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81#
发表于 2019-2-4 18:08: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民晚报2019年2月3日《今年春晚 笑声更欢》稿件图片出错



编辑:王豪
382#
 楼主| 发表于 2019-2-5 13:14: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9)

南国  nán'guó

2019年2月5日《人民日报》第8版刊登《花果飘香的宾川》一文,其中写道:“南国草木,大都开红艳之花,如印度、新加坡、南美洲还有我国的海南,常见的有木棉花、火焰花、朱蕉花、三角梅、芭蕉花,都火热逼人,可能是地近赤道太阳直射之故;……”句中的“南国”一词使用有误。
“南国”,通常的词义是南方,但一般专指我国的南部地区,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句中的“南国”,把“印度”“新加坡”“南美洲”等国外地区都包括了进去,这超出了“南国”的词义所指。
实际上,作者说的是整个地球上的南部地区,根据这个意思,应该把“南国”改为“南半球”。
另外,引语所出原文的后面,紧接着还有这样一个句子:“北方的草木本就花少,开时也多色浅偏白,如槐花、梨花、桐花、苹果花、玉兰花,及少见的毛徕、流苏树等,虽有花而偏冷色,大约是因太阳平射,日照时间短晒不热它。”句中用了“北方”,这个词通常指我国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由于作者在句中并未像上句一样明确举出国外地名,因此“北方”的使用并无大问题。但在上句把“南国”改为“南半球”以后,为贯通文意,也宜把“北方”改为“北半球”。
还要指出的一点是,《现代汉语词典》为“南国”的注音“nanguo”是不准确的。在“nan”这个音节中,韵母音素“an”中的“n”与“guo”的声母“g”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nang”这个音节,同时后面的“uo”也可以自成音节(一般写成“wo”),因此“nanguo”既可以读为“南国”之类,也可以读为“囊我”之类,从而产生混淆。遇到这种情况,注音应该在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一个隔音符号“'”,即注成“nán'guó”。
当然,《现汉》这样的处理是遵循了《汉语拼音方案》的要求。《方案》对隔音符号的要求是:“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ao(皮袄)。”但是,语用实践证明,音节界限混淆的情况不仅发生在“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像“南国”注音出现的这种情况,也是《汉语拼音方案》应该考虑的。

383#
 楼主| 发表于 2019-2-6 09:56: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俊生:每日一怼(150)

强占  qiángzhàn

2019年2月6日《广州日报》第7版刊登《二○一九,人工智能到处有》一文,其中写道:“新的一年,人工智能将携黑科技与新突破于一身,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强占一席之地。”句中“强占”一词使用有误。
“强占”的意思是用暴力侵占,如“强占地盘”。也可指用武力攻占,如“强占有利地形”。其中第二个意思通常只是作为军事术语而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出现的是第一个意思,但它既然是用暴力侵占,就表明行为主体使用的是非法手段,行为受事者对其应该怀有厌恶、拒斥的态度。句中的“人工智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并未使用暴力手段,作为行为接受者的人们非但对其不厌恶不拒斥,而且抱有欢迎态度,主动将其引入“我们的生活”,因此“强占”一词的使用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作者对其的情感。
可把“强占”改为“占有”之类的词。

张欧亚·楚天都市报
抢占,是不是就通了?

抢有时虽然局部有"强“意,但通常来说,“抢占"还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达到某种或一定程度的目的的主动行为@周俊生新号
周俊生:我想过的,觉得不是很合适。抢占是人的主动行为,人工智能毕竟还是物,如果没有人的驱动,不可能主动产生抢占这种行为。


384#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10:08: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俊生:每日一怼(151)

出入  chūrù

2019年2月7日《解放日报》第4版刊登《地球上“一条美丽的伤痕”》一文,其中有一个句子写道:“绿色帐篷都被绷得如鼓面一样,有两层粗重的拉链形成的门,以防野兽袭击,也防蛇的出入。”句中“出入”一词使用有误。
“出入”,意为出去和进来。“出入”包含了出和入这两个方向相反的行为,在这个句子中,“绿色帐篷”之所以设置“两层粗重的拉链形成的门”,是为了“防野兽袭击”,但对于“蛇”,却只是为了防止它的进入,而没必要防止它的出去,甚至相关人员要主动驱赶其出去,因此“出入”的使用不符合事实,是不合适的。
可以把“出入”改为“进入”。

385#
 楼主| 发表于 2019-2-8 09:42: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俊生:每日一怼(152)

新鲜  xīnxiān  曝光  bàoguāng

2019年2月7日《新民晚报》第10版刊登《相得益彰》一文,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这里有的是新观众,我们有的是新演员,让新鲜人带着新鲜人走进京剧殿堂,在收获京剧知识、有准备地观剧的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年轻面孔有更多曝光度,将我们的新秀推出去。”句中出现的两个“新鲜”和一个“曝光”都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
先看“新鲜”。这是一个多义词,其主要的词义有:第一,刚生产、宰杀或烹调的食物等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加工,如“新鲜的水果”“新鲜的猪肉”等;第二,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第三,出现不久,如“新鲜事物”“新鲜经验”等;第四,新奇,稀罕,如“第一次出国,感觉什么都新鲜”。“新鲜”的词义尽管比较丰富,但各有其相应的使用对象,一般都不能用来形容人。句中的两个新鲜,都用于修饰“人”,表示这些“人”(即“观众”和“演员”)都是新出现的,从这一点看,与“新鲜”第三个词义比较接近,但“新鲜”的这个词义,只能用来形容事物,不能用来形容人,因此句中的两个“新鲜”是用得不合适的。
再看“曝光”。这原是一个摄影学专科词,指照相底片或感光纸感光;引申后比喻原来隐秘的事显露出来被众人知道。句中的“曝光”用的是引申义。但引申义的“曝光”,其使用对象通常都是不光彩的、不好的事(这种情感色彩与“曝光”在摄影学上的专科义是一致的,一旦遭遇意外曝光,胶片或感光纸就报废了),句中“曝光”的使用对象是“年轻面孔”,但他们并不是行为主体希望掩盖起来的,也不是不光彩的对象,因此“曝光”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综上所述,句中的两个“新鲜人”都可改为“新人”。“新人”有一个词义指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新出现的人物,正合于这个句子的语境。“曝光度”则可改为“露面机会”“出场机会”“演出机会”之类的话语。

386#
 楼主| 发表于 2019-2-8 22:29: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己亥年,200多家媒体错作乙亥年
[color=#999999 !important]2019-2-8 22:28| 原作者: 小张咬文嚼字|来自: 小张咬文嚼字|



今年是己亥年。之前,小张咬文嚼字公众号提醒过多次,己亥年注意不要写作已亥年。
另外,己亥杂诗不能写作已亥杂诗,己烷不能写作已烷。
然而,有一个问题我们没有提醒到。不少媒体把己亥年错作乙亥年
今年是己亥年。之前,小张咬文嚼字公众号提醒过多次,己亥年注意不要写作已亥年。另外,己亥杂诗不能写作已亥杂诗,己烷不能写作已烷。然而,有一个问题我们没有提醒到。不少媒体把己亥年错作乙亥年
听说有报纸的报头也错作乙亥或已亥,媒体不妨检查一下。


关于天干地支方面的错误,我们准备出一期差错集,你还遇到哪些,欢迎提供错例。

https://mp.weixin.qq.com/s/numBj_bh-iqaX_A4Z237eg


387#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10:36: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俊生:每日一怼(153)
造就  zàojiù

2019年2月9日《文汇报》第1版刊登《拜年雪问候申城 博物馆人气满满》一文,文中写道:“南下强劲冷空气遇上正欲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便造就了雨雪天气。”句中“造就”一词使用有误。
“造就”的意思是培养使产生成就。这个词带有褒义,其使用对象通常是为作者所肯定的人或事物。句中“造就”的使用对象是“雨雪天气”,但从社会常理来说,“雨雪天气”通常并不是人们喜欢的事物,通观引语所出全文,作者对此也未显示出对其有肯定的意味,因此“造就”在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合适的,产生了情感错位的问题。
可把“造就”改为“造成”。从词义来说,“造成”与“造就”类似,但这两个词所显示的情感色彩正好相反,“造成”通常用于为作者所否定的事物,用在这个句子中正合适。
388#
 楼主| 发表于 2019-2-10 10:59: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俊生:每日一怼(154)

产出  chǎnchū

2019年2月9日《新民晚报》第6版刊登《垃圾桶哈灵光,听得懂上海话》一文,其中有个句子写道:“这个会说话的垃圾桶去年年底出现在闵行区古美街道古美四村,几个月试用下来深受居民欢迎,每天能产出5桶240升的湿垃圾。”句中“产出”一词使用有误。
“产出”的意思是生产出产品。这个词的指向对象,一般应是可以供人使用的物品,它们大多能够进入商品流通市场。句中的“产出”,其指向对象“湿垃圾”是一种废弃物,在人们的一般认知中没有使用价值,也不大可能进入商品流通市场(这里不考虑垃圾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可供二度利用的可能性),因此“产出”一词不合使用。
可把“产出”改为“产生”。
另外说几句题外话。引语所出文章标题中的“垃圾桶哈灵光”,其中的“哈”使用的是上海方言,表示很、真之类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但严格地说,上海方言中表示这个意思的音与普通话中“哈”的读音有不小距离,从词义来说,“哈”更无作程度副词的作用,这也正是用汉字记载方言的一个大局限。今日有不少热心人士提倡保护方言,这固然可以肯定,但他们热衷于用汉字记载方言,造成文字混乱,这对方言可能反而是一种破坏。

389#
 楼主| 发表于 2019-2-11 12:30: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俊生:每日一怼

屈指可数 qūzhĭ-kěshŭ
2019年2月10日《新民晚报》第14版刊登《什么才是品质独唱音乐会》一文,文中写道:“2015年,当今世界乐坛屈指可数的美国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携手金苹果古乐团,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独唱音乐会。”句中“屈指可数”一词使用有误。
“屈指可数”,指用双手手指即可数过来,意为极为稀少,一般用来形容使用对象(人或物皆可)的珍贵。但必须注意的是,使用对象再为稀少,必须不止一个,如果只有一个,就没有数数的必要了。句中的“屈指可数”,其使用对象是“美国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但是这对象作为一个人,只有一个,因此“屈指可数”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作者使用“屈指可数”,可能是为了表示优秀的“次女高音”很少,以凸显言说对象之优秀。但作者未能在句中表示出这层意思,而是将“屈指可数”直接用于“乔伊斯·迪多纳托”这个人身上,这是不合适的。
可把“屈指可数”改为“堪称翘楚”之类的话语。如果一定要用上“屈指可数”,则需要对句子作大改,比如把全句改为:“当今世界乐坛,优秀的次女高音屈指可数。2015年,在这一领域堪称翘楚的美国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携手金苹果古乐团,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独唱音乐会。”

390#
 楼主| 发表于 2019-2-12 09:56: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俊生:每日一怼(156)

矫枉过正  jiǎowāng-guòzhèng

2019年2月12日《姑苏晚报》第15版刊登《老杨之老》一文,其中有一段话写道:“老杨很好玩。四十来岁,粗粗一看却是一副快要退休的样子。同龄人大都还意气奋发,他这个样子就意味深长了。尤其近两年,也实在有些矫枉过正了,一口牙掉光不算,步履也蹒跚起来,办公室里各种药,想起来就笑眯眯吃上一把。他大部分时候很得意,说小朋友看到他直呼爷爷,有时候也突然有点忧伤,老了啊。”这段文字中的“矫枉过正”使用有误。
“矫枉过正”,指的是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这个成语中的“矫”指纠正,改正;“枉”指偏差。使用“矫枉过正”要求,这个行为的结果与偏差得到纠正(即“矫枉”)前在表现状态上是相反的,如:“小张平时用钱大手大脚,经父母批评后改了,但又矫枉过正,变得一毛不拔了。”在这个句子中,“大手大脚”和“一毛不拔”在表现状态上就是相反的。如果两者表现出某方面的一致性,“矫枉过正”就不能使用。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说的是“老杨”显老,“四十来岁”的人看上去却是“一副快要退休的样子”。而在“近两年里”,“老杨”显老的样子不仅没有改变,而且“一口牙掉光不算,步履也蹒跚起来”,也就是说显得更老了。很显然,“老杨”在显老这一点上表现出的状态是前后一致的,作者认为后面的“老杨”相对于前面的“老杨”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状况,这是不合事实的。
可把“矫枉过正”改为“变本加厉”之类的话语。“变本加厉”的意思是变化得比先前更为严重,这个意思正切合于这段文字描写的情况。
另外“意气奋发”也需要改为“意气风发”。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