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曹梓元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6-1-10 00:37: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曹梓元 于 2016-1-10 01:03 编辑

                                   被窝之于大学生
  一百余年之前,中国人正经受洋枪洋炮的冲击,闭关锁国的局面却并没有被迅速打开。小农经济里的人们,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安稳富足的生活。火炮舰船没能催开国门,可国门却因为逐渐流入的鸦片所摧毁殆尽。其实那并不能称为摧毁,而是一个腐朽的过程,鸦片侵蚀了百年前中国人民的身心,让人们失去了抵抗力与强大的意志力,因此使中国落入了一个长久落后,故步自封的境地。虽然时间已经向后推移了如此之久,不过我发现了隐形的精神鸦片。
  没错,如题目所说,被窝就是最成功,也是最罪大恶极的精神鸦片之一。每每听见很多人抱怨,都是一天到晚没做什么,只是多睡了会儿觉,在床上呆的久了一些,结果本应得到合理安排的一天,就惨遭了荼毒,只能是空留余恨。这样看起来,被窝的罪大恶极,还颇有点当年鸦片入华的味道,都麻痹了年轻人们的生活,让他们放松了警惕,终日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大学生身上,听学生守则的规定,是应该有点自制精神,有自己去规划自己的生活的勇气的。的确,在人眼中,大学生无疑是高等的群体,也是经过高考洗礼,经过十几年学习经历的群体了。对于类似于起床这种人生小事,应该是易如反掌。恰恰相反,起床反而是最难的,剩下的,更是没工夫考虑。大学生群体里,大概有一半的都承认自己赖过一个小时以上的床。“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话说的没错,要不然大学生也不会在服下这剂精神鸦片后,后悔地大呼荒废了时间。
  可以说这是没有毅力的象征,中国的大学生们,或许会有人从来不赖床,这种精神是很令人赞配,但多数人仍然在温暖的被窝里死去活来地挣扎,被窝之于大学生,或许是不可或缺,但绝对不是一件好事物。就像那个笑话调侃中所说的一样,试想一下祖国的未来,要交给这样一群连床都没办法起,要赖床的人,要把未来托付给这样一群被窝做温柔乡的人,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被窝是休憩的中转站,但假如说要得上了被窝依赖症,恐怕也会像咱们的老祖宗一样,会被人所耻笑,想来这样是不行的。
  连上课都会因而迟到,说出来,其实多半还是有点羞耻,可惜这里并没有什么羞耻之心,这正是问题所在,我们甚至被被窝削去了锋锐。只能说,被窝是个潘多拉的魔盒,套用主席的话,就是一柄悬在大学生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假如不克服,终将害苦我们自己。
32#
发表于 2016-1-10 13:24:57 | 只看该作者
                                                            一卡通终于回来了
  前些日子一卡通丢了,弄得我也是心急如焚。星期一的时候,我到西七教学楼的一卡通挂失补办中心,挂失了卡,之后几天都借着小伙伴的一卡通吃饭。几天过去了,我也是几乎忘记了这件事情,直到前两天要考试,我才突然想起来,一卡通也到了挂失期限,可以去补办了,于是考完试,我就赶快去 补办中心办卡去了。
  本来小伙伴告诉我说一卡通补办还需要去东五行政楼,结果没想到直接在离宿舍一点点距离的教学楼就可以办理,想来这也是一种便利的途径,的确为我们省下了不少功夫。挂失卡、补办卡这两个过程都十分方便,也的确是让我觉得很惊讶的。前后只用了不到十分钟,一张崭新的一卡通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虽然看上去和其他同学的不太一样,不过当然内容都是一样的。
  一卡通终于又回来了,我只希望下次能把它看紧点,丢掉一卡通的确不是什么好事,只是给自己徒增麻烦。看样子要保管好一卡通,以免以后再发生这样丢失它的情况了,要不然又得过上麻烦重重的生活。庆幸它终于回来了。
33#
发表于 2016-1-10 16:56:11 | 只看该作者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看到这样的题目,或许很多人已经是不能按捺。我们中国人何来的丑陋呢?我们从来都是自豪的,却少了些反省的勇气。
  这本书的作者是“人文大师”柏杨,他的言论与作品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争议,这本书更是饱受争议,对于这本书,有人赞之、有人骂之、更有人恨之。其原因都是因为柏杨
先生在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人的缺点与不足,甚至丑陋之处。对于这本书,有人赞之、有人骂之、更有人恨之,都有着众多不同的感觉。
  的确,这是一本刺激中国人长久以来高贵的个人优良感觉的书,柏杨批判的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把中国人所处的环境与恶劣的作风、态度,都比做是中国人处在一个“大酱缸”之中。这种恶劣愈发沉淀堆积,就愈发成为了劣根的原因。书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许多文章结合而成,而是通过收录柏杨先生在各大学做演讲时,演讲的内容,以及在做专访时的内容组合而成。
  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先生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
“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过滤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至今也不能痊愈,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书里有很多有趣的问题,最让我好笑的一点是:一起买东西,你卖5元,我就卖4元,你卖的低我就买的价格更低,以至于我们的稀土资源以“白菜价”销售,引得日本与韩国争相购买。这不是不团结吗?前几天看到大陆游客在香港地铁内吃东西、上海地铁鸡爪女之类不太文明的行为被人们舆论上大骂的事情,看来连我们自己人也受不了我们的行为,更不要说外国人,可是我们仍然不断犯着这种错误,不断出现这种问题。我们的“脏、乱、吵”有目共睹,我们“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三条虫”也是事实,我们因为悠久的面子问题“死不认错”,拿中国的出外旅游的事情来说,我们国家出外的旅行团,几乎从来都会被外国人抱怨,甚至早年间听说以旅游之城著称的新加坡,也以中文作为告示牌的主文字,这样看起来,的确无比悲哀。我们只是一个劲地给自己以安慰,评判国人,却没有过
   不过,人人都是有劣根性的,我相信不光我们中国人有不好的地方,不管哪国人也是有不好的地方和缺点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弥补缺点的能力,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并认真反省与行动,我们尽管是只有这一个优点其他一点优点也没有的话,也可以成为优秀的民族。我相信在中国发生的种种不好的社会现象,在国外也发生过,我们有先进的制度,有悠久的文化,为什么就不能认认真真认清错误,认认真真改正错误。
  这本书不仅是对于我们的一种批判,更是一种启示。这种揭露与批判的胆识,是很难拥有的。的确,中国人,需要类似柏杨先生这样的点醒众人的那一股明亮的光芒。
34#
发表于 2016-1-10 18:43:44 | 只看该作者
                                                         发烧的过程
  前段时间,一向觉得自己不会轻易得病的我,还是在一场没盖被子的午觉之后,“英勇”地患上了感冒,而且还惨遭恶化的情况,最后也算是撑不住,就发烧了。结果没办法,亲身体验了一回生病发烧自主恢复的全过程。
  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很严重的症状,只是在一个有课的午后想要稍稍休息一会儿,因为时间比较短,就没盖被子,匆匆睡了一觉。谁成想结果就感冒了,真是不禁感叹自己的抵抗力之差。下午匆忙就赶去上课了,结果头昏昏沉沉,也没怎么管,毕竟身体倒还没有不舒服。上完课后晚上也没有吃什么药,结果晚上因为要写稿子,又雪上加霜地穿着件单衣,坐在寝室里打字。像所有应该发生的剧情一样,我就光荣的感冒了,结果因为生病的第一天没顾上吃药,我又开始发烧了。想了想还是需要喝点药,我就赶快拿出家里带来的药,好好冲着吃了点,以免病情再恶化。
  还好,过了一两天之后,我的病差不多也就好了,也不再发烧了。不过还是经常有些难受,后来多喝了些药,好不容易终于是根除了病症。发烧的确很难受,下次还是得多注意身体,不能再大意着凉了。
35#
发表于 2016-1-10 21:36:40 | 只看该作者
                                                 复习的感觉
  期末到了,大家都纷纷开始复习,一学期中没来得及顾得着的课程,都要在这段时间里好好复习,也算是能补回来一些。于是这两天纷纷看到大家用功地复习,看大家争先恐后地纷纷前去图书馆、教研室或者各个地方复习,都在“头悬梁、锥刺股”,倒也是令人十分感叹。
  其实每次复习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平常学习生活里没有注意到的部分,也会复习到,这也是复习所存在的一个意义吧。下个星期,要考很多门试,也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复习了啊。
  几天之间,听见大家都在分享关于复习当中遇到的趣事,或者是自己的感受,也是惊叹于大家的效率之高,我看来也要加加码,快马加鞭,好好地复习复习了。
  复习不痛苦,其实说起来,还是有点有趣的感觉的。
36#
发表于 2016-1-10 22:1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曹梓元 于 2016-1-10 22:21 编辑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后感
  一个书写惯暴力的作家,变得和蔼可亲了起来,我想这也是对于余华的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形容。余华以前的文章里,多的是血腥纠结的情节,可是他却不再书写血腥暴力,而是转向于对世俗现象的描写,对于生活中并不多见的冷暴力的描写。于是便成为了这本《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犀利的目光洞见时代病灶,以戏谑的文字戳穿生活表象。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就在于敢于去面对现实,书写现实,用文字的力量去抗衡这个不公正的时代,表达出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心声。
  在书中,余华用洞见的笔触,描写了现代的故事,不再描写过去的那些故事。《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作为余华十年来的首部杂文集,继承了余华的语言风格,但读惯余华小说的人会感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当太多的作家给我们讲述了太多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故事后,我们需要有人以不一样的视角、更加亲切的语言,来讲讲三十多年以来我们自己身边的巨变,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自己。
  作为60后作家,余华说:“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万变”。于是他不再着重翻那些耳熟能详的旧账,而是跳过那一段历史,从自己和身边的那些小故事说起,从更高的层面、更低的姿态去审视一个社会的变迁。他将不同年龄的读者群各自尘封的记忆重新抛光,打上自己的烙印。
   在《一个国家、两个世界》里,余华这样写道:“过去的三十年,我们的发展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野马那样一路狂奔。我们全体都在后面大汗淋漓地追赶,我们追赶的步伐常常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展望今后的十年,我觉得,或者说我希望,我们发展的速度应该慢下来,这匹脱缰的野马应该跑累了,应该放慢脚步了。然后,我们可以在个人价值和家庭价值之间找到平衡。”这简直是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呼声。当余华将《给儿子的信》作为这本书的结束时,他一改以往戏谑的、冷冷的旁观者角色,以一个温情款款、慈爱绵绵的父亲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我觉得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世界最基本的图像就是这时候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如同复印机似的,一幅又一幅地复印在一个人的成长里。在其长大成人以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伟大,还是平庸;其所作所为都只是对这个最基本图像的局部修改,图像的整体是不会被更改的。当然,有些人修改得多一些,有些人修改得少一些。”他在巨大的差距里,品味体会人生;我们作为观众不自知,只是看着,却殊不知自己,也是其中一部分。
  感谢余华,还有那依旧保有的差距中的理智。
37#
发表于 2016-1-10 22:18:21 | 只看该作者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主人公许三观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经历,以卖血为线索,将他平平淡淡的一生用琐碎的小事串联起来,有喜悦,有磨难,有无奈,有愤怒。作者余华以一种平实却富有温情的语言叙述了生活在那个特定年代的以卖血度过难关的一代人的酸甜苦辣,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仿佛将身处21世纪的我们拉回到上世纪那个带些灰尘的灰暗色调,尘封已久的老旧画卷里,画里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没有整齐划分的城市网络,那里也许是一片菜地一片绿水一片蓝天。那个我所不熟知的年代,那个贫瘠的年代,那个我父母出生的年代,对于看小说的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却沉重。  
  说到卖血,这个词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在我的认知里,只有“献血”,难道血也可以买吗?初读小说的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发现血在那时是十分值钱的,许三观因为好奇心第一次卖血得来了35块钱,他用这35块钱娶了许玉兰回家,而过程却简单得令我吃惊,甚至觉得荒诞可笑,但是这样的方式,在当时的社会中很现实,也很常见。就是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社会的铺垫下,展开了普通人许三观的普通人生和普通经历。  说不清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也许这就是一个普通人一生的写照,没有光辉的功绩,也没有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平静,平凡,平淡,但是生命曾经绽放过,作为自己人生的主角,活着,问心无愧就好。许三观也曾担负着责任,踏实地做人,从卖血来看,许三观不仅为自己而活,更是在为他人而活着,这是一种伟大。
  在他得知一乐不是亲生儿子后总是抱怨,但是在何小勇出车祸后他还是答应让一乐去叫魂,这就是人生的矛盾与无奈吧。人物性格的矛盾是小说的亮点,出现于质朴简单的生活中,隐藏在行云流水般的故事情节里,却蕴含着深远的意蕴,也让我体会到许三观这个底层劳动人民人生的大智大慧。小说中还有许多矛盾,比如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城里人和农村人看待卖血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这些矛盾都成为小说的精彩之处,读完小说后,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却说不出哪个情节让我难忘,只有淡淡的哀伤,淡淡的温情留存于心,这也许就是《许三观卖血记》的魅力所在吧。
38#
发表于 2016-1-10 22:20:40 | 只看该作者
                                                     读《徒然草》有感  
  《徒然草》,用随意的笔调草草写下人生至境。  
  这是一部影响日本文学600多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日本文学史上最美的两大随笔”之一(另一本是《枕草子》)。虽然这部作品流传数百年之久,但依然魅力不减,在日本一直被视为经典。《徒然草》让我眼前一亮,不仅贴近了生活,又充满了点滴睿智,甚至在不知不觉中,用调侃生活的方式去体验生活。就像邻家的大叔对生活侃侃而谈,游刃有余。  本书内容丰富,有奇闻逸事、有经验彻悟、有零碎心情,“风未尽花已落去,人心也一样,想起温存于心头的岁月,虽还没忘记那动情感人的话语,但那人却很快隔阂于我离我而去的世之常事,实在比同亡人死别更令人悲伤。”兴之所致,有感而发,作者深刻的见解,自信且风趣的谈吐,虽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读之却如品茶,淡定静坐,享受那一刻的幽静和超脱,在匆忙行路之间寻回丢失的灵魂。作者写了许多带有寓意性质的小故事,笔下形象顿时生动起来,加之简练的语言,更是好读、耐读。   比如“下棋时,双方都不会草率落子,所以要先于对手舍小而求大;然而弃三子吃掉十子容易,弃十子吃掉十一子难。虽然能多吃一子自己也愿意,但是要弃掉十子之多,心中会痛惜不舍,不愿意用这么大的代价换取微小的优势。此处不改,就转向它处,其它处仍不愿意,则又失去先机。”一段,寥寥数笔,却如禅语,蕴含了生活的智慧,毕竟日本是一个崇尚禅文化的国度。  一些美好的笑话,一些奇闻,更有一些经验,一些彻悟,一些厌世和悲凉之情,都囊括其中。见解广博,体会深刻,自信而风趣,所以极为好读和耐读。 “徒然”在日语里是“无聊”的意思,其汉字的字面意思是“无用”。虽然这两个字,是把书的首句的头两字摘下来,聊作书名,但掩卷遐思,觉得“心安理得的无聊”,其实不妨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与庄子所谓“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在精神上也是相通的。
39#
发表于 2016-1-10 22:29:08 | 只看该作者
                                                         《雪国》读后感
   《雪国》以有钱有闲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与一位艺妓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 读了《雪国》全文,在朦胧中展示事件,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颗粒的精神田野。  川端康成很多作品中都能读出有种淡淡的哀的感觉,《雪国》也不例外 日本文化在历史长河,以“真实”为基础,自力地生成“哀”的特殊品格,并继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风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  《雪国》中驹子真心爱上岛村,不能自持,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可悲的,岛村在驹子为生活而生活,为爱情而爱情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荡着,他的内心为苦涩所浸泡。他倾心叶子,叶子可望而不可及,这种虚无感与物哀是相通的。《雪国》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乡村发生的。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它把背景设置在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描绘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并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诸如,列车行驶在皑皑雪原,夜幕开始降落,然而尚未将雪原全部覆盖起来,大地还留着一片模糊的白色。坐在火车上前往雪国去会驹子的岛村。正从车窗欣赏这蕴含着一种神秘感的黄昏美景,忽然一张同这衬景非常调和的影影绰绰的面孔和一双明亮而不十分清晰的眸子引起他无上的美感,他仿佛被一种无法形容的魅力征服了。驹子陪岛村一夜温存之后,清晨时镜梳妆,红颜黑发,受到窗外白雪的烘托。岛村欣赏着,未免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恍惚。
《雪国》并无较多的情节,着重表现的是在雪国那独有的地方风光中,岛村和驹子相互间的感情交流生活。川端对于作品的文学语言,要求极为严格。据说他写完一节之后,总要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后往往删去大半。因此,他的文章虽然颇为接近口头语言,但读来丝毫没有啰嗦之感。用语简明,描写准确,这又同他对于自己所描写的对象观察细致,熟谙于心,有着重要的关系。   
川端的作品同其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年轻妇女,具有很强的魅力,这又同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执着地追求所谓“日本的美”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  
40#
发表于 2016-1-10 22:39:56 | 只看该作者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余华的语言平淡而冷静,《在细雨中呼喊》中如同讲述一件完全与自己无关、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但读完以后,却有着深入骨髓的无奈,对世事的索然无味和麻木。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凉以及从心底里的震撼感却像一股清泉一样深深地流进我的心底,凉凉的却浸彻心扉。  《在细雨中呼喊》有这样一段很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段:“…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我们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我看到了这样的真实场景:生者将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者继续走动。这真实的场景是时间给予依然浪迹在现实里的人的暗示。”时间裹挟着一切向前流去,人世在变,沧海也能变桑田,唯一不变的,只有时间。也可以说,世事未变,唯一变的,只有时间。  就像上文写的一样,全书中的语言文字很有哲理、深刻,就像一杯浓茶一样,入口之后,却久有余香,让人回味无穷。  我一直记得书中的一句话:“他的谦卑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对自己的不满”。
  余华的笔下都是一些普通的人物,平平常常,甚至有时候可以说是平庸、粗俗,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大部分普通人而言,生活很多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无波无澜、静如死水,不是吗?其实从这个层面来讲,余华是一位平民作家,因为他的笔下都是一群普通的平庸的人们,平凡的人物,平庸的思想,现实却不低俗,因为这才是生活真正的面目。  在那个封闭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爱似乎都被无形的枷锁禁锢着,无人敢多说一句,也无人敢替别人操心,只要一不留神也许就被戴上了一顶莫名其妙的帽子。因此,全村人特别是无事可做的妇女们,无聊致极的搜索着村里的新闻,然后以最快速度传遍大街小巷。孙光林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出生在一个将爱包裹的时代,一个一穷二白的家庭。这些征兆就注定他将接受命运不平等的待遇,其实也是暗示了文中后面他被生父母送人,不久却又被养母抛弃,这是怎样的一种的人生?后来他再次回到了故乡。细雨中,追寻儿时记忆,一路演绎着儿时嬉戏欢快的场面,因为只有想着这些,才能减轻心头的恐惧。突然,他看到远处有一处火,在那儿他看到了一个瘦骨嶙峋的男人跪在那里,男人嘴里不断的说着:“这火真壮观啊,真壮观!只不过这代价太大了”!他于是走上去说:“我要找孙广元”!孙广元是他的爸爸。  亲人相见已不相认,“物是人非事事休”!故事就在这似完非完中结束了,留给人无尽的思考。最终他依旧面对被亲人抛弃的惨局,故事虽没直接写出,但从整个家庭的遭遇中我们可以推断,虽然他历尽艰辛,心怀希望的找到了亲人,但亲人依然无法承担养育他的责任,他又一次被抛弃,被命运抛弃!
  悲剧的结局,往往给人最深沉的感动。抛弃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抛弃,你就会永远的被接纳。不要太过奢求,因为人总是难以满足。知足常乐!当岁月的痕迹已悄无声息的在你脸上雕琢,当你的内心已拥有足够的豁达和睿和,你会霍然发现,早有一朵圣洁的小花在你心头静静绽放,发出圣洁的光芒!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