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李佳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6 18:54:41 | 只看该作者
  • 11.18-11.24
    • 11.18 周一
      • 今日学习
        • 英语:Gap体现问题意识,研究问题内部要有逻辑支撑,研究结论要有力,不要带感情色彩
        • 媒介文化
          • 两大流派:经验派和理念派
          • 关键人物
            •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 约翰·穆勒
            • 贝蒂·弗里丹
            • 肖瓦尔特:“厌女症”
            • 米丽特:“性别政治”“父权制”
            • 艾莱娜·西苏:激进女性主义
            • 克里斯提娃:精神分析/后现代女性主义
            • 朱迪斯·巴特勒:酷儿理论、性别展演
          • (一)米丽特“性别政治”
          • (二)性属/社会性别
            • 1、“性别”的概念区分
            • 2、“社会性别”是如何建构的?
              • 社会伦理规范
              • 语言系统
      • 今日阅读
        • 研究方法:摘要、引言与结论| 要求、区别与联系
          • 摘要
            • 具备五要素:问题陈述、动机、方法、结果和结论,什么重要突出什么
          • 引言
            • 背景-问题-gap-how
          • 结论
            • 结论是论文的一个总结。英文一般是Conclusion. 摘要中的结论只是研究结果的价值与意义。
          • 摘要用于吸引更多的读者,是给没有看全文的人看的,因此摘要要求通俗易懂,尽量避免行话。结论是给同行看的,可以包含深奥的专业术语。引言开始时应通俗易懂,通过逐渐引入和解释一些专业术语,使所介绍的内容越来越深。
    • 11.19 周二
      • 今日阅读:平台研究——偏传播学
        • 《流动“做家”:卡车司机筑家实践中的物质、情感与权力》
          • 没太懂其理论,有一种“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以是一种理论”的感觉,且在权力这一侧感觉过于牵强,跟我已有认知非常不符合。
        • 《遭遇“平台”:另类数字劳动与新权力装置》
          • 讲滴滴司机“卡BUG”行为,现象有意思,结论也有意思,这篇论文表达上很流畅
        • 《做主播:一项关系劳动的数码民族志》
          • 能看懂,写的比较流畅
    • 11.20 周三
      • 今日学习
        • 自然辨证法:老师没讲太多自然辨证法,但是讲了很多辩证法,很有深意
      • 今日阅读:新闻实践研究文献包
    • 11.21 周四  新的生产工具!
      • 今日学习
        • 新电脑到了,进行一些资料转移的工作and数据分析
        • 开组会and上课
    • 11.22 周五
      • 今日学习:处理语料库数据
    • 11.23 周六
      • 今日学习:写英语论文
    • 11.24 周日
      • 今日学习
        • 继续写英语论文and 做PPT
        • 写自然辩证法的论文

3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17:59:48 | 只看该作者
  • 11.25  
    • 今日学习:
      • 英语:结课PRE,老师给我提的建议是每个板块的分析衔接需要更细致一些
      • 媒介文化研究:
        • 二、女性主义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
          • (四)男性凝视
            • 内在观看者的自我观看,进而产生自我物化
            • “女性”这一角色被抽离了她本该具有的无限丰富的内涵和无数种解释的可能性
        • 三、女性主义与媒介文化
          • “低度再现”
    • 晚上去健身了
  • 11.26
    • 早上被要求去做心理咨询,对方的共情能力很好,很多次都让我想落泪,但是我还是有点膈应,倾听实际上帮不了我
    • 晚上:质化研究课
    • 今日工作:
      • 整理完了讲座考核表
      • 短视频大赛脚本构思
        • 重庆电影打卡地
          • 猫鼠游戏
          • 外地游客
  • 11.27
    • 今日学习:
      • 自然辩证法论文提纲
      • 选题cue:弱德是一种什么样的德行状态?这样的状态的美感体现在哪里?媒体实践中有无这样的弱德群体,如果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美?
    • 今日阅读
      • 质化研究文献包
  • 11.28
    • 花了很长时间开党员大会
    • 质化研究结课:游戏劳动
  • 11.29
    • 学习zotero软件
    • 《女性主义城市》
      • 一座城市——它的危险、刺激、文化、吸引力等等——不仅仅存在于物质形式中,也栖息在想象之中。p15
      • 石头,砖块,玻璃,混凝土并没有主体性,他们没有意识的在维护父权制,但他们的形式有助于塑造个体和群体的各种可能性。p19
      • 我们对个人科技的全部关注正在制造反社会的孩子,激起亲密关系的破裂,使我们越发地肤浅和个人主义,打破了把人类社会凝聚在一起的文明和社交的纽带。p115
  • 11.30
    • 《女性主义城市》
      • 一对小小的白色耳塞就可能使我免遭羞辱和严重的性别歧视的境遇。p117
      • 女性恐惧的社会功能就是控制女性恐惧。恐惧限制了女性的生活,它限制了我们对空间的使用,塑造了我们对工作和其他经济机会的选择,并且可能是真正的悖论,他让我们依赖男性成为保护者。p193
      • 但由于我们几乎无法控制男性在我们环境中的出现,也不能在持续担惊受怕的状态下生活和工作,我们把恐惧转移到了各种场所,城市大街小巷,地铁站台和黑暗的人行道。p195
      • 此外要求女性通过拥有共有公寓来“购买”他们的安全,这助长了私有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人们对自己的幸福负责,甚至要对自己免遭犯罪的安全负责,在城市中把安全作为一种私人商品,意味着它对那些缺乏经济手段来保障安全的人来说,越来越难以获得了。p213-214
  • 12.01
    • 辩论赛

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2 23:17:56 | 只看该作者
  • 12.02-12.08
    • 12.02周一
      • 媒介文化
        • 一、消费主义及其相关概念
          • (一)消费主义概念
            • 一种不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借以体现行为者生活方式、个人品味、社会地位以及身份认同的社会价值观。
            • 三个关键点
              • 过度专注于商品消费,为此不顾及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后果,有一定程度的恋物倾向,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 消费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将人生目标和个人价值置放于消费行为中,并以此来显示其生命价值。
                我消费,故我在
              • 消费活动体现社会关系
          • (二)一个族群的消费主义素描:凡勃仑论“有闲阶级”
            • (1)有闲阶级(old money)
    • 12.03周二
      • 写自然辩证法论文
      • 《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及其视域下的人工智能》
        • 把人变成机器人是反人类的,违背社会历史 规律;把机器人变成人是反科学的,违背自然规律
        • 人类永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实践
        • 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工智能观认为:“人工智能是指 运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模拟和代替人类大脑的部分思维 功能,其本质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与延伸”
      • 《科技伦理视角下的人工智能研究》2021
        • 机器伦理是一种内在于机器的伦理,试 图让机器人有可能发展为自主的道德能动者,以符合伦理 的行为与人相处
        • 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人机边界模糊、责任归属困境、  价值鸿沟加剧 以 及 智 能 技 术 依 赖,带 来 了 一 系 列 伦 理 风  险
    • 12.04周三
      • 公共课
      • 辩论备赛
    • 12.05周四
      • 开组会
        • 许多词只能用在人身上,不能用在AI上,如创造力
        • 写论文不要写“浅析”
        • 三天改一稿
      • 媒介文化课
        • 一、消费主义及其相关概念
          • 奢侈-非法爱情-资本主义
          • 审美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 二、波德里亚与"消费社会"理论
          • (一)波德里亚
          • (二)“消费社会”理论的提出
          • (三)“消费社会”理论的几个要点
            • 1、消费决定生产
            • 2、福特主义、泰勒知与生产(者)社会
    • 12.06 周五
      • 结束自然辩证法论文
    • 12.07周六
      • 找新闻史选题
    • 12.08周天
      • 辩论比赛

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3 11:43:18 | 只看该作者
  • 12.09-12.15
    • 12.09
      • 媒介文化研究
        • 二、波德里亚与消费社会
          • 2.消费对象及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 消费对象从物理消耗和破坏(对象一)转向符号系统所指内涵(对象二)
            • 消费是一种系统性符号操作行为
            • 商品拜物教
            • 能指/符号拜物教
            • 沃尔夫冈·豪格:商品美学
      • 出去拍短视频
    • 12.10
      • 写英语论文
      • 算法与招聘
        • 偏见代理的算法歧视:个人的性别、年龄等这些是个人的属性,是中立的信息,但是如果通过限定这些属性条件就会变成一种歧视行为。如在招聘的时候限定了只需要男生的筛选条件。
    • 12.11
      • 上课
      • 更传媒教育网
    • 12.12
      • 写英语论文
      • 媒介文化课
        • 现代图腾
        • 消费即(再)生产
          • 宏观层面:消费刺激生产
          • 微观层面:消费强化意识形态关系
          • 两个结果:
            • 商品变成符号矩阵
            • 消费者丧失主体性
          • “炫耀性消费”
        • 消费社会与新的社会支配方式
          • 如何理解消费社会中的广告
            • 广告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
            • 时尚和流行结构模式的永恒轮回
    • 12.13
      • 写英语论文,找新闻史选题
      • 算法与招聘
        • 算法是一种“输入-输出”逻辑,我们来评价算法的时候不能只看算法“输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或者后果,而是要研究“输入”的时候就有无问题?实际上是有的,首先是社会本身就存在诸如性别歧视、各类刻板印象问题,许多事情原本就难以以一种方式或者一个答案来定性或者解释,而把这些事情输入给算法的时候就需要有相对明确的价值判断,非黑即白,或者非赤橙黄绿青蓝紫即黑。所以会产生算法偏见,算法歧视。而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算法,接纳算法之后,这种歧视,这种偏见的影响无疑会扩大。算法在某些时候像是一种万能的媒体,首先它的数据来源于公开的媒体信息,而人们通过算法推送获取到的也是来自媒体的信息,算法逐渐变成了媒介的媒介。
    • 12.14
      • 写英语论文
      • 模辩
    • 12.15
      • 打辩论,更传媒教育网。

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3 11:53:37 | 只看该作者
  • 12.16-12.22
    • 12.16
      • 媒介文化课
        • 一、语言学转向
          • 1、语言工具论
          • 2、语言学转向
          • 3、语言本体论
            • 想象没有符号的世界
            • 语言与神创论假说
            • 中西哲学关于“存在”与“有”的本体论追问
            • 哲学视野中的语言本体论
              • 维特根斯坦
              • 格奥尔格
              • 海德格尔:任何存在者的存在寓居于词语之中
    • 12.17
      • 继续完善英语论文,今天再看文献的时候,发现自己因为上了媒介文化研究的内容,能够对之前看过的文献有新的理解了,非常有成就感
    • 12.18
      • 上公共课
      • 写英语论文
    • 12.19
      • 写英语论文
      • 开组会
      • 媒介文化
        • 二、索绪尔与符号意指
          • (一)语言学/符号学奥义
          • 1、语言符号的基本结构:能指与所指
          • 2、表意机制:意义来自于能指符号之间的差异,它永远在否定中产生
          • 3、罗兰巴特的“神话”理论
          • 4、所指优势与能指优势
            • 贝克尔亚文化研究中的能指优势:“标签理论”
              • 能创造出一种真实感,甚至是“超真实”
    • 12.20
      • 看质化文献
        • 智能算法是一种量化的逻辑,当其应用在招聘时,先不管其量化的效果是否精准,量化本身就给人定性了,或者说贴标签了,贴上标签之后,这个实际的人所承担的压力不仅仅是他自身的压力,还承担着这个标签符号的所有意义,承担着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
    • 12.21
      • 开党会
      • 背中特社
    • 12.22
      • 辩论赛
      • 背中特社

36#
 楼主| 发表于 2025-2-24 07:39:58 | 只看该作者
  • 02.15
    • 感悟:
      • 寒假接近尾声 ,仔细回想这个寒假,除了必要的社交活动和带教活动,我自己收获了什么?首先应该是对职业规划更加清晰,结合自身实际之后还是觉得不读博,早日工作比较适合我。其次,简要学习了漫画版的新闻评论,了解大概的实践路径,具体还是需要动笔练习才能熟练。然后是看文献和写作,在阅读文献方面,还需要完善一下文献阅读工具,在写作方面虽然感觉自己能理清一点思路,但在表达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这一学期要养成每天都要输出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 02.17
    • 学习:英语课,写课程论文
    • 阅读:
      • 泰勒斯:建议人们运用理性探索构成宇宙和世界的“万物本源”
      • 与之相对,“相对主义”(包括苏格拉底)认为“万物没有共性”。
      • 苏:认识你自己
      • 柏拉图:本质在于天
      • 亚里士多德:本质在于地
      • 本原:来自古希腊语意为“初始”,初始之事物,亦是后续事物发展的起因,因此这个词被赋予“万物本源”之意。
      • 相对主义:认知事物的方法依赖于每个人的主观意志,对于同一事物认识的人有多少,对他的感受就有多少,所以认知事物的方法不存在共同之处。
      • 形而上学:脱离自然原理思考“存在”的学问,他针对万物的存在和起源等,不探索自然原理(如何存在),而探索其根本原理(为什么存在)。
      • 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本原
      • 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
        • 所有的物都可以通过数学公式表示出来,也就是说支配万物的是数
        • 对本源的探索从物质延伸到了概念,“肉眼不可见的本原”
      • 赫拉克利特: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万物的本质在于变化,
      •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他不可能不存在,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
        • 即使表象不同,“存在”一直存在。
        • 新闻的形式在变化,但是新闻的本质一直存在。
      • 苏格拉底:我知我无知
        • 格拉底采用的方法被称为问答法,这种方法首先假设自己什么都不知道,通过不断向对方提问,找到对方回答与认知中潜藏的矛盾与蒙昧。作为结果,苏格拉底察觉到比起那些自觉有知的学者,自知无知(无知之知)的自己更加睿智,问答法采用了提出疑问获得解答后进一步推敲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其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论证法中得到了继承。

    • 思考:能否用伊壁鸠鲁的理论分析当下年轻人的“摆烂文学”
  • 02.18
    • 阅读:
      • 马基雅弗利:目的使手段正当化
        • 为了给你推荐,我必须获取你的数据。
      • 生成性剥削超越传统物质生产的剥削边界,通过数据监控、算法优化和平台控制,实现剥削对象的持续扩展、剥削过程的动态优化以及剥削结果的循环增殖。
      • 今天的大众传播机制在发生变化,基于人际网络和算法的内容分发,正在成为大众传播的新基础,但是,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不应该因此而消失,能将各种人群整合起来的公共信息和公共议程仍需要到达最广泛的人群。
  • 02.19
    • 学习:英语课
    • what is Mind? No matter. What is Matter? No mind.——Punch 1863
    • 媒介物质性的介入,  意味着唯物现象学不仅关注世界是如何被特定社会行动者解释的,而且关注使这些交流和解 释发生的物质基础设施,将社会建构过程转化  为有关物质建构过程的具体分析
  • 02.20 流感第一天
    • 组会
    • 学术想象力(要降分),找到应用场景
    • 读书要读通,只选一个人来读
    • 海德格尔,已经很热了。不建议
    • 技术帝国
    • 数字利维坦
    • 考:人民日报申论
    • 截屏传播伦理——记录传播伦理,或者直播传播伦理(网红直播?)
    • 网红媒体的道德意蕴(取名)
      • 道德期待
  • 02.21-2.22
    • 完善课程论文
    • 伊 德将 技 术看 作“ 他 者 ”,  强调技术作为认识对象具有独立性,他将这一  关系下的技术定位为“人工物人格化”。
  • 02.23 流感收尾

    • 做英语作业
    • 本周总体而言比较充实,但是主要以完善论文的文献阅读还不太够,下周需要继续努力,另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切记切记。

37#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17:24:53 | 只看该作者
  • 02.24
    • 英语课&笔记整理
    • 新闻评论
      • 实现质的飞跃
      • 如何将评论转化为文章(3-3-3)

  • 02.25 自由意志
    • 奥古斯丁:神非恶之源,神给予人“自由意志”,而缺少善的人选择了错误的行为,因此人们看见恶。
    • 皮科:自由意志被视为滋生罪恶的“原罪”。人既可以成为动物,也可以接近于神。人要遵从自己的自由意志,开创自己的命运。
  • 02.26
    • 存在主义指的是一种立场。它探究的不是自古以来哲学所探究的普遍真理,而是“对自己来说是真理的真理”。克尔凯郭尔等人主张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萨特等人则主张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 02.27
    • 无意识指的是理性无法控制的意识。荣格主张的集体无意识与由个人经验生成的无意识不同,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共同心理内容。
    • 悬置:古希腊语中指“保留、中止”,哲学领域意为“避免断定,暂时保留判断”。
  • 02.28
    • 实用主义
      • 根据经验的结果,判断事物的真理
      • 詹姆斯“只要对本人生活的延续有帮助,它就是正确的”
      • 杜威-工具主义:人类知识(思考)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工具,知识本身没有目的与价值
  • 03.01
    •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 事物一方面有其存在理由,另一方面,人在自由创造存在理由的同时,也伴随着责任与不安,“人类被处以自由之刑”
    • AI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想使之成为的东西。
  • 03.02
    • 解构:雅克-德里达,无论多么想抵达真相,从前提出发也是不可能的。人都是媒介人和翻译人。
    • 树桩结构:将很多东西用同一价值观进行体系化的思想结构。
    • 根茎结构:使各种各样的事物并行存在,不进行任何体系化和序列化的结构,它没有将事物进行归纳总结的价值观,所以它是一种原封不动地接受各种事物差异的思想结构。
    • AI是树桩结构不是根茎结构。

38#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23:02:42 | 只看该作者
  • 03.03
    • 桑德尔认为,人无法离开社群,应该从人的多样性之善中引导出“正义”。他注重将社群成员达成共识的普遍价值——“共同利益”形成规范。要意识到当地社群共同利益在今后实现理想的支配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人们拥有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无拘无束的自我”是行不通的。
  • 0304
    • 相关主义:世界依赖于人类认识而存在。人类无法到达超越人类认识的世界,相关主义认为世界与认识是相关的。
    • 梅亚苏认为,世界是“一切皆有可能”的“超混沌”体,一切自然法则都是“偶然的”,不存在因果必然性(偶然之必然性)
  • 03.05
    • 要当谦虚的学者
    • 《传媒道德原理》
    • p1/媒体业者作为资讯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多隐匿在资讯产品之外,公众难以通过信息消费感知业者执业行动的道德性。(这里所说的隐形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在资讯产品中现身的机会较少,二是指执业行动的道德性是隐形的。)
      • 直播新闻是否也有隐匿性
    • “工作者”仅将从事媒体实践作为一份职业,与职业理想联系松散;“从业者”缺乏媒体实践主体的执业行动所需的自主性。
    • p3/媒体内容生产的有限性客观上要求媒体机构强化内容的价值性,将有知悉意义的内容作为优先叙事的对象,并按照媒体机构奉行的专业理念组织事实和观点。
  • 03.06
    • 苏格拉底文艺对话集p21.首先应该审查做故事的人们...我们要劝保姆们和母亲们拿入选的故事给儿童讲
      • 新闻媒体就像大众的保姆和母亲,要挑选好的信息喂养受众
  • 03.07
    • 每个问题提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一问题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会演变成不同的形式
    • 批评性思考:1.当某人就某一问题持有某一观点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他所思考的问题是什么,他的判断跟这个问题有何关联(他的立场)。2.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要有哪些相关考量。3.发现并识别那些用于支撑某人立场的推理,并且要对这些推理的合理性给出判断。4.评判立场:接受、否定、悬置。5.保持清醒中立。
  • 03.08
    • 研究大纲
    • 追问
      • 对于这个主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 我的观点的核心论点
      • 为何持有这个观点
      • 是否有其他观点来支持或者批评我的观点
      • 是否熟悉与这个话题相关的哲学观点或者相应的经典文本
      • 我需要找到哪些文献作为论据
      • 他人会如何理解与看待这个话题或者观点
    • 研究
    • 简述
  • 03.09
    • 看新闻评论慕课
    • 改推文海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22:50:24 | 只看该作者
  • 03.10
    • 英语课+新闻评论
  • 03.11
    • 斯多葛学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宇宙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
  • 03.12
    • 美德论
    • 功利论
    • 基督伦理
      • 超强实用性
    • 义务论
      • 消极义务:严格
      • 积极义务:善意
      • 自然状态(野蛮)-规则秩序(文明)
        • 禁忌从诫命来
        • 撒谎比谋杀更可怕
    • 契约论
  • 03.13
    • 休谟《道德原理研究》(周晓亮译)
      • CH1
        • 道德是从理性中引申出来的,还是从情感中引申出来的?
        • 道德的差别可以用纯粹的理性来辨别
        • 真理可以争论,但是趣味却不能争论。事物本性中存在的东西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标准;每个人内心感到的东西是情感的标准。p.3
  • 03.14-03.16
    • 最近总有一种忙忙碌碌但是又不知道在忙什么的感觉,所以有点逃避写学术日志,因为感觉整体好像“不学无术”。所以真实的面对自己+自己对自己不真实的认识,会让我产生一种愧疚感,即好像今天明明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但是这种愧疚感并不能真正帮助我进步,反而会让我陷入到一种焦虑且无能的状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偶然看到了《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私人笔记主要记录了他每天的精神状态和是否工作(论文写作)。给我带来三点启示,首先是哪怕在战时恶劣的环境,也几乎坚持天天复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自我”,其次坚持如实记录每天工作状况(而不是像我逃避学术日志...逃避就不会产生道德负罪感,就不会产生改正行为的动机 ),哪怕是连续很久不工作,也如实记录。最后是坚持阅读和思考。      
    • 正统之心,万事皆明
    • P131其他的你不能左右:要快活!要悦纳你自己!
    • P135整个现代的世界观都建立在一种幻觉的基础上,即认为所谓的自然律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 P139
      • 对上帝和人生的目的我知道些什么?
      • 我知道世界存在
      • 知道我处在其中,就像我的眼睛在其视域中。
      • 知道有关它的某事是成问题的,我们称之为它的意义。
      • 知道这意义不在它之中,而在它之外。
      • 我不能令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屈服于我的意志;我是完全无能的
      • 我只能通过拒绝对发生的事情施加任何影响,以让自己独立于世界——从而在一个特定意义上掌控世界。
    • P140
      • 如果善的意志或恶的意志能够影响世界,那么它只能影响世界的界限,不能影响事实,只能影响无法通过语言描绘而只能在语言中显现的东西。
      • 简言之,其结果必然是世界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 也就是说,世界必定作为整体而消长。犹如一个意义的加入或丧失
      • 也如在死亡时,世界不是改变,而是终止存在。
    • P142
      • 如果我们不把永生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我们可以说,活在此刻的人永生
    • P145
      • 一旦你想要活着,你就很难放弃生命。这正是“罪”之所是,不理智的生活,错误的人生观。我时不时变成一只动物。那时我想不到别的,只有吃、喝、睡。可怕!而那时我也会像动物一样去忍耐,没有任何内在救赎的可能。那时我将受自己的欲和厌所摆布。于是,那时,本真的生活便不可想象了。
      • 幸福的生活是一个同义反复的问题,似乎幸福的生活自证其合理性,自证它是唯一正确的生活...显然,伦理学是不可言说的!伦理学是超验的!
    • p147
      • 我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对象。对“我”缺不。所以的确有一种方式,让哲学可以且必须在一种非心理学的意义上讨论自我。
      • 世界是我的世界,由此“我”进入哲学之中...与此相关的是,我们的经验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先验的。我们看到的一切,也有可能是别种样子。我们所能描述的一切,也有可能是别种样子。
    • p148
      • 试想,一个人不能行使自己的意志,却必须忍受这个世界的所有苦难。什么还能让他幸福?既然无法抵御这个世界的苦难,他怎样才能幸福?正是通过智识生活。良知是智识生活所赋予的幸福。智识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尽管有世间的苦难。只有能够摆脱世俗安逸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对它而言,世俗安逸不过是命运的恩赐。
      • 假如自杀被允许,那么一切都是可允许的。假如有什么不允许,那么自杀是不允许的。这启示了伦理学的本质。因为自杀可谓最基本的罪过。

40#
 楼主| 发表于 2025-3-31 16:29:18 | 只看该作者
  • 03.17 第五周
    • 英语课:有意识的信达雅
    • 评论课:
      • 哪些书/知识 能让我把工作做好?能让我进步?
      • 认识事物不能随意贴标签,不要局限对事物的认识
      • 一心二用有时候不一定是坏的,时间才是更宝贵的
      • 研究生的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 思想周刊
        • 编辑理念-知行合一\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
        • 09新论
          • 专题(政治站位,项目研究成果-理论性,)
          • 政治理论+3~4个分论点,分论点再分3
          • 题目都是鲜明的观点(中国社科)
          • 高校、专家
          • 前沿?
          • 高度
          • 材料新、观点新
        • 10知行
          • 侧重理论实践的统一?
          • 政策落实?
          • 贴近民生?
          • 力度?
        • 11智库
          • 有主题
          • 标题不超过20个字
          • 专家调研文章、企业高层
          • 现状+决策建议
          • 战略性前瞻性?
          • 温度?
        • 7策论
          • 访谈
          • 深度?
          • 决策和歧视?
      • 国内党报理论版,编辑理念的特点?
      • 人vs机评论的特点(语言、结构、材料)
  • 03.18
    • 《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Trends and Theories》
      • PART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ocial Media Use
        • What is the power of social media?
        • Are social media the culprit of causing social distrust?
        • Why do we need to study social media?
        • How are traditional and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adopted differently?
      • digitization vs digilization
        • 数字和数字化,概念辨析有点像深度媒介化,参考文献:人类中心主义与媒介物质性之间的抉择
  • 03.19
    • 上英语课+作业
    • 下午拔智齿
    • 晚上上伦理课
      • 老师讲舍得,在校外拔牙花费太贵了,但是体验比较好。在校内拔牙很便宜,但是感觉医生不够认真。那么理性的抉择就是,谁对我来说更重要?价格还是体验?
      • 中庸理论-理解了自己为什么最近总是忙忙碌碌的了,因为老是做一些“积极义务”,甚至自己的“消极义务”都没完成。还是不要走极端。
  • 03.20
    • 上课
    • 开组会
      • 张家乐《理想国》
        • 第一卷 什么是正义
        • 第二卷 为什么要选择正义
        • 第三卷 谁控制故事 谁就控制灵魂
          • 叙事和内在思想一定有联系的
          • 新传里面有“高贵的谎言”吗?
          • 驱逐诗人-封号、404
          • 我们带读
        • 第四卷 灵魂三分说(理性、激情、欲望)
        • 第五卷
        • 通过信息控制实现灵魂治理的思想
        • 洞穴比喻-AI幻觉-温室效应(信息茧房)?想不想逃?
          技术是让我们爬出洞穴的梯子,而不是恐吓我们的幻影
          • 人们把算法投射的幻影当作真理,却对墙外的光明浑然不觉
          • 后真相时代,在每一个叙事抉择中,传媒人都肩负着让公众离“洞穴外的阳光”更近一步的使命。各种各样的“竞争性真相”让事实支离破碎,我们既要学会用陶土修补裂缝,更要确保每一块补丁都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不要传媒业陷入“灵魂的失序”。
          • 人工智能背景下 连洞穴都是倒影!
          • 人工智能捏造的参考文献(现象)-
            • 1人工智能生产力
            • 2人工智能生产逻辑是什么(不会也会编造一个答案)-
            • 3机器信任--深度思考的展演(deepseek)
            • 今天该怎么用AI 相信AI
            • ?之前的人工搜索,如果搜不到就无,现在用AI就会硬编一个
        • 小红书评论区展示控制(根据个人标签有所不同)

      • 张席睿《康德哲学讲演录》
        • 唯理论
        • 经验派
          • 外界感官和经验
          • 贝克莱和休谟-极端的唯心主义
          • 休谟关于因果性的论证(怀疑主义)
            • 主观事实——印象重复-刻板印象?---经验和知识的区别
              解构因果
            • 分析浅显?
            • 怀疑主义的批判-结构、但是中道(美德?)
        •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 康德的回应
          • 先验唯心主义:对象符合观念,而不是观念符合对象
          • “人为自然立法”-人类通过先天的时空直观形式和知性范畴,主动赋予感性经验以秩序和规律,从而使科学知识(如因果律)具有普遍必然性。
        • 老庄哲学-物自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3.21
    • 看《拆论文》,同门聚餐
  • 3.22
    • 去A区参加乒乓球赛,拍赛事照
  • 3.23
    • 去A区考青马笔试,开始生病,起初我并未在意。
  • 3.24-3.25
    • 输液,休息
  • 3.26
    • 慢慢上课,走路太慢了,还不能晃动脑袋,不然会头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