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出版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3-1-17 19:35: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IBTimes中文网官微
【2013年出版界翻译界开年丑闻】“天才翻译家”李继宏系列译本自称最佳惹争议 使用水军刷分被批“不尊重老一辈译者”。南京大学英文系教师@洛之秋 对IBTimes中文网说:该译本被抵制的原因是不满其浮夸、令人倒胃口的一切策划,包括图书腰封、宣传用语。http://t.cn/zjDiXEP


| 轉發(1)|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享拍微博通


32#
发表于 2013-1-18 16:58: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倪雪君
业务学习贴,行业普及贴。

@陈晓晖
超长超长的长微博,全文近9000字。为了方便阅读,我把四篇文章整理了一下,形成【图书行业为啥是“一个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的行业(全文)】。白描了一下图书出版行业产业链条的现状,希望大家能够尊重版权。张静庐说:如果出版家的精神堕落,是“比纯以赚钱为目的更可怕,更可忧虑的”。



(2)| 轉發(1559) | 評論(222)
2012-5-16 09:12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


33#
发表于 2013-1-18 19:50: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图书商报李鲆
是畅销书浅规则,不是潜//@田绪清:很想买一本《畅销书潜规则》来仔细的研究,当时太忙,没能去新书签售会。//@图书商报李鲆: 1.能畅销说明市场有需求。2.把好书卖好是对它最高的礼遇。3.畅销书里有垃圾,非畅销书里垃圾同样不少。4.畅销书不是唯一的选择,还有很多非畅销书值得去做。

@我是一个萝卜
今天在FT上看到一篇有关中国出版业恶性循环的文章,里面讲到了中国出版业的罪恶和无能,出版了无数的烂书只是为了卖纸,以及书店的无奈,文章分别说到了国营出版社和民营出版公司。提到了@磨铁图书@万榕书业 等。该文既可看作是对中国出版业的批评,也可算是给出的建议。作者是@连清川 先生。



(1)| 轉發(168) | 評論(42)
1月15日17:06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2分鐘前 來自MOTO戴妃三防智能手机


34#
发表于 2013-1-20 19:03: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mediaview
新闻出版亦然

@数字出版任翔
图书出版是一个试图用16世纪的技术和19世纪的商业模式在21世纪生存的产业——正在读O'Reilly 出版的《Every Book is a Startup》,开篇一句引文,很精辟!

| 轉發(4) | 評論(1)
11分鐘前來自微博Win8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20秒前 來自新浪微博


35#
发表于 2013-1-24 22:01: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图书商报李鲆
//@编客学堂://@岛石:个人觉得,这些模式和数字“出版”关系不大,都是"修路"的,建"水库"的。等到路上跑上“车”了,家里的"水龙头"拧开就可以喝到“水”了,才可以称之为数字“出版,”那些模式只能称之为通往数字出版的途径,通路,渠道。元芳,你怎么看?//@叶新Robert: //@陈杰tigereat:

@网络文学那些事儿
【数字出版的8种成功盈利模式】1、盛大文学模式(垄断海量内容);2、苹果模式(硬件和软件相结合);3、亚马逊模式(信息平台+终端);4、中文在线模式(伴生平台和资源);5、云城模式(B2C+C2C);6、知网模式(专注特殊渠道);7、中移动模式(手机阅读);8、汉王模式(直销)。尚不全,请补充。

| 轉發(59) | 評論(13)
今天17:06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1)
10分鐘前 來自MOTO戴妃三防智能手机


36#
发表于 2013-2-3 09:52: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图书商报李鲆
年后如有时间,我会去写一本给写作者看的出版浅规则,讲一些基本的出版知识,从出版角度给出写作建议——肯定有人对此不屑一顾,但也肯定有人求之若渴。//@图书商报李鲆我曾经给一个朋友做过系列写作策划以及开头、风格建议,其人开心无比

@毒眼王文鹏
许多作者朋友找我让我看稿子,说指导指导怎么写,我从不给作者指导,即使合作过的作者,这是我的原则。因为编辑对写作是外行,指导作者容易走偏,编辑的指导容易让作品成为一个固化的东西,作者写作中即使有瑕疵,也应该是独立的,所以我只在稿子完成后策划,绝不在稿子前期介入干预作者。特此声明!

| 轉發(18) | 評論(15)
2月2日10:31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MOTO戴妃三防智能手机


37#
发表于 2013-2-17 16:03: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红强的围脖
赞 //@出版人刘明辉:任何一项只对一方有利的合作都难以达成,即使达成也不可能长久!编辑和作家应该花更多的精力一起研究如何做好宣传推广\如何扩大市场份额,把蛋糕做大! //@枕边禁书:关键是作家和编辑要互相信任,而且心里要有对方 //@出版人刘明辉: //@七色狐-狐狸姐姐:

@朱洪海
从事图书发行十年来,最鄙视上来就谈降扣的业务,把自身利益建立在合作伙伴的生命线上不是本事,消化采购图书的内涵研究透读者需求寻找销售的增长点才是真本事。有次订货会一位采购一坐下就谈折扣,我后来跟他们公司的人说,也不关心有哪些新书哪些亮点,只会谈折扣,这样的业务能做好工作我不相信。

| 轉發(10) | 評論(5)
今天12:35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8#
发表于 2013-3-4 00:14: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Prof-Han
Castells有中国合作者,自己也带过中国博士生;感觉这种书如果非要翻译,还是要找作/编者自己比较熟悉了解的人靠谱 //@武大周翔://@沐童: 这些对学术和印刷文明缺乏敬畏之心的出版机构真心应该去干点儿别的。

@雅兰啊
必须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翻译出版的卡斯特的《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吐个槽了,communication school翻译成传播学院应该是共识吧,但书中写的全是“通信学院”,最坑爹的是居然把USC Annenberg翻译成“美国海关安妮博格学校”。还有许多句子根本读不通,一些名词都单独成句了,专业一点好吗!

| 轉發(6) | 評論(3)
3月3日20:2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7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狸狸老菜帮
有一位博士生介绍卡茨,他把卡茨和彼德斯等人主编的思想史《Canonic Texts in Media Research:Are there any?Should there be?How about these?》(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译为《媒体研究常规样本:定义、范畴、特性》。一看就知道完全没有看过这本书的目录。就这样滥竽充数,学位也照样拿了。
| 轉發| 收藏| 評論
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9#
发表于 2013-5-6 20:19: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自助出版:冲击行业游戏规则
2013-05-06 09:24:2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查看评论



  作者: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 孙献涛

  兰州大学前不久举办“知识传递,爱心启明”图书漂流活动,参与者将自己不再阅读的书籍无偿提供他人阅读。新华社记者 张锰摄

  【关键词:自助出版】

  自助出版正在成为出版社的噩梦。

  几天前刚刚结束的伦敦书展上,数字出版展区是最热闹的地方;数字展区里,自助出版是最热闹的话题。

  几年前,亚马逊推出了Kindle阅读器,从一开始,亚马逊就声称不会在硬件上寻求利润,他们要在付费阅读上开启新的钱程。

  亚马逊的付费阅读之路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将纸书电子化,然后打折卖掉。亚马逊电子书负责人在各种场合一再公开“布道”:电子书就是书。第二步,建立“直接出版平台”(Kindle Direct Publishing),让作者和读者直接交易,每一笔交易完成,亚马逊都可以按比例收取费用。

  显然不是为了向亚马逊致敬,美国著名实体连锁书店巴诺(Barnes&Noble)旗下的Nook公司,不久前推出了升级版自助出版平台Nook press。此前两年半的时间里,在较为简陋的自助出版平台上,Nook的自助出版业务的季度增长率是百分之二十,差不多一年翻一个番,目前30%的顾客会逐月购买该公司自助出版的图书。

  与亚马逊的直接出版平台相似,巴诺的自助出版平台最大的优势是给予作者更多的利益分成、更大的创作空间。有报道称,巴诺平台给予作者的分成比例高达80%,这是给长期以来受制于出版社低版税政策的作者,画了一张硕大无朋的“饼”,没有人能够不动心。

  类似的平台还有美国的Smashwords。

  虽然在上述每一种出版平台上出版图书都简单便捷,但要想在某个平台上站稳脚跟并生存下来,仍属不易,成功者会被称为奇迹,而非现象。这类自助出版平台均拥有传统出版产业的影子,新作者在经历了零门槛出版的狂喜之后,很快就会发现:直接出版同样需要宣传、推广、炒作,同样需要女作者少穿点、男作者多说点以吸引传媒和大众的眼光。

  自助出版平台对传统出版产业的“扬弃”也很多。借助信息技术,作者可为读者提供定制写作,减少了一部作品创作之初的盲目与茫然。对于一直纠缠不清的编辑擅自删改作者作品的问题,自助出版平台更有利于保持作者意图和作品的完整性,这是大多数作者更加认可和看重的“出版优势”。不久前通过平台自助出版小说《赌注》并登记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美国作家范·迪肯就非常认可自助出版的自由度,作家终于可以绕开那些自以为是的出版社编辑,主导自己的作品了,这在出版发展史上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此前迪肯的这部书稿单单书名就被出版社要求修改达16次。

  到目前为止,自助出版(直接出版)仍处于试吃和烧钱阶段,已经做成的“蛋糕”并不大,但想象空间极为丰富。除了巴诺、亚马逊这些“卖书的”在全力以赴之外,苹果、索尼这些“卖设备的”也掺和其中,争相进入。以苹果为例,在苹果精心营造的“外部壁垒森严,内部平台开放”的独立王国里,数量庞大的app付费应用程序,正在或明或暗地践行着自助出版的理念,泅水者众,生还者少。  自助出版向传统出版社发出的第一弹,是取消图书编辑。  一直以来,传统出版社最为自信的,就是自认为拥有无可替代的编辑优势——只有编辑才能找到好选题,只有编辑才能编出好书(姑且将适合的书、有用的书、喜欢的书、必读的书……统称之为“好书”)。这是许多出版社在面临数字出版的冲击似乎无药可救、无技可施时,紧紧抓住不放的一棵救命稻草。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所谓的“编辑优势”是怎么形成的。  编辑权的本质,是读者选择权的一种让渡,读者把选择一本好书的权利,让渡给编辑,花钱请你为他服务。在传统出版框架下,读者之所以要让渡自己的这个权利,一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读者不掌握作者资源,只有仰仗编辑代自己找寻好作者、好书;二是因为出版权被垄断——读者没有针对一本好书的出版权,只有请拥有出版权的出版社编辑替自己出版某一本好书。  看透了编辑的本质,也就看清了“编辑的优势”——编辑并不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在如何选择一位好作者、一部好书的事情上,编辑并不天然比读者更高明;所谓“编辑的优势”,只是缘于“编辑”在整个图书生产流程中的职位设置。  当下已经成为现实的移动互联技术,已经从根本上动摇或曰消解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编辑的位置感不复存在,编辑似乎成了多余的人。以盛大文学为例,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网络文学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自助出版平台,数十万作者队伍,数百万作品资源,编辑的角色,已经被巨型服务器和作者自主编辑软件取代。相应的,对于一本书而言,往昔视为天条不可或缺的“出版权”,在读者付费阅读、作者与平台分成笑纳的时候,这本书的全部出版流程其实已经完成,所谓“出版权”已经被消解于无形。  【关键词:电子书】  自2010年始,美国电子书销售呈井喷之势,普遍认为,目前美国全境图书销售总金额中,四分之一是电子书的贡献。  美国的今天不一定是欧洲的明天,与美国的电子书销售迅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欧洲电子书销售的滞后和低效率。欧盟负责数字化议程的官员日前在巴黎公布了一个数据,显得忧心忡忡:欧洲全境电子书的销售金额,在全部图书销售总额中的占比是2%。  对于这一低得让人有点意外的电子书销售比例,欧盟官员的态度是焦虑,他们其实并不关心纸质书的命运和实体书店的死活,他们更关心电子书的长势如何,担心如果任由电子图书低迷下去,那么电子书所代表的“出版”这个概念,有可能会被更加先进和开放的产业概念所覆盖或替代。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之前依附于“出版”的欧洲文化和文明,许多将面临无处安身、难以传承的困境。  看得出来,在我们还在为“电子书是否会替代纸质书”而反复论证的时候,欧洲人已经超前到替电子书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了。  或许是为了回应欧盟官员的担忧,法国已经开始了一个颇具雄心的计划,他们正在将五十万种20世纪出版的绝版书转为电子版,为了适应多终端流媒体阅读的趋势,法国人采用了目前国际电子图书市场上流行的“epub”的技术,读者一旦购买了这本电子书,就可以顺畅地在各种终端设备上自在阅读。  2%是平均数,相比较而言,英国的电子书增长比其他欧洲地区更迅猛一些,过去的三年间,英国电子书销售金额突飞猛进,目前已经占比5%。  当然仅仅比较销售金额可能造成误判,电子书的定价普遍较纸书低。有报道称,以销售册数计,电子书占比在美国超过30%,在欧洲接近8%。  不幸的是中国大陆目前仍未形成电子书销售的气候和土壤。  这两天当当和京东两大电商又在较劲,两家比着向读者提供电子书的免费下载。先是当当网宣布每个账号可以免费下载十本电子书;马上京东就还以颜色,打出了“免费谁没有,好书你没有”的旗号,直接提供五万种电子书,供客户不限量免费下载。  当当和京东这次直接在电子书领域里展开的白刃战,对我们认清中国电子书产业态势很有帮助。  首先,电子书产业的核心价值观仍未形成。一个产业的核心要件,是其产品拥有价值。电子书要想成为一个产业的支柱,就必须付费阅读。中国读者距离付费阅读电子书的认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当当网自称占据了中国大陆图书市场的三分之一,其总裁李国庆称,2012年他们全年的图书销售总额是30亿元人民币,其中电子书的销售总额,不过区区300万元,占比是千分之一。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当当网看中国当下的电子书行情,跟美国比是天上人间,跟欧洲比也是云泥之别。  这次当当网拿电子免费下载来聚拢人气,从企业战略上看,是选对了突破口。有报道称当当网为了这300万元的电子书销售额,付出了至少500万元的制作费用,既然更多的电子书制作出来之后卖不出去,倒不如免费送给客户更划算。  这一点点商人的狡猾对一大批版权图书造成了误伤。这次当当发起、京东跟风的电子书免费下载活动还没结束,许多出版社就坐不住了,鼓足了勇气向李国庆抗议:你们打商业战,不要伤害我们的产品版权:过多的免费下载,势必冲击纸质书在实体店里本已经少得可怜的销量。民营书业的代表人物、磨铁图书公司的负责人沈浩波针对这次当当和京东的混战放出狠话:以后如果我没有定价权,谁也别想从我手里拿到电子书。  当然这场白刃战也有正面和积极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在中国大陆,电子书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这跟免费下载的刺激有关系但不大。媒体报道,在当当和京东开打免费下载战的那几天,争相下载的流量把网络都给堵死了。在几乎人人拥有移动终端的今天,占小便宜是一种动力,真正需要电子书或许是更大的动力。  长远点看,或许我们需要经过若干次长时间大规模的全民免费下载之后,才有可能培育出掏钱购买电子书的意识和习惯。电子书产业需要不计成本勇敢烧钱的英雄,李国庆刘强东,第二轮比赛,准备好了吗?  【关键词:按需出版】  在自助出版和电子书的夹缝地带,还为纸质书存留着一条侧身可过的通道,那就是按需出版。  欧美再次走在了前头。在实体书店先于中国大批关张倒闭之时,无处不在的商业力量寻找到了一条拯救纸书的中间地带:在书店圣地伦敦查令街上,出现了一种咖啡印书机,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为你印刷出一本你想要的书。  以咖啡印书机为标志,之前较为粗糙的、至少要印刷成百册上千册的按需出版,精确到了一人一本,这是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步。  剖析美国业已成型的按需出版产业,可为困境中的中国出版机构提供出路。所谓按需出版,有两块业务:一则针对读者,按需出版和发行;二则针对作者:按需提供出版服务。  针对读者需求的出版,一般是重印绝版书、小批量书、特别定制书。此类业务本质上属于图书发行范畴,可名之曰“精准发行”。美国目前开展此项业务最成功的公司,恰是图书发行巨头英格拉姆集团所属的闪电资源公司。拥有强大的精准出版平台,吸引众多出版商到此为自己拥有版权的旧书寻找新的商机。目前闪电集团公司可提供上万种图书的单册出版服务,仅此一项业务,每周开机量就达十万册,可见聚沙成塔之伟力。  针对作者的按需出版,一直以来有一个不太体面的名字:虚荣出版(vanity publishing)。自出版产业形成以来就有虚荣出版,它甚至成了某些出版社的核心利润源泉。  按需印刷的要诀是服务,特别是编辑服务,要将拥有出版冲动却达不到出版标准的客户服务好,最好能有针对性地提供编辑服务。这时候,那些被自助出版平台赶走了的编辑们可以回来了——看,那个虚荣的人,他需要出版,你来为他提供有偿的、专业的出版服务。

http://www.gmw.cn/xueshu/2013-05/06/content_7527151.htm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09:51: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红强的围脖
那是文化与阅读紧缺的年代,《天演论》又价值非凡,最重要的怕是市场也规范——好书好价,没说的。搁现在,好书早被驱逐,卖书卖不过红薯,人人都识字而短浅轻贱者比比价是

@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
#商务往事#【中国第一份版税合同】1903年,著名翻译家严复就他所译《社会通诠》一书与商务印书馆签订合同。合同由张元济起草,约定版权系稿主所有,版税率为40%。这是中国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合约,标志着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40%的版税,中国再无第二人,此中亦可见张元济对严复的重视及其文化远见。




| 轉發(38) | 評論(7)
6月11日 11:12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