目前已走出3个副主任、15个制片人和5个首席记者。他乐见柴静、张泉灵、李小萌等后辈成长起来,变得越来越成熟。
 “或许又到推动新一轮新闻改革的时候了”
  白岩松认为,网络让百姓变成了公民,开启了“全民皆记者”的时代,但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不能都渴望自由,却滥用自由。
  若干年前,他曾问启功先生,看到那些假冒他名字的字画有何感受。启功笑答:“有些比我写得还好,署他自己的名字多好啊!”
  白岩松未曾想到,当年他提出的问题,如今返回给了他自己。
  在微博上,有不少激进的语言署名为白岩松。“你假借别人之口去说自己心中的话,不同样是作假吗?”常有一些部门来央视核实传言,白岩松跟领导开玩笑说,以后直接报警就可以了。
  但不管怎样,他仍将自己定位于互联网的支持者。
  “或许我们又到了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时候了。十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开启新的新闻改革,只不过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出现,使我们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还不是那么自发和主动的,所以新闻也应该有新一轮的、更开放更透明的改革。”
  白岩松举例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新闻不断地改革,提供更快捷真实客观的新闻,老百姓才有知情权。”他说。
  十几年前,白岩松写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渴望年老》——并非希望年华流逝,而是企盼心智成熟。
  年过不惑的白岩松,现在每周要踢两场球,还喜欢听摇滚乐,甚至比女人还爱逛街。他已将工作与生活严格划分,基本拒绝了外面的应酬,几乎每天都回家吃饭。“如果没有时间陪家人、听音乐、踢球的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白岩松说。
  就在去年,白岩松出了第二本书《幸福了吗?》,以此记录10年来走过的日子。他似乎更喜欢总结过去,而不是筹划未来。他表示,从不去想5年之后的事情,唯一能做的就是过好现在。
  正如他将自己的新书送给柴静时,在扉页上写的那句话:这一站,幸福。 ★
  (实习生李媛对本文亦有贡献)
  白岩松,1968年出生,蒙古族。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分配至《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至今。先后荣获“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奖项。
  他被视为中国电视媒体的良心,凝重而坚毅的神态,堪称电视屏幕上的中国表情。2011年,他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持续追问,体现着勇气与睿智,尤其“7.23”动车事故之后,他以动情而犀利的电视评论,引起巨大反响。新闻人是时代巨轮的望者,在中央电视台这个极其重要的传播平台上,他和他的同伴的努力和坚持弥足珍贵。


http://newsweek.inewsweek.cn/magazine.php?id=4563

395#
发表于 2011-12-25 21:42: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男方暴色为什么不相信国内媒体?村里一老汉说:你们敢报吗?另一老汉接过话:不管电台电视台,陆丰的敢,广州就会压下来,广州的敢,北京就会压下来,国内媒体和贪官有啥区别?没啥用!那些我们不信,香港的还行。说完叼着烟头也不回闪了。乡野村夫熟稔大陆媒体潜规则,想不通那么多大学还开新闻系顶个啥用。 转发(160)|评论(35)今天 14:37 来自UC浏览器
396#
发表于 2011-12-26 19:38: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小悦悦事件”救人阿婆被辞退:雇主受不了媒体2011年12月26日 16:55
来源:齐鲁晚报
字号:T|T3729人参与0条主评论 77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看着妻子和小悦悦以前的合影,王持昌说:“我希望大家淡忘小悦悦,但不要淡忘这件事,再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伸手帮助。”

如果不是两岁女孩小悦悦用生命来唤醒,也许我们还在习惯做“路人”。

小悦悦离开两个月后,父亲王持昌回到了广东佛山。一家人分住三地,各自寻求安慰和解脱。

而抱起小悦悦的阿婆陈贤妹,则不断被请去参加各种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然后经历舞台中央的万众瞩目和现实中的冷言冷语。

似乎一切都在落入“俗套”,王持昌甚至希望大家淡忘小悦悦,让他的家人重新归于平静。只是,“不要淡忘这件事,再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伸手帮助。”

在寒冷的冬夜里,王持昌一家人经常会梦到小悦悦,她永远是两岁的样子,穿着花裙子在院子里跑,院子很大,没有车来车往。

离开

2011年夏天,两岁的王悦随母亲曲菲菲从佛山回冠县消暑。临走前,曲菲菲给老公王持昌打电话,商量是否把王悦放在老家。

王持昌拒绝了,一方面他不愿意自己和女儿相隔两地;另一方面,他已经习惯了佛山的现代化。他认为在佛山,王悦和哥哥王硕会有更好的教育和成长条件。

这个原本充满了亲情和期盼的决定,却在10月13日成为一个悲剧。王悦,也就是小悦悦,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18个路人与小悦悦近在咫尺的“错过”,看起来比佛山到冠县还要遥远。

小悦悦的奶奶是这个冬天唯一留在老家的人。小悦悦的父亲王持昌重新回到佛山,而小悦悦的母亲和哥哥则回了娘家。一家人分散三地,有着共同的悲伤。

“悦悦每年过年都会回来的,今年不会了。”在老家,小悦悦的奶奶回头往柜子上看了一眼,原本是想看挂在那里的照片,但如今这个动作有些多余,照片全不见了。

小悦悦的妈妈曲菲菲把所有照片都带回了娘家,她还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女儿。

这个家庭已经决定彻底离开那个伤心地。全家只有王持昌还留在佛山,他要处理完在佛山的后续事情,并为剩余的捐款找到一个合理的途径,用来帮助更多的人。

这个决定,早在社会各界给小悦悦捐款时,王持昌就通过媒体表达过,那些捐款共计27万余元。

质疑

小悦悦离开之后,王持昌陆续捐赠了多笔捐款。10月31日,王持昌向白血病患者陈良发捐出6万元;11月2日,他又向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女孩李惠千捐出3万元。

但在捐款之前,这个家庭依旧沉浸在哀伤中,王持昌不愿出门见人,以至于网络上出现了质疑:王家想要吞下捐款。

王持昌不愿回应这些质疑,“我在处理一些事情,有关于悦悦的,也有关于捐款的,我说到就会做到。(那些猜测带来的)伤害也无所谓了,没有比失去女儿更痛苦的。”

冠县东北召村村民对这一家人的评价不错,王持昌和家人回来后,村民陆续赶来安慰他们。远离网络的村民听到这些质疑,用淳朴的话表示了愤慨:“这不是往人家伤口上撒盐吗?”

王持昌的确有些为难。丧女之痛犹在心中,质疑却如同利刃又挑开了开始结疤的伤口。他必须解释为什么不将善款直接交给慈善机构或者一次性捐出,毕竟这样会轻松很多。

王持昌希望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媒体核实求助者的情况之后,自己再将善款交给他们。他不会一次性将全部善款交给一名求助者,而是尽可能分给多名求助者,同时通过自己的力量引起媒体对这些求助者的关注和报道,从而发动社会给这些求助者捐款。

但在部分媒体报道中,曾经温暖过王持昌一家人的捐款,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对于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来说,这些质疑让他难以接受。

从法律角度来说,遗留善款属于“赠予”的财产,受赠人可任意对其处理,即使留下来也不违法。但按照惯例,在处理遗留善款时一般坚持“善款善用”原则,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受捐者将捐款再度捐给他人的情况。

但小悦悦离开后,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却在迅速变化。“公开是一种责任,是对献爱心者的一种回应。”这种上升到道德高度的评论,让王持昌承受着莫大的压力。有人质疑捐款总数不止27万元,有人质疑王家迟迟没有将全部捐款转捐,是有私心,而王持昌的解释却被这些声音淹没。

颁奖

这是王持昌不愿意任何人再去打扰家人的原因之一。“我希望家人能安安静静过日子,不要看新闻,不要想到录像,也不要听那些争论;我也希望大家淡忘小悦悦,但不要淡忘这件事,再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伸手帮助。”

这些快速的转变,陈贤妹同样看不懂。她是“小悦悦事件”中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录像中的第19个人,她用自己捡破烂的双手抱起了小悦悦。

如今她已成为一个道德“标杆”。适逢年底,任何一场有分量的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都少不了这个身高只有1.4米的阿婆。

某个颁奖礼为陈贤妹准备的颁奖词是:“陈贤妹为我们坚守住了道德的底线,她用不到1.4米的身高为我们撑起了明天的信念,一个拾荒阿婆为我们拯救了良心。”

但媒体的聚光灯却没能照到她生活中的无奈。“小悦悦事件”之后,她被原来的雇主辞了工,在房东的威胁下不得不搬出在五金城附近租住的房屋,原因是“他们忍受不了那么多的媒体”。

随后的演变就有些落入“俗套”了,陈贤妹在经过了表扬阶段后,毫不例外地迎来了质疑。

“每一次县里来车接她出远门,就会有人议论她又去拿奖金了。村里的谣言很多,有人说她从北京拿回家30万元,有人说她的银行存款超过了100万元,还有人上门来借钱。”陈贤妹家人说,她很想过安静的生活,但事态发展已经超出了她个人控制的范围,她不得不参加各种评选,然后经历舞台中央的万众瞩目和现实中的冷言冷语。

与温暖的南方相比,冠县东北召村的冬天很冷。王持昌一家人经常会梦到小悦悦,她永远是两岁的样子,穿着花裙子在院子里跑,院子很大,没有车来车往。(记者 张子森)
http://news.ifeng.com/society/sp ... 26/11576666_0.shtml
397#
发表于 2012-1-1 21:5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2-1-3 13:09 编辑

【案例】
达芬奇案中案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1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1月02日 | 评论(49

   达芬奇家居举报央视记者故意编发虚假报道,牟取巨额非法利益,并报案称数名中间人涉嫌敲诈勒索和诈骗
财新《新世纪》 记者 高昱 王姗姗 龙周园 邓海 王晓庆 见习记者 靳晴


一场原本普通的消费者与商家纠纷,一方付了部分预付款,但对到货商品不满;一方未收足货款,面对总是不满意的客户,要求先付款再送货。谁是谁非,已进入司法程序。然而,消费者找到电视台投诉,媒体周密部署,化装暗访,商家随即陷入“造假售假”的舆论漩涡。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达芬奇造假门”故事,但远不是故事的全部。

有 48 条新微博,点击查看
晓辰俺們也在等待李文學逐一回應。。。//@杨高五路: 顶一下! //@一匹马:厉害,芬达奇
@达芬奇家居[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对李文学个人声明的回应



转发(3830)|评论(1197)今天 19:08 来自Wiz个人知识管理软件
转发(3)| 收藏| 评论(4) 46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达芬奇再回应央视记者声明:核心报道均为虚假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2日 20:47 新浪财经微博

  新浪财经讯 1月2日消息,“达芬奇事件”正向着扑朔迷离的方向愈演愈烈。昨日,当事人、《每周质量报告(微博)》记者李文学否认收受了达芬奇的100万元,今晚,达芬奇公布了总经理潘庄秀华与李文学的录音,李文学曾劝说达芬奇甩手杭州店并多次提到了公关费用。
  达芬奇造假事件出现逆转
  今年7月份,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达芬奇家居(微博)造假一事,当时,北京消费者唐英自称花280多万从达芬奇家居购买了40多件家具,但家具质量极差。之后,“东莞家具长丰总经理”彭杰承认,达芬奇销售的卡布丽缇家具正是他们公司生产的,并非产自意大利。
  随后,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工商、质监、海关、税务等部门迅速行动,查封了达芬奇家居在当地门店的部分家具和仓库。一时舆论哗然,这个家居奢侈品牌一度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但这个星期,《新世纪(11.75,0.08,0.69%)周刊》的长篇报道却让达芬奇事件出现了大逆转。这篇稿件详细报道了达芬奇与消费者唐英的纠纷,重磅之处在于报道称,达芬奇曾经花费重金,企图摆平“造假门”事件的影响,其中,当时“造假门”事件的央视记者李文学曾收受了100万款项。
  当事人李文学否认收受贿赂
  《新世纪周刊》的报道中提到,达芬奇造假门中的最主要采访对象“东莞长丰总经理”彭杰其实只是一名跑单员,2011年春节前后,李文学以采购2200万元欧式家具为由,反复诱导彭杰夸大其辞,最终制作成披露达芬奇每年向东莞长丰采购5000万元假冒意大利品牌家具的新闻报道。
  对此,达芬奇指控称,《每周质量报告》记者李文学“故意编发虚假报道,隐匿新闻事实,并联合唐英、崔斌对达芬奇进行敲诈勒索”。
  与此同时,达芬奇宣布,已向北京市公安局(微博)经侦处报案,要求追究李、崔、唐等人涉嫌敲诈勒索和诈骗的刑事责任。
  昨日,当事人李文学就“敲诈达芬奇家居”发表声明,称达芬奇总经理潘庄秀华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妄称给他100万元,完全是诬陷和诽谤,并且潘庄秀华称向有关公司支付所谓公关费用与他毫无关系。
  达芬奇再声明:央视报道核心事实均为虚假
  今日晚间,达芬奇的新浪官方微博发布了针对李文学的声明,对于当时央视的报道指出了6点质疑,其中包括央视隐瞒达芬奇与消费者唐英的纠纷,假造“东莞家具长丰总经理”彭杰的身份等等。
  潘庄秀华在声明中反问称,“李文学声称不存在与他人勾结、陷害达芬奇家居的行为,试问李文学为何向我谎称还有500分钟对达芬奇不利的视频要播出?”她还透露,李文学曾经企图乘人之危侵吞达芬奇位于杭州的门店。
  对于李文学否认收受100万,潘庄秀华指出中间人崔斌知道全部实情,“李文学与崔斌以及我本人三方多达五次面谈时,李文学当面教训我公关费是合理的。”她还透露,她要求李文学就达芬奇事件在央视做一些客观的报道时,李文学多次提到相关费用。
  潘庄秀华直言,“我仔细研究过李文学主导的7月10日、17日《每周质量报告》的两期报道,整篇报道的核心事实都是虚假的,甚至是导演刻意安排的。”
  录音显示李文学曾多次暗示公关费用
  目前,《新世纪周刊》报道中所涉及的当事人仅央视记者李文学出面,央视官方并没有发表任何说法,但事实显然对李文学较为不利。新浪微博上甚至有人曝料,李文学曾经有过诈骗前科。
  随后流传网络的央视驻意大利记者到意大利卡布丽缇采访视频更是将矛头直指央视,这位记者曾打电话说,“你们确信那个达芬奇卖的就是偷拍这个工厂里面的这些东西,你们能保证吗?你们都不敢保证,那你叫我查这个东西我怎么敢保证?”
  而今日达芬奇公布的交谈录音对李文学愈加不利,比如,李文学曾劝说潘庄秀华甩卖杭州门店,“如果你觉得杭州店不行,那你把它甩了,我先收一下”。他还多次提到了公关费用:“潘总,您想想,电视台二套这节目,它做任何东西,它能没有费用吗?”(徐雯 发自北京)

http://finance.sina.com.cn/g/20120102/204711115229.shtml

吴伟的早餐铺子死不认账者完败 //@张醒生:表面的胜利和人心的胜利,看谁胜民心?! // @刘胜军改革 :央视又不是第一次出丑 // @薛蛮子 :围观
@辣笔小球和一个家居界的大佬在喝酒,他是达芬奇的竞争对手,他本想花个几百万找媒体枪手趁火打劫,搞死达芬奇。达芬奇和央视这一闹,他乐了,钱省下了。他的判断是:若达芬奇有问题,这次就死定了;若无问题,将引发社会动荡,人日和央视是两个标竿,央视撒谎,则动摇执政党的信誉。故此他认为:央视胜算大。 转发(3702)|评论(769)1月2日 22:23 来自2012版iPhone客户端
转发(6)| 收藏| 评论(7) 36分钟前 来自2012版iPhone客户端
398#
发表于 2012-1-1 21:59: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案例】
BBC主持人嘲弄印度人不讲卫生遭投诉(图)
2011-12-31 15:42:35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有1489人参与
核心提示:据外媒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近日在节目中嘲弄印度人不卫生遭批评,被指有种族歧视倾向。BBC一名发言人称,他们已经收到23份有关克拉克森“冒犯印度”的投诉。


克拉克森宣称自带马桶的汽车对印度非常合适,以此嘲弄印度人不讲卫生(视频截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印度时报》和英国《每日邮报》12月31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Jeremy Clarkson)近日因在节目中嘲弄印度人不卫生遭到批评,被指有种族歧视倾向。
在28日晚间播放的汽车节目《Top Gear》中,克拉克森驾驶着一部装有马桶的美洲虎汽车在印度贫民窟中穿行,宣称这种自带马桶的汽车对印度非常合适,以此嘲弄印度人不讲卫生、缺少卫生设施。
克拉克森的言论令印度人十分愤怒。BBC一名发言人说,他们已经收到23份有关克拉克森“冒犯印度”的投诉。许多观众还通过社交网站等网络途径抗议《Top Gear》节目中的不当言论。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作者: 沈姝华 )


http://news.163.com/11/1231/15/7MK5KJJN00014JB5.html

399#
发表于 2012-1-1 22:21: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BBC选熊猫当年度女性遭舆论批评
2011-12-30 04:23:47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有53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核心提示:近日,来自中国的大熊猫“甜甜”入选BBC年度女性面孔。这个评选结果遭到英国网民的批评。一些工党议员质疑熊猫“甜甜”的女性身份,称BBC要选的是年度“女性”,而非“雌性生物”。BBC回应指责称,动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评选名单上。

据新华社电 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第二次陷入涉及性别的争议漩涡,因为这家传媒机构选出的12张年度女性面孔中包括熊猫。

英国广播公司上周列出年度体育人物候选人名单全部为男性已广受批评,这次选择来自中国的一对大熊猫之一“甜甜”作为年度女性面孔,再次引起英国网民狂批,其中包括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

普雷斯科特在博客上写道:“英国广播公司找不到一名女性作为年度体育人物,却能找到一只熊猫作为年度女性。”


一些工党议员写道:“我们对‘甜甜’没恶意,它是一只可爱的熊猫,毫无疑问,配得起各种溢美之词,但问题在于要选的是年度‘女性’,而非‘雌性生物’。”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28日公布的2011年年度女性面孔名单,从1月到12月,每月有一名代表。6月代表为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的中国网球选手李娜,12月抵达英国爱丁堡动物园的“甜甜”为当月代表。

对网民的指责,这家传媒机构指出,这并非首次有动物出现在年度面孔名单上,比如2009年一条巨型鱼名列年度男性名单,去年4月代表女性是卡通形象“粉红猪小妹”。

http://news.163.com/11/1230/04/7MGC8NOS00014AED.html
400#
发表于 2012-1-1 22:21: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BBC选熊猫当年度女性遭舆论批评
2011-12-30 04:23:47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有53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核心提示:近日,来自中国的大熊猫“甜甜”入选BBC年度女性面孔。这个评选结果遭到英国网民的批评。一些工党议员质疑熊猫“甜甜”的女性身份,称BBC要选的是年度“女性”,而非“雌性生物”。BBC回应指责称,动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评选名单上。

据新华社电 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第二次陷入涉及性别的争议漩涡,因为这家传媒机构选出的12张年度女性面孔中包括熊猫。

英国广播公司上周列出年度体育人物候选人名单全部为男性已广受批评,这次选择来自中国的一对大熊猫之一“甜甜”作为年度女性面孔,再次引起英国网民狂批,其中包括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

普雷斯科特在博客上写道:“英国广播公司找不到一名女性作为年度体育人物,却能找到一只熊猫作为年度女性。”


一些工党议员写道:“我们对‘甜甜’没恶意,它是一只可爱的熊猫,毫无疑问,配得起各种溢美之词,但问题在于要选的是年度‘女性’,而非‘雌性生物’。”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28日公布的2011年年度女性面孔名单,从1月到12月,每月有一名代表。6月代表为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的中国网球选手李娜,12月抵达英国爱丁堡动物园的“甜甜”为当月代表。

对网民的指责,这家传媒机构指出,这并非首次有动物出现在年度面孔名单上,比如2009年一条巨型鱼名列年度男性名单,去年4月代表女性是卡通形象“粉红猪小妹”。

http://news.163.com/11/1230/04/7MGC8NOS00014AED.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