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0:48: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不沉默的大多数
洗地洗早了 安倍说了什么 态度如何 主张怎样 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否定的.贵台就已经报道了,而你在这样重大新闻上为什么没有全面报道,既然采访官邸听笔录,是不是你也不便公布真实说法?

@凤凰李淼
只要美媒或日媒、或任何外媒"报道了"=正确消息,这逻辑从何而来?外媒曲解错误报道也相当多。以质疑的眼光追究真相是记者的责任。安倍2月15日在东京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安倍的日语原文,首相官邸有原始纪录。今天采访官邸听笔录,安倍没说过"同日本和其他亚洲邻国的冲突是中国根深蒂固的需求"。

(21)| 轉發(140) | 評論(150)
2月21日21:15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5分鐘前 來自微博搜索        |  檢舉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0:35: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前副台长:老百姓过得苦 春晚却在拍马屁

2013-02-24 23:27:44 来源: 正北方网(呼和浩特) 有65557人参与

核心提示:央视前副台长洪民生分管了头十年的春晚,近日受访表示,春晚节目仅仅是每年变一下形式,内容却没进步。尤其是最近五年,路子不对,老百姓过得还很苦,春晚却一直在歌功颂德拍马屁。


央视前副台长洪民生分管了头十年的春晚, 他最不愿意做把关人,因为,“这完全和艺术无关。”

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彩排现场的角落里坐着一位头发全白的老人。腰杆挺得笔直,专注地看着节目,时不时摇一摇头或用手指连敲几下大腿。对于年逾八旬的洪民生来说,“关注春晚”似乎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彩排一结束,洪民生就顺着退场的人流快步走出演播厅。最近几年看完彩排,他都不愿意再提意见。如果有人问,他的回答便是,“春晚再也回不到那个时代了。”

生于匮乏年代

80平米的演播室里温度超过40度,老师在台上讲课,演播室里所有人都像淋了雨似的流汗。电教部主任洪民生却乐此不疲,因为他知道,现在制作的录影带会在地方电视台、各大工厂轮番播放。

“文革”结束后第二年,电视台恢复播出,洪民生的全部精力都投注在电视大学上。很快电视大学划归教育部。电教部更名为文教部,再后来划归了央视,成为央视文艺部的前身。

三十多年后,洪民生回忆,电大的一段经历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匮乏的年代,人们实在太渴求文化,他要做的就是填补这个大坑。

1983年,导演黄一鹤提出要把春节晚会的规模扩大,形式改为直播。洪民生觉得台里一直有直播体育赛事的经验,直播春晚问题不大,就把这个想法报给当时广电部部长吴冷西。

直播春晚的想法很快获批,两个月后就是1983年春节,黄一鹤担任总导演。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1983年直播春晚引起巨大轰动。

直播当晚,4条电话线不间断地接听到打进电视台的点播,满满5盘点播单都是李谷一的《乡恋》。

吴冷西拿着点播单来回踱步,等了十几秒钟终于出声:“上《乡恋》。”就这样,《乡恋》在1983年春晚“解禁”。

洪民生回想第一届春晚,算不上什么创举,只不过在最匮乏的年代他们撕开一个小口子就能让观众无比满足,“春节联欢晚会”也就延续至今。

主旋律下的精彩

小口子的撕开让所有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央电视台,洪民生收到不少写给电视台的信,希望第二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更有看头。

百姓还想看什么?洪民生经常在台里说,“老百姓需要酸甜苦辣咸所有的味道,我们放甜味容易,苦、辣却最难做到。”承载苦、辣味道的就是语言类节目。

1984年春晚,马季的《宇宙牌香烟》讽刺当时社会上一些商家以假乱真的不良风气。而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也是那一年最成功的节目之一,陈佩斯的表演就是让人大笑。虽然遭到一些领导指责表演“低俗”,小品的节目形式却因为《吃面条》而定型,春晚也从此成为小品培养基地。

1984年春晚还没结束,洪民生就感到“一定成功了”。那天晚上,几乎没有人离开演播厅,大家就地摆桌庆祝一起唱歌跳舞吃年夜饭。刚刚好56桌,“连数字都恰恰各民族大团结了”,直到凌晨5点,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极少喝酒的洪民生到处给人敬酒,喝了一瓶半茅台,他不记得那一晚说了多少感谢,只记得在之后的30年春晚再也没有那样纯粹的开心。

1984年春晚是洪民生认为至今最成功的一届。“那一届因为是最真诚的,春晚还没有那么多附加的东西,只是纯粹让老百姓喜欢”。

那届春晚之后,邓颖超亲自批示:春晚这个节目很好,要拿到国外去放放也很好。洪民生马上把带子送到大使馆。转年,春晚还没结束,大使馆的飞机已经停在机场等着把带子第一时间送出去。再往后,干脆算好时间给使馆送去提前录好的备播带,让在国外的中国人可以同时看到春晚。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1992年国际中文频道开播,全球直播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彼时,央视春晚早已经如同年夜饭成了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桌盛宴。

擦边球

春晚成为一件国家大事,不再是一群文艺工作者凑在一起的一场晚会。洪民生慢慢发现自己多了一重身份,春节联欢晚会的把关人。

如果是为艺术把关,洪民生当然是会欣然承担。

1985年春晚,因为黄一鹤追求创新而使场面失控,节目超时快5小时临时截取3小时内容;发行的工行纪念券被指借机牟利;刚刚回国的演员陈冲在台上的一句“你们中国人”更是引起观众不满。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里向全国观众道歉。

洪民生则到22家地方电视台一家一家去做检讨。他站在台上说,“你们挨骂都是因为转播了我们做的春晚,我要跟你们道歉。”

洪民生本来已经做了卷铺盖走人的准备,但他没想到,台里不但没有将他革职,还提拔他做了二把手,并继续负责春晚工作。

留在央视的洪民生必须做他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成为春晚的把关人,“这完全和艺术无关”。

把关的第一步,洪民生就给春晚提出了很多细碎的规定。比如,春晚所有节目甚至直播时要说的每一句话必须经过他审核;现场演出的时间和彩排时间误差不得超过30秒;港台演员挑选要向上级报批等等。

这之后慢慢演化出了一套延续至今的春晚审核、彩排流程。1989年,春晚审查的规格上升到由政治局委员出面。1992年,洪民生离开中央电视台时,这套流程复杂到节目要通过5审才能上春晚,被称为“过五关”。

在央视的最后几年,洪民生这个把关人也仅仅是一个问题汇总者,他要听从太多部门的指挥。他能做的就是为最大限度地保留艺术打一些擦边球。

正式审查最少两次,工、青、妇、少数民族、解放军等代表都会来参加决策会,每一个部门都会给洪民生提意见。

洪民生当然有应付这些“临时领导”的法门,春晚审核节目前,洪民生都会主动给中央书记处书记李瑞环打电话报节目,把他觉得可能会引起争议的点提前讲出来,问书记可不可行。

到现场审查的时候,李瑞环已经首肯,各个部门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除了春晚,元旦晚会前,洪民生也会提前向领导汇报。

1989年元旦晚会前,洪民生给李瑞环打电话请示,姜昆的相声《特大新闻》里有“天安门广场要改农贸市场”的说辞,姜昆要在天安门摆地摊卖炸糕。洪民生问:“可以在天安门摆摊么?”

李瑞环说,“天安门摆地摊可以在相声里想象一下。办晚会就是要让老百姓开心,你们放心,有什么问题,我给你们担着。”

1992年,洪民生在任的最后一年,他向李瑞环汇报了当年春晚的节目后,两人又谈到了《特大新闻》,李瑞环对他说:“洪民生,我发现了,你都是在我这儿打擦边球。这个擦边球只要打好了就是好球啊。”

洪民生激动得一下子承认了自己的小心思,“您说到我心里去了。”

可是,不是每个球他都能打得好,“打到界外的多过好球”。

政治与春晚

退休后在家钻研书法的洪民生依旧关注着春晚,他喜欢看别人打出的好球。

1994年黄宏、侯耀文的小品《打扑克》是30年来洪民生最喜欢的语言类节目,把官场里大官压小官讽刺得淋漓尽致。

“讽刺现实是相声小品的生命力所在”,洪民生把关春晚的十年会给每届春晚总导演提要求,每年至少有两个语言类节目是针砭时弊的。“能不能过5关要看打马虎眼的本事和造化,但是做不做是责任和良心。”

可是渐渐地,洪民生越来越见不到让他觉得痛快的节目,舞台一年比一年漂亮,但节目仅仅是每年变一下形式,内容却没进步。“尤其是最近五年,路子不对,老百姓过得还很苦,春晚却一直在歌功颂德拍马屁。”

退休后的洪民生养成一个习惯,每年都会去看春晚彩排,多少提一些意见。有一年,洪民生给总导演打电话:“千篇一律的宏大,这种思想一定要改一改,百姓需要现实。”

这位总导演很无奈地说:“洪老,上面的比我们胆子还小,我们是想冲冲不上去啊。”

洪民生知道总导演们的压力,后来也就不再给他们提意见了,“导演们心里跟明镜似的,我的意见都是在为难他们。”

几年前,台里组织干部去五台山旅游。到了庙里无论老少扑通跪倒一片,虔诚地叩拜,嘴里还念念有词。洪民生成了唯一站着的一个人,一时间他愣住了。


“跪在佛前的都是党员,节目里歌颂完伟大的祖国,然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信仰”,洪民生说。

那一刻,他忽然想起退休前有一次到日本访问。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同行去请邓丽君回国演唱。邓丽君却说:不想来,因为她是有国民党背景的。

当时洪民生信誓旦旦地跟同行说,现在政治氛围已经开放了,总有一天邓丽君可以回国登台。可他万万没想到,邓丽君竟然一生都未被获准到大陆演出。

谈及如今的春晚,洪民生就会感伤从前。他和电视同行用十几年时间一点一点挤开裂缝,紧闭却只在一瞬间。

在洪民生的年代,春晚追求的是百花齐放,而电视人的信仰是万家争鸣。

http://news.163.com/13/0224/23/8OH1EKHI00011229.html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20:41: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张玉洪
#传媒纠错# 李安获小金人 当然可喜可贺,可 @南华早报 编辑手记是:台湾人今天很“牛逼” 话说,少一个“逼”字 你就不能活了??


| 轉發(1)| 收藏| 評論
4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3:26: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盛大林
论证详实有力。不过,质疑也是权利。他们一质疑,你这一回答,事实更清楚了。//@十年砍柴: 董路这篇文章好。李公子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和他是未成年人在量刑上应从轻并不矛盾。

@董路
《李双江之子真实年龄根本就不是“谜“》我不是法官,我决定不了什么。“李双江之子”是犯罪嫌疑人,罪行一旦认定理应接受法律的严惩,17岁也好,21岁也好,22岁也罢。但“李双江之子”的真实年龄几何?究竟是否存在人为虚构成分?这些已经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于是,我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174)| 轉發(2453) | 評論(840)
今天08:1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3)| 收藏| 評論
4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13:05: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纪许光
顶交警老陈。一线民警最有发言权!"砖家"式立法要不得。

@交警陈清洲
#@人民日报 误导人了!#前晚,@人民日报 发表【开车“左转让右转”已废止#新的车辆避让法则#】微博:“一、你和我,先要按交通信号的指示通行;二、我直行,你从右侧来,你先……”清洲对第二条提出反驳,但影响力小,没能引起关注。交通安全无小事呀!@人民日报 肿么误导人了?!详细请猛戳大图



(9)| 轉發(1008) | 評論(214)
今天08:16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1)| 轉發(61)| 收藏| 評論(14)
21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19:16: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国各报批评BBC无能及混乱
更新时间 2012年12月20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3:35


BBC办公大楼


英国所有大报周四(20日)都载文评论周三公布的针对英国广播公司BBC 撤下前主持人萨维尔性骚扰报道的调查报告。由前天空电视台新闻部负责人波拉德负责的这一调查,花费了英国纳税人2百万英镑。
《卫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为“BBC在萨维尔事件上的无能与混乱”,文章说,周三公布的调查报告揭示了BBC内部相互猜忌互不信任的文化,BBC已经被宗派、内讧以及僵硬的管理链搞得四分五裂。

相关内容


文章还说,调查报告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BBC在处理引发该公司历史上最大危机的萨维尔事件时显示出的完全的无能,整个管理链中从上到下的沟通全部出了故障。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都与《卫报》文章的观点相似,批评BBC管理层在处理萨维尔事件时无效无能,导致该机构遭遇极大的诚信危机。
《国际先驱论坛报》说,尽管波拉德的调查报告称没有证据证明BBC管理层在搁置萨维尔性骚扰报道上有故意掩盖真相的动机,但僵硬死板的管理制度,可能造成了处理此事时的一连串失误和混乱。
而《泰晤士报》说,在此次灾难性事件中受牵连的许多人,其实都是在BBC工作了几乎一辈子的人,所以BBC的问题可能源于管理层与外界隔绝、缺乏公开性的做法等综合原因。
《独立报》和《每日电讯报》的文章关注BBC那些与萨维尔性侵报道问题处理以及后来错误指称麦卡尔平爵士事件有牵连的高管的人事变动。
《每日电讯报》头版头条文章说,BBC旗舰节目《新闻之夜》错误指称撒切尔政府财相麦卡尔平爵士性侵犯儿童,在此事件上犯了基本的常识性错误的6名BBC高管和编辑中2人辞职,3人在内部调动工作,剩下的1人仍然在原来的职位上。
文章说,这一坚持不开除犯错误高管的决定是BBC管理层作出的,由BBC信托会批准,但由彭定康任主席的信托会没有开除BBC工作人员的权力,只有权撤掉BBC的总裁。
《独立报》评论版的一篇文章呼吁BBC改革。文章说,波拉德的调查报告也许让BBC高层松了一口气,因为报告没有指责他们叫停萨维尔事件调查节目是故意掩盖真相。但问题并没有结束。
文章说,尽管BBC有着叠床架屋式的管理层,有许多高薪的领导人,但近年来每次BBC发生危机或重大事故时,几乎总是表现出领导层决策能力极差,并缺乏有效的编辑责任制。比如伊拉克战争开始前的凯利事件和名牌主持乔纳森因下流玩笑事件停牌等。
所以文章认为,BBC必须改革,最重要的是拿出一张改革蓝图。文章还引述波拉德调查报告中的话说,BBC的改革必须从最高层开始。将上任的总裁托尼·霍尔在皇家歌剧院非常成功,希望他也能让BBC的未来充满美妙音乐。


点击 页首

与内文相关的链接
相关内容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8:38: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刘晓原律师
2008年杨佳袭警案,在全国有重大影响。法院也没向媒体披露死刑执行日期。2010年何胜凯杀法警案,执行死刑日也没向外界披露,连家属也是在执行死刑当日才知。这两起重大案件,

@刘晓原律师
央视对云南湄河死刑案,搞了长达两个小时直播。但在死刑犯进入执行室后,是没播注射画面。有人认为,这不能算是一种示众。我以为,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如按此逻辑,把死刑犯游街也不是示众了。在司法实践中,死刑执行日期不向外界透露。在罪犯执行死刑后,才允许媒体报道。但这起案件,前两天就作了报道

(1)| 轉發(9) | 評論(10)
12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20:38: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亮冰娜无穷动
有关部门是乐意见到人们被忽悠成傻逼的。//@作家-天佑: 其实,看看日本陆军战史就知道八路军及游击队一共打死多少日军了。

@二号首长黄晓阳
最近的电视没法看了。打开一个台,放神话,上面活动的全不是人,是神。再一个台,还是神在人五人六。于是换台,打鬼子,再换台,还是打鬼子。神在演人戏,人在演神戏。好一个人神颠倒的世界。难道有关部门,需要亿万民众看的,就这些垃圾吗?靠这样的垃圾振兴中华文化?太扯了吧。

| 轉發(18) | 評論(14)
25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2)
1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09:07: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王少磊
最近好几个媒体朋友——省市都有,放下手头不拘什么急务,说是去帝都采访二会了。呵呵也真好意思叫”采访“。除了通稿似的官样文章,或者不关痛痒的无聊花絮,可能有独立观察和独立评论吗?互联网时代还掩耳盗铃……有新花人日和AV就够了。
| 轉發(1)|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1:04: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李聪
曾几何时,还有陪斩一说!

@新浪评论
【长江日报:做个健康的人】央视直播了糯康被押赴刑场的过程。直播死刑犯被押解刑场,与五花大绑的罪犯游街示众没有任何本质区别,甚至更为恶劣。我也听到了央视解说员说出了“报应”二字。我想不明白,法律制裁与受到报应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根本就是两个世界、两套观念的东西。http://t.cn/zYTMwRi





(8)| 轉發(263) | 評論(146)
今天09:58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专业版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