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线记者如何写好评论 加强党报评论队伍建设,让更多的一线记者写评论,不仅可以拓展党报评论的选题范围、提升评论的本地化,还锻炼记者的综合能力水平,可谓一举多得。记者写评论,扬长避短,可以做到有“言值”更“有感”。 一、“吃干榨净”写评论 作为一名记者,我的主业是采写时政报道,大大小小的消息、通讯、深度报道、现场新闻等等。过去,对评论一直保持着距离,认为太难、太烧脑。这几年,出于个人兴趣,加上报社机制的要求,我开始接触评论写作,短短几年,“兼职”撰写了近百篇多种类型的评论作品,有的还在各类好新闻评比中获奖。 记者写评论,更多的还是新闻报道的延伸,“吃干榨尽”掌握的新闻素材。梳理我的评论作品,绝大多数选题来自自身采访实践,少部分选题来自同事的采访报道,共同的特点是题材本地化。记者写评论,可涉猎的种类项目可以有很多。 为重要典型报道配发评论员文章。盐城滨海有一60年树龄的连片梨园,恰逢盐城推广“一片林”工程,我采写了通讯《岭山:60年梨果芬芳》,同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岭山样本,“一片林”的现实答卷》。在评论中鲜明地提出了五方面的观点,阐释岭山典型的现实意义:“一片林”成功的关键在因地制宜、“一片林”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片林”可以成为广大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一片林”具有重要生态价值、“一片林”有效助推文明乡风的形成,与通讯作品形成互补。 一名盲人尿毒症患者,每周三次拄着拐杖进城透析,一路上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我和同事采写了通讯《盲人患者给厚德盐城出了一道考题》,同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一座城市的温暖答案》,通讯与评论在一版头条组合刊发,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次年的省好新闻评比中,通讯获得二等奖,评论获得三等奖。
2022年2月2日,盐城市纪委监委第九监督检查室主任朱陈在连续多日身体不适后,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5岁。我采写了通讯《热血青春铸忠诚》,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以榜样之光凝聚奋进力量》,从学习他对党忠诚、为民负责的政治品格,满怀激情、忘我奋斗的优良作风,冲锋陷阵、敢战能胜的斗争精神,克己奉公、扶危济困的高尚情操四个方面,深入阐述朱陈典型的力量与意义,成为各地学习典型的参考资料。朱陈后来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江苏时代楷模等。 通讯讲故事,评论说道理。作为重头戏的通讯,以一个个故事、细节凸显主题,但典型的具体意义,却不便在通讯中点透,这时,配发一篇评论,点破说透典型的意义所在,让通讯和评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记者采写通讯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入思考的过程,同时酝酿评论的写作,加深了对采访内容的理解。 深度报道的副产品。这几年,我采写了多篇深度报道,这些深度报道往往整版刊发,前期的调研式采访,后期的长时间打磨,总能有所悟,便自主写了相应的评论。盐城拥有市级以上非遗美食41项,很多非遗美食活得很好,我和同事采写了深度报道《舌尖上的非遗:守“味”乡愁焕发新生》,同时刊发评论《让更多非遗美食香飘“出圈”》,提出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塑造品牌与发展产业的关系。这篇评论作品获得了2022年度江苏省好新闻评论类二等奖。 我们在本地较早关注到夜间经济和首店经济等新业态,先后推出关注夜间经济和首店经济等的整版深度报道,同时在一版配发评论《让夜间经济“亮”起来》《让首店带给城市更多精彩》等评论文章,针对采访中发现的发展夜间经济和首店经济等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提出分析和建议,被许多人在朋友圈转发。 地方政论文章的尝试。2021年10月,为迎接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盐阜大众报组织专门写作班子,历时近一个月,尝试采写“言仲平”文章,分上下两篇在头版通栏推出《“强富美高”新盐城的壮阔行进——写在中国共产党盐城市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全文1.3万多字,成为盐城党代会报道的代表作。参与这组稿件写作的,都是一线记者,我作为主笔之一,将很多平时采访中的观察和心得糅入稿件中,反响很好。“浩瀚黄海边,德龙镍业从零起步,至2020年9月,已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31名、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第131名。短短十年时间,德龙为什么做成了?这是许多人的疑问。”“在盐城市区地图上,城北就像一只眼。但多年来,这只眼暗淡无光。破败的城北,阻断了城市西进北上的步伐,也让众多当地居民苦不堪言。”……很多内容来自记者平时的采访体验,没有长期的累积,很难即取即用。稿件刊发后,本地时任主要领导点名表扬,并在朋友圈转发,全市各地的主流公众号全文转发,全网阅读量超过500万人次。 其他有感而发的心得体会。一段时间以来,本市一个个重大项目建设不断跑出“加速度”:江苏最大的外资项目——盐城SK动力电池项目一期二栋,从动工到试生产仅用150天;晶澳光伏项目从考察到签约用时38天,从土地摘牌到“四证”齐发用时10天,从开工到首条组件下线用时100天;总投资超100亿元的蜂巢新能源项目,40小时内拿到项目规划许可证和施工建设许可证……一个个加速度的背后,是打破惯例的努力,我几经思考,写出《变事事循惯例为大胆创新例》,为优化营商环境鼓与呼。类似的评论还写了很多,针对一些部门服务企业遮遮掩掩,写了《理直气壮帮企业解难》;针对政府如何回应企业需求,写了《让“回声”始终高于“呼声”》;针对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写了《乡村振兴要留住乡村记忆》等。 二、记者写评论的优势 党报记者写作评论,有着诸多先天优势,选题、灵感、尺度、现场等方面都有所长,完全可以打通新闻报道和评论写作的“任督二脉”。在这方面,《人民日报》推出的“记者评论”等栏目就很受欢迎,为地方党报记者写评论树立了榜样。 选题的开掘。对于不少地市党报来说,留给评论的版面资源原本就不宽裕,如何用好用足产生最大效益?长期大量选用外地事件评论稿件,显然不是最优选。理想的选择是评论题材的本土化。本地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方方面面的事件,甚至朋友圈的一个热点,因为和本地读者的高度关联,评论就显得更可亲可近。 从事本地新闻采写的记者,显然具有独特的优势。每天接触了解大量本地新闻线索,可以从中开掘合适的评论选题。大多数主题集中的调研式采访,都能写出相应的评论作品。比如,我和同事对盐城夜间经济、首店经济、新农人等的采访,都是有所触动后,配发了评论。 关注本地新闻也会有独特发现。盐城市公安局首次给光荣退休的113名民警举行隆重的退休仪式,我看到这一新闻后,很有感触。有的单位,退休就是悄悄地收拾东西回家。和公安系统朋友做了进一步了解后,我写了评论《让“退”成为新的开始》,在评论中说,“让光荣退休仪式,成为退休员工新生活的开始。”“珍惜曾经为单位打拼过的每一位老员工,也就是珍惜我们自己的明天。”……这则不长的评论刊发后,被很多人在朋友圈转载。 灵感的捕捉。触发评论的弦,要始终握在自己手中。记者采访写作,见识大量的人和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以更好更多地捕捉到评论灵感。评论写作的关键,首先要“有感”,如果记者自己对事物现象没有感觉,茫然一片,是很难写出“有感”的评论的。 评论的灵感来自哪里?首先要靠见识。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让自己头脑中比较的参数足够多足够大,评论才更有说服力。其次要思考。从众多平常平凡中看出不凡,需要常研究多琢磨,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与众不同,找出同中的异、好中的异,找出差异的原因。第三要勤奋。采访、看书、谈话过程中,哪怕是走路时,“有感”即记。很多灵感稍纵即逝,电光火石那一刻,及时记录下来,趁热打铁写出来。 只要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可能会有大量的灵感会被触发。生活中,会有许多让我们心有所动的刹那瞬间。而从事采访写作的记者,这方面的经验更加丰富,评论写作的灵感会更多。2023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城举行,我作为参与报道的记者,本无评论写作任务。现场感受到会场内外的绿色交通、绿色食宿、绿电供应等方面的细节,我心有所动,这些绿色低碳方面的很多做法,市民生活中也完全可以做到,便写了评论《将碳中和理念融入生活》,有见闻,有感触,有建议,反响不错。 尺度的把握。评论的写作和刊发,无论从当事人还是媒体来说,前提是新闻报道内容的正确和准确。大部分评论作者不参与评论事件的采访报道,无法了解评论事件的全部过程、真相,只能靠媒体呈现的报道开展评论。特别是一些矛盾较多、争议较大的问题,有的报道可能真实性存疑,一旦事件真实性或准确性出现偏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评论的新闻,后来又出现了“反转”,尽管这样的概率很小,但每出现一起,对媒体公信力也是伤害。 记者写评论,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风险。记者全程参与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深入了解,如果需要,还可以了解与事件相关的其他内容,尽管不一定见报,但是对于记者掌握事件的详细过程,把握好评论的尺度非常有帮助。有编辑和我交流时说:“版面上用你们写的评论稿子,会很踏实,没有什么顾虑。”这种踏实,是对记者写评论的信任,背后是记者对评论内容的深度理解,以及评论写作中尺度的准确拿捏。 现场的连通。评论作品的温度,很大程度来自作品接地气。坐在办公室里,接不通地气。记者写评论,最大的优势是“在现场”,在现场发现问题,在现场探寻答案,在现场发现打动人心的细节,在现场寻找有说服力的故事。 “在阜宁县阜城十里风光带乡愁馆,风箱、石磨、犁耙等,呈现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乡村历史;在东台市新街镇垦殖文化馆,一件件废灶兴垦的老物件,诉说垦殖精神的薪火传承;在东台市甘港村史馆,数千件实物和图片,展示土地改革以来农村变迁;在射阳县新坍镇新潮红色文化传承馆,一件件实物和史料,描绘了当年巴一凯带领村民在盐碱地上建起高产良田的劳动场景……”这是我《乡村振兴要留住乡村记忆》评论中的部分文字,我到过这些场景的现场,深受触动,几个点的串联,一篇评论立即“蹦”了出来。 有益的建议。让评论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写作者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冲着问题去,带着建议来,让评论写作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记者写评论,接触的都是基层一线,可以相对容易发现问题,并提出有益建议。 我和同事最早做盐城夜经济调研时,发现夜间经济在本地虽然起步不久,但势头很好,一家十来平方米的奶茶店一晚上卖了一万多元,一家大型书店90%的营业额来自晚间,一家电音俱乐部一夜营业额四五十万元等。通过和广大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交流,我们发现,盐城夜间经济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规划、品质不高、理解狭隘、保障缺乏等,通过深入采访交流,梳理总结了应对之策。评论在《盐阜大众报》一版刊发,受到不少县区欢迎。在后来召开的市委全会上,夜间经济评论中的部分观点被吸纳。
三、扬长仍需避短 记者写评论,优势很多,劣势也不少。扬长的同时,仍需避短。毕竟,评论被称为新闻的王冠,评论写作需要相对较高的理论素养、逻辑水平和写作技巧等,一般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写作还是差别很大,面对这些劣势,记者需要在多方面加强修炼,拉长短板,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 学习要更系统。学习是提升能力素养的不二法门,记者写评论亦然。要学习理论知识。对记者来说,学理论应该成为工作学习的必修课。很多一线记者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训练,特别是新时代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尤其需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研习,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让自己的思想始终“上接天线”。要学习写作技巧。评论写作有一定的章法,通过学习一些优秀的评论写作书籍等,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要学习融合技术。媒体融合的时代,评论也在与时俱进,写得了,还要说得了,勇于出镜亮明观点。 采访要更投入。有时明明一个好的观点,但是论述吃力,时有卡壳。后来发现,是采访不扎实,再经过深入采访后,明显改观。和新闻报道相比,评论写作对采访的要求更高,需要更深入、细致的采访,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发现不了问题,同时还要深入思考,带着思考的头脑采访,才能捕捉到真问题、寻找到答案。记者写评论,需要记者的采访更加投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践行“四力”。 训练要更勤奋。评论写作是对作者综合能力的考查,兼具叙事与说理,注重逻辑和思辨等。一般的新闻写作做的是文字还原工作,评论写作要引发共鸣,强调说服的过程,而说服工作又是最难的。很多评论作品,看似容易,写起来难。唯有多练,方能打破魔障。对于一线记者来说,有采访体验,有素材积累,再加上长期加强评论写作训练,完全可以在评论写作上开辟新的天地。 (作者系江苏盐阜大众报重点报道部主任) 来源:中国记者 编辑:程正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