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漫画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51#
 楼主| 发表于 2016-2-13 10:15: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尸凶的漫画
回复@下酒小花生:嫌大嫌小众口难调呀//@下酒小花生:差评,小鸡鸡画太大了
@大尸凶的漫画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挖鼻]#大尸凶的漫画#


评论 45

2月12日 22:23 来自 360安全浏览器
21分钟前 来自 朝鲜捡的三星Galaxy Note 4

评论 5
352#
发表于 2016-3-14 18:32: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http://weibo.com/5834057397/Dmev ... t#_rnd1457951574091
353#
发表于 2016-8-16 19:10: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刊登穆斯林裸体漫画 《查理周刊》再遭死亡威胁
2016年08月16日09:01        界面
查理周刊上周三封面刊登的漫画,意在调侃嘎纳市关于穆斯林罩袍的禁令

  英国独立报消息,因一幅讽刺穆斯林的漫画,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又一次收到死亡威胁。
  法国戛纳市长上周发布了一条禁令,称为确保安全,禁止布基尼(穆斯林式全包泳衣)出现在戛纳海滩。《查理周刊》周三发布的漫画正是调侃此项政策,这则最新的漫画描绘了一男一女在海滩上裸奔,男人留着穆斯林标志性的胡子,女人则带着穆斯林头巾。说明文字为“伊斯兰的改革:穆斯林被解放。”
  该漫画于上周三发布,发布后该杂志的Facebook主页收到恐吓,称新的袭击“即将来临”。
  太阳报称,警察已对此展开调查。
  巴黎警方称,在2015年1月《查理周刊》遭受恐怖袭击后,这家杂志已经不是第一次收到恐吓威胁了。一份官方发布的调查显示,该杂志社在Facebook上收到的恐吓、侮辱和反犹主义者评论,仅在七八两月就有60次。
  《查理周刊》的合伙人Eric Portheault对巴黎人日报表示,他们已就此威胁向巴黎第13区警局报警。“(恐怖威胁)永远没个完”,他说。
  因刊登讽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查理周刊》曾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自去年的恐怖袭击后,该杂志社如今仍在警方重点保护之下。
  2015年1月7日发生于《查理周刊》总部的恐怖袭击案,导致12死11伤。遇难者包括两名警员和十位周刊工作人员。周刊主编、漫画家斯特凡·“查布”·查邦尼尔也在此事件中遇难。当时两名身穿“圣战”服装的蒙面男子高喊“Allahu Akbar”(真主至大)向正在开会的周刊员工射击。
  这两名凶手系寇瓦奇兄弟,均为激进穆斯林恐怖分子。《查理周刊》袭击事件在当时成为法国自1961年维特里勒弗朗索瓦火车爆炸案以来,4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
责任编辑:郑汉星




354#
发表于 2016-12-29 23:31: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查理周刊》漫画讽刺俄空难 俄国防部:行径丑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6-12-29 13:39:27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63)人

原标题:《查理周刊》漫画讽刺俄空难俄国防部称其行径丑陋

国际在线专稿据俄新社12月28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少将对法国杂志《查理周刊》讽刺图-154飞机空难的漫画进行回应,他称该漫画“渣作”,刊登漫画则是“做作的丑陋行径”。

法国著名的讽刺杂志《查理周刊》在其网站上发布涉及搭载亚历山德罗夫歌舞团的俄罗斯图-154飞机失事的漫画。漫画中画有正在下坠的飞机,而背景是一名歌舞团的歌手发出"啊-啊-啊"的声音。漫画的注解写着:“红军合唱团的节目在扩充。”

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称这幅漫画为“渣作”,在对该漫画进行评论时他表示:“巴黎这些两条腿的东西再次在纸上便溺,对正常人来说,关注这种做作的丑陋行为有失体面。如果这种作品展示的是正宗的‘西方价值观’,那么它的拥有者,以及那些保护它的人注定孤独。”

俄罗斯国防部一架图-154飞机12月25日上午在黑海海域坠毁,飞机上载有92人,其中包括64名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成员。《查理周刊》因其编辑部曾因在2015年1月7日遭到恐怖袭击而变得广为人知,袭击的原因是《查理周刊》刊登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讽刺漫画。

《查理周刊》网站上刊登的讽刺漫画。


(责任编辑:谢辉 CM026)


355#
发表于 2017-1-25 21:46: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闻漫画如何找新闻 画新闻 评新闻
2017-01-25 柴立青 传媒评论

2011年,我的新闻漫画《无题》首次斩获2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第二年,另一幅新闻漫画《谁说我们不在创新》又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16年我的新闻漫画《谁说问责不狠》再获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虽说都是三等奖,有那么点遗憾,但作为一个地方市报的美术编辑,我已尽力了!几个月前我告别了自已的职业生涯,现在编辑约我写篇论文,写什么呢?就写篇感想吧,就从这张漫画的创作过程开谈,算是对自己30多年新闻从业经历一个交待,也是对后来美术编辑漫画创作的一次启迪。
新闻漫画是一种以新闻报刊为主要载体,以绘画为形式、形象为语言,运用夸张和幽默的造型,对国内外新近变化的事件和现象进行评议的新闻报道手段,深受读者的欢迎。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作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读者接受信息的方式趋向多样化,电视、网络、微博甚至微信上都有大量的漫画出现,这为新闻漫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今,应该说新闻漫画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新闻漫画此时却在报刊媒体呈现下滑颓势,使人担忧,催人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纵然有诸多原因,但笔者认为:受网络时代“浅阅读”的影响,缺乏原创,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批判精神是当今新闻漫画的“软肋”,特别是评议性新闻漫画的缺失,使得新闻漫画成为报刊媒体的一种版面摆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何重构漫画艺术的批评功能,重现媒体漫画的高贵气质?这是我们新闻漫画人和报刊编辑所义不容辞的。我和报社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在《杭州日报》评论版的主要位置上推出评议性新闻漫画专栏和结合版面的微播新闻漫画,得到了读者的好评,多次获全国和省级新闻大奖。结合这次获奖,我想再进一步谈谈如何创作评议性新闻漫画和打造评议性漫画专栏。
一、找新闻
新闻性是新闻漫画立身之本,新闻漫画的表现形式可以夸张、变形、象征、比喻等,但它讽刺或歌颂的事情,必须是有新闻事实为背景的典型新闻现象。离开了新闻性,新闻漫画在新闻传播中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评议性新闻漫画更应主动去寻找新闻信息,寻找问题和现象,以党报新闻人敏锐的新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剖析问题和现象,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成为沟通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当今社会有许许多多积极向上的地方,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现象,新闻漫画作者有责任站在党性立场上,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去讴歌赞美社会中美好积极的事物,讽刺抨击生活中低俗腐败的现象,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强新闻媒体在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这次获奖新闻漫画《谁说问责不狠》和上两次获奖的漫画一样,都是作者主动寻找新闻的结果。这幅漫画所评议的事件发生在2015年的12月份中旬,全国不少地区被雾霾笼罩,各地都亮起了橙色警示,甚至红色警示。此时,人民群众关心的就是PM2.5何时消退,空气质量何时回到优良。环保部门不断地约谈,雾霾却有增无减。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都在空气质量上,江浙沪的媒体也不例外。12月11日《人民网·观点》特地刊载了钱江晚报的评论文章《环保约谈,不要狠话要疗效》说,因“应对重污染天气不力”山东德州市长年底被环保部约谈,环保部表示,将在近期就此次问题进行后督查,“如果不能进行有效整改,还会有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评论最后极具讽刺地指出:“这样的狠话,老百姓听得已经够多了。老听着楼梯响,谁都不指望真的有‘人下来’了。”
空气每时每刻不能不吸,雾霾不解决永远是老百姓的“心病”!作为媒体人,我觉得这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选择这样一个新闻为主题,从这种刚发生的又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中找出本质的东西加以评议,这就是评议性新闻漫画的功能。于是,我收集了大量近期关于此类新闻的信息,同时,关注《新华网》、《人民网》的观点,并就这次事件的现象作出自已的判断,形成自已的观点。因为新闻漫画大都是批评讽刺的,作为党报的美术编辑和漫画作者,必须和党中央有关治理空气污染的决心高度一致,我认为批评这些现象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以及从严治党、强化问责的指示精神,这里有“文章”可做,而且绝对做得好!我就和责任编辑商量,向领导请示,经过沟通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同意和赞赏。
二、画新闻
新闻漫画是通过形象来评议的,好的表现形式才能产生好的新闻漫画。可以这么说,没有好的形式,再好的思想内容也不能打动人。在作品中如何以形象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以达到引起读者的共鸣,起到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效果?这就要求漫画作者不仅要有正确的观点,还要有巧妙的构思,更要有精致的画面。
这幅漫画我起先想用“隔靴搔痒”成语来表现,还想用成语的逆向思维“大题小作”、“真戏假做”来构思。但是,不是觉得批评不够犀利,就是感到讽刺不够幽默,或者是似曾见过的俗套。
另辟蹊径吧!我突然想到小时候那一幕幕大人打犯错孩子场景和影视戏剧作品中的众多反面角色,他们心里并不想打自己家的孩子,而是为了开脱自己,“演戏”给别人看的。所以,我画了一个有干部模样的人在拼命地抽打无辜的板凳,凳上鞭痕条条,再配上责任人在旁“哎哟”“哎哟”假呻吟的吐词,使人似乎听到了“我叫你不听话!我叫你造孽!我要打死你!你再不改,我打你还要凶!”的声音。看起来歇斯底里往死里打,实际上皮毛都没碰,结果一定是不了了之,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这种相对直白的画面构思,一看就明白什么意思,但是又不失幽默,对这种假问责、空问责现象,可谓是批驳得淋漓尽致!
新闻漫画是属于新闻范畴,也是视觉艺术的一种。画面的好坏,有无感染力,也是决定一幅新闻漫画成败的关健。近些年来,不少媒体由于不懂和不重视新闻漫画,大量采用网络非原创的劣质漫画作为新闻漫画,造成一种误解,以为什么样的漫画都可以成为新闻漫画,新闻漫画的门槛低成为其艺术性的下滑,浅薄粗俗、公式化、雷同化作品泛滥的原因之一。
著名漫画家英韬曾指出:“新闻漫画是漫画中带有较强的新闻性的一个品种,它和漫画的关系类似马和动物的关系,马是动物,但不是所有动物都是马。新闻漫画是漫画的一种,不能等同于漫画。”作为新闻漫画的专业作者,我有义务把好这个关,首先自己的作品要经得起推敲,所以我画评议性新闻漫画时比较讲究画面感,讲究人物造型和漫画语言。《谁说问责不狠》画面能简则简,因为有评议文字,画面中不宜出现过多文字。这幅漫画是动态型,因此人物造型要到位,视觉冲击力要强。画面经过多次构画,达到了最佳表现效果,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评委的好评。
三、评新闻
网络云数据时代的到来,“浅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其实“浅阅读”不是人们不需要信息,而是人们比任何时代更迫切需要信息,在海量的云信息中选择自已所需要的。传统媒体应该看到这些变化,利用新的表现方式或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改进,使之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对于新闻漫画,传统的观点是:有篇文章配幅漫画,自身的观点无关紧要;或者是一幅漫画无所谓能传递多少信息,能搞搞笑就蛮好。我认为这类观点放到今天就有失偏颇。仅仅以画评事或以文配图,无论是信息量和评议深度都不够,这样的处理容易造成新闻漫画的独立性丧失。随着平面媒体漫画版的减少,新闻漫画的空间逐渐失去,因此,评议性新闻漫画通过漫画加文字点评,而且是漫画作者自已对所画新闻的点评,增强了漫画的独立性和生存空间,这不仅是为新闻漫画寻找自身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图片寻找新路,为新媒体如何对读者进“深阅读”的引导进行必要的探索。
获奖新闻漫画《谁说问责不狠》图文结合,我用了短短240个字的点评,向读者交待了新闻的出处,阐明自己的看法,对问责不狠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抨击。这样不仅增强了评议性新闻漫画的思想深度,同时又为读者提供了一定的新闻信息量,让浅读变为深思。《谁说问责不狠》像前两幅评议性新闻漫画那样靠思想深度打动评委,因而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在网络化、云数据的条件下,阅读还会朝着极具个性化方向迅速发展,全新的移动互联网形成集媒体、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移动新媒体平台,读者可以享受便捷的阅读方式和多样的阅读内容。这些变化会对传统平面媒体形成冲击,各平面媒体都在打造自己的在线网站。目前,动画新闻、3D动画新闻已有雏形,如果有了评议性文字的介入,漫画脚本的自编自评,表现形式将会更加丰富,新闻网站何不尽早引入?传统媒体何不改变思路?评议性新闻漫画作为形象的新闻是有一定优势的,因此要在做好自己功课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体的各种传播方式。相信新闻漫画的春天一定会很快到来,美术编辑的后来者一定会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
作者:柴立青,杭州日报美术总监
来源:《传媒评论》2017年第1期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AynyVkDXIIIJF9l9-I16XQ
356#
发表于 2017-3-2 21:06: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特朗普对媒体的战争(漫画)
帕特里克·恰帕特 2017年3月2日


特朗普在Twitter上说:“那些假新闻的媒体故意不说实话。这是我们国家面临的巨大危险。失败的@nytimes(《纽约时报》)已经成了笑柄。@CNN也是一样。可悲!”

(漫画中,女记者问全副武装的同事:“去报道伊拉克?”同事回答:“不是。特朗普。”)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70302/trump-vs-the-press/
357#
发表于 2017-3-9 21:19: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没有不能开的玩笑:《纽约客》漫画家谈幽默
JENNIFER SCHUESSLER2017年3月8日在《纽约客》担任漫画编辑达20年的鲍勃·曼科夫(Bob Mankoff)于上周宣布离职,一些人就此开了几个浅显的玩笑,虽然不见得够得上《纽约客》的水准。

一个博客上写道:“这对所有冰箱来说都是大新闻”。还有一些粉丝欢呼“笑到了最后”。

但是,就算离开这家杂志,72岁的曼科夫也不会退休。他将在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教授一门关于幽默和沟通的课程;并继续为他于1992年成立的授权平台“卡通银行”(Cartoon Bank)提供咨询;他还将为波特尼克工作室(Botnik Studios)工作,那是他与喜剧作家杰米·布鲁(Jamie Brew)一起创建的公司,旨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来增进创造力(曼科夫曾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生,与微软一位研究员合作开发过一个算法,对《纽约客》每周报名参加卡通图注大赛的海量参赛作品进行分类)。

在2015年的纪录片《非常半严肃:<纽约客>漫画家部分全面的肖像》(Very Semi-Serious: A Partially Thorough Portrait of New Yorker Cartoonists)中,曼科夫是实际上的主角,当然,他仍然会为这本杂志供稿,尽管他正准备迎接大量来自他指导过的年轻漫画家们的残酷竞争。

“我收到一些很甜的电邮,其中有人说:‘现在你也要投稿了,你就是我的死敌,’”曼科夫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想我可能不得不从多年来寄给我的所有那些点子里偷点东西。”

他是在开玩笑,虽然有时候他是不是在开玩笑可能很难说。“我的准则就是,没有什么玩笑是不能开的,”他说。“我只是觉得保持风趣就是在保持清醒。”

曼科夫将在4月底正式离职,我们和他谈了他在《纽约客》上发表的数百张卡通中他最心爱的作品、“扭曲幽默理论”(wonky houmor theory),还有他曾发现自己的笑话被用在丁字裤上。下面是经过编辑的对话节选。

“啊欧,你的保险似乎不涵盖生病这一项。”
All rights reserved, Bob Mankoff/The New Yorker Magazine
“那是我最著名的卡通,点睛那句话被拿出来用在T恤衫甚至丁字裤上。这个有点难理解——丁字裤上为什么要有这种东西?我现在拥有那句话的商标。最初,商标局不承认它,但我能够证明这个被多次引用的短语确实来自我的漫画。”

“不,周四不行,永远都不要见怎么样——永远对你来说可以吗?”
All rights reserved, Bob Mankoff/The New Yorker Magazine
“作为漫画家,把语言剖开来看是你要做的事情之一。你看到‘舞蹈的语言’之类的短语,便会问:‘这是真正的语言吗?有什么人能用这种语言交谈吗?’漫画有个有趣的地方,它们是定格的。每个人都可以对之进行更宽泛的阐述。你几乎可以把这幅画看作是即兴喜剧小品的前提。”

“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哈里斯——我不太能理解你的舞蹈语言。”
All rights reserved, Bob Mankoff/The New Yorker Magazine
“这幅画的灵感源于日常所见。《纽约客》以前位于第42街,我们可以望见窗外的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就好比一个象征着阴茎的巨大符号。它只是打动了我们所有人的执念,至少是男人的执念。”

“现在,变成广告植入了。”
All rights reserved, Bob Mankoff/The New Yorker Magazine
“我在邪教组织‘天堂之门’(Heaven’s Gate)出事后(该组织牵涉到1997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生的一场集体自杀事件)画了这幅作品。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地方——它在事发当周或晚些时候出现,人们会把它和那件事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它会在另一个层面产生影响,而且仍然会很有趣。这幅作品被转载了很多次。在我这个无神论者看来,它是一幅关于宗教的漫画。但它也可以仅仅是说盲目追随领袖的问题。”

“旅鼠的信仰。”
All rights reserved, Bob Mankoff/The New Yorker Magazine
“我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说的话。差不多就像是我在说话的时候,还有另一个编辑在工作,试图完成一个句子。我常常是先有了一句话,然后以搞笑的方式说出来或加以夸张。我有一点儿听力问题,有时会对我妻子说:‘抱歉,我没听清你的话,’她会说,‘从哪里开始没听清的?’这个包袱就是一种夸张,但其中也有更深层的真相,那便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认真倾听了身边人说的话。”

“对不起,亲爱的。我刚才没在听。你能不能把我们结婚以来你说的话都重复一遍?”
All rights reserved, Bob Mankoff/The New Yorker Magazine
“很多漫画描绘的都是很普通的场景:两个人共进晚餐,或者坐在沙发上。有时我看到一些漫画画得过于好了,就会告诉漫画作者,把它下调一个档次——画得还是要好,但不要有太多修饰,否则会冲淡效果。漫画的简洁性是非常好的东西,你不会想让图片有用力过猛的感觉。”

“听着,我不能保证我会改变,但我保证我会假装改变一下。”
All rights reserved, Bob Mankoff/The New Yorker Magazine
“这是一个人人都喜欢的非常愚蠢的笑话。我喜欢画这幅漫画,同时又觉得它很愚蠢。但我随即意识到,不停地想着它很愚蠢才愚蠢呢。关于幽默你必须明白一点,在本质上它就是愚蠢的,而我们应该享受这种愚蠢。”

翻译:晋其角


https://d3dwqajqncp87t.cloudfron ... campaign=newsletter
358#
发表于 2018-6-16 16:28: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付莎莎
359#
发表于 2018-6-21 15:30: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臧博
360#
发表于 2018-6-21 21:21: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外婆是方言?上海语文教科书中惊现外婆改姥姥



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有网友晒出女儿7年前的课本,那时候还是“外婆”,并没有做改动。还有网友补充道,同一本教材的第6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也全部用的“姥姥”这一表述。

很多人不解,教材中为什么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

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上海教委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编辑:臧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