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 周一 读论文《让“人是目的”成为伟大的政治信仰——关于人工智能与政治传播关系的省思》 本文从政治传播层面的特殊视角来审视人工智能问题,描述人工智能给政治传播带来的一种“新政治”局面、节约政治的运行成本、提高政治运行效能等正面意义与使得政治传播毁灭人类理性、把人类推向政治的“奴役之路”等潜在风险,并针对此提出了将“人是目的”作为伟大的政治信仰这一解决办法。究其根本,本文是基于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有关人的劳动的思考,并且认为,对人工智能未来风险的预警,已经不是靠单纯的“理论研究”就能应对的,而是需要现实的“政治”来干预、来规制、来谋划,23年签署的《布莱切利宣言》就是各国政府在积极行动的标志之一。 3月26日 周二 完成实习任务,剪辑、制作N视频中亚洲博鳌论坛等相关视频内容。 3月27日 周三 读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第三章 被展示的城市。 本章聚焦于城市的文化展示,并在结尾通过两个例子的对照得出了以经济为目的的高姿态、工具性的文化展示,并不能让当地人民参与其中,大众参与可能只有在更加基础的、非工具性的、以纪念为目的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好的实现。本章似乎对于城市的“被展示”持消极态度,指出“将文化作为工具的问题就在于这通常会导致表达文化的形式肤浅且没有场所作为根基。”那么在新闻行业,以新闻替代上文中的文化,将新闻作为工具可能也会导致新闻表达的肤浅与缺乏根基,,比如说为了迎合受众、赚取流量的一些无效新闻(美女收费员等等),从而造成一系列问题。 3月28日 周四 上课,并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剪辑N视频中答南都问的视频内容。 3月29日 周五 读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第四章 将文化与自然主题化。 “在世界橱窗,一个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所指统统被凝聚成一块整合的国家身份。每个国家都是国家符号的拼凑物,橱窗本身也是拼凑的“世界”。”世界橱窗中的微缩景观向过往的人们展示着浓缩的世界场景,并构筑着他们的认知,与新传中的“景观社会”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3月30日 周六 读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第五章 遗产社会。 本章通过将社会描述成被“克利俄之手”统治的一种膨胀的历史文化,且在其中历史成为了前所未有的大众活动来凸显遗产热。在作者看来,遗产并非只是简单的对回顾历史的渴望,其中还包含了观看者自我-他者的身份转换,并且,面对关于展示遗产的诸多批评,作者提出:遗产不是从现在倒退,而是为现在所激发,它可能会促使各类群体思考他们的文化根源,展示他们值得公开的自我以及身份。那么,新闻人如果也正视并尊重其“遗产”(可能是优秀的作品、行业准则等),是否也会给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 3月31日 周日 听“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演活动讲座。 今天早上在A区礼堂,共有七位优秀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文志老师的《深挖几锹,把监督报道做的更扎实》。王老师在讲述的时候没有铿锵昂扬的语调,却字字深入人心。他说,在新闻实践中,自己一直努力做到“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认为精品的舆论监督报道是跑出来的,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结晶。此外,他在讲述违法挖煤事件时,本来通过附近饭店老板的讲述以及络绎不绝的运煤车司机已经可以基本确定该事件的存在,但是王老师却认为还不够,要去现场亲眼见证、亲眼拍到素材才下笔去写这篇报道,这不仅是对于事实的不懈求证,更是一个记者对于自己职业的敬重。 4月1日 周一 读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第六章 走出陈列室。 本章主要集中于对相比于前几章所谈论的遗址公园、主题公园等更严肃与专业化的博物馆,指出博物馆现在被引向许多不同的方向,在市场化的氛围中增加参观者的数量是其压力来源之一,此外还有满足被边缘化群体将自身文化纳入公共展示之内的需求。此外,如何回应文化本质主义的批评也是其面临的一个挑战。本章中作者在描述市场化对博物馆展示的冲击时,写到:这些市场倾向于围绕着熟知的他者和差异形象的那些可轻易辨别的神秘隐喻,把所有的拉美或拉丁风格的艺术家同质化。那么,在当今崇尚流量为王的社会中,市场一般会更倾向于能吸引流量的作品,此外,过于重视浮于表层的流量而忽视了对事物更深层次的挖掘与解读,那么这似乎也会引起一些同质化的问题。 4月2日 周二 读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第七章 虚拟空间中的目的地。 本章引入了虚拟空间技术,面对虚拟技术不断声称其能提供超越时空、抛弃现实中的阶级、种族等因素打造一个无差别的沟通平台,从而得以取代现实旅游时,作者认为:漫步虚拟城市、迷失在符号的海洋,并不妨碍人们回家、拿起报纸、坐下来解读世界。我们在越来越否定现实和意义感的情况下往往要追求更多的现实和意义感。因此,虽然数字化在将来必定更加普遍与让人习以为常,但虚拟环境或网络空间也难以代替有形的跨文化互动和旅行。 4月3日 周三 读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第一部分 诗歌。 这一部分作者用诗歌的形式,将道理寓于其中。比如文中写到:一个国家必定不可缺少恶德,如同饥渴定会使人去吃去喝。纯粹的美德无法将各国变得繁荣昌盛;各国若是希望复活黄金时代,就必须同样地悦纳正直诚实和坚硬苦涩的橡果。这里表面上是在说一个国家,但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身上不可避免的具有美德与恶德,没有任何一个大哲学家或者伟人能够说自己身上全然都是善而没有一点恶,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备受赞誉的人物,无非是像卢梭所说的那样:行驶了自己真正的自由,即按照自己的理性进行做事。 4月4日 周四 休息一天 4月5日 周五 读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第二部分 评论-美德之起源。 作者在本节中关于道德的基础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道德的最初基础,显然是由老练的政客们策划出来的,旨在将人们变得互为有用,变得易于管理。他还提及:愈仔细探究人的本性,我们就愈加深信:道德美德皆为逢迎骄傲的政治产物。作者将政治作为道德产生的基础,这一观点是我之前尚未了解过的,对此也有些疑惑。此外,作者将一切不顾及公众的、用来满足种种私欲的东西称为恶德;将人对抗自身天然冲动的表现称作美德。 4月6日 周六 读论文《截屏何以被“信以为真”:一个传播符号学的考察》 截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文本形态与媒介实践,不仅在人际交往中生产着新的可能,而且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公共性潜力。截屏并非不可伪造,但我们好像都“默契”地承认了截屏具有被接受者信以为真的品质,那么,截屏的本真性何以建构,便成了截屏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作者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切入,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认为对截屏信以为真的信念是身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行动者基于作为个人前知的特定历史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它源于接收者对于真的感知,而非对客体事实的确证。这两天网上有一个博主的截屏小故事流传较广,据部分网友评论得知,其对话截图的形式为整件事情增添了不少“可信度”,这就恰如论文所说:这种本真性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本真”,而非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真实”。再一想,某些被人们信以为真的假新闻,或许其中截屏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4月7日 周日 读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 第二部分 评论[A]-[E]。 作者在这四小节中分别论述了教育、诚实、荣誉、利己以及行动的混杂激情动因。 在作者看来,所谓荣誉,就其真切的含义而言,不是别的,而只是来自他人的好评。荣誉之善与耻辱之恶虽然是虚的,但羞耻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羞怯建立在羞耻心上,使我们天性中的一种激情,其好与坏取决于以它为动机的行为如何。各种激情偶尔也能够造成好结果,然而,惟有在克服激情中才有益处可言。在这一层面上来讲,羞怯这种激情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技术,技术向善与技术向恶乃是取决于以它为动机的行为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