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71#
发表于 2019-1-27 22:07: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0)
作者:周俊生
达成  dáchéng

2019年1月27日《南方都市报》第11版刊登《人工智能已进入小说的创作》一文,其中写道:“在游戏研究者、更是资深游戏玩家的刘梦霏看来,文学和游戏一样,并不是由某一特定作者独立达成的,它需要玩家、写作者、讲述者、阅读者等的共同参与。”句中“达成”一词使用有误。
“达成”指的是经过沟通、商谈后得到各方共同认可的结果,形成需要各方共同遵守的决定。“达成”的行为主体不能只有一方,而是需要双方或者多方,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沟通、商谈行为并最终完成“达成”这样一个行为。句中的“达成”,其行为主体“某一特定作者”只有一个人或者只是某一方,“达成”不能适用。
必须说明的是,句中所说的“它需要玩家、写作者、讲述者、阅读者等的共同参与”是这句话的讲述者“刘梦霏”的想像,并不能给她使用“达成 ”一词提供语法上的支持。
应该把“达成”改为“完成”。


编辑:何林

372#
发表于 2019-1-28 22:13: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1)
 
附近  fùjìn
 
2019年1月28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一碗汤的滋润》一文,其中写道:“经过一个春夏,羊儿们大都膘肥体壮,羊肉味道近乎平和,皖北人多半从贴秋膘就开始吃,一直吃到春节附近,被轮番而来的春节美味替代。”句中“附近”一词使用有误。
“附近”的意思是靠近某个地方的。“附近”表示的是一种空间概念,因此它只能用于表示空间距离,其使用对象限于某一地理上的位置,如某个地方、某条道路、某个标志物的位置。句中的“春节”是一个时间概念,不能表示出空间距离,因此“附近”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应把“春节附近”改为“临近春节”。与“附近”只能表示空间距离不一样的是,“临近”的使用要自由得多,它既可表示空间距离,也可表示时间距离,因此合用于这个句子。
编辑:邢海波
373#
发表于 2019-1-29 21:25: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2)
作者:周俊生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shīzhī-háolí,chàzhī-qiānlĭ

2019年1月29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让经典走进民间》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古文变白话,意思是懂了,韵味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甚至不是《聊斋志异》了。”句中引用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合句中语境,出现了误用。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一个从古文中流传下来的熟语,语出《易经》,《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这句熟语的意思是指一个细微的失误,其结果将是巨大的差错。这个熟语的使用场合,一般应是指工作、生活中的失误、差错,其中的“失”和“差”都是指错误。在这个句子中,作者说的是“古文变白话”的过程,也就是把古代的汉语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从引语所出全文可知指的是把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翻译成白话文),但从作者说的“意思是懂了”这句话可知,作者并没有说这种翻译出现了差错,而是说这种翻译使文言文所特有的“韵味”失去了,但这不能认为是一种差错,因此“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个熟语在这个句子中是不合适用的。
可以把“韵味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改为“韵味却流失了不少”之类的话语。这样修改虽然看似削弱了文彩,但保证了语意的准确。

编辑:邢海波

374#
发表于 2019-1-30 22:06: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3)
周俊生

主力  zhǔlì

2019年1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刊登《长篇小说呈现井喷发展》一文,其中写道:“很多过去以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见长的作家也开始把创作的主力用在了创作长篇小说上。”句中“主力”一词使用有误。
“主力”的意思是主要的力量。句中说的是主要的精力,这在词义上是有差异的。“主力”的使用对象通常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中的某一部分团队或个人,如“主力部队”“主力球员”之类,而句中说的是“作家”作为单个的人的主要的精力,“主力”不能适用。
可以把“主力”改为“主要的精力”,改为“精力”也是可以的。

编辑:邢海波

375#
发表于 2019-1-31 20:52: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4)
周俊生

宰割  zǎigē

2019年1月31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电影史中的好猪》一文,其中写道:“接着各次级痛苦猪,基本都是丹麦著名短片《猪命》(2009)的程度不同演绎,越聪明越痛苦,小猪惊骇于长大被宰割的命运,夺命逃进宠物店,使出浑身才艺希望找到一个主人,《猪命》结尾,终于有一个老妇人抱起它。”句中“宰割”一词使用有误。
“宰割”的原义是杀牲切肉,现在通常用来比喻受他人欺凌、压迫、侵略。在现代汉语中,“宰割”的杀牲义已经消失,它的词义基本上只有比喻义。句中的“宰割”,指的是“小猪”被杀的事情,这与“宰割”在现代汉语语境下的词义不合。
可把“宰割”改为“宰杀”。一般来说,“宰杀”的指向对象面对的是具象的动物(主要是猪、牛、羊等家畜),而“宰割”常用的比喻义,其指向对象通常带有抽象性。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宰割”的注释需要修改。”《现汉》的释文是:“动词。比喻侵略、压迫、剥削:不能任人宰割.”这里只给出了“宰割”的比喻义而放弃了它的本义,这对词典编写来说是不可以的。比喻义由由本义而生,如果词典释文舍弃本义,比喻义就会显得飘忽,词典使用者对词义的理解就会不完整。实际上,现代汉语中的“宰割”,虽然本义中“杀牲”之义已经消失,但“切肉”的意思还存在,不能完全舍弃。《现汉》这条释文最初出现于1978年12月的第1版,就当时来说,辞书规范尚未建立起来,词语解释过于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出现这样不准确的释文尚可理解,但将近40年过去了,直到2016年9月的第7版,仍然这样解释,一直未有修改,这是很让人遗憾的。
试为“宰割”新写释文:“动词。①杀死猪牛羊等家畜以及某些大动物后切分其肉。②比喻受他人欺凌、压迫、侵略:任人宰割。”

编辑:邢海波

376#
发表于 2019-2-1 13:2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5
国际  guójì
201921日《文艺报》第6版刊登《“春秋名姝”》一文,基中写道:“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崩坏,还是存在的;虽然王室衰微,还在运转。没有哪一个诸侯可以代替周王室,所谓气数未尽。所以,各国诸侯称霸,也还打着尊王,打着仁义,打着尊礼的幌子。整个国际生态,还是处在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这段文字中的“国际”一词使用有误。
“国际”的意思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世界各国之间。“国际”是在有了“国家”这个概念之后才出现的,因此它的使用对象只能是现代意义的国家。引语所出全文是我国古代史上的“春秋时期”,那个时候现代意义的“国家”概念还未出现,当时的春秋各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与现代意义的国家有明显不同,它们不能称为“国家”,因此这些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不能称为“国际”。
可把“国际生态”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生态”,也可改为“春秋时期的生态”。
另外,文中“各国诸侯”也宜改为“各诸侯国”。

编辑:陈心茹

377#
发表于 2019-2-1 22:10: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心茹
378#
发表于 2019-2-2 14:59: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46
笑场  xiàochăng
201922日《解放日报》第8版刊登《2号包间里唱歌的老年人》一文,其中写道:“‘我们歌友会现在有14人,每周唱两个下午,都是老太太,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超过70岁,三分之二的人没了老伴,所有人基本上都跟子女分开住。’72岁的赵春先用咬字清晰的普通话介绍,忽又笑场。”这段话中的“笑场”使用有误。
“笑场”指的是演员在表演时因失误而发出自嘲的笑以至引起观众哄笑,现在也可指在会场上讲话的人因说错话而引起观众哄笑。对于行为主体来说,“笑场”都是一个事故,是不愿意发生的。这段话中说的是行为主体“72岁的赵春先”因心情愉快而发出了笑声,这不是一个事故,也不是行为主体不愿意发生的事,因此“笑场”的使用是不合适的,也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合。
可把“笑场”改为“笑了起来”之类的话语。考虑到作者之所以会选用“笑场”一词,可能是因为行为主体笑出了声,作者要突出这个笑声,如果是这样,可以把“笑场”改为“笑出了声”“哈哈大笑”“发出了爽朗的笑声”之类的话语。

作者:周俊生
编辑:陈心茹

379#
 楼主| 发表于 2019-2-4 10:04: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这一经济“杀手锏” 可能将彻底断送马杜罗前程
2019.02.03 14:47:42地球日报
作者 崔守军

中国人民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自1月23日委内瑞拉国民议会主席胡安·瓜伊多自封为“临时总统”以来,该国局势进入了“一国两主”的混乱时代。在对峙局势前景不明的情况下,美国别有用心地宣布制裁委内瑞拉石油公司(PDVSA),试图以切断马杜罗政府经济命脉的方式,加剧委国内政治与军事力量的分化重组,以期达到加速实现政权更迭之目的。

https://news.sina.cn/global/szzx/2019-02-03/detail-ihqfskcp2850476.d.html

“撒手锏”是唐朝大将秦琼的绝活,绝招。军队双方主将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他无法取胜时,佯装败走,在被敌将追杀时,突然回身,将手中的双锏抛出一支,给敌将以致命一击,以期扭转局面取得胜利。
在这样的一击中,对“撒手锏”,既要强调技术含量高、作战威力强,更要强调出其不意,要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达到“一招制敌”的的功效,一举扭转战局,打赢战争。


380#
 楼主| 发表于 2019-2-4 10:12: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俊生:每日 一怼(148)

收集  shōují

2019年2月4日《文汇报》第4版刊登《没有消息,或许就是好消息》一文,其中写道:“就在这样一个时刻,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根基也面临着松动。恒大收集现役国脚、变身‘国家队’参加中超,而国家集训队队员们将分别加盟天津天海(原权健)、北京北控和河北精英三队参加中超、中甲和中乙联赛……”其中“收集”一词的使用有误。
“收集”意为使零散的材料聚集起来,集中起来。“收集”的指向对象只能是物品、材料等,不能是人。句中的“收集”,指向对象“现役国脚”是人,因此“收集”不能对其产生支配作用,这属于搭配不当。
可以把“收集”改为“收罗”。与“收集”比较,“收罗”的指向对象要宽松得多,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正合于这个句子的需要。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