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71#
发表于 2023-8-21 12:27: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程博

372#
发表于 2023-8-23 17:00:35 | 只看该作者
提高诗词创作、品鉴水平,你需要看这本书!
梨花体、乌青体、羊羔体……
都在诗坛留下过“传说”,这是现代诗歌的新格、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穷途末路”“走火入魔”?
现代诗是目前诗坛的绝对主流,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寻求发展的坦途……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是世界所公认的。诗深深地渗进了我们的血液中,描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春秋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这是古代的农民的写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
这是古代爱情的写照。
但古代的诗词体裁,在今天还有活路么?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这个问题就有过大讨论。胡适很早就提倡白话诗的写作,并率先实践写了《两只蝴蝶》发表。
民国时期不少人开始反对古体诗,如鲁迅、闻一多等,闻一多将古诗写作比作“戴着镣铐跳舞”。
但是,古体诗词的寿命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灭绝,闻一多晚年回归了古体诗创作,鲁迅的古体诗写得非常好,是他那个年代的翘楚。我们的伟大领导毛主席也创作了不少古体诗词,展现了革命家胸襟。
在今天,古体诗发展出一些能在各种报纸副刊及一些专业诗刊上的老干体等,老干体也曾在大量出现在各种报纸的副刊和一些专业诗刊上。
那么,今天古体诗是“活着”还是“活好”了?
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诗歌进校园也正成为现实,许多大学里有古诗词创作的专门团体,鲁迅文学奖的评奖中也有古诗词的作品……

一句话:
诗歌发展道路千万条,经实践检验过可行的才是第一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这两首都是唐人写的庐山瀑布的诗,字数都一样。
山川风物一致,但诗人的素质、品性、心态、角度、情怀不一样,呈现的文字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一首是李白写的,大家都很熟悉。
第二首是徐凝写的,“一条界破青山色”,许多人也很赞赏这一句,但苏东坡称之为“恶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中国古代的诗词浩如烟海,以我们有“涯”的人生去读“无涯”之诗,我们需要在诸多的诗歌中,练出一双发现好诗词的“慧眼”。

什么是好诗词??
首先,好的古诗一般是讲规则的。
规则的形成有历史过程,在近体诗如律诗、绝句等成型、成熟之前,诗的规则很简单,就是不用太讲究,但押韵是从《诗经》就开始用的规则。
而唐宋则分别同诗词的高峰了。
要讲究押韵、对偶,要讲四声、平仄。
但是,有规则并不一定就是好诗,关键要看气质。
那么什么是“气质”呢?古诗词的气质是怎么来的呢?
简单说,“气质”就是由题材的选择、感情的表达、意匠的安排,以及诗词创作最高层次——意境的创造这几个方面来形成。
气质要怎么看?最感性的就是,一眼看去,眼前一亮,忍不住脱口而出:
“哇!好诗 。”

但只是这样,却没有显出水平来,这个时候就需要理性来分析了。将以上所列举的条分缕析一番,实践多了,发现好诗的“慧眼”即已练就。
懂得诗词的好坏,是写作诗词好坏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不识好之所以为好,不知坏之所以为坏,如何能写出好诗词呢?   
就冲着黄天骥教授是这本书的作者,就要好好读一下这本《诗词创作发凡》了。
黄天骥教授是中山大学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也是古典戏曲研究专家。

黄天骥教授在治学上“破门而出”。
在诗词研究和创作上,师承有“南詹(詹安泰)北夏(夏承焘),一代词宗”“岭南一大家”之美誉詹安泰先生。
在戏曲研究上,师承王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既兼王季思先生以治经之法治曲、侧重文献的特长,又具知名编剧和导演董每戡先生侧重舞台的优点。
“带着诗词的眼光去研究戏曲,又带着戏曲的眼光去研究诗词。”
黄天骥教授品鉴元曲和词的新作《读元散曲元明词随笔》。
《诗词创作发凡》中的大家气象、名门视野决定了这本书的水准。
黄天骥教授也是一位“低调”的诗人,诗作不太多,但多是佳作。
黄天骥先生多才多艺,曾指挥过交响乐演奏,所以他创作的古诗词里,以叙事性和音乐性见长的歌行体尤其出色,其中还常常融入舞台表演的现场感。
如《足球吟  寄足球健儿》全诗一气呵成,气势雄奇,让人有站在上帝的视角观看这场足球有感觉。

我国著名现代文学史研究者黄修己先生评价说:
“天骥先生…..的诗词成就更高,在国内已出的一些现代诗词选本里,我常见到他的佳作。在广东,他是诗词界的翘楚。”
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是写作古诗词的经典之作,薄薄的一册,简明扼要,但篇幅有限,很多细节没有展开。
《诗词创作发凡》从诗词的格律、诗词的体性、感情与题材、意境的创造、诗词的意匠五大篇章来展开,除脉络分明地列清古诗词品鉴和创作的点、面之外,对每个点均有大量实例的分析,并作评鉴。
如上节苏东坡认为徐凝的《瀑布》诗为“恶诗”,即是因为
“无非是它的描绘对象,乃是拾李白之余唾。这一来,他所写的景物便没有了特色。因为,拾人牙慧者,不可能让山川景物贯注自己的个性”。
更为可贵的是,黄天骥先生的《诗词创作发凡》能在诗词写作相关近乎纯粹技术的层面写得引人入胜,让人越读越有兴趣,这实属难得。

例如,先生在讲诗词体性不同时,就举了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杜牧的《清明》有人把它改成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意思完全一样,但韵味完全不同。从节奏看,七绝节奏齐整,构建的是浑然一体的水墨画般的境界,呈现的是迷惘的意态。
一旦改成长短句的词,重点落在了并未充分展现的悲恸上,后面的一问一答变成了满足口腹的白话,一下子诗意就消解掉了。
借助这个生动的例子,读者一下子就能真正明白诗词各有规格各有所适的要点,并且很想立即搞清楚,在自己学习创作之时,应该选用哪个体裁。
如此一来就为后面的绝句、律诗、词、歌行体体裁论述讲解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能让读者越学越想学。
中国传统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薄新诗爱旧诗!
相信终有一天,作为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特色的格律诗会成为诗坛创作的主流,也将有更多人会坚信“格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支柱”。
来源:浪淘沙诗赛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axRHKJq-FtQHfEKdmTmdw
编辑:程博

373#
发表于 2023-9-17 10:02: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时论锋会丨上海外卖骑手休息遭“驱赶”,孰是孰非?
9月12日,上海一名外卖员发布视频表示,自己在静安寺晶品购物中心吃完饭后在公共区域休息,遭到商场保安驱赶。对此,央广网记者9月14日走访该商场,了解相关情况。商场相关管理人员表示,系该外卖员存在不文明行为,保安对此进行劝导,并让其前往外卖员指定休息区域。(9月14日 央广网)
外卖骑手商场消费后休息遭到劝离,是职业歧视还是商场相关规定?重庆大学2021级同学以跟帖形式对该事件进行了讨论,以下是主要观点。
正方:一部分同学支持视频中的外卖小哥,认为其虽身穿外卖服,但作为消费者,也有在商场内休息的权利,认为被劝离的外卖小哥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遭到商场工作人员的不尊重甚至歧视,呼吁对任何行业从事者都平等看待。
刘启明:公共领域本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休闲地,商场如此看人下菜未免有些许不妥。难道商场是“白宫”?不要让公共领域成为等级的角斗场。
贺子林:看人下菜说得好,这位兄弟是个文化人,我说点糙的,都是劳动者,打工人何必为难打工人。商场保安这么不尊重人嘛,穿外卖衣服就要待在外卖休息区不能在商场里休息,那我cos绫华是不是还得把我送到游戏原神里去。
王子强:玩原神玩的,人家保安是看到外卖员有不文明行为才让他走的,而且没让他直接滚出去,还让他去外卖员休息区,已经够好的了。
贺子林:首先没有证据证明外卖小哥有不文明行为,其次,就算有不文明行为,提醒督促改正就行,让人家非去外卖员休息区什么意思?
何佳仪:啥年代了还以貌取人,小哥处于非工作状态,作为消费者在商场内就餐理应受到平等待遇,商场这样对待消费者,好怕怕哦。
刘启明:说不定我们这些打工人不配进入“皇宫”呢,本就不是人家的目标客户而已,以后进高端商场跪着走,以防我的廉价鞋底弄脏地板。
张绍雄:楼上的,咱华为都站起来了,你还跪得那么硬朗。
谢富豪:商场管理人员回复:“基本上是送外卖的,会形象不太好。”好家伙,面对镜头都敢这么说,不敢想象没有镜头时会有什么样的嘴脸。要形象好是吧,那你别开商场了,去搞个维密秀场,那个才对你胃口。
王端端:商场是担心影响形象吗?骑手作为消费者,在公共区域休息却被保安驱赶,这才是真正影响商场形象的事。
张绍雄:这是要复辟帝制呀,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封建等级制。
罗嘉欣:难道进商场前,要身着缂丝孔雀羽龙袍头戴冕旒入场消费才行吗?那我们这种衣不重采的平民,这辈子都和商场无缘了吧。
王兰:以后进商场得带好几套西装哈哈哈哈。
许靖岚:支持楼上,以后进商场之前是不是还得先“网购”件西装礼服,才能进去啊。现在有一部人很少逛商场,逛实体店都是这种事情,搞得怕了……
范小姮: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商场工作人员应该更加小心地对待人们。他们这样做着有一点不太好吧。
王柳儿:既然消费了,就有在公共区域就餐的资格,以是否穿外卖工作服区分能否就餐有歧视之嫌。就算有了外卖小哥的休息专区,那外卖小哥就不再能去商场内其他的区域了么?
王跃锡:啧啧,都给你设置休息专区了,打工人还想要什么自行车,你看古代太监有这待遇吗?
王柳儿:那我送外卖送一半路上脚崴了,我是不还得爬到休息专区。
王兰:IP正确。
刘卜玮:这明明就是以维护商场形象之名行职业歧视之实。更何况外卖员也是消费者,商场不能有选择地区别对待消费者。
贾珮瑶:谢邀,人在商场,不知道该去哪休息,在线等,挺急的。
王兰:人家会说你逛商场之前就应该提前休息好,哈哈哈哈。
杨欣悦:弱弱问一句,商场的公共区域到底是给谁的?
王兰:给保安的。
反方:一部分同学认可商场的做法,外卖员疑似有不文明行为,按照规矩应该被提醒。还认为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出于维护安全、秩序,网传“驱赶”行为涉及商场内有关规定,行为合理,且为外卖员设置了休息专区,也有人情味。
邓嘉励:有没有一种可能,确实有部分外卖员在公共场合有不文明行为,以至于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商场才设置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向嘉维:这外卖员找一下自己的原因吧,能不能别这么玻璃心,搁这儿装什么弱势群体。
于瑞悦:我觉得矛盾应该在于,商场工作人员说外卖骑手不允许在商场公共区域内休息吧,这样不就是职业歧视?
龚倚蝶:断章取义!别人商场回应说了没有不允许外卖员在公共区域休息。
于瑞悦:人家商场工作人员都明确说了哇,就算外卖小哥消费了,都不能在公共区域休息呀。
龚倚蝶:都穿着工作服,怎么确保他在休息还是在等餐?那所有外卖员都说自己在消费,商场怎么管理?
于瑞悦:哎呀,人家外卖员都给出消费单了呀。
王兰:商场凭什么规定外卖员消费都不能休息?新时代阶级歧视?
龚倚蝶∶只是劝外卖员去专门的外卖员休息区,也叫驱赶吗?新闻引导倾向太强,妥妥标题党。
王子强:支持,完全就是为了流量而对立,保安仅仅是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何错之有?
王跃锡:外卖员为何不去外卖员休息专区,又能喝茶,又能给手机充电,又能吹小凉风,又能躺着,是更好的选择。
吴美兹:“驱赶”一词未免也太过武断了吧。保安也没有说不让外卖小哥待在商场里呀,况且商场还设立了外卖人员专门休息地,让外卖小哥更换休息场所,也是为了方便外卖人员歇息以及其他顾客购物、用餐,方便商场工作人员管理罢了。
彭子怡:公共场所如果有躺卧行为,确实不太雅观,无关身份吧。保安正常工作而已,外卖小哥可能有点情绪上头。
孙佳蕊:商场也要秩序也要安全,外卖骑手也需要休息场所,既然商场已经安排好了专门的休息区,让骑手合作、妥协一下也无可厚非。
张艺丹:出现不文明行为也只是请他去外卖员专区。
张依瑾:商场又不是菜市场,况且外卖小哥穿着工作服,本质和商场工作人员没有区别,占用顾客休息资源是不对的。
黄晶莹:如果确有公共场合脱鞋睡觉的行为,何必如此发文,渲染滥用大众同情心。
刘盈盈:你是消费了又没有正在消费,人家万一还要来吃饭,你白占人家商家一个座位。保安也是好声好气说带你去。
于瑞悦:哎呦,那我作为普通人,去商场不买东西就去吹吹空调,那也要赶我走呗,我也占位置了呗。
刘盈盈:拜托,是公共就餐区啊,你不吃饭在那里坐着,人家吃饭的要是没座位还得站着吃吗?况且,有些人看见没座位就不在这里吃了,你不是影响人家生意吗?
贺子林:怎么扯到占座了,我们是不是要邀请“地铁判官”来看看是怎么个事啊。
向嘉维:楼上这应该是“商场判官”。
夏欣:当初向大师退出文坛,我是第一个反对的。
雅娜:在商场里躺在长椅上有多文明吗? 我无法判断,每个人对文明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也有一些社会规范,也就是社会文明,对吧? 没有人把外卖赶出商场,只想让他去一个专门的休息区。其次,因为消费者就啥都可以干吗? 外卖专门有一个休息区,请来休息,谢谢你的配合。
夏欣:支持!保安也是在做自己职责分内的事情。
王钊沛:人家工作人员也只是按照商场规章制度办事,搁这骂工作人员干啥呢?他们要是因为不管理被罚款了网友出钱?
刘启明:这个规章制度明显不合理,难道有制度让你跪着进商场你也跪吗?
王钊沛:你自己去跟商场说。
刘海川:我,外卖小哥!我,弱势群体!我到不到专门的休息区去休息还轮得到保安插嘴?什么?你说打扰到顾客用餐?不文明行为?商场被投诉?关我什么事?
向嘉维:正确的,中肯的,一针见血的。
秦欣然:有专门休息区的话,也不是完全没地方待,商场既然有要求,互相理解一下就好了,上纲上线也没什么意义。
梁雨荟:商场为了打造更好的消费空间,拒绝外卖小哥在商场公共区域休息有合理性哇,城市需要有市容,商场也可以自主管理内部环境吧。
王子强:忍,扣工资;驱,扣工资;忍,老板骂;驱,网友骂。保安真憋屈啊。
段蔼珈:新闻标题引导性太强,商场保安只是让外卖小哥换地方休息,为什么会被称作驱赶?商场为外卖人员提供了休息场所,为其他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场所不是很合理吗。
李伟杰:人人平等,哪有什么弱势群体。
夏欣:遇到不文明行为时需要维护秩序,保障其他消费者的消费环境。
中立:还有另一部分同学认为这次事件只是个例,双方都存在错误,不能妄下定论,更不应上升到“职业歧视”、对立的高度。
陈伊南:外卖小哥到底有没有不文明行为,两方都拿不出证据,不能因为一个短视频就挑起对立吧?
雷颖轩:还是别不仔细看就乱发言了,因为一次争执激化矛盾产生对立,用个性代替普遍性未免太过狭隘。
孙予轩:这个标题太扯了!提醒一下外卖小哥就成驱赶了?那给人捐款就成炫富了?
张雨良:不在现场,不予置评。
汤静:纯纯标题党,外卖小哥也疑似存在不文明行为,一来就上升到职业歧视未免太过武断。
许鑫:吵什么啊,很明显都有错的事情全都开掉不就好了?
文圣涵:明显双方各有错的事都能吵起来,很符合我对当下互联网生态的刻板印象。
邱丹:“ 外卖骑手休息遭驱赶”,这表述,直接引导大家站在所谓的弱势群体这边是吧?
来源:红网时刻
编辑:洪韵

374#
发表于 2023-9-20 23:21: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关注媒体评论转型 《新闻评论写作教程》面市

《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红网时刻新闻9月20日讯(记者 张瑜)近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海明撰写的《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市。与以往同类教材相比,该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评论实践入手,揭示名家与评论写作的天然联系,同时独创诗词评论和漫画评论,探索传统新闻评论课程向媒介融合时代新闻评论课程的转型之路。

该书作者刘海明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新乡电视台、《晶报》从事评论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各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发表新闻评论作品千余篇,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7部。近年来,刘海明也致力推动新闻评论写作实践,担任红网“青椒计划”“评论之星”等赛事评委。

刘海明表示,作为当代社会公民,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前提。新闻评论思维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是引导个体走向成熟之路的“路标”。


来源:红网时刻

编辑:覃韵琪

375#
发表于 2023-10-20 21:04: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红网“青椒计划”2023年9月简报


近日,红网“青椒计划”已完成2023年9月份统计分析工作。红网理论评论中心按程序初选作品,特邀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玉点评,评出本月5篇文字评论类佳作。现综合统计本月优胜作品、评委点评、高校参与情况、投稿量等信息,发布简报如下。


对于本月优胜作品,张玉老师依次进行了点评:

1.《[color=-webkit-link]蜂花捡的不只是箱子,还有消费者的心

作者:王佳璐(广西大学)

张玉评委:作品针对“蜂花捡箱子发货”这件事有感而发,指出以蜂花为代表的国货老品牌,以低价格和高质量深受人们喜爱,但始终低调谦逊,把消费者放在首位,相比走红后逐渐“飘”了的那些品牌来说,更值得人们的宠爱。国货以“诚”待人,将国家情谊放在首位,将同胞利益放在心上,唯有真诚最动人,因此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和青睐。“若是初心未改,多应此意须同。”“心不变,才能走得更为长远。真诚才是让消费者宠爱的必杀技。”语言精炼、富有文采,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2.《[color=-webkit-link]全楼验DNA锁定嫌疑人,执法就该“较较真”

作者:达珺(河西学院)

张玉评委:作品针对警方为找到高空抛物的嫌疑人,对事发单元楼内所有住户进行了采血调查,并与抛掷烟头上的DNA比对,锁定嫌疑人这一新闻事件发表评论。高空抛物现象曾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在许多城市时有发生,针对这一顽疾,为找到嫌疑人,警方不得已动用非常手段,时评作者立场鲜明,点赞了警方这一较真的执法行为,而且提出“肇事者在负法律责任的同时,也应赔偿相关的DNA检测费用,以儆效尤”,立意上更深一步,为更好地惩治、杜绝高空抛物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color=-webkit-link]中科院更新<院士行为规范>:一场学术圈的自净行动

作者:季霜石(南京师范大学)

张玉评委:标题即这篇评论的论点,作者在其中引用了钟南山院士的亲身经历作为事例论证。为何院士们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频受此类非本职工作的困扰?作者认为:一是很多院士受人之托,身不由己;二是少部分院士为谋利抑或谋名。作者指出,此次中科院发布的新版《院士行为规范》,是从制度上规范院士行为的有益改变,是科学界针对现存问题进行的自身监督与改进,是一次学术圈的自净行动。文章最后提出期待:围绕院士工作管理,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全面、可落实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让科研人员专注本职工作,让学术人员专心学术,为科研人员减负增效,促进中国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全文逻辑清晰,层次清楚,观点鲜明,论证得当。

4.《[color=-webkit-link]李佳琦风波始末:“职业倦怠”不是立场转变的借口

作者:韦丹妮(山东大学)

张玉评委:评论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就李佳琦直播间怼粉丝风波发表评论,提出“职业倦怠”不是李佳琦对粉丝恶语相向的借口,立场转变才是,告诫直播带货的主播们应尊重消费者,不要一面收着消费者的钱,一面又恶语相向。文末提出“审视和批判的同时,我们也要将目光投向自己,擦亮双眼,坚守住内心对于初心、底线、三观的判断”,更进一步升华了全文的主旨。

5.《[color=-webkit-link]任正非称“苹果是华为的老师”:企业大发展,需要大格局

作者:袁潇(郑州大学)

张玉评委:评论针对任正非有关“苹果是华为的老师”的说法有感而发,指出虽然华为是中国品牌,但任正非并没有打着所谓“爱国”的名号,抵制和否定苹果的品牌和高端的制作技术,而是抱着尊重对手、学习对手的态度,不断地超越和突破。向优秀者学习,才有超越优秀的可能,而心有整个棋盘的企业,必会在竞争的浪潮中掌好舵、扬好帆、行稳路。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如此,对我们每一个人、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唯有向优秀者学习,才能更好地突破和发展自己,这也是这篇评论给予我们的启迪。


来源:红网时刻

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646754/53/13178888.html

编辑:潘洁




376#
发表于 2023-10-22 20:29: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潘洁

377#
发表于 2023-10-26 20:23: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会好好说话?
Photo by Lizgrin F on Unsplash
在社会生活中,想要与秉持不同信念和原则的团体或个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便需要了解如何进行公共说理。这一需要在当前显得愈发迫切。今天的推送,与大家分享《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第一讲,什么是说理”。



01
什么是说理
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也是为了取得具体的效果。说服也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叫珀托(Peitho)的劝说女神,她也是诱惑女神,在公元前5世纪的陶瓦图画上,可以看到她在爱神厄洛斯(Eros)的陪伴下劝说希腊妇人的场景。
在英语中,说服(persuasion)一词的拉丁词源原义是“敦促”和“甜”,也就是好言相劝,与希腊语“劝说”一词的“令人欢愉”和“甜”是相同的。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相互夸口说自己最强,他们于是进行一场比赛。风看到一个穿着外衣的行客,就说,“谁能使这个人脱掉外套就算赢了”。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他很感谢太阳的温暖,把外套脱下来,搭在手臂上。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
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论辩术”(dialectic)发明人的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既不是企图限制他们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02
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
说理是与人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与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时侯发生的。说理需要运用的是语言,讲理和协商都离不开语言,由于语言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并不是有语言的地方就自动会有说理的,有语言的地方必须有自由才能有说理。说理是一种在人类的自由思想传统中产生的公共话语形式。十七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中说,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说理,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的说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的,自我封闭的,得不到运用,也毫无生机的美德”。他问道:“如果没有自由而公开的论辩”,又哪里会有真实呢?“在所有的自由中,我最需要的是知情、说话、凭自己的良知说话的那种自由”。长期以来,说理在中国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样的“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例如,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他被判死刑之后,人们对死刑存废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在一篇主张废除死刑的文章下,一位网友留言道:“像你这样的作家,我只能称你为垃圾,你已经在违背你的道德,真不知道你学的是什么,假如有人杀了你妻子,你还会维护下去么?你的文字再好,相信有很多的读者,已经认清了你。”另一位网友反驳这则留言道:“某位(读者)看来智力与情感有双重问题,根本不懂得如何辩论,只会情感宣泄式的喊口号,动不动就是‘如果他们杀了你的孩子后,你会怎么样之类’的无理假设,这种网络愤青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但愿不死的药家鑫下次撞死的是你这个精神病。”这两位网友看起来在说同一件事,但其实是在各说各的。第一位网友用骂(“垃圾”)来发表意见,第二位网友说,“你说的不对”,但并没有解释或说明为什么不对。他只是用与第一位网友相同的方式来发表了反对这位网友的意见,骂她是“精神病”,诅咒她也被汽车“撞死”。像这样攥紧拳头地发表意见,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
《刘三姐》剧照
这样的言语不是说理,而是争吵、口角、对立、谩骂,目的是占对方上风、得口舌便宜。对许多长期接受“革命”和“战斗”文化影响和思维定型的人们来说,说理就是“论战”,就是“战斗”,必须压倒对方,迫使对方哑口无言,这样才能取得“胜利”。用攻击性的争论来看待说理,这是中国权力话语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形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话语习惯。在它那里,发表言论是“出击”,是“痛打落水狗”,凡是不同的意见者都是敌对一方,自己说的都是真理,敌对一方的则全是谬论。现在有一种说法,叫作“无跟贴,不新闻”,跟贴和微博已经成为普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并发表自己看法的重要渠道。然而,发表看法并不等于就是说理,由于跟贴字数的限制和别的原因,跟贴更容易成为一种“不说理”的言论形式,好一点的是只有看法而没有理由的断言,差一点的便是骂或甚至谩骂。断言和骂都是发表意见的方式,但不是说理的方式。不同的传媒方式对于公共说理的作用是不同的,说微博不适用于说理不是要贬低微博,这就像说水壶不适用于煮饭不是要贬低水壶一样。有人说,“微博可以加图片、视频、长微博,实在不行还能用文章链接”。但这正说明,微博所起的毕竟只是引介与索引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在说理。整体与拆散时很容易犯亚里士多德曾指出的一种逻辑错误:“5是2和3,因此5既是奇数,又是偶数”。微博只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不能因为它与别的媒介可以结合使用,它就变成了一种无所不能,什么都是的媒介。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有两种不同的发表意见,一种是“我要说话”或“我有话要说”。任何一种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这个意义上的“发表意见”,但这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需要有两个条件因素,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都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或充分能支持主张(见第三讲)。公共说理的理并不是唯一可能被人们认可的“理”。魏晋时,阮籍在苏门山见到了高士孙登。这位土木形骸的不仕者正在一座岩穴旁边的田间耘草。阮籍就坐在一块岩石上向他求教。阮籍在谈话中向孙登称述黄帝神农时代玄寂无为的世风,又盛赞夏商周三代的醇美德政,深致向往之意。孙登盘膝坐着倾听,却始终不接口。阮籍接着又向主人叩问栖神导气的求仙之术,孙登依然默不作答,直愣愣地目注来客。阮籍离去时体悟到,孙登箕踞崖边,凝目不语,这种漠然正是他自己要寻求的教诲之理,因此写成了《大人先生传》中的一个诡奇人物。贤人顿悟参透的是理,牧师布道说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的是理,但与阮籍所参悟的理一样,这些都不是公共说理的那个理。公共说理的“理”指的是一个由“理由”来充分支持的“结论”。这个理是一个贡献出结论的论理或推演过程,它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逻辑,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
南朝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的阮籍形象,图源:Wikimedia Commons



03
说理的目标不是绝对的“确实”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不是科学论证,它所讨论的是不确定的事情,不是确定的事情。确定了的事情是不需要讨论的,即使在科学中,也不是什么都能确定的。说理是向所有公众,而不只是少数专门人士开放的,说理说的是社会群体中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说理的这一特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了最早的论述,他在《修辞学》开篇处就说,“修辞术(rhetoric)是论辩术(dialectic)的相应物(antistrophos),因为这二者论证那种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人都能认识的事理,而且不属于任何一种科学。”说理是一种普通人都需要,也都能做的事情,“因为人人都企图批评一个论点或者支持一个论点”。然而,人们对待说理的态度不尽相同,“大多数人,有一些是随随便便地这么做,有一些是凭习惯养成的熟练技能这么做”,比起“碰运气而成功”,通过学习而成功应该更为可靠。
亚里士多德像
人们通过说理获得一种可能是或者看上去是的真实的结论。这种性质的结论,它的真实性是由人的理性来判断,并相互商定的。这种真实性不是由超然于人的绝对“客观标准”所决定,因此,所有的说理都是可以再讨论的。说理不是非要辩论出一个我对你错的结果。当说理非要辩论出一个我对你错的结果时,它需要借助外在形式程序或权威的“决断”,如法庭的“判决”、通过投票或其他方式的“表决”、来自专门人士的“裁决”等等。这类决断是外在于说理的,尽管它也需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有所说理。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说“修辞学是论辩术的相应物”,《修辞学》的翻译者罗念生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修辞术和论辩术的题材都是有两种可能的或然事理,是一般人的‘意见’。……修辞术和论辩术的区别在于,修辞术采用连续的讲述方式,论辩术采用问答方式;修辞术面向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听众,论辩术面向少数有知识的听者。”亚里士多德指出,修辞术像是论辩术的分支,也像是伦理学的分支,伦理学应当成为政治学,因此修辞学也可以说是政治学的分支。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说理”的基本特征:说理表达的是一般人,而非专家的“意见”(当然,专家也可以像一般人那样表示意见);说理的对象是广大而不同的听众,不是小圈子或小学科的专门听者;说理与更为逻辑化的哲学论辩虽然相似,但有区别;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
Photo by Clem Onojeghuo on Unsplash
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一般来说,真实和公正的东西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理性”不只是指思考和明理,而且还指“用理由来证明合理”。因此,说服必须包括用理由——说得通,别人能接受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看法或观点。“辩论”一词的拉丁词源的原义是“银”,把意思说清楚就像一块纯银,可以投射出光亮、清晰的映像,也就是像人们平时所说的“真理越辩越明”,银器越打磨越光亮。可惜现在的许多辩论不仅是粗糙的,而且是不允许打磨的,有的映照出扭曲的映像,有的根本就是混暗不清,有的语言甚至根本就是为了制造暧昧和假象。奥维尔说,扭曲真实的语言“就像乌贼鱼喷射出的墨汁”,它模糊了事实的轮廓,掩盖事实的细节。这样的语言是说理的天敌。



04
“让说理”和“学说理”
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会提出看法,例如告诉父母自己要吃什么,或要一个什么玩具。父母有时候会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个或那个,有的孩子也会说出点什么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用央求提出看法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用理由来提出看法,当然,充分不充分是另外一回事。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人会问“为什么”,而动物则不会。幼小的动物只会模仿,但小孩子从呀呀学语时便会不住嘴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和动物不一样,人的嘴巴不只是用来吃饭,还要用来说话,不只是用来发声,还要用来说理。幼小的儿童不知道什么是自由言论,但他们却天生就有自由的嘴巴。他们有时候会问到一些令父母、成人脸红或不好意思的“为什么”。大人会说,“小孩子不会懂”。对幼儿来说,这可以是一个对“为什么”的回答或解释。但孩子越长大,这种“你不会懂”的回答就越不令他满意。培养说理或培养服从都是从小开始的。约翰•洛克在《教育片论》中说,从小培养儿童说理的观点不容易被人接受,因为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儿童还不能懂得道理,与动物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洛克不这么认为,他说,“谈到与幼童讲理,兴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但我不能不认为讲理是对付幼童的真正办法。其实,他们在懂得别人说话的时候起便懂得道理了,……他们还喜欢被人看作理性的动物,其时间比我们想像的还早。这样一种自负的态度应该让他们一直保持下去;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一点变成培育幼童的重要工具。”不过,对儿童说理要有特别的方法,“当我谈及讲理,……只是指适合幼童能力和理解力的讲理。没有人会把一个三岁或七岁的小孩当作一个成人来对他讲理。长篇大论、哲学式的说理,最多让他们眼花缭乱、玄乎其玄,却不能起到教导他们的作用。……应该在其年龄和理解的范围内进行讲理,并总使用极少、极简单的语言而已”。使用简单的语言,那是因为,凡是说理,就得要让儿童听得明白。对成人说理也是一样,虽然不必使用简单的语言,但如果语言晦涩难懂、逻辑混乱、概念不明,甚至故意含糊不清、闪烁其词,说一些空头理论,用许多专门术语,那肯定不是好的说理。让儿童学会说理的最好办法是大人耐心地听他们说,让他们说,即使他们说的不全是理,也不要武断地禁止他们,不说是永远学不会说的。小孩子经常会用相互争吵和吵架的方式来“说理”(这在成人中也不鲜见),这也许是天然的,不用教,也许是从不懂事的成人那里模仿而来。家长碰到这种“争来争去”的情况,常常会不耐烦,不是好好地对儿童进行说理的引导,而只是粗暴地加以禁止:“吵死了,有完没完?给我住嘴!别争了!” 家长这样禁止儿童,凭的不是道理,而是成人的武断权威。在成人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事情,例如,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有争论,本来是公共说理的好机会,但“上头”不喜欢,强行命令“不争论”,下面马上乖乖地服从,成人还不如孩子,因为孩子在被喝令“住嘴”的时候,有的还会问一句,“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有天生就会说理的人,也是非常罕见的。说理是文明的产物,而人类一开始是野蛮的,人类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那些看起来是天生会说理的人,他们是恰巧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周围的人们都说理的环境中,因而从小受到了潜移默化的说理教育。一个人因为从小缺乏教育而没能学会说理,不等于他在成人以后再也学不会说理,学习说理与学习一种外国语是不同的。
Photo by Antenna on Unsplash
学习说理越是从小开始,就越有成效。约翰•洛克所把人类的心灵看成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a tabula rasa),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最终在儿童心灵上写下什么内容,这个重任便落到了家长和学校的身上(随后,又落到了政府身上),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而不是孩子的失败”。然而,在孩子长大成人,智力成熟以后,如果他还是不学习说理,或者根本拒绝说理,那责任便是他自己的了。一个文明社会把这样的人视为失败之人,是有充分理由的。



05
说理的三个因素
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依靠哪些条件?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包含着对什么是说理的看法和定义。在现代社会里,与民主有关的环境和文化条件对好的公共说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公民素质、良好的民主法治、独立的学校教育、持续有效的道德传统(包括宗教和习俗道德),这些都是公共说理必不可少的,至少是至关重要的条件。我们先搁置这些条件因素,单就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本身来看看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logos), “信誉”(ethos),和“心情”(pathos)。逻辑一词的logos(常译为“逻格斯”),它的原来含义比较宽广,包括字词、思想、法则等意思。所以,逻格斯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reason)和“理解力”(intellect)。辩论说理中的逻格斯也就是理性。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人天生有逻辑辨别能力,但并不充分;这就像人天生有语言能力,但不完善一样。一个人哪怕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不只是技艺,而且是与他人平等相处的道理),他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说理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一个人说理的时候,一定是在对他人说理,他说理,是想要说服他人。说理并不总是相互争执,相互对立的辩论或争辩(“文革”中的那种“大辩论”),说理并不需要老是与他人针锋相对,也并不需要以自己压倒对方为目的。说理常常是与他人“一起”讨论,“共同”辨明事理,虽有不同看法,但能相互了解,这样才有可能与他人形成共识或者做进一步讨论。说理的目的不是统一思想,更不是洗别人的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说理与宣传是不一样的。
文革时期的宣传画,图源:网络
说理的第二个起作用的部分是“信誉”,ethos这个词往往译成“气质”或“性格”,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在说理中,信誉与伦理(ethics)相关,有好品质的人才会有信誉,才会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靠或可以信赖,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人们一般不这么看,一旦他们形成了可靠或不可靠、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靠性或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个人或其他说话者都是一样。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如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靠、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还是会被人怀疑,难以取得说服他人的效果。人们觉得谁可靠或可信往往是出于习惯的力量,与说话人的职业、知识、地位等等因素有关。如果你信任一位医生,那么他嘱咐你做什么,即使你不完全明白为什么,也还是会照着他的话去做。同样,如果你尊敬某一位师长,他说服你去做某一件事,你就算不完全明白他的用意或者甚至不完全同意他的理由,你也还是会被说服。相反,如果你不相信一个人,就算他把道理再说得再明白透彻,再坚持表明他对你的善意,你也未必会被说服。因此,在一个信任普遍匮乏的社会环境里,当人们普遍觉得难以信任他们本该信任的那些有地位、身份或权威者时(如官员、教授、医生、专家、神职人员),说理也就成为一个社会性的普遍问题。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心情”,pathos这个字的意思是哀婉、同情、同感,感情。亚里士多德称“心情”是“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说理不只是晓之以理,还需要动之以情,所谓情,当然不只是哀婉,还可以是怜悯、快乐、崇敬、热爱、恐惧、愤怒、仇恨等等。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文革”时,四川地主刘文彩的“收租院”是阶级斗争的典型教材,为此制作了宣传纪录片。这个纪录片的制作者在2000年代回顾,当年成千上万的人到刘文彩的老家去参观收租院和里面的“水牢”,参观的人接受了宣传,一进院子就义愤填膺,热泪盈眶,还有激动得昏厥过去的。后来证实,那个宣传片是按“上面的精神”夸大编造的,而那个闻名全国的“水牢”其实也根本就不存在。虚假的宣传有如此巨大的“说服”效果,起决定作用的便是听众的“动情”。
真人大小的泥塑群雕“收租院”,展现刘文彩和他的“狗腿子”如何压榨贫农。图:WU HONGYUAN
说理所运用的逻辑、说理者的可信度和形象、说理在听众那里引发的情绪或心情,这些因素经常是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不同的结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说理效果。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一般来说,正确的逻辑是在避免主要是非形式逻辑的谬误上建立起来的。说理者要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需要能够对讨论的问题有比较全面、深入、独特的了解,有比较成熟、周详的思考,能够持论客观公正,不偏激,不光表述自己的理由,也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当然,他还应该能够了解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平等、尊重地对待读者,表现出对读者的善意和信任。除了说理的逻辑和信誉,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也有助于增强说服力,其中重要的便是运用尽量具体的说理手段,如使用具体而恰当的例子与说明、生动而具体的叙述、形象、准确和具体的用词、恰到好处的比喻,鲜明但不卖弄的个人风格,等等。文笔简洁,鞭辟入里,适度运用排句、类比或警句格言也都是打动听众的有效手段。说理的三个因素都是美国大学的“论证与说服”课(Argument and Persuasion)的内容。在 “论证”与“说服”之间是有一些区别的,那就是,论证着重于逻辑,而说服则加入了伦理与感染力的因素。说服更加重视说理者应该如何建立信誉,应该如何运用正当的手段去影响听众的情绪,而不是在接受心理上操纵和控制他们。论证与说明的区别当然不是绝对的,往往只是侧重不同而已。在说理实践中,没有一种手段是绝对正当或不正当的,也没有一种手段是绝对可用或不可用的。但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手段之间却是有区别的,也是可以辨别的。这个辨别便是对说理的“评估”的结果,评估不能光凭印象,需要找出规律和建立标准,因此是特别需要通过留意和学习来培养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我们自己好好说理(不说歪理)与接受别人说理(包括拒绝歪理)都是必要的。
来源:思庐哲学
编辑:洪韵

378#
发表于 2023-11-7 17:15: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时事评论|“戴头盔进校园”背后矛盾引人深思
近期,有爆料称广东小学要求所有学生戴头盔上下学,连走路、坐小(汽)车的也要戴。该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带头盔进校园是湛江市教育局的统一要求,要求对象是乘坐摩托车或者电动车往返学校的学生以及接送的家长。该校在推广过程中要求过于严格,教育局已通知学校进行整改。
评徐闻佩盔进学之规
张宇
近日,湛江徐闻一小学立“佩盔以进学”之新规,颇有层层加码、越俎代庖之嫌。
南朝梁萧统尝言“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以述文章之道。今徐闻矫传新章、施以极令,人尽佩盔。此举有如以刀切木而不顾长短纵横,实乃“变本加厉”之今义也。
自古上传下达,非易事也。鹦鹉学舌,只效其言,未领其意,难有作为;洋洋自得,歪述前命,曲解其意,过犹不及。千丈高楼,始于平地。万里江河,必浚泉源。凡治国之要,必在基层。基层清则政道明,政道明则家国兴。观徐闻此佩盔进学之规,虽事小,其意深。望执事者益重之,以求政令之融贯通达。
《论湛江小学胄令之得失》
金子能
湛江徐闻,小学有令,令学子戴胄往返於书院。令初下,以安全为本,盖骑乘者,依法宜戴安全胄,以防不虞。市上统一,教育之局传其命于校,而至于角尾乡,转而成过严之求,令步行者亦须佩戴,所引争议,非细故也。
其校行此,乍看似为学子谨慎,实则不知法之真谛,惯于走形式之道。教育之局知其不当,令其改正,减此无谓之苛,保学子由此无碍。然观此事,固非小衅,实映多端之顾虑。传达之命不明,令至基层,易生枝节。上司之责,非但发令,更需监督,确命令得宜而行之不误。又,交管所为,何以堂师亦牵涉?若交管严格,无需令校师生兼此劳。而今,师若兼此繁务,教学何以为继?
此胄之令,看似小节,实则观照出层层之弊。警惕矣!政令之下达,交管之施行,师生之安危,事无大小,皆当细审其由,斟酌其理而后行。论此等教育之策,应当审慎,莫使刻板之规,成为蒙学之阻。教育之道,贵在得其本意,行之以适度,以免压力之过,影响学业之正常。
戴胄之笑
李文欣
学校请诸生戴胄上下学,发矢争步。其人笑之出,学校传达之误——先为市里壹求“著胄入校园”,既而教局使实,至于角尾乡之学,则为“走上下学将甲胄”实,明之涉校不思,则便为形式主义。似弟子过度护,而实亦法令乏所识。
著胄上学,终为弟子全计,校衔正为祟。
一所推之,人情又宜非法。恐下参行之事,行之太远或偏矣。究其根本,形式主义也,谓越严而好之,上愈说也。层加危行,未必其安;层累高绝,自以累其心,其势易加悖。
戴胄入蒙学记
张颖
癸卯岁,秋,南越一蒙学,求诸弟子于上下学途中佩戴兜鍪,各方众说纷纭。国子监应称,“戴胄入蒙学”为上级之所求。督驾、乘电动车佩戴兜鍪,本为通曹之职,今蒙学越俎代庖,更有甚者求其诸子凡行必戴胄,未免力猛,强为人难。
形式主义于政令通达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官家止有目盲而苟从,百姓独有依令而从命。垂髫小儿,披盔戴甲,步履沉重,而无一点鲜活之气,多此一举之行究其原因,是为诸弟子资以安定之成长环境,抑或是终上级之指令,发人深省之。
无名学校传
曾媛茜
国学曾有所闻也,亦不详其姓字,头盔进书院践行者,因以有名焉。依规办事,备受诟病。好读文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加厉而行之。‘性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百姓知其如此,或讽刺而招之,众口铄金,不以为意。积非成是,曾不吝公文澄清。直情径行,惟上所视;层层加码,强人所难,如此反复常受采访诉之苦楚,颇示己志。两头三面,以此自终。
  曰:古人有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可谓为官者乎许成事实随机应变此心系百姓之官吏有乎基业减负之策得实乎
评冠盔入校园一事
勾熙畅
乘电车行,学子及家长皆冠盔,实属应该。然徐闻县求童子上下学而冠盔,未免强人所难,多此一举。
出此闹剧,乃传言变形之所致也。先为市令冠盔入校园,既而教育局使实,至角尾乡中心小学,遂变为步乘上下学亦使戴盔。此乃涉校不智,惯于行形式主义之实,力过猛而宜得反也。
步乘上下学须兜鍪,此事起于一乡中小学。因传达层层变形,至基层则已变为一刀切矣。由是须诘之,实以政令,安通而不反曲?上级不能简发一告便终,而应逐层督查,以免意变。
新法令说
刘一宁
公安局令:电动车驾乘者皆须戴盔,于是乎,全国小学生之乘电动车者,皆须戴盔以自保,此乃保安全之需,遵法令之行也。然徐闻县角尾乡中心小学,令小学生走路上下学亦须戴盔,未免强人所难,予人层层加码之感。如住校附近者,走路上下学,仍需手提头盔,岂非多此一举?
此闹剧之所以生,初看似乎为传达之变形。市里令曰:“入校舍,必戴盔。”教育局继之,命其令行。至角尾乡中心小学,则变而为“行路上下学,皆须戴盔”。校方之行事未善思,惯于走过场之形式主义,暴露无遗。彼校方缺乏对相关法律、规定之正确认知,故常行事过力,适得其反。
兜鍪小记
倪琳
见一学,生徒须令校方带胄学,不许入校,家患不知,理学欲保生全须如此,则事不悖,兜鍪之用何贯颐不出法,弟子安固重,而无律法门必冠胄才学;抑此二者非校方行,校园安全措施理之为理也,而不然也,铁兜鍪不与学生及长受,如是之粗笨校规不取。
评蒙学佩盔令
黄思颖
南粤之地有一蒙学曾令,孩童登学与散学时皆须佩盔。此令一出,众人哗然。
令虽好,不可流于形式,抛却本质。佩盔乘车乃国之规,不可逆。然,此令使徒步之童同佩盔,未免强人所难,多此一举。下令不应如斩刀,行令不可走形式。佩盔之令,意在护乘车之孩童周全,于徒步之人何干?若使步者与乘者同管之,必乱之。
此虽蒙学之乱,实乃社稷之忧。古人云:防微杜渐,是然也。纵观此事,官员愚昧,不察民情,层层加码,扭曲令意,形式主义之风盛行,此乃管理之大忌。再观其令,颇具越俎代庖之意。佩盔本非蒙学事,何故使其管理之?若学非专于学,师非专于师,何以育英才?
故曰:行者佩盔之令,乃荒唐之言也。
戴胄入蒙学记
张颖
癸卯岁,秋,南越一蒙学,求诸弟子于上下学途中佩戴兜鍪,各方众说纷纭。国子监应称,戴胄入蒙学为上级之所求。督驾、乘电动车佩戴兜鍪,本为通曹之职,今蒙学越俎代庖,更有甚者求其诸子凡行必戴胄,未免力猛,强为人难。
形式主义于政令通达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官家止有目盲而苟从,百姓独有依令而从命。垂髫小儿,披盔戴甲,步履沉重,而无一点鲜活之气,多此一举之行究其原因,是为诸弟子资以安定之成长环境,抑或是终上级之指令,发人深省之。
论首盔
董卓熙
吾闻学校之令,令诸生步行归家而戴首盔。何也?学校之言,安全为重,以防有不虞也。然此令之行,有矫枉过正之嫌。
夫首盔者,保首之器也,固能护头颅之安然,然非所有之行皆宜戴之。中小学生者,年幼而智未开,戴首盔以行走,恐有跌仆之虞。又闻有行路安全之事,当教之以规,而非以首盔保之。况乎,首盔之重,未免有负累之忧。
学校者,育人之所也,非藏器之所也。当以教育为本,以德为先。况乎今日之学校,有诸多繁文缛节,皆以安全为名,使学生苦不堪言。如以安全为由,则学校之行不在形式,而在教育,在看护,在沟通。
论盔之疑念
麦蓓
令小学子行步必戴盔,或可谓苛刻至极,甚或招致强人所难之谓。於是人俱思之,於法规之执行可有更为灵活而理性,不当一刀切,墨守成规乎?
然观斯事端之根本,则显学校管理中之形式主义倾向。虽头盔之佩戴系安全之因,然实际执行之迹乃僵化生拉硬拽,缺乏关于法律法规之正确认知也。别有,此亦引人对上级政府通知之督导与执行产生思虑,宜详加跟进,以避免形变及过度执行之端。
又使学校管理学子乘电动车时之安全问题,似超出学校教育之范畴。此引发对政府相关部门责任与执法之深思,交管部门宜严格执法,毋须将责任转嫁学校,以免影响学校之正常教学工作。
是以,斯事件非止看似小事之规定,实暴露管理之诸多问题,宜引起各方深入思虑与戒备。是类反思与商榷,则有助于优化管理规定及执行方式,避免形式主义与一刀切现象,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之合宜性与可行性也。
童子带胄上学记。
孙小曼
壬寅岁(2023),秋,闻之,南越一学堂,遍着兜鍪。问其故,戴胄举学是州里也,而治书之轻重也,令人费解。
闻者有童子,遂居学傍,每上下学步,着兜鍪,旁人习以为常,一小生而间之,手挈铠,岂非多此行,徒烦渎耶?童子不知所对,面折而入庭。
小生不解,问世有识者,问其所以然。本欲挈兜鍪,使行有保。然令致变于传,涉事者便主义,用力猛而宜反。
法令明定,摩车驾人及乘介胄之制。遽闻小学,乃更为小学生以趋下学,使人闻之,为畏胆。
其见虽小,众人始思显之义也。后童子带胄学行,岂非异哉?
兜鍪之论
王皓华
中华大地,无垠广袤。一省为粤,是为南境。有县徐闻,在粤之南。近日一事,怪哉怪哉。问何怪之有,乃一小学,令其学子头戴兜鍪,上学下学。观天下之小学,无一出其右。一愚者初视,曰此举乃校监爱民护幼之所为,称其妙哉。余以不然,笑愚者人如其名,愚昧无知。问何出此言,答其因有三。兜鍪之规则始于官府之令,行于市民学子乘摩托电动之时,非步趋之间,而兜鍪之令从何来也?此为其一。校位于小镇,学子通勤不过千百米,头戴兜鍪岂不多此一举?此为其二。此举乃校监之迂腐,又有何妙哉之说?此为其三。
盔之事,观形制之风
曹妤婕
当今之时,日以交通之安渐为所重。盔则自卫其首也。然广东一乡校,甚者令行路之生亦戴头盔。岂非多此一举乎。郡县降教令之本,意乃念在良家子出入之路也。然传之,有形之失。夫校方之行,未尝用心,似以保生为重,实则以一概全,图便安逸,而弗为生徒思。吾人可由此而追诘之,此亦有上属之责,发号施令,若能尽得其宜,则上下相安,家治国清。宜行善督责之职,以绝群下之邪辟。
披盔小论
卢文婷
岭南之郡,电动车蔚然。驭者多头佩以盔,为周全也。今童生徒皆披盔于途,诚乃奇异大观。有司披盔之呼吁,虽出周全之虑,然不宜为蒙馆之规。上施下行,层层加码,人皆厌也。且赴学之法异也,其非一兜鍪可适之。童生之周全,蒙馆之重事也。披盔加护,不过一时之效,实下策也,不宜为常。宜行安全之教育,以增其自保之心,此非一日之功也。
论胄护谁之安
吴嘉燕
癸卯岁,秋,南粤一地,请诸弟子著胄上下学,发争辩。
骑车而行,生徒及家介胄一人冠。然徒步之人,带甲胄生多骈,终为谁之安存?似弟子过度护,而实亦较职有不相及法式,而常为之用力猛而宜反也。
命令层层变形,到基层,已成一刀切。欲追实令等求,安得通而不反。上司不能简发一告便完事,而欲远督以恐为变。小功非小,著于方。当多而深之,根上多病灶,不可不戒也
胄记
李想
癸卯年冬,粤东之求诸生胄而行路。问之教育局曰:为求平安,乘车须胄。然校误其意,扩其行,竟求路学者而胄。若生近,路学之,携胄往来与家校之间,岂不烦乎?强求路者胄之,无谓乎形式主义之风矣。
政令之传,通达为上,言简意赅无误矣。然下照本宣科,不知变通,拘生于胄者之间,可谓本末倒置,敷衍塞责之行矣。又曰,着胄之行非校之责者,贸然参之,无规无序,则乱象横生为常矣。各行其道,政令得以精确落实,形式之风当可休!
佩鍪新规
任媛
癸卯年冬,湛江徐闻一小学强命学生带兜鍪进校,有失偏颇。
何为校?校乃教育之首,重中之重,国不可一日无主,生不可一日无师。为之师也,授其道,解其惑,耀生之人生路也。
何为兜鍪?护其头,保其命。但校不必担其责,交通之任务也。其是乃是越俎代庖,校有权督其生,但无权命其行。
荒唐!学校育之人,善其道足矣。监司宜善督之,勿发学校代汝之笑。
论兜鍪
张雨露
近日,小学别将步,上下学亦着兜鍪。
胄,全故之体,行可称,而责之若过严,教局履危,至于学序,则亦豪矣。由是观政之通,性高,刀切复在。
又,求严则真能尽之乎?迁乘安、校园安,皆世所共命也。人皆知习行成,如骑则着兜鍪,皆由渐进,以为内化之意。路不得已而去,更无灵药可食,有以一求之则成,显则不实矣。略之意,不具诚,则虽家童孙,持两端,必以不遵道为危。其行有其事,不可反客主覆末。以至知里之累,为义主,迁之则民可谨也。
诚得实之政,养徒保,恐犹将发其源,立学生及家全之心,习其变化。并为安辑,如安保、道路。安不应甲胄,铭心之意也。
盔者说
蔡怡
盔者,以坚为之,动兵则用之,近世以其护人周全也。今以师塾强制,弟子皆冠之,如囚首然。其父母具不解,百米足行亦佩之,不敢不从。
而众人皆知其谬,莫敢诘难,学堂唯以应上级差使之耳。犹言虚应故事,重外饰而轻内蕴,不思而遂,故有用力过猛,指令变形之状。
塾之所以教养人才,非区区平道路者也,以庠序为道路官,至于教非所学,学非所教,弃法度与常理,乃必至汩乱。由此观之,今之塾与师者,皆负有不义之责,非但无益,且以塞学童之路。
但知法令施行,而不知其于教化之实效如何,致使其本所失,师塾终以怪诡之事为忧,何能精于思虑以专心为教诲者乎!
著者观
许晨霖
近日有闻,广东一小学强行规定学生上下学时应佩戴头盔,引大众热议。小学子安全之事为要事无疑,然此等裁决,无异于摈弃其便利与需求,将其拘囿于头盔之中。欲以一刀切合上级意,实则不可取。
头盔者,亦为保护城市儿童之安全而设,诚为好心之举。然需合理合规。上之要求乃戴头盔进校园,其意为驾摩托车电动车接送小学子者及其孩童需佩戴头盔。然要求传至下,化为走路上下学也要戴头盔。校方之过暴露无遗。其一,校方不加思考变通而照本宣科,大行形式主义,非惟于安全无益,乃徒增学生及家长烦恼。其二,于相关法律法规,校方无知愚昧,乃实施至此。一刀切法乃校方疲于教育管理而无视家长学生之合理诉求,实为不该。
心然,欲保小学子之安全,非头盔一途辄能孑迷。当世之法,早已明定儿童交通安全策略,交警巡逻之地,学校启迪之余,皆足少小学子安全之患。岂非上级宜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而不纵容各校荒唐强制乖张之举?小学生负担繁重,应鼓励其及其家长明智使用交通工具,提倡安全行车,以培养安全意识与审慎判断之能。益行之举,惠交管之措落至实处、小学子之身心发展久远。
故曰,莫要矫枉过正,令形式主义泛滥。应当勉以其责,慎尽其责。择儿童安全教育之良方,扶正拨邪,鼓励而非强迫,合理而非过度,应为当今教育之智者所当行。岂可不加思考,大行形式主义,徒增不必之事?宜多方合力,使其于校门前,轻盈前行,无需拘束于头盔之厄哉!
佩兜鍪所谓何
徐林也
兜鍪,以护人之行。法定,驾或乘摩车者宜佩兜鍪,安而行。然,小学责童子上下学穿兜鍪。佩兜鍪进学堂,似为安全,实为形式。乘摩车者,佩兜鍪;行者,亦佩兜鍪。弟子行上下学,手挈兜鍪,所谓何?扰父母心绪,为学子添烦,无甚他用。学校宜对令法有粗识,过度护,适得其反。
由此观之,交司严行法,监司未佩兜鍪者,则学校不为督,方专教生徒。政层而下,难为实行,使人难之。宜逐层监察以惠民,政令通达乃可以为和。
奇葩:生佩胄发议
李迦蒽
近日,广东湛江一小学有胄进校园奇葩,发博议。于是,教育局应示之,其本在人安,请乘摩托车学诸生服兜鍪。然在关键问题者小,所宜日计徒上下学道,师覆,岂有家学早以请子之佩胄等,皆发其理质。
此一事言之当教之也生态,其学可以省事而一刀切者也,而与家人亦以此为忧。当于此类奇葩制,不宜独言学,而深教育体制也。唯改教生态,共推变,以制厥奇葩,使学者学之注,与之安,而不陷于繁细行。
学舍说
寇智伟
近日,有小学思至学,事条格,实乖谬。求免胄上学,以存为安之计,其失为非,而学校行之未免为过。所在教司称,骑摩孙周以贯甲胄,家具供帐,骑队不待甲胄,岂得学舍生,必具甲胄?如何?
教州尚全无甚厚,而学校之事显已超于常度,太执表于外,而无真为弟子之虑,校守者宜反思。故主义之害至大,宜正之。其在学校相继,宜从本兴发,存恤学者之安,所在官司亦宜更加修正,勿使如此事再起。
冠说
谭欣语
蒙童,天下之明珠,人间之世宝,当奖悉心护之,竭其力庇之。入学道,豺虎视眈,风驰电掣重速,害有不避之灾,遂施以重冠袍带,层层渐进。四驱无畏,却道有畏,行之不恼,然则恼耳。上行下践,免有不正之嫌。
溯源寻根,莫过灵台之息灵也。步入囹圄之地,受限四方之内,未有灵之入仙台,且得固辙于化虚无。问世间何为正道?宜祛皮相,留髓质,纯良之目的,方得天下之混润。
小学出行安全表
                                      彭云
  蒙童安全保障未实而先冠 也,今小学规范,徐行冠,乘车冠,学生疲弊,此诚顽固作秀之策也。然小学校尉不懈于此,蒙童父母无奈从之,盖追师之关照,欲竭力合之。诚宜开张圣听,解弟子安全之需,大众质疑之音。不宜天方夜谭,推责示之,蒙童误冠 与之无关也。
  庠序社会,俱为一体,安全保障,确需重视。政策制定,科学与否,众人皆知。若有全心谋实效者,宜付礼部论其先进。如为形式者,众人自会咒之。
  亲实事,远形式,此本安全保障之要也。亲表演,远落实,此为安全事故所以多发也。学校本为教育之净地,愚以为尤需重之。愿校方识之改之,则安全教育走深落实,指日可待也。
佩盔入学序
陈腾濠
广信之东,南海之滨;地美民富,山川秀丽。此地万物方盛,然则奇闻不断也。前有青年人乘轮椅应卯,后有门生佩盔入学。头盔本是乘两轮车应有之物,而非余下方式所需。迫使佩盔入学,此举托名保护门生,实则上位独断专行也。
门生叫苦不迭,育人者视若无睹。此奇闻怪诞,一经曝光,沦为中外笑柄。众人问其缘由,曰:此举乃保护学生,且非强制。众人贻笑大方,深知若非强制,怎会皆着头盔入校。上有规定按交规行事,下有懒吏变本加厉。乘两轮车佩头盔,虽值提倡,却并非学堂所管辖,此举有越俎代庖之嫌。
温室之花,难经风雨,过度护花,亦是伤害。夫子教书育人,道先贤之书,却行蛮横无理之事。需扬仄陋,尚通脱,上下一心方乃长远之计。
笑看
尼玛次仁
中华粤地,有则奇闻。庠方强制要求,弟子须戴盔也。此举实属荒谬可笑。弟子戴头盔,如同鱼儿离水,鸟儿失翼,岂非咄咄怪事!
吾人常见,弟子戴头盔,皆因庠方所谓安全考虑。然而,细思之,此不过为一托辞耳。若真为弟子安全着想,何不改善庠内设施,加强安全管理,以绝事故之根源?岂有让学生戴头盔以敷衍之理!
古人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庠方此举让人不解,实乃教育之败笔。吾人呼吁,粤地庠方应摒弃形式规制,切实关注弟子安全,从源头寻。夫患之所由生,必于源头。源头不清,患必不止。是以君子之道,必正其本,清其源,而后患可除也。
批形式主义
毛尹
所谓安全之举,居上之宜,头盔关乎一人性命、一家幸福,严令之、严查之,可。然无车亦带头盔实为匪夷所思,闻所未闻,况举校如此,成为所谓校规,实则为形式主义之过。
形式主义这者,盖为有为之形,无为之实,形式之事,除官僚者乐见,无人得志,无人得趣。今湛江小校,为形式所拘,失理智,失常识,苦学生之自由,苦家长之钱财,为官僚政绩之一利谋百姓之万害。呜呼哀哉!天下人苦形式主义久矣。
论兜鍪
顾雅萱
凡兜鍪,为车骑安全护之。然形式之潮,学子不论骑车与否,必戴兜鍪。
有护全之意尚好,然今多不审状,或绩达标;或徒有其表,百姓实苦。应称为市里之令,真为童子之保全,亦或不变通上下?如彼朝剧之后,宜反思,唯令从实,虑其该停也。

编辑:秦克峰



379#
发表于 2023-11-7 18:55: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3年度“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拟援助名单今起公示

导 读

共76人符合申请条件,拟发放援助金175万元。2023年度“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拟援助名单今日(11月7日)起公示。

2023年度“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拟援助名单今日(11月7日)起公示。据了解,“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由传媒茶话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上海岩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发布,上海市岩华公益基金会、爱尔眼科等爱心机构大力支持,从资金补助到配备“心脏除颤器”(AED)等医疗器械,旨在守护媒体人“夜的黑”。

根据《2023年度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基金使用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共有76位申请者的材料通过审核,拟发放援助金175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拟援助名单中,有一半以上是癌症等肿瘤患者。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传媒茶话会等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核,审核专家包括北京三甲医院副院长、健康行业媒体领导等专业人士。

2023年度“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拟援助名单公示时间为11月7日—11月10日,共计四个自然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请与项目工作人员联系(联系电话:13520048375/010-64969063,邮箱:[email protected])。

根据《办法》,公示通过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将在2023年12月31日前一次性发放援助金。



2023年度“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共收到100份援助申请,这些申请来自64家中央、地方及行业媒体的新闻从业者。

2023年度“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自今年9月18日至10月18日开放申请。在公开、公正、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按照《办法》,符合申请条件的夜班媒体人将根据实际情况(评审专家评定的病情严重程度),获得相应等级的援助金。
本项目最终解释权归传媒茶话会。

项目背景:

“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由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传媒茶话会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等爱心企业于2020年12月26日共同发起,从资金补助到配备“心脏除颤器”等医疗器械,旨在守护媒体人“夜的黑”。

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传媒茶话会创始人刘灿国说:“希望能借此项目提起全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关心,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是我们发起这个项目的初心和愿景。”

项目发起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项目共计获得支持资金675万元(其中,140万元尚在与基金会签订支持费用的流程中),2021及2022年度共发放援助金310万元。

《办法》规定,为保证项目持续、稳定开展,每年度支出的援助金总额,原则上接近但不超过当年项目账户总额的50%。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v69gL4nZIJbwUQmD1qj9A
编辑:秦克峰





380#
发表于 2023-11-8 23:55: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延续清新文风,看近代政论名家如何写短评?

以前有一阵读了些关于评论写作的书籍,有一些浅显体会,也做了些笔记,如今想起来了,顺便再翻出来晒一晒吧。

全媒体时代,网络评论短一点,再短一点,不要冗长繁复,无谓耗费读者的时间与脑力,这几乎成了业界的共识。

问题是,作为一种说理文体,如何在短篇幅中把观点论证完整,道理说清楚,并非是一件易事,考验写作者的功力。许多人写评论,动不动洋洋洒洒数千字以上,似乎成了一种惯性。

事实上,从政论到时评,评论文体不断走向多元化,长篇政论与短小言论相得益彰。写作追求短小精悍,用心凝练文字,实现思想观点的高效传播,这不仅仅是现在评论界的期待,也一直是近代以来那些政论大家们所探索而力行的。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1.王韬

辞能达意,倾向写实,注重清新流畅,以短小精悍,一改“八股”遗风,这是王韬所倡导的。

他甚至“为了适应版面需要而将每篇文章控制在1000字到1200字的格式,也被后世报纸所承袭,逐步形成了我国近代报刊以短小精悍为主的政论风格,从而使王韬所创的政论文体流传下来”。

《弢园文录外编》里  184 篇政论,多为千字左右,代表作《变法》(中)也就1500余字。

2.梁启超

如果说王韬开创了千字文,一时引领风潮,那梁启超在短平快上,更进了一步。

汪洋恣肆的他,开创了“时务文体”,“纵笔所至,略不检束”,政论长短舒卷自如,长文如《新民说》达11万字,分34期连载,短文则数百字,字少却往往评击要害。

不仅如此,还首创了时评性质的“短评”,少到几十字,多则三五百字,一事一议,节省读者不少时间与脑力。

他首先在《清议报》开设的“国闻短评”,开门见山,表达效率高,令当时国内外的报刊竞相效仿。

譬如他写的《奴隶与盗贼》,全文154字,却将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太后“惧外媚外”的丑态,揭露得一表无遗。

▶《奴隶与盗贼》(1902年《新民丛报》)原文:

  自从太后回京后,保护外国人的诏书颁发了不下二三十次;在无形中能看见,在无声中能听见,对待外国人就像孝子对待母亲一样。公使夫人偶然受到儿童的指点,就要抓起来问罪;一个传教士受到侮辱,朝廷就要颁发罪己诏;怎么恭顺到了如此程度啊!

  老百姓如果顺从朝廷的话,只不过是奴隶罢了。做奴隶还说得过去,现在成了奴隶的奴隶,怎么可以忍受呢!如果有一点不屈从,就成了盗贼罢了。做盗贼还说得过去,现在成了盗贼的盗贼,怎么可以忍受呢!

  当今作为中国的老百姓,奴隶和盗贼,二者必须选择其一。唉!怎么让我国的民众到了这种地步呢?悲哀啊!

3.李大钊

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一改篇幅冗长、词语堆砌的弊病,发表了大量“随感式短评”。

他的这些短评,一语中的,文笔凝练,却又不失生动、不失战斗力,值得领会学习。

譬如,他的《“中日亲善”》,全文共86字,却字字见血,怒批了日本所谓“中日亲善”论调的虚伪。“中日亲善”究竟是什么,读者一看便知。

▶《“中日亲善”》(1919年12月7日《新生活》第16期)原文:

  日本人的吗啡针,和中国人的肉皮亲善。日本人的商品,和中国人的金钱亲善。日本人的铁棍手枪,和中国人的头颅血肉亲善。日本的侵略主义,和中国的土地亲善。日本的军舰,和中国的福建亲善。这就叫“中日亲善”。



邵飘萍创办的《京报》


4.邵飘萍

知名记者邵飘萍所撰写的评论,常常紧扣时局,以事实说话,依照观点与事实的内在逻辑行文,观点说完便全文结束,一扫旧文人为文喜欢“穿靴戴帽”的陋习。

譬如,他写的《议员多变财政官》,也就200余字,文章犀利冷峭,虚实结合,不留情面地声讨了那些屈服于北洋军阀淫威,且见利忘义的国会议员们。

▶《议员多变财政官》(1923年4月18日《京报》)原文:

  犹忆去年陶文泉强奸儿媳,其媳妇呈文中述陶强奸时言,曰:“不要生气,多给钱花!”此名言也。今日政治中人,能免为陶媳者有几?

  尤甚者为议员诸公,观于命令中屡屡发表,阁议中屡屡决定者,窃议皆陶媳也。昨日之阁议,又有一个重庆关监督余绍琴先生产出矣。呜呼!“不要生气,多给钱花!”

  昨日我问张敬舆,保定对于国会怎样?张半晌答曰:“对于国会的机关,当然是很尊重的……”请议员诸公为敬舆下一转语。呜呼!“不要生气,多给钱花,多给钱花!”


《生活》周刊的小言论版块



5.邹韬奋

在“小言论”的突围与创新中,邹韬奋善于将自己的观点与群众的生活有机结合,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小言论”小在形式精巧,却也大处着眼,以小见大。他自《生活》周刊开设小言论,至1933年被迫流亡海外,几年时间共写了410篇短评,这些短评往往置于周刊卷首,相当于社论,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正如他所言,“每期的‘小言论’,虽仅仅数百字,却是我每周最费心血的一篇,每次必尽我心力就一般读者所认为最该说几句话的事情,发表我的意见”。

短评还有许多创新,如他的“小评坛”,连题目都省了,却更加突出短小精悍的特色。

▶无题(《生活》第5卷18期的某条“小评坛”)原文:

  据大陆报载,北平当局拟通告外交团,说中国的“首都”即将重在北平,北平应仍称北京,南京应改称南平云云,“京”者“大”也,简直好像一称“京”就立刻大了起来,一叫“平”就立刻平了下去!依此类推,所以不必励精图治来准备实力,只要嘴上喊着“打倒帝国主义”就行了!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笔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v5ExVHZGafmXXHboUsZLw
编辑:秦克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