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有感 肖艺涵
《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作者是凤凰书品,属于心灵读物方面的书籍。淡蓝色的封皮,让人看了心中就感到一份宁静,恬淡。
本书的主讲人梁文道品味独特,是广为人知的说书人,他兴趣广泛,涉猎又广,书中谈到的每一本书都经过了他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后以真实而又中肯的评论,将社会文化热点展现在眼前,由此品味读书的美好与收获。他在本书中讲评的书很多,小说,哲学,散文,回忆录,心理读本等,其中的书很多都是出自名人大家之手,比如莫言,史铁生等等,书籍中包括,《我与地坛》,《生死疲劳》,《我们时代的写作》,《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士人风骨》,《洗脑术》,《身体密码》,《植物看的见你》。。。。。。梁老师的见解独特,每一本书中都潜藏着一个新的天地,等着我们的一同探索。
记得杨绛先生说过,你读书太少,想的太多。就像该书的书名一样,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孱弱的灵魂是需要大量的书籍去喂饱喂好,灵魂饿的太厉害,你就孤单的要死。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独处时也不会孤单,获得心灵的慰藉。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独唱团》有感
《独唱团》是青年作家韩寒出品的图书。韩寒透露,《独唱团》这个名字他原本想用于一本小说。关于《独唱团》的内容,网上流传着很多版本,韩寒表示不可信。对于具体内容,出版方和韩寒签订了保密协定。《独唱团》第一期分为限量版和普通版,相对普通版,限量版只有2万册,装帧更精美,价格也更贵些,这次自己有幸在教研室借到了其中的一本。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人,你都可以向任何人提问,提任何的问题。我们的杂志会挑选出特别靠谱或者特别不靠谱的问题,每期大约五十个问题左右,然后以我们所有的人脉和资源,向被提问者提出这个问题,并告之大家答案。如果是问自己身边的人,也就是非名人,请提供我们他她它的联系方式。如果是个人物,我们负责找到他(她、它)。当然但是,我们会抱着一颗纯真的心,以最纯真的手法,尽量完成你的愿望。就算一些无解的问题,我们也会把无解的原因和我们寻求解答的过程写出来,但是最后告诉你,我们没有得到答案,你永远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这可以说是书中对这本书内容的全部介绍。仔细的看这本书,可以发现大部分是某些读者的来信的节选,对于无厘头的各种问题给予回答。也有一部分是韩寒自己写的对自己回忆中事情的描写,和对这些人的采访等等。
到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没全看完,但是我已经觉得有必要立刻写了。这杂志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内容丰富,插图很多,有些图你经常要仔细思索它出现的意义,内容很尖锐,但又非常和谐,大都都是对社会中的一些敏感问题的解析,但是最妙之处在于并没有提到一个敏感的词汇,写作方法可以是“指鹿为马”
对于这本书,如果你想提高文采,积累优美的句子,那你就没必要去看了,因为全篇词汇并不优美,辞藻并不华丽,但是如果你想深入的了解某些事情,就请细细品味。
《袁氏当国》读后感
《袁氏当国》这本书的作者作者唐德刚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这本书真实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后,建立中华民国时的一系列历史史实。
讲述了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真实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等等问题。
记载了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病死的几年中,中国从一个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纷乱无比的景象。在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中,这段时间除了孙中山先生的所作所为外,其他的是最混乱、最黑暗的,而对窃国大盗袁世凯,我们更是咬牙切齿,但《袁氏当国》就力图改变这个形象,为读者展现一个不同的视角。
以唐先生的话作结,“在目前颇为风云一时的政治家,或不能及身而见之。但诸公应知其存在,为子孙万代的福祉,因势而利导之,才是正途。就是要由威权政府引导民众树立公民意识,并培育法治环境,建立一个法治的国家。
《最好不相见》读后感
在教研室借书的时候,一看封皮这本书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蔚蓝的盐湖,白白的云朵,封皮在一层朦胧中若隐若现,封皮几个大字格外显眼“仓央嘉措”。其实《最好不相见》是冯小刚导演的巨作《非诚勿扰2》的片尾曲,这本书也就成了冯小刚团队的力荐作品。
世达赖仓央嘉措,对于任何一位喜爱诗歌向往西藏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传奇的一生和谜一样的身世,以及流芳百世的诗歌,永远为世人铭记。作为达赖喇嘛,他的身世带有无限传奇色彩,他的诗歌更是写尽了世人最向往的最纯的情感。这本书就是对仓央嘉措本人一生的描写。可以说是一篇传记小说。
这本书的独妙之处在于这本书的文笔优美,处处可以见到只有经典的大作家们才会有的手笔,细节是小说的灵魂,对于这样的传记小说来说,细节处理到位,并且想象合理,是很重要的。这本书特别出彩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独到的心理描写,那些对仓央嘉措内心的痛彻肺腑的挖掘,让人读了心惊、心疼。另一个出彩的地方是里面的诗。作者不仅以诗人之才把仓央嘉措情歌做了新的翻译和解读,还根据情节需要,把这些诗放到仓央嘉措的诗歌里面,几乎可以乱真。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轻的仓央嘉措爱上了美丽的少女孟扎拉姆的时候,每一首情诗应时应景的出现在书中,就如同给拉姆写的一般,过渡自然,轻松。这些给书中增添了更多的清新之气,书中的党派斗争,好像也没有那么的可怕了。
他的那些缠绵的情诗可以说是他的情丝,感情真挚,在里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佛,仓央嘉措虽然含恨而终,但是他永远活在藏民,活在我们的心中。
《公开的秘密》读后感
这本书是艾丽丝·门罗首部荣耀国际文坛的代表作, )这套丛书还有 《艾丽丝·门罗作品》,《好女人的爱情》,《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快乐影子之舞》,《幸福过了头》 等。
众所周知,爱丽丝·门罗,加拿大女作家,2013年10月10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1年7月10日生于安大略省温格姆镇,少女时代即开始写小说,其代表作有《好荫凉之舞》、《爱的进程》、她的小说写的也都是小镇中上演的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而涉及的却都是和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她所写的故事是纯粹的女性世界。她用文字让我们见识到,平凡女性的生命内部是如此丰富。所以,是不是可以说,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女性背后,恐怕大多有一个甚或数个秘密。即使我们不曾了解到这些秘密的细节,但这一事实毫无疑问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我认为,这就是门罗在《公开的秘密》中想要表达的全部。
这本书翻译为中文是有些晦涩难懂,里面的各种名字,事件的发生都有些奇奇怪怪的。但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旨,对女性世界的描写,还是有营养的。
《看见》读书笔记
对于这本书之前没有太大欲望想要看,但是室友们也在看,刘老师也推荐过,那天在图书馆刚好看到,自己也想去试着看一看。其实对于柴静之前好像没有太大的印象,她主持的节目自己也没有看过多少,最初的时候了解的也是她的《穹顶之下》。
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性的选择标志性事件,只选择了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坦白说,柴静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的深刻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这时候,心理想:如果一个人把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体味的如 此之深,那她的生活岂不是很累,很矫情?自己也曾经想,如果没心没肺地过每一天,开开心心,那活着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通过这本书还让我了解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虽然柴静在一些地方写到过记者的无奈,辛苦,纠结,还有艰难找到定位等等,但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更加清楚的指导还有心灵的感悟。
《变身》读后感
即使我变得不再是我,
我依然会深深爱你,
直到永远,
至死不渝。
------------阿纯 引自 东野圭吾的小说《变身》 的首页
封面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即使我变得不再是我,我依然会深深爱着你,直到永远。至死不渝。“最凄惨的爱情,最心碎的杀戮”种种的字眼都深深的吸引着我。正如作者一直以来的写作风格一样,像生活一样的平铺直叙,语言文字上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情节却在平淡中让人陷入一种对于主人公命运的纠结。故事中没有海誓山盟的爱情的誓言,却用事件的力量彰显着爱的深刻。、
《变身》讲得是一个24岁的青年成濑纯一,他是一个胆小的人,在别人的眼中是个懦弱无能的平凡人。在一次去地产中介看房的时候,一个粗暴的男人闯了进来,手上拿着枪。为了救一个正在爬向窗边的小女孩,他不幸脑袋中弹。当他醒来时已经是在医院,这里不能说是医院,确切的说是某大学的研究所。他在这里做了各项测试并慢慢的恢复意识。当他重新回归社会回到工作回到生活时,他发现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他变得对世俗深恶痛绝,他憎恨那些懒惰无能的人,他鄙视那些白白浪费时间的人渣........他的行为渐渐变得不像自己,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他决定去调查给自己捐献脑细胞的人。通过许多调查和心灵的感受,他发现原来给自己捐赠脑细胞的人居然就是那天在地产中介那给了他一枪的男人。他脑中那个男人的灵魂正在侵蚀着他,他变得不爱画画,反而热爱钢琴;他变得不爱他的女友,反而爱上了成熟的女人,和那杀手的妹妹;他变得不在胆小,他忍心的杀掉了邻居家吵闹的小狗,并割下它的头颅,当他发现他爱上的直子(医院派的内奸)背叛他时,他狠心的掐死了她,并用钝了的锯子将她割成一块块进行抛尸......他不为自己的残忍觉得可怕,反而觉得刺激和轻松。他的女友,一个叫惠子的人,一直不放弃他,她竭力的挽住他的一切,她相信她的纯一还会回来,她爱他。成濑纯一的脑袋已经深深的被那杀人犯控制住了,但在他想杀死惠子的那一刻,他的脑袋痛的不行,他停住了手,灵魂深处的成濑纯一回来了,因为他也深深的爱着她,即使他已经变得不再是自己了。为了结束这一段痛苦的实验,最后,他左手举起枪,射向自己的右脑袋。他在他的无意识世界里仿佛找回了自我,那一刻,他微笑了。(大概情节,中间许多细小的故事难以一一叙述)
虽然是一本推理小说,但是故事所体现出来的的到底是哲学问题,还是心理学问题呢?在故事中,似乎总能找到我们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当然,结尾正如东野作品的一贯风格一样,没有皆大欢喜,只有悲剧而终。对抗的结果,是主人公决心要终结侵入自己大脑的另一个人格意识。来捍卫自己,捍卫爱。
《黄金时代》读后感
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这是我第1次读他的作品,感觉的出他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吧。可以把在文革时的故事写的让读者看着不那么沉重,却那么有分量,很直白。
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一个叫陈清扬的女人是不是“破鞋”的问题展开。但我看完了还不是很清楚她是个怎样的女人,也许她在那个压抑的年代,正直她的黄金时代,在乡下当着她的医生...那个年代的人的命运似乎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上,他们似乎成了那场革命的牺牲品...为他们感到惋惜。
这个女人和“我”(王二)始终保持着所谓的不正当的关系,也许是彼此需要吧。在那个压抑的时代,他们的黄金时代被深深的打下烙印,他们是特殊的群体。他们精神受着摧残,身心折磨。我只记得陈清扬她一直抗拒爱上任何人,是怕,是恐惧。在她的黄金时代她不感正视出现的爱情 陈清扬一直强调自己和王二之间那是“伟大的友谊”。呵呵...也许那就是伟大的友谊。我们无法理解。一群知识分子,在鸟不拉屎的地方,精神受着压迫,也许已经接近崩溃,却在崩溃边缘麻木了 同情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和现在的知识分子没法比...更无法体会到那种深刻...我想他们一辈子都记得,深深的印在心中,是他们一辈子的痛...痛彻心扉。
他们总是要写很长的交代材料,他们不被允许有隐私,他们一切的活动必须要报告.在交代里要详细的写下过程,赤裸裸的,不能有保留.他们的生活中始终被批斗贯穿着,这就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可悲的年代,可悲的人!
在他们不惑之年再次相遇时,他们重温了他们“伟大的友谊”。他们谈到各种事,陈清扬说在清平山上,王二把她架在肩上,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王二,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我想陈清扬是个执著的女人吧,人保组让她改材料,但是她说,这是真实情况,一个字都不能改。她也是个勇敢的女人吧。她承认了一切罪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