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与版权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4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0 22:10: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兔子老愚
一个号称国家级核心期刊的杂志,就这样公然蔑视知识产权!肆意掠夺作者财产。//@贺老湿:
支持老愚兄,在贵国码字,本就是付出和收获不对称的,弄不好还有牢狱之灾,若这点权利都得不到保障。。。

@兔子老愚
河南《时代报告》杂志窃取本人发表在《博客天下》上的文章。对这种公然侵犯作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该杂志主管河南文联及新闻出版署应有处罚。本人保留依法追究该刊法律责任的权利。并呼吁读者抵制该刊。

|
轉發(11)
|
評論(8)

今天 20:11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1)|
收藏|
評論(1)

1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34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3 17:46: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稿酬模式
By
魏武挥
|
二月 13, 2014
|
TMT乱弹,
媒体供稿
标题里我不再用“稿费”二字,而是用“稿酬”。概因稿费是过去传统媒体经常干的事儿,作者交文章,媒体付银子。这件事盛行了很多年,已经习以为常。2013年,稿费模式至少在TMT圈子里出现变化,我愿意称新模式为“稿酬模式”。
大致上目前有三种半模式比较让人注目的方式:
第一种模式:PK模式
PK模式常见于实力不算太雄厚的媒体,比如虎嗅、钛媒体都是。在这个模式下,媒体不会为每篇文章都支付费用,而是在一个时间段里,由某种定量指标(比如访问量或者投票支持)来决定哪些文章背后的作者可以领到稿酬——这里的稿酬不一定是现金,也有可能是其它东西,比如一个比较值钱的礼品,或者一趟出国考察。
将PK模式固定化的是搜狐IT频道,这个媒体规定每个月会有七人次可以获得稿酬,设立了三种标准。我在搜狐的新稿酬机制一文里专门讨论过这件事。我个人的判断是,在很多相对不算太有现金实力但有一定访问量的媒体里,这种PK模式会慢慢大行其道。
该模式对文章一般有首发要求。如果不是首发,不是说不会刊载,而是基本上:1、不会力推;2、不会参与到PK中。
这个模式很适合于实力不够强劲、广告主资源不够多的媒体,本质上,这是一种省钱的方式,不是赚钱的方式。由于有PK,故而作者也有可能会加入到推广的队伍中,提升自己的流量以获取PK胜利。但终究这是小打小闹,不会有什么太关键性的变化。
这可能会成为很多媒体的支付报酬的方式,但对于媒体本身是否能够获取高影响力和找到赚钱的路径,这种模式没什么太大帮助。适用于过了起步期后的一段时间,真正意义上想在舆论场占据自己的位置,需要有其它路径。
第二种模式:土豪模式
土豪模式的运作者,有一个特点:它有极多的广告主。这个模式中,目前的代表是百度百家。百家并不会为每篇文章支付固定的稿酬,但它会在文章页面上投放广告,然后广告收入与作者分成(目前是全归作者)。
当年的博客也一度尝试过这个模式,比如新浪博客。但这个模式能运作的前提必须是:广告主极多。新浪从来不是以广告主数量取胜的。故而新浪博客使用这个模式很难走下去。倒是百度百家,从目前运作来看,一个作者一个月有个2-3000块广告收入,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土豪模式新近可能会加入一个竞争者,那就是腾讯的广点通。广点通也拥有相当多(具体数目不详)的广告主,腾讯之所以在广告收入上能赶狐超浪,依靠的是广点通,不是门户。我注意到零星公众账号下已经有来自广点通的赞助广告,我个人也收到广点通的口头邀约,在公众账号下加入广告。具体怎么运作还不太清楚,但大致逻辑,应该和百度百家差不多:广告收入由平台与作者进行分成,后者肯定是比例上的大头。
零星的参与者也是有的,比如流传有某新闻客户端打算使用这种模式来支持平台上的自媒体及媒体。但这家公司从来不是以广告主数量见长的,我看是要走到新浪博客的老路上去的。
目前,该模式对文章无首发要求。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加入到百家的作者越来越多,限于页面位置,百家应该会倾向于首发的稿子。至于公众账号里的广点通,那是真正意义上自己的账号,首发不首发,完全没有关系。
这理论上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作者切到的广告收入从比例上而言是大头,但对于拥有多作者的平台而言,收入绝对数上而言是大头。但这只是理论上。
百家的问题在于它核心还是一种流量分配,基本上靠首页。一篇文章能获取广告收入多寡,完全取决于在百家首页能停留多久(如果能上百度新闻首页,收入更可观)。在作者不多的时候,大家都能获取一定的停留时间,当作者及文章数量开始增多,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我曾经和百家的主管提出:要限制单个作者一个月发布的文章数量。不过这个方式,也只是聊胜于无。
公众账号+广点通,倒不是流量分配,但如果我们以公号打开率15%和广告点击率0.1%的比例计算,小于十万订户的公众账号,基本上就不用参与这个游戏了。公众账号阅读界面是手机,广告位一般在文末以小尾巴的方式呈现。文字式优于图片式。
百家基本上以桌面PC为主,公众账号以手机为主,单一作者可以两头赚取广告费,百度和腾讯,在这上头倒不是什么竞争关系。
百家目前只接受个人作者,公众账号里,那就媒体、自媒体、小微媒体、编辑号五花八门。不过,如果一些成天转载别人文章养了几十万订户的公号,靠这个广点通赚银子,会把一些原创号气死的吧?
第三种模式:高富帅模式
高富帅模式的运作者,都是兜里极其有钱的主,它其实还是稿费模式,但出手极其阔绰。代表媒体就是腾讯大家,能够开到1-2块钱字的稿费,据说去年有人在大家上获得了数十万的稿费。
腾讯大家页面上没有广告,似乎它也不着急于商业模式,而是更在乎“影响力”之类的东西,所以腾讯大家据说已经引入对编辑进行访问量的考核机制。大家目前的目标,更像是成为汇集意见领袖的舆论高地,而不是一个可变现的商业产品。
其实早在大家之前,腾讯就有一本内刊“腾云”,也是花钱买稿子的主,杂志本身可以免费申领,但因为是纸质的关系,周期比较长。
有可能会加入的一个玩家是央视网,据悉在14年要“重金”打造观察家栏目,差不多稿费标准在一元一字上下。
高富帅模式的玩家都不是直接奔商业利益去的,它们试图得到的结果是所谓影响力,走的是高举高打的“大气路线”
该模式不仅要求首发,还要求在一定时间里作者不能再投放到其它平台上(包括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博客等)——至少合同文本是这么规定的。
高富帅模式对编辑的要求很高:1、要挑选入围作者;2、要挑选文章;3、要挑选力推的文章。因为每篇刊发的稿子都是花成本买来的,编辑素质,是核心关键点。
这个模式很有些公益的味道:花巨资养着一票优秀写作者,非实力雄厚者不能为之,对于大多数媒体而言,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意义。但这个项目还有其它玩法,比如说,一些优秀写作者可以在这种平台上发起众筹项目。前一阵石扉客想写一篇关于陈有西律师的文章,以100元的价格发起众筹100份,很快达到目标——这个例子没有发生在腾讯大家平台上,但从逻辑上而言,大家也是可以考虑帮助作者做一下类似的事的。
关键是影响力(或者直接点说,流量)。砸了千万巨资一年下去,买点流量是应有之意。在大家的年会上,我提出大家还是要贴近点时效性,懂得组专题、约稿,内容不要太漂在空中,要贴近受众。砸钱不是说光砸,听个响儿总是应该的。
最后半种:经纪人模式
经纪人模式下,文章本身没有与金钱的关系,但媒体平台会力捧一些自媒体人(这个模式一般和媒体无涉),并为自媒体与有需要做营销公关的商业公司牵线搭桥。这个模式目前的代表是搜狐新闻客户端。它甚至和自媒体签订纸质合同,合同条款是很有些经纪人意味的。
就我个人所知,搜狐新闻客户端已经开始运作这件事,它会召集一些自媒体人参与到商业活动中,并从商业公司中获取收入,再切给自媒体人。
之所以称其为半种,因为这个模式严格意义上已经和“稿”关系不大,当下商业江湖里,还有很多类似的公司,只是不显山露水,也不会高调运作这种事罢了。
经纪人模式需要投入蛮多的人力,比较难以形成特别大的规模,但本身是能够商业自洽的路径。
最后一句话:会不会出现混搭的玩法?可以拭目以待。
—— 钛媒体 供稿 ——
转载说明:
1、本博客文字,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本人原创,可以自由转载,谢绝长微博形式转载;
2、转载时请注明本人大名,魏武挥,不是魏武辉,不要搞错。
3、转载时请保留此段: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魏武挥
【稿酬模式】
http://t.cn/8F065qB
标题里我不再用“稿费”二字,而是用“稿酬”。概因稿费是过去传统媒体经常干的事儿,作者交文章,媒体付银子。这件事盛行了很多年,已经习以为常。2013年,稿费模式至少在TMT圈子里出现变化,我愿意称新模式为“稿酬模式”。 大致上目前有三种半模式比较让人注目...


(1)|
轉發(8)
|
評論(2)

34分鐘前來自无觅相关文章插件



343#
发表于 2014-2-18 19:00: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深夜一只猫
找新浪删贴是怎么做到的?

@沈步搖的爹

@记者郝成
说清楚,没有经过作者同意就拷贝稿件,你就是这样做公号的么?我不需要廉价道歉,请你立刻删稿。公号就是被你们这种人搞臭了。同业请警惕。我这是第二遍发,找新浪删帖是吧?你还真牛逼。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



(1)|
轉發(11)
|
評論(3)

今天 13:28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3)|
收藏|
評論(2)

13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344#
发表于 2014-2-23 21:43: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英国:读报传统深厚 网络付费阅读遇冷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深厚的读报传统在几代英国国民中形成。即使在免费报纸和新媒体对报业形成强烈冲击的当下,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是大部分民众的选择。   纸质报纸仍是阅读首选
     在英国,几乎每家都订阅报纸,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门外取报纸。除了订阅,英国报纸的零售量也很大。街头报摊并不多,报纸大都是通过超市和书店售卖的。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8月的调查数据,55%的英国成人通过网络阅读或下载报纸上的新闻——这是五年来这一数据首次突破半数。
     虽然从数量上看,英国纸质印刷报纸的发行量受到网络阅读的影响不小,但在读者最多的几份报纸中,纸质版本的阅读人数还是超过网站的浏览量不少。在英国全国读者调查(NRS)2013年11月发布的月度平均数据中,一直占据英国最受欢迎报纸头名的《太阳报》,其网站访问量是纸质阅读量的20%左右;而以大篇幅图片报道吸引眼球的《每日邮报》,网络点击量则较多,是纸质的78%。
     从阅读时间来看,伦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的尼尔·瑟曼(Neil Thurman)博士在一项研究中指出:"90%以上的英国人花在阅读纸质报纸上的时间比阅读网络新闻要多。"
  选择不是"非黑即白"
     其实,大部分英国人并非在传统纸质报纸与网络新媒体之间作"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同时使用多种媒体阅读。
     英国莱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保罗·赖利(Paul Reilly)表示,在英国,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整体的受众量都有所上升。"网络媒体的发展并不会将传统的新闻媒体推向死亡——相反,它将社交媒体融入新闻生产的机制中。传统媒体的记者经常在推特等社交网站上寻找新闻源,普通人分享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实际上也在扮演‘平民记者’的角色——这种模糊了记者与平民之间界限的媒体系统带来的便利,也同时惠及所谓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虽然英国国民喜欢阅读纸质报纸,不过,通过网络渠道获取资讯的读者数量如今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年轻人更加偏爱网络阅读。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与分析,在25~34岁的英国青年人中,有72%更愿意阅读网上新闻。究其原因,与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有关——在英国年轻人中,社交媒体的普及率达到93%;在分享信息、发表评论方面,网页新闻上随处可见的分享按钮所提供的便利令传统报纸无法比拟。
  付费阅读影响网站点击量
     来自英国全民读者调查的数据表明,《泰晤士报》及其报系的网站月度点击量远远不如报纸发行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阅读网络版文章仍需付费。
     与许多报刊网站免费提供文章不同,泰晤士报网站上每一篇文章都要付费才能阅读。不难想见,除了方便、快捷以外,免费阅读同样是网络媒体的重要优势所在。从《泰晤士报》的例子可以看出,比起在网络上付费阅读,英国读者显然更愿意出门去买一份报纸。
     在传统媒体时代,花钱买报获得信息顺理成章;然而在"免费"大行其道的新媒体时代,付费作为信息获取的一个门槛,与传播力的提高似乎存在天然矛盾。在报网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在"免费"与"收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无疑将成为英国乃至全球报业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光明网记者 刘诗萌)
                                                                                                            原标题:英国:读报传统深厚 网络付费阅读遇冷

http://media.sohu.com/20140222/n395479474.shtml


345#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7:23: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记者亲历稿件被诉侵权 胜诉后谈自我保护
2014年02月28日14:27  中国记者 我有话说
  □蜠/葛熔金

  2014年是我跨入媒体行业第九个年头,身边常有人会问“你们的工作是不是很危险”,对此我总以微笑应对。事实上,记者行业近年日益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既有来自于记者本身的,比如有偿新闻诱惑或陷阱下的职业操守、违法犯罪风险;也有来自采访对象,如因报道遭受利益相关方投诉、诉讼的侵权风险,甚至因“负面”新闻被报道对象打击报复的风险等。

  从业过程中,我参与了大量新闻调查类稿件的采写,也曾受到采访对象的利诱、警告和威胁。让我感触最深的是,2011年因采写关于“杭州某文物检测机构将假文物鉴定为真”的系列稿件,我被该检测机构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告上法院,并遭30万元巨额索赔。该案经过一年多审理后,最终在2012年11月以“驳回原告所有诉讼请求,一二审诉讼费用均由原告承担”的二审宣判尘埃落定。

  说实话,《花800元假文物被“专家”鉴定为真》和《中国收藏家协会不认杭州实验室》这两篇稿件,调查难度并不大、社会关注度也一般。恰恰是这两篇稿件的普通性,从因此被诉到最终胜诉,对我而言更具典型性和警示意义。因为日常采写的任何一篇稿件都有被起诉、遭质疑的可能。下面我以这两篇稿件中的具体事实,结合一些从业经验,谈谈记者如何在工作中学会自我保护。

  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每个记者日常接触的新闻选题类型五花八门,而即便是同一个选题,因为采写角度不同,成稿往往大相径庭。在报道过程中,记者也无法确保报道完全准确无误,甚至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与实情不符。如何把握好每个选题并选取合适角度,成为记者要最先解决的问题。于我而言,选择一个选题的基本准绳是稿件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如果侵害公共利益则坚决舍弃。

  2011年7月,我和另外两家媒体同行接到爆料“杭州藏友邱先生购得的18件瓷器,前往杭州某文物检测机构鉴定均为真品。但他将这些瓷器向藏友和专家请教时,被告知均为赝品,他怀疑该检测机构存在问题”。当接触到该选题后,我立刻联想到2011年央视“3ㄠ5”晚会曝光虚假鉴定文物利益链中,有“只要出鉴定费,就可以任意开具鉴定证书等不良现象”的内容。由此,我判断该机构或存在这种行为,长此以往可能会误导更多藏家,给藏家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决定对该机构进行调查。

  事实上,在选题的取舍上、在采写过程中坚守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可以有效杜绝在采访过程中他人的利诱或设陷,避免有违职业操守甚至违法犯罪的风险。坚持公共利益至上,也会让记者在采写过程中无所惧怕,对新闻的调查更有底气。同时,有利于公共利益维护的稿件,社会各方对稿件出现瑕疵或错误的容忍程度会更大。而近期发生的有关记者的负面消息引起大众强烈不满,很大程度是因为记者在稿件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将个人和机构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甚至成为个别机构的代言人。

  谨慎对待单一信源

  在记者获取选题和采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单一信源的情况。有些稿件中单一信源无法避免,如政府发布、艺术展览等,但很大一部分新闻是可以通过多渠道去验证单一信源的。特别是在调查报道中,单一信源是很大的潜在危险因素,也是报道不准确、不全面的重要原因,多渠道验证尤其必要。

  如很多爆料人与被爆料方可能存在利益纠葛,因此他提供的资料难免不够全面甚至会夹杂一些虚假内容,如果记者单方面采信这些材料且不加核实,可能会引起无法预料的麻烦。

  在采写“杭州某文物检测机构将假文物鉴定为真”系列稿件时,需要找几件假文物前往该机构鉴定。在假文物的选取上,我和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冯源、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记者焦征远前往杭州收藏品市场,一起明确向某摊位老板提出购买几件低价仿制品。

  对购买的仿制品为假文物的认定,按理当时就可以明确。不过,为了进一步确认该老板售卖的仿制品为假文物,我们又将这些仿制品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明等多名专家鉴定,结果显示均为假。而杭州某文物检测机构却将这些仿制品鉴定为断代文物,此时我才敢放心落笔写该机构将假文物鉴定为真。

  当然,稿件采写中很重要一点是要做到客观公正,那么就应该让稿件参与各方都有充分的话语权。在这组稿件的采访中,我也通过暗访和正面采访的形式,让杭州某文物检测机构负责人余某接受采访,他在采访中所述的主要内容,我也按原话在稿件中呈现,由此做到各方意见和观点的平衡。

  须做到文必有出处

  对于证据保留重要性的认识,在被诉以后我的体会更为真切。在《东方早报》刊发了《花800元假文物被“专家”鉴定为真》和《中国收藏家协会不认杭州实验室》这两篇我采写的稿件后,被曝光的机构及其负责人余某就一纸诉状将我和报社一起告上法庭,提出赔礼道歉并赔偿30万元。

  在接到法院传票后,报社领导第一时间与我进行沟通,并明确应诉。报社聘请的律师在与我沟通时,最先问的就是“稿件采访证据是否有录音、录像等证据”“稿件是否在该证据基础上进行采写”?

  所幸我和合作媒体的记者在该稿件采写时,从前往收藏品市场购买文物仿制品、前往杭州某文物检测机构鉴定和送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明处鉴定等内容,均有录音和录像证据保留。

  该机构在2011年7月对文物进行检测后,使用了“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科学检测实验室”的公章。而在中国收藏家协会官网上,明确“科学检测实验室已从2010年11月5日起停止检测工作”。为了确保网站内容的真实性,我不但联系了中国收藏家协会印证此事,并由该会出具盖有公章的证明材料。

  此外,该事件中很多证据并未能在见报稿件中清晰呈现。如采访中余某提到他使用的机器为德国KETEK公司生产、检测依据是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数据,为此我还采访了德国KETEK公司的中国代理商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专家,对其提出的说法进行验证,并保留相关的录音证据。

  当我将上述证据交予报社的代理律师后,律师明确告知采访证据链已经很完整,可以省去他大量的取证时间。

  事实上,谁也不能预料哪篇稿件会遭质疑、被诉,因此只有以每篇稿件都经得起质疑的标准进行采写,才能有底气。对于记者而言,一些有争议话题的报道,该采访的部门一定要走到、该采访的人一定要设法联系,并保留好采访中录音、录像和与见报内容有关的文件。

  与此同时,记者在稿件中对当事人的原话、文件原文的使用上也应该注意,所用内容尽可能反映其真实、完整的意思,不应该刻意为了追求新闻性截取部分原话、原文,却使原本含义产生偏差和背离,由此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作者是《东方早报》记者)

  (原标题:从胜诉案例谈记者自我保护)

http://news.sina.com.cn/m/2014-02-28/142729589444.shtml
346#
发表于 2014-3-4 13:11: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张欧亚
!!!//@马千里咨询:回复@作家文道:难得一个满屏抄袭的人,这么支持揭露抄袭成性的恶行。你这么分裂,死后能合葬成功吗?
//@作家文道:回复@马千里咨询:呵呵,至少我不反对。发吧。但我还是挺支持你的这种行为的。哈哈

@马千里咨询
诸位!本人近期将公布第一批抄袭成性的新浪微博博主名单,现已整理出一些,请大家大力揭发、爆料!支持原创,反对抄袭。 微博抄货们,先通报一下你们的小伙伴儿吧,别侥幸,第一批没有,下一批跑不了你!你们都会榜上有名!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2)|
轉發(72)
|
評論(19)

今天 09:2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 SIII


347#
发表于 2014-3-11 00:11: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剑芒079
再说一遍:我不追究微博版权和署名权。搬运我的文字不署名是我允许的,不算不道德!我没有东西卖给你,所以不需要粉丝,只希望你掌握知识别当傻逼。因此你把我的话搬运到你的微博中,不管你是不是署名我,我都达到了传播的目的。相反,如果你一定要署名我,那一定要是我的原话,一个字都不能差!

(17)| 轉發(59) | 評論(35)
3月10日23 : 23來自新浪微博

348#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6:35: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李海鹏: 治国要有法治,有法必行,不是摆设。做机构要有道义,劫掠他人,仁义何在?做人要有节操,你这么干,你家人知道吗?《人物》是小门小户,认真做内容的笨蛋而已,真送多少全年订阅,心疼,心疼也恳请转发,多多益善。海量侵权何时是头?这个事没结果,等于我保护不了自己的记者,我别干了。

@李海鹏
@香港文匯網 《东莞14岁出道技师曝“头牌”1500》全文剽窃《人物》报道《东莞制造》,刻意制造仅一个信息点援引《人物》而全文属“文汇网讯”之错觉。本刊原文近十处“《人物》记者”字样悉被删除。敦请香港文汇网遵守法律,立刻删除侵权报道并公开致歉!请读者转发,每一百转发送一份全年订阅。感谢!

(163)| 轉發(1735) | 評論(429)
今天 13:15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1)
3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34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9:46: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视研究者
节目回顾:这是去年央视与省级卫视新推出的从国外引进或模仿的益智类节目。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1)
|
評論(2)

29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350#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0: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公关界的007
@马伊琍
,你知道不?他连道歉都抄袭】

@青岛的吃货
#周一见#……尼玛@文章同学
连个道歉声明都抄袭@高晓松
索要版权费#且行且珍惜#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



(435)|
轉發(5610)
|
評論(813)

47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2)|
轉發(34)|
收藏|
評論(4)

33分鐘前
來自微博搜索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