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差错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51#
发表于 2019-1-10 21:5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3)
作者:周俊生
分享  fēnxiǎng

2019年1月10日《文汇报》第11版刊登《这些地球仪上的“小国家”,如何成为综艺节目创意大户?》一文,其中写道:“在音乐才艺类节目《清债麦克风》中,每期有两位负债累累的选手来到现场,他们先会分享自己的悲苦人生故事,解释为什么会欠债,然后要演唱一支歌曲,如果被评委判定胜过了对手,那么节目组便会帮助这位选手偿还他的债务。”这段话中的“分享”一词使用有误。
“分享”,指的是和别人共同享受。既然是一种享受,这就决定了它的指向对象必须是欢乐、幸福等愉快的内容,而不能是不愉快的事情。句中的“分享”,其指向对象是“自己的悲苦人生故事”,这是一个很不愉快的内容,不仅行为主体“选手”在讲述时会感到痛苦,听的人,即“《清债麦克风》”这个节目的参与者也会感到痛苦,双方根本谈不上有任何享受的愉悦感,因此使用“分享”与这个句子的语境是很不合拍的。另外,“分享”在使用中应该给出这个词的接受对象,句中缺少了这样的成分,也是不规范的。
可以把“分享”改为“讲述”之类的词。这样改了以后,本来需要在“分享”之前补出的“与观众”之类的说法也就不必要加了。
这个错误的出现,与目前“分享”所出现的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有关系,在一些电视、视频节目中,这个词似乎正在脱离既有的规范,出现了向他人讲述的一般意思,而不再根据讲述的内容来决定是否能使用这个词。这种变化只会使词语运用变得粗糙而不是细致,因此是不应该提倡的。


编辑:冉玲琳
352#
发表于 2019-1-11 22:02: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4)
作者:周俊生
起承转合  qĭ-chéng-zhuǎn-hé

2019年1月11日《光明日报》第9版刊登《墙角的花,怒放爱的青春》一文。其中写道:“这首歌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和起承转合的音乐结构。”句中“起承转合”一词的使用有误。
“起承转合”在旧时指文章写作中的行文顺序,“起”“承”“转”“合”这4个字分别表示文章的开头、承接上文、转折和结尾,现在通常泛指文章做法。每一个文章,不管写得好还是写得差,一般都能有起承转合,比如“这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很自然”,“这篇文章在起承转合上存在不足”,因此就“起承转合”这个词来说,不具有对某篇文章肯定或否定的作用。句中将“起承转合”用于歌曲的配曲音乐创作,这本无不可,但“起承转合”的本义既然是指文章做法,那么它在移用至配曲音乐创作后,也只能表示这种配曲音乐旋律的各关节点,不能用来表示对“音乐结构”的肯定。句中将“起承转合”作为“音乐结构”的修饰语,这是把它当作对“音乐结构”有形容作用的词来使用了,但“起承转合”内部是名词性结构,因此不能把它当形容词使用,用它来修饰“音乐结构”是说不通的。
对这个错误的修改需要了解引语所出全文介绍的这首歌在音乐结构上的实际情况后才能进行,比如把“起承转合”改为“回旋反复”“曲折有致”“一气呵成”之类的词语,只要符合实际情况,都是可以的。


编辑:冉玲琳

353#
发表于 2019-1-12 20:59: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5)
作者:周俊生
氤氲  yīnyūn

2019年1月12日《浙江日报》第4版刊登《诸暨古村蓝莓香》一文,其中有个句子写道:“这里是青山饮用水库的源头,也是一座带着江南氤氲的明清古村落。”句中的“氤氲”一词使用有误。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自然景观中的烟云,如“云烟氤氲”。句中将其用于对“江南”的描写,但“江南”是一个地域,它不是烟云之类的物质,因此“氤氲”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句中说的是这个“明清古村落”具有“江南”所特有的格调或者情致,但“氤氲”并没有表示格调或情致的词义。可把“氤氲”改为“情调”之类的词。
“氤氲”这个词现在用得较多,但因为对其词义和用法不明,经常能够见到有人用错。2018年12月28日第15版《光明日报》刊登的《深圳的时间》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无比精练的口号,要妥帖地解读,唯有把它还原到当年的场景中——它与当年和它伴生的那些话语发生反应,氤氲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句中的“氤氲”也用错了。“氤氲”是一个形容词,但句中让它带上了宾语“时代的氛围”,这是把这个形容词当作动词来用了,也是不对的。可以把形容词“氤氲”改为“营造”之类的动词。



编辑:冉玲琳
354#
发表于 2019-1-13 14:08: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每日一怼(126)
作者周俊生
形态  xíngtài

2019年1月13日《新闻晨报》第2版刊登《世界最大3D打印混凝土桥宝山落成》一文,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桥的形态很简洁,栏板采用飘带造型,桥面板上却绘着细致的珊瑚纹理。”句中“形态”一词使用有误。
“形态”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也指生物体外部的形状。前一个词义的使用对象通常用于抽象概念,如“意识形态”“语法形态”;后一个词义通常只能用于生物体,如“小白兔的形态可爱”,它们的一个特征就是可以活动。句中的“形态”用于“桥”,但“桥”是一个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具备抽象性,同时它也是一个固定的建筑物,不可能活动,因此,“形态”不能适用于这个句子。
应该把“形态”改为“形状”。“形状”指的是物体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外表,正合于这个句子的需要。


编辑:冉玲琳
355#
发表于 2019-1-15 10:27:22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差错 案例】

新闻差错:每日一怼(128
作者:周俊生

同比  tóngbĭ

2019115日《证券时报》第3版刊登《外贸顺差持续收敛下的市场亮点》一文,其中写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去年我国企业实现出口16.42万亿元,进口14.09万亿元,贸易顺差2.33万亿元,同比收窄18.3%。”句中“同比”一词使用有误。
“同比”的意思是把两个相邻年份内相同时间段的同类数据作比较。使用“同比”有一个要求,拿来作比较的两个数据必须是两个相邻年份的同一时间段内的,而不能是这两个相邻年份的全年数据。句中说的是“去年”(2018年)全年和它的上一年(2017年)全年的相关数据的比较,这不合“同比”的使用要求。
实际上,在句中所说“李魁文”的介绍中,他在说到这一情况时,并未使用“同比”一词。当日《人民日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是这样说的:“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201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9.7%。其中,出口16.42万亿元,增长7.1%;进口14.09万亿元,增长12.9%;贸易顺差2.33万亿元,收窄18.3%。”(见2019115日《人民日报》第2版《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去年创历史新高》)由此也可见,“同比”的使用是多余的。
因此,“同比”一词应该删去。
“同比”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全社会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产生的一个新词,以《现代汉语词典》来说,它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各个版本中还未见收录,直到19967月出版的修订本(第3版)才见收录,词义解释是:“跟以往同一时期相比,多指跟上一年同一时期相比(区别于‘环比’)。”20169月出版的第7版仍然是这样解释的。实际上,“同比”只能用于跟上一年同一时期相比,如果是隔年度的数据,比如2018年的数据和2016年的数据虽然可以相比较,但不能说“同比”,因此《现汉》释文中“跟以往同一时期相比”这个说法在“同比”最初收入《现汉》或许有其道理,但在今天来看过于笼统,可以删去。

编辑:马晓晴

356#
发表于 2019-1-15 15:23: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人注意!各地《政府工作报告》40例语言文字差错请知晓


    导读:当前,各地已进入两会时间,《政府工作报告》格外受当地群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有其自身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色,较一般的公文更权威、更全面、更正式、更严肃。因此,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往往都是引用原文。但,《政府工作报告》可能也会隐藏语言文字差错。
我们对近两年不同地区的100份《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分析,从中梳理出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密切相关的40例易犯差错,为媒体人排雷。
    注:错例均从出版物节选,不涉及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特此说明。


1.原动力与源动力
错例:创新驱动, 打造新时代发展“源动力”


■ 源动力宜改为原动力。
源动力也可改作动力源。
2.狠刹“四风”与狠杀“四风”
错例:要持续正风肃纪,狠杀“四风”、破除“四气”。
■ 狠杀“四风”应为狠刹“四风”。
关于“四风”的表述有很多,但没有与“杀”字相关的。如:刹住“四风”、纠正“四风”、根治“四风”顽疾、整治“四风”不停步、驰而不息反“四风”等。11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把刹住“四风”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
3.打黑除恶与扫黑除恶
错例:2019年要加强“五个强化”“五个必须”,更加深入地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 打黑除恶应为扫黑除恶。
去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现在变成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政府工作报告》的写作一定要注意这个变化,规范表述。
4.成绩不斐与成绩斐然
错例:回眸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不斐。
■ 成绩不斐应为成绩斐然。
表示成绩好时,一般说成绩斐然,不能写作成绩不菲、成绩不斐、成绩不蜚。当然,写作成绩蜚然也是不对的,看图片错例:

                                                            

5.土地流传与土地流转
错例: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在资金、土地流传、建设用地等方面全力支持脱贫攻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并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稳定农民收入,强化脱贫攻坚产业的“主心骨”。
■ 土地流传应为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6.常驻人口与常住人口
错例:有些农村常驻人口少、居住分散,这给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 常驻人口应为常住人口。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翻开你家的居民户口簿就知道了。
7.拧紧“安全阀”的表达
错例: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实现了校园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全覆盖,为辖区近万名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拧紧了一道“安全阀”。


■ 拧紧“安全阀”的表达不妥。
“安全阀”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电力、石油、航天科学技术、铁道科学技术、土木工程、船舶工程等专业行业。有的“安全阀”要是拧紧了,是会出事故的!
8.零突破与零的突破
错例:轴承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入围全省第二批综合体创建名单,国家级星创天地、省级科技孵化器实现零突破。
■ 零突破应为零的突破。
零突破的意思是没有突破。零的突破是指从无到有。
9.“瓶颈”与“制约”不宜连用
错例:“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我市土地资源的真实写照,人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 一直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可改为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也可改为一直制约我市经济的发展。
一般说遇到瓶颈、陷入瓶颈、打破瓶颈、突破瓶颈等。
10.“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成说误用
错例:实践证明,广泛开展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
■ 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应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政府工作报告等讲话中,常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关键词。2018918日,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 20181220日,“双创”当选为2018年度经济类十大流行语。
11.“等等”前标点符号的误用
错例:我市经济总量偏小,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尚不健全;城市大建设和产业大发展面临空间、人才、土地和资金等瓶颈制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航空大都市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等等。
■ 等等前的逗号应为分号。
句子用顿号时,等等不需要间隔;句子用逗号停顿时,句末的“等等”前加逗号;句子用分号停顿时,句末的“等等”前加分号。
12.种养殖与种植养殖
错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发展一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错例:多部门联合开展贫困户种养殖培训。


■ 种养殖应为种植养殖。
种植的“植”与养殖的“殖”不是一个zhi,不能缩写为种养殖。
13.经济实用房与经济适用房
错例:实施全民安居工程,建立以公租房、廉租房、经济实用房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住房体系,确保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全覆盖。
■ 经济实用房应为经济适用房。
14.擎画蓝图与擘画蓝图
错例:一个个火热的项目建设现场和新区规划擎画的宏伟蓝图,让代表们印象深刻。
■ 擎画蓝图应为擘画蓝图。
擎画不成词。
15.趟出与蹚出
错例:绝不能因循守旧、畏缩不前,更不能等靠要,一定要抓住机遇,立足实际,奋力趟出一条新路。
■ 趟出应为蹚出。
16.三权分置的引号问题
例句:“三权分置”改革是我国农村的一场深刻的土地革命。
■ “三权分置”宜改为“三权”分置。
“三权”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简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均写作“三权”分置。
17.“三架马车”与“三驾马车”
错例:“三架马车”拉动产业升级。


■ “三架马车”应为“三驾马车”。
《现代汉语词典》从第6版开始,“驾”增加了释义,作为量词时多用于马拉的车。
18.靓丽与亮丽
例句:在丰富景区旅游业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古镇的整体品味和内涵,成为我市文化旅游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 靓丽宜改为亮丽。
靓丽一般用于人,多指年轻女性。
19.成型与成形
错例: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生态重建区、生态经济林园区等加速成型
■ 成型宜写作成形。
提到某种事物或某项工作有了某种状态,宜使用“成形”。
20.契而不舍与锲而不舍
错例:创新开展“五走进”活动,而息查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契而不舍提升机关工作效能
■ 契而不舍应为锲而不舍。
出自荀子的《劝学篇》: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1.“慵懒散”与“庸懒散”
错例: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坚决杜绝“慵懒散”等不良行为,提升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错例:一线找“病灶”  防治“慵懒散”


■ 慵应为庸。
庸懒散、庸懒散拖、庸懒散浮拖、庸懒散慢拖、庸懒散奢等每个字代表一层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庸懒散慢”和“慵懒散漫”都可以讲通。庸懒散慢是一个字一层意思,慵懒散漫则可以理解为慵懒和散漫的词组组合。
22.海清河晏与河清海晏
错例:牢记职责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敢于执纪执法,为实现海清河晏、朗朗乾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海清河晏应为河清海晏。
河清海晏是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用来形容天下太平,也作海晏河清。写作海清河晏、河晏海清都是不正确的。
23.阴奉阳违与阳奉阴违
错例:坚决克服一切困难障碍勇往直前,绝不允许发生打退堂鼓、阴奉阴违等情况,用实际行动及成效向区委、区政府交一份满意答卷。
■ 阴奉阳违应为阳奉阴违。
词典对阳奉阴违的解释是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根据句意,以上例句中的阴奉阳违应为阳奉阴违。
24.翻一翻与翻一番
错例:党委在前些年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翻一翻”的经济目标,在去年就已提前实现。
■ 翻一翻应为翻一番。
翻一番即增加了一倍,即原数×2,也说翻番。
翻一翻表示动作,如翻一翻身、翻一翻书。
25.再接再励与再接再厉
错例:戒骄戒躁开拓进取,再接再励再创佳绩。
■ 再接再励应为再接再厉。
这个差错经常在文章和文件中出现。
26.缀学与辍学
错例:建立贫困学生学习状态定期汇报和定期家访制度,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得到更多关爱,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一名学生缀学、失学。
■ 缀学应为辍学。
常常是因读错而写错。
27.和舟共济是杂糅词
错例:砥砺前行,和舟共济,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 和舟共济是同舟共济与和衷共济的杂糅。
28.数字单位缺失
错例:去年产值首次突破10亿大关。
■ 数字单位缺失容易产生歧义。
2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范表述
错例:把协调发展放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奏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交响曲。  
■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勿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也不能简写为“全面建成小康”“建成小康”。
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表述
例句:去年,我市涌现出一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和典型。
■ 宜在践行后加“核心价值观”四个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固定写法。
31.儒子牛与孺子牛
错例:弘扬甘于奉献的儒子牛精神和苦干实干的老黄牛精神。
■ 儒子牛应改为孺子牛。
32.渔水情深与鱼水情深
错例:搞好双拥工作,谱写着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新篇。
■ 渔水情深应为鱼水情深。
33.环保督查与环保督察
错例:中央环保督查之后,我们加大了环保设施的投入。如今一年环保设施的运行费接近2000万元。


■ 环保督查应为环保督察。
34.奋辑前行与奋楫前行
错例: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推进改革攻坚不懈怠,在爬坡过坎中闯关夺隘,在激流险滩中奋辑前行。


■ 奋辑前行应为奋楫前行。
3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成说误用
错例: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
■ 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应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要加引号,战略布局不写作战略部署。
36.“换档提速”与“换挡提速”
错例:紧抓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大做强三产服务业,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换档提速”。
■ “换档提速”应为“换挡提速”。
37.山青水秀与山清水秀
错例:推行“河长、林长、土长”三长制,实现山青水秀、天蓝地洁、气净。
■ 山青水秀应为山清水秀。
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也说山明水秀。
38.心无旁鹜与心无旁骛
错例:切实在思想上绷紧、时间上抓紧、落实上赶紧,谋定快动,善作善成,心无旁鹜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
■ 心无旁鹜应为心无旁骛。
注意几个词:心无旁骛、趋之若鹜、不骛于虚声。
39.戮力与勠力
错例:几大班子精诚团结、戮力同心,各级领导带头实干、亲力亲为,广大干部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共吹一把号、共唱一个调,形成了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 戮力应为勠力。
“勠”曾作为异体字被废止,其含义由“戮”字承担。但2013年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又恢复使用了“勠”字。
40.卯足干劲与铆足干劲
错例: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卯足发展干劲,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
错例:卯足干劲集中攻坚  全员发动奋力冲刺


■ 卯足干劲应为铆足干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铆足干劲”一词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工作报告中应规范使用。
相关名词:
■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断提高政府效能。
■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 “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去一降一补: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领域。
■七个有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人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有之。
■八项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八字”方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五个过硬”: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本篇稿件由以下公众号合作完成:
新闻与写作、传媒茶话会、小张咬文嚼字、公文搜、语情局、汉语堂、长江。


来源:微信公众号传媒茶话会


编辑:马晓晴

357#
发表于 2019-1-15 21:48: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网新闻报道图文不符

图中人物:姚引良

编辑:马晓晴


358#
发表于 2019-1-15 22:54: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晓晴

359#
发表于 2019-1-16 11:24: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差错:每日一怼(129)
作者:周俊生

许多  xǔduō
    2019年1月16日《文汇报》第12版刊登《结伴而行》一文,其中写道:“到作协工作后,我有幸遇到了巴金、柯灵、夏衍、王元化、陈伯吹、蒋孔阳、贾植芳和许多上海的老中青作家、评论家,接待过许多儿时心仪的作家张光年、马烽、玛拉沁夫、王蒙、邓友梅、从维熙、鲁彦周、公刘、李泽厚、刘湛秋、刘心武……”。句中用到了两个“许多”,它们的使用都存在问题。
    “许多”是一个数词,它的词义很简单,就是很多,表示事物的数量很大。“许多”的使用对象,必须是在数量上能够体现出较大数量的,最低限度应该不止一个。句中的第一个“许多”,用于“上海的老中青作家、评论家”,但“许多”更靠近“上海”,从而产生了“许多”与“上海”搭配的问题,但“上海”在现实中只有一个,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二个“许多”从表面上看,它与“儿时心仪的作家”搭配,似乎能说通,但“儿时心仪的作家”后面有一连串人名如“张光年”“马烽”等,这使得“儿时心仪的作家”在句中只是作为“张光年”“马烽”等的同位语存在,前者是对后者所举人物的身份介绍,真正与“许多”搭配的是“张光年”“马烽”等。但是,“张光年”“马烽”等都只有一个人(这里不考虑现实中出现的同名同姓现象),使用“许多”不合适。
    第一个“许多”的使用错误,问题出在词序不当,修改也比较简单,只要把“许多上海的老中青作家、评论家”改为“上海的许多老中青作家、评论家”就可以了。
    第二个“许多”的使用错误,问题出在句式杂糅。一般可以把这个“许多”删去。也可以在“张光年、马烽……”前加上“如”或“比如”之类的词,使“儿时心仪的作家”与“张光年”“马烽”等不再具有同位关系,后者只是对前者的举例说明,更使这个“许多”可以和“儿时心仪的作家”建立起搭配关系。由于这个句子比较长,这样改了以后,还宜在“许多儿时心仪的作家”后加一个逗号断句,使句子显得更为通透。
    另外,就整个句子的叙述来说,由于作者在前一分句说的是“上海的老中青作家、评论家”,因此下一分句“许多儿时心仪的作家”还宜改为“许多儿时心仪的外地作家”或“许多儿时心仪的北京和其他外地作家”这样的话,以示区别。

编辑:马晓晴

360#
发表于 2019-1-18 09:38: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差错:每日一怼(131
作者:周俊生


方家  fāngjiā


    2019118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登《报告文学创作要接地气树正气有人气》一文,其中写道:“论起报告文学,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方家说,硕果累累,佳作迭出,生机盎然,承前启后;作家说,捻断一把须,挠尽烦恼丝,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读家说,应景的多,传世的少;评家说,多了甜味,少了辣味了。”这段话中的“方家”一词使用有误。
    “方家”的本义是深明道理的人,现在常指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专家。在这段话中,单看“方家说……”这个句子,“方家”的使用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在整段引用文字中,“方家”和“作家”“读家”“评家”(后两个词有生造之嫌)各自说的话并列在一起,组成对“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说明,而当“方家”这样用的时候,就要求它与“作家”“读家”“评家”这几方面的人不能产生全部或部分重合。但是,由于“方家”并不专指某一特定领域的人,它可以是“作家”,可以是“读家”,也可以是“评家”,“方家”这个概念与它们不在一个平行的层次上,和它们有重合关系,因此“方家”的使用是不合适的。
    “方家”在使用中出现的这个错误,是一种逻辑错误。对于这种逻辑错误,需要确定作者说的“方家”到底指哪一种人。就引语所出全文来看,文章说的是“报告文学”的状况,而对于“报告文学”来说,涉及的人可以有作家、编辑、读者、评论家四个方面,因此这里可以把“方家”改为“编辑”。当然,这样修改可能不合作者原意,但至少使文中的逻辑关系大体理顺了,各个不同领域的人不会产生重合。
    同时,就“报告文学”所涉及的各种人的重要性来说,还宜把“作家说……”放在第一位置,因此还宜把“编辑说……”(由原句“方家说……”修改而来)和“作家说”换一下位置。
    另外,文中“读家”和“评家”两个词都有生造的问题,作者为了硬凑四个方面的“家”,把读者和评论家说成了“读者”和“评家”,这是不合适的。应该把“读家”和“评家”改为“读者”和“评论家”。

编辑:马晓晴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