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播心理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9-7-18 22:30: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不一样的心理学
心缺良善,言行必恶毒;心缺美德,言行必下流;心缺自尊,言行必卑贱;心缺诚实,言行必虚妄;心缺涵养,言行必粗陋;心缺教化,言行必无礼;心缺敬畏,言行必随便;心缺知识,言行必愚钝。心是一杆秤,秤出的是自己的言行;言行是一面镜,映出的是自己的心灵。 转




|
轉發(23)
|
評論(3)

17分鐘前來自FaWave


32#
发表于 2019-7-18 22:31: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王克勤
【你一出场,心自飞扬】揭幕黑暗,皆因心向光明//@王钧WJ: 你报道打杀,是因心怀救赎;你报道不公,是因心向正义;你报道灾难,是因心有悲悯;你报道阴暗,是因憎恨邪恶;你身处基层,是因心帖大地。你不需要疗伤,你只是需要战场。你的存在就是新闻人投射于社会的正能量。你一出场,自心飞扬。


@门君诚
【社会记者需要心理疗伤】做了近10年记者,天天接触的是社会最基层的打杀、灾难、不公、阴暗,还有政府官员的腐败、渎职……越做越心灰意冷,越做越心理“扭曲”,连自己报纸上的伟光正报道都不相信了。呼吁一下:社会新闻记者需要阳光、需要正能量、需要心理疗伤。@王钧WJ
@宋元晖
@曹思诚
@庄子慎之


|
轉發(207)
|
評論(36)

12月13日12:34來自新浪微博


(1)|
轉發(16)|
收藏|
評論(7)

14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33#
发表于 2019-7-18 22:32: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这个例子对新闻从业者跳槽、受众更换信赖媒体,有无启发?@罗素的三杯茶
一类人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出去看外面的世界,大学、研究生、工作,一直在更换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国家;另一类一直待在自己的出生地发展。前者羡慕后者身边拥有那么一波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而后者羡慕前者能有机会去体验大千世界。究竟这两种生活的选择对人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心理学家来告诉你研究结果。





(96)| 轉發(17160) | 評論(1179)
1月2日11:33來自新浪微博


34#
发表于 2019-7-18 22:32: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华xh
很贴心的设计。

@Weaponmagazine-肖宁
二战中,美国军方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在化学战来临时对防毒面具的恐惧心理,邀请沃尔特·迪斯尼设计了一款米老鼠防毒面具.面具适应年龄在18个月至4岁的儿童佩戴。面具在1942年生产了1000具,而仅仅一个月后,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其他国家也有类似针对儿童的防毒气产品,例如德国人就研制过防毒气婴儿床.




| 轉發(6) | 評論(3)
43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35#
发表于 2019-7-18 22:33: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山野土郎中
【段子】客机坠落海面,乘务员让乘客从滑梯上下海,乘客不敢,空姐求助于机长,机长迅速搞定,空姐问其故,机长曰:对美国人说这是冒险,对英国人说这是荣誉,对法国人说这很浪漫,对德国人说这是规定,对日本人说这是命令,就好了。机长还说:中国人太容易搞掂啦,告诉他是免费的即可。---- 王掰掰转

36#
发表于 2019-7-18 22:33: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复旦邓建国
关于“异见领袖”。1. 确有研究表明,”异“新闻或意见更易传播;2.但”异“是新闻之内在含义之一;2.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必基于异;3." 异见领袖"是一个矛盾词,如果没有followers, 就不会有leaders, 领袖并不能单方面仅以”异见“来lead. @新闻学研:微博上“异见领袖”更易成为领袖。

@复旦邓建国
为什么会有意见领袖?1.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人是所谓“认知吝啬鬼”,在面对复杂议题时,会使用“最小努力原则”,跟随“意见领袖”可以降低脑力消耗;2.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在很多情况,与大众媒介相比,人际影响,特别有那些从自己所属群体中产生的意见领袖施加的影响,更能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

[url=](5)[/url]| 轉發(19) | 評論(4)
今天 00:20來自微博 weibo.com


| [url=]轉發(1)[/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1)[/url]
13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  [url=]檢舉[/url]

37#
发表于 2019-7-18 22:33: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狼力品牌策划
互联网把人性都琢磨透了。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22)[/url]
| 轉發(180) | 評論(17)

8月16日07 : 19來自360安全浏览器



38#
发表于 2019-7-18 22:34:12 | 只看该作者
美军实验室成功研发“读心术” 可读取士兵意念
环球网 2015/11/13 17:55

【环球网综合报道】美国陆军实验室(ARL)研发出一套高科技“读心”(Minding Reading)技术,能“读取”士兵意念,这将给处理情报数据带来重大变化。
  据台湾东森新闻云11月13日报道称,该系统简称为Mind系统(Mission Impact Through Neurotechnology Design)。在实验中,它对一名士兵的脑电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已经能够识别出士兵脑海中的意念。而认知神经学专家赖斯博士(Dr. Anthony Ries)使用这一实验室技术成功破解了一名参加实验士兵的大脑讯号。
  研究人员认为,这能够帮助分析人员迅速处理大量的情报数据,并将对情报收集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报道称,此前美国陆军实验室曾资助将士兵意念转化为计算机指令的“脑机交互技术”研究项目。该项技术可让士兵无需发出声音或者移动手指,就能用手机或无线电进行通讯。
  据了解,为了研发MIND这项技术,美军事情报分析师耗费了大量时间,分析来自无人机和监察系统等设备的众多画面。 这项技术目前正在测试中,科学家计划继续改善此项技术并添加新功能,包括眼球控制功能。


39#
发表于 2019-7-18 22:34: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99%的人都不知道的学心理10大理由

廖成林


学点心理学的好处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开始,心理学一直是包括在哲学之中;说它年轻,因为它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从哲学中分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只有百年来的历史。因此,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的诞生是以德国心理学家、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创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时刻都在产生着的,因而也是每个处于清醒状态的人所熟悉的。人在一切活动--劳动、工作、学习中都会有心理现象。例如,我们看电视时,能听到电视中优美的音乐和看到电视中壮丽的山水;我们吃饭时,能闻到饭的香、甜之味等,这些是人的感觉和知觉;我们对看过的电视片还能“历历在目”,这就是记忆等等,这些都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等)和意志过程(目的的确定、困难的克服等)。
心理过程人人皆有,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共性。另一方面是个性,包括个性倾向(动机、需要、信念、理想、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是心理现象的个别性,正象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找不到两个心理特征完全相同的人。心理学正是从这两大方面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心理学,对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体会,其意义有:

(1)“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刘华山教授,在谈到心理学的意义时,这样开门见山地对我们说。人的心理是有规律的,企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选拔、安全生产、人际关系等等都需要了解人的心理。学习心理学,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完善地了解这些问题,处理这些问题。

(2)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
心理学知识对于自我教育很重要。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能使人正确地评价自己个性品质的长处和短处,确定个别的特点,正确而自觉去努力发展积极的品质,克服消极的品质。

(3)自我认识并调节种种心理难题和心理困惑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个人难免会碰到种种心理难题和心理困惑。例如,恋爱问题、婚姻问题、自卑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失眠、焦虑、忧郁等等,学了心理学,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不致于陷入心理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导致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

(4)学习心理学,能开阔人的视野
尤其是从事文学、哲学、美学、医学等学科的人们,再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它能丰富人的思想和观点。

(5)实现自我价值
现代社会越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将越来越重要,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心理学亦将越来越重要。对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来说,能把自己所学的一点心理学知识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当然,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在商业领域,在医学领域,在司法领域,在教育战线领域,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里就不多说了。

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
行为协调统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99%的人都不知道的学心理10大理由

理由1: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借不到钱了

假如你手头紧,想和朋友借5000块钱应急。不懂心理学的人是这样借钱的:兄弟,能借我5000块吗?”
“没那么多,顶多借你1000”
懂点心理学的人是这样借钱的:“兄弟,能借我5万块吗?”
“没那么多,顶多借你1万。”
所以,学点心理学不会帮你睁大钱,但是能帮你借到钱。

理由2:可做装逼之用

“心理砖家,问你个问题,有个女生还我书的时候夹了一张心心相印的纸巾在里面,你说她是什么心理?”
“balabala”
“心理砖家,问你个问题,我经常觉得别人瞧不起我,你说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
“balabala”
“心理砖家,问你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会对陌生人很好,对亲近的人却经常发火?”
“balabala”
记住心理学装逼手册第一条:
言必及精神分析、潜意识、原生家庭、巨婴、童年创伤、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助、马斯洛需要层次、亲密关系... 就行了。



理由3:可以让你成为最佳铲屎官

每一个主人都想让自己家那任性的喵星人把粑粑拉在正确的地方,或者那二哈的汪星人能接住扔出去的飞盘。但是动物又听不懂人话。
如果你懂点心理学,你就会知道,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是怎么训(tiao)练(jiao)他家那些可怜的鸽子的:当鸽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就能吃到食物;
重复n次之后,他家的鸽子学会了很多奇怪的动作。
比如:在箱子(斯金纳箱)中逆时针转圈;反复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头部前伸,并且从右向左大幅度摇摆。

理由4:可以让你的老公爱上做饭

每一个爱做饭的老公背后都有一个懂心理学的老婆。因为心理学可以让你的老公爱上做饭。
第一步,在生日当天暗示老公自己不想出门而想在家吃饭。
第二步,在老公兴冲冲地端出了味道不敢恭维的一桌菜后,立刻进行及时地强化:“老公,你在做菜方面好有天分呢。”
第三步,外出做客在老公的朋友面前继续给予二次强化:“你别看我家老公很少做饭,但他真的在做饭方面蛮有天赋的呢。”
于是你的老公就从此爱上了做饭这件事……   
所以,没有不爱做饭的老公,只有不懂心理学的老婆。

理由5:让宝宝关掉电视按时吃饭

不懂心理学的妈妈和宝宝的日常:“宝宝,快把电视关了,过来吃饭!”
"不干!"
“我再说一遍,立马把电视关了,过来吃饭!”
“不干!”
于是使用暴力,强制关了电视。
“哇哇哇 ...”
懂心理学的妈妈和宝宝的日常:"宝宝,等会就要吃饭了哦~"
“妈妈,我想看电视。”
“好,那再看10分钟就准备吃饭了”
(也可以提前告知,让他心理有个预期:)
“还有5分钟”
“还有2分钟”
“好了,到点了”
拿着遥控器问他:“你自己关还是妈妈关?”
他会选择的,做完就牵着手去桌边准备吃饭。

理由6:学会与煞笔友好地相处

你常常会被一些人低智商的言论搞得大为光火,于是感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煞笔?
如果你学过心理统计学,你就会知道,人的智商是正态分布的,低智商和高智商的人大约占整个人群的5%。
中国13亿人,算一下也有好几千万。所以,遇见一两个低智商的人太正常不过了。如果你再懂些情绪管理的技巧,也能够做到心平气和看待煞笔。
如果培养了同理心,就更好了。因为你会更加的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傻。世界和我爱着你。

理由7:不会被伪心理学忽悠

为什么学了心理学就不会被伪心理学忽悠?因为你学了真的心理学。
这不废话嘛?
因为真正的心理学会告诉你:1.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复杂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哪些纯粹是胡扯,哪些是靠谱的心理学理论。
伪心理学是很可怕的,比煞笔还可怕,因为它会显得你很煞笔。比如花大价钱去报一些类似传销的身心灵培训,激活自己的生命磁动力场。有那钱,还不如去做个长程的精神分析。

理由8:不做正常的傻瓜

心理学会告诉你:人是非理性的,即使你是个SB(Smart Boy)。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不信?举个例子。《经济学人》杂志曾经打过这样一则广告:看到中间那个诡异的“印刷版:每年125美元”了吗?它存在的意义的是什么?
你猜对了,加了中间那一条,更多的人选择了第三种方案: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每年125美元。如果没有这一条,人们会宁愿选择59美元的电子版。
陷阱无处不在,你一不小心就陷入了非理性的坑中。
假如哪一天,有个看过《怪诞行为学》的商家打出了这样的广告:
纸飞机老司机98元
挖掘机老司机198元
纸飞机加挖掘机豪华老司机套餐198元
你会作何选择?
如果你懂点行为决策心理学的话,恰好你又看过《怪诞行为学》这本书,你就会做出理性的选择。那就是:劳资一个都不会买的。

理由9:万一被关进精神病院

知道怎么从精神病院逃出来。如果有一天,你不幸被精神病了,又或者其他什么之类,总之,你被强行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了。
但是你知道,你没病。这时候你要怎么办?
你不能说:我没有精神病。因为他们会认为,精神病都说自己没有精神病,你缺少自知力,精神病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缺少自知力。然后给你来上一针。
你不能说:我有精神病。因为他们会认为,是的,这就是你为什么被送来的原因。然后给你来上一针。

MG!那到底该怎么办啊?如果你懂点临床或者变态心理学的话,就知道怎么办了。
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玩玩,跟个正常人一样就行了。进来前什么样,进去后还什么样。这样,他们就会觉得,看来你真的没问题,然后就会安排你出院。

理由10:可以帮你找到女朋友or男朋友!

如果说,学了心理学,你会交到男 or 女朋友,估计大家都会来学心理学。但心理学确实不会教你如何撩妹or撩汉,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心理学单身狗?因为这事主要还是看脸,心理学的效应在其中只是边缘显著。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Y2VWDnBJGDYxQuVe8ziA

40#
发表于 2019-7-18 22:34:56 | 只看该作者
正面报道为什么会引发负面效应
闫立军  高志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论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手段纷繁复杂,平台层出不穷,热点转换迅速,整个舆论场的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虽然各社会治理单位、企业以及新闻媒体对正面报道一直非常重视,但是由正面报道带来负面效应的案例时有发生,且呈现出应对处置困难、名誉修复时间漫长、涉事单位公信力骤降等特征,有的案例甚至严重损害公共秩序,扭曲公众意识,挑战大众底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引发负面效应的原因

信息提供者撰写新闻报道水平参差不齐,原始稿件存在漏洞,被不断挖掘质疑,最后暴露更大问题。一篇严谨无误的正面报道并不会引发负面效应。那些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要么是新闻采访者采访不深入,断章取义,主观表达过多;要么是被采访者有意哗众取宠,利用记者的笔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使得新闻报道失去其真实性;要么是审稿过程有疏漏,未把常识性错误纠正出来或者犯了技术性错误;要么是发稿后,其他传播平台为吸引眼球,故意修改标题,导致网民误读等等。
2018年“五一”节过后,一则报道称陕西宁陕县小长假期间旅游收入达到13.99亿元。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数据竟占全县GDP的一半。随后,宁陕县委宣传部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旅游收入的数据系笔误,应为“1.399亿元”。
正面报道一般没有被监督、被批评的一方,采编人员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稿件出现如此低级错误,撰稿者、审稿者和发布者均有责任。发布出去的稿子让网友发现问题,引发负面效应已是必然。虽后期积极修正,但“文风不严谨,发布平台不可靠,工作态度不端正,甚至试图通过报道‘有意夸大’地方经济”的负面效应已经产生。
官方舆论场内容同质化、“八股式”新闻等问题易引发读者反感,产生负面“潜引导”。例如,重要会议后的报道往往是领导指示、领导强调、各级机关认真学习贯彻、群众反响强烈等;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必定是各类政策的颁布、数字成绩的罗列、总结以往展望未来的同质化报道;重大节假日后,肯定是某地实现旅游收入猛增,比往年增加了多少等。媒体的狂轰滥炸,令读者“双耳生茧”,会认为新闻报道是为政策宣传造势,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降低了宣传的可信度和引导性。
传播平台增加,渠道多元,正面报道在传播过程中被“别样”解读,并产生负面效应。发布在主流媒体网站、微信或者微博中的正面报道,在被转载过程中,经常因改变报道标题发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事件。2017年12月19日,湖北通山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登载了通山县公安局提供的题为《嫌犯藏身九宫山顶 民警踏雪寻踪擒获》,从标题看,显然是一篇警方的正面报道。然而,12月20日,有都市报以《河北人社厅社保局人员侵吞社保1539万 躲到九宫山雪峰被抓》为题报道此事,将“侵吞社保资金”“1539万”两个热点提出,引发网民热议。这样,一篇正面的警事报道,转化成为涉冀的负面报道,产生负面效应。
网民好奇、质疑、较真等特性在互联网时代成为部分正面报道的“终结者”。新闻报道上传到互联网,目的是传播新闻信息,正面引导舆论。但是,如果不够严谨,报道中出现“不合情理”的地方,在万千读者的眼中肯定会被质疑。例如,某地税务局干部骑自行车到深山收税,道路不通时,只能扛着自行车走过。税务系统的宣传稿本意是表现税务工作者的尽职尽责,网民却不领情,批评“连自行车都去不了的地方竟然还好意思收税”,认为是对老百姓的“压迫”。事实上,自行车去不了的地方怎么就不能收税呢?网民的质疑和询问并非合理合法,但是于情理来说似乎也能说得通,产生负面效果也成为必然。再如遇到重大灾害时,灾难余波未过,受灾地百姓还未完全安置好,相关部门就开始大肆表彰在抢险救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类似报道虽为正面宣传,但是在读者眼中,一方面是未被完全妥善安置的受灾群众,另一方面则是热闹的表彰场面,这样的对比会让读者反感,认为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却已开始庆功,似乎相关部门已尽到责任,不再关心受灾群众,因而饱受诟病。
正面报道发布时机出现偏差,舆情反转措手不及,官方发布失去话语权,产生负面效应。正面报道发布的时机选择不当,会被现实中相冲突、相矛盾的事实击碎,被网民抓到“话柄”,进而丧失在舆论场的话语权。例如在重污染天气时,发布治理污染收效良好的正面报道;报道重大事故时,过分渲染某位领导人的果断、勤政;发生债务危机时,当事主体的奢华装修、出行排场、高额收入等被曝光。这些报道发布时,现实中出现与报道内容相悖的情况,读者会认为报道失实,影响报道的舆论引导效果,或者认为报道在粉饰、掩盖事实真相,产生负面效应。

如何有效规避

要规避正面报道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寻求答案——涉县网民吐槽医院饭难吃被行拘事件。
事件还原:2017年8月19日下午6时许,邯郸市涉县广播电视台报道称,涉县一网民因发帖称医院食堂价高难吃被拘留。此事在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网民纷纷表示再也不敢吐槽学校、单位食堂的饭难吃了,“挑食”也会被拘留等。邯郸市公安局很快做出反应:8月19日晚间,@邯郸公安网络发言人发布通报称,已责令涉县公安局对此事件进行重新审核。随后,邯郸市公安局工作组复查后,撤销对当事人张某某做出的处罚决定,派出所所长被停止执行职务,办案民警被调离执法岗位,责令派出所向当事人赔礼道歉。
梳理得知:此新闻为传统媒体首发,因新闻来源“权威”,导致发布者对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未产生丝毫质疑。其次,发布时机让百姓对警方产生“哗众取宠”之感,因为新闻开头描述事件发生在警方“大干100天,让涉县更加和谐平安”的背景之下。最后,新闻报道审发程序有问题,发布者和涉事单位对新闻内容审核不严,未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核便匆忙刊发,一味抓“大干100天”的发布时机,引发百姓认为警方是为完成任务小题大做,对警方公信力产生不利影响。
启示:社会治理单位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责任单位,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正面报道内容务必保证真实客观,尤其是涉公检法等执法部门的稿件,专业程度较高、涉及法律条款较多,遇到不理解、不明白、有违常规常理的说法、做法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必要时,向行业专家咨询以得到更权威的说法。
如何做好正面宣传报道

要着力建立完善严密的新闻报道发布流程。新闻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多数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发布流程不严密或者执行流程不严格造成的,所以,严密并严格执行的新闻报道发布流程是做好新闻报道的重要保障。
要下大力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有了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才能在报道时,准确把握政策、了解舆论热点,才能使报道更实事求是、更客观公正,避免用力过猛、哗众取宠,以达到科学有效引导舆论的目的。
主动把普通群众作为正面宣传对象。把正面宣传主角还给群众,少些领导强调,多些群众希望;少些领导视察,多些群众表达;少些会议精神,多些群众愿望,多宣传群众关心关注的内容。
进一步加强监督报道的宣传力度。厘清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界线,正确处理好政府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在正确导向下,把舆论监督与群众呼声结合起来,伸张正义,扶持正气,同样也是在弘扬主旋律,让“舆论监督是正面报道”成为各级官员们的共识。
(作者单位: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冷  梅
编辑:邢海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