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言论自由案例

 关闭 [复制链接]
371#
发表于 2016-6-4 16:11: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贝索斯跟Peter Thiel开撕,自由PK隐私之战
36氪的朋友们 • 2016-06-02 14:44

编者按:本文首发于经纬创投微信公众号(ID:matrixpartnerschina)。

昨日,亚马逊 CEO 杰夫·贝索斯,公开对 Paypal 创始人彼得·泰尔讨伐新闻媒体 Gakwer Media 的举动表示批评。贝索斯认为:“做为一个公众人物,面对那些让人不快的言论最好的防御方法就是练就一张厚脸皮。因为你永远都无法阻止人们的批评。这种事不值得你花费任何精力。”

贝索斯引用古谚 “See`k revenge and you will dig two graves — one for yourself” 来评价此事,这番言论被中文媒体翻译做 “攻乎异端,斯害己也”,还有人很文艺地称老贝是在劝慰彼得收手——你把精力放在撕这些人身上,就会耽误了诗和远方。

作为一个曾经花费大笔资金资助保护记者委员会的人,彼得这一次出手显然是有违常理的。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日前,一位摔角选手 Hulk Hogan 起诉 Gawker Media 发布其与妻子的性爱视频,是侵犯隐私的行为。2016年3月18日,法院判处 Gawker Media 赔偿 Hogan1.4 亿美元巨额赔款。

随后,彼得泰尔承认其花费一千万美元资助 Hulk Hogan 诉讼,Hogan 的律师也由泰尔的御用律师团组成。

彼得的报复源自于 Gawker 十年前,曾违背其意愿公开其同性恋身份。彼得并不想 “出柜”,他认为他的生活被报道毁灭。彼得一气之下组建了律师团队,专门负责和 Gawker 受害者接触,帮他们发起诉讼,目的就是为了搞垮 Gawker Media。运筹帷幄了十年,彼得终于击败了 Gawker,想必心里也是出了一口恶气。以下是惹事文章截图:贝索斯跟Peter Thiel开撕,自由PK隐私之战

△本图取自公众号“ 硅谷投委会”

但是,这一切没有结束,Gawker 已经提起上诉。而彼得坦诚自己的 “大阴谋” 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极为看重媒体自由与个人隐私的美国,名流控告八卦媒体,早已司空见惯。但这场风波越燃越烈,科技界、媒体界、律师界、创投界纷纷加入战团,原因是彼得的行为被解读为 “富豪动用手中特权打压媒体自由”。

Pick a Side 站队时间

新闻报道自由派

对于揭露彼得的 “被迫” 出柜,Gawker 的主编认为自己是在 “赞美泰尔先生,这令硅谷的同性恋投资者可以解放出来,建立一个完全不同、有可能更好的体系,用于进行身份认同并奖掖有才能者,用他们的工作造福世界。”

但泰尔显然不这么认为,才有了上述富翁卧薪尝胆十年报仇的故事。但,亦有很多人认为,他毁灭一家媒体的行为让人对富豪阶层的权利感到胆寒。

支持 Gawker Media 的人群主要由媒体人士构成,他们将这次事件视作是富豪阶层对于新闻报道自由的挑战。在支持 Gawker 的人看来,这次 Hogan 与 Gawker 的诉讼完全是彼得用钱砸出来的。彼得财大气粗,花钱养着专业律师团队,只为有朝一日将 Gawker 告到倒闭。

纽约时报的专栏记者 Nicholas Lemann 还认为,由于彼得是 “铁血” 候选人特朗普的支持者(点击这里查看特朗普的故事),所以这场官司很有可能是未来打压媒体行业的先头战。贝索斯跟Peter Thiel开撕,自由PK隐私之战

△高大上的 wired 也加入了讨伐彼得大军

这种做法无异于是在告诉其他富豪,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和时间,就可以利用现有司法制度,让对你不利的媒体永远闭嘴。

Gawker 支持者质疑,如果钱能摆平一切,那么媒体报道新闻的自由权利何在?如果彼得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于新闻自由的保护岂不是变成了无稽之谈?

1791 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the First Amendment)特别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abridging the freedom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从以上这 14 个字出发,经由无数联邦法院的判例扩展其内涵,第一修正案最终形成了如今美国价值观的基石——自由。以下我们来看一些案例,更好地感受一下 “基石” 是什么意思:

尼尔诉明尼苏达州:明确媒体具有监管作用

美国联邦法院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新闻自由案件——“尼尔诉明尼苏达州案” 发生在 1931年,记者尼尔在《周六新闻》报纸上批判检察官奥尔森操纵赌场捞钱,奥尔森以诽谤罪将尼尔告到法院,并一路上诉至最高法院。时任首席大法官休斯判尼尔胜诉。

休斯如此说道:

如今,我们政府的行政架构已愈加叠床架屋,渎职、贪腐几率陡增,犯罪率屡创新高。玩忽职守的官员和黑帮分子狼狈为奸、包庇犯罪,将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对勇敢、警觉的媒体之需要,显得尤为迫切,在大都市里更是如此。 尼尔案强调报刊对于政府官员和公众人物的监督作用,最高法院的裁定赋予了新闻行业至高无上的监管意义。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提出 “真实恶意原则”

1964年,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社论,声援马丁·路德·金。社论谴责了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警察对和平抗议的暴力镇压和阻挠,但是部分内容失实。蒙哥马利市警察局长沙利文等 6 人控告纽约时报犯有诽谤罪并索赔 300 万美元。联邦法院裁定沙利文败诉。

大法官布伦南在结案时,提出了真实恶意原则:

对于公共事件或公众人物报导中的错误,控告者 ‘必须明白无误地和令人信服地’ 证明媒体明知故犯或严重失职,否则不能算是诽谤。
这一原则的确立,给予媒体极大的新闻自由。在此后的 40年 里,没有一名联邦官员打赢过针对媒体的诽谤案。对于其他公众人物来说,要控告媒体诽谤也异常艰难。因为过去这些判例的保护,要证实媒体在发表言论时故意无视真实情况是很难的。

福尔韦尔诉拉里弗林特案:公众人物名誉权与新闻言论自由权的冲突

1974年,拉里弗林特在其创办的色情杂志《好色客》上刊登了一则杜撰的采访,以名人福尔韦尔的口吻谈到自己和母亲在酒后发生乱伦行为。福尔韦尔状告《好色客》以及拉里弗林特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此案一路上告至最高法院,判决侵权不成立,拉里弗林特胜诉。

本案的焦点在于,当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和新闻言论的自由权发生矛盾冲突时,到底谁更重要。

首席大法官在判决中指出:

在涉及公共事务争论中,个人的言论难免有错误,难免有片面或过激之词,甚至带有一点憎恨或厌恶的个人情感,这些都是应当被允许的。
也就是说,大法官代表美国司法,始终站在保护公民言论自由这一边。

从以上这些案件的判决中不难看出,美国司法对于媒体持有相当宽通的姿态,优先保护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并且赋予了媒体监管政府以公共事务的权利。美国人民和新闻媒体,由此成为了 “世界上言论最为自由的社会”。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法律会一直无条件地庇护媒体的新闻 “自由” 吗?不一定。

正如安东尼·刘易斯在他的著作《言论的边界》中所说的:“关于(美国)宪法的解释,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手握宪法解释权的法官 “不是在真空中办案”,法官身处的社会环境会影响他们对于宪法涵义的理解和解释。

因为美国以法官判决的判例为法律主要渊源,这意味着法条有一定的滞后性,按照判例裁决时,总会遇到例外的案件,那么判例的原则指导性就失效了。

Gawker 案中,Hogan 作为公众人物,按照判例来看,是处于不利的一方,但是他的胜诉说明了在法官对于新闻自由产生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

个人隐私派



为泰尔发声的人群则来自投资界、宪法律师及前媒体人。贝索斯跟Peter Thiel开撕,自由PK隐私之战

△A16Z 创始人贝索斯跟Peter Thiel开撕,自由PK隐私之战

△YC 总裁 Sam Altman

由于泰尔是脸书的董事,所以小扎也膝盖中了一箭,被质疑不应该有这样的人在董事会上。但脸书的 COO 雪莉桑德伯格回应称:泰尔个人的行为我们并不知情,但是泰尔是一个强大的人,他也是一个优秀的董事,他们不畏惧和他人想法不同,这对于脸书的发展有好处。

Hogan 的律师(也就是彼得的律师团)认为,本案的焦点在于 Gawker 影响的是所有美国人的隐私权利。隐私权对于美国人来说,和言论自由权同样重要。

1792年 通过的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最早出现了关于隐私权的文字,它规定:“禁止政府或个人侵犯公民的身体、住宅、个人信息以及私人财产不收非法搜查和扣押的权利”。

隐私权的真正确立始于 1890年,美国两位法学家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历史上第一篇论及隐私权概念的论文《论隐私权》。此文发表时,并未立即引起司法界的反响,一直到 20 世纪初美国法官才开始在实务中运用这一理论处理案件。

派维斯奇诉新英格兰生命保险公司案:普通法对于隐私权的承认

1905年,被告新英格兰生命保险公司在没有经过原告派维斯奇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刊登了原告的照片。但派斯维奇告从未在被告处买过保险,所以广告刊登后,派斯维奇十分生气,认为新英格兰生命保险公司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所以状告其犯有侵犯隐私罪,同时提出 25000 美元的赔偿要求。案件上诉至最高法院以后,法官裁决原告胜诉。

当时的法官科布在结案陈述中说到:

人们都普遍认同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自然人主题都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一个自然人是希望自己独自生活在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环境里,那么其他的任何人或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也没有权利违反他的意愿。
格鲁斯沃德诉康涅狄格州案:宪法隐私权的确立

1965年 发生的这起诉讼案影响了美国宪法史。当时,康涅狄格州的法律规定禁止提供有关避孕的信息和指导,并且禁止使用避孕器。但医务主任格鲁斯沃德向已婚者提供了关于避孕方法的信息和医学咨询。康涅狄格州政府质控其违反生育法。终审法院裁定康州的控制生育法因违宪而无效,格鲁斯沃德胜诉。

法官道格拉斯如是说:

虽然宪法在文字上没有过多的提及婚姻隐私权,但是我们相信宪法肯定会保护这些人类最基本需求。试问哪个当事人同意或者愿意让警察进入自己和伴侣的卧室搜查是否使用了避孕器具?
《楚门的世界》: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

以上两个判例离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太多遥远,又有一点严肃,所以还是说一部和媒体侵犯隐私权相关的电影《楚门的世界》。这部家喻户晓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讲述了楚门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巨大的摄影棚里,他是一档电视节目《The Trumen Show》的主人公,楚门周围的人全部都是演员。他的身边有数千台摄像机,向全世界 24 小时播出楚门的生活。

楚门从出生开始就被数千台摄像机包围,他吃饭睡觉恋爱都被记录下来,片中的导演通过这档节目实现商业利益,同时直接侵犯了楚门的隐私权。

当一个人被迫无时无刻都要与其他人分享他的生活,而其需要、想法、欲望、幻想以至爱好等都一一受到公众的审视,他的独特性和做人的尊严已被剥夺。这样的一个人虽然有知觉,但是随时可被替换;他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布鲁斯通
很多公众人物执着于保护个人隐私,因为当观众对自己的 “偷窥” 到了一定的程度时,身为公众人物的 “自豪感” 已经被 “没有做人的尊严” 所代替,甚至还对自己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美国的隐私权法认为,公众人物需要让渡个人的部分隐私权,必须以公众人物的身份接受舆论监督,因为国民的知情权高于高中人物的隐私权。可 “部分隐私权” 的疆界在哪里我们并不清楚,更多是依靠 “良心和职业操守” 在进行。

不是最后的最后

通过讨论泰尔和 Gawker 双方的观点,还有对美国自由权、隐私权的追溯,事件的是非曲折可能每个人的评价都不一样。但我们认为了解和讨论这些事情是有其意义的。

权利自由从来都有疆界,当权利越界,监督成为霸凌;当自由不受约束,则世间无可依仗之准则。当那么法律作为人类世界 “最低限度的道德”,其标尺究竟应该在哪里?

最后,我们引用深陷风波中的主人公彼得的话来结束全文吧:

Gawker 的未来不是由我决定的。如果整个社会决定团结在 Gawker 身边,希望看到更多人在自己不情愿的时候被宣布出柜,希望看到更多性爱视频,那么他们一定会找到办法去拯救 Gawker 的。我对此无能为力。

本文来自读者投稿,不代表36氪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36kr.com/p/5047695.html
“看完这篇还不够?如果你也在创业,并希望自己的项目被报道,请戳这里告诉我们!”
http://36kr.com/p/5047695.html
372#
发表于 2016-6-15 00:02: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加拿大总理刚说“言论自由至关重要” 这位官员就因为人权言论被“围攻”
来源:兔子公社微信公众号 2016/06/12 07:01:01 字号:AA+
导读: 作为华裔的陈国治此番发声被看作是对王毅斥责加拿大记者的支持,而被加拿大部分主流媒体和政客的质疑乃至围攻。加拿大前联邦移民部长甚至称陈国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正式大使”,直逼得陈国治发表声明重申对加拿大的效忠。
近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加拿大批评加国记者提出中国人权问题引起的风波越来越热闹。本周,加拿大安大略省公民、移民与国际贸易厅厅长陈国治(Michael Chan)表示,应该从民生的角度去看人权问题。作为华裔的陈国治此番发声被看作是对王毅斥责加拿大记者的支持,而被加拿大部分主流媒体和政客的质疑乃至围攻。加拿大前联邦移民部长甚至称陈国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正式大使”,直逼得陈国治发表声明重申对加拿大的效忠。

加拿大安大略省公民、移民与国际贸易厅厅长陈国治(Michael Chan)

华裔移民厅长肯定中国基本人权的进步

陈国治出生在香港,18岁移居加拿大,是安大略自由党党员,从2007年至今任安大略省省议员。

2007年2月,陈国治获安大略省省长麦坚迪(Dalton McGuinty)委任进入省政府内阁,成为自1993年后首位省税务厅长。此后,陈国治历任省公民及移民厅长、旅游及文化厅长。2011年10月连任议员成功,并留任省旅游及文化厅长,曾短暂复任公民及移民厅长。2014年6月,陈国治再次顺利连任,在新组成的内阁中担任公民、移民及国际贸易厅长。

加拿大华文媒体“加国无忧”网站6月6日在新闻栏目刊登文章《陈国治专访:同一个问题已经问了四十年》(全文附后)。陈国治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也刊登此文。文章开篇提到王毅事件,说王毅“与加拿大记者问答过程中谈到人权的问题,引起了各方评论,记者就此采访了陈国治,请他谈谈对此事的看法”。不过专访内的记者无署名,也无表明所属媒体的名称。

陈国治在采访中的说法与加拿大政府的说法有明显区别。他说,西方和其他国家向中国提出的问题,自改革开放“大大话话,已经问了40年”,“40年都问同一个问题”,文章说要看看40年内,中国人的人权“经历了哪些沧海,踏上了哪些桑田”。

陈国治说,人权涵义很广,但生存权和保障民生,是人权重要的一环。他举出经济发展,出境旅游,留学移民等例子来说明中国社会四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飞跃发展。

陈国治主张“应该从民生的角度去看人权问题,人权的进步与民生的进步相辅相成,是挂钩的。”

文章最后写到“陈国治告诉记者,四川悬崖村民渴望一条安全道路,生存是他们面临的人权。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人权的起点不同,发展的速度和过程也有别,秉承开放,善意和发展的眼光去看,未来可期。”

而此前加拿大政府对王毅斥责加国记者“傲慢”、“偏见”表示了不满。加拿大总理杜鲁多也称,中国在人权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保守党政客骂陈国治“吃里扒外”

此次陈国治文章一出,堪称陈国治“死对头”的《环球邮报》抓个正着,立刻发文称陈国治为中国人权纪录辩

《环球邮报》网站报道截图

《环球邮报》曾在去年六月份报道说,加拿大安全情报局(CSIS)几年前曾经罕见对陈国治和中国驻多伦多领事馆的密切关系感到担忧,为此曾专门派人去省政府面见省政府官员。不过,安大略省的两任省长麦坚迪和韦恩(Kathleen Wynne)都断言这些指控毫无根据。报道登出后,陈国治以诽谤罪名控告《环球邮报》,目前官司尚未了结。

《环球邮报》此次采访了加拿大前联邦公民及移民部长、对华态度强硬的保守派政客杰森·肯尼(Jason Kenney) 和前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等人。

《环球邮报》报道说,肯尼似乎对陈国治站出来维护中国人权并不吃惊。曾经与陈国治多次出席同场活动的肯尼说:我感觉他有时候把自己当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正式大使,在加拿大利益和中国政策发生冲突时,他不记得自己听见过一次陈国治维护加拿大利益;在加拿大关于人权的原则涉及到中国时,他也不记得自己听见过一次陈国治维护加拿大原则。“这是在削弱加国的平衡立场。”,肯尼说。

肯尼回忆到,他有一次目睹陈国治在一个华人社区活动中上台讲话。在讲话的最后,陈挥拳大呼。旁人为肯尼翻译说,他喊的是“祖国万岁”。肯尼说:“我不认为他指的是加拿大。”

肯尼还在自己推特(Twitter)嘲讽“陈国治是加拿大官员,为何不断背诵中国政府的论点?”

前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认为,加拿大的当选官员在和选民交流时最好不要完全用外语。这样做一方面让大多数加拿大人无法了解他们的观点,另一方面,这就象是在“对外国政府施加政治影响开启了大门”。

陈国治发声明忠于加拿大

6月9日,陈国治开腔回应《环球邮报》的报道时声称,他自从控告该报诽谤后,《环球邮报》一直对他作负面报道,他现正收集有关资料,交由其律师修改诽谤案的索赔原因,以一并诉诸法庭,目前该案仍正在排期聆讯。

陈国治表示,《环球邮报》报道引述肯尼的说法,被指在一些华人社区活动高呼“袓国万岁”口号。陈国治回应称,记得在肯尼出任移民部长这段时间,他与肯尼同时出席华裔社区聚会只有十多次,他自称在出席的场合一定被人前呼后拥,不会有高调的时间。陈国治说,出席任何场合亮相或演说,从来没有慷慨激昂或舞手动脚,也从来没有在这类场合中大声吶喊。他不知肯尼说亲眼目睹的是在哪一个场合。


陈国治在Facebook发声明,表示忠于加拿大

陈国治9日就此事公开发出书面声明,称读到《环球邮报》有关报道,令他感到愤怒。他在声明中声称,该文标题和解读都是虚假,指他为中国人权记录辩护,是恶意的曲解。而指责他将外国的利益凌驾于加拿大或安大略省之上,更是荒谬和诽谤。陈国治又指《环球邮报》持续的一系列行为,诋毁他多年的公共服务及对加拿大的忠诚。

陈国治在声明中重申,他是加拿大人,和其他新加拿大人都深爱这个国家,忠于这个国家。

延伸阅读:

专访陈国治:四十年来的问题

近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访问加拿大,在举办媒体发布会的时候,与加拿大记者问答过程中谈到人权的问题,引起了各方评论,记者就此采访了陈国治,请他谈谈对此事的看法。

陈国治说,西方和其它国家,向中国发问人权问题,由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天到现在,大大话话,已经问了四十年。不是什么特别,新鲜或突然跑出来的议题。既然四十年都问同一个问题,那我们就看一看这四十年间中国人的人权究竟走了多少路,经历了那些沧海,踏上了那些桑田?

陈国治说应该从民生的角度去看人权问题,人权的进步与民生的进步相辅相成,是挂钩的。最好的例子,莫如多伦多星报上星期的一个报道:四川省有个悬崖村,小孩需爬藤梯攀岩上学,为减少风险,小孩每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因为爬崖极其危险,悬崖峭壁,稍有不慎,孩童就命丧悬崖。孩童的人权是求学,可能的代价是生命!所以人权涵义很广,但生存权和保障民生,是人权重要的一环。四十年前中国致力于解决人民的温饱,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四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在经济、教育、医疗、留学、移民、旅游、生活品质四十年来发生了“天荒夜谈”的变化。

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

首先是交通工具,陈国治说他差不多四十年前到中国的时候,满大街跑的是人力车,上落十排以上,不知怎样走过马路。上个月再去中国,也是不敢在大城市过马路,不同的是,马路上车往来都是汽车!截至2015年底,中国私家车占有量已达1.24亿辆,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2.8亿人。民生进歩了。

国民经济,四十年前中国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轻重工业比例为43:56,轻工业产品严重匮乏,四十年后,根据官方2015年数据,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十万亿美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农业国和第二大服务业国,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过去三十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近10%。中国是也是世界最大贸易国。民生丰富了。

陈国治继续说,出境旅游,四十年前出国旅游,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想都不敢想,一是没钱,二是政策不允许,四十年后,中国出境游从以前的“一生一次”到现在的“周末出国”,2014年出境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海外旅游消费2014年1648亿美元,振兴当地的经济,美国旅游协会主席罗杰•道描述更形象,他称中国游客是“会走路的钱包”。据统计,中国过亿的出境游客为世界旅游业的增长贡献达到19.62%。民生精采了。

留学移民,四十年前能把下一代送出国留学的家庭在中国的当时是凤毛麟角的,要不大家族,要不公派留学生,移民那个时候似乎还没有这个字眼,四十年后留学和移民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国门大开,留学、移民和海归,走出中国门和走回中国门都很方便和自由。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约为6000万人,目前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已达8万人。民生自由了。

陈国治说,仅仅举以上几例来看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和变化,还有医疗、教育、国民的生活水准,中国飞跃式的发展、致力于提高民生水平,导致中国人权这个话题变得更宽阔和多层次的变化。王毅外长让记者去中国问问中国人,亦给陈国治带来了一个回忆:在2010年陈国治和前省长麦坚迪访问中国,和中国前外长杨洁篪会谈,杨外长亦建议他们和普通百姓谈谈人权。陈国治话,其实不用跑到中国去问中国人,加拿大有8万个中国留学生,记者们大可向这八万'大军'发问,毎人问个清楚,问他们对中国民生民权的感受,做一个调研统计。当然还可以问问来加拿大旅游的中国游客。

陈国治告诉记者,四川悬崖村民渴望一条安全道路,生存是他们面临的人权。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人权的起点不同,发展的速度和过程也有别,秉承开放,善意和发展的眼光去看,未来可期。

原标题:加拿大总理刚说“言论自由至关重要” 这位官员就因为人权言论被“围攻”
http://www.haijiangzx.com/2016/0612/1074280.shtml
373#
发表于 2016-6-20 23:5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福克斯记者被停职 因多次就中国人犹太人等发表种族主义言论
2016年06月20日06:21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初晓慧】据美国中文网6月11日消息,福克斯体育的一名记者多次发表种族主义言论,目前这名女记者已被停职。

  该女体育记者名为艾米丽•奥斯汀,她曾称呼一名篮球队员为“小婊子”,说自己“从没发现墨西哥人那么聪明”,还发表过诸如“中国人总是班级里最聪明的人”等类似种族言论。而最近,奥斯汀则在被问到“犹太人是否吝啬”时再次刹不住车,冒出了一堆不合时宜的话。

  在周四公布的视频中,奥斯汀说,自己是在Boca上学,所以了解犹太人。自己曾是一个侍应生,但她从不在乎那些犹太人如何抱怨。“有一次我给一个男人一瓶啤酒,他就一直抱怨啤酒里太多泡沫了,我知道他非常吝啬,也不准备给我小费,于是我就走了,还对那个人说,‘你是第一个对我抱怨啤酒上泡沫太多的人’。”

  这份视频随后被删除,但后来又被网友上传到网上。福克斯体育佛罗里达分部立即做出回应,称将不会再让奥斯汀报道任何新闻。此前,奥斯汀是波士顿凯尔特人的边线记者。
http://news.dahe.cn/2016/06-20/107014257.html
374#
发表于 2016-7-10 15:36: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曰报的初心

2016-07-09 民主先锋
.新闻自由——民主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3-01-09 13:23 作者:新华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4904次
  (《新华日报》1945年3月31日)

  考察新闻自由的三位使者二十八日到了重庆。但在中国,提起“新闻自由”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据统计,国民党政府为管制报纸、通讯社、新闻记者及图书杂志出版事业、书店、印刷所和戏剧电影,颁布了二十九种特别法规。……此外,尚另有内政部公布的两种。除明令公布的种种法规外,还有各种临时指示电文。……三十三年六月(即一九四四年六月——编者注),国民党政府公布的《战时出版品书刊审查办法》,内容无所不包,例如其中规定的禁载标准十二条中第一项:“违背我国立国之最高原则者,”就笼统抽象,可以任意解释;而照现行情况,所谓“立国的最高原则”,就是党治。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民主的中国报纸,就厄运重重,动辄得咎。下面我们收集了一些在各种困难下的中国舆论界对于新闻自由的痛切呼吁,和对民主主义政策和殷切向往的部分材料,以供参考。

  时令摘要:

  言论出版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

  “统制思想,以求安于一尊;箝制言论,以使莫敢予毒,这是中国过去专制时代的愚民政策,这是欧洲中古黑暗时代的现象,这是法西斯主义的办法,这是促使文化的倒退,决不适于今日民主的世界,尤不适于必须力求进步的中国。”“所以我们的认识是……要想在战后不愧为四强之一,……必先提高文化;提高文化,必须先有思想言论的自由”(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成都《新中国日报》)。

  “言论自由是人类一致要求的权利,……从社会文化的观点上看,言论自由是人类社会进步必具的条件。新闻记者,和其他人类一样,要求他们必有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他的任务和职责更需要他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因为他要言人之所未言、论人之所当论。”“通常说新闻记者是站在时代的前面,报纸是指导社会的,这不是对于记者的恭维,而是加重了记者的责任。……新闻记者要执行他的任务,便需要充分的言论自由”(同报,九月一日)。

  “言论出版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没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民主便不能团结统一,不能争取胜利,不能建国,也不能在战后的世界中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因此不仅在平时需要言论自由,在战时更需要言论自由。罗斯福总统把它列为四大自由之首,邱吉尔首相也把它定为七项标准的第一项,正因为他们能这样地重视它而且好好地名符其实地尊重它,所以才能在现在连打胜仗,并且要在将来建立和平。这一切摆在眼前的事实,正清楚地指出了我们今天应有的要求”(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昆明《云南日报》会的,这不是对于记者的恭维,而是加重了记者的责任。……新闻记者要执行他的任务,便需要充分的言论自由”(同报,九月一日)。

  “言论出版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没有言论出版的自由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民主便不能团结统一,不能争取胜利,不能建国,也不能在战后的世界中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因此不仅在平时需要言论自由,在战时更需要言论自由。罗斯福总统把它列为四大自由之首,邱吉尔首相也把它定为七项标准的第一项,正因为他们能这样地重视它而且好好地名符其实地尊重它,所以才能在现在连打胜仗,并且要在将来建立和平。这一切摆在眼前的事实,正清楚地指出了我们今天应有的要求”(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昆明《云南日报》)。

  言论出版限制使人民愚昧和无知

  “十数年来,因为检查制度的树立,使报纸的使命,未能充分达成;而在反映民意这一点,遗憾尤多,近年以来,……言论出版的限制加强,结果出版界的凋零,实为多年所未见;而报纸之所提供于国人的,几于全国一致、千篇一律!”“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应该加以改良的,……一个国家社会的进步,全在文化的提高;而文化的提高,一在教育普及,二在出版事业兴盛。我们对于有益可能的出版,如果过事‘谨慎’,势将使出版事业趋于萎缩,而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感缺乏;终极的

  结果,使演成人民的无识和不知。以无识和不知的人民,固不足以言抗战,更不足以谈建国”(三十三年四月廿二日昆明《正义报》)。

  是民主还是独裁就看有无言论自由

  “通讯与言论自由,乃是民主自由的基本要素。若没有这种自由,则失去说话自由权的个人,必同时失去其他自由,自由既丧失,那就与奴隶无异,不能算是国民。一个国家,如果其所统治的人民没有起码的说话自由,则其统治必属独裁。而以现时术语称之,则为法西斯的专制,断乎不能是民主。所以争取言论和通讯的自由正就是争取民主的先着”。“人类的命运支配于少数独裁者之手,则必产生暴力专制、武力侵犯、残酷战争,结果是象这次世界大战那样使人类与其文化淹在血海之中。所以要保障永久和平,避免第三次大战,唯一要紧的把世界的支配权放在人类绝大多数的手中,因此必须使人类绝大多数一律享有民主自由。凡少数支配多数,少数专制、多数失其自由的现象,应该不再存于今后的世界。”“全世界全人类既须悉数进入民主的范围以内而享受民主的支配之权,那么,取径于通讯与言论自由使人人能够说真话,能够得真消息,能够随时得知世界的真象,绝对必要。所以任何束缚此种自由、不许以真相公告人类世界的现象。都须在取缔之列,乃是自然的结论”(三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成都《华西日报》)。

  作恶扣压新闻必造成自由的衰落

  “最近国际间,因为战争关系,新闻自由曾受相当的限制,因而引起新闻界的反对,致产生争取新闻自由的运动。一月四日美助理国务卿麦克利希在联合国情报委员会的聚会上发表演说,主张全世界新闻自由流通,俾有助于维持未来世界之和平。法驻美大使庞纳谓:‘法报除军事理由外,并不受其他限制。’廿五日美国《纽约时报》社论说:‘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权知道一切新闻报道。一个国家里面,若不许人民有知道的权利,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政治自由;如作恶扣压新闻,必

  直接造成自由的衰落。”此社论作者美联社社长肯特古柏斯主张‘全球新闻自由、交通自由,新闻记者行动不受干涉。’由此可见新闻自由,关系于政治之民主与世界之和平,至为重大,欧洲朝野无不一致主张绝对尊重、不容侵犯。”“在本来享有颇大的自由之欧美新闻界,且在大声疾呼,争取新闻自由之保障,若以中国新闻界所有的情况而论,不知对此应当作何努力才对。因为中国的新闻界所有的自由实在太稀微,太没有保障。……新闻记者以报道忠实受到虐待的事件,不一而足。记事立言,即本诸天良、发于忠诚;若触犯个人私利,往往引起报馆生存与人身自由的危害。新闻自由与新闻记者的人身自由,同样需要迫切的保障。所以争取新闻自由,在中国更有他特殊的重要性”(卅四年二月二日同报)。

  要以坚毅精神争取实现民主政治

  “新闻自由,是民主的标帜;没有新闻自由,便没有真正的民主。反之,民主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没有政治的民主而要得到真正的新闻自由,决不可能。

  中国新闻界不能以空洞拥护和附和欧洲新闻自由运动为满足,为了忠实于自己的天职,必须对本身解除不合理的不必要的种种束缚,取得真实的自由。因此必须以坚毅的精神,努力实现新闻自由的政治前提,给新闻自由奠定巩固的基础”(三十四年二月二日《华西日报》)。

  “一个国家的前途发展或停滞,向前或落后,繁荣或衰落,最好的测验器是这一个国家的报纸能不能、敢不敢代表舆论,这也是说明了这个国家是为人民所统治、是为人民谋幸福,或是为少数人所统治、为少数人争权利。”“就报纸而论,国内外消息由一个机构发出,凡是对某一方面感觉不快或者不方便的,永远不会让人民知道。……于是所有的报纸图书杂志,尽管种类不同、名目不同、地点不同,内容都举一可以反三,全部相同。这不但浪费人力财力,其结果也会使人民的脑子一型化、僵化便化。有计划的桎梏,这国度内的人民将会重返自然,成为木石,成为猿鹿,为葛天氏之民、为无怀氏之民,为羲皇上人!”(吴晗,三十年一月十四日昆明《自由论坛》)。

  不做懦夫,不做奴才,使报纸为民主服务

  “目前的事实,是报纸和舆论分了家,舆论被埋没在每一个人民的胸坎中,报纸杂志离开了现实,背叛了人民,孤零零地挂在半空中,不上不下,不进不退,不左不右,不死不活,只作为这时代的一个应有的点缀品罢了。”“与世无争,与人无争,是懦夫的行为;受辱不争,受害不争,是比懦夫更下一等的奴才行径;我们是懦夫、还是奴才?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被侵略被压迫的时代,要解放自己,要解放国家,应该先以铲除这不争的恶性开始。我们要建设真正的民主政治、自由世界应从报纸能尽自己的责任、替

https://open.weixin.qq.com/conne ... are#wechat_redirect
375#
发表于 2016-7-10 23:5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石飞:言论自由在美国是如何坚持的(转) 2016-07-08 15:21:38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308 次 | 评论 0 条
●言论自由在美国是如何坚持的
  作者:资中筠
  【转载前言:本文原题目为《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必要条件》,来源于《炎黄春秋》2007年第9期。作者资中筠系中国著名学者。题目《言论自由在美国是如何坚持的》系博主所拟。】
  自“五四”运动先驱们提出“德、赛”二先生,曲折走来到今天,终于“民主是个好东西”公开见诸权威报刊,最高领导人公开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进而阐明: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民主不再冠以“资产阶级”,我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公开讨论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民主是对专制而言,作为一种制度,其核心一是公民参与,二是权力的监督。人类在文明进步中经过长期摸索,建立起一种机制,保证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公共事务,同时明确各类掌权者的权限,并受到各方监督,杜绝某一个人或一小群人有“说了算”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就是民主制度。我们一般想到民主,往往先想到议会和选举,于是又会联想到议会和选举的种种流弊和实施的困难。事实上,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机制,单纯的选举并不能真的体现民意,而且确实可以弊病百出,中外“贿选”、“黑金政治”例子举不胜举,不必赘言。实际上民主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必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和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的公开表达意见,不是私下议论。民众议于野,自古以来就存在,尽管专制君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甚至使出密探举报、鼓励互相揭发等等手段,也很难杜绝街头巷议。但是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部分,必需有公开发表,形成“舆论”的途径,那就是新闻媒体和各种出版物。因此言论自由与新闻出版自由分不开,而且必须受到法律保护。新闻自由至少有以下几层意义:
  首先,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公民参与”必须建立在知情的基础上。新闻媒体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传播真相,所谓“知情的公众(informed public)”才是行使民主权利的前提。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杰斐逊有一句名言:“在一个文明国家,若指望在无知中得到自由,过去从未有过,将来也决办不到”。消除无知,一是普及教育,二是发展新闻事业。毋庸赘言,愚民政策是与民主不相容的,如果公众参与政治,那么他们必须有机会了解与其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国家的主人——相称的信息。
  舆论更主要是实行监督的功能。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已经没有争议。监督有两种:政府内部的互相监督和公众的监督,而后者更重要。因为,如果只有政府内部的监督,而不为广大公众所知,也无法参与,那么无论制度设计得多么精致严密,最终流于无效。中国历朝历代不乏“言官”的设置,“谏议大夫”、“御史”、“监察”等等,也不乏直言敢谏尽责的官员,甚至以身殉职,但总是正不压邪,无法挽救朝政的腐败乃至灭亡。即使在现代,如果设想西方国家的国会的争论都是在秘密中进行,公众不得与闻,媒体不得报道,或只许根据权威发布的内容报道,那么,难免形成暗箱交易,议员虽是民选,其作为选民代言人的资格就值得怀疑了。现在基本的事实是,除了某些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议题外,欧美国家大部分讨论都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每个议员的立场、对议案投票的记录都是透明的,才能使各方权力和利益得到公众的监督。
  在民主制度中,新闻自由的基石之一是自由批评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而对于在位者,运用手中的权力压制批评是一种很难抵挡的诱惑。所以,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独立前后,争取新闻出版自由也是在与政府干涉的反复斗争中实现的,而且同法律的完善过程相一致。美国独立之后,那些高呼“不自由,毋宁死”的开国元勋们成为执政者。他们如何对待反对自己的舆论,关系到美国向何处去的选择:是继续进行社会变革,把那些战斗口号付诸实施,还是地位一变,立场就变,转而压制言论自由?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宪法通过以后,紧接着通过的十条修正案,称《权利法案》,至关重要。因为它用明确无误的语言杜绝了任何侵犯信仰、言论、出版、结社自由的法律的出台。同时,开国的执政者的决心也非常重要,特别是杰斐逊以坚定的信念维护新闻自由不遗余力。  在台下时倡导言论自由是一回事,对杰斐逊最大的考验是在他当选为总统之后,对待反对政府的舆论是否采取“叶公好龙”的态度。那时的反对言论并非温文尔雅的说理,而是包括无所不用其极的恶毒谩骂乃至人身攻击,并且对公众是有影响的。这种攻击把他折磨得“痛苦不堪”。不过总的说来,他还是忍了下来,坚持做到不借助强制,光凭自由讨论来宣传和保护真理,来保持政府行动和观点的纯洁和正直,以此作为对民众判断力的信心的考验。对于那些真正的造谣污蔑如何处理?美国后来通过的有关诽谤罪的法律确立了“只有事实真相才可以用于诽谤诉讼辩护”的原则,而废除了旧的从英国继承来的政府可以以“煽动性诽谤”罪起诉公民的法律。这就是把政府与私人放在了完全平等的地位。从此新闻界以及任何个人对政府以及上至总统的任何政要的揭露、批判,和对私人一样,是否构成“诽谤”,只看是否属实,与对方身份无关。也就是说不能因为被批评的是政府官员就构成“煽动”或“危害社会”罪。在这种法律制度下,美国各届领导人经得起“骂”,也是一种基本功。
  这种新闻自由对美国的社会改良,最终避免动乱保持稳定,起了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和事件上,总是先有强大的舆论,然后有改革的法律、政策、措施。例如20世纪初期美国在急剧工业化过程中两极分化日益尖锐,权钱交易,政治腐化严重,此时美国新闻报刊重拳出击,对各种社会不公、丑恶现象、富商、高官痛揭痛批,出现了著名的“耙粪”文学,与其他社会进步力量共同促成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进步主义”改良运动,对美国一个世纪的长治久安有深远影响,新闻工作者获得了“人民斗士”的美誉。还有我们熟悉的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反越战和民权运动等等。平时无处不在的对时政和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断,对社会起到净化作用,更不必赘言。
  就在今天,小布什政府的内外政策无时无刻不在舆论的监督批评之中。9.11以后一个短时期内美国人感到空前的危机,有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新上任的小布什政府得到了不寻常的支持。大约从2002年下半年起,国内置疑布什政府政策取向的声音逐渐升起,包括反对攻打伊拉克。随着美国占领伊拉克之后的局势混乱,付出的生命和财政的代价日益高昂,更重要的是,以反恐为名,公民权利受到侵犯,反对的意见日益强烈。翻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大报,几乎没有一天没有批评政府内外政策的深度报道和社论。使美国在全世界蒙羞的虐俘事件,率先曝光的也是美国和英国的媒体,美国国防部长曾要求电视台晚一些发表那些照片,免得美国士兵在伊拉克处境更加不利,却遭到媒体拒绝。这种揭露,尽管一时间使美国政府处境尴尬,但是事实上促使政府采取措施使坏事得到控制,实质上当然对美国有利。  批判者的武器主要还是美国宪法的“权利法案”,而维护现政府政策的反批评者的武器则是“爱国”和“安全”,即指责批判者危害反恐斗争是不爱国行为。对此,批判者的回答是:他们保卫的是美国的立国之本,如果这一凝聚各族裔美国人的原则精神遭到破坏,美国就将变质,就不再是美国,也就无所谓“安全”。最激烈的言论是:美国不毁于恐怖主义,而将毁于决策集团中“新保守主义”之手。
  可以设想,如果美国政府官员有权力压制新闻,对待逆耳之言或封报刊、或追究罪责,甚至以危害国家安全罪逮捕有关人士,他们未必不会这样做。事实上,当政者已经尽其所能缩小和掩盖真相,但是在美国的制度下他们无权封杀舆论,这就是美国的自我纠偏的机制,也是其希望所在。不但如此,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主播丹·拉瑟因为独家率先报道美军虐俘丑闻,获得在纽约颁发的64届“皮巴迪广播节目奖”。举报虐俘事件的美军士兵约瑟夫·达比也获得著名的《肯尼迪勇气奖》,报刊高调报道。说明媒体和公民自揭家丑的传统和勇气还是得到承认和鼓励。虐俘事件可能是一个契机,唤起美国的社会良知,促使思想精英重新全面审视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和理念。
  讲美国,只是举例说明一种普适性的内涵和民主的必要条件。当然,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施民主的形式和途径有所不同。说它不言而喻,因为纵观历史,横观世界,即使方今已经公认的欧美民主国家的发展历史和具体形式也都是不同的。这点无人否认,所以根本不必担心全盘照搬某一个外国的制度,即使有人想照般也搬不了。相反,过分强调“国情”却足以成为阻碍民主进程的借口。现在更需要强调的是民主普适性的内涵。
  另外,思想、言论自由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有助于造就善于独立思考、心胸坦荡、富于正义感、诚实勇敢的高素质国民。一个众声喧哗的社会当然比“万马齐喑”的社会有活力。一国的国民如果长期思想禁锢,从小就培养察言观色,按一定“口径”发表言论,不敢讲真话,甚至已经不知独立见解为何物,长此以往,民族精神只能不断萎缩,靠虚骄的豪言壮语,是振兴不起来的。这样的精神状态而求其堪与世界竞争的创新能力,或出现世界级思想和学术“大师”,无乃缘木求鱼乎?
http://blog.ifeng.com/article/45314148.html
376#
发表于 2016-7-21 21:22: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华论坛】言论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原创

发表于:2016-07-19 16:15:27
作者:孤云闲逛发短信加关注更多作品
级别:列兵等级1积分:42
自从电脑普及,互联网应用飞速发展,网上发帖、跟帖量越来越大,其传播速度、社会影响力也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但长期以来,其自由化程度长期处于法律约束之外,天天在过着“愚人节”,而不受制裁的日子。有人说网上发帖,是在虚拟空间的言论,不受法律约束;也有人说言论自由,我想说什么别人管不着。于是乎,嬉笑怒骂皆成帖子,信口开河也成新闻。近几年,我国加强了互联网信息的管理,依法惩办了造谣生事、传播黄赌等不良信息的违法者。但仍有人不以为意,甚至不断触碰道德和法治底线。我也谈一下我对言论自由的认识,希望能给不在意的网民提个醒。
言论自由是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获得的,也就是说不违法才有自由。宪法赋予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同时宪法还规定,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里的任何方法肯定包括了网络发帖、人肉搜索的。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也就是说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尊重社会公德。
批评和建议是权利,但前提是不要风闻言事、杜撰,要有事实作依据。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宪法还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网民要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绝不任性而为。我们广大网民,要了解法律规定,遵守社会公德,加强自身修养。在网络上发帖跟帖就像是和朋友聊天,要尊重和气文明,哪能恶语相向。有的网民一发帖先来句肮脏无比的词汇,再说自己要说什么,不说脏话就不是有个性,自许为新新人类,已经习惯这种聊天方式了。我们祖上传下来一句话,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一句脏话是小事,就放任自已;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加强修养,提高个人素质,每个人都遵守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社会公德,我们就能把网络空间建成文明空间,让我们的网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85/24/13/5_1.html
377#
发表于 2016-7-24 16:42: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特稿│“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
2016-07-24 mihoo桑 记者论坛

(记者论坛微信公众号:reporterbbs,猛击关注)


这是孩子们在墙上留下的最后痕迹。


五月的时候,收到了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裹。包裹里是分成很多包的东北的新米,还有两大包晒干的蘑菇和木耳。包裹来自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

如果你听过周云蓬那首《中国孩子》,里面有一句“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歌词里的说的,就是这个东北小镇。

从现在算的话,整整11年了。11年前,这个叫沙兰的小镇来了一场洪水,沙兰镇小学105名学生不幸罹难。

寄包裹的人是其中死去的一个孩子的母亲。

这应该是我记者生涯中最艰难、最辛苦的采访之一,被跟踪、被监视、被旅游,甚至是被塞钱做局,盛世中国的另一面,都在这次采访里有了十分深刻体会。

更加无奈的是,这次采访最后还是招来了禁令。最终,报社顶着压力发了稿件,在当时的情景里,已是殊为不易。

但是上版的稿件跟采访的原稿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如今“文责自负”,终于可以把在电脑里存了一年的原稿贴出来了。

当一些事,无力改变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忘记。

没有忘记,是自己对这105个孩子唯一的纪念。

——本文作者:mihoo桑

前言:民谣歌手周云蓬有首广为传唱的作品《中国孩子》,其中第二句唱到“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相对于第一句歌词中提及的克拉玛依的孩子,沙兰镇孩子形象似乎要模糊许多。

2005年6月10日下午,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沙兰河上游地区突降暴雨,这场暴雨引发了事后被定性为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巨大的洪流顺势奔袭至全镇地势最低洼的沙兰中心小学,最终夺走了105个孩子的生命。

镇上绝大多数孩子都在那所小学就读,对小镇沙兰来说,105,意味着那一茬儿的孩子少了近三分之一,2015年6月,我们重访沙兰镇。

3600余个日与夜,沙兰的伤口并没有愈合。10年前那些悲伤惊惧,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找到过方寸栖息之地。






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



孔照耀说不上来自己究竟是72还是75,但是说到2005年的那次洪水,他的第一反应是扶着锄头立起身来,而后一个激灵。

他说到的第一个句子是“那水啊,钻心凉”。

洪水来之前,孔照耀在沙兰小学门口有间小卖店,后面是他和侄子的二层小楼。那波儿孩子上学放学,都要跟他打照面,有几毛零花钱,就找他买糖吃。年龄大些的管他喊大伯大叔,小不点儿们见着他,都会甜甜地喊一声“爷爷好”。

在自家二楼上,他看着“瀑布一样”的洪水灌进学校,急速涨水的过程中,孩子们惊恐的哭叫,为了壮胆儿一些班级集体唱歌的声音,以及接下来他趟进钻心凉的水里,试图拽起那些被冲出教室的孩子而差之毫厘、孩子抱着浮木央求“爷爷救救我”的同时,小家伙们慢慢漂走、滑落、沉入水中的场景,成了老人10年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消失的旧址

孔照耀没有结婚,没有孩子。对他来说,10年前每天捏捏娃娃们脸蛋儿开始每一天生活的情形更像一场梦。

每当有人说起洪水的事,孔照耀说的最多的是“假如和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他当天看到了骑摩托赶来通知水情而被当作胡闹的家长,也无数次比划如果有个三五分钟自家的二层上站100来个孩子绰绰有余,以及2003年翻盖学校时,只要多垫几方土,悲剧即可避免。


11年前的照片,当年水灾发生后的几天,半夜校舍就被推平了。去年去的时候,只是片空地,巧的是当时也在下雨,即便事后垫高了一两米,仍是积水严重。

孔照耀掐着手指算,“10年前,老百姓盖房子拉土,一车才10块钱啊。”而那年翻修学校的上级拨款是74万。

洪水后没多久,学校被人“天不亮就偷偷拆了”,然后垫上了一米厚的土。即便如此,如今的雨天,加高后的学校原址仍会起大片大片的水洼。

10年前,孔照耀家周围曾是沙兰最热闹的地方。如今学校拆的只剩一个厕所,在厕所前方,也就是原来低年级的孩子们的教室原址,孔照耀拢起几十株瓜苗儿。

瓜苗儿整齐排列,每天看它们长大一点点,是10年中大部分的春夏孔照耀消磨时间的方法。


悲伤的新区

年轻大人多外出上学和打工,在孩子们上课期间进入沙兰镇,看到最多的是老人。

多数老人比孔照耀不幸,105个孩子中,至少有一个曾是他们真真正正的掌上明珠。

2005年洪水过后,400多受灾户被集中安置于镇上一片高地,这片盖着一模一样房子的区域,如今被称作沙兰新区。

新区边上的广场一角有座仿古的凉亭,是老人们平时扎堆儿的地方。


去年去沙兰镇采访时,刚到当地,苦恼不知道联系谁。然后就在新区村口的凉亭跟一群老人闲聊,我说不知道找谁,一位老大爷跟我说,“姑娘你随便问,这里谁家都没过孩子”。

“我没了一个外孙女、一个外孙”,“我的孙子一年级”,“女孩,7岁,可漂亮了。”老人们头也不抬,自顾自地叙述。

只有一个老太太,躬身抵着凉亭的柱子,听老伙伴们儿讲起往事,哇地哭出了声。老人们对于这种反应似乎习以为常,有几位甚至头也没抬。

末了,一位叫陈新贵的老人悄声对记者说,“早几年的时候,哭都是溜出来偷着哭”,2005年,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他不知道去安慰哪个,也不知道怎么安慰。

陈新贵说,算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105个孩子,对应的是400多位老人。老人们凑到一起唠闲嗑儿,水灾那年逃生的200多个孩子成了老人们的参照标准和多数时候的讨论主题。

“咱家孩子活着也该那么大了”,“王玉山家的那闺女现在在镇上美发店当学徒,长得可好看”,“我家后门那孩子在哈尔滨念大学,去年还带了对象回来”……


旧痛和新生

陈新贵说,最苦的是老人的孩子们,是那年水灾过后,沙兰镇的父亲母亲。

10年前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当年31岁的张丽萍和镇上的许多母亲一样,选择再孕。2006年,大儿子出生。

但这并没有消解张丽萍在泥汤里捞起浑身冰凉的女儿时世界轰然崩塌的无力感。两年后,她又生了一个儿子。

老天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张丽萍一心只想要个女儿。

但至少两个孩子,让她觉得安全。

张丽萍和孩子都没有土地,一家的生计只能依靠丈夫外出打工和他的三亩土地。整整7年,张丽萍连距离沙兰最近的东京城镇都没去过。

做饭的时候,一个背着,一个抱着,炒菜时油锅丝丝响,俩孩子吓得哭。张丽萍说,换作寻常母亲,这点声响也没嘛事儿,但她担心孩子害怕,也担心油点儿碰到孩子,就躲到一边,等油锅的声音降低,那样炒的菜,一半夹生一半焦糊,一吃好多年。

但10年中最让张丽萍心痛的并不是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的艰难。

老大有年开学要用户口本办个证明,小家伙翻户口本的时候翻到了对他来说陌生的名字,吵着问她“妈妈妈妈,这是谁?”

那是盖着注销章的女儿的户口页,张丽萍不知道怎么回答。打发儿子出去玩,她用手指肚儿来回磨着那纸户口页,哭。

前两天刚上一年级的小儿子跑来跟她哭诉,说几个高年级的哥哥笑话他,“妈妈妈妈,他们说我的名儿是女孩儿的,你为什么要给我起个女孩的名字啊。”

唯一的安慰

不过新生和健康成长的孩子始终是这些父母和沙兰镇的希望。也只有在提到这些孩子的时候,这些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大上几岁的父母脸上才会浮起一丝微笑。

同10年前水灾过后一个班只有10几人上课的惨状不同,新生的这波儿孩子和原本适龄生育者的孩子重叠,镇上7到9岁的孩子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

2005年过后,原沙兰中心小学异地重建,新校址的地基比原校址高出32米,孩子们的校舍,也不再是简陋的平房,而是被气派的教学楼代替。

这座举全社会的关爱和注目而建起的学校如今是沙兰镇最高的建筑,即使再有风雨,这里也将是危险最后到达的地方。

沙兰学校校长李忠路介绍,受10年前水灾影响,目前校内三四年级的孩子明显比其他年级多很多。

一个班级正常的人数在40人左右,但三四年级每班的学生大约在60人左右。

一个悲剧在时间轴上传导10年,新生的孩子们是父母们唯一的安慰。


焦虑滋长

安慰的同时,焦虑也在一旁疯长。

沙兰镇再孕的母亲集中在45岁上下,张丽萍41岁的年龄甚至被很多母亲羡慕。今年47岁的杨玉梅在失去儿子后也连生两胎,两个女儿。

杨玉梅说,镇上的医生都拿他们这波儿母亲当神经病,老大有年夜里咳嗽,杨玉梅疯了一样半夜去砸卫生所的门,结果孩子只是普通感冒。

如今两个孩子都已上小学,一半是想省钱,一半是担心孩子的安全,两个孩子上学放学,杨玉梅都亲自接送,攥着孩子的小手上下学,校门口都不放心,一定是要到教学楼外等。

2005年水灾的后遗症之一是,杨玉梅们害怕雨天,害怕和水有关的一切。今年六月,沙兰又是连续几天阴雨,每当这个时候,母亲都神经敏感,孩子们感冒发烧或者仅仅是摔倒,她们都会误以为是命运再一次来跟他们抢夺孩子。

和镇上许多母亲一样,杨玉梅染过很多次头发,但怎么遮盖,头顶的花白不消多久就会蹿出来。她希望自己能看起来年轻一点,但是牵着孩子的手往返于学校路上,总有年轻的父母突兀地问“您是孩子的姥姥还是奶奶?”

“一辈子,都让那场大水毁了。”杨玉梅指的是,沙兰镇的这群父母,没能看到第一个孩子成年,但因为目前大都人近中年,在新生的孩子成年之前,他们不得不面临逐渐老去的现实。

能不能看着新生的孩子成年、成家、工作、结婚、生育,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天伦之乐或安享晚年?杨玉梅们想都不敢想。

杨玉梅说,她们这群母亲一辈子都给拴在沙兰了,她经常跟自己的母亲抱怨,当初干嘛要把她嫁到沙兰,不然所有的一切,便不必承受了。

53岁的黄德君特别怀念10年前和女儿聊天的场景,那时候自己是个高大的、风趣的、被崇拜的父亲。而现在,他觉得自己像个被时代狠狠甩开的糟老头儿,新生的小家伙现在要么就是电脑要么就是智能手机,他和妻子,什么都不懂。

黄德君看着镇上年轻人跟他们的孩子摆弄手机都会羡慕得不行,现在自己的孩子八九岁还好说,但他心里怕的要命,到了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会跟自己没话说。


父母的奋战
除了无休止的悲伤和思念,父母们也觉得应该为死去的孩子做更多。

洪水到达沙兰小学前,学校在事发前两年上级拨款翻修没能加高地基,上游王家村以及和胜村接连被忽略的报警电话,有家长来接孩子让老师组织学生逃生被置之不理,以及多数教师未组织孩子们自救自顾奔逃。

还有当年大张旗鼓的调查最终不了了之、媒体舆论集体的销声匿迹,让家长们始终不能认同孩子们死于“200年一遇的天灾”的说法。


在网上找来的11年前的照片。这样的父亲母亲,来自沙兰镇,来自克拉玛依,也来自四川地震的废墟。他们永远是这个盛世的另一面,是“不稳定因素”,是注定被牺牲和遗忘的部分

在水灾中失去儿子的孙守双始终憋着一口气,沙兰的悲剧,绝不能都怪到老天爷身上,没怎么读过书的他只认一个死理儿:如果是后来政府给定性的两百年不遇的天灾,遇难者应该是男女老幼都有,可为什么在沙兰镇,除了几个瘫在床上不能动的老人,交出生命的全都是孩子?

10年中,孙守双和镇上的父母收集了一切关于沙兰水灾和当地涉嫌腐败的材料,先后去了北京十几次。

早几年,到北京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从车站出来,孙守双和几十位父母逮住人就问“到哪里能伸冤啊?”

有好心人给他指路,结果上了公交,来来回回绕一天,也没找对地方。那时候,孙守双们相信北京能有他们想要的公平,所以两个人挤地下室的一张床位,买最便宜的东西吃,只要能找到地方。

随着次数的增多,希望一点点地熄灭。沙兰的悲剧越来越少地被人们提起,所以后来再进北京,他就找人多的地方钻。

有时候进饭馆,他先喊一嗓子,“我一会儿再吃饭,大家能不能先听我说……”人们围观,倾听,跟着流泪,然后散去,但孙守双觉得,作为父亲,这是唯一能给儿子做的事情。


外面的世界

伴随着10年漫漫上访路,这些小镇农民对于外部世界的信任和希望也一点点地瓦解着。


45岁的陈青玲记得有年到北京,有个警察模样的人上来,“你们这一路辛苦,我告诉你们个地方,兴许能解决你们的问题。”一帮人满怀期待地上了那种窗户上带铁网的警车,车停在一个院子里,里面都是些老的、残的上访户。

大门关闭,直到沙兰镇政府来人把他们带回去。

还有一次碰到个热心的记者,父母们接受完采访耐心等待着报道,等来的却是一通充满歉意的电话,“我非常同情你们,但这事太大了,我还要吃饭。”

这两年慢慢出去的少了,一方面是希望越来越渺茫,另一方面,每当这些父母凑到一起,可能都还没出宁安市,就被当地拦下来了。

53岁的黄德君有几年没出去了,他成了新闻联播的爱好者,特别是这两年密集的反腐新闻,即使几千里之外的事,也让他感觉振奋。他觉得“国家越来越好,越来越讲法律。”

早几年,好几位父母都有被拘留的经历,这两年政府对他们的态度明显客气了许多,这也被黄德君视作微小的希望。

“什么时候反腐能轮到黑龙江,彻查一下沙兰的事,好给那些孩子一个公道。”

公墓里的孩子

2005年6月,宁安市政府与家属签订赔偿协议,在众多家属的回忆中,当时签协议的过程半是强制、半是恐吓:对积极主动配合在48小时内火化的遇难者家属,除15万元“救助费”之外,还给予5000元补贴和标准为2000元的骨灰盒。

当年的那场拉锯没持续几天,孩子们变成一包包小小的骨灰,被寄存于宁安市殡仪馆。2008年,在父母们强烈的争取下,当地政府修建了一座公墓,用以安放孩子们的骨灰。直到那一年,冰凉的水底未能醒来的105个孩子,最终才得以入土为安。

家属们每人一把公墓的钥匙,定期来看望自己的孩子们。

61岁的齐富贵和59岁的杨丽茵每年至少会去公墓二三十次,这对再婚夫妇婚后唯一的女儿在那次水灾中被冲走,遗体10天之后才被找到。

他们没能再生育。

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们老两口想去四川领养个失去父母的孩子,但没出沙兰镇,就被维稳人员送回家里。

关于女儿,杨丽茵只有一张撕碎了又小心拼贴好的照片,10年前,她终日捧着女儿的照片以泪洗面,心急而愤怒的老母亲一把夺过去,把照片撕碎了。

杨丽茵疯了一样的哭喊着摇晃母亲“你为什么要撕照片,那是我女儿的照片;你为什么要撕照片,那是我女儿的照片……”

母亲的回答杨丽茵一直记着,“可你也是我的女儿啊。”

如今年纪慢慢大了,他们把不多的土地承包给了别人,想女儿了,俩人就去公墓看看,带着清水和布条儿,给女儿擦一下墓碑,说会儿话,再回到10几公里外的家中,年纪越来越大,路越走越吃力,但老两口知道,他们不会停下来。

即使已经过去10年,关于沙兰水灾的采访,仍被当地拼命围追堵截,最终记者在齐富贵家被发现。当政府人员试图强行将记者带走时,齐富贵两口子火了。

“凭啥带走人家,凭啥抢人家相机?”

“你们把记者招来,你们有啥要求,说吧。”

“我有啥要求?我能有啥要求,我只想要自己的女儿。”


闲言碎语
Gossip


一年前的朋友圈。

这个稿子最终被改的温情脉脉,但“禁令”仍要求,不能上网。这就意味着,虽然报纸印出来了,但网上不会有关于这个事件的只言片语。

稿子最终只发在了粉丝不多的部门公号上面。知道者寥寥。

很多失望透顶的父亲母亲打电话来质问,“你为什么不报道”、“你是不是收了黑心钱”。

其实怎么骂,都该受着。我的出现,只是在他们从未愈合的伤口上抓了把盐。

但有一位采访时给我提供各种帮助,并且帮忙打掩护的母亲,不断安慰:我知道你尽力了。这次的包裹,就是她寄来的。

以前会给“记者”的这工作加上很多不切实际的光环,以为能带去改变,光亮,甚至进步。

现在慢慢觉得,每每反倒是这些自己拼命想去抱拥的人,一次次给了我信任和力量,让我能有这个见到经历绝境的人仍保有的纯良,那是这世上最美好的风景。


“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
(感谢作者授权发布。读完心情沉重,但这是另一面的中国。除了真实和真相,还有突破遮蔽的困难。
二条还有作者之后关于这篇报道的手记,欢迎取阅。)
378#
发表于 2016-7-25 23:25: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双水冰:什么才是真正的言论自由?
2016/07/25 16:40:13 作者:双水冰 字号:AA+
@双水冰:现在网上有些人,顶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大放厥词,甚至肆意造谣。秦火火不是第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作为普通网民,要学会判断真理和真相,严防谣言和恶意的煽动!

原文如下:

近日,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恶意造谣G20峰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受到了开除公职和刑事拘留处罚。此消息一出,立马有一些“大V”拿“言论自由”为他开脱撑腰,似乎有了“言论自由”这一挡箭牌,就可以罔顾事实,肆意妄言了。

然而,真正的言论自由并不包括造谣的自由、扭曲事实的自由。言论自由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民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在这概念下,它被认为不应受到政府的审查。然而言论自由逐渐演变为一个模糊的概念,也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妖魔化了。总是有人鼓吹西方的自由,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西方人对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

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把言论自由作为人权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加以规定。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也把言论自由列为首要的公民权。维基百科中对言论自由的表述是:“言论自由是指在他人接受的条件下按照个人意愿表达意见和想法的政治权利,有时也被称为意涵更广泛的表达自由。它通常被理解为充分表达意见的自由,当中包括以任何方式寻找、接收及发放传递资讯或者思想的行为。言论自由的权利在任何国家通常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发表诽谤中伤、猥亵、威胁伤人、煽动仇恨或者侵犯版权等言论或者资讯的行为都被禁止,而表达意见时也需要注意时间、地点和礼仪。”

从中,不难发现“言论自由”的三个本质特点:

第一,言论自由不是无限的自由、绝对的自由。言论自由在任何国家通常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指出:“人人有主张发表自由之权:此项权利包括保持主张而不受干涉之自由,及经由任何方法不分国界以寻求、接收并传播消息意见之自由。”《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一、人人有保持意见不受干预之权利。二、人人有发表自由之权利:此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收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三、本条第二项所载权利之行使,附有特别责任及义务,故得予以某种限制,但此种限制以经法律规定,且为下列各项所必要者为限:(一)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二)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风化。”我国的法律对此也有明确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第三十八条: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包括不当言论引发的危害)

从上述定义、法律法规中,不难看出,言论自由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骂谁就骂谁,现在的网民动辄人肉搜索、人身攻击,都与言论自由的精神背道而驰,情节严重者甚至构成违法犯罪。

第二, 言论自由必须有约束、有规范、有纪律,必须有法可依、有规可依。在言论自由方面,有两点必须搞清楚: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不是学术探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职务行为,一旦正式发表,就代表党的意志、国家的意志!党的领导人的讲话,全体党员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执行。如果是在讨论征求意见阶段,需要你发表意见时你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胆献言献策。而一旦正式发表后,绝对不允许再评头论足、妄加非议!这也是我党开展两学一做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也是妄议中央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负面清单的原因之一。二是舆论斗争不是学术探讨。舆论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前国际国内的舆论斗争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复杂、严峻。《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的前言中,在介绍美国冷战后文化外交的基本理论时写到:“好的宣传就是做得不像宣传”“宣传对象按照你所指定的方向走,而他却以为这个方向是他自己选定的。”美国政府文件中随处可见的这些白纸黑字,让我们不得不警醒:如果分不清哪些是舆论斗争的真正目的,往往就会使许多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人们犹如雾里看花、是非难分。长期下去,人们会对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会产生怀疑,甚至走向我们的对立面。这就好比现在有某些人,顶着各种名头,凭借着各种容易煽动民意的身份,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在网上大放厥词,甚至肆意造谣。秦火火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然而在不断提升普通群众鉴别力、判断力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完善我们的法律来对某些人超“自由”范围内的言论,更准确的说是谣言来进行约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而编之,造谣也。比如不少别有用心的人,在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下,滥用自己的社会身份,乱用言论自由的权力,捏造大量虚假数据,歪曲事实,煽动民心,披着“批评”的皮,干着“造谣”的事,不仅影响恶劣,甚至到了违法违纪的地步。这就需要有关机构对有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以正法纪。

第三, 言论自由必然包含着平等。自由和平等好像一对孪生兄弟,有自由必然有平等。言论自由必然要求言论平等,这里的平等有许多具体的要求或规定,但是任何一个公民,无论男女老少、贫穷富贵、有无学历,也无论他是教授、科学家或街头流浪汉,人人都有参与学习认识真理的权利.人们开玩笑说,就是一个犯罪分子,也只是剥夺其政治权利,从不能没剥夺他探索真理的权利。在今天的互联网上,人们已经注意到,不管这个人的职位、职称高低,不管他从事的职业如何,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网络世界里,“大V”和新手们往往是不平等的!很多网民把网络“大V”的话当作真理,“大V”一发声,不论对错,甚至看都未看一眼就发出一片叫好声。甚至有的网民在理屈词穷时,就开始人肉搜索、挖坟,把对方的隐私随意在网络上曝光,甚至恶言恶语诋毁对方,污蔑对方。

一个人的观点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是不断摸索出来的,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才得以逐步向真理靠近。在认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我们在平等的前提下相互尊重、共同探讨真理。而当前网上一些热点问题的争论时不时变成网上骂街,不仅斯文扫地,加上水军当道,毫无平等可言,谁的粉丝多、关注度高,谁就容易站上舆论的制高点,引导网民的态度,而非宣扬真理与事实。比如某些“大V”,不顾粉丝的信任,不管事件的真相,肆意用自己错误的价值观去引导舆论,虽不造谣,缺恶意帮造谣者洗白,这样的行为比造谣者更加可恨。

总之,我们要珍惜言论自由的空间,也要合理把握言论自由的尺度,更要学会判断什么是真理和真相,什么是谣言和恶意的煽动!

微博截图:

网友评论:

@狮子座尾巴的石榴:所有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乱说话的都是造谣,是以民主为外衣的任性妄为,而理性的人不应该成为他们的帮凶。

@錾刻时光:真正的言论自由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是有尺度和底线的,是受法律保护的,而不是恣意妄为的别有用心的造谣、传谣。

@贝蓓的小世界:言论自由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权利,但言论自由需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行使权利,那些乱用言论自由的权力,捏造大量虚假数据,歪曲事实,煽动民心,披着“批评”的皮,干着“造谣”的事,必须得到严惩。

责编:邢美杰(如需版权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
http://www.haijiangzx.com/2016/0725/1201416.shtml
379#
发表于 2016-10-18 00:07: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转帖]说好的言论自由呢?CNN主播粗暴掐掉不利转播
796 次点击
10 个回复
壁立千仞11 于 2016/10/14 18:36:4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本帖最后由 muyuan12 于 2016-10-14 18:31 编辑


    【文、视频/观察者网 刘楚楚】美国前总统、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丈夫比尔·克林顿私生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但美国主流媒体仍然三缄其口。然而,被称作“希拉里中央电视台”的CNN,当着全美观众的面称“克林顿并没有私生子”。

    10月13日,CNN连线犹他州共和党主席詹姆斯·埃文斯,本来是想讨论特朗普不雅言论,没想到埃文斯层层逼近,直接抛出了克林顿私生子事件。

    埃文斯说,美国主流媒体存在严重的双标,对特朗普是一套,对希拉里是另一套。之后,埃文斯表示,犹他州支持共和党,因为犹他州很重视家庭观念,这与共和党的观念相符。

    令CNN女主播卡罗尔·科斯特洛猝不及防的是,埃文斯抛出了CNN最不愿意提到的话题——克林顿私生子事件。



    丹尼·威廉姆斯称自己是克林顿私生子

    “我很期待你们下一次采访,邀请克林顿私生子上节目。”

    此话一出,女主播科斯特洛慌了,连声说“不不不,打住打住”。

    科斯特洛情急之下直接称“他(比尔·克林顿)没有私生子,你没有证据”。埃文斯反问:“你怎么知道他没有?”科斯特洛窘迫地回应:“你竟然在全国电视上说这个?!”



    随后,科斯特洛粗鲁掐断直播,节目中断。

    这并不是CNN第一次掐断特朗普支持者的发言。就在11日,科斯特洛(对,还是她)采访特朗普的女发言人皮尔森,由于皮尔森拒绝落入问题陷阱,科斯特洛随机掐断连线,并对下一名连线者抱怨:“刚才那场谈话是进行不下去了(going nowhere)。”



    围观群众表示:CNN这也太过分了(中间的是皮尔森)

    不过若是真碰上强硬的对手,CNN的战斗力暴露无遗。观察者网此前报道,同在11日,CNN主播就被特朗普支持者——一位大妈,驳得哑口无言。







    好吧,强行总结一下,既然CNN都说克林顿没有私生子了,那大家现在千万别散,记得多买点瓜子。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网友评论:

    所谓言论自由,

    大致上包含两层意思:

    1、传媒大亨及其盟友有想说什么说什么的发言自由;

    2、其他人有在复述或者闭嘴中二选一的选择自由。

    2小时前回复顶(88)踩(0)举报分享

    幸福的流言

    美国媒体不会因为政治、经济因素偏向任何人,绝对遵从新闻自由以及绝对保持中立。噗

    2小时前回复顶(52)踩(0)举报分享查看热门回复

    最终幻想

    所谓的美国民主和言论自由就是个笑话,你倒是言论自由了,你有力量吗?媒体会报道你的言论吗?你的言论自由只是在下面瞎逼逼,资本的言论自由可以引导舆论,当媒体预设了立场,所谓的言论自由就是狗屁,骗人的东东!而是人都有阶级属性,是人就会有立场!

    1小时前回复顶(40)踩(0)举报分享

    铁马

    CNN:言论自由在我手上呢,想翻身,想都别想!

    2小时前回复顶(24)踩(0)举报分享

    老司机

    这样做会不会有种钦定的感觉

    2小时前回复顶(21)踩(0)举报分享

    白之子

    对于一个道德为次,以利益和派阀为上的国家,CNN的尴尬其实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的尴尬是一样的

    2小时前回复顶(20)踩(0)举报分享

    好事多磨

    在中国:如果你爱他,你就把他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人间天堂

    如果你恨他,你就把他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人间地狱

    在美国:   如果你爱他,你就送他去参加总统竞选,因为他的合作人会把他形象塑造得很完美!              如果你恨他,你就送他去参加总统竞选,因为他的竞选对手会把他丑恶面目完现在世人面前!

    1小时前回复顶(18)踩(0)举报分享

    Aries

    记得听说比尔小时候得过蛋蛋炎,生育有问题。女儿其实是希拉里和别人的。如果这个黑小伙儿真是他鹅子说不定还是个好消息。

    楼猪评论:

    CNN 你这么搞,以后怎么再对 中国 BB ,因为中国不开心的话一样会山寨你的做法的。

    美帝呀,这么搞,以后谁还相信你整天吹嘘的言论自由。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1910578&boardid=1


380#
发表于 2017-1-19 00:45: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在缅甸寻找奥威尔:令人哀痛与深思的旅程
另一个笑话则说,有个缅甸人长途跋涉去邻国看牙医。医生看到他很惊讶:“你们国家没有牙医吗?”“有啊,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张嘴。”
笑话在这个国家中盛行,书中,拉金引用奥威尔的话做了一个注解:“每个笑话都是一次小型的革命。”
链接:
[url=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8797a821bc8e09023000001/]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8797a821bc8e09023000001/[/ur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