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份有尊严的报纸 原标题:办一份有尊严的报纸 □新京报社长 戴自更 10年前,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创刊号,应该说是“试刊号”,因为第二天的报纸在版式、字体等方面就做了一些调整,但新京报的气质或者说DNA,应该说从那天起就已经烙上了,至今也没有改变。 对新京报人来说,十年努力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办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 它有基本的价值追求:真实报道,说真话,不说假话;它能让读者感受到真诚和平等,呈现跟他们一样的喜怒哀乐;它能传播给读者美感,从文字上、图片上、版式上;它能让新闻人拥有尊严,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够从职业中获得成就感。 十年来,新京报没有片刻忘记肩上的责任。我们奔走呼号,夙夜不敢懈怠,只希望看到国家更加公平正义。在这个急剧转型的社会,我们愿意做一个瞭望哨,尽心竭力地为掌舵者告知前方是坦途还是险滩;我们愿意做一个传声筒,情真意切地为执政者反映民意民情;我们愿意做一个缓冲柱,在维护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为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一个讨论和发声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弱势者得到保障,让强权者能够谦抑;我们希望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自由,我们希望法治可以落实,民主不断进步。 十年来,新京报始终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是理想开启新京报的生命,也是理想支撑新京报人走过无数的艰难曲折。新京报执着于办报宗旨:尽可能满足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我们认为,真相是一切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媒体存在的唯一意义,没有真相的呈现,就不可能推动社会的理性、和谐,也不可能达成社会共识。为了冲破既得利益者和地方保护主义对真相的屏蔽,新京报人一直前赴后继。因为我们坚信,对进步美好的追求,存在每个人心中,文明总会战胜野蛮,光明总会冲破黑暗,真善美总会驱逐假丑恶,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无怨无悔。 十年来,新京报始终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我们认为,一份有公信力的报纸,首先遵循的是传播规律。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突发事件,无论是舆论监督,还是民生简讯,我们始终严阵以待、精益求精。3653期报纸,数十万个版面,上百万条稿子,铸就了新京报的品质。从创刊号SARS后遗症调查开始,新京报一直活跃在舆论监督的风口浪尖,嘉禾拆迁、定州血案、王亚丽造假、新泰把上访者关进精神病院,等等,这些影响巨大的舆论监督报道,都遭到被监督者的强烈反击,但因采访扎实,报道准确,没给报社带来灭顶之灾。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同时,新京报还有很多创新:重大题材报道,我们不媚俗,不迷信,有别出心裁的突破,突发事件报道我们求准确,抢时间,有点面结合的从容,就是一篇通稿,我们也力争做出特色。新京报是国内最早把言论专版化的报纸,是最早对视觉高度重视的报纸,新京报为国内都市报向时政化、主流化转型,做了有益的探索。 十年来,新京报始终坚持媒体应有的尊严。新京报从创办之时起,就独立根据报纸定位设置相应的采编理念、版面架构、报道风格。无数经验证明,剥夺媒体人来自实践的创新,必将吞食苦果。尊重实际而不是盲目服从,尊重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是新京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新京报可以是工具,是党、国家、人民的工具,而不是既得利益者和个别地方、个别人的工具。我们希望堂堂正正地、平等地作为一份媒体活着,不想没有节操、靠乞求苟活。新京报也明文规定采编和经营分开,近乎严苛地要求采编必须坚守职业操守和新闻伦理,不能蝇营狗苟,不能斯文扫地,不能用话语权谋私利、搞交易。新京报之所以能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固然有内容品质优势以及位于首都这个制高点,更是因为我们能够始终如一地坚守媒体的底线。 十年来,为了这份报纸能不能出生、能不能成长,新京报人呕心沥血,现在当年的这棵幼苗,在历经无数阳光雨露、狂风暴雨后,已经枝繁叶茂,隐隐有参天大树的模样。十年磨一剑,新京报已经是当下北京乃至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但我们也再次来到一个新的起点。拔剑四顾,似乎该变的依然没变,该来的仍然没来,倒是要面对媒体格局变化的沧海桑田。“你的后面有条路,你的前面没有路”,该怎么办,需要重新给予回答。但后退显然不行,止步只能等死,只有向前,只有坚持,只有奋力再次一搏,以新京报和新京报人的理想、激情、智慧,以成千上万支持我们的读者的信任,相信能够赢得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特刊制作团队 统筹:李素丽 李程 金秋 于德清 涂志刚 设计统筹:书红 封面编辑:刘岚 封面制图:赵斌 封面美编:俞丰俊 封面校对:吴限 (封面制图“11”中的文字为新京报社歌《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11/11/31126290_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